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園閱讀識字《山水畫》的教案
一、先讓學生看利用多媒體圖片結合輕松音樂來導入中國山水畫的欣賞課題,了解畫家創作激情。 二、帶著問題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國畫。 1、什麼是中國畫 2、中國畫有那些類型? 3、你了解中國山水畫有多少? 三、國畫,又稱「中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四、了解中國畫是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依照中華名族特有的審美趨向及因此而產生的藝術手法而創作。 五、中國畫有那些類型?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B. 我驕傲,我是00後,班會教案
一、活動目的:
1、通過班會讓學生了解中國。
2、通過班會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祖國是由落後走向富強的。
3、啟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立志為中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
二、活動准備
三、活動過程
(一)聽歌曲《龍的傳人》
(二)中隊輔導員講話
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為中華民族而歡呼,為祖國感到無比的自豪,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中國是一個有著悠悠5000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先人倡導的民族精神,培育一代代的仁人志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現在的神舟飛船順利返航;從「小米加步槍」到兩彈一星;從林則徐虎門銷煙到甲午海戰到保釣行動;從「東亞病夫」到奧運金牌世界第二。無不深深地打動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使我們從內心深處體會到了中華的溫暖,祖國的偉大。今天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要以實際行動傳承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個新世紀的合格學生。一(1)班《我驕傲,我是中國人》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三)齊唱國歌
(四)了解我們的祖國
1、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
2、我們的祖國是什麼時間成立的
3、師帶領生說「我是中國人」
4、出示中國地圖,生觀察中國地圖,說說它像什麼。
5、 了解中國概況。
(五)、從古至今中國有名的事和物
1、古代
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火葯
圓周率我國南朝的祖沖之精確推算出圓周率比其他國家早近一千年
鄭和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
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高保存最好的石拱橋
萬里長城長城氣勢雄偉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反映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京杭運河世界上最早、最長的人工河
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是張衡發明的。
……
2、 新中國成立後
(六)從這些事件中感受中國人的驕傲
1、大聲地、發自內心地說出:作為中國人,我為此而驕傲!明天,我將是中國的驕傲!
2、說說作為小學生,自己可以為祖國明天的繁榮做些什麼。
(七)教師總結,並寄予希望
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都為我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我們相信我們的未來會更美好。最後,請大家一起高歌一曲《歌唱祖國》,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我們的主題班會。
(八)宣布活動到此結束
C. 怎樣寫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的教案
一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概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 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等資源。收集和處理科學技術以獲得新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通過對科技知識的了解,學習中國古代科學家堅韌刻苦的精神,踏實細致的作風,培養崇尚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古代科技發展主要成就
難點: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以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中國—發明的國度》中一句話導入。「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於中國人。」 開放式設問:你覺得我國古代的哪些科技發明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呢?(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對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授新:
一、造紙術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發展演進過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犢、縑帛——西漢麻紙<爭議中>——東漢纖維紙<蔡侯紙>)
問: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紙是哪一時期的?造紙術後來又由誰進行了重大改進?造紙術的改進有何意義與作用?
(1)西漢時期已經有了紙的應用; (2)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從考古和正史記載中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1、知道紙產生的經過:西漢早期出現,東漢蔡倫進行了改進。
2、傳播: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了懂得造紙技術的中國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
3、影響
材料:在我國的造紙術沒有傳到歐洲之前,歐洲人使用「羊皮紙」作為代用品。據說抄一部聖經要用300多隻羊的皮,價值昂貴。所以,那時歐洲的圖書館,用鐵鏈子把書鎖在桌子上,以免丟失;學生在學校里也買不起書。 ——錢偉長《我國歷史上的科技發明》 ①作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儲存、傳播和繼承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②地位:在古代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二、印刷術的進步 了解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發明演進的過程。(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膠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轉輪排字盤——明代銅活字印刷)
1、印刷術的演進 在印刷術發明前,人們用手抄書,既費時耗力,又易出錯。到隋唐時期,人們從印章和拓石中受到啟發,把字雕刻在木板上,使它成為反的凸字。然後刷上墨,鋪上紙,一張一張地就印成了,它大大方便了文化地傳播。
介紹《金剛經》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它墨色清晰,刀法純熟。
由此得出(1)唐代——出現雕版印刷術
北宋初年刻印佛教經典《大藏經》,所費雕版達13萬塊,費時12年,清雍正、乾隆時又刻,經版有79036塊,梨木雕成,重約480噸 ,費時4年。設問:雕版印刷術存在哪些不足?那麼後人是如何解決呢?(
(2)北宋——畢升泥活字印刷術
(3)元代王禎發明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
(4)明代中期,出現銅活字(最大是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
2、傳播:14、15世紀經由波斯傳到西方。 15世紀德國就在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下製成了金屬活字
3、影響:
史料鏈接:馬丁·路德曾稱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傳揚」。 印刷術被稱為「文明之母」印刷術的發明和進步對於世界文明有什麼意義? 對於文化的普及,世界文明的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三、指南針和方向測定技術
目前,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已被廣泛運用於世界各國的和平建設事業中。航空、航海、采礦、探險都離不開指南針,就是中小學生外出遠足旅遊,他們的背包中也常常帶著一個小小的指南針。
1、指南針的出現 指南針是古代一系列指南器具的總稱。
①戰國: 「司南」 ②北宋: a、軍事學著作《武經總要》中,提到一種指南魚。它用薄鐵葉裁成,用地磁場磁化法使它帶有磁性,然後讓指南魚浮於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 b、北宋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用磁石摩擦鋼針製作指南針的技術。
③南宋:《事林廣記》中,還介紹了當時民間流行的指南裝置——木刻的指南魚和指南龜。④清代:羅盤
2.指南針的傳播:指南針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再傳人歐洲。
3.指南針技術的應用和意義
史料鏈接: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 ——[北宋]朱彧 《萍洲可談》
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為謹,毫釐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趙汝適《諸藩志》
如果歐洲人不借用中國人的指南針和船尾的舵,歐洲人就不可能實現在文化上和經濟上席捲世界的大部。 ——李約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 馬克思:「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
問:從以上史料中,你能獲得哪些歷史信息
(1)北宋和南宋的書籍里有中國海船使用指南針辨別方向進行航行的記載。(指南針應用於方向測定)
(2)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技術條件,有利於歐洲殖民勢力的海外擴張,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
(3)打破了世界的相互隔絕狀態,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
四、火葯的發明和使用
從「火葯名稱」入手揭示火葯的來源「著火的葯」——煉丹
學生閱讀教材,總結火葯發明的簡要經過,並形成簡明的線索,以提高自己的總結歸納能力。 火葯的發明歷程和應用
商周時期:木炭知識
春秋戰國:硫磺、硝石知識
漢代:對炭、硫、硝三種物質性能的認識
東晉:葛洪的《抱朴子 仙葯》中已提到「火葯」(最早)
唐末至宋:火葯箭、火炮、火球
明朝:地雷、水雷、定時炸彈
2、影響: 材料:如果沒有火葯,采礦業無法發展,現代建築如河道、運河、鐵路、公路將難以施工;很多科技的發展也受到窒息,人類的生活勢必改寫。沒有中國發明的火葯,歐洲人還得流淌更多的鮮血才能攻破中世紀的封建城堡。火葯和火器的使用,一方面有利於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另一方面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 —— 美國學者 德克 · 海德
(1)改變人類作戰的方式: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
(2)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
【合作探究】李約瑟難題 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劇降為只佔0.4%。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李約瑟難題: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而誕生於歐洲呢?」
同時教師還可以引用如下材料進一步說明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道:「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把它拿來當飯吃」。
課堂小結: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但在中國,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四大發明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今天的中國人已經吸取這個教訓,在科教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指導下取得了一個個科技成果。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
教學反思
二 、 中國的古代藝術
教學目標
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古代豐富多彩的藝術門類和種類,了解古代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藝術,名家名作。了解和掌握古代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基本脈絡。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欣賞中國書法和繪畫京劇的名作,感受書法、繪畫、京劇的意境之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我國古代多姿多彩的藝術,提高欣賞美,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教學重點 理解中國書畫和京劇藝術的發展演變的歷程和特點。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學習古代藝術的興趣和對藝術的想像力;增強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 呈現文字材料:某外國專家評委對它的評價: 我一直在尋找這樣的一個圖案,那就是當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這是中國的,能傳達出基於悠久歷史傳統沉澱之上的現代感 。
教師提問:這一圖案融合了中國哪些藝術的特色?
學生回答:書法、篆刻等。由此引入引入本課主題古代中國的藝術。古代中國人在美的追求和創造中產生了多種風格獨特、藝術成就高超的藝術形式: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戲曲。
一、「『出鬼入神』的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以中國漢字的文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的獨特藝術。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然而只有漢字的書寫演變成一種獨特的藝術。
教師提問:你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依據學生回答總結關鍵在於中國文字字形豐富、數量龐大,富於變化。漢字的字形特色和發展變化為書法藝術的產生提供了前提和條件。
1、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書法藝術是一門書寫漢字的藝術,與漢字的發展密切相關。 教師提問:中國文字在何時出現?以何為證?
起源: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了中國在原始時代可能有了文字,但因這只是傳說不能證明中國當時確定有文字。
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以殷墟考古發掘為證,中國文字的出現已有確切可信的歷史證明。 演變:甲骨文是有據可考的中國最早的文字。隨著甲骨文的出現,漢字不斷演化發展。 漢字演變的過程: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篆書:小篆創始於秦代,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於圖案美;秦朝建立以後,實行「書同文」,小篆成為了官方文字字體。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而秦朝民間流行的則是更易於書寫的隸書。
隸書:始於秦朝,成熟並通行於漢魏時代,字體結構平衡對稱,整齊安定;
楷書:形成於漢末,字型方正,規矩嚴整;
行書:開始盛行於晉代,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兼有楷書和草書的長處,既工整清晰,又飛灑活潑; 草書:變化豐富,奔放躍動,最能表現和抒發書法家的感情。 通過漢字的一脈相承的演變總結漢字演變的總體特徵:由繁到簡,從象形到表意。這也為書法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2、書法的發展演變及著名書法家:
書法藝術伴隨漢字而出現,而早期書法主要是自發的,更多的是字體自身的一種美感。請學生舉例說明:如秦朝的小篆本身具有圖案美,當時最擅長小篆的是李斯。
魏晉之後書法成為一門自覺的藝術,書法家有意地進行了書法的創作。魏晉時代書法出現了第一次高峰。這一時期名家輩出、名作不斷。
教師提問:你知道魏晉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他們分別有哪些名作?
呈現「書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一起欣賞,感受文章內容的感情濃厚,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文字書寫的錯落有致,千變萬化,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的風格。
隋唐時期書學鼎盛,出現眾多書法家和書法名作。通過圖片呈現顏真卿、劉公權、張旭、懷素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在欣賞書法作品的同時了解這些主要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以及特點。 教師提問:宋代以後的著名書法家你知道有哪些?
通過以上學習,由學生完成以下表格,鞏固所學。
D. 急需五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中國古代科技之光》教案和課件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E. 閱讀識字教案 開窗
目標:抄
1、認識「和」字,了解它的來源、含義。
2、了解「和」字的基本的間架結構,喜歡摹寫筆劃和筆順。
3、初步感受中國「以和為貴」的精神,知道小朋友之間要和睦友好。
准備:視頻、圖片
過程:
(一)、幼兒初次閱讀
1、引出課題
師:小朋友們一定都看過奧運會開幕式的表演吧,其中有一段表演是在巨幅畫卷中間魔幻般的出現了立體的活字印刷,方塊漢字凹凸起伏,形成了不同時期的一個漢字,你們一定不會留意那是什麼字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表演的是什麼字呢?
F. 歷史:印刷術的教案(包括,老師的語言,板書...)
人教版?宋元文化?
G. 幼兒園閱讀識字爭吵的五官故事閱讀教案
活動目標: 1、嘗試藉助輔助材料,探究讓雞蛋立住的方法。 2、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准備: 物質准備: 1、每人若干個熟雞蛋,並畫好五官做成蛋寶寶。 2、各種輔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