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曲區別
不一樣的感情
B. 幼兒園大班社會活動教案人們怎樣傳遞消息
教學目標: 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樂節課文內容,了解現代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喜歡的傳遞信息的方式. 3、默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體會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重點難點:1、了解人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2、體會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教學時間: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1、 出示長城的圖片:長城是世界世界八大奇跡之一,長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個烽火台,它在當時有什麼作用?2、 在古代,人們還用什麼方法傳遞信息?那麼現代人們又是靠什麼來傳遞信息的呢?又是怎樣傳遞信息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板書課題)二、 讀通課文:整體感知.1、 教師提出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 (1) 互相檢查預習時生字新詞掌握的情況. (2) 把課文讀通順讀准確. (3) 想一想:課文講了幾種傳遞信息的方式? (4) 給課文分段,並說說每部分講了什麼?2、 教師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3、 指名分段讀,檢查學生讀通課文的情況.4、 指名反饋:課文講了幾種傳遞信息的方式?(郵電、電報、電話、廣播、計算機網路) 5、 指名反饋分段情況:6、 教師:同學們,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都在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現在人們還在不斷的改進,希望身在世界角落的人們隨時都可以得到遠方親友的消息.三、 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 學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1) 兩千多年來,古代的人們怎麼傳遞信息?如何不斷改建傳遞信息的方法的?(2) 新的交通工具是什麼?(3) 你寫過信嗎?結合實際說說你怎麼用書信與別人傳遞信息的?人們怎麼用郵政系統來傳遞信息的?2、 指名反饋.3、 齊讀第一自然段.4、 教師小結.四、 課堂小結 新的交通工具的問世,世界上才形成了龐大的郵政系統,人們通過這個系統可以更加便捷、准確地傳遞信息.但是,人們並不滿足這種方式,因為這還不夠迅速,及時地傳遞信息,人們希望能夠隨時隨地的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五、 作業:1、 把本課的生字新詞抄寫兩遍.2、 讀一讀古詩《杜少府之任蜀川》,理解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教師出示《杜少府之任蜀川》:同學們,著名的唐代詩人王勃為了勸慰杜少府不要為離別而悲哀,寫了一首詩《杜少府之任蜀川》. 2、 齊讀古詩. 3、 師:詩的第三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誰能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4、 師導入新課. 二、 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1、 默讀第二部分,思考: (1) (2) 為什麼說人們通過電磁波發送和接收信息,是通信史上翻天覆地的革命? (3)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什麼新的問題,是怎麼解決的?2、 指名反饋,互相補充.教師適當地引導.3、 體會語句,說說作者使用了什麼說明方法.(1) 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纜線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2) 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的通信容量是一條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4、 教師小結. 三、 學習第三部分 1、 師:信息變成了電磁波發送與接送信息,這是通信史上的革命,科學技術仍在不斷發展.2、 說說什麼是信息網路.3、 齊讀這一部分.4、 教師小結. 四、 教師小結.1、 教師指名反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喜歡的傳遞信息的方式.2、 教師總結: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五、 布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 幼兒園中班唐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一)教來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自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D. 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E.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
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啟》)。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為唐人送別詩之名作。《別薛華》、《重別薛華》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摯動人。《山中》、《羈春》、《春遊》、《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懷鄉之情。明代胡應麟認為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藪·內編》卷四)。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其中《臨高台》反映都市繁華生活,暗寓對貴族豪門的諷刺。《采蓮曲》、《秋夜長》寫婦女在采蓮和搗衣時思念征夫,則是直接繼承了樂府民歌的傳統,而又能開拓意境。這些詩作雖仍帶有六朝的華艷色彩,但風格清新明朗,顯示了唐詩的新面貌。
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多為駢體,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為歷來論者所激賞。《舊唐書·文苑傳》引崔融語雲:"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庫全書總目》亦謂"勃文為四傑之冠"。
王勃還寫有許多學術著作,見於著錄的有《周易發揮》 5卷、《次論語》 5卷(一作10卷)、《千歲歷》、《顏氏〈漢書〉指瑕》、《平台鈔略》(一作《平台秘略》) 10篇、《合論》 10篇、《黃帝八十一難經注》、《元經傳》、《舟中纂序》 5卷、《醫書纂要》 1卷等。這些著作除個別篇章如《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平台秘略論贊》被收入《文苑英華》,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種本子,皆不傳。現有明崇禎中張燮搜輯匯編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蔣清翊著《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雲"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刊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生平事跡見《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文藝傳》、《唐才子傳》。(孫望郁賢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唐「四傑之冠」王勃
初唐詩壇,出現了四個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一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以文章齊名天下,人們稱之為「四傑」,而被推為「四傑之冠」(《四庫全書總目》的則是「神童」王勃。
王勃049—676)①,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父親王福畤,任太常博士。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著作甚多。從祖王績,則是隋末唐初對唐代詩歌有開創之功的著名詩人,他的詩風直接影響了王勃的詩作。家風使然,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詩文為人稱道。
王勃自幼聰穎,九歲就對顏師古《漢書注》糾誤,並撰《指瑕》十卷,十二歲到長安從名醫曹元學習《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楊炯稱他「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則通;於術無所滯,於辭無所假」。雖有所誇大,但也足見少年王勃之才情。
不過,王勃的家庭沒有能夠給他多少走向仕途的政治憑借,所以他從小便注重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國家政事,尋找機會上書獻頌以自薦。唐初對外戰爭的最大勝利,是安定了北方邊疆,但唐統治者由此滋長了侵略的野心,自恃國大兵強,企圖加害於弱小的鄰國。結果帶來了許多弊端。麟德元年(664)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年方十五歲的王勃上書劉右相,其中第一條就是抨擊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對討伐高麗,他認為:「闢地數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滿情緒。劉祥道看後,非常驚異,贊王勃為「神童」,並上表舉薦。
乾封元年(666),高宗下詔開幽素科。王勃應幽素舉,對台策,很受考官吏部員外郎皇甫常伯的賞識。及第,拜為朝散郎。並經皇甫常伯介紹,任沛王府修撰。在唐代,制科雖然不如常科,朝散郎也只是一個從七品散官,但十七歲的王勃,年未弱冠,便及第受祿,在沛王府,又頗得沛王的歡心,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時候。然而正當他做著以文章經緯天地的美夢時,出其不意的打擊卻降臨到他的頭上。
當時的皇宮風行斗雞的游戲,諸王間也以斗雞取樂。一次,適逢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畢竟年輕,他開玩笑地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雞,以此為沛王雞助興。可這篇游戲之作被高宗看到後,大為不滿,以為這是「交構之漸」,並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當天斥出沛王府。神童王勃,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的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了。
斗雞本是唐人風俗,上層貴族及其紈絝子弟尤為愛好。陳鴻《東城父老傳》載:為了斗雞,「諸王世家、外戚、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那股狂熱勁可想而知。在這樣的風習下,二王斗雞,雙方僚屬當然都要來助威,王勃才高而得志,乘興所寫的游戲文字,只不過是為開開玩笑而已。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中,卻招來了無情的打擊,以致影響到一生,當然,這是有深刻背景的。
唐朝一開國,諸王之間爭奪皇位、互相攻訐的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其兄建成、弟元吉而獲得政權的,唐高宗李治本人,也經歷了類似事件,所以對此特別注意,王勃《檄英王雞文》無意中觸動了高宗這根最敏感的神經,所以被認為挑撥諸王間的關系。可見,王勃所以丟官,並非偶然,而是上層統治者爭權奪利的緊張關系造成的。
少年得志的王勃經過這樣的打擊,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凄愴悲苦和憤激不平。總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離開長安,南下入蜀,開始了他將近三年的蜀中漫遊。仕途的挫折,生活的體驗,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寫下了很多抒發自己情懷的詩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間的酬唱,仕途艱難的感嘆和一些抒寫鄉思的作品。
在蜀期間,朝中曾先後徵召過王勃,王勃都稱病辭謝。咸亨三年(672),王勃返回長安,裴行儉、李敬玄同典選事,聞王勃文名,又數次召用,但王勃恥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結果觸怒了裴行儉,被斥為「才名有之,爵祿蓋寡」。第二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葯草,他很想去,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誰能想到,等待他的卻是第二次沉重的打擊。
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參軍任上與同僚的關系搞得很僵。當時有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不知為什麼卻把他藏到自己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很快被發現,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獄。後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親卻因此事而從雍州司戶參軍的位置上被貶為交趾令。至於王勃擅殺官奴的具體情況,史無詳載,是非莫辨。不過,王勃沒有象第一次廢官後那樣寄情於山川煙霞,而是更珍惜這劫後餘生。「富貴比於浮雲,光陰逾於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辭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雖恢復王勃原職,但他決計棄官為民而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撰寫了《周易發揮》五卷、《唐家千歲歷》、《合論》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時還創作了大量詩文作品。這是王勃一生中創作最宏富的時期。
上元二年(675)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傳世名篇①。這是一篇精彩的駢體文,通篇詞彩絢爛,對仗工整,而氣勢自然奔放。沒有堆砌鋪排之病,文中描繪滕王閣四周景色和大宴盛況,意境極為開闊。結尾感慨人生遇合,自抒身世,無限憤慨,溢於紙上。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
一個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業壯志的詩人,因為他的環境和遭遇使得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往往在勃鬱不平的同時,表現出更加的積極進取。我們說《滕王閣序》恰恰正是這種「才情」和「壯志」、「不平感慨」和「進取精神」的具體體現。關於《滕王閣序》的寫作,還有一段頗為生動的故事。滕王閣新修完畢,府帥閻伯嶼於重陽節在滕王閣宴請賓僚,八方人士,濟濟一堂。閻公有女婿名叫吳子章,文章寫得頗好。閻公有意在此盛會上顯示女婿文才,便提前讓吳子章寫就了一篇《滕王閣序》,待到宴會上亮出來,以為即席賦就。宴會上,閻公果真拿出筆墨,送到一個個賓客面前,請為《滕王閣序》,眾賓客在都督閻公面前豈敢放肆,都一一辭謝。唯有王勃,接過紙筆,慨然應允。閻公的目的是為了顯耀自己女婿的才華,而並非誠心請賓客為序,王勃少年氣盛,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滿,並表現出不屑一顧的神情。遂令侍從看著王勃下筆。開始,閻公聽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搖頭誚言道「此亦老生常談」,接著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便默然沉吟起來,開始領略到其中的不凡了。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十分震驚,大呼曰:「斯不朽矣!」並盛贊王勃,贈錦緞百匹。這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一時傳為佳話,後世還將這個故事敷衍成話本、雜劇,留傳至今。
吳子章宿構的《滕王閣序》早已湮沒無聞,而王勃的這篇《滕王閣序》卻成為流傳千古的不朽之作。
滕王閣大宴後,王勃繼續南下,於十一月初七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王勃少年雖以神童著稱於朝野鄉里,可「迫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出仕以後,又兩次因事廢官,一生處於下位。短短的二十七個春秋,在政治上留下的只是挫折、失敗。但在文學上,他確是一個成功者。就王勃所存詩文而論,以被斥出沛王府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多書、啟、表、頌之類應制之作,雖不乏力貶時弊之言;但後期由於仕途的坎坷,直抒胸臆的詩作則更具光輝:其內容非常豐富:抒寫鄉思,歌頌友情,贊美祖國山河,感嘆世路艱難,既有游宴的歡快、對山林的嚮往,又有心底的矛盾、積極向上的精神;並在創作方法上走出了一條與宮體詩完全不同的道路。從王勃所存不足百首的詩作來看,他的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後代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王勃作為盛唐詩歌的黎明女神是無愧的。 (徐俊)
①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諸書記載不同,現尚無確考。此處生年據王勃《春思賦》序文「咸亨二年(671),余春秋二十有二」推算,定為649年。卒年據楊炯《王勃集序》,定為上元三年,即儀鳳元年(676年)。
②《滕王閣序》寫作時間,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為王勃十四歲去江西省父路經南昌時作,另一為王勃去交趾省父經南昌時作。此從後說。
能採納我為最佳答案嗎
F.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編輯本段]【導讀】
一位朋友要遠去四川做官,詩人作此詩相贈。全詩先收後放,先說同是宦遊之人,同有惜別之意,然後陡然一轉,說那裡沒有朋友呢,男兒分別,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兒態呢?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詩應當說是送別詩的精品。
[編輯本段]【翻譯】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
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
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
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譯文四:
(即將告別)由三秦環繞護衛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時)都懷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離鄉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朋友,(即使)遠隔萬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他只活了二十六歲就死了。但是,由於他勤奮學習,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顯著的成績。他既能寫詩又會作文,與當時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同樣著名,被稱為「初唐四傑」。
一般說來,人們在同自己的親威、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依依不捨,免不了要講些祝願一路平安、保重身體或者後會有期之類的話,有的甚至還要作出「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為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了進去,那就會顯得俗套、平庸,沒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寫這些呢!他的這首送別詩,別開生面,用自然朴實的語言,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讀後使人深受感動。
在這首詩里,開頭兩句寫送別時的情景。當時,詩人是在長安供職,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現今四川省,州府在崇慶縣。兩人一起走出了長安城,來到分手的地點,心中有話,但卻相對無言,只好觀看四周的景緻,以克制自己的離情別緒。「城闕輔三秦」,但見庄嚴壯麗的長安宮城,被地勢險要的「三秦」環護著,氣象宏偉。「風煙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麼也看不清楚。這一近一遠、一明一暗的景物,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送別畫面,飽含著詩人對朋友遠行的留戀之情。
詩的三四兩句是點題的,下面講明了朋友之間分別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筵席總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難免要分別,不可能永遠會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於「同是宦遊人」,各人有各人的職守,都要奔赴自己辦事的崗位。所以,這種分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決不會分別而疏遠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詩人和杜少府分別的意義就在這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意味深遠,是全詩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現出詩人的寬闊胸懷和遠大抱負,使真摯的友情得到升華。人們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時近在身旁,有時卻遠在天涯海角,但無論空間怎樣的改變,時間如何的推移,友情應該是牢不可破的。而且,決不能狹隘地認為「知己」只有一個;世界上到處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樣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抱著這樣的認識和心情與朋友分別,那就不會感到孤獨寂寥,相反地卻是感到樂觀進取,不管到了何處,都會覺得好像仍在與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談心,那樣的快樂、幸福。
說到這里,詩人還嫌余意未盡,再加上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他語重心長,勉勵朋友在分手的時候,千萬不要象小孩子那樣掏出手絹來揩眼淚,悲傷難過,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這樣的詩句,扣人心弦,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初唐四傑」的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束縛,勇於創新,但還不夠完善。例如王勃的這首詩,三、四兩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按照律詩的要求,應當是對仗,但卻用了散調,不夠合律。後來,有些輕薄的文人就譏笑他們。然而,這掩沒不了他們的成就。杜甫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譏笑他們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詩則將千古流傳下去。
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他只活了二十六歲就死了。但是,由於他勤奮學習,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顯著的成績。他既能寫詩又會作文,與當時的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同樣著名,被稱為「初唐四傑」。
一般說來,人們在同自己的親威、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依依不捨,免不了要講些祝願一路平安、保重身體或者後會有期之類的話,有的甚至還要作出「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為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了進去,那就會顯得俗套、平庸,沒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寫這些呢!他的這首送別詩,別開生面,用自然朴實的語言,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讀後使人深受感動。
在這首詩里,開頭兩句寫送別時的情景。當時,詩人是在長安供職,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現今四川省,州府在崇慶縣。兩人一起走出了長安城,來到分手的地點,心中有話,但卻相對無言,只好觀看四周的景緻,以克制自己的離情別緒。「城闕輔三秦」,但見庄嚴壯麗的長安宮城,被地勢險要的「三秦」環護著,氣象宏偉。「風煙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麼也看不清楚。這一近一遠、一明一暗的景物,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送別畫面,飽含著詩人對朋友遠行的留戀之情。
詩的三四兩句是點題的,下面講明了朋友之間分別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筵席總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難免要分別,不可能永遠會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於「同是宦遊人」,各人有各人的職守,都要奔赴自己辦事的崗位。所以,這種分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決不會分別而疏遠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詩人和杜少府分別的意義就在這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意味深遠,是全詩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現出詩人的寬闊胸懷和遠大抱負,使真摯的友情得到升華。人們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時近在身旁,有時卻遠在天涯海角,但無論空間怎樣的改變,時間如何的推移,友情應該是牢不可破的。而且,決不能狹隘地認為「知己」只有一個;世界上到處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樣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抱著這樣的認識和心情與朋友分別,那就不會感到孤獨寂寥,相反地卻是感到樂觀進取,不管到了何處,都會覺得好像仍在與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談心,那樣的快樂、幸福。
說到這里,詩人還嫌余意未盡,再加上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他語重心長,勉勵朋友在分手的時候,千萬不要象小孩子那樣掏出手絹來揩眼淚,悲傷難過,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這樣的詩句,扣人心弦,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初唐四傑」的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束縛,勇於創新,但還不夠完善。例如王勃的這首詩,三、四兩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按照律詩的要求,應當是對仗,但卻用了散調,不夠合律。後來,有些輕薄的文人就譏笑他們。然而,這掩沒不了他們的成就。杜甫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譏笑他們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詩則將千古流傳下去。
H.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詩
【古詩內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què)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huàn)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qí)路,兒女共沾巾。 【導讀】編輯本段</B>一位朋友要遠去四川做官,詩人作此詩相贈。全詩先收後放,先說同是宦遊之人,同有惜別之意,然後陡然一轉,說哪裡沒有朋友呢,男兒分別,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兒態呢?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詩應當說是送別詩的精品。 【詞語解釋】編輯本段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現在四川崇州。
城闕:長安。
輔:護衛。
三秦:泛指秦嶺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廣大地區。項羽滅秦後,曾把關中地分為雍、塞、翟三個王國,史稱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宦遊:出外做官。
海內:全國各地。古人認為陸地的四周都為大海所包圍,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
比鄰:近鄰。
無為:無須,不必。
歧路:告別的地方。
沾巾:揮淚告別。
【千古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朗讀節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翻譯】編輯本段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譯文三:
雄偉的長安城有輔佐的三秦,
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別的情意,
因為都是離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內有一知己朋友,
縱使遠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鄰。
不要因為我們就要離別兩地,
就像普通兒女一樣淚濕衣襟。
譯文四:
(即將告別)由三秦環繞護衛著的都城長安,(透過迷漫的)風煙(似乎能)望見(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時)都懷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離鄉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內有著知心朋友,(即使)遠隔萬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譯文五:
三秦護衛著長安,遙望蜀州,只見風煙迷茫。
我和你在離別時都有惜別的心情,(因為我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全國各地都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像近鄰。
不必在告別的地方,像普通兒女一樣揮淚告別。 【作者介紹】編輯本段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一帶) 人,初唐四傑之一。他是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很小的時候就寫得一手好文辭,有「神童」之稱,可惜不到三十歲就在渡海時落水而死了。他做過幾任小官,卻兩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過的。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點明送別的地點是長安。他曾幾次到過長安。這首詩有少年進取的精神,沒有消極頹唐的情緒,可能是詩人二十歲以前在長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時所作。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本文題目應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為「蜀州」當時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帶。
王勃才華早露,14歲,應舉及第,後來他的才華更是鋒芒畢露,在那時就與,揚,盧,駱並稱為初唐四傑。乾封初(666年)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閣序》就出自他之手。 【詩句分析】編輯本段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於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
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
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我們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
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
熟悉漢魏詩的人,會發現這首詩同曹子建《贈白馬王彪七首》中的一首有某種聯系。曹詩是這樣的:「心悲動我神,棄置勿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疹,毋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王勃的詩,顯然受到曹詩的影響,是從曹詩脫化而來的,但兩者卻大有不同之處。曹子建滿懷幽憤,⑤他的上述一番話是極無聊賴,強作排遣之詞,所以情思纏綿,語調沉鬱。王勃雖然也經挫折,但畢竟年少,他的一番話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矯健、語調明快。有人講,王詩勝過曹詩,我看倒也不見得。但王詩並非簡單的沿襲,而是自有獨到之處,所以同樣應當受到稱贊。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一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高峰。延續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⑧,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⑦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確實一洗綺麗之習,質朴雄渾,橫溢奔放,必定曾使當時的讀者耳目一新。這種詩風爾後就大大發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一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就拿五言律詩來說,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一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一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一代的發展如大江奔流,一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在談到王勃的詩對後來詩歌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們不妨把王勃的這首詩看成黎明女神項鏈上的一顆明珠,這樣看,會更能領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①古人對於離別是很動感情的,送別是鄭重其事的。那時候,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又落後,一別動輒多年,能否再見很難說。他們那樣重視離別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階層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贈,還常常寫詩文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藉以抒發別情或者相互勉勵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詩歌遺產中,送別的作品有相當大的數量。
【賞析】一般說來,人們在同自己的親威、朋友離別時,心情總是難過的,依依不捨,免不了要講些祝願一路平安、保重身體或者後會有期之類的話,有的甚至還要作出「兒女態」,流下眼淚來。這當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詩作為藝術,如果把這些都寫了進去,那就會顯得俗套、平庸,沒有味道了。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寫這些呢!他的這首送別詩,別開生面,用自然朴實的語言,寫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讀後使人深受感動。
在這首詩里,開頭兩句寫送別時的情景。當時,詩人是在長安供職,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現今四川省,州府在崇慶縣。兩人一起走出了長安城,來到分手的地點,心中有話,但卻相對無言,只好觀看四周的景緻,以克制自己的離情別緒。「城闕輔三秦」,但見庄嚴壯麗的長安宮城,被地勢險要的「三秦」環護著,氣象宏偉。「風煙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麼也看不清楚。這一近一遠、一明一暗的景物,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真實、生動的送別畫面,飽含著詩人對朋友遠行的留戀之情。
詩的三四兩句是點題的,下面講明了朋友之間分別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筵席總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難免要分別,不可能永遠會聚在一起。其原因就在於「同是宦遊人」,各人有各人的職守,都要奔赴自己辦事的崗位。所以,這種分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決不會分別而疏遠了朋友之間的真摯感情。詩人和杜少府分別的意義就在這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兩句詩,意味深遠,是全詩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現出詩人的寬闊胸懷和遠大抱負,使真摯的友情得到升華。人們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時近在身旁,有時卻遠在天涯海角,但無論空間怎樣的改變,時間如何的推移,友情應該是牢不可破的。而且,決不能狹隘地認為「知己」只有一個;世界上到處都有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樣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抱著這樣的認識和心情與朋友分別,那就不會感到孤獨寂寥,相反地卻是感到樂觀進取,不管到了何處,都會覺得好像仍在與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談心,那樣的快樂、幸福。
說到這里,詩人還嫌余意未盡,再加上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他語重心長,勉勵朋友在分手的時候,千萬不要象小孩子那樣掏出手絹來揩眼淚,悲傷難過,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這樣的詩句,扣人心弦,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誦。
「初唐四傑」的詩,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束縛,勇於創新,但還不夠完善。例如王勃的這首詩,三、四兩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按照律詩的要求,應當是對仗,但卻用了散調,不夠合律。後來,有些輕薄的文人就譏笑他們。然而,這掩沒不了他們的成就。杜甫說得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譏笑他們的人消亡了,而住院病人的詩則將千古流傳下去。
【評析】
I.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闕輔三秦⑵,風煙望五津⑶。
與君離別意⑷,同是宦遊人⑸。
海內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鄰⑺。
無為在歧路⑻,兒女共沾巾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