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莊子兩章教案

莊子兩章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11 06:20:18

① 《孟子二章》教案

18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准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採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三)審美鑒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於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准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麼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於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也便於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傑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後,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後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採用了總起——分承——最後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採用的是先分後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於心,衡於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於慮,而後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恆亡 B.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D. 國恆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幹,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麼「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於我」,對後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採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於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② 預習 公輸 孟子兩章 魚我所欲也 莊子故事兩則

第一段包括兩層,從「魚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層。這一層的開頭兩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為一個比喻,藉以說明「我」「捨生取義」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動形象,鮮明可感,富於氣勢的修辭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沒有使論點得以證明的論據作用。因為人能「舍魚而取熊掌」並不能證明人就能「捨生取義」。所以,如果把上述兩句換成「果敢地」三字放在「捨生取義」四字的前面作狀語,是不影響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的。可見,這一層的重心全在後面的幾句話中。後面幾句中的「捨生取義」、「不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個意思,即不貪生怕死。這些都是作為事實論據的,分別放在第一個分論點我「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前後,進行回環論證,即從事實得出結論,再用事實證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這一層不是用「舍魚而取熊掌」為論據證明「捨生取義」。而是用「捨生取義」,(即「不避患」、「不苟得」)為論據證明:「我」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 從「如使人之所欲」到「賢者能勿喪耳」是第二層,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兩個假設反問句所蘊含的普遍事實,從反面證明第二個分論點:人們具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接著又用兩個肯定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從正面論證分論點。然後順承上文的事實論證,正反論證和酣暢的行文氣勢,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論點:「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體現了孟文的辯論色彩),可謂水到渠成,順當明快。 概括上面兩層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體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加嚴密有力。第二段(從「一簞食」到「乞人不屑也」)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實證明飢者照樣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第三段用反問排比句式,通過把「向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德)我而為之」作比較,深刻地提示了「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從而證明了他們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經喪失罷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論點得以充分論證後提出的一句號召,增強了文章的現實批判性。 通過分析《孟》文的結構和材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孟》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者」的行為作論據,通過推究原因,然後概括提示出中心論點的。 從《孟》文的出處看,《孟》是《孟子》一書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書對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論。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統地,全面地,集中地闡明了人性善的哲學觀: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緊接著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來有繁茂的樹木為喻,說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善」的「本心」,只是因為它像牛山上的樹木那樣被砍伐殆盡了。正是這樣,第十章《孟》與以上諸章在思想內容上一脈相承,論證了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惡之心,人皆有之。」只有這樣確認人皆有「本心」為《孟》文的中心論點,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書的思想內容相吻合,才有利於正確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學根源,才有利於把握孟文的藝術風格,才有利於把它作為論說文的範文進行教學。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什麼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捨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③ 莊子二章(新課標)

二章
【釋題】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在中國歷史上,老子第一個明確表述了對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有趣的是,老子認為美轉化為惡,善轉化為不善的條件,竟然是「天下皆知」!看似荒唐,實則飽含對社會現實的深入觀察。美與善,一旦離開了真,被假造出來,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這種事例難道必須到春秋時代去尋找嗎?
老子開出了一個葯方:「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不居」。顯然是想要給那些侯王貴族治病的。但這種順其自然的處世態度,無疑對任何人改善人際關系,增進身體健康,都是有益的。這一章,河上公本標題為「養育」,似乎有點題不對文。
【譯文】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美好的事物是怎樣成為美好的,那麼醜陋的東西就出現了;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善良的事物是怎樣成為善良的,那麼不善良的東西就出現了。所以,實有與虛無相互滋生,艱難與容易相互完成,修長與短絀相互比較而顯現,尊高與卑下相互倚靠而存在,單音與回聲相互和諧而成樂曲,先進與落後相互追隨而成隊列。因此聖人遵循無為的方針,實行無言的教化。萬物在他的王國里滋生成長,他卻不發號施令;他養育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做出了成績,而不憑恃這個達到利己的目的;成就了功業,卻不身居高位。正是因為不自以為有功,所以才永遠也不會遭到廢棄。
【注釋】
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河上公:自揚己美,使顯彰也。
②斯惡已
河上公:有危亡也。
③皆知善之為善
河上公:有功名也。
魏源:劉驥本此句上亦有「天下」字。
④斯不善已
河上公:人所爭也。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
,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
⑤故有無相生
河上公:見有而為無也。
魏源:顧歡及龍興碑本無「故」字。傅奕本六「相」字上並有「之」字

⑥難易相成
河上公:見難而為易也。
⑦長短相形
河上公:見短而為長也。
魏源:王弼本「形「作「較」,與「傾」韻不協。
⑧高下相傾
河上公:見高而為下也。
⑨音聲相和
河上公:上唱下必和也。
⑩前後相隨
河上公:上行下必隨也。
王弼: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11.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河上公:以道治也。
王弼: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12.行不言之教
河上公:以身師導之也。

④ 學了《莊子》二則在兩篇文章中分別看到了莊子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呢是非常偉岸的,非常高大的。

⑤ 麥琪的禮物、故鄉、論求知、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准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採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三)審美鑒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於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准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麼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於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也便於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傑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後,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後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採用了總起——分承——最後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採用的是先分後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於心,衡於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於慮,而後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恆亡 B.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D. 國恆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幹,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麼「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於我」,對後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採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於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http://ke..com/view/909068.htm
http://www.5156e.com/html2/1137.html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案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並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正確理解並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從而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1)提問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後引導回顧《孟子》的主要內容,引出孟子的「個人修養」的主張,從而進入課文情境

2)教師指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對人生態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 告子下》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 傅說(yue) 膠鬲(ge) 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明確:「發」與「舉」意義不盡相同。「發」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幹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於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三)

參考答案: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築牆、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幹,後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麼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詞語及句子(主要是名詞和形容詞作動詞用)(1)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詞:這

「苦、勞、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為動詞。

「拂」:(fu)違背、受阻撓「亂」:動詞,擾(讀時在「行拂亂」後稍作停頓

「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為「之所以...是原因」

「曾」:與「增」通假

2)學生活動:指名試譯第2段,師生訂正(問題五)(3)

3)教師講解:第2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飢餓、人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於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幹。(可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無好男」的道理)(2)

6.討論第3段

本節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

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2)

「恆」:常常。「過」: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後」:這樣以後。「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征」:觀察到,檢驗

「入則無法家拂(fu)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於法的世臣和善於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匡正過失

2)小組討論: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麼觀點?(5)

3)抽樣提問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2)

參考答案: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7.討論第4段

1)學生依據注釋試譯,指名翻譯後教師評價

2)教師講解:最後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圖強,從而得「生」,耽於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

五、指導背誦課文

1.採用教師扼要板書,學生尋規律背誦的方法逐段解決

第一段:以六個人物為線索

第二段:以「故、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為線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為線索

2.學生邊看書邊試著尋找規律默讀

3.學生試背

4.全班齊背

六、布置作業

A.熟練背誦全文

B.默寫全文

⑥ 孟子兩章課下注釋

公輸 一、解釋重點詞語。 1、起於魯 起:出發,動身 2、公輸盤不說 說:通「悅」,高興 3、再拜 拜了兩次 4、不可謂知類 知類: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為什麼;已:停止。 6、胡不見我於王 見:引見 7、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餘 通「御」,抵擋。 9、公輸盤詘 通「屈」,理屈。 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來……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入侵 12、吾義固不殺人 善良堅持道義 13、請說之 解說這件事 14、不可謂仁 對人親善,友愛。 15、雖然 雖然如此 二、翻譯下列句子 1、夫子何命焉為? 先生有什麼指教呢? 2、宋何罪之有? 宋國有什麼罪呢? 3、知而不爭 知道(這道理)而不勸阻(楚王)。 4、此為何若人? 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5、九設攻城之機變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 6、雖殺臣,不能絕也 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楚國的抵抗者)。 7、胡不已乎? 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 8、此為何若人? 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9、願借之殺之。 希望藉助您去殺了他。 10、請獻十金 請允許我奉送(給您)十金。 11、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 損失不足的而爭奪有餘的。意思是犧牲百姓的生命去爭奪土地。 孟子二章 一、重點詞語解釋。 1、舜發於 被任用 2、人恆 過 常;犯過失 3、傅說舉於 被選拔 4、衡於慮 同「橫」,梗塞,不順 5、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責任,擔子;這 6、而後作 奮起 7、苦其心志 使……痛苦 8、征於色 顏色 9、勞其筋骨 使……勞累 10、發於聲 吟詠嘆息 11、餓其體膚 使……飢餓 12、而後喻 了解 13、空乏其身 使……貧困 14、法家拂士 同「弼」 15、亂其所為 使……錯亂 16、入則 在裡面。指國內 17、所以動心忍性 用來;使……驚動;使……堅韌; 18、出則 在外面。指國外 19、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同「增」 二、句子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勞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3、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使他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 4、行拂亂其所為 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幹。 6、人恆過,然後能改 人常犯過失,然後才能改正 7、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8、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9、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10、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重點詞語解釋 1、地利 有利 2、委而去之 放棄;離開 3、人和 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4、故曰 所以 5、七里之郭 外城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憑借 7、環而攻之 圍 8、固國 鞏固 國防 9、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這是 10、威天下 震懾 11、池非不深 護城河 12、親戚 畔之 內親外戚;通「叛」 13、兵革 泛指武器裝備 14、多助之至 極點 15、堅利 銳利 16、天下順之 歸順,服從 二、句子翻譯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委而去之。 棄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4、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魚我所欲也 一、重點詞語含義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時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假如 4、賢者能勿喪耳 不丟掉 5、蹴爾而與之 用腳踢 6、萬鍾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通「辨」,辨別。 7、萬鍾於我何加焉 有什麼益處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通「德」,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10、鄉為身死而不受 通「向」,從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棄。 12、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13、故不為苟得也 苟且取得,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4、何不用也 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15、乞人不屑也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捨生而取義者也 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從前寧願死也不接受(施捨),現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莊子兩則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惠子相梁;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相:做宰相;國:國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安知魚之樂 止:棲息;安:怎麼 3、於是 鴟得腐鼠 於是:在這時。鴟:貓頭鷹。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 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曹劌論戰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1、十年春,齊師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 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淺。 3、又何間焉? 間:參與 4、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通「遍」,遍及,普遍。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豬、牛、羊等。加:虛報。信:實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為人所信服 福,賜福,保佑。 7、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獄:案件。雖:即使。 8、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可以:可以憑借 9、既克,公問其故。 克:戰勝 10、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測:估計。伏:埋伏。 12、何以戰 憑借什麼作戰。 13、望其旗靡 靡:倒下 14、故逐之 逐:追趕 二、翻譯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一定要依據實情來處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還不能得到神靈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會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後,勇氣就沒有了。 4、夫戰,勇氣也。 作戰是要靠勇氣的。 5、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讓我跟隨你去。 6、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重點詞語解釋 1、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諷諫。納:接受。 2、鄒忌修八尺有餘。 修:長,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窺鏡。 服:穿戴。窺:照。 4、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 復:又一次。 5、明日,徐公來,孰視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細。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認為……美。私:偏愛。 7、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蔽:愛蒙蔽,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過者。 面刺:當面指責。 9、能謗譏於市朝。 謗譏:議論。市朝:公眾場合。 10、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 間進:偶然進諫。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個更美麗?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麼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第二天,徐公來了,仔細地看徐公,自認為不如徐公美麗。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對我有所求,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出我的過失的人,授給上等獎賞; 7、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能在公共場所指責我的人,傳到我的耳中來的,授給下等獎賞。 8、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旨令剛下達,大臣們都來朝廷進諫,宮門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後,常常斷續有人來進言規勸,滿一年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了。 愚公移山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 1、方七百里,高萬仞。 方:指面積,方圓。 2、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懲:苦於。迂:曲折,繞遠。 3、聚室而謀。 謀:商量。 4、吾與汝畢力平險。 汝:你們。 5、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指:通「直」。漢陰:漢水的南面。 6、雜然相許。 雜然:紛紛,許:贊同。 7、其妻獻疑曰。 獻疑:提出疑問。 8、且焉置土石。 且:況且。焉,疑問代詞。置:安放。 9、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易:交換。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11、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窮匱:窮盡。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 1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15、年且九十。 且:將近 16、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曾:連……都…… 損:削減 17、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 18、愚公長息 長息:長嘆 19、雖我之死 雖:即使 二、翻譯下列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2、且焉置土石? 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裡去呢? 3、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聰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 6、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⑦ 莊子兩章譯文

【原文】:
瞿鵲子問乎長梧曰:「吾聞諸 子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示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融會貫通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出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也?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譯文】:
瞿鵲子請教於長梧子:「我聽許多先生與名人說,聖賢者不斤斤計較於繁瑣細微的事務,不追名逐利,不迴避困難,不嗜好索取,不因陳守舊。對事物的存在,認為『無形』的物質是『有形』物體存在的基礎理論,『有形』的物體是『無形』的物質化生的觀點。萬物之源,比塵埃還小都飄游在六合之中。孔子認為這些都是輕率不負責的言論,而我則認為這個道理很奧妙,是認可的。我的看法您是怎樣認為的?」
長梧子說:「關於事物的『是』(真理), 在先祖黃帝那裡也會聽不明白,而孔丘之智何足掛齒?人們不懂,而是你們想法也太超前,就像見到雞蛋就要看到公雞報曉,見到子彈就要吃到烤斑鳩。我嘗試以為你是妄言,你也以胡言亂語去對待:請想一下,人類為什麼緊靠日月,挾在宇宙之中?為什麼與萬物吻合在一起,處在又有利於生存又糊里糊塗的地方?人類社會為什麼會有等級,產生至尊的貴族與低賤的奴隸?天下人為什麼都被役使而勞碌?所謂的聖賢者一茬一茬像出生的草,為什麼還傳承愚昧?為什麼代代參拜君王為萬歲,成了唯一的模式?世上其他物種全是這樣,蘊含著相同的真理。
「我為什麼認為,並曾經說過,生命的起源,並不是蠱惑邪說!我為什麼還認為,人之所以害怕(厭惡)死於短命,而是不知生命中的物質能自然回歸!這里講一個故事:美女麗姬, 艾氏分封諸侯之女。晉國征伐麗戎時把她俘獲,她當時尋死,哭得淚水浸透衣衫。等把她帶進王宮寵為貴婦人,與晉王同床共枕,美味珍饈,她後悔當時不該哭著尋死了。她求死又生,後悔不該尋死。我哪裡能知道,現在生活著的人,不後悔當時不該去求生呢?
「夢里飲酒的人,白天往往會有傷心事而哭泣; 夢里哭泣的,白天會娛樂去狩獵。生活中的人當在做夢時,並不知是夢。當在睡夢中應兆了生活中的吉凶時,清醒來才知是一場夢。也就是說,人在大徹大悟之後,方知人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者自以為清醒,好像世上的神秘都知道。君尊、牧卑,能永久嗎!孔丘與你,不都是在做夢呀!我說你們在做夢,其實我自己也在做夢!講這樣的話,似乎可以稱為虛玄與怪異,萬世之後一旦遇上大聖人,深悟其理,這些道理,人們還依然感到像一朝一夕那樣偶然而得!
「再說事物是非的辯論,也無太大的意義,因為是理論探索,前人沒有定論。如果你人多勢眾勝了我,社會上會認為我輸了,假若我的結果是真理,我的結果,真理豈不就被否認了?我如果在理論上勝了你,我是少數,眾人還會不服,我堅持的真理,不是還不會被人認可?關於辯論的問題,有部份是對的,有部份是錯的,或完全是對的,完全都錯了。我與你由於對事物各有偏愛,是不會相互理解的。則人的昏庸的本性是頑固的,我們如何能去正確的判斷?讓與你的觀點一致的人來裁定嗎?既然與你的觀點相同,哪能會公正?讓與我觀點一致的人來裁定?同樣也不行。讓不同於你也不同於我的觀點的人來裁定?既然不同於你,也不同於我,非我們同類,哪能鑒定?讓同於你也同於我的觀點的人來裁定?既然認同你也認同我,乃無主見之類,哪能鑒定得了?然則,我與你與他人,對探討的理論是對是錯,都無法得知,只有等待,讓時間去檢驗它。再說,只要是探討人類進步、化生的理論,都要平等的去對待,如不能同等的去對待,由時間讓自然規律去界定它、調和它,使之與人類社會同步,只有掌握這些,人類才會長久繁榮,生存的歲月無盡呀!
「如何用自然規律去綜合界定事物規律?簡單地說:真的就是真的,偽的就是偽的;出於自然的就是自然的,人為強加的就是人為強加的。如果由時間驗證是真的,那就凡是與此不同的、虛偽的都無言可辯。如果沒有人為強加的,而是出於事物的自然規律,那就所有與此相違背的也無言以對。對事物規律的探討者,必須從不存在生命、不存在社會已形成的義理開始,必須從「無」,即物種還沒形成之前的境界開始,因此,振興這項事業,寄託在諸位以「無」為思想境界的志士。」
【分析與評述】:
這里借一個哲者長梧子,談了「齊物論」的觀點。
「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而一成純?」這些質疑,現代人能回答嗎?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中國無這樣的聖賢也!
長梧子說:「只要是探討人類進步、化生的理論的人,都要平等的去對待,如不能同等的去對待,就由時間讓自然規律去界定它、調和它,使之與人類社會同步,只有掌握這些,人類才會長久繁榮,生存的歲月無盡呀!」我們的國家容這樣人才嗎?給這樣人的言論空間嗎?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我們現在是個造假的社會,是人為強加要人接受的社會,長梧子「寓諸無竟」的希望難以實現。
【原文】:
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譯文】:
陰影鬼魂問身影:「你一會兒行,你現在又一會兒止;你一會兒坐,你現在又一會兒站立,為何沒看到誰特別給你動力,或受到其他事物操控?」
身影回答說:「我有依靠在身邊,我像侍從一樣跟隨他,而自然如此呀!我所跟隨的軀體,又像侍從者一樣亦步亦趨,所以才如此這般嘛!我像蛇的鱗蛻、蟬的翼,隨附著軀體,沒有大腦沒有思維,錯誤的觀點才如此產生。軀體如果有思維,才不會有如此錯誤的觀點。」
過去,莊周曾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栩栩如生,悠然自在的一隻蝴蝶。飛舞在花叢中,感到特別愉悅與愜意,忘卻了莊周本身軀體的存在。突然間醒來,則驚魂未定,才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為莊周呢?莊周與蝴蝶是必然有區別的,但在夢里合二為一了。實際上,萬物是相融的,這就是物種的化生。
【分析與評述】:
莊子以兩則小故事,結朿了這篇哲學巨著《齊物論》
第一則以鬼魂與身影寓意老子的「無」,這里是指暗物質、暗能量,這都是現代人科學界前沿的課題。「粒子」的理論,解決了影子與光的問題。但「鬼魂」呢?這樣的暗物質(種)、暗能量多多,人類永遠也探索不完。
第二則名氣很大,是婦孺皆知的「莊周與蝴蝶」。歷代俗儒都以此故事說莊子是「虛無主義」。其實這個故事寓意老子的「有」,是說現在世上看得見、摸得著的物種,包括人與其他動物,其基本成份都是一樣的、「齊物」的。「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這僅是時空的差別!
現在科學不斷的發現、驗證《老》《庄》的物化理論,它是「物」的永恆,西方的哲學是望塵莫及的!
《齊物論》其真諦不知者,切勿論《老》《庄》,否則,臆測扯淡也!

⑧ 莊子故事兩章古今異義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譯: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於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隻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麼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閱讀全文

與莊子兩章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