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劇發聲怎麼學女聲
唱,非常講究用氣,即用丹田氣托著唱,不宜用胸腔呼吸的方法,著力點不在喉頭,聲內帶必須保持容鬆弛狀態,疲勞點在於用氣上面。一出戲唱下來,要感到後頸發麻(腦後共鳴),小腹空盪(丹田用氣),嗓子並不覺得如何疲勞。
在於發聲方法與演唱方法上。所謂「鬼音」,屬於共鳴范疇,多使用於閉口音,共鳴位置往後移,也就是所說的「腦後音」。吸收了老生「腦後音」的特點,共鳴位置移後,用氣提起來唱,增強了唱腔的力度、厚度和凝重感。
要處理好程腔字與腔的關系,就要在四聲准確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唇、齒、喉、舌、牙五音部位,把字咬准,再加以吞吐收放、抑揚頓挫,務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兩相吻合,音調分明。
㈡ 求京劇發聲方法!
本人是京劇愛好者。。從5歲開始學習京劇,戲齡12年,不過我工花臉,銅錘花,可以給一內些建議,談不上指導容,只是大家交流一下。
京劇的發音主要講究共鳴,從上到下有頭腔共鳴(嘎調)、鼻腔共鳴、口腔共鳴(初級)、胸腔共鳴(低音)。唱花臉一定要注意張口,而且可以對著牆練共鳴。
不過建議你,京劇最主要的是韻味,先要聽,多聽,找到韻味,才可以唱好京劇。
此非一朝一夕之功,祝你成功。。。
㈢ 京劇如何練習發聲
京劇發聲練習
要尋找共鳴必須首先要根據劇種行婁和流派的特點,其次才談得上怎樣尋找。到底應該怎樣找?我們認為最好以在學唱中逐步模仿練習為主,以專事尋找共鳴的練習為輔也就是最好裹在腔里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生葉字行腔的同時,要適當注意共鳴的培養。在這種情形下使用出來的共鳴比較自然靈活,並易與唱腔融合在一起而不致產生妨害風格有相反作用。其次當然也可以用一些比較專門的聲樂辦法來練習共鳴。
(一)從氣息方面著手
從氣息方面來講,找上面的往裡收,找下面的沉氣保持,向外推比較合適。在此同時,找頭腔多練高音,找胸腔多練低音。
(二)從字的角度來練
找鼻腔多練「昂(ang)」,找頭腔多練「敖(ao)」或「哦(o)」,找胸腔多練「雍的韻母(ong)」,找口腔多練「啊(a)」。這里男女聲及行當最好也要略加區別。例如:老生練蝶竇用「衣(i)」,而女聲要把(i)練好就得往額竇那兒去。又如花臉最好先把鼻腔練好,也可以先把「昂」練好。
(三)其他方法
把嘴閉上鼻子里哼唱「嗯」字,如果感到聲音能從鼻骨上面近眉心的地方透出來,那就不錯了。因為把嘴閉上氣息就容易往上走,這樣比較容易找到鼻腔共鳴。用拖長音發聲。在發聲的時候,突然把腰一彎頭低下去,你就會發覺你的聲音向腦袋裡鑽上去,這可能有助你找到頭聲。如果你實在找不到胸聲,你就象哄小孩那樣哼哼,然後用手拍著自己的胸脯使之發出斷續的聲音。萬一手拍上去並不感到聲音受到影響而發生斷續,那就說明還沒有用上胸腔,就必須繼續放鬆沉氣找一種哼哼的感覺。口腔共鳴一般比較好找。如果用自然的聲音,基本上就是口腔。當然有些人在未學戲前,可能說話就已經有了各種不同的共鳴習慣。有的頭聲多,有的胸聲多,有的鼻音重,這就是平時聽人家講話就能聽得出這是個男中音、女高音的道理。但也可以說口腔共鳴最難掌握好,它的位置靠近聲帶,是危險區域,而它比胸聲更加不容易區別出是用上了共鳴還是壓扯著嗓子在唱。同時它還必須帶上其它共鳴,才能使之比較好聽。如果要同時使用別的共鳴,對京劇來說最好還是先聯合上面為妥。或者在練好上面共鳴的基礎上,有意識地把聲音逐漸往口腔里送,可能就會得到較純的口腔共鳴聲音。為什麼說要從上面往口腔里聯合呢,因為如果使用口腔共鳴時單單聯合下面胸腔,調門就太低了,也許就會不太適合於京劇。總之,我們在找各種不同的共鳴時,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一定要放鬆著唱。這是指導喉部肌肉而不是說所有的肌肉都放鬆。不將喉部放鬆不但找不到需要的共鳴,並且聲音也會由於失卻彈性而使人聽來沒有任何共鳴的感覺,這是值得在尋找共鳴時引起注意的。
「氣粗」是講運用氣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氣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聲音的浮淺不實。「氣弱」即氣息不足,發出的聲音則單薄無力。「氣濁」即氣息渾濁不勻,發出的聲音則滯澀漫濁。「氣散」即氣息全盤用盡,由此發出的聲音自然也就乾枯竭盡了。
慢板難於緊 快板難於穩 散板難於准
註:講唱好慢板、快板、散板的要領。慢板易犯拖延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緊湊些;快板易犯搶板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穩重些;散板易犯鬆懈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圓准些。
念要像唱 唱要像念
此系高盛麟先生所言。京劇念白不像演唱有著豐富的旋律,但京劇舞台上的念白又不同於日常的講話,它具有特殊的聲調,演員在舞台上的話白要念出它的音樂旋律,即所謂「念要像唱」。語言是演唱的基礎,演員在舞台上演唱,在注意演唱旋律之美的同時要注意語言的連貫性和語氣的表達,即所謂「唱要像念」。
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強調京劇念白的音樂性和京劇演唱的語言性。
清晰的口齒 沉重的字 動人的聲韻 醉人的音
中國戲曲的演唱,講究「字清、情真」。所謂「情真」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一,即指歌唱藝術不是為聲韻而聲韻,而是通過聲音表達感情。二,演員在行腔之前,形(動作)、容(表情)應先起烘托作用。三,行腔之後,「形」、「容」後收,在表情的微瀾中,好像還帶著腔調的聲波痕跡。四,演唱遇有較長過門時,要以情感填補過門兒的空白。
為了達到「情真」,在演唱技術上還有許多具體的要求:研究唱腔要從劇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發,對每段戲和句、詞等,作一番仔細的審察。然後分清賓主,找出樑柱,突出重點,這樣唱來才有情有韻。行腔中要「准」中見「穩」。因為「調准便不黃,板准便不頂,字准無訛音,腔准便不涼。」總之,就是藝人所指出的「開腔要審,行腔要領。板調要准,不漂不浮,准中見穩」的演唱技術要求。能做到「審」、「領」、「准」、「穩」,唱腔才動聽感人。
綜上所述,說明了人物情感是創腔的基礎,這就是「腔准於情」的道理。
所謂「字清」,即在演唱時,演員要從技巧上明確字在口中的部位和著力點,以及正確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發音部位的變化,然後把字清晰地送到觀眾的耳中。為了達到「字清」的目的,在技巧運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如「腔隨字走,字領腔行,字帶腔,腔托字,字正腔圓」的藝訣,就著重講出了在行腔過程中,腔與字的主從、依附關系。原則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輕,唱字不唱腔。
曲藝界著名藝人白鳳鳴曾說:「清晰的口齒,沉重的字,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皆是說的腔生於字,因字就腔的原則要求。如果字輕腔重,字為音所包,聽來便有聲無字,腔不達意;字柔腔剛,則不能控制抑揚頓挫,聽來近乎吼喊,腔直無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輕,字宜剛,腔宜柔,這樣輕重相間,剛柔相濟,才合行腔規律。如同梅花體格,老嫩剛柔,錯縱有致,方能曲盡其妙。
綜上述,強調指出了腔隨字走的演唱原則。演唱中應把字唱真、唱正、唱准。這就是「腔生於字」的道理。
戲曲演唱要遵守「情」、「字」、「聲」三者結合的原則。唱腔不能給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為唱腔所破壞。字是根本,腔是表現形式,腔圓為情准。唱腔旋律與字音的操縱,兩者要融洽相輔,才能收到字正腔圓的效果。
在藝術實踐中,由於多種原因或音韻、或因抒發感情、或因突出重點,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韻之外,也以湖廣韻為基礎等原因。字與腔有時是有矛盾的,有時字唱正了,腔不一定圓,有時腔圓了,可又不一定音正。它只能是一個標准,一種要求。
說開口必開 齒叩齊必來 撮字音在顎 唇啊合必諧
「開」、「齊」、「撮」、「合」謂之四呼,是說讀字口法的藝訣,稱四呼訣。
「開口呼」:出音用力處在於喉,經上顎而出,口開而聲宏。如:丹、板、常、毛、破、罵……。「齊齒呼:口角向兩旁咧,微露齒,其音輕銳。如:煙、天、象、謝、家。 「合口呼:兩唇微閉,其音圓渾。如:灣、向、黃、果、瓜、怪、為。「撮口呼「:口部收束,外唇縮小微向前。如:淵、泉、遠、雲、勇、魚、靴。
「四呼「是我國音韻學所用的名詞。用這四個名詞來表示讀字發音時.只有懂了「四呼」,把握口腔形態,字音才准正。「四呼」與「轍口」(「十三轍」歸韻),在戲曲唱、念中是相互為用的。掌握了這兩種工具之後,在唱時不管腔調怎麼轉折,時間如何延長,都不會發生「字韻不正」的毛病。
過去藝人大多不懂「四呼」,故吐字發音往往「開合不平」,「齊撮無定」。如京劇「坐宮」的楊延輝唱:「想當年沙灘會一場血戰」句中的「血」字本為齊齒呼,有人誤念為撮呼的「靴」(上聲)字音(xue)。 又如「狀元譜」的陳伯愚唱:「可嘆我年半百無有後苗!」句中的「半」字本為「buan」合口呼,有人誤念如開口呼的「扮」 (ban)字音。因此,無論讀書、識字、說話、歌唱非懂得「四呼」不可 ,尤其於戲曲的唱、念咬字的作用更大。
演唱忌土 須分陰陽 有冷有熱 能放能收
「土」即方言土語。中國地域廣闊,劇種繁多,一般地方戲,都系以它各自的方言為其語音的主體。每個劇種的語音又都以該區域中語言最標准、最普及的某一地區為其基礎。如京劇起初是以「湖廣音」為主。(「湖廣」乃明、清所置的「湖廣省」,即指湖南、湖北。(見「辭源」已集「湖廣」條>)其實就只是武漢口音;秦腔以西安語音為主;川劇以成都語音為主……等。忌方言土語,並非要求地方劇種的語言,都統一為標准語音,那樣就丟掉了地方特色,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是極難做到的。
而所忌的是,不能以該劇種所在區域內那些不標準的土語為其語音基礎。就如同標准話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並非以北京土語為基礎一樣。故《顧誤錄》中雲:「入門須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後可以言曲。」廣告:字分陰陽,腔也要分陰陽。「腔無陰陽便無起伏,無層次,無變化,便成呆腔、死腔。」分出陰陽,即可避免平直,唱腔能抑陽有致,徐疾有節,不火不瘟,方顯功力。
所謂冷熱是指腔傳曲情而言。中國戲曲中的唱,一般都安置在劇中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能否通過歌唱的手段,盡情舒發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關系著藝術形象的塑造。有時一樣的唱詞,分誰來唱,有功夫、有研究的人,就能唱得既動聽又感人。雖然同一工譜,有修養的演員唱來,能把人物當時喜、怒、哀、樂的情感,參蘊在唱腔旋律之中,做到悠揚婉轉,冷熱鮮明。「冷」時(低回哀怨),唱的悲涼凄楚,冷中寓熱。產生出「一聲唱到融神處,毛骨蕭然六月寒」的藝術感染力。
「熱」時(慷慨激昂),能造成「一聲直入青雲去,多少悲歡起此時」的藝術魅力。
所謂「收」、「放」,是指演唱中氣的使用、控制。放腔時,把氣運足,用力把腔放的寬、放的遠;收腔時,要提腔運氣,斷腔不斷氣。收腔必須求圓,曲終時仍還本調。
高音氣要足 低音氣收斂 高放低收 尖濁不顯
這說的是演員演唱中對氣息的控制。所謂「高腔輕過」即指凡唱高腔,應由丹田提氣,將字音由低帶高,以調管字,依腔貼調,則可清晰明亮。切忌有聲無音,近乎吼喊。要使人聽來輕松順暢,勿使有吃力之感,故要求「輕過」。《樂府傳聲》雲:「……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盡呼,惟將此字做狹,做細,做銳,做深則音自高矣!」除狹、細、銳、深之外,還應掌握一個「奮」字(扶搖直上之意),藝人說:「腔高要見奮,無奮不謂高。」
所謂「低腔重煞」即說唱低腔要「宜重、宜緩、宜沉、宜頓」(見〈樂府傳聲》)。聲音的自然規律是音高則尖細,音低則沉濁,任何物體發出的聲音皆如是。要改變此規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對氣息的適當控制與科學運用,來操縱聲音的薄弱強高,使之高低銜接自然、協調,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要想達到「腔高不薄,腔低不弱」的目的,就須按藝人說的,唱高音氣要放足,唱低音氣須收斂。越是高音,越要將氣放足,這樣音雖高而不顯尖窄;音越低,越要盡力將氣收斂,加以控制,使腔不致低弱無聲,這樣音雖低而不生濁。高放低收兩下一湊合,高尖低濁的弊病就不顯了。
字、氣、勁、味為四技 沒有四技不成藝
戲曲演唱的腔、情都是根據字而生的。戲曲演唱的吐字發音是互相依存的。它們的關系,如同鴨子浮水一樣。清李漁著《閑情偶寄》「授曲,字忌模糊」中說道:「……字從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無字,是說話有口,唱曲無口,與啞人何異哉。啞人也能唱曲,聽呼號之聲,即可見矣。常有唱完一曲,聽者只聞其聲,辨不出一字者,令人悶殺。」
清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曾談過「聲各有形」。元趙孟頰在唱法《出聲口訣》中曾說:「天下有有形之聲,有無形之聲,無形之聲風雷之類是也。其聲不可為而無定,有形之聲,絲竹管弦之類是也,其聲可為而有定,其形何等則其聲亦從而變矣,欲改其聲先改其形,形改而聲無不改也,人之聲亦然。」
漢語中每一個字的語音結構,是由兩個主要部分——發音元素——聲母和韻母所組成。這在傳統戲曲中,稱之謂「字頭、字腹、字尾」。當字音隨著口形送出時,往往有經驗的演員並不是直出直人的吐字發音,而是將發音元素分散,分清字的頭、腹、尾,而後將字緩緩送出。
這種分散字音元素的方法,由於各自的元素結構不同,而在演唱時就應有所區分。有的用旋轉的跳動力量;有的用裝飾音的帶音力量;有的用推動性的強音;有的用漸強弱收……總之,中國戲曲的吐字方法甚多,技術性很強,實為演唱之一技。(氣的運用也是一技,因已有論述,不再贅及)
「勁」的運用,與吐字發音、感情的表達、氣的運用有直接關系。它是隨著發音吐字的技術要求而靈活運用的。唱腔勁頭的恰當掌握,對唱腔的巧、拙關系極大,也為演唱一技。
「味」即韻,有聲必定有音,有音必定有韻。演員的音韻不好,聽眾就會說:「唱的不夠味。」唱得好的演員總是韻味十足的。每個字的尾音就是韻,字音歸了韻,讀起來便能准確,詞句合了韻,便易歌唱。
演唱只有把字、氣、勁、味四技術練好用好,才能產生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
㈣ 京劇如何發音
梅派男復旦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制。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腦後音
京劇發生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
㈤ 京劇怎麼發聲
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內出的聲音稱真聲容。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同時需要嗓音的先天條件,先聽著錄音慢慢跟著唱,如果,能跟上調門,慢慢的在練發聲、喊嗓子。就像「阿寶」的《山丹丹開花》很多人都喜歡,但是並不是所有人的嗓音都適合唱,所以說個人的嗓音條件很重要。
京劇發聲:真嗓(又稱本功)是假嗓的基礎,真嗓唱得有功力,假嗓才能有韻味,真嗓沒有基本功,假嗓的運用就收不到應有的藝術效果,聽來就不會鏗鏘有力,如出金石,也不能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
㈥ 京劇有什麼發音技巧嗎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2)本嗓同「假嗓」。
(3)大嗓同「真嗓」。
(4)真聲同「真嗓」。
(5)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6)小嗓同「假嗓」。
(7)二本嗓同「假嗓」。
(8)假聲同「假嗓」。
(9)左嗓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10)吊嗓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11)調嗓同「吊嗓」。
(12)喊嗓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復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13)丹田音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現在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14)響堂同「丹田音」。
(15)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干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
(16)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17)腦後音京劇發生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18)背工音同「腦後音」。
(19)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20)黃調同「荒腔」。
(21)黃腔同「荒腔」。
(22)涼調同「荒腔」。
(23)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24)走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25)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26)跑調同「不搭調」。
(27)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准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28)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准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29)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30)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31)長吭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32)砸夯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
(33)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號。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號,相當於西洋音樂的「56712345」。習慣上把這些符號統稱為「工尺」。有的曲譜,曲詞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
(34)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簽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後一弱拍稱末眼)。合稱板眼。
(35)過門兒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於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並無固定模式。
(36)掛兒京劇音樂名詞。掛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掛兒。
(37)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樂匯與樂匯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亦名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後銜接作用。
(38)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托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復演奏,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39)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弦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京劇調門,一般以正宮調為適度,最高的唱乙字調,最低的凡字調,俗稱趴字調。同一劇中,兩個主要演員音高不同,有時互相遷就,有時臨時長(提高)調門或落(降低)調門。
(40)調面演員唱的音高與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調面。意思是按照「調門」的表面歌唱。調面系針對調底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演員都唱調面。
(41)調底演員唱的音高比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調底。意思是按照調門的底音歌唱。調底系針對調面而言。京劇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調的腔調經常翻高,如將調門定高,演員嗓音不及,如將調門定低,樂器音量有過小,乃採用調底的唱法,把樂器定高八度,演員以低八度的音來歌唱。
(42)定弦指弦樂器(胡琴、二胡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標准。
(43)乙字調京劇音樂名詞。工尺譜所用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乙」音(開啟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乙字調為京劇的最高調門。
(44)工正調亦作正宮調。京劇根據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調門,西皮外弦與笛正宮調的工音同高的稱為正宮調。比正宮調高出一度的稱乙字調,高出半度的稱工半調,比正宮調低一度的稱六字調,低半度的稱六半調,低二度的俗稱趴字調。
(45)工半調京劇調門之一。略高於正宮調,略低於乙字調。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升高。
(46)軟工調京劇調門之一。略低於正宮調,而較六字調稍高。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降低。
(47)六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六」音(六孔全閉,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六字調為京劇中低於正工調,高低適度的調門。
(48)趴字調亦作扒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凡低於六字調一度以上的統稱趴字調。
(49)正宮調同「正工調」。
(50)扒字調同「趴字調」。
㈦ 京劇怎樣發音音準怎樣練習求專業人士指點~~
京劇的發音技巧: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3):左嗓,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4):吊嗓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5):喊嗓,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復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6):丹田音,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現在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7):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干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
(8):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9):腦後音,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10):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11):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12):走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13):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14):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准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15):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准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16):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17):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18):長吭,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
京劇的發聲訓練步驟:
(1):用氣,要用橫隔膜呼吸,即所謂丹田之氣,初練時可平卧床上將本書放在隔膜上看橫隔膜的起伏。呼吸進行時要慢而且長,久而久之,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甲)唱的時候呼吸能夠運轉自如。(乙)可用最少的氣來發音,在鍛煉中提高肺活量,唱起來顯得氣長。
(2):嘴形,肌肉象嬰兒一樣的松馳,嘴張圓,上齶與軟齶同時往上,下齶不用力( 由側面看去是上齶往前,下齶略往後縮的姿勢) ,舌頭不要堵住咽門,舌頭放鬆,用小嗓學工廠里的汽笛叫聲,即由低漸高,再由高漸低,聲音作弧形。這樣練過一個時期以後,就能在一口氣里由低漸高,再由高轉低地循環幾次而不中斷。任何一個物體受力振動而發聲,有它一定的限度,如果用力太猛就形成氣對聲帶沖擊,非但不能使發音響度增加,相反地會使嗓開花,由於沖氣時肌肉緊張而影響橫隔膜和肺的活動,造成氣短的毛病 (有人唱起先特別在唱高音時,太陽穴以及脖子的筋暴起,面紅耳赤,這就是肌肉高度緊張擠住氣的現象)。
(3):養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響。這一辦法也可以收到鍛煉橫隔膜呼吸的效果,呼吸輕就必須使橫隔膜的動作緩慢,因而有助於達到上述(1)項中的兩個目的。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這辦法練久了即使不用主觀控制、有意識地向口腔外呼氣,也能得到較響的聲音。起初練時宜慢,熟練以後,掌握了由輕到響的聲音,呼吸過程縮短,就不會影響唱快速度的音調。
㈧ 如何學習京劇程派的發聲
京劇程派知識點:程派唱腔,有較為獨特的發聲方法,尤其在「嗽音」、「腦後音」的運用上,形成了程腔沉鬱、凝重的藝術特色。「嗽音」,是一種氣頂喉頭振動聲帶的發音,原本在旦角唱腔中很少使用。
程派知識點:程先生在老生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嗽音」到旦角唱腔中,使腔在嗓子眼裡轉悠,含而不放,耐人尋味。「嗽音」運用是否得當,全在於氣的控制。氣小,「嗽音」出不來,過了,就會形成「砸夯」。
程派知識點:程派的「鬼音」,在於發聲方法與演唱方法上。所謂「鬼音」,屬於共鳴范疇,多使用於閉口音,共鳴位置往後移,也就是所說的「腦後音」。程先生吸收了老生「腦後音」的特點,共鳴位置移後,用氣提起來唱,增強了唱腔的力度、厚度和凝重感。
程派知識點:程先生並不是一味地悶著唱,而是運用氣的力量與發音部位的控制相結合的演唱方法,使聲腔凝重、深沉,具有一定的立音和厚度,找出共鳴位置,再適當地加以抑揚頓挫、吞吐收放,形成獨特的程腔藝術。
程派知識點:程腔的特點(1)悲劇人物哀怨、堅貞、纏綿;(2)發聲方法、吐字行腔獨具匠心。程派唱腔中,完全可以使用亮音,但使用時必須注意,亮音要有厚度和力度,不能虛飄賊亮,這樣的亮音才能與程腔沉鬱、凝重的風格和諧統一。
程派知識點:程派的唱,非常講究用氣,即用丹田氣托著唱,不宜用胸腔呼吸的方法,著力點不在喉頭,聲帶必須保持鬆弛狀態,疲勞點在於用氣上面。一出戲唱下來,要感到後頸發麻(腦後共鳴),小腹空盪(丹田用氣),嗓子並不覺得如何疲勞。
程派知識點:程腔強調氣的運用,不僅高腔要氣足神滿,就是低腔,尤其是那種細若游絲、綿綿不斷的長腔,完全仗的是充沛的丹田氣,音調雖低,但所費之氣,卻比高腔有過之而無不及。缺少或較少只用丹田氣,往往難於體現程腔的美妙化境。
程派知識點:一口氣不能無限,在行腔中必須留氣口,要換氣,偷氣。程腔在氣口上很講究,換氣、偷氣不能明顯,要使人難以察覺,好象一口氣綿延不絕,以保持唱腔和情感的完整、流暢和圓美。
程派知識點:程先生對自己的唱腔,一向要求「圓」。他力求保持整個聲腔的渾然一體,不見稜角,天衣無縫,流暢自如。程先生的「圓」,不僅對唱腔,就是念、做、舞、打,以及水袖等,都要求「圓」美一體。那種見棱見角的表演風格,一向是程派藝術所不取的。
程派知識點:要處理好程腔字與腔的關系,就要在四聲准確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唇、齒、喉、舌、牙五音部位,把字咬准,再加以吞吐收放、抑揚頓挫,務使字中含腔、腔中有字,兩相吻合,音調分明。
程派知識點:字的演唱分頭、腹、尾三個部分。字頭未出口前,氣要先上,暗暗蓄勢,用氣領字音,放出字頭。至字腹,則氣放足而音全出。字尾則徐徐提氣,歸韻收聲。有的字,特別是噴口字,則需要運用氣阻的方法,把氣先提上去,蘊含不放,到一定程度時,帶著字音,沖口而出.
㈨ 京劇小嗓的發聲方法
要唱好小嗓(也叫假嗓子或陰嗓),需掌握用氣、發音、咬字、吐字技巧。
一、咬字、吐字的練習方法
1、字頭一出來,就要把音立住。發音時嘴型要張圓,上齶與軟齶同時上抬,下齶不用力(由側面看去是上齶往前,下齶略往後縮的姿勢),舌頭放鬆不要堵住咽門,聲音呈弧形的曲線。
2、咬字、吐字,嘴的動作要快、要玲瓏、敏捷;嘴不可張得過大,口形要美。
3、養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重,有鍛煉橫膈膜呼吸的效果;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
二、呼吸
呼吸其實就是用「氣」,即所謂丹田之氣,實際指的是「用橫膈膜來控制呼吸的方法」。呼吸進行時要慢而且長,呼吸能夠運轉自如,用最少的氣來發音,在鍛煉中提高肺活量,唱起來顯得氣長。用橫膈膜呼吸,丹田發力,氣息會源源不斷的往上輸送,這樣就能很自如的控制呼吸。
三、共鳴位量
共鳴可產生充分的泛音,作用是擴大和美化聲音。其唱時「使喉頭穩定,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齶,將聲音送入頭腔」。最好的振動位置是在上齶和咽腔處,發出來的聲音鬆脆、圓潤。這個位置找到了以後,就會使自己整個上頭腔和鼻咽腔都同時振動著的感覺。但需注意,唯一不能同時振動的地方就是喉頭。
以上三種技巧是相輔相成,並且有它們的統一性的。用氣不對就會影響到肌肉緊張,也會影響到嘴型。嘴型不對,韻母必定要改變。反過來如果嘴型不對,或者韻母找不到它應有的部位,也說明了肌肉的控制或者用氣存在問題。
(9)京劇發音教學擴展閱讀:
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非自然的嗓音,發音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京劇中青衣﹑花旦﹑小生等角色常用之。
其發聲方法講究音色明亮,共鳴腔調節較小,聲波在硬齶及口腔上部振動較多,聲音靠前,聲音顫動幅度較小,吸呼部位較深,講究氣沉丹田,排氣量相對較小。一般地說小嗓是比大嗓(習慣上叫本嗓,就是「陽嗓」)來得窄,但只要掌握用氣、發音、咬字、吐字的技巧,也可以唱得又寬又亮,又脆又甜,能高能低而又柔美光潤。
㈩ 京劇的發音技巧是什麼
京劇發聲有以下方法
⑴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⑵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⑶左嗓,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⑷吊嗓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⑸喊嗓,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復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⑹丹田音,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⑺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干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
⑻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⑼腦後音,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⑽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⑾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⑿走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⒀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⒁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准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⒂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准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⒃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⒄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⒅長吭,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
⒆砸夯,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