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四大規律

教學四大規律

發布時間:2021-02-10 14:34:33

1.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有四大基本規律,分別是: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學生個體獲得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

2、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就學生的認識任務而言,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大量地接受間接經驗,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

3、也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強調學生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決不能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因為學生的認識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通規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學生的間接經驗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的。以間接經驗為主並不是不要直接經驗。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掌握,又要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掌握,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只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偏面觀念。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教學過程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過程,兩者有著本質上的聯系。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

2、掌握知識是智能發展的主要基礎。(正面)學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反面)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智能發展無從生長。

3、發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事實)實踐表明: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知識的掌握。了解實質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論的基本觀點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指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

2、說教學具有教育性,並不是說掌握了知識就等於提高了思想,養成了優秀的品德,關鍵是要看學生如何接受教學,如何掌握知識。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運用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雙方具有本質的聯系。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使身心各方面得到發展;否定、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勢必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3、相對學習對象而言,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否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必然會削弱教學的效果。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將兩者割裂開來,或是只強調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錯誤的。

2.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1、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

(1)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從作好學習的心理准備開始;產生了知與不知矛盾,出現了求知的內在動力。

(2)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則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

(3)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4)鞏固知識:只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所學基礎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自如運用已有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

(5)運用知識:重視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6)檢查知識、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作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7)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學過程中幾種必然的聯系

(1)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傾向。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4)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按教學需要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5)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向。

(2)教學四大規律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具有豐富的特點

1、雙邊性與周期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過碰撞、交流達到融合以後,又出現新的矛盾——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產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教學周期的運轉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實現。諸周期的運轉可以描述為一個螺旋體,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學習者必須積極地建構意義,通過對話及思考過程或與他人互動,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個人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過程會越來越豐富化、生動化和個性化。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

3. 教學過程應遵循什麼基本規律請列舉一下。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二、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相統一的規律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四、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說的,課改了,注重能力的培養,要淡化知識的傳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無必備的知識,智力、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知識多,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其轉化為能力需要實踐的鍛煉等條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

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主導過程不是直接實現的,必須變「教的目的」為「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只有承認兩者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

(1)敢於主導。教師要敢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認真備課,創造性地上好課,並在教學時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好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2)要善於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主要靠教師啟發引導,靠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機智。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和學生交朋友,做到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廣泛想像,真正做到主動地學習

4. 教學規律的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基本階段 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即教學過程的操作程序。一般認為教學過程應包括以下幾個相互聯系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認識的主體,存在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其中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其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方面。激發學習動機的方法很多。如:圍繞教學內容提出引人思考的問題;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趣事;演示引人注目、給人以新知的材料;巧妙的指出所學內容與原有知識的內在聯系及對未來的學習意義等。這一階段不宜費時過多,一旦學習動機被引發出來,應立即投入學習,並注意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予以強化。
2、感知教材
感知教材即對所學教材內容獲得感性認識。教材是人類實踐經驗的載體,是書本知識。學生理解書本知識的過程,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的過程。學生想要准確地理解書本知識,就需要對它充分地感知。感知得越全面,越充分,就越容易形成表象和概念,從而為深入地理解教材打下基礎。
學生對教材的感知,主要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有關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和利用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進行感知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針對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通過參觀、實習、實驗或調查獲得感性映象,形成表象。二是教師利用各種直觀教具,有目的地進行直觀演示。三是教師利用口頭語言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生動形象地描繪。
3、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由表象上升為概念,並通過判斷和推理,以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這一階段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以理解教材可採用如下方式:一是引導學生對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與綜合、抽象和概括、比較和對照、歸納和演繹。二是在上述思維活動的基礎上,找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用確切的語言給概念下定義。
4、鞏固知識
鞏固知識是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繼續獲取新知識的必要環節。鞏固教材,離不開記憶力。因此,引導學生掌握記憶的規律和方法,培養記憶能力,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並在需要時能迅速地再現出來,就成了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鞏固知識的途徑是復習。復習包括傳授和學習新教材過程中的復習,也包括總結性復習。
5、運用知識
這是引導學生把知識轉變為技能技巧的階段。學生只有運用知識,做大量的練習和作業,或進行實習、實驗、操作和社會實踐,才能實現這一轉化。
學生運用知識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二是在社會實踐中運用。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知識又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最初運用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准確性。二是熟練運用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速度和效率。教學中要在學生能正確運用知識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學生熟練運用知識的程度。
6、檢查學習效果
檢查是為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檢查教師的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學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都要做好這項工作。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通過一系列課堂教學來實現。這幾個階段標志著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至於某節課包括哪些階段,則要根據學科性質、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對新教材的准備情況而定。
基本因素相互關系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辯證統一 人的認識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親自活動、探索獲得直接經驗;另一方面是通過學習人類在長期認識過程中積累並整理而成的認識成果,獲取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由不知發展到知的一對基本的矛盾關系。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知識是以系統的間接經驗為主。學生的認識對象主要是前人總結的概括化了的知識體系,主要是以書本知識的形式出現。是人類文化史的縮影,這種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不受個體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縮短了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是使他們的認識迅速提高到社會需要水平上的一個重要保證。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學生要把間接的理性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必須有一定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進行必要的實踐活動以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
(3)為了促使學生的發展,要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初步的探究活動。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讓學生探求未知真理的認識過程,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辯證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又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主要表現在:
(1)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知識是人腦進行思維的「原料」,沒有知識,也就不可能發展智力等各種能力。掌握知識經驗越多越豐富,就越容易較快地理解新知識和解決新問題。同時科學知識既是人類長期實踐積累的成果,又是人們認識能力的結晶,它蘊藏著豐富的智力因素和認識方法。所以,必須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2)能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最基本的認識能力,不進行一定的智力活動,就掌握不了所學的有關知識。同時能力的提高,又可提高掌握知識的效率和質量。
(3)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並不是同步的。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不均衡,知識結構不合理,不易掌握,會與能力的發展相矛盾,能力強,智力高也不一定具有很高的知識。所以,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又不能忽視科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應使兩者統一起來。
3、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與形成思想品德是相輔相承的兩個方面。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總是在一定的政治路線和思想體系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進行教學工作的。不管教師是有意還是無意,他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用一定的政治立場和道德標准去影響學生,影響學生的世界觀。
(2)各門學科都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任何學科教學內容的選編,都是一定的思想理論體系指導下進行的,沒有思想性的教學內容是不存在的。
(3)學生在學習中必然受一定思想的支配,有一定的目的和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及思想狀況,正確的加以鼓勵,錯誤的加以糾正,以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
4、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辯證統一
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既要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因為:
(1)教師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是社會要求的代表者,受過專業訓練,有比較豐富的知識,接受過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的訓練。學生要想以最簡捷有效的方法獲取知識,必須依靠教師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傳授。因此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學生要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但是活生生的人,是學習的主人,不是知識的消極接受器,因而具有積極主動性,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
(3)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是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是在教師主導下逐步確立起來的;教師主導作用的落腳點必然是「學」,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和結果,也一定由「學」體現出來。實際上,沒有學生學習的主體,就沒有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學」這個主體是「教」主導下的主體,「教」這個主導是對主體的「學」的主導,二者是辯證統一的。

5.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引起求知慾、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專識、檢查知識、技能、屬技巧。

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

(5)教學四大規律擴展閱讀:

教學要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必須遵循教學規律,處理好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關系,傳授知識和提高思想覺悟的關系,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以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的關系。

教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動了重大的科學技術進步。二十世紀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確實令人贊嘆不已。

從遠古時代 起一直是人們幻想的「順風耳」,「千里眼」,「空中飛行」和「飛向太空」都在這一世紀成為現實。回顧二十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進步,以下幾個項目無疑是影響最大的,而數學的預見和推動作用非常關鍵。

6. 教學過程中的哪些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的四大基本規律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
學生個體獲得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
2、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①就學生的認識任務而言,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大量地接受間接經驗,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這是因為:a、間接經驗經過特殊的加工並且有教師的指導,學生通過它掌握知識便捷而有效;b、學生在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中學習間接經驗,可以不受個體時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而使學生用較少的時間把人類積累起來的基礎知識接受過來,使個體的認識達到同人類認識水平一致的高度;c、還可以使學生在新的起點上繼續認識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學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學中教學的任務而言,學生在教學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學習和繼承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即書本知識。
3、也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
強調學生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決不能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因為學生的認識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通規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學生的間接經驗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的。以間接經驗為主並不是不要直接經驗。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掌握,又要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掌握,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只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偏面觀念。

二、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教學過程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過程,兩者有著本質上的聯系。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
2、掌握知識是智能發展的主要基礎。(正面)學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反面)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智能發展無從生長。
3、發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事實)實踐表明: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知識的掌握。
① 教師應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智力的發展是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②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和運用知識。知識雖然並不等於智能,知識掌握得多也並不一定表明智能發展得好,但兩者互相聯系,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就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③ 要防止單純抓知識或只重視智力發展的片面傾向。
了解實質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論的基本觀點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指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
2、教學為何具有教育性?
① 從社會要求看,教學活動是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來開展的,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並服務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
② 從教學內容看,科學知識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從教學手段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從教師看,教師是具有一定思想觀點的人,在教學中總是表現出一定的立場、觀點、個性特徵,從而對學生產生影響;
⑤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目的、思想狀況、學習態度,對學習的積極性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學具有教育性。
說教學具有教育性,並不是說掌握了知識就等於提高了思想,養成了優秀的品德,關鍵是要看學生如何接受教學,如何掌握知識。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運用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四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雙方具有本質的聯系。
2、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理由是:
① 學生在各方面並不成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品德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安排,需要教師的指導。
② 教師代表社會向學生提出教學要求。
③ 教師受過專業訓練,有較豐富的知識。
因此,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使身心各方面得到發展;否定、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勢必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3、相對學習對象而言,學生處於主體地位。理由是:
①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內容只有被學生主動地吸收、消化才能為學生所掌握;
② 學生雖然許多方面並不成熟,需要教師的指導,但他仍是認識和自身發展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否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必然會削弱教學的效果。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將兩者割裂開來,或是只強調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錯誤的。

7. 教學的基本規律是什麼

教學過程的四大基本規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重點內容,考試題型以單選為主,另外還有案例題。所以對於這四個規律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一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分別是什麼。直接經驗指的是學生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體悟、感知出來的知識。例如:牛頓在實踐摸索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於他而言就是直接經驗。而間接經驗指的是學生學習的是歷史進程中人類積累的一切經驗,文化成果。例如:我們現在通過書本來學習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對我們而言這就是間接經驗,因為我們學的是牛頓的經驗。

其次,大家結合實際會清楚,我們的學生主要是通過書本來學習知識,而書本上的知識大多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說我們所學的知識以間接經驗為基礎。

最後,我們的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為什麼呢?原因在於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是以抽象的文字元號表示的,是前人的認識和概括,而不是來自學生的實踐和經驗,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例如:物理老師在講解摩擦力這個抽象概念的時候,同學們頭腦中已經存在一些直接經驗,如知道皮球踢一腳不會一直滾下去等等類似的例子。教師會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傳授新的知識。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這一規律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如:我們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就需要儲備一定的單詞、語法知識,所以說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掌握知識雖是基礎,但並不意味著掌握知識一定可以發展能力。就像我們很多人記住了很多單詞、語法知識,但是口語交流的能力還是很低。

二是發展能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能力,才能夠學習掌握一些知識。如:小學生教材中不會設置立體幾何和函數的知識,而初高中的教材中有這些知識,是因為初高中的學生抽象思維發展起來了,於是可以去學立體幾何和函數知識。這就體現出了發展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基礎。

(三)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一

這一規律也包含兩個內容,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指引著學生的學習方向、內容、進程以及結果和質量,還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二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學習主體的地位,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主要體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學習內容以學生的興趣、需要來支配。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這一規律同樣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例如:學習了狼牙山五壯士,培養出學生的愛國情懷。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激發了同學們對父親的愛和孝順。

二是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他們積極的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例如:一代偉人周恩來的愛國情感激勵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8.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內的本質聯系容,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一、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

二、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

三、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四、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閱讀全文

與教學四大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