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李斯嶧山碑教學視頻

李斯嶧山碑教學視頻

發布時間:2021-02-05 19:57:23

Ⅰ 如何寫好小篆,從《嶧山碑》聊起吧

《嶧山碑》圍子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為「皇帝詔」,計144字,刻於公元前219年。後部分為「二世詔」(即「皇帝曰」之後),計79字刻於公元前209年。由於封建等級制度原因,「二世詔」字要略小一些。

由於李斯寫在竹木筒上的小篆墨跡至今為能流傳下來,故刻石便更顯珍貴。唐張懷 譽其書雲:「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清楊守敬贊為:「筆畫圓勁,古意畢臻」(見《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第55頁)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范。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

值得注意的石,有的人認為此碑線條粗細勻稱,用筆似乎簡單,甚至以為用禿筆或將筆尖剪掉書寫即可完成,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其原因是未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對小篆筆法沒有作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將《嶧山碑》解析解讀後便可發現,其線條是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它使人們在圓勻勁挺的點畫中,仍能品出雋永超逸的韻味。可以說,《嶧山碑》線條的墨跡呈現應當是鮮活的,跳盪的。既有力度又有厚度,更有線條自然的粗細變化及書寫時的節奏變化,切忌把它當成板滯僵硬的美術體對待。

臨寫此碑。首重用筆,妙在用鋒。因為沒有寫出高質量的線條,結構再好仍是無功而返。因此,掌握正確的用筆犯法至關重要。那麼,應當怎樣臨寫此碑或者說應當注意什麼呢?我們知道,小篆的點畫只有兩種,一是直畫、二是弧畫。但無論哪一種點畫。其書法都有「起、行、收」三個過程。所謂「起」,即「逆鋒起筆」,它要求筆鋒應朝行筆的反方向入紙,使其鋒藏。對初學者而言,起筆「藏鋒」使一個難度較大的而又必須首先解決的技術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點畫書寫的力度,而且對點畫之間的承接呼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沒有熟練地掌握「起筆」的這個技術動作,學書要想深入那將是寸步難行。所謂「行」,即「中鋒行筆」,它要求勻筆時筆鋒處於線條的中間,同時應充分利用筆毫的彈性,用「提」法抽擎「殺紙」而行。當然,在運筆的過程中並非就是「一味」的「提」,其中也有「按」的成分控制線條的圓勻及水墨的摻入含量。並且,不讓筆墨「走偏」,還常常伴有連續的餓提按交替動作,這種情況在書寫弧畫時尤為明顯。但應注意的是,書寫弧畫時,最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來維護「中鋒」,而應盡可能通過「腕」的「旋動」,伴以微妙的提按來對鋒芒加以驅動,這樣產生的線條更富有彈性。另外,在連續出現弧形的線條時,「提按」的幅度還可能加大,但一定要注意「交接」自然,不露圭角,以保持線條的流暢。所謂「收」,即「回鋒收筆」,它是運筆至點畫盡頭時的一個技術動作,通常為「一駐即收」並伴有輕微的「反彈」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收筆的「回」並非是為了填補點畫尾部的缺陷,而是「回頭」尋找下一個「落點」,同時,在「回」的瞬間將筆鋒「挺正」,以迎接下一個「逆鋒起筆」。

再就是「筆勢」的問題,臨寫《嶧山碑》切忌將每個字視為點畫的機械組合,而必須考慮到「形」所導致的「勢」的重要作用。如果把字比做人體,四肢五官如同點畫,則「勢」就是「筋脈相連」。盡管它是看不見的,但卻是維系生命的「內在網路」。人一旦有了「筋脈相連」,就有了生氣、活力,一旦缺少「筋脈相連」,就如道具「模特兒」,哪怕外觀再美,一看便是「死」的。因此,就書法藝術而言,「形」的作用遠遠無法與「勢」抗衡。有了「勢」,字就靈氣飛動。沒有「勢」,字就板滯僵硬。那麼,臨寫《嶧山碑》怎樣才能產生「勢」呢?關鍵再處理好點畫之間的呼應關系。即在熟練地掌握各種點畫的書寫的基礎上,在具體書寫每一個字時,不要將各個點畫孤立地看待,而要將他們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第一個點畫書寫完畢,應順勢使筆鋒迅速地找到下一個「落點」。也就是說,上一筆的「收筆」就是下一筆的「逆鋒起筆」,而下一筆的「收筆」又緊接再下一筆的「起筆」,這樣承上啟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自然意氣連貫,顧盼生情,神氣活現。

「學書之要,惟取神、氣為佳。若模(摹)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蔡襄《蔡中惠公文集》)。過去許多人臨《嶧山碑》,多重結構而不究用筆,多重形而不求質,故往往落入俗套,這一點不能不引起臨習者注意。

Ⅱ 李斯 嶧山刻石翻譯

要白話譯文還是要原石釋文?
其實這篇文章字面上也很好理解,不用翻譯。

附原文版: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權,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請。制曰:可。

Ⅲ 李斯的嶧山碑與石鼓文有什麼不同 相同

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鍾,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布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Ⅳ 秦代李斯的篆書《峰山碑》怎麼介紹

先不說介紹,您可能寫錯了,應該是《嶧山碑》,音「yì」。
記載了秦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

Ⅳ 李斯的嶧山刻石是怎麼摔碎的

嶧山刻石(長安本),鄭文寶摹刻,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嶧山刻石高218厘米回、寬84厘米 。兩面刻文,共答15行,滿行15字,相傳為李斯所書。嶧山刻石書體是小篆,也就是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傳說是李斯的書法手跡,但於史無據。*.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所刻。《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一說為北周武帝所為)。 *.現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於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現存西安碑林。

Ⅵ 圖①商朝牛骨刻辭圖 ②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圖③司母戊鼎及腹內壁文字 圖④《蘭亭序

(1)①甲骨文②小篆③金文(銘文)④行書。
(2)①③②④。
(3)由繁到簡(或內更便於書寫),漢容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
(4)《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它遒媚勁健,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王羲之被後人稱為「書聖」。

Ⅶ 請問李斯為秦始皇立的功德碑的碑文有幾塊,分別內容是什麼,在哪裡作的。感謝。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東巡,登臨嶧山,並在山上立下第一塊記功碑,碑文由丞相李斯版以小篆撰寫,史稱秦嶧山權碑 共222字:「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的《公德銘》,共144字;為李斯所書的小篆。
今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功績,碑文出臼李斯之手。

只找到這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Ⅷ 李斯寫的嶧山刻石用的什麼文體

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左側面以行書刊刻跋語,記述摹刻經過。《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原秦嶧山篆碑,立於嶧山書門。唐《封演聞見記》雲:此碑後被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當地官民因常疲於奔命送往迎來,便聚薪碑下,將其焚毀,從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便將流傳於世的拓片摹刻予棗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句。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今存西安碑林),稱長安本,其後全國據此翻刻9種之多。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嶧山刻石》、《鄒縣志·古跡卷》記載甚詳:「宋元佑八年(1093年),鄒令張文仲於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嶧陰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縣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乃命工礱石纂刻於其側。」
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在西安碑林里,但與琅邪、泰山相較,仍不免有「優孟衣冠」之誚,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但秦代的遺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輕易捨去不用,筆畫略細而勻整,且多用圓筆,字體呈方形,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確與琅邪等異趣。

Ⅸ 嶧山碑的翻譯

原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


譯文:

大秦先祖建國,在那輝煌昔日,子孫世襲稱王。討伐叛亂逆賊,威名震動四邊,武力直達遠方。犬戎敢不遵奉,歷時數十年間,掃滅六國豪強。登基二十六年,上天授我尊號,孝道明顯昭彰。

大業既已成就,於是施恩天下,親自巡幸四方。登於嶧山之巔,群臣競相跟從,沐浴天恩榮光。追憶戰國亂世,各國分土建邦,災禍從此釋放。攻戰無止無休,鮮血浸染荒郊,一如遠古蠻荒。

華夏雖無萬世,聖明五帝三皇,誰可療此惡瘡?唯我大秦始皇,天下定於一邦,再無戰禍創傷。消滅災荒禍害,百姓安康寧定,福澤久遠綿長。群臣稱頌不盡,刻於嶧山石上,功業永傳萬方。

秦二世說:金石鐫刻的都是始皇帝當年所作的。如今襲用皇帝年號,而金石鐫刻的文字卻不稱始皇帝,以後年歲久了,好像這些事是後代幾位皇帝做的,不能顯示始皇帝的豐功韋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冒死進言:我們請求把這道詔書完整的刻在刻石上,這樣就明白了,我們冒死懇請。

皇帝批復:可以。

(9)李斯嶧山碑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為秦相李斯撰文並書,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原石已不在,相傳魏武帝曹操登山時令人推倒。

其形式皆為四言韻文,字跡橫平豎直,布白整齊,筆畫挺勻剛健,風格端莊嚴謹,一絲不苟,字的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

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整齊化一、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范與當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相統一的。這些刻文,對後世碑刻銘文書法都有一定的影響。

閱讀全文

與李斯嶧山碑教學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