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經,採薇怎麼上課
原文
詩經·採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馬癸}{馬癸}.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賞析一
這是一首描寫戍卒出征還歸的詩,是歷來為人稱頌的名篇.
全詩共六章.前五章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對昔日服役思歸的回憶;第六章為第二大部分,寫戍卒歸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況.兩部分互相映襯,互相生發.
根據《詩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遺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以「採薇」起興,按照朱熹《詩集傳》的說法,也許是「以其出戍之時採薇以食,而念歸其日之遠也.」故詩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剛止」三種變化,從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剛」(堅硬),表示時間的推移,重疊了三次「曰歸曰歸」,表明期待已久,歸而未得,單調、煩燥、不滿的心情溢於言表.下以「歲亦莫(暮)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三句相承接,把憂愁、還歸和時光荏苒用復疊的方式連在一起,反復以「欲歸不得——一年將盡——我心憂傷」渲染出一種悵恨哀怨的氣氛.心憂而且歲暮,眼看著物候遷移,自己久戍未歸,這種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這種感人的憂愁之情又通過「憂心烈烈」、「憂心孔疚」表現得無可遮攔.
時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歲暮,思歸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況還「載飢載渴」,更進了一層.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歸聘」,不僅軍旅生活飽嘗飢渴之苦,且駐防營地也不固定,當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個音訊,這更使人產生不定的心緒,無可依傍,也無可慰藉.心憂歲暮,徵人望鄉,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說自己真的沒有家室,而是說,雖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離,不能與家人團聚,因此,有家也等於沒有家了.「王事靡盬」,戰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這里疊用了兩次「玁狁之故」,不僅點明久戍不歸、心憂如焚和載飢載渴的原因,且以決心抵禦外侮的憤激語氣,與前三章中歲暮望鄉的憂愁之情取得某種平衡,並轉入下章對軍旅生活充滿昂奮的回憶,振起全篇,請看以下兩小節:
起句用常棣花起興,以「彼爾維何」和「彼路斯何」兩個設問句導入,以常棣花之絢爛美麗,喻我方高大的將帥之車,在形象、色彩上兼有與薇菜起興對比之意.描寫將帥戎車,詩人把鏡頭對准了最能體現軍隊精神面貌的戰馬.戎車既駕,車駕前的馬是「四牡業業」,「四牡{馬癸}{馬癸}」「四牡翼翼」,以「業業」、「{馬癸}{馬癸}」、「翼翼」表現駟馬之高大、威武、強盛和訓練有素.從「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這些高大、威武、訓練有素的戰馬不僅是軍隊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戰時將帥的憑依和士卒的掩護,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志.高頭大馬後面,是攙著強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魚服」,保持「豈不日戒」、「豈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顯示了「玁狁孔棘」情況下周朝反侵略戰爭的赫赫軍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當時作戰情況的記錄,也體現了戰士的豪情和必勝的信心.戰則捷,居則戒,與首章「玁狁之故」呼應.至此,全篇氣勢為之一振,詩人在凱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結束了自己的回憶.
末章寫戍卒歸途所見,以「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種截然不同的季節特徵,表現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憶、開啟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頭語,不假修飾地淡淡道出,卻又興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神傷,絕世文情,千古常新.」故東晉謝玄認為這四句是毛詩中最燴炙人口的佳句(見《世說新語·文學》),似不為過譽.
這首寫邊防戍卒服役思歸的作品,將戰事之頻繁,戍卒之思歸,軍中生活之艱苦,抗擊外侮的決心交織在一起,在愛國與眷戀家室,戰斗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憂生嗟時的矛盾情緒沖突中,反映了那一時代的戰爭生活和人民的戰爭心理,表現了戰爭生活的各個側面,特別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語為情語的寫作方法,成了後世寫作邊塞戰爭詩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賞析二
從古到今,人們都認為此詩寫得最精彩的是最後一章,尤其是其前半.《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晉代謝安因子弟聚集,問:「《毛詩》何句最佳?」當時謝玄就舉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數句.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人們把《採薇》末章尤其是「楊柳依依」幾句,看成是古今罕見的妙筆呢?明清之際著名學者王夫之曾分析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卷上四)他是著眼於景與情相反相成的關系,來把握其獨特的藝術效果的.現在,這一經典評論已經成了人們的常識.有學者在剖析「楊柳依依」數句的「個中奧妙」時,說:「真正探明此句之佳處的,當推王夫之.他在《姜齋詩話》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寫樂雲雲)……一般來說,詩歌創作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詩相反.往伐,悲也;來歸,愉也.往而詠楊柳之依依,來而嘆雨雪之霏霏,詩人正是抓住了情與景暫不和諧的矛盾,運用反襯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現出戍邊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先秦漢魏六朝詩鑒賞》第44頁,1998)[1]其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雖然可以說是以樂景寫離家出征的哀傷,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卻絕對不是「以哀景寫樂」.詩歌寫主人公歸來時,明明說:「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何樂之有呢?又哪裡談得上以哀景寫樂?只要我們完整地把握詩人提供的各種要素,就可以發現「雨雪霏霏」毋寧說是「以哀景寫哀」.
《採薇》末章最值得注意的並非所謂的情景反襯.這首詩的前三章反復抒寫盼歸而不得歸的憂傷;第四、第五章文筆稍轉,從字面上看沒有繼續寫這一層意思,只敘述戍守和戰爭的緊急與辛苦,而妙處恰在於不動聲色地將盼歸而不得歸的憂思蘊含其中;最後一章文筆悠然宕開,先追寫離家之時楊柳如何如何,可重點顯然是在眼下的回歸上,尤其是在主人公歸途中無人可以理解的悲哀上.這樣說來,一個千百年來本應該得到關注、本應該被省察,可迄今為止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就凸顯在了我們面前:主人公苦苦盼望回家,一次次念叨著要回家、要回家,從薇菜初生時節一直念叨到歲暮(抑或從彼年一直念叨到此年),然而當他真地踏上歸途時,卻竟然是「我心傷悲」,並深深感慨「莫知我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行道遲遲嗎?不是.揆度詩意,行道遲遲至多隻是傷悲的一個表現,而非傷悲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載渴載飢嗎?也不是.在緊急艱險的戍守和戰斗過程中,主人公一直經歷著載飢載渴的窘況.在歸途中盡管他同樣載飢載渴,然而改變(至少是部分改變)這種窘況的希望眼看就要成為現實了,他怎麼會單單為這一點充滿了哀傷呢?——在前方戍守、征戰時,主人公滿懷憂傷的根本原因不是載飢載渴,而是「我行不來」;在歸途當中,主人公滿懷哀傷的根本原因同樣不是載飢載渴.那麼是因為雨雪霏霏這種所謂的「哀景」嗎?更不是.單單雨雪霏霏有什麼值得哀傷的呢?根據《採薇》一詩的整體內容和它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來分析,主人公此時之所以充滿了哀傷,是因為在他得以擺脫玁狁侵逼的壓力、從戰場上回來之後,另一個根本無法迴避的問題又凸現在了眼前,這就是對家人命運或自身前景的極為沉重乃至不祥的預感.
後代有不少詩篇曾寫到離鄉者(包括從征者)歸來後所面對的悲慘處境.漢代樂府民歌《十五從軍征》說:「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做飯,采葵持做羹.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當那位從征數十年的老戰士回到家中時,家人已掩埋在累累墳墓之中,院落房屋已成為兔子野雞的樂園;庭中井上的葵菜和穀物是旅生的(亦即不種而生的),舂穀做飯采葵做羹之後竟自無人可送.這一筆筆所著意傾訴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慘劇.漢末蔡文姬身陷匈奴十幾年,後被曹操贖回中原.可等待她的又是什麼呢?她在《悲憤詩》中寫道:「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從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家人已盡,城郭化成了山林,庭宇布滿了荊艾,白骨縱橫,豺狼號吠,主人公形單影只,只有孤影相伴而已.盛唐詩人杜甫在《無家別》中寫道:「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真是異曲同工:故園隱沒於蒿藜之中,成為狐狸野貓的領地,存者離散不知所在,死者早就變成了塵泥……
提出這幾個典型的例子,並不是說《採薇》的主人公一定會面臨相同的處境.我們只是強調,對家人命運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擔憂,使歸途中的他壓根兒就樂不起來,使他不能不充滿道不盡的悲傷.讀者或者會問,你這里列舉的都是後世的旁證,在《採薇》那個時代,從征者對家人以及自己回家後的處境未必有什麼擔憂.從《詩經》學史的背景上看,這種疑問不是毫無道理的.遠的不說,當代著名學者朱東潤先生就曾根據「《殷其雷》,……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雄雉》,……軍旅數起,大夫久役」、「《伯兮》,……言君子行役,為王前驅,過時而不反焉」、「《黍離》,……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鴇羽》,……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其父母」、「《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己勞於從事,而不得養其父母焉」、「《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詩也」等來自傳世《詩序》的七個例子(相關詩篇分別見於《召南》、《邶風》、《衛風》、《王風》、《唐風》、《小雅》等部分),斷定《詩三百》當中的行役之人都是「大夫、君子之流」,即通常所說的上層統治者(參閱《詩三百篇探故》第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既然行役之人是大夫君子之流,回家又有何悲傷呢?
學術界認同朱東潤先生上述說法的人並不鮮見,實際上此說是頗值得商榷的.《採薇》寫西周時期的事,一般將它歸於周宣王時期.西周時期作戰主力是甲士也就是車兵,他們是從「國」中公社農民亦即「國人」中征發而來的;作戰時,每輛兵車除甲士外還有御者一二人、徒兵十人,徒兵是從庶人亦即「野人」中征調來的.「國人」和「野人」是西周社會的平民階級,是當時農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參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第328頁、第31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在有關典籍中,「國人」又常常被稱為「士」.朱東潤先生提出:「春秋以前,士為統治階級之通稱.」(《詩三百篇探故》第5頁)這種觀點同樣是站不住腳的,盡管不少學者在沿用.《禮記·少儀》:「問國君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社稷之事矣』;幼,則曰『能御』、『未能御』.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幼,則曰『能正於樂人』、『未能正於樂人』.問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耕矣』,幼則曰『能負薪』、『未能負薪』.」正因為士本來就是耕農,所以其子長則耕.《管子·問》篇多次透露了這一層意思,比如問「士之身耕者幾何家」、「士之有田宅身在陳列者幾何人」(陳者,陣也),以及問「士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身何事」,問「國子弟……率子弟不田、弋獵者幾何人」等,既說「士」又說「國子弟」,既說「身耕」又說「在陳列」,足以證明古代士、國人、公社農民三者實為一體,他們平時種田,戰時出征(參閱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第327—328頁).因此,不管《採薇》的主人公是車兵還是徒兵,都必然是胼手胝足的勞動者.
如果以上看法大家不相信的話,我們就來認真地讀一讀《詩》,——以《詩》說《詩》是最好的辦法了.《詩三百》中頗有一些篇章可以確證:當時一般的征夫擔負著從事農業生產、供養父母親人的關鍵職責;亦惟其如此,在戍守征戰時,他們往往會因為父母親人的生活沒有著落而充滿擔憂.《唐風·鴇羽》雲:「肅肅鴇羽,集於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藝者,耕種栽植也),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肅肅鴇翼,集於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肅肅鴇行,集於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小雅·四牡》雲:「四牡騑騑,周道倭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王事靡盬,不遑將父(將者,養也).……王事靡盬,不遑將母.」《小雅·杕杜》雲:「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檀車幝幝,四牡痯痯,征夫不遠.」《小雅·北山》雲:「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很明顯,這些詩所說的王事都是指行役之事.《小雅·四牡》正義曰:「言王事者,以行役使出,是王者常事,即非適王畿也,故《鴇羽》、《杕杜》皆言『王事靡盬』」;《小雅·杕杜》正義則說:「……王之事理皆當無不攻致,使我君子行役.繼續我所行之日,朝行明去,不得休息」.這些詩(尤其是其中的《鴇羽》),明確顯示了《採薇》產生的歷史文化語境:當「國人」或「野人」中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並供養家人的關鍵角色不得不走向戰場或擔負其他勞役時,一方面他們自身備受艱險困苦,另一方面其父母親人的生活也往往毫無指靠.所以,那位游動戍守,轉戰南北,家人音信全無,[2]而自己則錯過了一年甚或數年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普通征夫,離家越近,就越靠近了家人生老病死或諸如此類的悲慘現實.他怎麼能不充滿哀傷呢?至於他究竟擔心自己將面對什麼樣的悲慘境況,詩歌並沒有挑明,因此也可以更有力地撩撥讀者的聯想.英國美學家鮑桑葵深刻地指出:「如果在味覺、嗅覺、觸覺、熱和冷的領域中有任何東西具有同美的價值相似的價值的話,可以肯定,那決不是最強烈的感覺,也不是最令人愉快的感覺,而倒是最富於暗示性的感覺,也就是最富於聯想的感覺.」(《美學史》第13頁,商務印書館1985)《採薇》末章所營造的,不正是這種「最富於暗示性」、「最富於聯想」的感覺嗎?
《採薇》末章之所以精彩,根本不在於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而在於寫出了那位天天盼望回家的戰士在歸途中綿綿不盡的悲傷.這種悲傷給讀者開啟了新的思維空間,激發出豐富的聯想.這種悲傷,說明《採薇》不僅是從戰士服役的單一視角來抒寫戰爭的禍害,而且還蘊含著另外一個重要視角,就是戰爭給民生造成的更廣泛、更沉重的災難;——不管是開赴前方的戰士,還是留守後方的那些戰士的親人們,都別無選擇地啜飲著同一杯戰爭的苦酒.而對《採薇》的主人公來說,回家不是悲哀的結束,而是另一個不得不正視、不得不接受的悲哀的開始.
《採薇》是深刻、卓異的,原因就在於那位終年盼歸乃至年年盼歸的戰士,在回家時沒有常人可以預期的興高采烈,而是滿腹悲傷;——如果詩歌寫他當時一派天真爛漫,一派輕松活潑,一派快樂欣喜,那意蘊就平庸而膚淺了,震撼力也就大打折扣了.《採薇》是蘊藉動人的.它通過啟發讀者的聯想平添了藝術吸引力.《採薇》又是獨特的.它沒有落入平庸,並且沒有把主人公回家後面對的慘況直接展示在我們面前(就像後來的《十五從軍征》等詩作那樣),而是將其留給了我們的想像.唐代詩人宋之問貶謫嶺外,「經冬復歷春」,跟家人間音信全無.回家時他的心情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即越接近家鄉,就越害怕得知家人的壞消息.也許這種近鄉情怯,正是《採薇》歸鄉情悲的同調吧.
總之,《採薇》根本就不存在以「哀景寫樂」的問題.人們之所以把末章「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誤解成「以哀景寫樂」,是因為忽視了這句詩的上下文,肢解了詩歌的有機體.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注意,作品中的各種要素常常通過相互聯系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每個元素的功能和意義只有在系統整體中才能得到彰顯.人們誤解《採薇》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恐怕是在閱讀時偏執於通常的想像,而不能像朱熹說的那樣「打疊得這心光盪盪地,不立一個字,只管虛心讀他」(《朱子語類》卷八十).我們必須強調,不理解主人公那特有的悲傷,就無法體味戰爭給民生造成的災難的深重,就無法體味《採薇》表達主題的深刻和有力;而無視這種悲傷的結果,將是歪曲詩歌的內涵,並大大削弱它的藝術表現力.
[1] 今補說明:王夫之本人未必有這種意思,其所謂「以哀景寫樂」或者只是由「以樂景寫哀」連帶而及,不見得對應於《採薇》中的「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筆者針對的是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所編《先秦漢魏六朝詩鑒賞》為代表的對於《採薇》的常識性理解,而非王夫之的言論.
[2] 按「靡使歸聘」,陸德明《釋文》有雲:「靡使,如字,本又作『靡所』」.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認為:「作『靡所』者是也.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無所使人來問,非謂無所使人歸問.」他還指出「歸」的本字應當從人從歸,《方言》等釋之為「使」.這種看法比通常的解釋似乎更確切.
賞析三
詩經·小雅·採薇》新解2009年12月01日 星期二 21:26 《採薇》一詩見於《詩經·小雅》,入選蘇教版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一.一般認為,此詩採用起興、重章疊唱之法,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這里,我們首先要注意,對一篇文章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層次,陸機在《文賦》里說「言象意」三個層次,其實「意」又可裂變為表層之意和深層之意.表層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層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對《採薇》的一般理解,從表層之意來解讀大體沒錯,但從深層之意來驗證,卻還有許多疑問未能通釋:
1、「採薇」乃是一種起興之法,起興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一種有規則的暗示,為何獨以「採薇」起興而非其他,有沒有深意?
2、我們知道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家」和「鄉」是兩個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鄉等同嗎?
3、「靡使歸聘」「我行不來」,譯為「沒有辦法讓人探問家中」「無人慰問」,戰事如此緊急,成天還想著「探問家中」,這現實嗎?「王事靡盬」,竟然「無人慰問」?是想著家裡人來慰問嗎?
4、從「薇」到「華」,轉而起興,有何內在聯系?
5、第一個「載飢載渴」尚可理解,篇末「載渴載飢」則令人莫名其妙了.
6、「楊柳依依」,一切景語皆情語,暗傳什麼情感?
7、首三章皆有「憂」,詩人「憂」什麼呢,究竟是什麼有這么大的力量,讓詩人如此牽掛?篇末詩人回來了,又為什麼說「莫知我哀」,快見著故鄉了還「哀」什麼呢?以下筆者嘗試言之.
二
「採薇」之意實乃相思之舉.我們採用《詩經·召南·草蟲》一詩佐證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觀止,我心則夷.
《毛序》說是「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毛詩正義》).歐陽修「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詩本義》)朱熹認為:「南國被文化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詩集傳》)由此可見,以「採薇」起興,實言詩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婦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剛止」還可勾畫出思念的情感軌跡.
「靡室靡家」言家中並無配偶.家者,有妻方為「家」;室者,有子才為「室」.無妻則無子,無家則無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義上不是思念故鄉,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過太平日子.依此,「靡使歸聘」應當釋為「沒有人讓我回去談婚論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與之完婚,說明有人在等他,這個人就是詩人邊採薇邊憂思的戀人.正因為「靡使歸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譯「我們駐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為戰線再長,相應的部隊要有相對固定的鎮守地方,故較為妥當的譯法是「我們駐守的時期不知道有多久」),才會「我行不來」,此句按事情發展的前後邏輯,應當釋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來了(永遠也成不了親了)」.
為什麼會「我行不來」?「彼爾維何」「駕彼四牡」兩章極狀戰爭激烈之場面,從「一月三捷」「豈不日戒」可以看出戰事之急,更可反襯出詩人說這句話時的悲壯之情,同時也補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啟居、處」.一此一彼,第四、五兩章與首三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聯系都非常順暢了.
正因為以上三點,詩人之「憂」才會由弱到強,以至於「痛」(「疚」),戰爭耽誤了他的終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裡可能還有一位妙齡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來!不信再看:從「薇」到「華」除了一種上述的插敘之妙外,還有深意.《詩經·常棣》曰: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爾室家,樂爾妻孥.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如果說詩人此處借「採薇」起興還是比較含蓄地談論男女之事,那麼「彼」處借「維常之花」再起興則是放聲吶喊了.詩人將壓抑的情懷,化為對敵人的仇恨,在戰場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從「憂」到「恨」了.
前一個「載渴載飢」,可能出於戰事而無暇顧及;後一個「載飢載渴」,則是一種心理反應了.什麼心理反應?詩人現在的角色是怎樣的?是一個退役的軍人,固然不錯.然而,他更是一個追求「君子」高儀的人,他無愧於保家衛國的戰爭.雖說幾十年(?)的戰事告一段落,離家的路也越來越近,但思鄉之情從那時還帶有一絲希望到現在完全化為泡影,青春已經逝去,心中的愛也成為遙遠的回響,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到現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輕時盼望返鄉,「年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走在還鄉的路上,即使不飢不渴,可心靈的震顫與情感的滄桑誰與言說,又怎能說盡?
最令人斷腸之處乃是「楊柳依依」.詩人走在當初奔赴戰場的那條路上,當年「楊柳依依」,楊柳為什麼會依依,柳者留也,因為有人依依啊,這人是誰?——就是詩人開篇所「憂」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樣?「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當年百花盛開,如今萬木枯榮,面對霏霏雨雪,詩人心如堅冰,內心再也不是「憂」所能言,而是化為一江春水也無法傳達的「傷悲」「哀」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個「哀」從縱的方面說,詩人彷彿穿梭於歷史的隧洞中,感受歲月的滄桑和人世的輪回,一切經歷如影隨形一齊湧上心頭.從橫的方面說,詩人既有擺脫戰爭的幸運,又有厭惡戰爭的抱怨;既有思鄉的迫切,又有歸家的失魄;既有落葉歸根的夙願,又有凄涼的無奈:詩人即將要到達的地方,不是一個可以棲風擋雨的港灣,而是一個沒有妻、沒有子的故鄉啊.
綜上所述,《採薇》一詩表達的是在保家衛國與成家立業之間激盪的「憂-恨-哀」的故園之思.
2. 怎樣教好這首詩經.採薇(節選)
[設計理念]
[目標定位]
[教學流程]
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1、(課件展示《詩經》,)大聲呼喚它!
2、師:《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又稱「詩三百」。分《風》、《雅》、《頌》三部分。從漢朝起儒家就將其奉為經典。書中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課件演示)
3、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品味《採薇》中一個經典名句,請同學們打開書……(課件出示教材)
二、讀准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註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眾,你聽出了什麼?——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里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獲。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飢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採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麼特點呀?(師板書三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麼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麼?還聽到了什麼?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麼?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卧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願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麼?
·故園情難了!
·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麼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麼?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捨不下的是什麼?(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捨」。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後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菲菲」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裡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4、你體會到了什麼?(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凄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麼?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裊裊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幸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麼?為什麼?征夫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徵人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
五、作業
1、收集至少四句借景抒情的詩句。
2、背誦《十五從軍征》。
3、讀讀《採薇》整首詩。
六、板書設計
詩經採薇(節選)
昔往楊柳依依——不舍
戰爭之禍
今來雨雪霏霏——悲涼
如下:
寫作背景:
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這是一首戍卒返鄉詩,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詩歌以一個戍卒的口吻,以採薇起興,前五節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從《小雅·採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作於西周時期。至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有三種說法。一、《毛詩序》:「《採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
故歌《採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採薇》以遣之。」可見毛詩認為《採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註:「《詩·採薇序》與此略同。」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
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採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採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採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恆、方玉潤都反對此說。
4. 詩經採薇人教版小學,課文節選.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內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容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中國,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於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的強烈對比來表現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託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裡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並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朴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5. 詩經採薇的改編劇本
雪欲來的時候
又燙一壺酒
將寂寞 綿長入口
大寒夜 山那頭 彤雲出岫
小爐邊專 那首歌謠
不經意被寫就
白露前屬 麥未熟
恰是初秋
約臨走 將柴扉輕叩
嶺上霜紅也浸透了眼眸
那首歌 哽在喉
沉默不忍回頭
卿尚小 共採薇
風欲暖 初成蕊
問離人 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 獨採薇
露尚稀 葉已翠
問徵人 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雨未停的時節
煎茶試新葉
讓光陰 杯中交疊
茅檐下 水如瀉 沾衣未覺
研開墨 芒種剛過
歌寫至下半闕
春分後 花未謝
尚可采擷
卻低首 問是耶非耶
枝上殘香也覆蓋了眼睫
誰和著那首歌
剛吟罷的第一節
卿尚小 共採薇
風欲暖 初成蕊
問離人 山中四季流轉又幾歲
卿初嫁 獨採薇
露尚稀 葉已翠
問徵人 何處望鄉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 憶採薇
草未凋 又抽穗
問斯人 等到野火燃盡胡不歸
昔我往 楊柳垂
今我來 雪霏霏
問故人 可記當年高歌唱《採薇》
6. 詩經 採薇的賞析(昔我往矣)
《採薇》是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專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屬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禦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麼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四、五二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末章寫解甲歸里。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飢」,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此詩選自「小雅」,卻有「國風」民歌的特點,頗為講究句式重疊與比興手法的運用。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第四章以常棣盛開象徵軍容之壯、軍威之嚴,新警奇特。末章以從征前與來歸時的景緻,寄託不盡的感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的妙言佳句。
7. 採薇的具體教案誰有啊《詩經》里的
《採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創作成就,積累文中出現的名句,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的思鄉主題所反映出的內涵。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3、通過涵泳、美讀等方法的活動體驗,結合自己對家鄉的感受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從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脈絡。
4、通過小組討論形式,採用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集體品評文中優美的語段,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比較鑒賞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文本、編者、老師、學生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閱讀時細細品味「家」的涵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導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遊子的心房。聽,歷史的聲音從那頭傳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亘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二、 介紹«詩經»:
1、 學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資料(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師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詩經》相關的知識
資料:«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500餘年間的詩歌305部,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就稱為«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雅»、«頌»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劃分的。
«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有「正」的意思,雅詩多為反映貴族階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為西周早期的詩,共31篇;«小雅»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詩,共74篇。«大雅»多為贊美詩,贊頌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小雅»多為怨刺詩,表達下層貴族牢騷不平的情緒。從風格上看,«大雅»雍容華貴,詩味不濃;«小雅»生動活潑,藝術價值較高。
«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賦、比、興。
「賦」:鋪陳敘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又兼有了比喻、象徵、烘托等教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誦讀並感知課文:
1、讓一學生上台朗讀,讀完後正音。
歲亦莫(mù)止 獫狁(xiǎn yǔn )之故 載(zài)飢載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來(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學生小組討論,疏通語句,評點全詩。(通過小組之間的協作,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明確: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年末。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有家等於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沒有空閑。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麼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麼憂悶。憂悶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飢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 地方總是沒有固定,無法叫人向家裡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王室的 差事沒有盡頭,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麼痛苦,到如今有誰來慰問。
第四章:那開得茂盛的是什麼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層層。那駛過的 大車是 什麼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 坐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裡敢安然住下,一個月的交戰就有幾輪。
第五章: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牙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第六章:想起我離開家的 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 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飢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麼凄涼悲傷,滿心的 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3、梳理詩歌的思路:
明確:第一章至第三章: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學生活動,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組交流,後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准備兩到三處)。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討論活動,個性化閱讀)
3、拓展遷移。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學生活動,教師概括總結
《採薇》教案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四、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項目敘述或回答
歸納•整理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和「荷馬史詩」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採薇》最後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採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2《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託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發現•創新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來(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囂(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餚饌(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四牡( mǔ )騤騤(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載渴載飢( zài )整飭( chì )
2字形
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
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騤(四牡騤騤)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
3解釋加點字
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飢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
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
四牡業業(高大的樣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來(慰勞,勸勉)
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輅」,大車)歲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學常識填空
①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 》,共收入詩歌 篇,又稱「詩三百」,分為「 」、「 」、「 」三部分。「 」即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是周朝王畿之樂;「 」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這本詩集的主要表現手法有「 」、「 」、「 」三種。
②相傳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為 (國籍)盲詩人 (人名)所作。
5翻譯下列句子
①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寫填空
, 。 , 。 ,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二)新課導入
(從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台灣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盪氣回腸。為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採薇》。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 誦讀
(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並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有條件的可利用多媒體錄音作示範,供學生比較學習)
② 翻譯
(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
(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
③ 了解作品主旨
問:《採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④ 當堂成誦
3、自主學習《奧德賽》。
整體感知節選部分的結構、內容以及表現手法。
①結構
分為五個小節:
一、思鄉之苦,遵旨放行;
二、奧德修斯的疑慮;
三、神女證實;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鄉的堅定決心。
②內容
節選部分表現了奧德修斯的思鄉的愁苦和返鄉的堅定決心。
③表現手法
問:《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託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答:通過場景、動作、對話的描寫來烘托表現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比較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組討論:前後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先讓學生找出兩首詩歌中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後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①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採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奧德賽》寫的是將領奧德修斯凱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場景中的鄉愁。
②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較鑒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1再讀《採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後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飢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拚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採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後,再在全班交流。
3課後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8. 詩經·採薇(節選) 教案
《採薇》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於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採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採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背誦最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