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山美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上冊 14還是合作好 教案
《5.江南魚米香》
活動目標:
1.了解江南水鄉的自然環境、特產及經濟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2.了解江南水鄉的一些歷史名城和名人,知道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進民族團結。
3.探究江南水鄉的地形、氣候等因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4.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著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的國家,增強民族自豪感。
活動准備:
學生課前了解江南的有關資料
活動說明:
1.導語是白居易的詞《憶江南》,去引導學生誦讀,初步感受江南的美,並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我的研究分了四個部分「走進江南-漫話魚米之鄉-古鎮采風-江南新貌」走進江南是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江南,呈現了四幅優美的圖片,來感受江南之美。同時要求學生學會搜集資料。漫話魚米之鄉是讓學生探究江南水鄉的主要特產和自然條件。三個小朋友的交流和圖片,以及資料卡,各向我們介紹了江南的地形、特產、氣候,要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三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豐富認識。古鎮采風讓學生探究江南人們和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教材展示了民居、婦女服飾圖片和文字資料。又呈現了兩個小學生的交流圖,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搜集和展示資料,了解江南的風土人情,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點擊名人」是讓學生了解江南的名人,增強自豪感。江南新貌這部分教材圖文並茂,介紹了上海、杭州、華西村的發展情況,是讓學生通過這些資料,感受江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感受這些歷史名城在祖國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3.我的收獲是一個空白框,是為了引導學生對本次活動的內容進行總結梳理。對江南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4.我還想……是啟發學生課後繼續搜集相關的資料,通過朗誦詩歌、製作畫冊,進一步深化認識,激發情感。
⑵ 八年級下冊研究性學習教案誰有啊謝謝了
第八課短文兩篇(八年級人教版)
8短文兩篇
巴 金
教學目的
1.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著哲理。
2.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1.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題。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6ng)一撮灰(cuo1) 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曬台。
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導入
無數人詠嘆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裡,對著這永恆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誇父逐日中寄託著深意;而寒夜裡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後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家>、中篇小說<憩園>和隨筆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語言優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後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餘字,卻濃縮著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著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贊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著又懷念誇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著態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誇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並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里滲透著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願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庄嚴的宣言,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著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於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著哲理,奔涌著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
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
學生自由朗讀《月>,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於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組織學生講神話故事
如「誇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願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到民間采風去
一、活動目標
1.借「采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二、活動內容方法與形式
方法:
1.問卷調查
2.訪問座談
3.查閱文獻
4.攝影錄像
活動形式:
1.角色扮演
2.研討辯論
3.編寫報刊
4.舉辦講座
5.舉辦展覽
活動內容:見教材
三、活動建議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3.教師少干預多指導。指導學生根據選題制訂計劃,指導學生採用研究手段,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幫助,鼓勵學生用富於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采風結果。整個過程應由學生自行完成。
4.注重評價。切忌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評價標准:側重態度,側重過程(佔60%),兼顧活動結果(佔40%)。評價方法:①評比②展覽③學生自我評估④學校與社會評估(如校園櫥窗陳列,新聞媒體報道等)。
四、活動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諺」活動
①確定研究方向與目標。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錄音、筆錄、文獻檢索、采訪專家
③制訂活動程序:搜集民諺——閱讀理解——深入研究——撰寫論文。
④整理有關資料,形成最終結果(或表演,或編寫詞典或做報告或寫論文)視參與者的愛好及研究結果而定。
具體過程:
1.搜集民諺
由於民諺來自農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許多農諺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伴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獲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別關注那些年長的老者。
為了方便他們采訪,我首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文明禮儀課,教會他們如何深入調查,如何文明采訪,如何使用采訪工具(錄音機、照相機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為了方便工作,我們還請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員來指導他們確定採集的地點和采訪的對象。
2.閱讀理解
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自己搜集來的民間農諺和理論文章,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不搞信息封鎖,提倡資源共享。通過互相交流,拓展閱讀視野。我們給他們耐心講解農諺的一般特點、閱讀的基本方法、怎樣進行比較、如何欣賞等等。其中方言的演變是我們研究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有些搜集到的民諺由於太久遠,現代人已不能准確理解其內在含義了。為此,我們又特地邀請了地方的方言研究專家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他們不懂的問題要適時點撥,如農諺的歷史演變,農諺的時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點。經過討論研究後,學生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便教他們如何去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又集中在一起畫呀,改呀。不久,一張張「觀點匯總圖」便誕生了。
4.撰寫論文
如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文呢?此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持欣賞的態度,並對論文寫作提出相關要求。當然,我們絕不能以規范的學術論文的標准來衡量它,只要學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當然沒有實踐的胡編亂造是不行的)。因為,他們所獲得的生活體驗和研究經驗也許是他們在書本中永遠也學不來的。
附: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評析
寒假裡我們到民間采風,在幾位老人的幫助下收集到了我們沭陽的兩首農諺——《九九歌》。仔細讀來,深感韻味無窮,我們不禁為我們先祖們的智慧所驚嘆。沭陽雖不是什麼人傑地靈的地方,但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方文化。我們收集到的這兩首《九九歌》,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內容豐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准確性。充分地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透視出沭陽地方文化深刻的內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三九尖嘴九,滴水變成凍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結隊走;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
六九解凍九,漸漸舒開兩只手;屈指數七九,脫下棉衣把路走;
時節交八九,家家戶戶犁耙修;張口說九九,牛鞭遍野響不休;
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數九冷風來,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氣變了臉,大衣毛帽不支(頂)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爐旁邊讀報刊;五九禽畜圈裡看,牛生新犢雞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八九吹面風不寒,收拾農具忙生產;
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通過閱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民諺有如下特點:
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兩首農諺每首隻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陽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九」為大,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於五六七九天氣的變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讀起來更加簡潔易懂。
另外,從一些語句中可以透視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觀。我們知道,「紅色」是喜慶的象徵,「綠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紅綠相配不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規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充滿智慧的沭陽人民也許早已發現了這一規律,沭陽的俗語中便有「紅配綠(方言讀lu,入聲),看不足(看不厭)」的說法。所以第二首諺語便有「紅紅綠綠新春衫」之說。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兩首農諺中使用了許多方言俗語,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自然,充分表現了地方語言特有的淳樸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中品味到其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如「尖嘴九、交、凍琉琉」等詞。「尖嘴」在沭陽方言中意為「厲害、刻薄」,如,「這個人尖嘴毛唇的」,在這里充分表現出天氣的乾冷無情;「交」在沭陽方言中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歲了」。「凍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結掛成的冰柱,在本地還常用來指透明的物體,如稱玻璃球為「琉琉球」。
還有一些表現物象的詞語,准確地表現出數九天不同時節人和物的不同表現。有的再現了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變成凍琉琉。有的寫出了寒冬中人們行動的艱難,如:冰上行人結隊走。有的寫出了春回大地,人間煥發出的新春喜慶氣息,如:沿著河岸插楊柳、冬去春來花草稠、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分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真、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只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後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於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後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穿著打扮來表現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脫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徵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及時勞作。農事大於一切,所以要「家家戶戶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分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製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分地表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後比照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准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系,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成果竟不謀而合,如: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之說,這里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表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回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說正與此不謀而合。
從氣候、物候及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僅適用於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於黃河流域,對於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溫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採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著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
(資料來源:http://jingtao.nease.net/wenji.htm)
示例二:民俗文化調查
活動准備:
1.開始布置:教師動員,闡明「民俗文化調查」製作的目的和意義,讓同學們按照各自實際情況自由組合,以3~5人為一組,制定題目並上交教師審閱。
2.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各小組上交的題目,講授題目制定的科學性和製作要求:封面設計要有標題、作者姓名、製作時間、班級等;內容排版美觀,一定要有圖片,正文內容不得少於3頁;製作時間不得超過一個學期。
3.搜集素材:各小組按照要求和題目去搜集,包括書刊、雜志、CD—ROM等。
4.講授方法:介紹一些計算機編輯軟體及使用方法。
5.成果製作:利用WPS、WORD、PHOTOSHOP、VB等軟體設計製作。
活動成果:
由於學生選題的范圍廣泛,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因而豐富和補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在地方鄉土史調查、專題史、文化史等方面。如《家鄉城建史》《宗教建築史》《茶樓建築史》《民間忌語》《歇後語研究》《春節禮儀的沿革》《點心與小吃》《徽菜與徽文化》《宣紙歷史研究》《牌坊與貞節、禮教》等。
學生須自己搜集素材、編輯展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去搜集素材和學習,改變了過去作業形式的單調性,這是一種質的變化。
http://yw8.hdjyj.com/index.asp
這個網站相當詳細,並且免費的,教案,課件,都有
⑶ 木蘭詩的公開課教案
木蘭詩講好的關鍵是把握好重點,要做到重點突出,講課要落落大方,做好師生互動,望你成功!
⑷ 文學采風的計劃.成果形式,成果急 拜託了!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五個維度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五個維度 2009-09-06
內容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核心,注重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從學習者的興趣與需要出發,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知識、技能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學習。它是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一種新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基礎,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但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者認識上的偏差,對綜合性學習重視不夠,綜合性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形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有重視首要的語文度、合理的點撥度、廣泛的參與度、相對的自由度、適當的延伸度,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審美情感的陶冶、語文知識的實踐等價值。
關鍵詞: 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性 語文素養 點撥度 廣泛度 自由度 延伸度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的學習活動。它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但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者認識上的偏差,對綜合性學習重視不夠,綜合性學習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形成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有重視首要的語文度、合理的點撥度、廣泛的參與度、相對的自由度、適當的延伸度,才能實現其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審美情感的陶冶、語文知識的實踐等價值。
一、 首要的語文度。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自我體驗、實踐、探索,全面形成和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但這是一種新型的語文形式,在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重實踐性、參與性,忽視了語文性,或過分注重語文性,而忽略了綜合性。
看下面的案例:綜合性學習——環保小課題研究。
1、 探究內容:施肥對草坪影響的研究。
2、 探究目的:
(1) 通過實施研究,了解氮、磷、鉀等幾種主要肥料對草坪生長的影響,從而對學校施肥情況進行評價。
(2) 了解施肥、澆水等草坪護理的正確方法,從而對學校草坪護理提出建議。
3、 探究方法:實驗法、調查法、(其中以實驗法為主)。
4、 探究時間(略)。
5、 探究步驟:
(1) 定位。圍繞主題搜集信息,必須做到有明確的方向性——施肥對草坪影響的研究。
(2) 調查。組織學生到校園了解草坪的播種、護理情況,增加感性認識。
(3) 實驗。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提高動手能力。
上述案例只注重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性和參與性,而語文性在本案例中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情況和能力遷移的靈活程度,那麼,綜合性學習就必須是立足於語文學科,充分體現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實踐過程。其教學設計的重點就應放在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與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能力。從學生這方面說,他們通過綜合性學習,首要應該得到語文方面的收獲,而不是其他領域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材料。由此可見,本案例中所忽略的語文性正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所忌諱的。
-為了實現語文綜合性活動的語文性,教師應必須注意如下兩點。
首先,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無論是跨學科領域也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也好,語文性必須是第一位的。跨學科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主,進行跨學科的滲透,讓語文學科成為解決其他學科問題的基礎工具。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以其他領域的內容為題目,這是可以的,就像語文課上也需要學習有關自然科學、藝術等方面的文章一樣,但是務必注意,設計思路應該是以其他領域的問題作為「引子」,引發興趣,提起話題,而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落實到語文這一目標上。盡管語文綜合性學習設計其他學科的內容,但它必須姓「語」,其他學科的東西只能是載體,其著眼點仍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人文精神與學科精神的相互整合。
其次,不能為了形式而損害語文性。常見有些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得不少,但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花架子,與語文能力的養成相距甚遠;也有一些缺少應有的語文活動步驟,把綜合性學習搞成了應景的點綴。這些都是不行的,而應根據學生發展需要,根據語文教學的規律進行選擇。我們在指導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應清醒地意識到:其他學科知識的介入,是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初步獲得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知識和實踐能力,仍然要以增長學生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重點,決不能捨本逐末,華而不實;否則,課堂再熱鬧,氣氛再活躍,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課。例如,在進行《神話》綜合性學習時,欣賞影片、編演故事、演唱歌曲、開展競賽,這些只是課堂教學所採用的形式。從語文性的角度來看,訓練和培養學生利用網路搜集相關資料的能力,通過聯想和想像再現畫面的形象思維能力,將藝術感受轉化為語文文字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是語文教師在一堂課里應當精心考慮和巧妙設計的重要內容。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收獲是多方面的,立體的。在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中,對該學科、該領域的知識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那也是一個方面的收獲,然而始終別忘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根本目的。
二、 合適的點撥度。
如何在綜合性學習中體現教師的作用和價值呢?那就請放下架子,擺正心態,誠心誠意地做一個幫助學生學習的人,自始至終做一個學生自主活動的支持者和引路者,是教師搞好綜合性學習的關鍵。
請閱讀案例:綜合性學習——《文學采風》的設計與實施。
1、活動目的。
(1)通過民間采風活動,了解民間文化,拓寬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2)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活動,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探究意識,同時提高合作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
(3)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運用美術、音樂、計算機等學科知識,搜集整理民間文化,批判繼承民間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參加人員(略)。
3、實施過程。
(1)前期准備。課堂上老師向學生介紹一些民風民俗文化,啟發學生對民風民俗以及民間文化藝術產生興趣。
(2)分組合作。可以分成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小組、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風土鄉情攝制小組等,並要求各小組根據采風內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准備相應的設備,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好充分的准備。
(3)各小組分頭利用課余時間走街串巷到民間采風,並做好相關記錄。
(4)民間故事收集小組將收集整理出來的優秀民間故事製作成手抄報,諺語警句格言小組將採集的諺語警句歸類編輯製作成知識小冊,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製作成成果展示板,風土鄉情小組製作影集。
(5)成果展示。主持人導入:近期,我們走街串巷,流連於山間的田野風光,穿行於古老而優美的民間文化之中,開展了「文學采風」綜合性學習活動。今天,各個小組進行成果展示和匯報。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形式多樣:手抄報優秀民間故事、諺語警句知識小冊、展示民間剪紙、風土鄉情介紹等)
不難看出,在本次綜合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和提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設置恰當,課前的引導很有成效;但教師的指導作用缺乏,不能妥善處理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的關系、教師處處掌控著學生:教師定目標,學生去完成;教師定程序,學生去實施;學生「表演」,教師做「裁判」,學生出成果,教師來評價。
對於這類綜合性學習,應在學生有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初步設想後,教師適時給出一些範例,或指導學生上網查閱有關資料,使每一個小組都能制定出詳細、周密、針對性強而又有創意的實施計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分組分類指導。如重點指導民間故事搜集整理小組的學生,強化耳聽心記能力,以及對材料的分析判斷能力。諺語、警句、格言難以收集,教師應引導學生不厭其煩、虛心地探訪能人,這樣可以激勵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避免半途而廢,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綜合性學習領域的出現,一改傳統教學中存在的教條化、統一化、靜態化和孤立花的缺點,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如果教師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旁觀者,不給學生提供建設性意見,不指出學生的偏差和錯誤,不控制活動發展節奏,學生的發展則無以談起。因此,應該特別強調教師對綜合性學習應進行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要幫助學生檢驗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和實現什麼目標。
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師角色的轉換。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以一個語文交際者身份參與整個活動過程,而不是包辦所有工作,當然更不是旁觀者。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承擔力所能及的主題設計、信息收集整理以及過程設計。在過程實施中,學生是主體,學生應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語文素養和活動能力出發,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到活動中去,為活動的順序實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教師僅僅作為「積極地旁觀者、熱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監督者」,角色出現於實施過程之中,與學生一道糾正實施過程中的失誤,以便學生能順利完成預定的任務,解決生成性問題。在展示階段,以學生展示為主,提倡教師與學生共同展示,個人成果和集體成果多樣化,這樣,教師與學生便可以一起分享活動過程中的收獲。
三、廣泛的參與度。
在平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把綜合性學習變成少數學生活動展示的舞台,其他學生只作為觀眾,欣賞別人的表演,這種狀況要盡量避免。教者要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強烈慾望,調動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的積極性,使所有學生都能融入到活動中。如《漫遊語文世界》的綜合性教學,教者可以像聊家常一樣與學生聊電視,引出本堂課的話題——廣告語。再對大家喜聞樂見的廣告語與學生一起作簡要評價。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嘗試設計廣告語。要使學生主角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還要重視就地取材的優勢,挖掘學生中熟悉的資源。這樣就能使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
四、相對的自由度。
由於綜合性學習設計內容比較廣泛,一般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活動前准備。教師應該給學生相對自由的空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有更多的選擇性。學生在搜集資料時可以靈活自由,到圖書室查閱資料,也可以上網查詢,。在組織形式上也要有相對的自由性,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小組合作,或者通過家長援助小組完成資料收集;在活動時間上也應該有相對的自由性,讓學生有充分的准備時間。如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可把活動分為四個專題:「軍事名家」、「古今名戰」、「軍事名言」、「戰爭文學」。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任選其中一項作為自己的研究專題,同一專題的同學組成一個活動小組,並自主選出自己的組長。在組長的領導和組織下,制定本小組的活動方案。「軍事名家」組搜集古今中外的著名軍事家,了解他們的事跡傳奇以及名言或名篇。「古今名戰」組查閱戰爭史料,收集以弱勝強、扭轉乾坤的戰役,重點了解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大戰役,並搜集與該戰爭有關的文學作品及史學評論。「軍事名言」組搜集關於戰爭的名言,並寫出自己的理解,小組成員可以按名言的古今中外分工。「戰爭文學」組查閱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包括反映戰爭的古詩詞,了解其內容梗概,感受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活動中,每個人既要展開獨立的研究,又要與本組其他組員及時交流,互相合作,共同研究,形成本小組的研究成果。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活動時間,以保證學習的效果。如綜合性學習「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的活動時間可以安排五周,一、二周為材料搜集、信息採集、采訪調查階段;第三周為分析、綜合、整合、處理信息資料階段;第四周確定成果展示的方式,進行展示交流准備;第五周為成果展示階段。
五、適當的延伸度。
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形成語文素養。「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所以在活動中,要明確活動的目的,有意識的讓學生感知語文知識。如綜合性學習《背起行囊走四方》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行萬里路」是增長人生見識和鍛煉獨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徑,通過活動,尤其是對聯的賞析和創作,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錦綉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錘煉和提升寫作和口語表達的能力。綜合性學習《科海泛舟》可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等等。學習活動還要注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向人生價值和理想情操的高處延伸。如綜合性活動《漫遊探險》,就要通過學生認識人類探險的意義,學習探險家樂於探索、勇於挑戰自然與自我的精神,激發學生發憤學習,戰勝自我,創造人生價值的信心和勇氣。
總之,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只要能把握好以上五個度,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也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⑸ 中班語言冬天九九歌教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四單元作文: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
寒假裡我們到民間采風,在幾位老人的幫助下收集到了我們沭陽的兩首農諺——《九九歌》。仔細讀來,深感韻味無窮,我們不禁為我們先祖們的智慧所驚嘆。沭陽雖不是什麼人傑地靈的地方,但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方文化。我們收集到的這兩首《九九歌》,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內容豐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准確性,充分地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透視出沭陽地方文化深刻的內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三九尖嘴九,滴水變成凍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結隊走;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六九解凍九,漸漸舒開兩只手;屈指數七九,脫下棉衣把路走;時節交八九,家家戶戶犁耙修;張口說九九,牛鞭遍野響不休;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數九冷風來,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氣變了臉,大衣毛帽不支(頂)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爐旁邊讀報刊;五九禽畜圈裡看,牛生新犢雞下蛋;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八九吹面風不寒,收拾農具忙生產;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通過閱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民諺有如下特點:
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兩首農諺每首隻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陽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九」為大,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於五六七九天氣的變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讀起來更加簡潔易懂。
另外,從一些語句中可以透視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觀。我們知道,「紅色」是喜慶的象徵,「綠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紅綠相配不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規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充滿智慧的沭陽人民也許早已發現了這一規律,沭陽的俗語中便有「紅配綠,看不足(看不厭)」的說法。所以第二首諺語便有「紅紅綠綠新春衫」之說。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兩首農諺中使用了許多方言俗語,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自然,充分表現了地方語言特有的淳樸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中品味到其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如「尖嘴九、交、凍琉琉」等詞。「尖嘴」在沭陽方言中意為「厲害、刻薄」,如,「這個人尖嘴毛唇的」,在這里充分表現出天氣的乾冷無情;「交」在沭陽方言中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歲了」。「凍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結掛成的冰柱,在本地還常用來指透明的物體,如稱玻璃球為「琉琉球」。
還有一些表現物象的詞語,准確地表現出數九天不同時節人和物的不同表現。有的再現了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變成凍琉琉。有的寫出了寒冬中人們行動的艱難,如:冰上行人結隊走。有的寫出了春回大地,人間煥發出的新春喜慶氣息,如:沿著河岸插楊柳、冬去春來花草稠、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分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真、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只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後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於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後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穿著打扮來表現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脫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徵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及時勞作。農事大於一切,所以要「家家戶戶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分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製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分地表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後比照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准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系,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成果竟不謀而合,如: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之說,這里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表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回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說正與此不謀而合。
從氣候、物候及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僅適用於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於黃河流域,對於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溫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採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著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
⑹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關於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准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閩西南粵東北 奇葩 騷擾 夯築 竹篾 布局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 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樹滿寨,花滿園
三、了解民居特點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徵
2.完成填空後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作 用
防備盜匪騷擾和當地人排擠
材 料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結 構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徵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麼好處?(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准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並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遊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拓展閱讀: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築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後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於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於土牆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於防衛,便於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麼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築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後夯打土牆,並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⑺ 北師大版小學四年下冊品德與社會怎樣看電視教學設計
一、教材基本特點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信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以家鄉的老街和老屋、家鄉的地名、風味飲食作為基本事實,把愛護家鄉文化遺產教育與激發學生愛家鄉的情感蘊含其中。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蘊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系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系,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裡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繫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下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以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研究能力。如,第一單元「家鄉的老街和老屋」教材展示了一組不同地方的老房子,北京的四合院、安徽民居、西南苗家吊腳樓、江南水鄉、陝西窯洞、客家土樓等,教材通過主持人提出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從不同的家居中,可以發現什麼奧秘?為什麼不同地區老房子風格會不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老房子與家鄉地形、氣候、歷史之間的密切關系。由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探究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二、教材簡析及活動建議
四下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第四單元「通信與生活」。
第一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這一教育內容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已出現過,本單元的內容加深和拓展,增加了對家鄉風景名勝、風俗文化、自然環境、地域特色、歷史變遷了解方面的內容,並注意了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引導學生去探究其中的一些關系,如地域與民居的關系,氣候與飲食的關系,歷史與古跡的關系等等。
本單元編寫時注意了將相關的地理常識的學習與熱愛家鄉的教育相結合,將地理常識和歷史知識的學習融合在熱愛家鄉的教育內容之中,努力讓這些知識為學生的品德教育服務。使知識成為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家鄉的拐杖和載體。同時也讓學生在認識家鄉的同時,能夠掌握相關的地圖知識,正確辨認地圖上簡單的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運用這些知識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在中國地形圖上了解到家鄉的地形地貌。本單元構思時還注意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也就是說在讓學生認識、了解家鄉的同時,也注意了培養學生考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如教材中呈現的部分內容直接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和考察方式的指導。
本單元確定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本單元學習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並能利用地圖的基本知識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的位置;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萌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了解家鄉的優秀人物,並願意向他們學習;了解家鄉的民俗、民風,體會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構成,主題一: 我的家鄉在哪裡。主題二: 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主題三: 濃濃鄉土情。
1.主題一我的家鄉在哪裡
本主題強調了四個重點:讓學生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生知道「方向、圖例、比例尺」是地圖特有的語言,藉助它才能讀懂地圖,在中國地圖上找到家鄉和老家的位置。知道家鄉的面積、人口及相鄰的省份。通過認識家鄉的地形,了解五種地形的基本概況。
教師在教學時可組織如下這樣幾個活動。
(1)活動一:「看地圖找家鄉」。
讓學生說一說地圖上方向的辨別方法,引導學生說出圖例的含義以及比例尺所表示的意思。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在中國地圖上找家鄉的位置,通過找家鄉的位置可感受到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與家鄉相鄰的省份;請學生介紹家鄉的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並可作一些相關的比較。
(2)活動二:「畫家鄉」。
可出示家鄉的地圖讓學生認識和熟悉家鄉地圖的輪廓,知道家鄉的行政區劃和省會所在地。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家鄉地圖的輪廓,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說一說家鄉的地圖像什麼。
(3)活動三:「認識家鄉的地形」。
讓學生說一說中國地形圖上有些什麼顏色,這些不同的顏色表示的意思是什麼。通過教材讓學生認識我國的五種地形,即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的地形特徵,並可展示一些表示家鄉地形的圖片。
(4)活動四:「找老家」。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自己老家的位置,說一說為什麼稱那裡為老家。請學生介紹自己老家的情況,如老家的親人,風土人情,城市或鄉村的面貌等,老家的過去。說說回老家的路線,乘坐什麼交通工具等,如果回老家應當准備些什麼禮物,回老家時應注意些什麼禮儀。
2.主題二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
該課的教學重點有三點:通過觀察、參觀、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名人,進一步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對家鄉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及家鄉人物了解的過程,體會、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社會的發展變化; 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一些考察的基本方法。
該課教學可組織開展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尋找家鄉的美景」。
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特點以及它的傳說故事;搜集這些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的圖片及相關資料,找到它們在家鄉地圖上的位置。搜集家鄉名人、偉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了解對家鄉建設做出貢獻的人及身邊的讓你感動的人的事跡。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訪問。還可讓學生組成「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了解家鄉環境的現狀,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行動計劃;調查了解家鄉的新鮮事。
(2)活動二:「我愛家鄉山和水」。
讓學生將個人搜集的資料在小組里進行交流。可將學生分成三組,按家鄉的山水、名勝古跡與傳說故事將資料整理成導游詞,進行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用什麼方法進行匯報交流(可採用主持人串講、表演、講故事、當小導游、采訪等多種方法),分工合作,做好匯報准備。各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交流(可將風景名勝的圖例或名字貼在家鄉的地圖上);「愛護家鄉環境行動小組」匯報交流。開展「我是家鄉小導游」的模擬活動,學生以小導游的角色向其他同學介紹家鄉的名勝古跡。
(3)活動三:「家鄉的驕傲」。
全班分三個小組分別進行考察和搜集資料和圖片:家鄉歷史上的名人、偉人;家鄉的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事跡;我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有條件的可現場攝影。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小組進行匯報:介紹家鄉名人、偉人的故事;介紹家鄉建設者的優秀事跡;說一說我看到的,身邊的、讓我感動的家鄉人的故事。出示「光榮冊」並討論:哪些人物可以進入「光榮冊」。「我為家鄉做點啥」演講。
3.主題三濃濃鄉土情
此主題在教學中強調兩個重點:一是考察和了解家鄉的文化生活,過去的老房子、飲食習俗等,認識具有家鄉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家鄉的可愛,激發熱愛家鄉之情;二是了解和發現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及文化生活的形成與氣候、地形、歷史的關系。
教學時可組織如下幾個活動。
(1)活動一:「家鄉文化采風」。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到什麼地方去考察和了解家鄉的老房子、飲食習俗和文化生活?搜集家鄉老房子的照片,考察和了解家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老房子。考察和了解具有家鄉特色的藝術品、歌謠、民間藝術、文物古跡等,了解自己所在地區老街的來歷。准備好文字和圖片資料,想想自己發現了什麼。了解家鄉特色菜的品名、用料和味道,這些食品與家鄉地形、氣候有什麼關系。走出家門去尋找一下,在家鄉還能吃到哪些地區的特色菜。
(2)活動二:「家鄉文化展示會」。
讓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家鄉的民歌、民謠唱給大家聽,把老房子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大家,說說你用什麼方法搜集到這些資料的。講講你的發現、感受及想提出的問題。可以選擇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可以給其他同學的發言提出補充意見。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不同地區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圖片、照片和民歌磁帶,讓學生辨認各屬於哪些地區,感受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及它們與地域和歷史的關系。
(3)活動三:「家鄉的美食佳餚」。
請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介紹家鄉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其他地區的特色菜品、用料和味道;自己的發現和問題。可分小組將自己發現的不同地區的風味食品的品名標在地圖上,然後討論:家鄉特色菜與氣候、地形有什麼關系?為什麼各地的飲食習慣會不一樣?將自己帶的材料,做一樣家鄉特色菜,讓大家參觀、品嘗。分組准備表演:有幾位遠方客人來了,你會怎樣向他們介紹你的家鄉?帶他們到什麼地方去玩?請他們到什麼地方吃家鄉美食?送什麼家鄉禮品?
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
(一) 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主要反映了工農業生產方面的內容。工農業生產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他們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如何使課程內容益於學生接受,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並用自己的眼光來認識和了解工農業生產,這正是本單元的追求。因此,教材設計時盡量選擇了兒童能感受到的事和物,以兒童生活中熟悉的事和物入手來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生活的關系,並懂得:社會就像一台大機器,每個行業就像機器上的一個部件,各有各的任務和用處,各個部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機器才能正常運行,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本單元的主題思想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工農業產品。探究工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工人和農民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智慧。了解工人生產勞動的情況,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知道各行各業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的關系;知道生產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刺激生產的發展;知道人們改進勞動工具是為了提高生產和減輕勞動的強度。
(二)單元結構和教學建議
本單元由三個主題──《吃穿用哪裡來》《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生活中的各行各業》構成。
1.主題一吃穿用哪裡來
本主題的教學重點:通過給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動,知道工農業生產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通過研究本地區某一具體的工農業產品的來歷,了解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初步感知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體驗勞動者的辛勞和智慧。
本課的教學可組織以下活動。
(1)活動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學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實物、圖片、也可以記下物品的名稱,說說這些物品是來自農村還是工廠。以小組為單位,將這些物品進行分類,來自農村的放在農產品中,來自工廠的放在工業品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農產品、工業品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共同特徵,(農產品的特徵:是農民種植、飼養、捕獲得來的;工業產品的特徵:是經過工人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製作出來的;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都是通過生產勞動而得來的;工業農業都是生產行業)讓學生感知我們的生活與工業農業生產密不可分。
(2)活動二:「到農村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中餐桌上的農產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然後選一種家鄉的農作物,去調查研究他的生長過程及農民需要付出的勞動。到田間去訪問農民伯伯、或到農產品市場去問問銷售農產品的人,家鄉的這一農作物在什麼季節播種?什麼季節收獲?農民進行了哪些管理過程。參觀學校附近的農村或農業科技園區,有條件的可以參加一下農業生產勞動。
(3)活動三:「我所認識的農業生產」。
請學生選擇自己熟悉的一種農產品來說說它的生產過程。教師展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與學生共同討論兩種生產方式的不同點,體驗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現代農業的氣息。
(4)活動四:「到工廠去看看」。
問問爸爸媽媽家鄉有那些工廠?生產什麼產品?家鄉的工業特色產品是什麼?到附近的工廠參觀,問問工人叔叔,他們廠的產品是什麼?有哪些生產工序?為什麼一個人只負責一道生產工序?他們根據什麼來研發新產品?
(5)活動五:「我所認識的工業生產」。
學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工業生產的情況,說一說工人採取流水作業方式進行生產的具體情況。教師、學生共同討論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工人們為什麼要分工,工人們是怎樣進行分工和合作的。工廠生產的產品在市場要受到大家歡迎,最重要的得的是一定要保證質量,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工廠要採取些什麼措施。為什麼工廠要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究人員根據什麼來研究新產品?體驗工業生產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
2.主題二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
此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通過認識生活中某一物品的發展變化,認識生產要根據人們的需求不斷革新和發展;從各種產品的不斷更新中,知道生產的發展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通過對勞動工具發展變化的認識,體驗人們在勞動中的不同感受,知道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生產工具的原因。
本課教學可設計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產品的變化」。
讓學生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自己熟悉的產品在不斷地變化更新?問問父母或產品銷售人員,這些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更新?結合教材的範例,讓學生討論知道產品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可以讓學生討論幾個問題:電視機為什麼不斷在更新?從電視機的變化和發展中,你發現了什麼?他與人們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什麼關系呢?小組討論產品為什麼會不斷變化?
(2)活動二:「小小設計師」。
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列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還存在的問題或不足,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提出修改的方案,設計出自己理想中的產品。向所有的同學展示自己的改進產品(新產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A.你們的產品是根據什麼設計出來的?(自己的使用經驗,自己的想法)。
B.如果大家有了共同的改進想法,你說廠家會想辦法改進嗎?為什麼?(因為大家的有了共同改進想法,就形成了一種需求)。
讓學生體會到,產品的不斷變化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同時又會刺激人們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因此產品永遠都會不斷變化發展。鼓勵學生把自己設計改進後的意見和方案,寄給相應的廠家,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激發學生投身工業生產的激情。
(3)活動三:「勞動工具的改進」。
教師可演示傳統的勞動工具與現在的勞動工具的不同,讓學生進行比較,討論人們為什麼要不斷改進勞動工具?請學生設計一種勞動工具,把自己設計的勞動工具向全班同學展示,說明為什麼這樣設計,它有哪些先進性。
3.主題三生活中的各行各業
本主題有三個教學重點:知道我們的生活需要許許多多的行業;知道各行業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了解由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不斷變化,行業也在不斷變遷。
本課教學可組織下面幾個活動。
(1)活動一:「我們給行業分分類」。
問問自己的爸爸媽媽以及生活周邊的人們,他們都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教師指導學生到職業介紹機構,看看我們的社會還有些什麼行業?哪些是才興起不久的行業?並記錄下來。學生根據教材的分類方式把所了解到的行業進行分類。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哪些行業是生產行業?請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和周圍的人從事的行業屬於哪一類?這些行業為我們社會提供了哪些服務?
(2)活動二:「找找行業間的關系」。
把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分別安排在食品加工廠、機械製造廠、煉鋼廠、采礦場、發電廠、印刷廠、化工廠、石油開采公司、麵粉廠、農村等具體的行業中,每個小組的同學分成采購和銷售兩個部門。先讓學生討論自己所在的行業生產單位可以生產些什麼產品?每組負責采購的同學討論本生產單位要生產需要哪些原材料和其他資源;銷售部門的同學討論,可以把自己單位生產的產品銷售到哪些單位?學生討論後,自己分工,把自己單位的采購合同(用黃色的紙,寫上采購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和銷售合同(用白色的紙,寫上銷售合同和自己單位的名稱)拿到你需要的地方去交易。各小組匯報:自己單位到哪些單位去采購了產品?收到了哪些單位的銷售合同?自己的銷售合同又送到了那些地方?除此之外,你覺得把產品還可以銷售到什麼地方?還可以到哪些地方采購原料?引導學生討論:各行業各生產單位之間有什麼關系?(不是孤立的,他們相互聯系,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要求學生與家裡的人和自己熟悉的在生產單位上班的人一起,討論他們所在行業單位與哪些單位有聯系?是怎麼樣聯系的?
(3)活動三:「找一找,議一議」。
問問家長,並到博物館、職業介紹機構、互聯網等地方去調查,我們當今社會有哪些新興的行業?哪些些行業在發生著變化?哪些行業已經消失了?並且議一議,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裡人或周邊的人有沒有變換工作的?讓學生對此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要讓學生明白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們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應該得到尊重。也可以讓學生對此問題進行一場辯論賽,題目由教師出,目的就是要說明,由於社會的發展,行業的不斷變遷以及各行各業需求量的不斷變化,人們從事的工作也會不斷變化。
第三單元交通與生活
(一)設計思路和主題思想
本單元重點讓學生了解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交通方面的情況。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交通包括交通運輸方式、交通運輸工具、交通線路、交通的客貨流方式、交通運輸的集散地等方面。本單元重點選擇了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即認識交通運輸的方式、交通運輸集散地等。
本單元在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了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因此讓他們知道出行在車站、碼頭、機場有哪些為旅客服務的機構,乘車、乘機時要履行的基本程序等對他們的生活有許多實用意義。
交通在人類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代的原始交通,到近代人們飛上藍天夢想的實現,21世紀現代立體交通網的形成,高科技為交通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對交通發展史的認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隨著交通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汽車噪音、尾氣帶來的污染,發展交通帶來的對耕地的佔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讓學生從小認識這些問題,樹立起環境意識是十分必要的。
本課的主題思想是讓學生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發展情況,以及交通的不斷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了解家鄉交通的發展變化情況,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
⑻ 一道小學語文教案題
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4&class_id=203
『教材分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分析
·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材分析教材總體說明 1,與六(上)體例相同. 2,六年級的教學要點 (1)整合,實踐A單元整合B學習要點整合C學習過程整體安排 (2)拓展,提高A情感......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軟體 下載:0 推薦程度:
『教材分析』浙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教材分析
·一,教材概述: 小學語文第十冊教材以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為序編排,根據《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指導綱要》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的要求,在閱讀訓練中突出了兩個重點:一是了解作......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軟體 下載:0 推薦程度:
『教材分析』小學語文第八冊教材分析
·小學語文第八冊教材分析 (語文版) 一,閱讀 (一)教學內容本冊教材仍然以話題的形式構成單元,共8個單元,每單元4篇課文,全冊32篇課文,每單元的基本話題如下: 時代風......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軟體 下載:0 推薦程度:
『教材分析』人教版第九冊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九冊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材分析重基礎知識,重思維訓練,重習慣培養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 周衛華一,教材結構: 本冊書共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導讀,課文,積累運用"等......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軟體 下載:0 推薦程度:
『教材分析』小學英語(新標准)第四冊(三年級起點)教材分..
·一, 總體介紹: 《英語新課標》強調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強調讓學生通......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軟體 下載:5 推薦程度:
『教材分析』小學英語SWE第六冊教材分析
·(講稿) 一,教學資源 名稱Names 內容Contents 使用者Who use it 1. 課本 (textbook) 課文與練習 教師,學生共用 ...二,教材(課本)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