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情景教學系統

情景教學系統

發布時間:2021-02-10 08:48:53

㈠ 什麼是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就其廣義來說,是指作用於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境。從狹義來認識,則指在課堂教學環境中,作用於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的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教學情境可以貫穿於全課,也可以是課的開始、課的中間或課的結束。 教學情境是教學的突破口,學生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的「滲透」與「融合」,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新課程提倡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開放的教學環境與問題情境,誘發、驅動並支持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創設「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情景,實現教學環境的「信息化」、「生活化」。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在現代教學思想中,情景教學的形式得到了較系統的反映。如保加利亞心理學家羅扎諾夫創造的暗示教學法,其實質是通過各種暗示手段:通過播放輕松愉快的音樂、表演生動有趣的短劇和做游戲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造輕松愉快的情境,激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共同進行,從而充分挖掘大腦的潛能,打到驚人的教學效果。20世紀逐漸形成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完善看情境教學理論,它把情境創設看做是構成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中的首要因素,是學生能夠進行「意義構建」的最新一步。 音樂情境教學是指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以激發學生的情感為目的,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受到情緒的感染,以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長生感情上的共鳴,達到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境界,從而幫助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理解學習內容,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㈡ 教學情境的要素有哪些

(一)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如一教師在教《珊瑚》一課
時,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樹枝」三種珊瑚,使學生對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這便是通過實物創設情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實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
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他說:「我力求做到
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
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
實驗過程能夠呈現出豐富生動的直觀形象,以化學實驗為例,從儀器裝置到葯品配製,
從實驗過程中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到新物質生成,其中有形、色、態、味的變化,又有氣體
的生成和沉澱的析出,或光、電、熱現象。學生學習化學正是立足於對這些現象的感知和觀
察。如講氯氣時,一般先由教師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再通過學
生看到的直觀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學性質,即氯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在教學中,圖像是一種直觀的工具,它包括板書、畫圖、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
腦等電化教學手段。
圖像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具體直觀地表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
如教學《燕子》一文,為了使學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師一開講就用放大的彩色掛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景物?它們的色彩、動態又怎樣?那起伏的山崗,如鏡的湖水,翠
綠的垂柳,輕飛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了美的畫面,為學習課文奠定了
基礎。
圖畫在數學教學中也有其特殊的價值: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請一位數學專家解下面這
道算術題:在一個減法算式里,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差是減數的兩倍,那麼差
等於多少呢?題中概念太多,這位專家讓孩子讀兩遍,學生還是把握不住,專家改用圖來表
達,圖給孩子直觀感和整體感,容易把握(見圖1)。
專家與孩子商量:既然差是減數的兩倍,我們能否將圖1 改為圖2 呢?孩子高興地說,它是
減法算式,乾脆把圖2 改成圖3 吧!根據「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麼差等於30。可以認為,這三張圖形是一種特殊
語言,它給人以直觀感和整體感,它比普通語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國數學家斯蒂思
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麼,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並且
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
(二)藉助動作(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以姿式助語言,打手勢,比如講「這個孩子這么高」、「這根棍子這么
長」,對人「高」和「長」,用手比劃一下,這也是形象性。但是,這里我們所要強調的動
作的形象性從理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操作,從文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可以使許多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
均問題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樣多」,
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領悟「移多補少」的「平均思想」,然後將四堆合在一起(總數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總份數),每堆多少根(每份數),得到求平均問題的通法。操
作的特點是通過動作而直觀,從而把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皮亞傑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四五歲的孩子為了數清楚一些石頭,把它們擺成
一行,然後從1 一直數到10。數完後,又從另一端開始數,發現也是10。他接著把石頭擺
成一個圓圈,依次數下去,發現了同樣的結論。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他沒有發現石子的性
質,而是發現了排列順序的動作的性質。因為這些石子是沒有順序的,是他的動作使之成為
直線順序或圓形順序或任何一種順序。所以,從這里獲得的經驗與石子的物理性質沒有關系,
確切地說,與石子可以毫無關系,而完全可用數學符號來代替。這就是邏輯數學經驗的獲得,
一個依賴於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體形態的抽象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將有助於我們給純粹
的數學「穿」上合適的生活外衣,然後將它呈現給兒童,而不是將數學「外科式」地改造得
適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對於學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層次的形象性,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內心世
界。一位教師教學《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學生並不理解其寓意。這時教師靈機一動,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閉目打坐,讓學生「勸」自己。學生興致倍增,紛紛勸起老
師來:「老師,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師,再等下去你會餓死的!」老師還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氣和學生爭辯。學生越勸說,興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這篇寓言的意思。教學中
除教師表演外,還可讓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
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實際上,兒童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
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徵。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並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戲劇因素濃厚,語言的動作性強,教師要善於把它們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劇,讓學生走進
課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
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3.活動
學生活動所產生的直觀情境也有其教學意義。一位數學教師在教行程問題時,感到學生
對「同時」、「不同地」、「相遇」、「相遇時間」等概念難於理解,於是他組織學生活動,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他組織兩隊學生分別在操場兩邊競走,老師哨子一吹,兩人同時從
兩地對走。這時,老師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的含義。要求兩人碰上時停止,告訴
學生這是「相遇」。然後讓同學們看在相遇時誰走的路程多,讓學生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兩位
同學各走多少距離。活動後,老師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
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問題的知識。
4.演示
演示也能創設直觀情境。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歸納法」時,便是通過模球演示,
引入歸納法的。一上課,教師從袋子里摸出來的第一個是紅玻璃球。第二、三、四、五個均
是紅玻璃球,問:「這個袋子里是否全是紅玻璃球?」學生:「是」。繼續摸,摸出一個白
玻璃球,問:「是否全是玻璃球?」學生相互爭論,高度興奮(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個乒乓球(大笑),教師問:「是否全是球?」學生:「不一定」。小結:「這個猜
想對不對:若知道袋裡的東西是有限的,則遲早可以摸完,當把袋裡的東西全摸出來,當然
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但當東西是無窮的時候,那又怎麼辦?」(靜)「如果我約定,
當你這一次摸出的是紅玻璃球的時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紅玻璃球,那麼袋子里是否全
是紅玻璃球?」學生:「是」。……這種直觀有助於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歸納法的實質。
(三)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
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語義代碼。如講豐收,決不僅僅是畝產多少增產多少,更應高梁樂紅了臉麥穗笑彎了腰。
這種將抽象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必定是興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濃郁如仲夏,猶
似欣賞一幅畫,觀賞一幕劇。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看,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要求:
1.朗讀——聲情並茂
聲情並茂地朗讀能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
其人地在頭腦中浮現出教師所描繪的情景。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描寫的景物親切宜人,表達
的感情細膩溫馨,可謂情文並茂,文質兼美。這些課文光憑教師講解是不足讓兒童領略文章
的奇妙之處的。只有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才能使學生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從而撩撥學生
心靈的琴弦,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除有表情的朗讀外,聲音的模擬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層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讀《東郭先生和狼》、《一頭知識淵博的豬》、《漁夫和金魚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話故事,朗讀的表情與聲音的模擬就是一種藝術。
2.描述——繪聲繪色
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也能夠把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講「點
的軌跡」時,高高舉起手中的一塊藍色粉筆頭,別開生面地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個剛從
墨水瓶中爬出來的『小蟲子』,在保持不定點A 距離30 厘米處不斷爬行,爬呀爬,身後留
下點點墨跡。你們看,這就是『小蟲子』運動的軌跡。」學生聽著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人
人發出會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學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與想像。
3.比喻——貼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善用比喻,不僅會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化平淡為生動,還能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
易懂。有位化學教師特別善於運用比喻,從而在教學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劑對
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個十分難懂的概念,在教學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個人要隔著一條河從
甲地到乙地,共有兩種走法:一種是先沿著河岸到很遠處過橋,路遠費時(比喻反應本身會
進行但速度慢);另一種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劑通過改變反應
途徑使速度加快),而化學反應使用催化劑就像人坐船從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這里的
船相當於反應的催化劑,它加快了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參與了這一過程(比喻催化劑本身
參與了反應),但船本身在人上船與下船後,質量和性質不變。對於負催化劑則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課本有一段關於血壓的知識:「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12-18.7 千帕,舒張壓
為8-12 千帕。如果一個人的舒張壓時常超過12 千帕,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如果一個人的收
縮壓時常低於12 千帕,則被認為是低血壓。」這段課文,即使讓學生讀上五遍,學生未必
能掌握。教學中就可以用拳頭(情景)來比喻:拳頭象心臟,收縮時有勁,產生的壓力大。
舒張(拳頭松開)產生的壓力就小。分界線在12。收縮壓應當高,該高不高謂低,如果低
於12 則是低血壓。舒張壓該低,而該低不低謂高,如果大於12 則是高血壓。怎麼記這個
12 呢?我們平時說,十分高興,就有人說十二分的高興。所以,這是個最佳數字。這樣描
述情景,學生容易掌握血壓的知識。[2]這樣通過運用大家所熟知的具體形象的比喻,使原來
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而易懂,學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機械記憶轉化為
理解記憶,不易遺忘。
(四)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關系和矛盾創設的教學情境
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而是「提煉濃縮」又「易於消化」的系
統的、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體網路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結,離開了網路,也就喪失了
生存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當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從而體現其有意義的價值。
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
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的,所以
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的研究進一步提出,舊知是通過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
穩定性(清晰性)三個特性(統稱為認知結構變數)來具體影響有意義學習的行程和效果。
所謂可利用性是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具有用來對新知識起固定作用的舊知識,沒有這種
舊知識,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同化)就失去了落腳點,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例如,
學生沒有「商不變性質」、「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等舊知識,則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
除法」這一新知識的學習便只能是機械進行的。所謂可辨別性是指: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
可分離程度和差異程度,只有當新舊知識能夠清晰地分辨時,學生才可能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只有當學生清晰地意識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與「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兩者之間的
相異時,他們對「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就會導致學習上的負遷移,
從而產生機械學習。所謂穩定性和清晰性是指: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舊知本身的牢固度和清晰
度、穩定性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固定點,清晰性則為學習新知提供同化的方位點。顯然,
如果學生對「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這一舊知的掌握是模糊和不牢固的,那麼對「除數是小數
的除法」這新知的學習就不可能是有意義的、順利的。
具體來說,在講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首先復習商不變的性質和被除數是小數而除數
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出示37.5÷15=2.5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充分說出算理,再
出題3.75÷1.5=?375÷150=?被乘除和除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商是幾?學生根據商不變
的性質(被乘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確定答案還是2.5。學生這樣
想,正是我們要教的方法,揭示出除數是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這時教師再引導正確的豎式
計算方法與格式,進一步深化算理,學生就掌握了計算方法。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利
用知識的遷移,創設情境,讓自己探索出計算方法,學生樂學、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教材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知識的總稱。背景知識與新知的關系不如舊
知與新知的關系那麼密切、直接,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背景知識同樣是學生學
習和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停靠點。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
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就越高。
課堂教學的背景知識主要包括:
1.「作者介紹」
俗語說得好,文如其人,對人(作者)的介紹必定有助於促進對文(作品)的理解。因
為作者要「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就要有雄偉的人格」(歌德語)。所以「作者介紹」最
重要的一點,便是讓學生了解作者的人格,從而更好地觀照、鑒賞作品的風格。這樣不僅有
助於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2.「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在含義。教《凡卡》一課,可在課文分析完時要
學生談談凡卡受了哪些苦?為什麼這么小的年紀受那麼多苦?通過教師引導——講解文章
時代背景,使學生領會從小凡卡的悲慘學徒生活,看到受盡摧殘的舊俄羅斯人民生活的縮影。
3.「歷史典故」
課堂教學中恰當地引入那些趣味橫生的文學典故、數學史趣聞、科學家軼事等,對促進
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是很有益處的。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草》時,便是通過一則文
學故事導入新課的。一上課,教師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老師先給同學們
講講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的故事」。教師邊板書詩作者「白居易」邊娓娓道來。故事是這樣
的:白居易是我國唐朝人,他出身貧寒,但從小熱愛學習,特別喜歡寫詩。16 歲那年,白
居易離開家鄉到京都長安後,仍不斷寫詩。為提高寫詩的水平,他到處求名師指點。有一次,
他去拜訪當時的老詩人顧況。顧況是個愛開玩笑的人,當他得知眼前這個年輕人叫白居易時,
又想開玩笑了。他說:「唉呀!你這個名字可起得不妙啊。」顧況摸著胡須道:「你的名字
叫居易。現在長安城裡米價昂貴,租屋困難,要想在這里住下來,可不太容易啊。」白居易
聽了這句話,想想自己到長安後經常愁衣少食,四處借債的情景,不禁深有感觸地說:「你
說得好,在京都居住可真不容易啊!」顧況見眼前的年輕人謙虛好學,就說:「好吧,把你
寫的詩念給我聽聽。」白居易開始讀詩了。(放錄音《草》朗誦)白居易剛讀完,顧況便連
聲贊道:「好詩好詩,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詩,前程無量。居易這名字取得真好哇!」白居易
不解地問:「老先生,剛才您還說我的名字取得不妙,現在又說我的名字取得好,這不是自
相矛盾了嗎?」顧況笑著說;「剛才不知道你會寫詩,所以才說你居住長安不容易,名字取
得不妙。現在看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所以說你居住長安很容易,名字起得真好。」說完就
熱情地指點起來。從那以後,白居易更加勤奮起來,終於成為我國唐朝三大詩人之一(其他
兩位是李白和杜甫)。故事講完後,教師接著說:「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看看自居易寫
的詩到底好在哪裡?」教師開始講解新課,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新課的學習。這則故事巧妙
地介紹了詩人及創作詩的時代背景,既自然地揭示了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新課大意有初
步的感知,又縮小了時空差,解決了學習古詩由於年代相隔久遠而無法產生共鳴感的大障礙,
讓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詩人創設的意境中去。
(六)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有多種類型、形式,其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問題情境和問題意識。問題是科學研
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
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
法、新知識的種子。學生學習同樣必須重視問題的作用。現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
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盡管學生學習是需要感知的),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
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去深
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所以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
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
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
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問題意識是指問
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
態。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
題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
可能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總
之,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㈢ 情景教學法的意義是什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用好

幾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進行,離開了教學情境,也就難以進行教學,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利於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那麼何謂情境呢下面我們就從情境的概念和意義入手,對情境教學進行探討.
一,情境教學的含義
"情境與情景同義,《現代漢語詞典》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從概念中可以看出,無論是什麼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須是具體的,具體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的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情境在激發人的某種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山野中聽到虎嘯和在公園里聽到虎嘯人的感覺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我們說情境是指對人引起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
雖說目前對情境教學的概念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對情境教學思想內涵的認識是統一的.筆者認為語文情境教學,就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設或製造與語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迅速而准確的接受新的語文知識,同時促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和諧全面發展,達到在情境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情境教學的理論依據
沒有理論指導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隨意的教學,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理論依據可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1.中外教育史的經驗指導
情境教學並不是現代教學的產物,在中外教育史上早已源遠流長.我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的提法;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留下"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論述;現代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名言.2 1978年,李吉林老師提出了情境教學的設想,並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情境教學理論在中學語文教學
界也很有影響,例如於漪就被稱為情境教學的代表人物,在語文教學領域,自李吉林倡導以來,情境教學派既有理論的闡述,又有實踐的展示影響甚大.
國外也有不少教育家在他們的教育論著和教學實踐中留下了對情境教學的思考與經驗.例如,最早在教育學意義上運用"情境"一詞的是美國哲學家杜威,他提出"思維起於直接經驗的情境",並把情境列為教學法的首要因素,可以說這是國外情景教學理論的萌芽.他認為,教學過程必須創設情境,依據教學情境確立目的,制定教學計劃,利用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實施教學計劃和評價教學成果.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 的基本原則,他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由於學生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學生的生長和發展.杜威認為,所謂好的教學必須要能喚起學生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情境.
"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從事教學,經常會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叫做"產婆術",讓學生主動思索,探究並獲得問題的解決,他說:"我不以知識授予別人,而是做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他借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激勵學生主動求知"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其教育論著《愛彌爾》中就記載了情境教學的實例:愛彌爾不會辨別方向,有一次教師把他帶到大森林裡,由他自己辨別方向,在森林裡,愛彌爾又累又餓,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時,老師教育他:"中午的樹影朝北,應根據樹影辨別方向,尋找回家的路."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導學生解決問題"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學改革實驗中,經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學生觀察,體驗,感悟大自然的美,讓他們在大自然豐富多彩的自然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他給學生編寫了《大自然的書》,對學生進行情境教學.他說:"我力求做到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為描繪學生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他充分利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對情境教學做了有益的實踐和開拓.
2.馬克思關於人的活動與環境相一致的原理
馬克思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一致",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情境教育"之"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的情境,是"有情之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是一個有情有趣的網路式的師生互動的廣闊空間.它是將教育,教學內容鑲嵌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為兒童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生活世界.
3.寓教於樂的原理情境教學的宗旨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愉快中進行學習,高興學習即"樂學".我國最具影響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十分重視積極情感這一重要的學習因素."這種觀點在《雍也》篇里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而"樂學"正是我們當今情感教學追求的目標.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旗幟鮮明地打出了"樂學"的旗號,並系統地闡發了"樂學"思想.從書中可以看到"愉快教育"已成了誇美紐斯所提出的大教學論或教學藝術的核心要義之一."
4.認知與情感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境教學能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的直接注意並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動活潑的情境與演示,能引起學生的情緒高漲,有利於學生學習動機的增強與知識的內化和知識的強化,將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轉化為智力因素.同時,在情境教學過程中,既能使管形象思維的右半腦積極活動,又能使管邏輯思維的左半腦積極活動,左右半腦協同工作,可以提高大腦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5.心理暗示原理
情境教學的前身是由保加利亞精神病療法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也叫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創立的暗示教學法.暗示教學,就是對教學環境進行精心的設計,用暗示,聯想,練習和音樂等各種綜合方式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創造高度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其理論依據的要點有:(1)環境是暗示的重要而廣泛的發源地;(2)人的可暗示性;(3)人腦活動的整體性;(4)創造力的假消極狀態最易增強記憶,擴大知識,發展智力;(5)充分的自我發展,是人最根本的固有需要之一;(6)不愉快的事情往往不經意識就為知覺所抵制。
三、情境教學的意義
情境教學法無疑是有效的。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觀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橋梁。它解決的是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其意義有以下幾點:
1、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過程需要新、舊經驗,需要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實現,適宜的情境可以幫助學生重溫舊經驗、獲得新經驗,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信息,有利於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探究、發散地思考,從而有利於學生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
2、適宜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動、豐富的學習材料,還可以提供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機會,促進知識、技能與體驗的連接,促進課內向課外的遷移,讓學生在生動的應用和活動中理解所學的知識,了解問題的前因後果和來龍去脈,進一步認識知識的本質,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增長才幹。
3、認知需要情感,情感促進認知。知識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具有情境性。脫離了具體的情境,認知活動的效率是低下的。適宜的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和願望,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而且可以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對教學過程不斷地維持、強化和調整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好地認知,對教學過程起導引、定向、支持、調節和控製作用。
4、教學情境是情感環境、認知環境和行為環境等因素的綜合體,好的教學情境總是有著豐富和生動的內容,不但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也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

㈣ 情景教學法的發展史誰能告訴下呀

情景教學法,是復20世紀60年代由英國應用制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們設計和廣泛運用的一種外語教學法。

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外語教學中出現了同樣以結構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聽說法。聽說法與英國的情景教學法很相似,但它更強調對比分析,主張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語音和語法系統的對比分析來確定外語學習的困難所在,並根據困難程度的不同對語言材料進行適當安排。
5、交際法。60年代後期,隨著情景教學法在英國等歐洲國家的逐漸失寵,許多語言學家和外語教師漸漸接受了功能主義語言學理論,開始重視學習者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於是交際教學法就應運而生。

㈤ 由"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到"情境課程",其中的"情境"的內涵是否有變化

本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改革與實驗曾兩度形成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現在20~30年代,以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為代表的一批學貫中西的教育大師,在革新教育、改造社會的旗幟下,開展了以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鄉村教育等為內容的一系列著名的教改實驗,在中國當代教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第二次高潮形成發展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近二十年間。這一時期教改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期工作在教改第一線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充當了教育改革的推動者和探路人,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與實驗的主力軍。其中,一批思想解放、眼光敏銳、具有強烈改革意識的優秀教師,通過艱苦探索,總結出了一批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優秀教改成果,成為這場教改的先鋒,為新時期教改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吉林就是這個優秀教師群體中的一位傑出代表。從1978年起,李吉林懷著對教育的一腔赤誠和崇高使命感,開始了長達20年的艱辛的實踐跋涉和理論探索,創造性地構建出了一個充滿本土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體系——情境教學,並進一步開始了由情境教學向情境教育的開拓和探索。

如果把李吉林的教改實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的話,其前期探索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情境教學上。情境教學是李吉林針對傳統語文教學「呆板、繁瑣、片面、低效」,壓抑兒童興趣、特長、情感、態度、志向等素質發展的種種弊端,在吸收、借鑒我國古代文論中的「意境」理論和外語教學中運用情景進行語言訓練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的理論加工和實踐創新而總結出的一套教學理論與方法體系。情境教學的探索經歷了創設情境,進行片斷語言訓練;帶入情境,提供作文題材;運用情境,進行審美教育,以及憑借情境,促進整體發展四個階段。在理論建構上,情境教學形成了「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四個基本特點和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教學活動的「五要素」,即以培養興趣為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為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重點,著眼發展性;以情感因素為動因,滲透教育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實踐性。在實踐操作上,通過不斷探索、總結、篩選,逐步形成了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練」為手段、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教學操作模式,使情境教學的基本主張在識字、閱讀、作文教學過程中皆可轉化為一種可以操作的具體行為,從而為這一先進的教學思想在更大范圍內為人們所接受奠定了現實基礎。 情境教學之所以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獲得極大成功,為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帶來一片生機,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它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符合兒童學習語言的規律和育人規律。小學語文本來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但近些年來,在種種因素干擾下,語文教學逐漸遠離學生的生活,遠離語言學習中應有的真情實感。學生學習
語言的樂趣,體驗課文中蘊涵的真善美意境的情趣,以及他們運用語言進行想像、表達、交往、創作的願望和沖動,都統統淹沒在大量的枯燥乏味的字、詞、句、篇的機械釋義、分析、講授和訓練中了。一定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已逐漸失去了它的本真,學生對於語言的真實感受、領悟和運用以及語言文字中所承載的文化因素、情感因素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情境教學出現了。它的出現,猶如一股撲面而來的清風,使我們見到語文教學的本真。
情境教學的理論出發點和實踐切入點是「情境」。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語言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語言學習與語言生活環境。情境教學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為經,將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構成,將學生的興趣、特長、志向、態度、價值觀等人的素質的重要方面擺在語文教學應有的位置上;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的創設,拉近了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開辟了現實的途徑。
情境教學以思維為核心,以情感為紐帶,通過各種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和接近生活實際的語言情境的創設,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解決了長期以來因重認知輕情感而帶來的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不能協調發展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品質。不僅如此,情境教學將情境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強調憑借情境促進整體發展,從而將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統一在具體生動的語言情境中,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使他們不僅掌握了語言知識,而且發展了語言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情境教學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有關語文教學知識性與工具性的紛爭,將語文教學導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情境教學最初是在語文學科獲得成功的,但情境教學總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論觀點,乃至一些操作方法,例如以「形」為手段,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情境創設「四要求」,以及誘發主動性、強化感受性、著眼創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等促進學生發展的「五要素」,在各科教學乃至整個教育過程中都具有普遍意義,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因此,將情境教學的基本原理由一科向多科、由教學向教育遷移、深化,是情境教學研究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情境教育是對情境教學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與情境教學相比,情境教育具有以下幾個新的特點。
(一)拓寬理論視野,加強原理構建
情境教育在原有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以馬克思關於人的活動與環境有機統一的哲學原理為指導,廣泛借鑒心理學中暗示、移情以及心理場等理論,明確提出情感陶冶原理、暗示傾向原理、角色轉換原理和心理場整合原理。這幾條原理的提出,使情境教學原有的理論主張更加條理化,同時也更趨明朗化。例如,情感陶冶原理對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做了更明確的定位,使情境教學倡導的以「情」為紐帶、「育人以情」等主張有了切實的理論依據。而暗示傾向原理則從理論上深刻揭示了環境育人的內在機制。環境特別是優化的教育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獨特而深刻的,它往往是以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認識,規范人的行為。情境教育充分利用環境的這種獨特的育人功能,用無意識導引有意識,用情
感伴隨理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漸入學習佳境,從而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這一原理的提出,不僅深化了情境教學對於環境育人功能及其機制的認識,進一步開發了教育環境這一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而且賦予了情境教學主張的「形真、情切、意遠、理蘊」以新的內涵,使它們具有了更加廣泛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可行性。
(二)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
拓寬教育空間,追求教育的整體效益,可以視為情境教學向情境教育深化發展的基本目的之一。正如李吉林所指出的,「兒童的生活空間是他的成長環境」,「兒童成長的環境比起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要寬闊多了,然而由於『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專門場所』這一傳統的固有觀念的影響,『考試→分數→升學』的被扭曲、被閹割了的教育目標,使教育空間變得那樣狹小。校園的高牆和教室低矮的門窗阻隔了兒童與社會、與大自然的相通。在這樣一個狹窄天地里怎麼去培養能適應未來、適應世界、可以駕馭現代化的人才呢!」(註:李吉林:《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正是基於以上認識,情境教育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情境」做了新的拓展。它將教育視為一個開放的系統,讓教育空間從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體區域延伸開去,力圖通過多樣性的課外教育活動,渲染學校歡樂向上的氛圍;通過主題性大單元教育活動,強
化教育的效果;通過野外情境教育活動,不斷豐富課堂上學生心靈活動的源泉。並從這三個領域拓寬教育空間,形成多維結構的情境,豐富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教育源」,使學生身在學校,而心靈無處不受到滋潤、感動,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與此同時,情境教育還在拓寬教育空間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通過角色效應,強化主體意識;注重實際操作,落實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等幾條
策略要求。這幾個方面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情境教育模式,使情境教育的可操作性得到了加強。
(三)開發情境課程,實現教學課程一體化
課程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任何形式的教學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時都必然會觸動課程,都需要相應的課程來支撐。情境教學在課堂教學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後,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對現行課程加以必要改造,將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基本主張落實在學校課程中,使教學與課程在情境教育思想的統一支配下實現有機結合,在新的理論基礎和目標上實現教學課程的一體化。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李吉林對這一問終於作出了圓滿的回答。她對情境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可以說是她從課程論角度對情境教育理論所做的又一次梳理、思考、探索和實踐。
情境課程包括學科情境課程、大單元情境課程、野外情境課程、專項訓練情境課程和過渡情境課程。這五類課程相互聯系,從不同方面發揮著情境課程的多種功能。例如,學科情境課程通過為學生提供優化的情境空間,渲染一種優美的、智慧的、學生感到特別親切貼近的富有情感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則以大單元主題為主導,將各科教學溝通、聯結起來,將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獲得廣闊的知識視野和生活空間。野外情境課程使學生投身於大自然,通過活動伸展旺盛的生命力量,同時啟迪智慧,豐富經驗。情境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將知識的系統性、活動的操作性、審美的愉悅性融為一體,強調以特定的氛圍激起熱烈的情緒,在優化的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進而得到主動發展。從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情境課程展現出的實際上是一種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為目的,以具體生動、發展變
化的情境為基點,融知識、經驗、活動、價值觀等課程要素於一體的新的課程設計觀。從這一點來看,情境課程的出現,對當前中小學課程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產物,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它從一個側面集中反映了新時期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新成果、新思想,同時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昭示了21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新走向。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思想內涵是豐富深刻的,操作方法是具體有效的,它無論在語文教學改革還是情境課程的開發上都有諸多建樹。但從總體上看,這一理論體系蘊涵的時代特色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注重情感因素,通過「育人以情」,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機整合 教育是充滿情感和愛的事業,現代教育不僅要培養具有健全理性的人,還要培養情感健康的人。人的精神世界是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組成的完整的統一體,學生不僅僅是學習活動的承擔者,還是有著多樣化精神
需求的活生生的個體。因此,學校教育除了要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外,還要注意滿足學生豐富多彩的精神需求,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突出特點和重要貢獻之一,就在於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識本位的教育傳統,將長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擺在教育的應有位置。它強調以情感活動統領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通過「育人以情」,溝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匯於情境之中,從而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機整合,使學生在學會求知的同時學會做人,形成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情境教學—情
境教育在情感領域的創造性探索,成功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學生素質發展中認知與情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動腦與動手等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為素質教育的成功實施作出了可貴貢獻。
(二)強調主動發展,通過情境創設,開辟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現實途徑
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的突破口是情境的創設,但它的基本著眼點卻始終是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和主動發展。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學生能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情境教學與情境教育不是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而是站在人的活動和環境的和諧統一的哲學高度來審視情境,創設情境。它力圖將人的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置於核心地位,通過創設符合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充滿美感和智慧的環境、氛圍,使優化的環境與學生的情感、心理發生共鳴,促使學生在現實環境和主體活動的交互作用的統一和諧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由於情境的創設立足於學生的活動需要,具有主題明確、情感伴隨、自主等鮮明特點,因而它極易使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過自身的感悟、操作、體驗、探究、發現,得到充分的主動的發展。可以說,正是這種優化的情境,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落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發展開辟了一種現實途徑。從這一點來看,情境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利用優化的環境,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來促進學生人格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

㈥ 情境教學有幾個環節

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環境分析、確定學習目標、設計教學策略、選擇教媒體或資源和學習效果評價。
學習需要分析。教學設計以學習需要分析開始,這本身就理順了問題與方法、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即從問題的分析和確定作為出發點,形成總的教學目標(解決「為什麼」和「是什麼」),然後尋找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達到目的的手段,從而最終解決問題。如果沒有搞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是說如果教學的目標脫離教學的實際需要,甚至是錯誤的時候,無論所採用的方法是多麼科學,後繼工作必然陷人盲目,那麼為實現這樣的目標而用各種手段的努力必然付諸東流。
學習內容分析。學習內容分析以總的教學目標為基礎,旨在規定學習內容的范圍、深度和揭示學習內容各組成部分的聯系 學習者分析。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否採用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是教師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學習環境分析。學習是個體以心理變化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人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將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結果。學習環境是學習者身心賴以發展的基礎,它以自身特有的影響力潛在地干預著學習者學習活動的過程,系統地影響著學習活動的效果。 確定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和關鍵環節。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組織和實施的依據,具有引領和指導的作用。需要設定的教學目標,包括學生的學習目標(三維目標)、教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設計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情境、教學過程中為最大程度地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並促進學生的發展所採取的方法和措施。有效教學策略的獲得與實施是教師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基礎和條件。 教學設計的本質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的一門應用性的教學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美國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應發展一門連接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橋梁科學」,橋梁科學即為教學設計的原意。80年代初,由鄔美娜、劉茂森等人引入我國教育技術領域,但那時的教學設計只是原封不動的將教學設計從國外「拿來」,介紹給大家的觀點和理論也是零星的、支離破碎的,根本談不上體系,實踐幾乎沒有。經過這些專家20年的努力,現在教學設計在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個別成功的實踐應用

㈦ 如何進行少兒英語情景式教學

少兒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少兒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語感和初步使用英語進行專簡單日常交流屬的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在英語教學方法上,不同教育機構各有側重,比較普遍的教學方法如下:
區角教學法
區角教學法是美國幼兒園課程內容及通用的教育方法,把生活中有價值的素材和場景進行了篩選、整理和設計,鼓勵和引導孩子與環境之間積極的互動,在游戲性的學習中快樂的成長。這種教學法很容易建立英語思維,培養邏輯思維,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及演講演示能力。在真實情境中,讓孩子自然地習得純正英文思維。
浸入式教學指在全英文環境中學習數學、(英)語文、科學等課程,從而讓孩子建立相應科目的英語思維,幫助其在面對問題時自然而然地用英語來思考和解決,最終形成孩子的英文思維系統。
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指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強調以孩子為主體,老師為引導,
托設定項目主題和學習方式,讓孩子自主觀察、分析、探究、展示與分享,鍛煉孩子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㈧ 教學情境有哪些主要類型

一、生活展來現情境

要求:感源知目標要鮮明。帶入情境要有順序,觀察景物可以先整體再局部再細節的程序指導學生。在觀察中啟發想像。

二、實物演示情境

三、圖畫再現情境

要求:多媒體演示,剪貼畫,簡筆畫,課文插圖等。

四、音樂渲染情境

五、表演體會情境,分為進入角色和扮演角色。

六、語言描繪情境。語言必須具有主導性,形象性,啟發性和可知性。

(8)情景教學系統擴展閱讀

教學情境的主要特性:

1、生活性

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

2、形象性

強調情境創設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

3、學科性

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

4、問題性

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

閱讀全文

與情景教學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