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鼎尖教案五年級上冊數學單元綜合測試a答案
第一題:
這部分內容主要考察的是乘法應用的知識點:
乘法將相同的數加起來的快捷方式。其運算結果稱為積,「x」是乘號。從哲學角度解析,乘法是加法的量變導致的質變結果。整數(包括負數),有理數(分數)和實數的乘法由這個基本定義的系統泛化來定義。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是乘號,乘號前面和後面的數叫做因數,「=」是等於號,等於號後面的數叫做積。
10(因數) ×(乘號) 200(因數) =(等於號) 2000(積)
⑵ 教師資格認定教育教學能力測試講課課題如果給一個單元的課題怎麼寫教案
一、教案編寫應明確的幾個概念
1、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根據培養計劃,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章、節提綱挈領地敘述有關教學內容的綱領性文件。
2、授課計劃
授課計劃是集體研究的結果,由所有任課教師,有關人員集體研討確定,主要通過對學生基本情況的簡要分析,本學年或本學期總的教學任務和要求,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改革措施,確定課序、教學目的、教學周次和教學時數、課內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以及教學參考資料的推介和教具的選用,形成的教學進度表。
3、教案
教案是為實現教學大綱的具體細化而精心設計的授課框架,也是教師為實施課堂教學而做出以課時為單位的具體行動計劃或教學方案。其作用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的導向、規劃和組織,是課堂教學規劃的藍本。此外,還有三個附帶性作用:一是備忘錄作用。由文字載體保存的信息可供隨時提取或查閱;二是資料庫作用。從長遠角度看,教案中保存著教師從各種渠道獲得的珍貴材料,以及自身的經驗與心得,積累多了自然形成一座資料寶庫;三是教改課題源作用。教案的豐富案例、精心思索過的問題、教學後的得失體會等往往成為教師選擇教改研究課題的源泉。
4、講稿
講稿是豐富和細化教案中的具體要求並實現教學設想的實質內容和書面台詞,是根據教學內容對教案的具體化。講稿與教案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一是講稿所承載的是知識信息,教案所承載的是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信息。二是講稿的思路形成受教學過程的知識邏輯支配,而教案的思路形成受教學過程的管理邏輯支配。三是在內容上,講稿涉及的是知識性項目,教案涉及的是組織性項目。四是在表現形式上,講稿篇幅較長,教案則是幾百字或千餘字即可。
二、教案編寫要注意的幾個環節
撰寫教案首先要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弄清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具體章節的具體要求,了解教材體系和基本內容、結構、重點章節以及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其次要注意廣泛閱讀本專業的專著、學術雜志、學術網站等資料,了解本學科、專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對教材有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第三要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對講授內容的結構進行安排和設計課堂教學方案。
編寫教案要在教學大綱、教材和結合學生實際水平的基礎上,充分體現教學設計思想,處理好教什麼和學什麼?如何教和如何學?教的怎樣和學的怎樣?即目標、策略、評價三方面問題。
教學設計(課時教學設計),是指為了實現一定階段預期的課程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安排。簡言之,就是對教學活動的設想與計劃。
教案應具備以下幾個基本要素:
1、 教學目的(教學目標):備課中應考慮「課程目標」和「課堂教學目標」即學生通過整個課程或某一課堂的學習,預期達到的效果。
2、 教學內容:是指通過對教學大綱、教材和主要參考資料的研析,確定課程教學或課堂教學知識信息的總和及其重點、難點。
3、 教學方法:是教師把自己的學識傳授給學生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方法。
4、 教學進程:是根據教學目的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輔助手段(教具及現代教學手段)、師生互動、學時安排、板書設計等的設計或選擇。
5、 課後自我總結分析:是對課程教學中知識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評價;某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的應用;師生雙邊活動的設計;教學效果等課堂教學過程情況的總結與分析,為以後的教學提供經驗和素材。
⑶ 小學數學單元測試教案如何寫
1、對測試試卷進行分析。
2、對測試結果(成績)進行分析。(確立教學目的及重難點)專
3、對於普遍存在的屬問題,要詳細分析,找出原因,總結解決辦法(講完多練幾遍,不光要正確答案,還要要求學生能夠說出道理來)。
4、對於個別問題,個別輔導。
⑷ 100以內數的認識單元測試題講評教案
本單元的內容包括:數數、數的組成、數位的含義、數的順序和大小比較、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本單元教學重點是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本單元教學難點有三:(1)數數過程中,當數到接近整十數時,下一個整十數應是多少。(2)數位的意義。(3)探索例7的百數圖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以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起點。
抓住本單元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 這一教學重點,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反復點數的過程中,建立起百以內數的概念,通過充分動手操作,讓學生體會數是數出來的。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構建的學習方式。
二、注重培養學生數感和估數意識。 讓學生建立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重要任務之一。一年級學生已經會數20以內各數,並有了數是數出來的初步感受。當物體的個數多於20時,有相應的數來表示這些物體的個數嗎?怎樣來數這些物體的個數呢?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讓學生進行一個一個、十個十個地數小棒的過程中,感知比20大的數是在數物體的過程中數出來的。這看似簡單的數數活動不僅讓學生自主數出了100以內各數,而且明白數是在數物體的過程中產生的。在教學過程中,我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力求讓學生在猜數中建立數感,先讓學生感知10根的小棒有多少,再讓學生感知20根有多少,最後讓學生估計這么一大堆的小棒有多少根。最後,讓小朋友感受百羊圖等…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數能力,也有利於學生對估算方法的體驗,建立學生的數感。
三、重視計數器在學習中的作用。為了突破數位的意義這一教學難點,通過讓學生利用計數器來讀數和寫數,說說哪個數位是幾?表示幾?來理解數位的意義。通過利用計數器進行讀數、寫數練習,理解數的意義,必須以能用計數單位來表述數的組成為標志,如48裡面有4個十和8個一,100裡面有10個十。這個目標的實現,是以建立起數的意義表象為基礎的,如聽到或看到24這個數,馬上就會想起它在計數器上的樣子,因而,藉助計數器反復操作,進行數與計數器算珠的不斷轉換,是建立數的表象進而抽象數的意義的有效途徑。
不足之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與標准還有一段距離,另外在具體的情境中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也讓一部分學生感到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