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讓科學教學思路清晰
教學思路清晰,不僅反映出執教者對教材編排思路與意圖有了深入的分析與認識,而且能讓執教者在明晰自己在每一個環節應該干什麼、應達到什麼目的,還有利於教師及時獲取學生的反饋信息,以便及時合理的調控教學。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明確教師的意圖,從而讓他們的活動與思維等有了明確的指向與目標,學生也能在一次次理清老師的思路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因此,讓學生聽出教師的教學思路,對教與學都是一件很重要的要求。那麼如何讓自己的教學思路清晰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認真鑽研教材,理清教材的單元編寫思路,明確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 如我們在《減少丟棄與重新使用》的集體備課中,一起分析了《環境與我們》這一單元的編排思路與意圖:第一課讓學生發現,人類每天不僅會產生大量的垃圾,而且這么多垃圾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從而讓學生體會對垃圾進行處理的必要性,為第二課《垃圾的處理》做好知識與學習動力方面的鋪墊;第二課讓學生理解,對垃圾的處理雖能減少一些污染,但卻不能完全避免污染,而且還會帶來其它一些缺點與不足,從而讓學生產生疑問——那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呢?進而讓學生體會學習運用第三、四節課相關知識的必要性;第三課《減少丟棄與重新使用》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通過減少垃圾的數量,可以彌補垃圾處理的不足,同時也發現減少垃圾數量這一方法的不足——就算我們盡力減少垃圾數量,但仍會產生垃圾,仍會污染環境,進而再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還可以怎樣進一步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污染;第四課《分類與回收利用》讓學生理解——回收利用垃圾不僅能變費為寶,還能進一步的減少垃圾數量,從而減少污染。這四課構成了本單元的第一大部分。明確了教材的這一編排思路,教師才能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對這一思路進行體現,學生才有可能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他們才能體會到所學生知識方法的重要性,他們的環保意識與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二、要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體現教材的編排思路與意圖。編排思路與意圖不僅體現了知識之間的前後聯系與邏輯關系,也反映了教學的目標與要求。因此在教學中體現教材的編排思路與意圖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具體可採取以下方法: 在教學引入中體現教材思路與意圖。如在《減少丟棄與重新使用》這一課中,我們通過談話引入——在前面兩課的學習中,我知道了垃圾不處理會污染環境,但就算我們用填埋、焚燒等方法進行了處理,還是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樣的引入就把前後知識聯系起來,也讓學生體會到進行本課學習的重要性,體會到所學生知識的價值,增進學習興趣,營造探究的氛圍。 在課尾拓展延伸中體現教材的編排思路與意圖。在課尾進行拓展時,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下一節課將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產生新的疑問,並在課後進行思考或實踐,為下一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如在本課中我採用以下語言引導拓展——那我們盡力減少了垃圾的數量,是否就能避免垃圾對環境的污染呢?為什麼?那我們應怎麼辦呢?這一拓展讓學生意識到本課所學知識方法的優點的同時,也明確了它的不足,從而成功引導學生產生新的要探究的問題。這樣教材層層遞進的思路與意圖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與問題,體現教材的編排思路與意圖。我們的教學環節往往是環環相扣,有層層深入的遞進關系的,這種遞進關系反映的或者是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或者是學生的認知沖突,或者是學習難點的呈現,或者是教師巧妙的點撥。好的過渡語與問題能讓教師的思路與意圖明白無誤地傳遞給學生,教學中不同環節處的過渡語能將教師的思路清晰的勾勒出來。如在本課中,在教學完過渡包裝的缺點後,老師以「過渡包裝增加了大量的垃圾,也就大大增加了垃圾對環境的污染,那我們應該做點什麼呢?」這一承上啟下的過渡語既對上一環節的重點進行了小結,又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處決過渡包裝的問題」,從而自然進入下一個環節。 清晰的教學思路不僅僅是教的思路,同時也是學生學的思路。讓自己的教學思路清晰既有利於教師的教,又有利於學生的學。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花一些精力。
Ⅱ 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2013-08-20 by 皮蛋老師) 科學課(及相關實驗和手工)占據覃山學校一半的分量。這門課程開展的好壞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我不得不再三詢問自己「這門課程,我們學校的方向和目標是什麼?」 不釐清這個問題,那就是糊里糊塗;釐清了這個問題,但沒有把握住卻因各種原因不斷偏離目標方向,後果仍是一樣。也就是說,不僅需要弄清方向,而且還要不斷反思自己每一天的實踐是否偏離了方向。 對科學課程目標的認識也是一個自己不斷反思進步的過程,就目前而言,我認為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是: 一、能力與方法 . 學生善於通過觀察事物,自己獨立提出具有探索意義的問題。 . 學生善於對自己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預測。 . 學生勇於通過「動手做」來檢驗自己的預測。 . 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模型。 .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形成的模型進行預測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模型。 (以上的目標是做科學本身所需要的習慣) 二、觀念與個性 . 學生要形成這樣的觀念「眼見並不一定為實,眼不能見並不一定不存在」。 . 學生養成不人雲亦雲,而是有通過自己的「動手做和思考」檢視之的習慣。 . 學生要養成有像科學家那樣考慮所有變數地全面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 探索問題必須會遇到不斷的挫折,錘煉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毅力。 . 培養學生熱愛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三、知識 . 掌握一定的科學概念。 . 能夠閱讀科普讀物。 我一直把目標只是作為一個努力的方向來看,而不是一定非得達到它,畢竟它是一個理想的狀態描述;目標也是一個指導性原則,教學的思路。
Ⅲ 科學的教學方法有哪四種
目前,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參觀法
參觀法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一定的校外場所——自然界、生產現場和其他社會生活場所,使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研究獲得新知識的方法。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Ⅳ 淺談如何有效開展科學集體教學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Ⅳ 怎麼教科普文章
第二課《蠶姑娘》是一篇科普類童話,課文比較有趣,課文很長,這一課的朗讀教學,可以緊扣「成長」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探究發現表面平淡無奇的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漢語之美、音韻之美,然後入情入境地朗讀,讀文中收獲不斷發現秘密的欣喜。
一、關於朗讀。首先,要讓孩子們喜歡本篇課文。因此我在課上用上了多媒體課件,將蠶的生長與孩子們的生長聯系,以產生親近感,讀蠶的生長過程,彷彿也是讀自己。其次,通過探究,讓孩子們感覺到押韻的秘密。為了讓孩子們發現讀音上的這一特點,本課教學可以從聽讀開始,先聽讀詞語「衣裳姑娘穿上 脫下吐出」,發現輕聲。接著,聽讀課文,關注「衣裳 漂亮 姑娘 開了窗 新的房 一天天發胖 一天天發亮」等詞的音,探究發現「ang」韻,並努力通過師生、生生對讀等方式讀出韻味。最後,由扶到放,遷移運用。本篇課文,句式、段式有很多相仿之處,教學時,重點扣住一個句子和一個段落進行重點指導,然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二、關於語言知識和學習表達。這一課的語言知識定位為:認識並積累「又 又 」這一結構的詞彙。學習表達:運用這些詞說說蠶的生長過程。用「蠶姑娘從小到大,經歷了哪些關鍵事件,有哪些變化」為話題,引領孩子們反復出入文本,並能用上課文中的詞句說說蠶姑娘的生長過程。首先,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說說蠶成長中的「關鍵事件」。聚焦到「吃」「睡」「脫」「結繭」「開窗」等動作。接著,讓孩子們讀課文2—6段,發現蠶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變化?畫出相關的詞語,並聚焦到「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等詞。最後,藉助課文中的三幅彩圖,用上「又 又 」和課後練習一中的幾個詞說說蠶的生長過程。
Ⅵ 誰能給我一個網站,可以看科普教學等視頻的,比如講龍卷風,颶風,天文什麼的
還有中國科普博覽專網屬http://www.kepu.net.cn/gb/index.html
Ⅶ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Ⅷ 高校本科教學中開展科普課程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
而且應該建議是必修!
你本人認為呢?請詳述你「沒必要」的理由。
我保證復你「必要」的原因!
天之驕子對嗎?
如果連最基本科普知識都不具備,驕在哪裡?
Ⅸ 科普教學是什麼意思
科學技術普及,是指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