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五四運動教學反思

五四運動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09 06:26:55

⑴ 參與五四運動的優秀人物

參加五四運動的人有, 陳獨秀,蔡元培, 李大釗等。

陳獨秀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

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後任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二、三大)、中央總書記(四、五大) 等職務,並任第一至五屆中央委員。1927年7月離開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東路事件發表不同意見而被開除黨籍。1931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1932年10月被國民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抗戰爆發後,他於1937年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重慶(原屬四川)江津。

1942年5月逝世。他是傑出的政論家,其政論文章汪洋恣肆、尖銳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少有的、傑出的代表作。晚年進行的文字學研究,是極其重要的學術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蔡元培:

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參與發起「護國救黨運動」,認為應當清黨但反對殺人。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李大釗:

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⑵ 如何評價五四運動

、事件評價
①是一場偉大五四運動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②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③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2、時間過程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⑶ 跪求一篇 「知行反思 自我教育」 (大學)

主要呢知道,知行的意思。為什麼呢? 「知行反思 自我教育」後六字都是對前兩字的解釋和詮釋,踐行,篤行。等等。。 你自己悟一下, 其實答案就再你腦海李。
知:思想追求;行:生活方式

知行,人的思想追求與其生活方式。

也是北京交通大學校訓。
知行關系,好像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特殊問題。從先秦到當代,哲學家對於知與行之先後、輕重、難易,各有所辯難,知行必須合一,卻不言自明。王陽明討論知行合一,也只是認為兩者不分先後,知行並進。究竟為什麼必須「行其所知」?中國哲學幾千年對此幾乎無所質疑。其中原因,是中國思想的泛道德主義。知行若可分離,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

作為讀書人,「人格」已破產。
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知指知識、知覺、認識;行指行為、行動。在中國古代,知行關系問題主要涉及道德認識與道德踐履,但也有一般認識論的意義。關於知行關系的討論涉及認識的來源,求知的途徑、方法,驗證知識的標准等問題。知與行並提始見於《左傳》和《尚書》。先秦諸子中孔子認為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他既重見聞,又重思索,並主張知行結合,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認識的來源歸結為「聞之見之」,主張「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張人有「良知」、「良能」,認為人的道德認識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觀點,主張「不出戶,知天下」;莊子則根本否定人們認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張「齊是非」,「辯無勝」。荀子明確提出「不聞不若聞知,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達到了先秦哲學對知行關系認識的最高成就。兩漢時,知行關系的討論以董 仲 舒和王充為代表,前者主張人「不學而自知」;後者認為「學之乃知,不問不知」。隋唐時,佛教哲學以其特有的方式討論了知行問題,有重知輕行、知行並重、知行合一等不同主張。宋元明清時期,知行問題成為思想界爭論的一個重點問題。程朱學派主張知先行後,強調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與行的界限;王夫之認為行先知後,行可兼知,主張行優於知、行高於知。在近代,知行問題的討論與社會政治思想密切聯系,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貴知不貴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知難行易」說,強調以行為知的來源,又「因知以進行」。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毛澤 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對傳統哲學的知行觀進行了科學的總結。

知和行不是割裂的,也不存在那個先那個後的問題。知就是一種探索和學習,探索世界未知的事物的本質,明曉裡面的來龍去脈,學習也是一種知,只不過是,有老師幫助你認識世界,速度和效率更加快,減少了教學費的過程;行就是,將知的積累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改造中,為社會創造出財富,以及這個創造過程中體現的精神。

割裂了知行,就會產生 「知」 和「 行」誰先誰後、孰輕孰重的問題和困惑了,也就是一字半解。

解釋知:思想追求;行:生活方式

知行,人的思想追求與其生活方式。

也是北京交通大學校訓。
知行關系,好像是中國哲學思想中的特殊問題。從先秦到當代,哲學家對於知與行之先後、輕重、難易,各有所辯難,知行必須合一,卻不言自明。王陽明討論知行合一,也只是認為兩者不分先後,知行並進。究竟為什麼必須「行其所知」?中國哲學幾千年對此幾乎無所質疑。其中原因,是中國思想的泛道德主義。知行若可分離,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

作為讀書人,「人格」已破產。
中國哲學的一對范疇。知指知識、知覺、認識;行指行為、行動。在中國古代,知行關系問題主要涉及道德認識與道德踐履,但也有一般認識論的意義。關於知行關系的討論涉及認識的來源,求知的途徑、方法,驗證知識的標准等問題。知與行並提始見於《左傳》和《尚書》。先秦諸子中孔子認為有「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和「困而學之者」。他既重見聞,又重思索,並主張知行結合,學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認識的來源歸結為「聞之見之」,主張「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張人有「良知」、「良能」,認為人的道德認識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觀點,主張「不出戶,知天下」;莊子則根本否定人們認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張「齊是非」,「辯無勝」。荀子明確提出「不聞不若聞知,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達到了先秦哲學對知行關系認識的最高成就。兩漢時,知行關系的討論以董 仲 舒和王充為代表,前者主張人「不學而自知」;後者認為「學之乃知,不問不知」。隋唐時,佛教哲學以其特有的方式討論了知行問題,有重知輕行、知行並重、知行合一等不同主張。宋元明清時期,知行問題成為思想界爭論的一個重點問題。程朱學派主張知先行後,強調知的作用;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否定了知與行的界限;王夫之認為行先知後,行可兼知,主張行優於知、行高於知。在近代,知行問題的討論與社會政治思想密切聯系,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貴知不貴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知難行易」說,強調以行為知的來源,又「因知以進行」。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毛澤 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對傳統哲學的知行觀進行了科學的總結。

知和行不是割裂的,也不存在那個先那個後的問題。知就是一種探索和學習,探索世界未知的事物的本質,明曉裡面的來龍去脈,學習也是一種知,只不過是,有老師幫助你認識世界,速度和效率更加快,減少了教學費的過程;行就是,將知的積累應用到現實世界的改造中,為社會創造出財富,以及這個創造過程中體現的精神。

割裂了知行,就會產生 「知」 和「 行」誰先誰後、孰輕孰重的問題和困惑了,也就是一字半解。

⑷ 如何評價五四運動

1、事件評價
①是一場偉大五四運動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②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③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2、時間過程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⑸ "五四"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

「五四」時期較有影響的教育思潮有:
1.平民教育思潮
2.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3.職業教育思潮
4.實用主義教育思潮
5.科學教育思潮
6.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
以下是教育思潮詳細內容:
1.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五四」時期影響最為廣泛的一種教育思潮。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對於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15年,陳獨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為主人,以執政為公僕」,從而確立教育的「惟民主義」方針,要求一切學校教育機關向全民開放,使「引車賣漿之徒,瓮牖繩樞之子」,均能進學校讀書。俄國十月革命後,李大釗提出了無產階級的平民主義,或「純正的平民主義」,就是要把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一切特權階級完全打破,主張無論是什麼人,都應無條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權力。 1919年3月,鄧中夏發起組織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該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以教育普及與平等為目的」。1919年10月,北京高師的部分教職員和青年學生,在杜威來華講演的影響下,組織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傳、實施平民教育為宗旨,並創辦《平民教育》雜志,希望通過平民教育來實現平民政治,明確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國民人人都有獨立人格的與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陽初歸國後,在上海、長沙、煙台、杭州、嘉興等地作了大規模識字運動的試驗,轟動一時。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陽初發起,在北京清華學校召開全國平民教育大會,會議決定在北京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此後,總會通過各地分會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辦了大量「平民學校」,設立了許多「平民讀書處」、「平民問字處」,還設立了廣播電台,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平民教育運動。1925年以後,平教會工作逐漸向農村轉移。1929年秋,平教會總部也由北京遷往河北定縣。平民教育運動逐漸為鄉村教育運動所取代。
----------------------------------------------
2.工讀主義教育思潮
工讀主義思潮也是「五四」時期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這一思潮與實利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職業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有著廣泛的聯系,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創造一個合理的社會,實現一種理想社會人生的追求。基本內涵有:勤工儉學、半工半讀、工學結合、工學並進、工學兼營、工讀互助、手腦並用等。倡導工讀主義教育的人,也比較復雜,有早期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資產階級教育家,也有空想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五四」時期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將工讀主義教育思潮推向了高潮。在工讀主義教育思潮中,有部分先進青年學生把工讀主義教育作為實現理想社會的途徑,積極地組織工讀主義教育團體進行實驗。1919年2月,北京高師部分青年學生發起組織「工學會」,倡導「工學主義」,主張「要把工和學並立,作工的人一定要讀書,讀書的人一定要作工。」他們認為求學和作工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不應該有尊卑貴賤的區別。他們強調「工」應該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學」是為了求得作工的知識,所以,工離不了學,學更離不了工。為了宣傳、研究和實踐工學主義,工學會出版了《工學》月刊,辦起了石印組、木版印刷組、照相組、打字組、雕刻組和書報販賣組,計劃每周24小時上課,24小時勞動,12小時自修。由於得不到學校的支持,這個工學計劃,未能實現。
1919年底,少年中國學會成員王光祈在北京發起組織「工讀互助團」,試圖通過「半工半讀」達到「教育和職業合一」,進而實現一個「人人做工,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工讀互助團試行了「共產」的「新生活」。團員本著各盡所能的精神,每天作工四小時以上,作工所得歸團體所有,團員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費、書籍費、醫葯費由團體供給。在北京工讀互助團成立後不久,武昌、上海、南京、天津、廣州、揚州等地也陸續發起成立工讀互助團或類似的組織。工讀互助團運動雖轟動一時,但只是曇花一現。由於團體薄弱的經濟基礎與按需分配的尖銳矛盾,以及團員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作風與集體主義生活方式發生沖突,這種由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思想雜糅的工讀互助生活,很快宣告破產。
「五四」時期的各種工讀主義運動雖然各有其特定的宗旨,但都促進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促進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並借工讀主義探索新生活、新社會,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積極的意義。
------------------------------------------------------------
3.職業教育思潮
職業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實利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演化而來的。1911年,陸費逵在《世界教育狀況序》中提出:「吾國今日亟宜注重國民教育、職業教育、人才教育」,認為「國民程度之高下,恃國民教育;國民生計之贏絀,恃職業教育」。1913年,他又在《中華教育界》上發表《論人才教育職業教育與國民教育並重》一文,提出「職業教育則以一技之長可謀生活為主」。這些是中國近代早期的職業教育主張。從1915年起,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多次提出推行職業教育的議案,早期倡導實用主義教育的人士大多轉而提倡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思潮逐漸形成。1915年,陳獨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針》一文中,將「職業主義」列為四大新教育方針之一。 1916年9月,江蘇省教育會率先提出了「實施職業教育方法案」,並成立全國第一個省級「職業教育研究會」。
1917年5月,黃炎培聯合教育界,實業界人士40多人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並發表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在此全國性機構的推動下,職業教育思潮迅速蔓延東南、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其影響波及全國各地。在1922年頒布的「新學制」中,職業教育佔有了重要地位。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職業教育思潮逐漸趨於消沉。
------------------------------------
4.實用主義教育思潮
這是一個世界范圍內盛行的教育思潮,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起於美國,倡導者眾多,其主要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家杜威。他的實用主義教育學說在民國初年經蔡元培等人的介紹而為中國教育界所認識。1919年5月1日,杜威應北京大學、中國公學、江蘇省教育會等單位的邀請來華講學,在華滯留達兩年兩個月,足跡遍及南北14個省市,講演200多次,並在北京高師、南京高師作系統的學術講演。 杜威的歷次講演在京、滬各地報紙逐日發表。北京《晨報》出版社將杜威在北京的七大演講中的前五種匯集成《杜威五大講演》出版,兩年內印行了十幾版之多。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從1919年9月至1925年的「五卅」運動,以杜威來華講學為契機,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發展到頂峰。
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在中國之所以會迅速地興起,主要是因為杜威的學說正適應了20世紀中國教育轉型的客觀需要。杜威宣揚的「教育萬能論」,進一步強化了在中國近現代許多教育家中廣為流傳的「教育救國論」。同時,他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從做中學」等教育主張,也很適應當時中國教育界改革傳統教育種種弊端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在客觀上對當時中國的教育改革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這一教育思潮促進了中國教育界教育觀念的很大轉變,對教育與兒童、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社會等關系進行新的理性思考,使中國教育逐漸擺脫封閉僵化和形式主義的傳統模式,成為注重兒童的發展,面向社會生活,以造就現代人為目標的新教育。在教育制度層面,也使得中國近代學制由最初的以日本、德國學制為藍本,轉而移植美國的學制系統,1922年的新學制無論在形式還是在內容,都明顯地表現參照美國學制與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影響的痕跡。此外,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對中國20世紀20年代的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實驗盛行一時。西方進步主義教育中以兒童活動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新方法,如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葛雷制、德克樂利教學法等,先後在中小學試驗推廣。
-------------------------------------
5.科學教育思潮
科學教育思潮是「五四」時期非常流行的一種新思潮。科學教育發端於洋務運動時期的西藝教育,但西藝教育偏重於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科學精神和方法的培養,尚不能算是真正意義的科學教育。近代首倡科學教育的是啟蒙大師嚴復。嚴復雖未明確提出「科學教育」一詞,但他闡揚以科學知識為教育內容,科學態度在於善疑慎言,科學方法是在於反復試驗中求得定理定律,科學效用在於辨明是非等方面,已開科學教育之河。 1914年6月,任鴻雋與趙元任、胡明復等留美學者在美國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 並於1915年1月刊發《科學》雜志,倡導科學教育。任鴻雋在《科學與教育》一文中,揭明了「科學教育」真義,主張將科學與教育相聯系,並闡釋了科學教育與人生、科學教育與社會、科學教育與文學、科學教育與審美及美術等各方面的關系,為科學教育思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樹起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科學教育思潮由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當時倡導科學教育的主要流派有:以任鴻雋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社,倡導以科學內容尤其是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滲透到學校教育之中;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以科學為思想解放的武器,通過文化反思倡導科學啟蒙;以胡適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倡導「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以此作為解決一切學術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方法。「五四」時期科學教育思潮的湧起,更與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來華講學時倡導科學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繼杜威之後,孟祿、推士等人也應邀來華進行調查和考察,對改進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為中國科學教育思潮注入新流。
「五四」以後科學教育的重點移至科學精神培養上,並把教育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提出了教育科學化的口號。教育及心理測量、智力測驗、教育統計、學務調查等在20年代的教育界成為十分盛行的研究方法,受到普遍的重視。新教學法,如自學輔導法、分團教學法、蒙台梭利教學法等的研究與實驗在中小學得以開展。高等學校尤其是師范院校中培養教育學科專門人才的學科和專業開始設置。科學教育思潮開啟了中國20世紀教育科學研究與實驗的風氣。
---------------------------------
6.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興盛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是一種具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色彩的社會思潮。這一思潮萌芽於清末民初的軍國民教育和國民教育。 1907年7月《東方雜志》刊登《論平民主義與國家主義之廢興》,極力推崇國家主義。民國初年討論教育方針時,有的教育家提出相對國家主義教育觀點,主張教育以國家根本利益為中心,統一教育宗旨,統一教育計劃,統一行政管理和統一學校教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從德國的戰敗認定「國家至上」的國家主義教育制度的破產,加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弘揚民主和個性自由為主旨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一度沉寂下來。
1922年以後,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再度興起,以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余家菊等人為代表,大力倡導國家主義教育,其主要觀點大多是以愛國主義為標榜,主張以國家為中心改革當時教育的流弊,以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提倡教育機會均等,倡導普及義務教育,將教育完全統一於國家集權控制之下。為維護教育主權的獨立與統一,反對任何黨派、私人、地方、教會的教育和外國殖民教育,將教育權收歸國家,使教育真正成為一種國家辦理或監督的事業。這些觀點在當時國內軍閥專權,戰亂頻繁,外國列強侵略加深,民族危機嚴重的社會背景下,頗合教育界人士之心。這一思潮於1924—1925年間臻於極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20年代的收回教育權運動,促成學校中軍國民教育和愛國教育的加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黨明令禁止國家主義,國家主義教育思潮由此消沉。

⑹ 我要關於五四運動的朗誦資料,急用

七月流火看輝煌,五洲歡慶歌頌黨。
為國為民功德大,氣壯山河光芒長。

崢嶸歲月今勝昔,康莊大道弱圖強,
《巴黎公社》奠基礎,《宣言》旗幟引航向。

十月革命響春雷,馬列主義耀光輝。
五四運動鋒芒試,南湖紅船立豐碑。

土地革命滅剝削,八一建軍救窮人。
遵義會議定方向,長征精神中華魂。

八年抗戰驅倭寇,三年奮斗得解放。
抗美援朝驅虎豹, 中華從此威名揚.

建設國家方針好, 五年計劃新篇章.
鼓足干勁爭上游,獨立自主當自強。

開放搞活好政策,放眼世界新開拓。
實事求是不教條,富國強民看中國!

向五四青年節敬禮
青年,
朝氣蓬勃的人;
青年,
我的中國.

我要用吶喊,
抖掉那附著在大好河山上的污泥腐瓦;
我要用熱血,
融化那將要凝凍的江河湖川.
年青的中國,
奔流的中國,
我的中國.

愛國有罪嗎?
可你們面對著賣國賊的屠刀;
愛國有功嗎?
可你們很多沒有享受到新中國的甜美,
啊!
中國的龍,
中國的長城,
中國的黃河,
中國的青年,
我年青的中國啊------

一九一九的青年已過,
青春不會再回,
年輪不會再回,
歷史不會再回,
但她永遠記在中華民族的豐功碑上,
閃著不休的光輝.
---------------------------------------------------------------------------------------------------------------------------------------------------------
紀念「五四」運動XX周年詩歌朗誦稿

清晨 我們是一群
灑落哨音 開放大片大片
陽光與愛情的白鴿
夜晚 我們是一群
盈滿激情 鼓動著遠遠近近
七彩霓虹和流行色的音符

我們 是XX的主人
我們是XX家族優秀的成員
面對市場經濟的波濤洶涌
我們乘借改革開放的東風
用堅強與自信去駕馭驚濤駭浪
用勤勞與智慧去開創美好航程

我們是文明的使者
愛國守法是我們的行為標尺
明禮誠信是我們的處事法則
在構建和諧韶冶的征途上
我們快馬加鞭 無私奉獻
讓人生的價值在崗位上升華

我們 是時代的強音
我們不甘於平庸與寂靜
外面的世界很神奇很精彩
快去開啟塵封已久的心門
讓自由的風多彩的雲隨意舒展
讓青春的鮮活與亮麗盡情綻放

我們 是生活的智者
我們曾在歷史中迷失了方向
在飽嘗歲月的滄桑
歷經風雨的洗滌之後
今天 我們滿懷豪情
以誇父追日的勇氣
去追趕現代文明
展示 令世人驚訝的目光

我們 是社會的驕子
我們喜歡編織多姿的夢幻
讓生活披上絢麗的彩霞
我們用熱情去驅逐陰翳
我們用雙手去開創未來
沐浴著新世紀的陽光雨露
賓士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
我們播種年產鉛鋅30萬噸的理想
期待著企業做強做大目標的實現

美好藍圖已經描繪
前進號角已經吹響
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
讓我們擂響「創新創效」的戰鼓
高揚「號、手、崗」的旗幟
昂首闊步
邁向新世紀的輝煌
---------------------------------------------------------------------------------------------------------------------------------------------------------
團結在共青團的旗幟下(詩歌) (可以單人朗誦更適合男女兩人)

團旗、方向, 青年、希望, 朋友們, 無論當你申請入團的時候, 還是當你在團旗下宣誓的時候, 無論當你戴上光閃閃團徽的時候, 還是當你即將離開敬愛的團組織的時候, 你都會深刻體會到, 共青團—這座學校 是多麼充滿活力, 是多麼神聖, 是多麼令人嚮往。

我們知道, 火紅的團旗, 浸滿了無數先烈的鮮血, 她展示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 她宣告著中國革命的勝利, 她象徵著青年一代, 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 邁向共產主義的奮斗征程!

火紅的團旗, 使我懂得了人生的含義; 使我愛上了這片青山綠水, 愛上了自己的崗位—

在這里,我可以說, 廣大青年團員, 在平凡的崗位上, 每邁出可喜的一步, 無不浸透著團組織的心血, 每取得一點成績. 無不閃耀著團旗的光輝。

每當回顧我們走過的道路時, 胸中就會象大海一樣, 湧起陣陣波濤—

記得當初, 我們帶著美好的憧憬步入社會— 懷著對林區的愛, 懷著對家鄉的情, 懷著對家鄉未來的夢想。

雖然, 這里不是歷史悠久的古都名城, 更沒有南國的秀麗風光,
這里不是富庶美麗的發達地區, 更不是繁華熱鬧的都市名鄉, 但這里有記載光輝歷史的河流, 這里山高林茂飽經滄桑。

這里有優秀而光榮的傳統, 這里是勤勞朴實林區人的家鄉。

新世紀的春風 , 掀起我們感情的浪花— 在山山水水之間盪漾。

21世紀的宏偉目標, 增強了我們的信心, 激勵我們正奔跑在, 通向小康的大路上。

在團旗下, 聆聽老一輩, 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團旗下, 回顧可愛的團組織, 是怎樣在黨的領導下成長, 在團旗下, 學習無數優秀青年用鮮血和生命, 寫下的可歌可泣壯麗詩篇。

在團旗下, 我們舉起自己的拳頭在激動地宣誓: 「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 讓我們的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我們深深地認識到: 當年,是先烈們懷著, 建立和平自由新中國的美好理想, 在敵人的刀光劍影下,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 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笑灑一腔愛國的熱血, 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方。

在新中國, 有多少張海迪、華山搶險英雄群體等優秀團員, 為振興中華而英勇地拼搏。 又有多少向秀麗、雷鋒等英雄們在團旗下成長。

他們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 有為之獻身的共產主義精神, 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身, 而感到無尚榮光。

有許多青年團員, 在我們這片既富饒又貧困的山林下, 奮鬥了一代又一代, 他們為可愛的林區灑下的辛勤汗水, 隨著依吉蜜河日月流淌。 面對企業的困境,他們沒有迷惘, 面對企業的前途,他們沒有失望。 如今,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我們來了, 我們與你們攜手並肩,銳意進取, 奮戰在林業各條戰線上。 面對滿面青山, 放眼美好未來, 我們百感交集,心情激盪……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 鮮紅的團旗是青年人的希望。 過去,是由於她引導革命前輩, 同國內外反動勢力, 進行英勇地搏鬥, 革命的種子,播撒在中華大地上。 如今,是她引導著我們, 團結在黨的周圍, 奮斗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

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創造美好的未來。 我們要用青春和熱血, 去換取人民的幸福, 我們用自己強健的身軀, 去換取祖國的繁榮富強。

朋友們; 新中國的青年是幸福的. 新一代青年更加幸福。 生活是屬於我們的, 我們是八九點鍾的太陽。 飄揚的團旗昭示著我們的使命, 高擎著團旗履行著我們的責任。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讓共青團的旗幟引導我們前進, 讓黨的陽光哺育我們成長, 我們團結在共青團的旗幟下, 邁著矯健的步伐, 共同創造新世紀,新的輝煌!

⑺ 五四運動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來神的源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愛國精神。
歸結起來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宣傳民主科學的進步精神,追尋時代潮流、把握時代命運的偉大精神。

⑻ 一道初中歷史題

俄國十月革命: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俄國二月革命和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出現;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蘇維埃政府的革命措施;國內外敵人向蘇維埃政權的進攻及其被粉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能力方面:(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培養學生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及作用,提高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進程的講述,使學生認識:無產階級政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正確與否,是革命成敗的關鍵。(2)通過對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歷史意義的講述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4.學法指導方面:(1)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條件一目的課文,特別是列寧的表述,來歸納革命的條件。使學生逐步具備最大限度從教材中挖掘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十月革命的過程中,布爾什維克黨、列寧的作用,揭示十月革命的性質。

五四運動的意義: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確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論五四運動
1,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2,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斗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3,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4,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新文化運動:
1.知識能力
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陣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新發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背景的教學,培養學生對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政治、經濟、文化相互關系基本觀點的理解能力。通過對新文化運動前、後期性質變化的分析,培養學生比較和綜合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2、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是中國資產階級為打破封建束縛而在思想文化上開展的啟蒙運動,是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它動搖了封建正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揚民主和科學,為五四運動爆發作了思想准備,在國內外產生巨大的影響。(2)通過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事跡的介紹與分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學法指導方面:
引導學生討論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讓學生掌握正確對待東西方文化的觀點,學會辯證思維、全面看問題的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新文化運動內容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方法。

答案是:A,五四運動

⑼ .五四運動

為了弘揚五四精神、彰顯五四運動的意義,近年報刊雜志刊登了不少風格各異、觀點不同的研究五四的文章,學術團體、科研機構舉行了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研討會。筆者選取了國內主要學術刊物上的相關文章作為研究對象作一綜述。
總體性研究向縱深發展
近年研究文章中,有部分論者從宏觀上把握五四運動,從總體上探討五四運動對20世紀中國的影響,也有論者將五四運動放到20世紀的大視野下面進行回顧與反思。
20世紀的中國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改革開放。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其獨特的啟蒙性和開創性獨立於第一次歷史巨變與第二次歷史巨變之中,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分水嶺(新舊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國社會進程中也具有劃時代性的標志。有研究者指出"五四運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全面啟動"、"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 。這樣的見解是站在20世紀末來打量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後提出的論斷,認識有其獨到之處。
五四新文化運動被稱為國民"最後之覺悟",啟蒙的結果是人的覺醒與人的思想的解放。石仲泉認為:20世紀中國有三次思想解放運動:五四運動、延安整風運動、1978年的真理標准討論。五四運動是思想解放的開端,延安整風和真理標准討論是五四運動思想解放的繼續和發揚光大。 五四的思想解放的影響是深遠的,有論者指出:作為一場政治運動或政治事件,五四運動有一定的時限,而它所蘊涵的思想認識、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則融入到中國近代政治發展之中。由是觀之,文化--政治的歷史互動關系。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政治文化逐步由傳統向現代轉化。
五四精神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五四的精神到底是什麼呢?有研究者提出:"愛國主義是其精神源泉,民主與科學是其中的核心,勇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解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quot;
對五四運動作總體性評價也是研究者談論較多的話題。有論者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包括三個層面:思想解放層面、文學革命層面、學術解放層面。 另有人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未完成的現代性啟蒙。它奠定了中國文化轉型的現代方向,但卻徘徊於文化與政治、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而未能完成顯得性的價值整合。" 也有論者對五四運動的一些基本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對五四運動的主要領袖、基本口號、思想主體等提出新見解。認為"打倒孔家店"並非是五四運動的口號,"激進主義是五四運動的支流,多元文化的綜合創新才是五四精神的主潮。"
具體研究的重大突破
具體問題的探討涉及到五四運動的方方面面,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立體的考察。研究沒有局限於五四運動的性質、意義、經過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也不止於原有的研究范圍。由於研究領域的拓寬,研究視野的伸展,對五四運動的一些具體問題,研究者們挖掘了一些新材料,貢獻了一些新觀點,使五四運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對五四時期各個社會界別與五四運動的關系研究有新的突破。五四時期各社會界別都牽涉到運動之中,每個界別都作用其中。以往的研究對這方面已有涉及,但仍然忽略了對有些界別的研究。如對省議會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問題。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到目前為止,僅就政治運動方面而言,舉凡運動中的學、工、商、農、軍界,已均有論及,唯對運動中作為政府與民眾之中的中介、並在運動中發揮特別作用的各省議會,尚未見有所論及。" 通過對五四時期省議會在當時的表現研究,論者提出了"省議會是五四運動的支持者和參加者"的觀點。這個研究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又如,對商人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雖以往已經涉及,但具體分析地方商會對運動的態度卻研究鮮見。朱英在《上海總商會與五四運動》一文中,指出了上海商會在運動中的右翼態度,總商會與中小商人積極支持五四運動是不和諧的,這最終導致了上海總商會的改組。 這個研究就更具體細致,使五四運動的研究更豐滿。
其次,五四時期反封建、反傳統導致社會風俗的變化,為研究者所注意。有論者指出"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風俗產生深刻影響" ,批評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舊風俗,提倡新生活成為當時進步青年的主張;並且,新式知識分子以各種方式向民眾進行移風易俗的宣傳,這最終促使五四及五四之後社會風俗的改變。社會風俗的變遷直接導致了家庭婚姻觀念的根本變化,這方面的變化同樣是研究者微觀研究的對象之一。五四時期,新式知識分子對傳統家庭進行了批判,對現代家庭觀念進行了探索和建構,從而形成了一種頗具現代色彩且產生廣泛影響的家庭改革思潮。有論者指出:"對傳統家庭觀念的重新審視和對新家庭觀念的重建,既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封建傳統的突破口,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價值重建的成果。"
另外,有論者對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作了深層次的分析,提出:五四時期婦女解放觀包括政治層面(主張男女平等和婦女參政)、經濟層面(婦女如何在社會上取得經濟獨立地位等)、文化層面(如何提高婦女素質並引導她們步入新文化殿堂)。 也有論者從五四時期提倡個性解放的原則出發,指出五四時期婦女的解放是婦女以活生生的"人"的覺醒為標志,並從當時婦女的面貌(服飾、發型等)和婦女對婚姻家庭的態度,以及婦女對社會的參予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是中國婦女解放的先聲。
一些研究者對五四運動與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關系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袁偉時的《新文化運動激進主義》探討了20年代中國政治的激進主義問題。也有學者探討了五四運動與國際的關系,如羅志田的《西方的分化:國際風雲與五四前後中國思想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側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後國際環境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還有論者從考據的角度,對Democracy(民主)一詞譯語的變化,分析了五四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民主觀的變化的原因(朱志敏:《五四運動前後Democracy譯語演變之考察》載《黨史研究與教學》1999年第2期)。岳明君的《從"賽"先生到"科教興國"》以發展的眼光論述了五四時期的科學觀對今天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總之,研究的領域在不斷拓寬,討論的問題在不斷深化。
對五四人物研究的新突破
五四時期的人物始終令研究者著迷,研究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對以往人們比較關注的人物的研究有新的論述,二是一些陌生的人物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五四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如陳獨秀、胡適等在今天依然是熱點。沈寂的《再論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一文從"一枝獨秀"、"汝南晨雞"、"文藝復興"、"順逆時差"四個方面,探討了陳獨秀之所以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帥的原因 。也有論者從更加微觀的角度對陳獨秀進行了分析,如陳獨秀的宗教觀在五四運動時期經歷了一個由力主廢棄宗教到倡導基督教的過程。 又如對胡適的研究也突破了以往的觀點。研究者對胡適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的作用,並沒有完全否定,相反肯定了胡適的積極一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對蔡元培的評價。有些論者認為:蔡元培不僅同情和支持了五四愛國運動,而且領導了這場運動, 且發揮了特別作用,將蔡元培突出地排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精神領袖的首位,即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
另外一些重要的五四人物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研究者認為楊匏安是五四時期對開拓心理學、美學領域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新文化先驅,並提出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代表是"北李(李大釗)南楊(楊匏安)" 。研究者將張東蓀放在五四時期的特定歷史環境中考察,認為張東蓀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但"由於其在五四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中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長期被學術界當作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看待。其實,這有很大的片面性" 。另有研究者認為張東蓀在20年代的社會主義論戰中並非一無是處,張東蓀主張20年代中國應走資本主義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
對五四時期過去鮮有研究的人物,也有涉及。王希天是五四研究中的陌生人物。陳鐵健的文章根據王希天旅日好友周恩來的早期日記等資料,論述了王希天的活動和思想,認為王希天是五四愛國先驅。 高一涵也是五四研究中的空白點。有論者認為高一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早期重要人物,提出"在《新青年》創刊伊始,發表文章最多,任務最重的當屬高一涵。可以說,在《新青年》陣營中,高一涵是陳獨秀的最重要助手" 。此外,對曾經參加或者身受五四影響的人物如錢玄同、顧頡剛、張聞天、馮友蘭等以往不被人注意的人物,研究者也有了涉及。
區域性研究的延伸
對於五四運動的研究,最初一般鎖定在運動的性質、經過、意義、影響等宏觀層面,隨著新史料的挖掘和資料的開放,五四運動的研究領域不斷的拓寬,研究程度不斷深化。研究對象早已突破了對運動的主力--學生、知識分子、工人階級、商人的界線,研究的眼光移到具體界別和特定的區域,視角也由國內轉到國外。
五四運動在全國各地都有重大影響,對運動的區域性研究一直為研究者關注。趙俊清指出:五四運動在黑龍江等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運動中,學生、工人奮起響應,積極投入斗爭的洪流,與北京斗爭相呼應,與全國其他省會的斗爭相呼應,構成五四反帝反封愛國運動的一部分, 五四運動不僅在大陸影響深遠,在隔海相望的寶島台灣也激起了陣陣波濤,有研究者指出,"這股沖擊波使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發生始料不及的變化:民族意識的普遍覺醒,民族自信心逐漸恢復,反日本殖民運動的啟蒙運動深入開展,台灣的文學史也從此掀開了嶄新的篇章?quot; 五四運動不僅在國內以摧朽拉枯之勢席捲全國,而且對海外也有較大的影響,如對五四運動在日本、南洋等地的影響也有研究者做了考察。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友平的文章,該文考察了留日學生與五四運動的關系,提出:"留日學生首先提出了五四運動的兩大中心口號和斗爭目標--'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對五四運動的決策和實施起了關鍵的作用,留日學生實為五四運動爆發之一重要動因。"該文考察的結論是:"東京的五四運動有利地推動了國內五四運動的發展。" 海外華僑對五四運動的態度以往完全被研究者所忽略,任貴祥的文章填補了這一空白。他選取海外華僑居住較多的歐、亞、美三大洲作為研究對象,以詳細新穎的資料論述了海外華僑對五四的聲援活動,該文認為:"五四運動傳到海外後,華僑熱血沸騰、群起聲援,與國內反帝愛國運動遙相呼應,構成了五四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注熱點、直面難點
如何看待五四運動中的反傳統,歷來是五四運動的評議中的焦點。90年代以來,隨國內文化保守思潮的興起,反傳統問題再次引起激烈的爭論。烘峻峰認為:"反傳統是五四思想啟蒙的手段,"並且提出反傳統的三個層面:道統的否定(否定孔子之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學統解構(改變傳統學術--儒家學說為中心、以史學、子學、文學為附庸的框架)、文統革命(結束文言分離的局面)。該文認為反傳統並非拋棄傳統,它只是啟蒙的手段。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李良玉,他對80年代以來不正確解釋五四反傳統的觀點進行了反駁(李良玉:《五四運動與全盤反傳統問題》載《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對近年來指責新文化運動應對本世紀激進主義泛濫負責,認為五四的"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的文化"斷裂"的論調,袁偉時通過大量事實給予了回答,指出:造成激進主義思想在中國泛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最根本上的原因是制度上的原因。提出?quot;繼承五四首要的是繼承和回歸當時已經初具規模的現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完成告別中世紀的變革。" 畢春麗也對五四是"全盤反傳統"、"過激主義"的詰難進行了反駁,指出五四是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以民主和科學為口號的啟蒙運動,五四運動並沒有全盤反傳統,也非過激運動(《也談五四時期的"全盤反傳統"和"過激主義"》載《東岳論壇》1999年第2期)。
針對有人非難和否定五四批孔,呂明灼進行了回應。他認為五四時期儒家倫理已經成為自由平等的對立面,孔教已不適應現代生活,並且孔教淪為軍閥專制統治的工具,因此批孔是正確的、進步的、不容否定的(《再論五四批孔》,《齊魯學刊》1999年第3期)。
"關於問題與主義之爭"始終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於興衛指出,胡適提出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確是當時思想界的一大頑疾,並非無的放矢,而且"談主義"本身也離不開"研究問題",當時胡適提出的實驗主義有反封建的作用,因此不能全盤否定問題與主義之爭中的胡適。 於興衛在另一篇文章《如何看待五四時期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河北學刊》1999年第3期)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爭論是"政治論戰",不是平等的學術討論。倪培強、池中蓮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反思,基本上肯定胡適在爭論中有積極意義的一面,認為全盤否定是不科學的,當然也不宜完全肯定,對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應當實事求是(《也談"問題與主義"之爭及其影響》,《新疆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⑽ 如何評價五四新文化運動

(2016·孝感)陳獨秀抄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啟示青年,必須樹立變革現實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氣和創新的膽識,「應戰勝惡社會,而不被惡社會所征服」。陳獨秀為了「戰勝惡社會」,希望青年們高舉的兩面大旗是民主科學。
(2019·孝感)「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味,斗爭鋒芒直指傳統禮教和孔孟儒學。」該材料揭示了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閱讀全文

與五四運動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