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教學中問題式導入的好處
導讀: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內容摘要:課堂導入是整堂課最開始的環節,對於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導入得好,就能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所教的課文的情境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問題 課堂導入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可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整堂課最開始的環節,對於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導入得好,就能吸引學生迅速進入所教課文的情境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迅速了解這堂課學什麼,目的是什麼,學習重點是什麼,從而啟動學生的思想機器,對學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同時也為教學過程定下基調,為整堂課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流程的流暢運行提供了可能。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始。」教師一上課就緊扣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會很快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下面,我就平時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課堂導入方法中的問題導入做一簡介:
一、復習舊知提問導入
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復習是學習的母親」。就語文課來說,不少課文之間或者在題材、思想內容,或者在寫作體裁、表現方法等方面都有比較緊密的聯系。因此復習、聯系舊課或已有的知識可以作為學習新課的開始,運用新舊知識的聯系,能使學生由已知領域進入到未知領域,讓新舊知識相連,從而不斷加寬加深學習的內容。例如在《學會看病》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一位父親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終於從地震的廢墟中救出了兒子,詮釋了父愛的偉大,那麼身為作家的畢淑敏又是怎樣愛兒子的呢?孔子雲:「溫故而知新。」學生的認識是逐步向前發展的,不可能產生大的跳躍。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於成功,新的知識用舊的知識作為台階易於被學生所接受。這樣導入新課,可以使課文內容既形成對照,又形成有機的聯系。
二、由課題提問導入
這種導入方法是語文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總有一個標題,即使是「無題」那也是標題。有的文章,它的題目或 隱或顯地揭示所學的內容,故在教授這類文章時,若能以題目入手,注意分析題目所傳達的信息,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讓學生齊讀課題後問道「題目中的壯士是什麼意思?」有學生回答「壯士是指勇敢的、頑強的、不怕犧牲的戰士」我又問「作者為什麼稱五位戰士為壯士呢?」這樣導入,既幫助學生理解了題意,同時又牽出了小說的情節線索,提出思考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盡快地進入課文學習。學生讀文章,首先接觸的是文題,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題意。 由審題入手導入,往往能夠開門見山,抓住重點,促使思維迅速定向。圍繞課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直截了當,使學生迅速進入對教材中心問題的探求;同時也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關注生活提問導入
世事洞明皆學問,生活處處是語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的信息量非常大,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裡呈現不同形態,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在教學《我家跨上信息高速公路》一文時,我是這樣開場的:「同學們,今天老師想做個調查,請家中有電腦的同學舉手。」很多學生舉起了手,我又問:「你們平時上網嗎?」學生異口同聲:「上!」我接著問:「你們上網會做些什麼?」這時學生興奮極了,不等我點名就大聲喊道:「打游戲、聊天、看電影……」我借機引出課題。作為語文老師,一定要有敏銳的視角和開闊的視野,留心學生關注的焦點話題,並能信手拈來,認真提煉。這樣的開場白,能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能順理成章地從課內向課外拓展。從而使語文課真正地和課外聯系在一起。
四、引起懸念提問導入
小學生特別具有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十分關注,根據學生這種心理,教師一上課就緊扣教學內容設置懸念,提出疑問,會很快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常常能引起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一個七歲的孩子寫了一首詩,他非常得意,於是迫不及待地拿給父母看,你想知道他的父母是怎樣評價這首詩的嗎?答案就在課文中。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看誰先把答案找到。由於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青少年。如果教師能有效地利用這一點,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疑問,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激化學生釋疑而探索的心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連續提問導入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相關的一些談話,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也可以讓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質疑。比如學習課文《落花生》我這樣提問:「同學們,你們吃過花生嗎?」學生回答吃過;我接著問「你們知道花生的好處嗎?」學生很容易就回答出花生的味道等;我繼續問「你們知道花生和蘋果、石榴等水果的區別嗎?」大部分學生會說形狀、味道;於是我很自然地把話題轉到「那麼作家眼中的花生是怎樣的呢?我們今天就跟著許地山爺爺一起去認識花生好嗎?」學生當然會欣然同意,那麼一節快樂的語文課便開始了。連續提問,喚起學生對信息的一些回憶和思考,轉而引導學生思維直奔課文主題,誘發學習興趣。
六、結合實際提問導入
實例導入法是教師通過列舉與新課知識相關的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進入新知識。如教學《學會看病》一課時,一位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生病以後怎麼辦?是自己上醫院,還是父母陪同去?作為醫生的媽媽為什麼讓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獨自上醫院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了這篇課文我們就知道了。這種導入方式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學生感受到真實感、親切感,激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個好的開頭是師生間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課堂導入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做一個智慧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
參考文獻:余文華《 中學語文課堂導入藝術初探》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師用書》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2. 課堂教學導入工作方式中的提問式導入方式和懸念式導入方式各指什麼
提問式導入也是最常用的導入方式。它通過提出一些與新課內容有關的、學版生已經了解的有趣的問題激發權起學生想要了解該問題的好奇心進而導入新課。
懸念式導入導入方式是利用上課頭幾分鍾的最佳時機通過設疑、製造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問題導入到新課之中。
3. 日常教學中常用的物理問題導入方式有哪些
日常教學中復常用的物理問題導制入方式
1、生活經驗導入法 恰當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極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為物理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
2、實驗導入法
所謂"實驗導入"指的是運用實驗導入新課。實驗導入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習者和新的學習課題之間創設理想的誘發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確立學習重點。
3、科學故事引入法
故事引入法可以舒緩學生緊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強烈的求知慾。
4、利用多媒體創設物理情境
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現一些與物理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真知的慾望。
5、復習引入法
抓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已有的知識出發,通過邏輯展開,把新內容自然的引出來,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便於學生理解、掌握和深化。
6、提問引入法
提問引入法是指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請學生回答或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引出新課。
7、綜合引入法
將實驗法和提問法結合在一起使用。
4. 課堂導入需要注意的問題
1、時間要短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時間要短,一般控制在分鍾以內,力爭用最少的語言,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以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去.避免長時間的導入占據最佳學習時機,使學生產生注意力的轉移,而不能達到預期目標。
2、目標明確
導入要目標明確,指向集中,防止面面俱到,沖淡重點目標,應選擇與新知識最相關,與教學最需要的內容。
3、水平控制
導入要根據知識更新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及知識水平,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半生不熟」,產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應,為學生創設一個主動探索的空間和情境,切忌走向荒誕不經的極端。
4、要情境生活化
導入情境生活化,但不能絕對生活化.《數學課堂標准》提出:在學生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數學教學長期存在著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提出數學生活化是合理的。對學生是有利的。
由於學生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的局限性,加之生活的復雜化,導入要注意消除負面因素,情景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喧賓奪主。
(4)問題導入式教學擴展閱讀:
課堂導入方法:
1、自我介紹法
自我介紹導入法可在較短的時間內使教師與學生相互了解,縮短距離,又可巧妙地導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
一節成功運用自我介紹法導入的課堂,一定是授課教師很好地將新的知識融入到生活化的介紹中來,這樣會顯得自然,流暢,產生一箭雙雕的作用,比生硬地為了介紹而介紹要好得多。
2、復習導入法
在每堂課開始,教師通常採用復習上一課的內容作為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新舊知識系統地聯系起來,便於教師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
復習導入一般通過提問、做練習、復述等方式進行,使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入題」而「知新」。也可以用復述的方式先復習,再引入新課。這樣即復習了上一課,又很自然地導入新課,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3、預習導入法
這種方法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較為充分的心理准備,驗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此,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內容,最好設置幾個問題,其中要有能讓學生充分拓展的問題。然後再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提問,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但是,教師要注意布置的預習問題要具體,不可過多、過難。
4、趣味導入法
這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兒歌、謎語、繪畫、游戲等形式導入新課的方法。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愛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其思維活動由抑制狀態轉入活躍狀態。
5. 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運用復習舊知識式導入法時,有哪些具體的方式
復習舊知識式抄導入有襲4種具體方式:
(1)從總結舊課入手導入新課。又稱為歸納導入式。其運作方法與要求是:教師提出要講授的新課題之後,首先對上節課新講的內容概括地小結一下,扼要復述出與此有關的新知識,講課時使學生把新舊知識連貫起來思考。這樣既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能較好地鞏固已學的知識。
(2)從檢查提問舊課入手,導入新課。其運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師在講課之前,先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幾個前節課學過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全班學生的回憶思考,再找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在個別學生回答、教師做出訂正和補充的基礎上,帶動全班學生復習舊課,進而導入新課。
(3)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聽、寫、練等活動,導入新課。其運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講授新課之前,先讓學生以聽、寫、板書、朗讀、翻譯、練習等活動方式復習舊課,使學生再現已學過的知識,然後導入新課。
(4)向學生提示問題,引導回憶舊課或者有關的知識、事件導入新課,該方式又稱聯想式導入。其運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師在講授新課之前,提示學生回憶前節課講過的幾個問題,或讓學生提出與新課有關的事情、知識。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在頭腦中再現提問的內容,不經由學生直接回答即轉入新課。
6. 如何提高問題式教學課堂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現代的閱讀觀認為,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思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也是閱讀中的對話者之一。
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過去流行的「談話法」教學,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總之,現代的閱讀觀認為,課堂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程是草根課程,是不斷生長,可以延伸的。課堂是根據預成目標不斷生成新目標的教學。
那麼在課堂中老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前提——認真備課
在一堂課中,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必須制定明確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教材,鑽研教材。抓准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備教材的關鍵。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某一范圍內容中舉足輕重的、最重要的內容,或最基本、最精華的部分。雖為教學難點,是指那些學生難於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錯誤的內容。老師備課時就要對教材進行認真的研讀,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對教材,我們不僅要在「深入」上下工夫,而且要在「淺出」上做文章。怎樣「淺出」,就必須有效策劃。有效策劃是教師不容忽視的一種能力。前者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個人以為是解決教什麼的問題,而有效策劃是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讓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和保證。怎麼教,怎樣立足文本構建教學策略,我的看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就是常說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要求教師對課程的內容做出 「生本化」的處理。
二、提高閱讀教學課堂有效性的基礎——課前預習
抓好課前預習十分重要。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先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並做好學習新知識的准備工作。一般布置學生做到:課文要最少讀三次,讀通讀順讀准確,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資料或作記號,還要求學生就課文內容或句、段的內容質疑,就是說要求學生會從課文的內容尋找問題,再從課文中找到答案,以便課堂中提出來解決;再想想通過讀課文知道了什麼?以及把課後的習題多加思考思考。學生若能做好課前預習,那麼在老師進行課堂教學時,就能更好地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學生的預習質量將直接影響他聽課的效果。如果我們教師抓好了學生預習,還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鋪墊——激情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手段的豐富,學生對許多教學內容已經知曉,甚至司空見慣,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往往使學生在深入學習時,對課文內容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導語也變得尤為重要,我們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愉快地進入到學習中來。如: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抓住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趣味性的的活動,不但能活躍氣氛,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起。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的開頭,我的感受尤其深刻:在世界的一邊,存在著人類的一大奇跡,這個奇跡就是圓明園,一個近乎超乎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匯集於此,只要想像出一種無法描述的建築物,一種如同月宮似的仙境,那就是圓明園。接著課件逐幅演示「金碧輝煌的宮殿」「玲瓏剔透的亭台樓閣」「多姿多彩的西洋建築」等圓明園風光的圖片,請學生觀察欣賞,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感受。師接著深情地講述:這么美好的東西居然化為灰燼,該是一件多麼惋惜的事啊!是誰讓我國的瑰寶毀於一旦呢?話音一落,學生聚集了情感開始去探索課文了。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我這樣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音樂嗎?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鋼琴曲。」(打開錄音機,播放《月光曲》)聽完後問:「此時你的心情怎樣,說給大家聽聽。」優美明快的音樂為創設了一個最佳的審美氛圍。學生既學到知識,又理解貝多芬對音樂的特殊感情,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如在教學《凡卡》第二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凡卡寫給爺爺的信。我們知道凡卡的內心充滿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喚爺爺來救他,急切地盼望爺爺接他回鄉下去。這可憐的孩子在死亡線掙扎,他多麼希望擺脫悲慘的命運啊。現在我們看看凡卡寫信後的情景怎樣。」這時學生就會根據自己所了解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效果很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尋找機會,創造「展示」條件,讓學生充分「表現」。可以讓題目有不同見解的同學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予以適當鼓勵和表揚。可以對課文中的個別章節在學生充分預習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上講台講課,講給其他同學聽。在他們「表現」自己的同時,檢驗了他們的自學效果,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與心理素質。有時,還可以圍繞一個專題,指導學生寫「小習作」,寫出自己在學習時的心得體會。這樣促使全體同學認真閱讀課本,查閱資料,從而使整個課堂氣氛熱烈、充實。只要我們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就一定能達到我們需要的教學效果。
四、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核心——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該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根據《課標》精神,就對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口語交際、日常寫作等為主要內容的實際語文運用能力的發展,語文能力的發展不能脫離語文的實踐活動,換句話說,學生對字詞句篇知識的掌握與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讀寫結合」。
我覺得首先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內容的,總結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語言魅力,學習寫作知識。如在教第九冊的《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神情的詞句去體會父親的內心活動;抓住作者描寫時間的句子,去體會父親挖廢墟的艱辛和父親心中堅定的信念及濃濃的父愛;通過對描寫父親外貌的語句的感悟,去體會父親的堅強和偉大的愛。進而讓學生領悟到描寫人物的特點可以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來體現這一寫作方法。抓住父親對兒子說的話:「無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在文中反復了多次,達到了強調和前後呼應作用,這也是一種寫作方法。
其次要以寫作為手段,在作文實踐中,運用閱讀時學到的知識訓練作文能力,同時使讀的效果得到鞏固。如《落花生》一課,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從花生與蘋果、石榴的特點進行對比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完這篇課文後,可以引導學生談談,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麼,然後選擇一種熟悉的事物寫寫。這樣練習,可以讓學生把在閱讀中學到的相關知識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去。閱讀教學中實施「讀寫結合」,就是落實了新課標提出的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統一,也就達到了閱讀教學的效果。
五、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需要——走出文本
理解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走出課文,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情與景加以對比,分析是閱讀教學的需要。
學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就會發現生活的美與丑,榮與恥。這樣,把課堂教學引向生活,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閱讀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品質,積極,樂觀,堅強的人生觀。如教學了《為人民服務》這一課以後,我就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暢談如何去為人服務,學生各抒已見,有的從平時的小事談起;有的就怎樣幫助同學的方面談;有的即從怎樣才能幫助人談起……學生認識提高了,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話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7. 什麼是一種發現式學習方式或問題導入
發現教學法亦稱假設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師在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不是將學習的內容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向學生提供一種問題情境,只是給學生一些事實(例)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獨立實現認識過程。即在教師的啟發下,使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科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教師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對這種情境發問並自己收集證據,讓學生從中有所發現。
發現教學法的思想淵源可上溯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的教學方法和近代西方教育家盧梭、第斯多惠、斯賓塞等人的教學思想,然而當代各國教師廣泛採用此法乃是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積極倡導的結果。布魯納提出的上述著名論斷構成了發現教學法的理論依據,由此進一步衍生出發現教學法的基本宗旨。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可以總結為以下五點:
第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智力潛力;
第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激勵的內在動機;
第三,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的技巧;
第四.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責任心;
第五,發現學習的結果有利於學生記憶的保持。
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第三階段: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第四階段: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教師在應用發現法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把教材劃分為一個個的發現過程,制定出具體要求。關鍵在於恰當地確定學生獨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發展區」。只有教師結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最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只要跳一跳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時,學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會得到發展。
8. 課堂教學導入工作方式中的直觀演示式導入方式是指什麼
(1)這是一種通過先讓學生觀察實物、模型、圖表、幻燈、投影、電視或運用形象化的語言等內引起學生對即將講容授內容的關注然後從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使學生從解決問題入手自然而然過渡到課題教學的導入方式。
(2)因為這種導入方式一方面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對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加強對將要學習新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因此這類導入方式運用很廣各學科各年級均可運用尤其在中低年級和自然學科中運用這種導入方式效果更好。
(3)直觀演示式導入重在激發學生對新課內容的興趣因此運用這種導入方式要注意:
①實物、模型、幻燈、電視等的內容必須與新課內容有密切的關系。
②在觀察中教師要及時且恰如其分地提出問題為學生學新課做好准備。
③設計好演示程序所用時間不要過長。
9. 課堂教學導入工作方式中的直接導入方式是指什麼
(1)直接導入又稱開門見山抄式導入。就是在上課開始後教師開門見山地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各個部分的教學內容、教學進程等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或要解決的問題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
(2)直接導入是通過啟發誘導學生逐步進入新課的因此它只適宜於學習積極性較高且具有一定意志力的較高年級的學生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不宜採用直接導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