網上搜的(篇幅大,發不下,你可以自己搜一下),不錯.小二班的家長們好!我們從現在開始要教寶寶們學習《弟子規》下面向您介紹一下《弟子規》。
您了解《弟子規》嗎?
概述:
《弟子規》影響之大,讀誦之廣,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注釋】
(1)呼:呼叫。 (2)應:回應。 (3)勿:不可以。 (4)緩:緩慢。 (5)命:命令、吩咐。
(6)行:行動。 (7)懶:懶惰、不努力。 (8)教:教導、訓誨。 (9)須:必須。
(10)敬聽:恭敬的聆聽。 (11)責:責備。 (12)順承:順從的接受。
【白話解說】
父母有事叫喚時,我們要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們應立刻行動,不可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必須恭敬聆聽,牢記在心;父母指責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順從接受,坦承錯誤,不可頂嘴爭辯,掩飾過錯。
【參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墮落成驢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陽縣人,從小就是個小神童,讀書能過目不忘,七歲就會吟詩作文。到十六歲,他的詩文更是名噪一時,被稱為「平陽才子」。他因為得到大家的稱贊,父母的寵愛,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鄰居經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氣。
有一年,周拔要進京趕考,父母為了他的旅費東借西湊,還請裁縫幫他裁製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費太少,嫌衣服太寬、褲子太長、帽子式樣老舊、鞋子顏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來他滿腹的抱怨,父親忍不住教訓他:「兒啊!你不要嫌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為了你這次考試,幫你准備旅費,縫制新衣,已經傷透腦筋,弄得頭發都白了,你還這樣不知滿足,我也想不出辦法了。」周拔沒有被父親的話感動,反而大聲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個大貴子,你這個草包一樣的土老兒,有資格當我父親嗎?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沒資格做我父親。」他父親被氣得當場暈倒。
當天夜裡,周拔被抓到地府(陰間的官府),閻羅王對他說:「你平時忤逆父母,雖有人的軀殼,卻是畜生心腸,心田裡的畜生種子結果了,你就將失去人身,墮落成畜生。」
周拔辯解:「我對父母只是據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絕頂聰明的才子,怎麼可能變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話不能使我信服。」
閻王和善的解釋:「你這輩子聰明,是因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驕慢無禮、暴躁、忤逆等惡行,養成畜生的種子,上輩子的善良種子已被摧毀殆盡。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報應就該墮落為驢,被人遮蓋雙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自知惡報難逃,驚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開口困難,牙關緊閉,喉嚨發出驢子叫聲,名醫也無法診斷是什麼病,不到兩天,周拔就在驢鳴聲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燈》)
註:驢子推磨時,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會使它想吃而停下來,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驢的雙眼。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
【注釋】
(1)凊:寒涼。 (2)省:看望、問候。 (3)昏:黃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鋪。 (5)必:一定。
(6)返:返回。 (7)面:面見。 (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禮節。
(9)常:固定不變。 (10)業:次序、順序。 (11)毋:通「無」,不要。
【白話解說】
冬天要為父母溫席,夏天要為父母涼席;早晨要向父母問安,晚上要幫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稟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變。
【參考故事】
黃香搧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時母親去世,對母親的思念非常深切,鄉人都說他是個孝子。
黃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親。夏天炎熱,他用扇子搧涼父親的枕頭、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體先溫暖父親的被褥。黃香十二歲時,太守劉護聽聞他的孝行而召見他,送他「門下孝子」的匾額(注2),表揚他的難能可貴。
黃香年少時就已熟讀經典,博學能文,他寫的文章聞名京城,大家稱贊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取材《二十四孝》)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注釋】
(1)擅:擅自主張,任性而為。
(2)苟:如果。
(3)子道: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則。
(4)虧:虧損、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佔佔為己有。
【白話解說】
事情雖然細小,不可不稟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為,有虧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雖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佔佔為己有,會使父母親感到羞愧、傷心。
【參考故事】
陶母還魚責子
陶侃,東晉名將,父親早死,幼年家境貧寒,母親湛氏靠織布供他讀書,而且很重視陶侃的品德修養。
陶侃年輕時在江西潯陽縣當縣吏,監管捕魚之事。他派人送給母親一罐腌(注)魚乾,母親將原罐退回,並寫信責備他:「你當縣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為我會高興嗎?這是在增添我的憂慮呀!」
之後陶侃所到之處,都以清廉盡責而受人稱贊。後來為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
註:腌,用鹽浸泡食物,避免腐壞。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注釋】
(1)親:父母親。
(2)好:喜歡。
(3)力:盡力。
(4)具:具備、准備。
(5)惡:討厭。
(6)謹:小心謹慎。
(7)去:去除。
(8)貽:遺留、留給。
(9)憂:擔心憂愁。
(10)羞:羞愧、丟臉。
(11)何難:有何困難?何,為什麼。
(12)憎:討厭。
(13)方:才。
(14)賢:賢良,品德高尚。
【白話解說】
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慎的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體受傷,會帶給父母憂愁;子女品德缺損,會帶給父母羞辱。
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有什麼困難?父母討厭我,我還是孝順他們,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賢人。
【參考故事】
閔子騫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周朝)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德行與顏淵齊名,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子騫對父母非常孝順,但後母很討厭他,用棉絮給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絮(注2)做子騫的冬衣。寒冬時,父親叫子騫幫他駕車,子騫被凍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繩,掉了好幾回,被父親責備,子騫也沒為自己辯解。
後來父親看他凍得臉色發青,用手一摸,發現衣服很單薄,撕開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後母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純棉做的冬衣。父親感到很悲痛,決定休妻。子騫淚如雨下,勸告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注3)後母聽了深受感動,終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對待三個兒子。閔子騫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傳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嘆再也沒機會孝順去世的父母,就從古書傳記中挑出歷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編成「二十四孝」————虞舜、漢文帝、周朝曾參、周朝閔損、周朝子路、漢朝董永、周朝郯子、後漢江革、後漢陸績、唐朝唐夫人、晉朝吳猛、晉朝王祥、漢朝郭巨、晉朝楊香、宋朝朱壽昌、南齊庚黔婁、周朝老萊子、漢朝蔡順、漢朝黃香、漢朝姜詩、三國(魏)王裒、漢朝丁蘭、三國孟宗、宋朝黃庭堅。
注2:秋天的蘆葦,花穗上包裹種子的絨絮,有點像棉絮,但保暖效果遠不及棉絮。蘆絮隨風飛散,可幫助種子傳播,俗稱蘆花。絮,附在植物種子上的柔白細毛。
注3:母親在的話,兒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親如果離去,三個兒子都遭風霜啊!單,衣服單薄,挨凍受寒。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注釋】
(1)諫:勸告。
(2)更:更改。
(3)怡:溫和愉悅。
(4)吾:我。
(5)色:臉色。
(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
(8)悅:愉快。
(9)復:又。
(10)號泣:哭泣。號,大哭哀號。泣,低聲 啜泣。
(11)隨:跟隨、伴隨。
(12)撻:打。
(13)怨:埋怨。
【白話解說】
父母親有了過錯,要好好規勸使他們改正,自己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父母不聽勸告,要等到他們高興時再規勸,還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無怨言。
【參考故事】
秀貞勸母救妹
明朝時,楊秀貞的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兒,沒有兒子,生第四個又是女兒,母親氣極了,要把女嬰淹死。當時楊秀貞十三歲,急忙抱起妹妹,向母親下跪哀求:「母親為了要兒子就殺女兒,越得不到兒子啊!如果煩惱以後的嫁妝,就把我的陪嫁給這個妹妹吧!」
祖母罵她不懂事,秀貞又跪著稟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現在卻見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動而明白了,於是留養女嬰。兩年後,秀貞母親果真生了一個兒子。
母親生兒子時,秀貞的父親夢見祖父告訴他:「如果第四個女兒不留下來,這個兒子鐵定不能生的。」因為秀貞當初的跪稟之言,至孝感動上天,才得以延續楊家血脈。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注釋】
(1)疾:疾病。
(2)嘗:通「嘗嘗」,用嘴試味道。
(3)晝夜:從早到晚。晝,白天。
(4)侍:侍奉。
(5)悲咽:悲傷哽咽。咽:聲音堵塞。
(6)居處:居住的地方。
(7)絕:阻絕、斷絕。
(8)盡禮:遵守禮節。盡,盡力。
(9)祭:祭拜。
(10)盡誠:心意真誠。
(11)事:侍奉。
【白話解說】
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嘗嘗湯葯的冷熱是否適中;日夜服侍,不離開父母床邊。
父母去世,子女守喪三年期間,常懷悲傷感恩之心;生活變得更簡朴,斷絕酒肉享受。
為父母辦喪事要遵照禮儀,祭拜要恭敬虔誠;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侍奉父母生前。
【參考故事】
丁蘭刻木事親
漢朝丁蘭,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來不及奉養雙親,但常想念父母辛苦的生養之恩。
丁蘭用木頭雕刻父母的人像,侍奉他們就像父母還活著一樣。日子一久,他的妻子就不太尊敬了,用針刺雕像的手指來戲弄,沒想到雕像手指竟流出血來。木頭雕像看見丁蘭,又眼中流淚。丁蘭問明情況,把妻子休棄了。(取材《二十四孝》)
家長您好:由於《弟子規》第二章「悌」的內容孩子們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我們跳過第二章,現在開始學習第三章「謹」(內容為培養幼兒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注釋】
(1)朝:早上。
(2)眠:睡覺。
(3)遲: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
(5)惜:愛惜。
(6)時:光陰。
(7)盥:洗臉洗手。
(8)兼:同時、一起。
(9)便溺:指上廁所。
(10)輒:每次。
(11)凈手:洗手。
【白話解說】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時間多多學習,可以晚一點再睡;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時光,因為人很快就會變老了。
早晨起來,必須要洗臉、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廁所之後,一定要馬上洗手。
我學《弟子規》(2010-09-13 09:05:50)
發布者:本站編輯
中班主題探究活動
我學《弟子規》
設計意圖: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依託近年來我園開展《通過漢字游戲開展幼兒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題研究,我們嘗試把《弟子規》引入幼兒園,以主題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希望通過誦讀、表演、講故事、識字游戲等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弟子規》的內容及其所尊崇的行為准則,使幼兒養成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平等對待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幼兒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活動總目標:
1、誦讀《弟子規》的部分內容,理解其意思。
2、培養幼兒的識字興趣,提高捕捉漢字的敏感性,發展早期閱讀能力。
3、發展幼兒的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等多元智能。
4、養成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平等對待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系列活動:
活動一:有趣的《弟子規》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弟子規》的來源,嘗試誦讀《弟子規》總序的部分內容。
2、了解句子「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的意思,學習為句子配上相應的動作。
活動准備:
1、圖片,《弟子規》一本。
2、字卡「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活動過程:
㈡ 《朝花夕拾》
1《貓狗鼠》中寫了與人關系密切的三種動物,魯迅對狗,貓的態度是怎麼樣的?你能從這些小事中看出魯迅的性格和斗爭意識嗎?
魯迅似乎對貓狗鼠等動物都不喜歡,尤其是貓的叫聲非常讓魯迅不喜歡,又因為吃了兒時的玩物倉鼠,更要之置於死地而後快。似乎魯迅還有篇文章叫 鴨子,也是寫了不加用心而導致鴨子沒有過得很好,對鼠的好感也是因為有兒時的印象而非成年的魯迅一定會對鼠有好感。從中可以看出魯迅憤激的性格以及睚眥必報的狹小胸腸,斗爭或反抗意識卻談不上,或者也可看出兒時的魯迅有愛心,但長大了因為世故的精神而變得冷漠和無動於衷,但正因為如此,魯迅卻是懂得自省的人,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深刻的自我剖析,看到自己的渺小。
2魯迅偏愛小鼠,除了表現他的孩子氣外,還有什麼性格? 重感情,熱忱,有真性情。
3在《二十四孝圖》中,為什麼作者對反對白話者的憎恨如此強烈?
對封建偽道德的憤恨,封建偽道德殺人於無形,是魯迅所透徹明白的,但周圍的封建偽道德維護者洋洋自得以此自專,而下層的勞苦大眾因為愚昧卻被此所殺,因為勞苦大眾即使識字也讀不通文言文,而喪失受平等的機會,而魯迅又是特別容易憎恨人的人所以魯迅特別仇恨反對白話者。
4《無常》中「無常」這個陰鬼是什麼樣的的形象,寫這個是出於什麼目的?
無常陰鬼很可愛,其強烈的報復意識得到魯迅的認同,是魯迅對自己仇恨精神的贊美和擁護。
5《藤野先生》著重贊美他的人格精神,對於他的教學狀況卻寫得不多,為什麼?
中國的常識是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實作者很大程度上還是受中國傳統道德的影響,人格精神比之於專業精神更重要,是作者在心底潛意識里的看法,當然,藤野先生學術並非不好,職業精神也很強,但作者的取捨以為這樣寫效果能更好,當然,結果確實如此。
6《五猖會》,《父親的病》都寫了他的父親,魯迅的父親是個怎樣的人?他的病和死亡對魯迅的人生道路有什麼樣的影響?
他的父親在魯迅看來是嚴肅的,但作者之後有反省,承認自己還是受忠孝君親的思想毒害,維護父權,魯迅的父親其實是很和藹的,但是不是很有事業。
他的病和死亡導致魯迅今後人生道路的成功,即認識到人生的冷漠,認識到仇恨的價值,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是建立在魯迅內心深處擁有強烈的愛心的基礎上的。愛之後的仇恨是無比冷靜而有力量的,這正是魯迅的偉大之處。譬如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7《瑣記》寫了魯迅在哪個生活階段的故事,從中看到了這樣的社會現實
忘了,是不是講折壞了周作人的風箏的事情?
8《范愛農》是選了哪幾個生活片段些主人公的?作者對他的看法前後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批判范愛農,是作者思想認識的變化和逐漸成熟而導致的。
大體這樣,終於回答完了,明天再回家看書看看我自己的印象對不對,反正魯迅二兄弟是兩個在文學上值得敬仰的異數。
㈢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學導式四步教學法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靈活運用學導式四步教學法
由於種種原因,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學生知識面太窄、說話寫作實踐能力較差、缺乏質疑問難的創新品質等諸多問題。僅靠課堂40分鍾老師講解學生接受,或者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有時候課文學完了有些學生說我都不知道學這篇課文是要幹啥的,這種偏重於認知領域的統一性教學,形成了以教師獨占課堂教死書、學生讀死書為特徵的課堂教學,費時費力,教育效率還低。要改變這種不合時宜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必須首先從改革課堂教學入手。為此,學校派了很多骨幹教師去洋思、北京等內地學習取經,並構建了適合我校發展的「學導式四步法」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這段時間我邊學習邊實踐,首先我學習了「學導式四步法」的定義和原則。從中我領悟到學導式四步法的特徵其實就是先學後導,問題先行;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學中求導,以導利學;過程簡明,重點突出;互動交流,講求效率;開發智能,強化適應。一句話就是「以學為本」,只要你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就行。即「自學為主,導疑始終,精講選練,讀寫結合」。本著這個理念我在課堂上是這樣操作的:
第一步 自主復習、自主預習
我認為自學就包括課前預習和課上自學。學生通過預習、閱讀、演示或嘗試性練習等手段,發現疑難,提出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做好准備。
對於作者、寫作背景、字詞等這些最基本的又要求死記的知識點,我一般都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藉助於自己手中現有的資料或參考書自學解決,課堂上頂多給一兩分鍾瀏覽後直接檢測,檢測的時間有時是一上課,有時是展標過後,還有時是與作者作品對話時。
第二步 展標導學
我把目標出示完之後,一般都給學生一分鍾默看,然後擦掉,讓一個學生復述這節課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學生目標明確自學才能達到目的。
學生自學時,我一定會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出示自學提綱或自學思考題,組織學生獨立自覺地學習,開始10分鍾我是不允許討論的,怕打亂別人的思路。後面我要專設討論題,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學習環境及參考資料,使學生在自覺學習的過程中能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獲得知識,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知道怎樣讀、怎樣寫、怎樣說、怎樣觀察。
第三步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它不是可以用做做練練,再在實驗室操作一下的方式就能學懂的,語文它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統一,但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質,語文離開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既然情感體驗是語文課堂的靈魂,在課堂上我就想辦法創設情境把學生引誘到我設置的情感圈套中理解作品。比如,用音樂創設情境,我在上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時先用一節課讓學生靜聽古人孝母的感人故事(配樂的二十四孝圖中的故事),下課的時候我一直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把教室的情感氛圍營造的特別濃時,活動開始了,學生在說關於母親的格言和我與母親的故事時,我又放的是滿文軍的《懂你》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在配樂中說自己母親的故事本身受音樂的感染再加上前一節課的渲染鋪墊和活動前的預習准備,講的人已經是泣不成聲,聽的學生也都感動的熱淚盈眶,我就勢導學——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你已經做了些什麼,以後打算怎麼做?怎樣看待狐狸母親在孩子長大後把孩子趕出巢穴強迫他獨立的行為?你認為理智的母愛應該是怎樣的?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母愛。
我這里感受到的是,語文學科讓學生自學時預設的問題不能過多,關鍵要精而廣。一個問題的提出要能涵蓋整篇課文的核心主旨,必須要通過反復的讀他才能解決,還要能引發學生一連串的思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提問就有價值了。
第三步 自主探究、合作討論
引導學生探討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及交流,常常還會發現新的問題,我通常的做法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再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跳讀課文,深鑽課文,展開討論,解決疑難。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我就主動設問挑疑,讓學生重讀課文,回答並說出你是從文中哪句話的描述中發現有答案的跡象,這樣他才能充分閱讀理解文本。
學生質疑後,我引導學生解疑時,常利用「反問」的作用(便於留出時間給自己思考);再就是利用班上優等生的力量,進行信息反饋,開拓自己的思路,確定其對策。比如學《與朱元思書》這課時,八(十)班課代表李卓問:結尾的一句話能不能理解為是那些追求功名的當權者一手遮天,整個社會被他們弄得很黑,作者嚮往光明的明天會來到?這一問讓我很意外,以前我們都是給學生說這是補筆,補寫群峰中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沒有想到還有這層含義,所以為了給自己留出時間思考,我馬上反問:「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和他們有什麼本質上的聯系嗎?學生馬上就開始討論了:橫斜的樹枝遮在上面即使白天也像是黃昏,這不象徵黑暗勢力很猖獗嗎,透過稀疏枝條的空隙有時可以見到陽光,這不說明作者相信黑暗中有光明嗎?雖然光亮很小但是還是有的……這一新發現讓我堅信學生自學後能解決問題,我們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開始還讓學生自學,到頭來仍由教師細講細問;教師的導要貫穿教學始終;學導式四步法的四個步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的,運用的關鍵在於靈活。
課堂上只要我們構築平等參與的舞台,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積極創設情感互動的空間,讓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樂園;還要把握真情實感的契機,讓學生的心靈貼近現實生活;同時做好情境延伸渲染的助手,就可以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第四步 當堂練習、檢測評價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聽」「說」「讀」「寫」的能力應該是我們訓練的重點。在課堂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寫寫,議議,劃劃,討論,商量,質疑問難,與同學、與老師、與作者作品不斷地進行感情和知識的交流,這都應該算是當堂練習了吧,因為我認為只要能使學生置身於濃厚的學習氣氛中,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能與文本對話,我們「教」的目的就達到了。通過課堂作業,搞一些變式練習和綜合性練習,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能這樣當然更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的學生因為是現在才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進狀態比較慢,最後專門騰出十四分鍾來做練習,對於語文學科來說,時間操作上有點困難,寫的練習我一般都是放在第二課時,比如學完《列夫托爾斯泰》時,描寫「眼睛」的技巧練習就專門用一課時來讓學生邊讀邊品,邊品邊練,邊練邊評價;第一課時側重聽、說、讀的練習。而且不一定就在最後進行,聽、說、讀的訓練我幾乎貫穿於一節課的始終。一般都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用學導式四步法教學,我覺得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感受就是讓學生讀課文自學的時間一定要給夠給足,這樣才能做到充分有效的學。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怎樣的教學改革,我認為最終還是要歸結到學生的「學」上去,無論你的學識多麼的淵博,在課堂上講得多麼頭頭是道,不打破教師一統天下,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都會是效果甚微的。25年之久的教學生涯告訴我,對於語文課堂來說,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將原來傳統的分析講解式變成師生和作者作品交流對話的過程,變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使語文課堂開放而充滿生機與活力。把作品「情」和學生情融合起來,這樣才能既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增加閱讀的興趣,喚起學生的賞讀熱情,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以達到高效課堂的最終目的。
㈣ 朝花夕拾的教學安排怎麼寫。
樓主你好 這個問題是教學問題 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楚的 建議你去和有經驗的教師探討一下 來寫你的教學安排
㈤ 談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 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 的和諧發展。」語文學科文道結合,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在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應充分利 用這一優勢,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傳統美德教育。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在教學探究活動中,想方設法通過導語引入、背景介紹、播放樂 曲、表情誦讀、動情講解、質疑提問等環節或手段,設置與教學內容 相關的教學情景或氛圍,使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境界」中,與文本 中的人物「見面」,讓文中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的頭腦中 活起來,使之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從而掀起學生思想感 情的波瀾,使學生隨著作者的感情變化,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得到 潛移默化的熏陶。 如《過零丁洋》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傑作。教學時,我先從詩人不 幸被俘而堅貞不屈的背景介紹導入,接著播放配樂朗讀錄音和一段古 箏樂曲,並請學生隨著所播放的樂曲進行個人朗讀、分組朗讀和集體 朗讀。那哀婉、感傷的古箏樂曲,那憂傷而又慷慨的詩歌吟誦,一下 子便吸引感染了學生。然後進行講讀分析,提問思考,引導學生深刻 領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深切感悟詩人的情懷和氣概,使學生通過不 斷的閱讀、理解和感悟,逐漸進入詩的境界。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 展開合理想像。這樣,學生彷彿看見詩人正頭戴盔帽,身披戰袍,挺 胸站立在敵軍的船頭,面對零丁洋的滾滾波濤,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這種情境,怎麼能不給學生以強烈的藝術感染?詩人所表現的那種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怎麼能不使學生的思 想受到觸動,心靈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升華?這時,再一次組織學生 聲情並茂地朗讀這首詩,他們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一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詩句吟誦中,胸中自然會情不自禁地涌 起一股浩然正氣。 二、拓展延伸,加深感悟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思想 和美德的內涵以外,適當穿插補充一些與教材相關或相聯系的材料及 活動,使教育的內容更為充實豐富,學生的認識更為全面深刻,教育 的效果更為有效顯著。 如教學《背影》一文時,我先請學生誦讀領會《遊子吟》這首千 古傳唱、感人至深的古詩,讓學生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 吟誦中,初步領悟做兒女的應心存孝心。然後導入新課,講讀課文, 指導學生閱讀、討論、分析、理解,深切感悟文章所表達的那種父子 摯愛情深的濃濃親情。使學生透過「父親」那「蹣跚地穿過鐵道」、 艱難地「爬上月台」去給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深切感知父親為兒子甘 願付出一切的那份高尚博大的舔犢之情;讓學生從「兒子」那「晶瑩 的淚光」中,深刻領會兒子對父親的那顆愧疚、感激、思念的心。在 學生讀其文、明其理之後,又補充講讀了二十四孝中《黃香扇枕溫衾 》這則傳揚子女侍奉父母之道的故事,並請學生齊唱了一首曾經唱響 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這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 堂的氣氛,又能讓學生耳濡目染,口唱心悟,激發對父母的眷戀、感 激、思念之情。 三、利用圖片,激勵志向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精美的插圖。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和利用這 些圖片加強對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比如,在教學有關介紹和描繪祖 國山水、名勝古跡、園林建築、工藝作品等方面的課文時,可以通過 文中的插圖、教學掛圖的展示、多媒體的播放或讓學生去搜集一些相 關的圖片來配合教學。這樣,不但能使文中所描繪的景象更為生動、 直觀、形象,而且更能讓學生深切感知祖國山河的壯麗秀美,深刻感 悟祖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有利於 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從而使他們不斷樹立熱愛祖國 、熱愛人民的情懷和立志報國、振興中華的凌雲壯志。 在教學名人名篇時,也可以利用文中的人物插圖或讓學生去搜集 有關孔子、陶淵明、文天祥、岳飛、魯迅等名人和偉大人物的畫像, 並讓學生通過進行旁批、查閱資料等,註明其主要的作品或成就。讓 學生通過這一收集活動,深切感知他們高尚的品質、崇高的氣節、偉 大的志向、不屈的精神,使之不斷地受到激勵和感染,從而正確樹立 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地確立自己的志向和奮斗目標 ,並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標。 四、熟讀背誦,沐浴心靈 熟讀背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對於學生也是一種思想熏 陶、一種精神享受、一種情操感染,能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自我 教育作用。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的古詩文都是進行傳統美德教 育的好教材。例如,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教人 胸懷大志、天下為公的《岳陽樓記》;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教人勤奮苦學、立志成才的《論語》等。這些古詩文,大多篇幅短小 ,語言精煉優美,讀來琅琅上口。指導學生熟讀背誦這些古詩文,不 但能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的積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深切感知中華民 族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充分體驗和領會我們民族的精髓與靈魂。
㈥ 《朝花夕拾》背景,導讀。
《朝花夕拾》創作從1926年2月開始,到11月結束。後又在1927年7月11日寫了《後記》。《朝花內夕拾》最初以《舊事容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讀的文集。雖然《朝花夕拾》不是為少年兒童寫的,但寫了許多關乎少年兒童的事,讀起來興趣盎然,這本書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中不同生活經歷和體驗的文字。全書由《小引》《狗·貓·鼠》《阿長與 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後記》12部分組成。《朝花夕拾》一書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夠分享魯迅的「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
㈦ 求二十四孝的教案設計
二十四孝目錄
具體的二十四孝
關於孝道
《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名家書畫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綉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編輯本段]具體的二十四孝
1.孝感動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戲綵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卧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3. 鹿乳奉親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4.百里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勞。
5.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母指才方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6.蘆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御車,體寒,失鎮。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7.親嘗湯葯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葯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8.拾葚異器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二鬥牛蹄一隻與之。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9.埋兒奉母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10.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11. 刻木事親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而思念劬[qu]勞之因,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安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12.湧泉躍鯉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魚膾[kuai],夫婦常作;又不能獨食,召鄰母共食。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取以供。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13.懷橘遺親
後漢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待之,績懷桔二枚。及歸,拜辭墮地。術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14.扇枕溫衾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15.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少失父,獨與母居。遭亂,負母逃難。數遇賊,或欲劫將去,革輒[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賊不忍殺。轉客下邳[音pi],貧窮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親。
16.聞雷泣墓
魏王裒,事親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殯葬於山林。每遇風雨,聞阿香響震之聲,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親勿俱。」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17.哭竹生筍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18.卧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19.扼虎救父
晉楊香,年十四歲,嘗隨父豐往田獲傑粟,父為虎拽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踴躍向前,扼持虎頸,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於害。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20.恣蚊飽血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21.嘗糞憂心
南齊庚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22.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一日病,長幼咸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洗。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23. 滌親溺器
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24.棄官尋母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決,誓不見母不復還。後行次同州,得之,時母年七十餘矣。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
25.王祥事母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 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編輯本段]關於孝道
雖然孝道是古代封建-帝王社會宗法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維護禮教。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的。
其中雖不乏過時的、落後的、乃至不合情理的東西,但作為孝親的精神還是可借鑒的。另外如「為親負米」、「親嘗湯葯」、「親滌溺器」等,作為孝親之情,也是應該學習和提倡的。
[編輯本段]《 二十四孝》
書名。元人郭居敬集。先後有人為之序詩、作圖,刊行多種版本。該書為民間流
傳甚廣的童蒙讀物。內容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個孝親故事。
增補
《二十四孝》 謹在原二十四孝故事基礎上,增補了主人公的部分遺事,以便於讀者全面、正確理解古人的孝道。 俗話說:「堂上二老就是佛」。你拜廟上的菩薩,沒有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菩薩是不喜歡的。你孝敬好堂上二老,佛菩薩才歡喜。你孝敬好父母,再拜佛菩薩,那就更好了。 為人子女者,如果能學習古人二十四孝,多感念父母的恩情,不要計較父母的錯誤,那麼孝道就能完全了。社會風氣也會逐漸扭轉了,和諧社會指日可待。 倘社會已經父慈子孝,人世間的真情必然感天動地。天地神靈必加持世人以更大的福報、消除他們的災禍。和諧社會,指日可待。 ------------------------------------------- 增補《二十四孝》 http://post..com/f?kz=171645572 ------------------------------------------- 只知菩薩在寶剎,今慕九華、明思普陀,長嘆靈山千里真是遠。 一見家慈在門旁,反穿衣服、倒趿布鞋,才知堂上二老就是佛。 ——讀《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父母》有感 http://post..com/f?kz=178607227
[編輯本段]二十四孝名家書畫
今日流傳的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名家書畫,有清代王素繪的《二十四孝圖冊》和已故國畫大師陳少梅的《二十四孝圖》。
王素(1794-1877),字小梅,號遜之,江蘇揚州人,擅長畫人物、花鳥,尤工人物,所作南北斗星君像,稱譽一時。
陳少梅(1909—1954),名雲彰,號升湖。祖籍湖南衡山,世居北京。他所畫的《二十四孝圖》完成於1938年,正是畫藝步入成熟期且精力旺盛的時期。因當時日軍佔領天津,陳少梅避居倫敦路(今成都道)世界裡1號,專情投注藝術,終日潛心作畫,《二十四孝圖》正是在這時完成的。長期以來,人們對陳少梅的這幅作品只聞未見,此卷也在半個世紀中數易其主,幸得天津文物公司徵集到這件長達20多米的書畫珍寶,於2004年春奉獻於廣大書畫愛好者面前。綜觀此卷,以王素所畫《二十四孝圖冊》為底本摹寫而成,人物情節基本為原貌,但在每個人物的塑造細節上又有所不同,展現了陳少梅個人的繪畫特色。
此兩套二十四孝書畫,正可以為廣大書畫愛好者作學習和對比研究之用。
舊社會所宣揚的二十四個極盡孝道的典型人物。舊有《二十四孝》一書不著撰人。集虞舜、漢文帝、曾參、閔損、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陸績、唐夫人、吳猛、王祥、郭巨、楊香、朱壽昌、庾黔婁、老萊子、蔡順、黃香、姜詩、王褒、丁蘭、孟宗,黃庭堅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詩之,用訓童蒙。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綉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㈧ 求一份介紹魯迅先生的教案
自己看吧。
http://ke..com/view/2004.html?wtp=tt
㈨ 哪位朋友能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第二自然段內容的設計一個教學過程,詳寫.但不要太亂.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最早發表於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題:《舊事重提之六》,後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看,我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高潮時期,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軍順利北伐,沖擊著北洋軍閥的統治。另一方面,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加緊迫害革命力量,斗爭很尖銳。無論是在1924年的女師大事件中,還是1926年發生的「三·一八」慘案中,魯迅先生始終堅定地站在愛國青年學生一邊,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寫下了《紀念劉和珍君》、《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可慘與可笑》等一系列文章,與反動勢力進行了毫不妥協的戰斗。當然,這也就更加觸怒了封建軍閥,而被誣陷,被通緝。為了安全起見,魯迅先生在許壽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幫助下,先是暫避在西城錦什坊的莽原社裡,後又輾轉住進幾家外國醫院,最後於9月初到達廈門,經林語堂推薦,在廈門大學國文系任教。
魯迅在廈大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裡,一方面為革命風暴在南方的興起而歡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給正在廣州的許廣平的信中所說;」此地北伐順利的消息也甚多,極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魯迅不久就發現,廈門也骨子裡和北京沒有什麼兩樣,「沉沉如死」。廈大校長兼國學院院長林文慶,是個頑固守舊分子,他使廈大彌散著尊孔復古的空氣,令人窒息。林文慶與跟蹤魯迅而來的「現代評論派」分子串通起來,以種種卑劣手段排擠魯迅。魯迅此時又陷入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之中,於是,對於往事的回憶便開始在他心中醞釀了,這正如《故事新編·序言》中所說:「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裡,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裡空空洞洞。」「這時我不願想到目前,於是回憶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還有如下說明:「……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擠出集團之後了。」「朝花」,即清晨帶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鮮花,指魯迅青少年時的事;「夕拾」,是說直到中年以後才在回憶中把它們寫出來,藉以慰藉「夕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
魯迅在廈大期間寫的後五篇回憶性散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
魯迅先生故居的後面果真有一個很大的園,這便是百草園。午後的時光,我來到這里,距那最初在課文里的相識,已經隔了整整20年。坐落於我少年夢幻中的百草園,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並非想像中的百草紛繁。
一個普通的園子,一些無名雜草與硬實的泥土構成百草園普通的景觀。樹,自然也有幾棵,其中一棵,身上掛著一塊「百草園」的木牌子,但我疑心它不是皂莢樹或桑樹,因為它既不高大也沒有紫紅的桑椹。長夏已過現在是秋,鳴蟬不可能長吟;沒有了菜畦,黃蜂只好伏在別處的菜花上;我心存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的驚喜,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也渾不見油蛉的低唱與蟋蟀的彈琴。我憶及先生的提醒: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心中盈盪童年的歡趣。
魯迅先生將百草園描寫得太過玄妙有趣,以至我今之面對陡生宛然若失的感觸。早年的百草園或許並非如此妙趣橫生,先生之妙手勾勒則是大有深意。少年時只感有趣而神往,至今方覺其趣之背隱喻頗多。又想,畢竟百年之隔,百草園真如先生所言之好未可,而任蒼桑銷毀了它。但我極喜歡關於美女蛇的那一節,無關於百草園卻添色於百草園,一個永恆的美麗傳說。我常常踟躕於農家院子的如水夜色中,期待美女蛇喊我的名字。我祈望聽見我的名字被婉約叫喚,雖然心中充滿無限恐懼。
百草園現在是什麼也沒有了,只有一些亘古不絕的無名野草;淺矮灰白的草尖隨風搖曳,今我肅然憶起先生的傲骨。
關於百草園的文章是收在《朝花夕拾》集子里,卻是通篇無「花語」。先生言: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先生之「不能夠」,許是花謝成殘,便只剩下野草了。
從魯迅故居出來向東走上不到半里路,需要穿橫過一條寬敞的街道再走一道石橋,便是三味書屋了。那一扇門尚是黑油油的,可謂物是人非,不過是有些破敗而已。朗朗讀書聲響自別處,傳到三味書屋已然只剩下餘音,餘音繚繞,似曾久遠。那三味書屋的匾,是連同匾下的一幅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早已作古。我覺得先生少時對著匾和鹿行禮,叫:拜孔子。實在滑稽透頂,可能是一種諷刺。除此之外,就無趣。那書屋狹小陰暗,木格窗收入的光線堪堪眯眼窺視,卻也不甚清楚。一把大鎖鎖住了課桌。一位戴眼鏡的老人在賣紀念品,很有點那私塾先生的模樣。
我突然覺得百草園很好。因為三味書屋的無味,百草園的好處便俯首可拾。原來是這么回事!我所明了的並非僅僅局限於對舊式教學的憎惡,三味書屋留給我的印象是黑暗濕悶,百草園卻是一派光明。明媚的春光照亮我的童年,我心中早有一座自己的百草園,在朗朗的讀書聲中頹然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