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恨歌主題政治腐朽說
《長恨歌》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吸收民間傳說,進行了藝術再創版造,敘述一個富有傳權奇色彩的故事。其情節回環曲折、婉轉動人,有強烈的悲劇美學效果。
對《長恨歌》主題的理解,有三種說法:一是諷喻說,認為其通過對唐玄宗、楊玉環故事的敘述,暴露了統治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時代各種社會矛盾;二是歌頌說,認為表現的是唐、楊真摯專一的愛情;三是雙重主題說,認為所展示的愛情悲劇有其特殊性,作者對唐、楊有譴責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憐。其實第三種理解比較切合作品實際。還可以加上一點理解:楊玉環是作為美的象徵來表現的,這首詩寫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與美的毀滅。這可能是最牽動人的潛在主題。一篇優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題的多義性。
所以,對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還是要作為藝術品來讀,而不只是當作歷史事實來看待。在《長恨歌》里,唐玄宗與楊玉環是活生生的藝術形象,而不是歷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對號入座。
⑵ 長恨歌的思路是怎樣展開的
可將詩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盡日君王看不足」,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貴妃進宮後恃寵而驕,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後完全沉湎於歌舞酒色。開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第二層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被迫賜死貴妃,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有意將因玄宗荒淫誤國所造成的安史之亂進行了淡化處理,對二人的生離死別則著意形容,讀者受到的是悲劇氣氛的感染而不是歷史的理性批判。陳鴻《長恨歌傳》「懲尤物,窒亂階」之說是板著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視為此詩的寫作動機;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至「魂魄不曾來人夢」,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行宮見月,夜雨聞鈴,是一片「傷心色」和「斷腸聲」。長安收復以後回朝時,重過馬嵬,「不見玉顏空死處」。回宮後,池苑依舊,物是人非,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盪氣回腸;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重在表現楊妃的孤寂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詩人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上天入地,後終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上讓貴妃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再現於仙境。「情」的宣洩已超脫於帝王妃子間的感情糾葛,而更多地帶有詩人的主觀的理想成分,並早已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將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沖突表現無余。結尾「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二句,是愛情的嘆息與呼聲,是對於愛情受命運播弄,和愛情被政治倫理摧殘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時空而進入無極之境。這樣,詩人便以「長恨」表現了愛情的長存,亦即點明全詩的主題。
⑶ 《長恨歌》 「一篇長恨有風情」該如何理解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今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鶯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邐迤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篇久為傳誦的名作。據記載,這篇詩寫出不久,就給詩人帶來很高的榮譽,被稱為「《長恨歌》主」,後世評論家亦詡為「自是千古絕作」。《長恨歌》是一篇長篇敘事詩,所詠的是歷史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但對這樣一篇為大家所喜讀熟誦的作品,它的主題思想究竟是怎樣的,卻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爭論的問題。從古人的評論來看,不外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這篇詩的主題是諷喻,「譏明皇迷於色而不悟也」;一種認為它僅僅寫了李、楊的愛情,「不過述明皇追愴貴妃始末,無他激揚」。建國以後,這個問題,仍是大家所討論的問題,始終還沒有達到比較統一的認識。本來,在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是不少的,凡是一部偉大或者優秀的作品,它所蘊含的思想往往是比較復雜的,是需要經過人們長久的探討,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底蘊的。
在我看來,白居易《長恨歌》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正是詩人為這篇長歌所取的詩題,即「長恨」二字。恨,就是遺憾,遺恨;而作者寫李、楊的故事,所引以為長恨的是什麼呢?這作者在本詩的結穴中實際已經點明。詩中的最後一節,在鋪寫了李、楊二人生死隔離,思而不能相見,愛而不能復聚的情況以後,於是詩人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兩句情深意長的詩句,結束了全篇。在詩人看來,一對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這樣的不幸,正是一個令人哀憐的悲劇,這對於這對情侶來說,以至對於後人來說,都只能為之遺恨千古,悲嘆莫置。南朝江淹曾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敘述了某些古人「伏恨而死」的情況,對於歷史上遭遇不幸的人寄予同情;而白居易這篇以「長恨」名篇的詩,也正寫的是歷史上的一個悲劇,寫的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悲劇故事,而且於詩篇中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作者對所寫悲劇主人公的莫大同情。
所以,我們認為《長恨歌》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是一篇描寫愛情,歌頌愛情的詩篇,並不是一篇什麼政治諷諭詩。但是由於這篇作品題材的特殊性,因而使它與一般的愛情悲劇故事有所不同。它所寫的是歷史題材,寫的是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如果說他們的生離死別由愛情方面說是個悲劇的話,那麼這個悲劇的鑄成,也正有他們自己的過錯在內。唐代安史之亂這場歷史浩劫的發生,與唐玄宗寵愛楊妃,貽誤政事有很大關系。因此,詩人在描寫這個悲劇故事的時候,就不能不涉及到悲劇發生的原因問題。在詩人白居易看來,唐玄宗過份地寵愛楊妃,不理朝綱(「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任用非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都是作為一個君主所不應該的事,對此他不能不有微辭。而在詩篇中,當寫到這方面的時候,詩人也毫不掩飾地流露出不滿情緒。正是因為這樣,也就增加了這首詩的復雜性。但是,從作者的創作意圖,從作品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來看,它所力圖表現的仍是李、楊在後期事變中愛情方面所遭遇的不幸,是一篇描寫愛情,詠嘆愛情悲劇的故事詩,而不是一首政治諷諭詩。
《長恨歌》是一篇具有高超藝術表現力的詩篇。作為一篇故事詩,它的篇幅並不太長,但是它具有生動的故事性。它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悲劇故事的始末。全詩以「漢皇重色思傾國」開端,首先寫了楊妃的入宮、專寵;接著寫了事變的發生,楊妃的慘死;然後寫唐明皇的幸蜀以及回宮後對楊妃的篤誠思念;最後則以豐富的想像,構思了在蓬萊仙島上楊妃亦不忘舊情的情景,完成了整個故事。正由於它刻劃了人物,具有較完整的故事性,因而具有小說,特別是傳奇小說的色彩,給人以特殊的吸引力。但作為一篇詩來說,它又始終沒有離開詩歌的素質,它語言精醇簡煉,感情濃郁,以情敘事,借景托情;詩中故事情節的每一發展,作者無不以情語出之,詩中對景物的每一描寫,作者也無不以情來渲染。總之,生動、完整的故事性與濃烈的寫情、抒情相結合,構成了這首詩的主要特色,也是它在藝術上最成功的地方。《長恨歌》作為一篇故事詩,它的情節進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開始,到「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是敘寫楊氏入宮,李、楊在一起時的生活。作者在這一部分里,用極為誇張的語言,寫楊妃的美麗和嬌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同時,寫唐玄宗李隆基對楊妃的專寵和縱情,「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這一段既寫了楊妃的入宮和李隆基對她的專寵,以至發展到縱情的經過,又寄寓了詩人對他們縱情誤國行為的極大的痛心和無限的感慨之情,「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詩人這樣來寫,就為後面事變的發生,悲劇的必然到來作了預示。
果然,「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亂發生了,事故轉到了第二段。這一段主要寫楊妃之死和李隆基對楊妃的不能須臾忘懷的思念之情。這時唐明皇的形象,已經完全轉化為一個愛情悲劇的男主角了。詩中寫馬嵬坡楊妃死後,唐明皇心情十分痛苦。其遭遇和心境的變化,詩人是通過情景相托的表現手法形象地表現出來的。「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前四句,是以情寫景,借景托情,用蕭索、孤凄、暗淡的景物色彩,渲染了幸蜀路途中悲涼的氣氛;後四句,更借景物月色、鈴聲等給予唐明皇的特殊感覺,表達出人物當時的悲痛心情。下面更以一定的篇幅,鋪寫了唐明皇重回長安後的情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深刻地刻畫了唐明皇回宮後「物在人非」的感觸和悲哀。如果單純作為一個歷史故事,其情節至此,本已結束;但詩歌作者卻未受此局限。詩人以豐富的想像和富有才華的文筆,構思和描寫了楊妃死後獨居蓬島仙山的故事,補足了對悲劇故事女主人公——楊妃的描寫。在這一情節里,詩人描繪了楊妃「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的幽怨,描寫了「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的相思,尤其是通過楊妃「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的不忘舊情的舉動和「但教心比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的旦旦誓言,豐滿地刻畫了楊妃執著於愛情的動人的形象。這最後一段的描寫,雖然超出了歷史事實的范圍,但卻完滿地表達了這一愛情悲劇故事的主題,從藝術上說,它給故事塗上了一層為當時人們所喜聞樂道的傳奇色彩,從詩的要求來說,它增強了以「情」感人的力量。
作為一首故事詩來說,它有情節的推移、轉換,但從全詩來看,它又一氣旋折,完全滅去轉落之痕。如寫楊妃被選入宮廷,只用了「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兩句過渡;寫安史之亂爆發,明皇幸蜀,只用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兩句過渡;寫馬嵬之變,悲劇的發生,只用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兩句帶過;寫仙山覓魂的情節,又用「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兩句推引。諸如這類轉折接榫處,作者都構思、處理得十分自然、精煉而且形象生動,既保持了故事發展的層次和連接,使之不斷其脈絡;又保持了詩歌體裁所要求的凝煉、含蓄和抒情的色彩,充分表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這我們是從《長恨歌》總的構思和結構來說,至於這首詩的每一局部,每一細節,也無不精美、誘人。我們讀這首長詩,宛如步入一座雕梁玉砌的殿堂,一檐一壁,一柱一石,無不佳美,精到。如開端部分寫楊妃的入宮,用了「天生麗質難自棄」一語,這既緣上文寫了「漢皇」的重色和無所不到的尋求,又寫了楊妃的終難自掩的容顏麗質,「難自棄」三字,可謂一鼓雙敲,善於足意。又如下文用「回眸一笑百媚生」寫楊妃的顧盼生姿;用「侍兒扶起嬌無力」,寫楊妃的嬌媚之態;用「梨花一枝春帶雨」,寫楊妃的美麗、哀怨的形與神,細按之,均有工緻入畫之妙。詩中還善於通過對人物意態和活動的細節描寫,深刻地寫情達意,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寫唐明皇幸蜀歸來復又經過馬嵬坡時,詩中用「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來表現唐明皇的痛苦、留戀、悵恨之情;接著下面又用「東望都城信馬歸」,形象地寫出了唐明皇由於失去楊妃,而余痛在心,雖東歸長安,也無情無緒的樣子。又如詩中寫方士去仙山叩尋楊妃的一段,楊妃聞訊後,先是「九華帳里夢魂驚」,次是「攬衣推枕起徘徊」,最後是「花冠不整下堂來」,分別依次地寫出了楊妃聞訊之後的那種先是吃驚,後又半信半凝,最後則急急欲與使者相見的整個心理過程。正是由於《長恨歌》在每一細節上都有這樣無意不透,無語不靈的藝術表現力,所以它能夠生動、傳神,博得人們永遠的傳誦。
《長恨歌》是一篇所謂寫「風情」的作品,其所寫的又是一樁宮廷的愛情故事,但它的整個風格卻不流於浮艷。我們如果把這首詩與六朝時期的那些寫宮廷男女生活的詩相比,就會發現它們的巨大區別。其所以如此,這是與作者的思想高度與作者創作這首詩的嚴肅態度分不開的。在《長恨歌》故事的前一部分,雖然由於故事發展的需要,詩中也寫到李、楊前期的宮廷生活,甚至敘寫了李隆基的縱情聲色和楊妃的逞媚邀寵,但作者所持的不是欣賞的態度,對那一段生活不是作自然主義的描寫,而是持批判的態度,作了概括性的藝術處理,因此它與歷史上的那些肆意渲染淫靡色情的所謂香艷詩,在性質上乃是完全不同的。而且《長恨歌》所要著意表現的,是一個悲劇性的主題,詩中寫李、楊的情和事,主要放在他們身罹不幸之後,重點在表現一對男女在愛情上的篤誠和他們生死不渝的信念,也就是說,作者所同情和借詩篇所歌頌的,是愛情的專一和堅貞,這無疑是嚴肅的,所表達的感情是感人而美好的。
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曾不無自負地題寫道:「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長恨歌》和《秦中吟》雖屬不同題材,不同思想感情和風格的作品,但它們都是詩人白居易的力作,都是文學史上不朽的名篇。
(原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7期)
一代多詩才名篇永不衰遣懷
柳宗元
小苑流鶯啼畫,長門浪蝶翻春。
煙鎖頻眉慵飾,倚闌無限傷心。
⑷ 長恨歌作者等文學常識
1、《長恨歌》長篇小說作者是王安憶。
《長恨歌》是王安憶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6年。
《長恨歌》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為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自從被選上「上海小姐」後,命運就發生了轉變,她做了某大員的女人。後來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靜掩飾不了她內心的波瀾起伏。她與幾個男人糾纏在一起,關系復雜,後來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位年紀與自己女兒相仿的男人發生畸形戀,最終因為金錢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殺害。 小說筆調冷峻幽默,細膩動人。
王安憶簡介
王安憶,1954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縣,當代作家、文學家。
1972年,考入徐州文工團工作。1976年發表散文處女作《向前進》。1981年初與李章結婚。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1996年發表個人代表作《長恨歌》,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 2004年《發廊情話》獲第三屆魯迅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2013年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
2017年12月,憑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獲「2017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的中篇小說獎。 2018年5月20日,王安憶憑借《向西,向西,向南》榮獲「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中篇小說獎。 2018年10月,《向西,向西,向南》 獲得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中篇小說獎」。 2019年9月23日,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白居易
⑸ 課後作業: 1、為什麼說《長恨歌》是一部文學作品
《長恨歌》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以唐朝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作為背景的,這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不是史詩,因為這不是描寫英雄人物的詩歌,而且有很多演繹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