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2.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3.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和乾燥的土壤各一份、報紙、放大鏡、燒杯、鑷子、小木棍、水、小勺等。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你覺得咱們的家鄉美嗎?咱們的學校美嗎?老師也發現非常漂亮,老師把這些美景給拍攝下來了,一起來欣賞一下。
出示土壤畫面,背景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
欣賞著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聆聽著清脆悅耳的歌聲,熟悉的一幕幕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把我們引入今天的課堂。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養育著我們,給我們帶來了糧食、蔬菜、水果、牛羊、綠色等,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土壤,我們很熟悉卻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讓我們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二、提出問題
對於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生交流。(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土壤中有什麼)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意義,要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今天我們選擇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來研究——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課題:土壤中有什麼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麼?
剛才許多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有的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剛才積極猜測的同學們,你們都很棒。
不過,光有猜測還不行,我們還要經過——驗證,才能最後得出真正的結論。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麼,現在,我們一起來觀察。
三、觀察土壤。
1.老師今天早上在田野里為大家帶來了一些新鮮的土壤,把土倒在紙上,觀察一下,土壤里有什麼?記錄下來。
2.取一塊乾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藉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要求:小組覺得已經觀察結束了,就把土壤倒回到杯中,坐好告訴老師。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匯報。
學生匯報觀察現象:枯樹葉、水分、小石子、沙、動物殘體、大小不同的顆粒。
你們看到土壤中的顆粒大小一樣嗎?你是怎樣描述的?
地質學家為了分清顆粒就根據它們的大小取了自己的專用名字,(課件出示放大後的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
從你桌上的土壤中找一找,你能分別找出沙礫、沙、粉沙和黏土顆粒嗎?
這是地質學家利用先進的儀器,根據顆粒的大小區分的。它們的直徑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
你能想辦法分清它們嗎?
② 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①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③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植物殘留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教學准備】
分組准備:新鮮土壤、乾燥土壤、放大鏡、燒杯、葯匙、玻璃棒、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酒精燈、三腳架、鐵片、玻璃片、試管夾、滴管、課件等。
【課前交流】(5分)
1.觀察老師,你在老師身上發現了什麼?
2.觀察一列同學,按高矮分分類,可以分幾類?怎麼分?
3.討論:怎樣才能觀察得更仔細些?
4.根據表現進行獎勵。(最優秀的小組和最優秀的同學)
(以上活動根據課前時間寬裕程度決定)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2分鍾)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知道了由於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現象叫風化。岩石在風化的作用下碎裂,繼續風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繼續風化,會怎樣呢?(更細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土壤中有什麼》,研究土壤,尋找土壤源於岩石的證據。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25分鍾)
1.根據你平時對土壤的觀察,你認為土壤中有什麼?(適當板書)(2分鍾)
2.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樣觀察?(5分鍾)
3.請你用肉眼仔細觀察老師給大家准備的土壤,把你的發現記錄在作業本28頁的記錄表上。比比誰的眼睛更敏銳,哪小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觀察記錄好的小組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放大鏡,進行更細致地觀察。
4.交流觀察新鮮土壤的收獲。(板書:水、沙子、動植物殘留物等)
5.為了方便觀察,老師還給大家准備了一些乾燥的土壤,藉助牙簽,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有什麼發現?能給他們分分類嗎?怎樣區分呢?(4分鍾)
6.交流土壤顆粒的觀察發現:(結合學生發言板書:沙礫、沙、粉沙、黏土等)地質學家對這些顆粒進行分類:直徑大於2毫米的顆粒稱為沙礫(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小石子);直徑小於2毫米大於1/16毫米的稱之為沙;直徑小於1/16毫米大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粉沙;直徑小於1/256毫米的稱之為黏土。讓我們一起稱呼它們。
7.如果把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發現什麼呢?在操作時要注意什麼?(2分鍾)
8.把乾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觀察。
9.交流觀察到的現象。(板書:空氣等)
10.讓我們來攪拌一下,你覺得要注意什麼問題?小棒用力攪拌水中的土壤,讓土壤顆粒隨水運動,然後靜置在一邊。(教師適當示範)(2分鍾)
11.師生共同攪拌,並指導。
12.好,我們讓它們靜止一段時間吧。
13.土壤里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質嗎?再來看老師做兩個實驗。(5分鍾)
(1)加熱土壤。用酒精燈燃燒放在鐵板上的土壤,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這是什麼發出臭味嗎?這是動植物的殘體和分解後物質燃燒發出的氣味,我們把動植物腐爛時產生的黑色物質叫做腐殖質。(板書:腐殖質)
(2)加熱浸泡土壤的液體。師生對比實驗:首先用滴管取幾滴土壤溶液(清水),將取來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後點燃酒精燈,用夾子夾著玻璃片在酒精燈上燃燒,直到水分蒸發完為止,那在加熱的過程中,要先均勻加熱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熱,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現在觀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麼?兩塊玻璃塊上留下的斑跡有什麼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鹽分。(板書:鹽分)
14.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燒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是怎樣的順序?試著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順序?(土壤按顆粒大小先後沉積下來,最上面一層是黏土,用棍子挑一點在手上塗抹,會感到是黏滑的、細膩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顆粒越來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殘體。)(3分鍾)
15.現在請小組同學整理你們的實驗記錄,想一想土壤中有什麼?(教師總結並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強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鍾)
三、土壤和生命:(6分鍾)
1.你們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嗎?(2分鍾)
2.想一想: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麼?它們又為土壤做了什麼?(2分鍾)
3.閱讀小結:土壤中生活著許多動植物和微生物,土壤為它們不僅提供了棲息地,還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長發育必需的養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豐富的腐殖質等養料,生物的活動使水分和空氣更容易進入土壤,更有利於生物的生長、生活。
4.那麼土壤和我們人類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2分鍾)
5.因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關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土壤為我們的生活、生產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所以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你同意嗎?
四、總結引伸:(2分鍾)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讓我們以高士其的《我們的土壤媽媽》結束本課吧!自由朗讀65頁的詩歌。如果時間不夠,學生回家讀。
【教學板書】
土壤中有什麼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氣 腐殖質 鹽分 動植物殘留物
沙礫(小石子)
③ 小學科教版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材分析 土壤覆蓋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風化和生物作用的結果。整塊的岩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當腐爛的植物和動物與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時,混合物就被稱為土壤。在土壤中我們很容易找到岩石變化留下的痕跡以及動植物的殘體。 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土壤從哪裡來,更不會想到它來源於岩石。本課活動緊接著上一課的內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尋找土壤來源於岩石風化和生物作用的證據,另一方面是認識土壤對生命的意義。 岩石和土壤是組成地表的重要物質,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種外力對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結果,其中侵蝕和沉積作用的主要對象是土壤和岩石。尋找土壤成分的沉積實驗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土壤里有什麼,而且使學生對沉積現象和分層沉積有一定的認識,為下面幾課的學習做些鋪墊。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尋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土壤並不陌生但是沒有系統地認識,要學生正確說出土壤成分,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動植物的活體和殘替,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後沉積。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③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難點: 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
④ 小學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礦物》單元的《岩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乾燥並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終變成土壤。2、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後沉積。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准備:為學生准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乾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准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麼?(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岩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麼?
板書:「土壤中有什麼」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麼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麼?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慾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麼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⑤ 五年級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教案設計 教科版
教學分抄析:題材體裁,內容形式,結構襲背景,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引導法等,教學准備:CAI等多媒體課件,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a.課前准備,b.師生問好,二,導課,情景展示圖片,學生觀看思考回答想像,三,進行新課,a.出示課題,b.教師採用圖片法,引導法,啟發式,談話法,討論法,敘述法,示範法,講解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c.學生個別先掌握內容,分組掌握內容,全班掌握內容,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進一步掌握內容,d.本節課內容豐富難易安排合理 形式新穎不拘一格,結構緊湊不拖沓,分層分部分版塊,e.學生在教師引導配合中掌握全部知識內容,實現本節課制定的教學目標,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f.拓展延伸,四,二度創作,五,小結反思。
⑥ 小學五年級科學《土壤中有什麼》教案
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麼》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版,是屬於地權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覆蓋於地球表面的土壤,對於學生來說司空見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土壤的作用,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考慮過土壤是怎樣形成的。本課的教學活動承接《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學情分析 雖然學生閱讀過的科普讀物、接觸過的實驗器材不多,但在課堂上能積極參與學習,只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教學目標 1、了解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岩石最終成土壤。 2、掌握土壤包含岩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3、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4、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⑦ 什麼樣的土壤利於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區分砂粒、粉砂粒、黏粒的大小於性能。
2、區分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的土壤質地特徵。
3、區分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的主要性狀。
4、了解壤土類土壤各種成分的比例。
5、說出壤土類土壤最適於植物生長的主要理由。
二、
教學重難點
土壤的類型、土壤的性狀
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理念
三、
教學用具
土壤的滲水實驗裝置
四、
教學課時
2課時
五、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土壤主要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生: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的?
師:土壤是由礦物質顆粒、腐殖質、水和空氣組成的,這些成分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同學們走過大江南北,觀察過不同地方的土壤,有些地方寸草不生,有些地方植被茂盛。是什麼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狀況?是氣候,水分,還是土壤?
--土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因素。那麼,土壤是否有利於植物的生長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呢?
新課教學:
一、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師:土壤主要是由礦物質顆粒構成的,因此礦物質顆粒的多少就成為影響土壤結構最重要的因素。土壤的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按粗細把土壤顆粒分為以下幾種:
生:看錶格
土壤顆粒的分類
名稱
直徑/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師:礦物質顆粒有粗有細,粗的叫砂粒,細的叫做黏粒,介於兩者之間的叫粉砂粒。
礦物質顆粒較小,土壤的空隙就較小,於是水和空氣也就少。
討論: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別堆在一起,哪種顆粒之間的空隙大?含水和空氣最多?
師:砂粒之間的空隙大,含空氣多,含水少。
不同的土壤,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
實驗:土壤的滲水實驗--探究土壤滲水的多少與通氣性和保水性的關系
實驗步驟:
1、感覺黏粒與砂粒的顆粒大小。
2、黏粒和砂粒的滲水實驗: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裝砂粒的
漏斗。
結論:不同的土壤,滲水的能力是不同的。砂粒顆粒之間的空隙大、通氣性和透水性好、保水性差;黏粒相反;粉砂粒次之。
提問:實驗中的變數與控制實驗變數分別是哪些?
二、土壤的分類:
師:根據土壤中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所佔的比例不同,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
生:看錶格
土壤名稱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土壤質地較均勻。
【思考】1、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2、哪種土壤透水性能最強?--砂土類土壤
3、哪種土壤保水性能最強?--黏土類土壤
4、哪種土壤通氣性能最差?--黏土類土壤
討論得出:砂土類土壤通氣性能最強、透水性能最強、保水性能最差;
黏土類土壤通氣性能最弱、透水性能最弱、保水性能最強。
三、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提出問題:什麼樣的土壤最適合植物的生長呢?
實驗:
1、按砂粒:壤土類土壤=20:1的質量分數配製砂土類土壤;按黏土:壤土類土壤=5:1的質量分數配製黏土類土壤。
2、加水用手搓一搓,比較哪個土壤能搓成條狀體?
結論:黏土類土壤能搓成條狀體。
分析:
土壤的黏性差,如砂土類土壤,表示土壤中空隙較大,較疏鬆,水易滲入流出,通氣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強,如黏土類土壤,表示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所以,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是黏性適度,通氣透
http://www.soil.csdb.cn/soilkepu/plant/plant001.htm
http://www..com/s?wd=%CD%C1%C8%C0%D3%EB%D6%B2%CE%EF%C9%FA%B3%A4&lm=0&si=&rn=10&tn=cb6&ie=gb2312&ct=0&cl=3&f=1&rsp=0
http://www..com/s?tn=cb6&ct=0&ie=gb2312&bs=%CA%B2%C3%B4%D1%F9%B5%C4%CD%C1%C8%C0%D7%EE%CA%CA%BA%CF%D6%B2%CE%EF%B5%C4%C9%FA%B3%A4%C4%D8%3F&sr=&z=&cl=3&f=8&wd=%CA%B2%C3%B4%D1%F9%B5%C4%CD%C1%C8%C0%CA%CA%BA%CF%D6%B2%CE%EF%B5%C4%C9%FA%B3%A4謝謝!
⑧ 土壤的分類有哪些
土壤按質地可分為沙土、黏土和壤土。土壤顆粒中直徑為0.01~0.03毫米的顆粒佔50%~90%的土壤稱專為沙土。沙屬土通氣透水性良好,耕作阻力小,土溫變化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發生乾旱。含直徑小於0.01毫米的顆粒在80%以上的土壤稱為黏土。黏土通氣透水能力差,土壤結構緻密,耕作阻力大,但保水保肥能力強,供肥慢,肥效持久、穩定。壤土的性質介於沙土與黏土之間,是最優良的土質。壤土土質疏鬆,容易耕作,透水良好,又有相當強的保水保肥能力,適宜種植多種中草葯,特別是根及根莖類的中草葯最適宜在壤土中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