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5 《古代寓言兩則》的教案
25 古代寓言兩則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② > 2.《揠苗助長》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_人教版三年級上:13、《寓言兩則》教案
·語文A版四上《寓言二則》之《揠苗助長》教案
語文A版四上《寓言二則》之《揠苗助長》教案 教學設計思想: 寓言《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上》。這篇課文,是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了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內部的發展規律, 藉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寓言:《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讀、說、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於求成。 3、會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給別人,並能續編。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故事.....·《揠苗助長》寓言兩則
《揠苗助長》寓言兩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 ,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設情境,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急於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寓言內容,體會寓意。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守株待兔)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一 深圳後海小學 趙志祥 教具准備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寫的字 教學目標 1.會認 寓、焦 等10個生字,會寫 守、丟 等9個字。 2.學習默讀課文,讀懂課文。 3.初步認識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第.....·《寓言兩則·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寓言兩則·揠苗助長》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第四冊27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揠苗助長》 二、教材分析 《揠苗助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四冊中第七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圍繞著 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以《揠苗助長》為例談寓言教學的策略
③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寓言兩則說的是什麼內容
之:的
驚弓來之鳥jī源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示例】:紹聞是~,嚇了一跳。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一回
【近義詞】:傷弓之鳥、漏網之魚
【反義詞】:初生牛犢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採納~·~~~~~~~~~~~~~~~
④ <<古代寓言兩則>>教案
楚國有一復個賣矛和盾的人,制誇耀他的盾說:「我的盾非常堅固,沒有哪一種東西可以穿透它。」他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銳利,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說:「用您的矛穿您的盾,會怎麼樣?那個人回答不上來了。
(自己的言行前後要一致,以免互相抵觸。)
從前,有個鄭國人,打算到集市上買雙鞋穿。他先把自己腳的長短量了一下,做了一個尺子。可是臨走時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賣鞋的地方。正要買鞋,卻發現尺子忘在家裡了,就對賣鞋的人說:"我把鞋的尺碼忘在家裡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來再買。"說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裡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張張地跑到集市。這時,天色已晚,集市已經散了。他白白地跑了兩趟,卻沒有買到鞋子。]
別人知道了這件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這個買鞋的鄭國人卻說:"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腳。"
寓意:不顧客觀實際而墨守成規的人,常常會做出荒唐可笑的事來。
⑤ 25古代寓言兩則 10篇教案
25 古代寓言兩則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