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法的變革趨勢一從「怎樣教」到「怎樣學」的轉變
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學生的參與度,便於學生動口交流、思維版碰撞、分享權觀點,便於生生互動,便於老師分別指導,從而打破教師「一言堂」、打破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實現教師「主導課堂」、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目標。
② 如何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不斷學習,提高文化素養
近年來,教師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不同層次的學習,教師隊伍的學歷整體有了很大提高,就連我們的村校教師大都是專科以上學歷,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學歷不一定有文化素養。所謂文化素養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總和。從本質上說,這三方面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他們共同構成一個人的整體素質。而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擁有一定文化知識並加以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教師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文化素養應該包括廣博的文學知識和文學素養;能駕馭本學科教學的學科文化素養;體現自身教育態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養三個領域。所以,作為教師要多讀書,博覽群書,知古通今,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教委在「五個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師每期要讀一本教育專著,讀一讀新的課程標准,只有書讀多了,教師掌握的知識就豐富了,在課堂上才能滔滔不絕,更好地駕馭課堂,更好地用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課堂才能生動活潑,學生才可能學有所獲,否則,將會導致課堂的僵化,不受學生歡迎。
二、不斷創新,提高專業素養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智慧地、創造性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得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准》,學習新的課程理念,認真學習每一冊《教師用書》中的說明或寫給教師的話,在不斷學習中了解學科的特點,明確學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學要求,掌握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及學習方法,讓自己學有實效,用有效的時間學習有用的東西。
(二)認真學習研讀新教材,不斷創新教材。教師要由教材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體研究教材,把握教材體系,深入了解教材內容,才能尋找到整本教材的價值取向,才能靈活地運用教材。研讀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關注點和集合點。雖然目前人們對課本的處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終離不開文本內容,研讀文本的目的是讓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好課,備好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以飽滿熱情講授知識,以濃濃的情感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於課堂教學,並以自己富於情感的舉手投足和課堂語言去影響學生。教師有了這個「研讀新教材」的功夫,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去合作、去交流,「悅」讀課本、「悅」讀課堂,體味過程。因此,教師研讀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師還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為藍本,自己拓寬教材,創新使用教材,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精心設計,努力實施
課堂教學是實施「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我們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在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好的教學方案和設計,要付諸教學實踐並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必須依託課堂教學,沒有一節節好課作支撐,再好的教學策略也只能是無效的處方。
(一) 關注「三維」。
現代課程理論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發展是核心,知識、文化積累是基礎,情感態度養成是靈魂,是保證能力發展和知識、文化積累的必要條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課程目標,都是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提出來的,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立體感。三維目標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側面。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全面關注「三維」目標,並將它整合於統一的教學活動過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關注學生課堂上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更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有經驗的的教師在上課前都是採用多種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的注意力或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讓學生一開課就喜笑逐顏開,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課時學生自然會精力集中聽課、思考、回答問題、完成作業;如果一上課就板著一副吃人的面孔,給學生一陣批評,批評之後,學生綳著臉聽課,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怎麼樣。「師生情緒對立時,學生會拒絕接受來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來這句話的確不假。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在課堂上,時常有個別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動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要大聲呵斥他們,可以突然停止講課,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此時一定會抬頭看,發現老師正看著自己,心中自然會明白該怎樣做。這樣,課堂秩序穩定,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課下再找這些學生談心,耐心說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多一份鼓勵,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贊揚,這些學生大多能樂觀,愉快地改掉缺點。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很多教師把這句話當作形式,並沒有真正領會,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你自然就會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表揚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神態,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慾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
2、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北師大心理系教育心理專業博士凱說:「個性化教學」是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並通過教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對個人全面發展的企求,同時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信息、實現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調發展,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所獲,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3、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
每個學生都有才,每個學生都有用,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真諦。孩子們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教、學雙方都要付出心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水平還存在一定局限的學生,需要我們去關心、呵護,去尊重、引導,犯錯是孩子們的天性,要允許孩子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如果一個孩子天生就不犯錯誤或者說天生就什麼都會,還要我們老師做什麼呢?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是要我們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和錯誤,引導他們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師要藉助教學內容、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打動好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或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經歷豐富的情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四、認真開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領」、「同伴互助」。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教師間的相互學習。目前,在我們這些經濟還不很發達的地區,要讓每一位教師走出去學習或者請專家到學校來長期輔導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因為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師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教師在課改實踐中走向成熟的專業行為。同時,校本教研是學校的命根,唯有加強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發揮校內資源。另外,還要提倡同行引領、同伴互助。同行引領、同伴互助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讓我們發現同伴身上的優點,也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時我們還會在這種互助交往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發展教師的自主性和專業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這樣才能形成學校特色。
4.優化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激情,培養學生創新。
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教學才能表現出來。而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的優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依據學生心理和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教育過程。盡可能做到生動活潑,靈活發揮;通過新異的刺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愉快的氣氛圍,以符合學生喜新好奇,情緒易變,趣味多樣的性格特徵,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習主動性和積極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發揮。所以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去了解學生希望學習到什麼,希望了解到什麼,並十分注意對學生「投其所好」使教師所教的東西能被學生主動吸收和掌握,避免師生之間關系的僵化和教與學之間的脫節。寓教於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注意調節課堂氣氛,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避免教學過程中的過分死板和嚴肅,從而達到師生互動。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不僅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合理地運用教材,研讀文本,還要注意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向同伴學習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我想,既然我們已經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就應該有責任、有信心、有準備去接受社會給與我們的挑戰,做新課程推進的完善者和促進者。
③ 通過《5d信息化課堂教學》課程的學習,在哪些方面體現了學習方法的轉變
《信息化教學設計》系列課程涵蓋小、初、高中三個學段的語文、數學、專英語三個主要學科。該系列課程屬將教學設計中的「人、物、事、境、脈」五個抽象概念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剖析教學設計五維高度。
主持專家:
丁立,甘肅省廣播電視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組專家,對教育信息技術有深入研究,近年研究游戲化學習和教學。
孟憲凱,北京教育學院信息與遠程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沈書生,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李鳳來,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學系副教授。
培訓內容:本課程包括七個模塊內容。
模塊1:日新月異的信息世界
來自地平線報告的啟迪
信息化變革世界的案例
信息化發展與趨勢展望
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
模塊2:探析信息化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現象透視
從五維度看教學設計
初步理解五維度內涵
模塊3:從師生視角分析教學
「人」的維度內涵
集體式學習中的師生關系探析
個別化學習中的師生關系探析
合作學習中的師生交流與溝通
實施
模塊4:從技術視角設計教學
「物」的維度內涵
理解信息化學習環境
體驗課堂學習技術
體驗網路學習技術
實施
模塊5:從認知視角設計教學
「事」的維度內涵
理解基本學習過程
設計不同學習活動
合理設計評價活動
④ 如何轉變教學觀念,促進課程改革
一、教師培訓到位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保證
任何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從某種意義上取決於廣大教師的認同參與的程度。新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思想,轉變教師角色,革新教學方式等。要使廣大教師與新課程的要求適應,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培訓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和保證。
二、領導重視,社會支持。
課程改革實驗啟動初期,領導就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我區課改實驗工作。
三、精心組織,扎實工作。
課程改革是一項牽動全局的綜合工程,為了順利開展此項工作,區教育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區成立了以分管區長為顧問、教育局長為組長的區課程改革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5個工作組,即行政決策組、實驗主管組、科研總結組、宣傳報道組、專家指導組等,對課改實驗進行專項指導。並要求我區各初中、小學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來領導和實施本校的課程改革,把課程改革的工作落到實處。
四、理念先行,重視感悟和體驗。
在這次學科培訓中,在省教研室領導和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們十分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各位專家的講學也總是把教育理念的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五、強調實效,重視調研和考核。
在課程改革的學科培訓中,我們十分關注教師實實在在的提高,關注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為此,我們事先做好調研,事後做好考核。
六、滾動提高,重視總結和積累。
在課改教師培訓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教師培訓的主陣地還在於校本培訓。需要不斷滾動、不斷提高。為此,我們十分重視總結和積累。培訓結束後,我們各學科都寫出了總結報告,總結經驗,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後的工作中發揚成績,糾正錯誤。
⑤ 教學方式應該實現哪些轉變
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以組織教學、講授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和檢查知識來展開,其基本做法是:以紀律教育來維持組織教學,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來顯現出來。它以知識的傳授為核心,把學生看成是接綱知識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進行教學,雖然強調了教學過程的階段性,但卻是以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為前提的,沒有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沒有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革新教學方式勢在必行。
⑴ 變「組織教學」為「動機激發」
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師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種刺激,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需求的慾望,進而形成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系統中重要的動力因素,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沒有學習動機,就不會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而要靠教師在師生的交往中去激發、去培養。實踐證明,「目標激勵法」、「表揚促進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好方法。
⑵ 變「講授知識」為「主動求知」
其目的是讓學生擺脫教師那種生澆硬灌的教學模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根據自身的實際來選擇、探求蘊藏在教材中的知識。在這一階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個字。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瞪著眼睛站在講台上看著學生學習,更不能再用一套講義來應付全班學習不同的學習需要,而應和顏悅色地走到學生之中,幫助、引導學生學習。教師既要提問學生又要讓學生提問,讓教學在彼此質疑、共同思考之中展開,讓學生的學習在彼此交流、相互促進之中深入。教在學後,學在教前,生為主帥,師為參謀。這個階段很重要,也很復雜,操作的難度較大,一般可以採用「問題討論法」、「主題研究法」、「師生方談法」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
⑶ 變「鞏固知識」為「自我表現」
其目的是讓學生免除機械記憶、重復練習之痛苦,以自我表現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識,並內化成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凸現主體、張揚個性、加強合作,養成活潑自信的品格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這一階段,要在「動」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動、心動、人人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可以採用或模擬表演,工對抗辯論,或演講朗誦,或趣味游戲等形式鼓勵學生動。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在自動中戰勝自我,發展自我,在他動中發現不足,彌補不足。
⑷ 變「運用知識」為「實踐創新」
其目的是讓學生打破書本的局限,突破經驗教訓的禁錮,不做知識的奴隸,不做教師驅趕的綿羊,著力培養自己求異、求新的創新思維和敢疑、敢闖的創新精神。
從學習過程的整體上看,這一階段是實施全過程的歸宿環節,前三個階段原活動都是在為 這一階段的完成蓄積力量。一堂課的學習活動是否成功,關鍵要看這一階段的質量。因為只有搞好為這一階段的活動,才能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才能達到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目的。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做探險隊長、突圍隊長,打破常規,運用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學生解答一個問題後,教師可提問:這是不是最佳辦法?此題是否還有其他解法?換一種說法是否效果更好?這里是否有錯誤或漏洞?以此鼓勵學生質疑書本,鼓勵學生突發奇想,敢冒風險,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身體力行。
⑸ 變「檢查知識」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感受學習的酸甜苦辣。這一階段雖然是結尾階段,但切忌流於形式。成果匯報、學習拾遺、幾點補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總之,要讓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將所學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組建嶄新的認知結構來增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⑥ 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方法應該有哪些轉變
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首先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觀和空間觀,進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教師一詞原來含義的解釋,並促進教師教學方法的進一步轉變,促使我們必須對教師、現代教師、教師素質的內涵及其與現代教育技術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准確的認識。 新課程教育已經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成為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一項緊迫任務,這是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現代教育理論為這場變革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多媒體技術、通訊技術、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又為這場變革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支持,然而這其中必須要藉助的是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筆者認為新課程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應該進行以下轉變。 一、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得問題,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疑難,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二、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三、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倡導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朋友。 四、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成為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為學生靈魂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成為了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處理的信息。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師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為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七、由「挑戰者」向「應戰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他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因為提出的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學生的挑戰。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而成為迎戰者。 八、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教師比做「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奉獻給客體的同時毀滅掉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做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社會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後就毀滅掉自己。
⑦ 如何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一、不斷學習,提高文化素養
近年來,教師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不同層次的學習,教師隊伍的學歷整體有了很大提高,就連我們的村校教師大都是專科以上學歷,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學歷不一定有文化素養。所謂文化素養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的總和。從本質上說,這三方面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他們共同構成一個人的整體素質。而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在擁有一定文化知識並加以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教師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文化素養應該包括廣博的文學知識和文學素養;能駕馭本學科教學的學科文化素養;體現自身教育態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養三個領域。所以,作為教師要多讀書,博覽群書,知古通今,成為學者型的教師。教委在「五個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師每期要讀一本教育專著,讀一讀新的課程標准,只有書讀多了,教師掌握的知識就豐富了,在課堂上才能滔滔不絕,更好地駕馭課堂,更好地用淵博的知識引導學生、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課堂才能生動活潑,學生才可能學有所獲,否則,將會導致課堂的僵化,不受學生歡迎。
二、不斷創新,提高專業素養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智慧地、創造性地傳授給學生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得做到以下幾點: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准》,學習新的課程理念,認真學習每一冊《教師用書》中的說明或寫給教師的話,在不斷學習中了解學科的特點,明確學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學要求,掌握本冊教材的重難點及學習方法,讓自己學有實效,用有效的時間學習有用的東西。
(二)認真學習研讀新教材,不斷創新教材。教師要由教材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體研究教材,把握教材體系,深入了解教材內容,才能尋找到整本教材的價值取向,才能靈活地運用教材。研讀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關注點和集合點。雖然目前人們對課本的處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終離不開文本內容,研讀文本的目的是讓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好課,備好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這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以飽滿熱情講授知識,以濃濃的情感影響學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餘於課堂教學,並以自己富於情感的舉手投足和課堂語言去影響學生。教師有了這個「研讀新教材」的功夫,才會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引導學生去關注、去合作、去交流,「悅」讀課本、「悅」讀課堂,體味過程。因此,教師研讀新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師還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為藍本,自己拓寬教材,創新使用教材,拓寬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精心設計,努力實施
課堂教學是實施「有效教學」的核心環節。我們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在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好的教學方案和設計,要付諸教學實踐並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效,必須依託課堂教學,沒有一節節好課作支撐,再好的教學策略也只能是無效的處方。
(一) 關注「三維」。
現代課程理論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發展是核心,知識、文化積累是基礎,情感態度養成是靈魂,是保證能力發展和知識、文化積累的必要條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課程目標,都是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提出來的,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立體感。三維目標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側面。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全面關注「三維」目標,並將它整合於統一的教學活動過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關注學生課堂上的情緒和情感體驗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更要關注他們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有經驗的的教師在上課前都是採用多種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的注意力或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讓學生一開課就喜笑逐顏開,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課時學生自然會精力集中聽課、思考、回答問題、完成作業;如果一上課就板著一副吃人的面孔,給學生一陣批評,批評之後,學生綳著臉聽課,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怎麼樣。「師生情緒對立時,學生會拒絕接受來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來這句話的確不假。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在課堂上,時常有個別學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動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要大聲呵斥他們,可以突然停止講課,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聽講的學生此時一定會抬頭看,發現老師正看著自己,心中自然會明白該怎樣做。這樣,課堂秩序穩定,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護。課下再找這些學生談心,耐心說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時,多一份鼓勵,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贊揚,這些學生大多能樂觀,愉快地改掉缺點。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很多教師把這句話當作形式,並沒有真正領會,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你自然就會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教師要努力把微笑帶進課堂,把表揚帶進課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學生的表現欲,不輕易批評學生的活躍好動,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動作、神態,激發學生的學習創新慾望,使課堂成為學生自由揮灑的天地。
2、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北師大心理系教育心理專業博士凱說:「個性化教學」是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並通過教學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對個人全面發展的企求,同時指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信息、實現知識能力和人格的協調發展,這一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獨特領域,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所獲,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3、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
每個學生都有才,每個學生都有用,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成功,這是教育的真諦。孩子們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教、學雙方都要付出心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認知水平還存在一定局限的學生,需要我們去關心、呵護,去尊重、引導,犯錯是孩子們的天性,要允許孩子們犯錯誤和改正錯誤,如果一個孩子天生就不犯錯誤或者說天生就什麼都會,還要我們老師做什麼呢?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就是要我們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和錯誤,引導他們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師要藉助教學內容、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打動好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或成長的過程中逐步經歷豐富的情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
四、認真開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領」、「同伴互助」。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教師間的相互學習。目前,在我們這些經濟還不很發達的地區,要讓每一位教師走出去學習或者請專家到學校來長期輔導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師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因為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下,教師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教師在課改實踐中走向成熟的專業行為。同時,校本教研是學校的命根,唯有加強校本教研的有效開展,發揮校內資源。另外,還要提倡同行引領、同伴互助。同行引領、同伴互助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讓我們發現同伴身上的優點,也有助於我們認識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時我們還會在這種互助交往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發展教師的自主性和專業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這樣才能形成學校特色。
4.優化教學方法,調動學生激情,培養學生創新。
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過實實在在的教學才能表現出來。而如何優化教學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法的優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依據學生心理和個性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優化教育過程。盡可能做到生動活潑,靈活發揮;通過新異的刺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創設愉快的氣氛圍,以符合學生喜新好奇,情緒易變,趣味多樣的性格特徵,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學習主動性和積極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發揮。所以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去了解學生希望學習到什麼,希望了解到什麼,並十分注意對學生「投其所好」使教師所教的東西能被學生主動吸收和掌握,避免師生之間關系的僵化和教與學之間的脫節。寓教於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十分注意調節課堂氣氛,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避免教學過程中的過分死板和嚴肅,從而達到師生互動。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教師不僅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合理地運用教材,研讀文本,還要注意尊重學生,關注學生,向同伴學習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效率。我想,既然我們已經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們就應該有責任、有信心、有準備去接受社會給與我們的挑戰,做新課程推進的完善者和促進者。
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主要指向五個轉變是什麼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版技能的過權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