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蒙古包的教案

蒙古包的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4 20:50:41

㈠ 幼兒園教案設計的步驟,要求有那些

1.教師要寫抄自己認為襲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性,不要事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㈡ 草原教案

《草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她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必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四、教學方法: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課文前兩段,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完成過程。

1、揭題:

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3、引讀課文,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4、理清脈胳,討論分段:

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可分成幾段?段意是什麼?

5、復習檢查。請同學們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寫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人民從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

7、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聽師范讀 邊聽邊在腦海申勾勒畫面。

自由讀、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哪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特點?
(這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一碧千里: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草原。

茫茫:檬隴的樣子。盡管一望無際,但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點,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呢?看圖,默讀這一段,畫出有關語句,小組交流細細體會。

教師適時點撥:

a、在這一段申作者運用非常貼切的打比方的句子來寫具體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演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作者用 "『用綠色喧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比喻草原上小丘線條的柔美。

b、作者用詞准確,語句生動、形象、優美。比較句子,讀一讀,、說說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再讀第一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

(2)學習第二段。

A、自由讀第二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一段主要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景色有什麼不同?畫出有關語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遼闊、寂靜。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都……"和"初入草原,聽不見……也看不見……"接近公社時:看到了小河、牛羊、馬群聽見了鞭響。

C、出示投影片:看圖,讀句子,說說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 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從 "遠處"一詞看出,草原人民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體會到牧區人民情深誼長。"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8、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三、四、五段。

2、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二)目標完成過程。 ;

1、復習檢查。(指名背誦第一段)

2、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

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用"--"線標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 "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指導朗讀這一段。

(注意:重音讀畫線的詞語,表達主客雙方激動的心情。)

3、學習第四段:

a、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如b、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擺上了好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c、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像畫面。、學習第五段: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的感想。

(三)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圍繞重點;學習表述。

(1)找出描寫草原美景的部分和敘述蒙古族同胞熱情待窯的部分讀一讀。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草原上的景美,人更親的?

(2)小結:這篇課文既有草原靜態美景的描寫又有熱情迎客的動人場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斷練習:《校園一角》。

(要求:運用《草原》的寫法,突出描寫校園一角的特點。)

▲ 教學小結:

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請同學們想像一下,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㈢ 誰有幼兒園民族團結的教案

-
大班社會:可愛的少數民族
活動目標: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及特色。
2.感受少數民族的風情,激發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
活動准備:
幼兒前期經驗鋪墊、PPT「少數民族的風情」
活動過程:
一、回憶已有的經驗,引出內容,說說講講知道自己的少數民族。
1.師:誰知道什麼叫少數民族?你知道哪些民族?請你們用好聽的、有節奏的聲音說說你知道的少數民族的名字。(要求是用好聽的節奏說,那麼用什麼樣的節奏呢,最好你先預設一個節奏,比如老師先有節奏的說一說。)
2.出示地圖:剛才小朋友說了好多少數民族,看,它們就分布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四面八方,除了小朋友說道到,你們看,還有其他的哪些少數民族?(讓幼兒簡單知道一些其他的少數民族)
3.這么多的少數民族,你們知道一共有多少個嗎?(用數字表示出來)
4、總結:哇!祖國真大啊,原來我們一共有56個民族了,每個民族都有它們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特色,藏著好多好多有意思的秘密。
二、幼兒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了解維吾爾族、蒙古族兩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特色。
師:前幾天,老師讓你們自由組隊重點調查了幾個少數民族,今天請你們來說說你們的發現,輕輕的商量下派個代表上來介紹。(把幼兒分為兩大組,每個隊從少數民族的吃穿住、運動、人土風情等方面介紹)。
1.第一組幼兒代表介紹:維吾爾族
①幼兒介紹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及特色。
②放PPT提升,梳理幼兒的經驗
服裝:式樣寬松、灑脫,色彩對比強烈
維吾爾族的姑娘:維吾爾族姑娘以長發為美,梳細發長辮。
維吾爾族的花帽: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志之一,四楞小花帽。
舞蹈:他們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女孩子擅長扭脖子,男孩子一般單膝著地,會聳肩膀,女孩子會圍著男孩子跳舞。
教師:讓我們帶上四楞帽子,一起來跳一段維吾爾族舞蹈吧。(播放音樂背景,幼兒學做一些基本的動作)
特產:維吾爾族不僅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還被成為「水果之鄉」呢,知道為什麼叫它水果之鄉嗎?(產葡萄)維吾爾族是我們中國的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除了葡萄你們還知道有那些嗎?(哈密瓜,巴丹木,無花果,葡萄香梨)。
2.第二組幼兒代表介紹:蒙古族(找一找地圖上在哪裡插上紅旗)
①幼兒代表介紹他們的風俗習慣及特色。
②放PPT提升,梳理幼兒的經驗(PPT)
服裝:長袍,腰帶,靴子。蒙古包:包就是家的意思。蒙古包是造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裡面的內飾也有很多。
蒙古人還有摔跤,獻哈達,敬酒,敬茶等風俗習慣,(最老愛幼、老師介紹禮貌用語,幼兒學蒙古人有草原馬背上的民族的稱號(跟音樂學騎馬的動作)
三、結束部分,繼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民族風情的興趣。
1.教師:今天我們知道了這2個民族的知識,了解了他們的不同風俗習慣及特點,除了這2個你還了解其他的民族嗎?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一起來看看。(諸多民族風俗節日的多媒體,邊看教師簡單的說明)
2.小結:這些少數民族和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我們五十六個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勞動,一起唱歌跳舞,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共同建設我們的國家。

㈣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下冊《各具特色的民居》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准備

關於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准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閩西南粵東北 奇葩 騷擾 夯築 竹篾 布局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子孫讀與耕 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樹滿寨,花滿園

三、了解民居特點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徵

2.完成填空後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作 用
防備盜匪騷擾和當地人排擠

材 料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結 構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徵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麼好處?(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准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並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遊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遊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拓展閱讀: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築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後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於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於土牆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於防衛,便於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麼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築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後夯打土牆,並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㈤ 誰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麼分段段意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草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她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必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四、教學方法: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課文前兩段,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完成過程.
1、揭題:
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3、引讀課文,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4、理清脈胳,討論分段:
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可分成幾段?段意是什麼?
5、復習檢查.請同學們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寫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人民從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
7、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聽師范讀 邊聽邊在腦海申勾勒畫面.
自由讀、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哪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特點?
(這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一碧千里: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草原.
茫茫:檬隴的樣子.盡管一望無際,但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點,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呢?看圖,默讀這一段,畫出有關語句,小組交流細細體會.
教師適時點撥:
a、在這一段申作者運用非常貼切的打比方的句子來寫具體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演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作者用 "『用綠色喧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比喻草原上小丘線條的柔美.
b、作者用詞准確,語句生動、形象、優美.比較句子,讀一讀,、說說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再讀第一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
(2)學習第二段.
A、自由讀第二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一段主要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景色有什麼不同?畫出有關語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遼闊、寂靜.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都……"和"初入草原,聽不見……也看不見……"接近公社時:看到了小河、牛羊、馬群聽見了鞭響.
C、出示投影片:看圖,讀句子,說說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 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從 "遠處"一詞看出,草原人民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體會到牧區人民情深誼長."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8、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三、四、五段.
2、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二)目標完成過程. ;
1、復習檢查.(指名背誦第一段)
2、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
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用"--"線標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 "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指導朗讀這一段.
(注意:重音讀畫線的詞語,表達主客雙方激動的心情.)
3、學習第四段:
a、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如b、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擺上了好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c、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像畫面.、學習第五段: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的感想.
(三)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圍繞重點;學習表述.
(1)找出描寫草原美景的部分和敘述蒙古族同胞熱情待窯的部分讀一讀.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草原上的景美,人更親的?
(2)小結:這篇課文既有草原靜態美景的描寫又有熱情迎客的動人場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斷練習:《校園一角》.
(要求:運用《草原》的寫法,突出描寫校園一角的特點.)
▲ 教學小結:
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請同學們想像一下,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㈥ 幼兒園大班中華民居的教案設計

知識經驗 初步感知蒙古包、窯洞、土樓、四合院、江南民居的建築特點,能用完整的話表達。 方法技能 根據房屋特點對應地理位置。 情感態度 欣賞我國傳統民居的美。 初步感知蒙古包、窯洞、土樓、四合院、江南民居的建築特點,能用完整的話表達。 根據房屋特點對應地理位置。 PPT《中華民居》、民居卡片、地方卡片、中國地圖。 活動設計 開始部分 一、情境創設。 1、 教師:「小朋友,你們去旅遊的時候在哪裡見過什麼特別的、又或者是你覺得特別漂亮的房子嗎?誰能來和我們分享你見過的特別的房子?」 2、 幼兒分享自己的經驗。 3、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些有特色的、人們居住的房子,他們有一個統稱,叫做民居,我們看一看,你認識這些民居嗎?」 主體部分 二、觀察民居。 1、 教師出示蒙古包圖片,看看哪個小朋友認識這個房子,說說房子叫什麼名字,房子的特點是什麼,這種房子在哪裡。 2、 依次出示江南民居、土樓、窯洞、四合院的圖片。 3、 請幼兒說說你最喜歡哪個房子,為什麼。 三、嘗試對應地理位置。 1、 教師出示草原、水鄉、稻田、黃土高原等背景圖,請幼兒說說你看見了什麼,你最喜歡哪個地方。 2、 請一名幼兒將房子貼在背景圖上,對應地理位置。說說這樣對應的原因。 3、 請不同意見的幼兒說說自己的看法。 四、分組操作。 1、 幼兒分成四人一組,教師將對應卡發給幼兒,請幼兒合作將房子與地理位置對應。 2、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 教師將幼兒完成的對應卡展示在黑板上。 4、 教師小結,介紹各種房屋的特點。請幼兒根據教師介紹修改自己的答案。 5、 教師出示正確答案。 結束部分 五、幼兒嘗試小結。 1、 請幼兒說說你覺得哪一種民居最美,為什麼? 2、 教師:「認識了這么多有特色、風格各異的民居,讓我們一起出去尋找身邊有特色的建築吧。」

㈦ 急求一篇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人音版「《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

教學內容: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優美、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突出學生為主體,通過情感體驗和肢體語言的融合互動,培養學生的協調交往能力。
2、拓寬思維,豐富知識,為學生自主發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平台,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藉助多種手段讓學生在培養集體意識的同時,感受集體創作帶來的樂趣,結合教學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增進民族團結。
教學重點:能用自然優美的聲音唱歌,會創編協調大方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教學難點:讓學生體驗把握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
教具准備:鋼琴、蒙古族服飾、課件、部分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 感受蒙古風情。
1、導入:
師:今天馬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裡嗎?(想)我先不告訴大家,一會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們不坐汽車火車,也不乘飛機,那讓我們一起騎上馬兒出發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師帶領學生做起碼的動作。)
2、觀賞課件,了解蒙古風情。
師:我們到站了,請看!我們到了什麼地方?(課件展示:藍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生:(內蒙古大草原)
師:你看到這里有什麼?
生:藍天、白雲、蒙古包。。。。。
師:說得好,這個美麗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你知道蒙古族嗎?誰來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
生:自由說。
師: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勤勞善良,他們喜歡騎馬射箭,能歌善舞。他們的飲食以牛羊肉和奶為主,他們的服飾也很有特色,(課件展示:蒙族服飾)男女都穿寬大長袖的袍子系腰帶,長筒靴,平時以紅、黃色布纏頭,女子盛裝時戴漂亮的頭飾。
生:欣賞課件畫面。
師: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達慕盛會,非常熱鬧,我們看看他們都幹些什麼?(課件展示:摔跤、騎馬、射箭三幅圖片。)你想參加嗎?
生:想。
3、創編,聲音創編同時進行。
師:誰想來為大家表演摔跤、騎馬、射箭的動作呢?
生:試著表演創編的動作。
師:誰能為這些動作配上聲音呢?
生:創編聲音並上台表演。(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展示:摔跤:嘿—嘿—,騎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射箭:嗖0嗖0)
4、游戲:找朋友
師:這些動作下面有幾種節奏,這些節奏應該和那個動作交朋友呢?(出示動作名稱、節奏與象聲詞的課件,引導學生找出相應的節奏。)
5、課件三幅畫面,師選擇不同畫面,請學生作出相應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設計意圖】1.創設情景是導入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的必須手段。我根據主題內容運用多媒體,創設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情景進行教學,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興趣,積極參與,並能產生相關的聯想、想像。2.藉助觀看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課件,讓學生在模仿摔跤、擠奶、射箭、賽馬等動作來體驗民俗的同時,進行節奏練習,以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的培養,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輕松達到教學目標。3.在體驗民俗、節奏練習及即興創編時都採用本課歌曲做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反復感受、體驗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風格特徵,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為下面的歌曲教學做准備。
二、 新授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賞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師:蒙古族的那達慕盛會熱鬧又動人,這里的人民熱情善良又勇敢,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一起祝福他們好嗎?(好)我們就為他們獻上一首好聽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師還為它配上了好看的舞蹈,請大家來欣賞!(課件展示:歌詞圖片,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生:欣賞歌曲,觀賞老師的舞蹈。
2、熟悉歌詞。
師:請大家看看歌詞中有沒有生字和不懂得地方?(教師帶領學生按節奏讀歌詞)
3、用身體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師:這么好聽的歌曲還想再聽嗎?
生:想
師:不過這次老師是有要求的,請你們用自己的身體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腳、拍肩等都可以,請欣賞!(播放歌曲)
生:一邊欣賞,一邊用身體來搬走。
4、跟鋼琴直接唱歌詞,教師伴奏。
師:在唱的時候,你認為那一句最難唱呢?(引導學生自己找問題,並思考解決辦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點)
師:誰來當小老師,幫他唱好這一句?(指名兩名學生上台教唱,老師在一邊點撥)
5、師生對唱一遍。(教師伴奏)
6、直接跟鋼琴完整的唱歌詞,教師伴奏,穿插歌曲的處理。
師:剛才大家唱得不錯,請說說我們應該帶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來唱呢?是唱得強一些還是弱一些?
生:討論問題後按自己的方法表現歌曲。 (教師伴奏,學生唱)
7、教師帶領學生逐句創編動作,最後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師:大家已經會唱歌詞了,想不想和老師一樣給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動作?
生:想。
8、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學生選擇並說明理由)
師:除了唱歌、舞蹈你還有別的方法來表現這首歌曲嗎?
生:樂器。(自選樂器並試著演奏。)
最後師生一起邊唱邊用打擊樂器伴奏。(放歌曲錄音)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集情感體驗、知識認知、能力培養為一體。由於有前面的鋪墊,學生對蒙古風情已有所了解,並產生喜愛之情。當學生有了較為深刻的情感體驗時,再進行認知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片段採用了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之從小養成主動學習、互動、關注、欣賞他人的品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游覽了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獲呢?(學會了唱歌、舞蹈,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現都很棒!老師很想記住你們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蹈,請大家再次為我和台下的老師們表演唱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體歌表演中結束本課)。

㈧ 社會《赤腳踩泥巴》教案

活動意圖: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國土遼闊、資源豐富。為了能夠讓孩子了解我國多民族的相關知識,提高孩子對五十六個民族的喜愛與對祖國的認知。使孩子們在了解中國的多民族的同時會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民族狀況,習俗和文化。
2、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萌發愛國情感。
活動准備:
1、課件《民族大家庭》。
2、幼兒事先對中國的民族狀況有所了解。
活動過程:
一、幼兒交流調查表
中國其他地方的人是不是跟我們都一樣?
小結:這些跟我們不同服飾不同習俗的人是少數民族。
你知道哪個民族的名字?有什麼風俗習慣?喜歡吃什麼?住在哪裡?(幼兒交流調查表)
小結: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習俗都不同。
二、了解少數民族,幼兒模仿表演
1、漢族人喜歡吃什麼?你們認識這些字嗎?
小結:漢族人喜歡吃大米和麵粉做的東西,如:米飯、湯圓、粽子、饅頭、面條、包子、餃子等。
2、傣族人最喜歡跳什麼舞?
小結:傣族人最喜歡跳傣族舞。(欣賞傣族舞視頻,幼兒模仿表演)
3、藏族人最喜歡吃什麼?
小結:農區的藏族人以 粑為主食,用茶水拌食,喜歡酥油茶和奶茶。牧區的藏族人以牛羊肉為主食,日食五六餐。
4、維吾爾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他們喜歡跳什麼舞?
小結:新疆的土魯藩有葡萄和哈密瓜。他們喜歡跳新疆舞。(欣賞視頻,幼兒模仿表演)
5、蒙古族人喜歡吃什麼?他們穿的衣服有什麼特點?他們居住在哪裡?他們喜歡干什麼?
小結:蒙古族人愛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身穿長袍,腰間束腰帶,腳穿靴子。他們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為生,住在可以隨拆隨搭的蒙古包里。蒙族人喜歡唱歌、跳舞、彈馬頭琴。
總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平安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三、製作民族娃娃
自己動手製作漂亮的民族娃娃。(教師播放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作背景音樂)

小學語文第12冊《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1.課文簡說。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語言簡練准確、平實質朴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准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

(2)對詞語的理解。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根據課後資料袋的提示,准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陝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慶的吊腳樓。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准高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讀對讀通,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採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2)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3)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3.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搜集的有關民居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種類的民居圖片、音像資料,或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為中國民居博物館寫一段關於重慶吊腳樓(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築)的解說詞;以某一種民居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練習時,老師要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4.在學習客家民居最後一段和傣家竹樓最後一段時,要注意引領學生以民俗特點為依託,體會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學習這篇課文,可以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讀一讀: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又有利於對表達方法的更多領悟。

四、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

一、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具有什麼特色?請同學們把課文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麼?

生: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師:(板書:客家民居傣家竹樓)是的,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客家和傣族兩個民族的民居。

生:我覺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特點都非常鮮明,確實像題目寫的一樣——各具特色。

師:這是我們讀了課文的初步感受。接下來我們分成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讀完後再討論討論:這種民居有什麼特點?然後做好匯報的准備。

(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准備分工匯報。)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同學們都准備好了嗎?哪一組先來給大家匯報?

生1:我們小組重點閱讀的是《客家民居》這個部分。我先來給大家談談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然後,我們深入閱讀了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出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最後,我們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勾畫的語句。

(1)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營壘式住宅。

(3)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4)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5)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

我匯報完了,請我們小組的其他同學接著匯報。

生2:我們小組通過對上面這些語句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客家民居有這些特點:第一點,他們的房屋是「營壘式」的。我們剛才查了詞典,「營壘」就是軍營和它四周的圍牆。第二點,他們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別,我們平常見到的房子,是一排排並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狀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樣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這個形狀書上的插圖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點,他們土樓圍成的圓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們剛才看了關於「八卦」的注釋,但是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麼樣子的?老師能給我們講講嗎?

師:(拿出一張八卦布局圖)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張八卦布局圖,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謝謝老師,我接著匯報。最後,我們發現客家民居的第四個特點,他們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與貴賤,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這就是我們在合作學習中,總結出來的客家民居的特點。

生3:我接著說。我們小組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開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講到,「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這就是居住的環境對客家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有第三自然段寫到「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第四自然段寫到勤勞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體現了他們團結、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點。我們覺得,正是生活的環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獨特的建築風格。

師: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得非常認真和深入,對客家民居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匯報也非常清晰。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聽了你們小組的介紹,我們感受到,走進客家民居,就真是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師:那麼傣家竹樓有什麼特點呢?哪一個小組來匯報?

生4:我們小組經過讀書和討論,發現了傣家竹樓的三個特點。我先匯報第一個特點。請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樓有「藏在竹林」的特點。

生5:我匯報第二個特點。第2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傍水而居」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生6:我匯報第三個特點。第3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樹滿寨,花滿園」的特點。我們小組匯報完了。

師:你們小組在匯報時把三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謝謝你們。但是你們匯報的主要是傣家竹樓在環境方面的特點。竹樓本身有什麼特點呢?誰來補充?

生1:我來說說竹樓的整體結構吧。請大家看第3自然段後半部分,「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這里主要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傣家竹樓結構簡單。還有「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從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樓也有別致美觀的特點。

師:你著重介紹了傣家竹樓「結構簡單,別致美觀」的特點。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來補充。竹樓本身的特點在第4自然段也寫到了,「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可見它還有「寬敞和通風很好」的特點。

生:我還要補充。課文最後一段給我們介紹了傣家建造竹樓的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團結友好,也算是傣族蓋房的一大特點。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四、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師:通過兩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有了整體的了解。那麼這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看看,仔細想想。

(生默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把民居的特點介紹得鮮明生動,我似乎親眼看到了客家民居,親自走進了傣家竹樓,就像課文題目一樣,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師:我們透過作者的描寫,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具特色」!

生:我發現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師:是的,每一種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的形成原因。

生:兩篇文章的開頭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開始就說它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們想一口氣讀完,看看這是一朵怎樣的「奇葩」。而傣家竹樓的開頭「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讓我們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傣家竹樓旁邊,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點。

師:是啊,文章的開頭方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很多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打比方。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也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五、相關鏈接

1.關於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 500萬人。其中國內4 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 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大多用石塊壘築,牆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牆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牆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4.陝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一頭連著炕,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㈩ 誰有《草原》的教案《草原》怎麼分段段意是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草原》語文教案(第九冊)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詞,理解重點句。

2、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課文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4、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她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1、必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動情景。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重點句子。

四、教學方法:讀書自悟、悟中體情。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課文前兩段,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標完成過程。

1、揭題:

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3、引讀課文,學生自悟。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4、理清脈胳,討論分段:

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後所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可分成幾段?段意是什麼?

5、復習檢查。請同學們根據課後習題1的提示,說說課文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寫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人民從幾十里外來迎接客人。)

6、默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問難。

7、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聽師范讀 邊聽邊在腦海申勾勒畫面。

自由讀、思考。

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哪一句話可以概括這一特點?
(這一段寫作者初次見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組討論,老師點撥:

一碧千里:一望無際全是碧綠的草原。

茫茫:檬隴的樣子。盡管一望無際,但遠處仍是那樣清清楚楚,沒有模糊的感覺。

"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點,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具體的呢?看圖,默讀這一段,畫出有關語句,小組交流細細體會。

教師適時點撥:

a、在這一段申作者運用非常貼切的打比方的句子來寫具體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無邊的綠毯綉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演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作者用 "『用綠色喧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比喻草原上小丘線條的柔美。

b、作者用詞准確,語句生動、形象、優美。比較句子,讀一讀,、說說哪一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再讀第一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具體描述的。

(2)學習第二段。

A、自由讀第二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一段主要寫了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從 "灑脫"一詞體會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後面加了感嘆號,說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會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時景色有什麼不同?畫出有關語句,集申交流 (初人草原,看出草原遼闊、寂靜。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都……"和"初入草原,聽不見……也看不見……"接近公社時:看到了小河、牛羊、馬群聽見了鞭響。

C、出示投影片:看圖,讀句子,說說從哪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麼? 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從 "遠處"一詞看出,草原人民從很遠的地方來迎接客人,體會到牧區人民情深誼長。"群馬疾馳","襟飄帶舞"看出主人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揮動馬鞭,馬跑得飛快,體會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頂部成半圓形,因為馬隊是從小丘上過來的,所以遠看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熱鬧的場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靜。)

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8、布置作業: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三、四、五段。

2、總結全文,歸納中心。

(二)目標完成過程。 ;

1、復習檢查。(指名背誦第一段)

2、學習第三段。

(1)默讀第三段。

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主客見面時那真摯的感情。用"--"線標出、交流。

(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兩個 "再"。"總是熱乎乎地握著"中的"總是",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中的"很多……都是……"體會到主客雙方的感情熱烈、深厚。)

(2)指導朗讀這一段。

(注意:重音讀畫線的詞語,表達主客雙方激動的心情。)

3、學習第四段:

a、自由讀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款待客人的?把你體會最深的一點講給同學們聽。(如b、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擺上了好豆腐,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他們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風味食品來款待我們。這充分表現了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b、主客互相敬酒,齊聲歌唱,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c、找學生朗讀,同學們邊聽邊想像畫面。、學習第五段:齊讀最後一段,談談你的感想。

(三)總結、擴展。

1、總結全文,歸納中心。本文通過寫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表現了民族團結的精神。

2、圍繞重點;學習表述。

(1)找出描寫草原美景的部分和敘述蒙古族同胞熱情待窯的部分讀一讀。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草原上的景美,人更親的?

(2)小結:這篇課文既有草原靜態美景的描寫又有熱情迎客的動人場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斷練習:《校園一角》。

(要求:運用《草原》的寫法,突出描寫校園一角的特點。)

▲ 教學小結:

同學們,草原真的是美極了。請同學們想像一下,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幾十年前去訪問內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麼樣的呢?你能想一想,說一說嗎?

閱讀全文

與蒙古包的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