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發揮教學反思的作用
如何發揮教學反思的有效作用
《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其過而自訟者也」等格言都強調了反思在道德修養中的作用。如今,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嶄新的姿態直面我們的教育之時時,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在發生變化,教育教學評價在發生變化,教師「教」的行為在變化,學生「學」的方式也在變化。面對著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覺得我們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面對著諸多變化,教學反思也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幾年來對教學反思的實踐,使我認識到教學反思的可貴之處,它能將我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獲、得心應手、一吐為快;它能把我的失誤記載成文,作為前車之鑒;它能讓感性的實踐升華成理論性的經驗,從而使我在教學中得到更深刻的歷練……
所謂教學反思無非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的理解就是把課堂教學實況象放電影似的在頭腦中重過一遍,回顧一下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任務完成得如何,學生反饋怎樣……然後把注意的焦點對准那些使自己激動以至於一時難忘的事情上。最後抓住時機、選擇典型事例、新鮮感受、深刻體會……記錄下來,這就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完全自主化的東西,有感則反,無感則無需反。它不應該是一種任務,而是一個習慣。它沒有固定的格式,文字也可長可短。比如寫一兩句話、或寫成教學心得,、或寫成日常札記都可以。只要內容集中具體,有思可循即可,不必把一般的教學過程統統寫進去。如果我們能利用好反思的作用,對我們業務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好處的。
首先,反思要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也就是說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比如:我在教學《廬山雲霧》一課時,在最後一環節里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再把自己的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學生們有的感情讀;有的想像繪畫;有的背誦好詞佳句……剎那間掀起了本課的高潮。這一小小的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有一種新鮮感,同時也讓我頓悟在引導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活動中,體驗與想像是一劑良葯。於是我把它記下來,從而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注重了「想像」的教學效應,並且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效果特好。通過反思,為我們的今後教學積累經驗 促使我們帶著教學中的問題學習教育理論,把點滴經驗加以系統化、理論化,為教學研究積累材料。在積累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所以,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增強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
其次,教學反思既是課後備課,又是課前備課深化和發展。它是教師對教學實踐進行再認識,以便從中探索教學規律,使教學工作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乃至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一次,我在教學《月光曲》時,啟發學生在朗讀中想像情境。讓大家都閉上眼睛,聽我深情的朗讀,想像月光照在大海上的情景,我原以為學生能想像出來,可有一名學生卻站起來說:「我閉上眼睛……一片漆黑……」頓時,一陣鬨堂大笑,可是當我稍作思考後覺得感觸頗深,我順勢引導:你希望看到些什麼呢?學生:「我真的想看到大海」。「為什麼呢」?學生:「很美,但我們卻看不到……」話說至此,我覺得我的這節課上的一點都不完美,我應該在上這節課之前,找到《月光曲》的音樂,收集夜色中大海的圖片,讓學生邊聽音樂邊觀看,那樣效果會更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所以,我把我的失誤記下來,並時刻告誡自己,認真准備好每一節課,讓老師不會在課堂上留下遺憾,讓學生也不會留下遺憾。
每次講完課後,我都認真反思這次課的得與失,這樣可以促使我們克服教學工作中的不足,有助於防止某些失誤的再次出現;同時根據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採取「對症下葯」,能迅速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剛接一年級時,有一天講課文《快快樂樂》,朗讀課文時,我發現我們班學生的平翹舌嚴重不分,我趕緊相機指導。課下我馬上記下來,反思自己在課堂上指導不夠,並且再上課時對學生的平翹舌進行強化訓練,現在孩子們的平翹舌讀得很准確。
總之,自我反思有助於改造和提升教師的教學經驗,經驗+反思=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它可能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並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從而不僅無助於而且可能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於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從而有效的發揮反思的作用,使教師的專業技能不斷提高。
⑵ 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課題研究反思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最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細心的教師不難發現, 基本上課改後的每一篇課文在教學目標中都有提到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由此可見, 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 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朗讀 能力的基礎訓練, 逐步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水平, 使學生能夠正 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打好朗讀基本功,保證讀書時間 要讀好課文,首先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即要做到「六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 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子,打好朗讀基本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要有充 分的時間讓全班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要留給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 道,讀出情趣。做到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學生讀。讓 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讀。除此以外,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 到。 二、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 為了讓學生把課文讀熟讀透,達到朗讀要求和「以讀代講、以讀促解」的目的,在指導朗讀 的時候, 就要讓學生多讀課文, 但不能很枯燥地讓學生一遍一遍地讀。 可採用多種形式激發 學生的朗讀興趣。 ( 1 )集體讀。這是一種全員參與的朗讀形式,要防止有的學生「充數」 ,次數不能過多, 過多會降低學生的朗讀興趣。 ( 2 )分小組讀。小組全體成員參與,可分段接讀,也可小組內自行組織朗讀,教師做好 「服務性」指導調控工作。 ( 3 )領讀。 教師或學生均可領著學生朗讀,也可小組內小組長領讀,這種朗讀方法不利 於學生自己感悟課文,自己朗讀表達。 ( 4 )分角色讀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們特別願意走進文中的童話世 界, 讓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讀文是他們很喜歡的一種朗讀形式, 教師可製作一些簡單的道具, 激發學生興趣。 ( 5 )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 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 ,學生幾乎可 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 6 )比賽朗讀。採取打擂台的形式,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輪流上台賽讀,賽讀之前可由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小組長組織小組內全體同學給予指導,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 7 )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 在情境中朗讀。 ( 8 )想像朗讀。 讓學生閉上眼睛,對已熟讀的文章內容邊想像邊聽課文,既可豐富學生 想像力,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 9 )展示朗讀。藉助「展示台」 ,讓學生展示自己喜歡讀的段篇,組織其他學生評價, 教師注意要引導學生進行鼓勵式評價。 三、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音樂美。 低年級語文教材中, 詩歌、 童話等體裁的課文有著准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 回環的音 韻、錯落的節奏,它們都是培養兒童語感的極好材料。教師不僅要留意發現其中的音樂性, 而且還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欣賞、認識語言的音樂美。如《小小的船》 , 「彎彎 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 / 小小的船里 / 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 藍的天。 」 在教學中, 可以用多媒體或語言描繪展示一幅畫面:幽藍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顆星星,一 個可愛的小女孩提著小燈坐在月亮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 美妙的畫面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情 境, 然後在畫面的下端出示課文內容, 重點指導學生朗讀。 1 . 幫助學生劃出輕聲詞: 「月兒」 「船兒」 (用「~~」表示) ,指導學生讀出輕聲。 2 .根據內容劃分出節奏(用「 / 」表示) , 讀出、抑揚頓挫、舒緩的節奏; 3 .確定朗讀的重音(用「 . 」表示) 。這樣,強弱的重音, 加上抑揚頓挫、 舒緩的節奏, 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美, 極具感染力。 朗讀時, 配上輕柔的音樂, 孩子們反復吟誦陶醉於詩的優美旋律,彷彿置身於美妙的夜空中。 四、充分發揮教師的范讀作用。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 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 有些地 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 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 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 這就 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 朗讀好課文, 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 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 》這類感情色 彩很濃厚的課文, 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 淡淡, 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 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 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依依惜別 之情, 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 教 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已必須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有這樣, 才能感染學生, 從而為理 解課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