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虎丘記教案

虎丘記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05 19:03:46

『壹』 求高考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3.【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4.【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5.【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6.【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7.【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8.【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9.【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一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10.【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11.【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寫不下了

『貳』 《趣談對聯文化》教案1

《楹聯》教案一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對聯的基本知識、對聯的歷史。
2、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之美 ;學會欣賞生活中的對聯。
3、學做一些簡單的對聯。
4、增加學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教學重點、難點 :
1、品味對聯的形式與內容之美;學會欣賞生活中的對聯。
2、增加學生的語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教法、學法:
演講法、舉例法、問題教學法、背誦法。
四、教具使用: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們這節課的主題是楹聯。(放課件)
從小學到現在,
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律詩了。
大家還記得有哪些嗎?我們最近學的一首是什麼?
(《登高》) ,我們就來齊讀一下杜甫的〈〈登高〉〉。
這首詩里有兩聯非常有名,是因為它運用了工整的對仗,
這兩聯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能還學過哪些?

假如我們把這兩句運用對仗的詩摘抄在紅紙上,貼在我們書房的兩邊,那麼這就成對聯,也叫楹聯。
(二)、對聯的歷史。
對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你們知道對聯的由來嗎? 最早人們在門上貼的並不是對聯,而是在桃木板上畫了兩個門神。桃符本來是掛在大門兩旁,長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後來人們才在上面畫上了兩位門神的像。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戶戶換上新符。說明門神在此,妖魔鬼怪膽敢前來,來了就抓起來去喂虎,以保來年平安吉祥。同學們應該知道歌劇<<白毛女>>,劇中喜兒唱道:「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我們現在過年還貼這種門神,可見,這種風俗流傳久遠。後來,因為用桃符的人多,而畫像又不容易,所以就乾脆把門神的名字寫在桃板上,懸掛在大門兩旁,這將桃符上的畫就變成了文字。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不斷進步,認為寫上幾個人的名字還不如寫上一些押韻上口的喜慶吉利的詩句,這樣就出現了第一副對聯,五代時期後蜀王孟昶作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壽」。
關於對聯的傳說很多,我給大家講一個乾隆的故事。
話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微
服私訪下江南,見到一戶農家正在操辦喜事,乾隆一時興起,便派人送去幾個銅板和一副上聯「三個銅錢賀禮,嫌少勿收,收則貪財。」他滿以為這半聯會使對方難堪。沒想到這家的大人還沒來得及回答,只見一個十一二歲的頑童上前答道「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則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舉足不前,左右為難。
(三)、對聯的含義及特點。
說了這么多,那到底什麼是對聯?
咱們認真品品這副對聯,看看你能說出對聯的特點嗎?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1、什麼是對聯。
對聯(雅一點叫楹聯,俗一點叫對子。)就是兩兩相對的句子。
2、對聯的特點
⑴、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⑵、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
句尾字用平聲。)
⑶、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
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⑷、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有關平仄的知識,我們以後會學到的,不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先查一查有關資料。另外呢,對聯的張掛還有講究。傳統的作法是: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同學們,回家以後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對聯張貼的順序是不是對的呀?)

對聯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從古至今,發生過許許多多與對聯有關的逸聞趣事。不信,聽我再講個故事,同學們就可以領略對聯的妙處了。這個故事的名字是《解縉三氣老尚書》。

(四)、精品賞析。
對聯不光通俗易懂,有的還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人以啟發,給人以力量。
語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
聯。請同學猜猜第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這幅鐫刻在湖南嶽陽樓上的楹聯,歌頌的是誰?
明確: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作品有《岳陽樓記》。
有誰知道他的《岳陽樓記》?由這副對聯,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哪兩句話?
明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剛才讓你們猜的是人物,現在再猜個地方,猜猜這是哪裡?
明確:岳飛墓和岳王廟,位於西湖棲霞嶺南麓。
在秦檜跪像背後是岳飛墓闕上的楹雲:「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明確:「忠骨」指岳飛的屍骨;「佞臣」指奸臣秦檜、張俊等。
上聯 寫此地以能埋岳飛而感到有幸;
下聯寫岳飛墳前以白鐡鑄造的秦檜夫婦像,
不罵二人而寫白鐡之無辜, 因二人而日夜為人所唾罵。

同學們一定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因為她的貞烈,古人還特別修了一座「貞女祠」來紀念。殿前有副非常奇妙的對聯。相傳為明朝著名才子徐渭所作。這副對聯的讀法很奇妙,有十八種讀法,你會讀嗎?
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最常用的讀法。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常常漲,常漲常消。
這副對聯不但讀法奇妙,而且寓意深刻。他的表面是通過海水潮漲潮落,浮雲常漲常消,來揭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可變的,實際它是反襯世界上還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孟姜女的忠貞不變,正因為她的精神。所以她才萬古流芳。由此可見,撰聯人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再來看最後兩副對聯,一幅是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贊美江西的名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明確:
上聯:物有光華,天有珍寶。
下聯:人有俊傑,地有靈秀之氣。

另外一副是方誌敏的「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
明確:
①、作者簡介:方誌敏(1899-1935)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
②、關於這一對聯: 1919年,方誌敏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江西甲種工業學校機械專業,就讀前寫下了這副對聯。年少時寫的這副對聯就反映出了方誌敏的博大胸懷,松柏的正氣凜然、竹子的崇高氣節、梅花的錚錚鐵骨、蘭花的樸素清廉。

(五)、熟讀成誦。
課本上的這六首對聯學完了,我相信同學也該會背了,比一比,看誰背的多,背的好

(六)、思考練習。
對聯是背會了,但背下來的終究是別人的,我們不妨也試著對一對?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我講完後你要對對子: 從前,有個進士老爺,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節,他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了這么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鎮上有個窮秀才,路過進
士的家門,看見了這副對聯。他先是露出鄙視的神態,接著,又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見四下無人,就悄悄地在對聯上加改了一些筆畫。第二天一大早,進士的門前圍滿了大堆看熱鬧的人,他們有說有笑,議論紛紛,大家都稱贊:「改得好!改得好!」
門外的吵嚷聲驚動了進士老爺,他連忙打開大門,一看,立即昏倒在門前的台階上了。
原來,進士門前的對聯,已被秀才改成了這樣。改成了怎樣,請同學們想想課後寫下來,明天交給我,好嗎?(答案: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七)、結束語。
今天,我們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對聯課。我覺得,對聯,就是一首詩,詩情畫意; 就像一首歌,悅耳動聽。千言萬語道不盡,聯聯對語總關情。
《楹聯》教案二
一、教學目標:
1、感受對聯的藝術魅力;
2、掌握對聯的有關知識;
3、嘗試對對聯。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對聯的有關知識,學對對聯。 難點:對聯中有關平仄的要求。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
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合作練習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發源於唐代的律詩。因為律詩的頷聯和頸聯是講究對仗的,那時人們往往就單獨地把這兩聯拿出來創作,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情。這種文字游戲人們覺得很有趣,於是對聯就發展起來了,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今天我們就繼續探討一下有關對聯的知識。

(二)
欣賞佳聯。
1、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橫批南北)
2、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
3、無錫錫山山無錫 平湖湖水水平
4、雲水巴山雨 文章金石聲
5、斗雞山上山雞斗 龍隱洞中洞隱龍
6、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分析:
1、你知道第一副對聯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嗎?
明確:缺一(衣),少十(食),沒有東西。採用了「諧音」修辭。
2、第二副對聯相傳是清朝大才子金聖嘆因為文字獄被判斬,在刑場離別子女時所作。
有兩字也採用了「諧音」修辭,是哪兩字呢?
明確:蓮,梨。對聯表面的意思是寫蓮心之苦,梨核之酸,實際上是以「蓮」音「憐」和「連」,寓含「可憐」「連累」之意;以「梨」諧音「離」,寓含「離別」之意。准確、形象的表現了父子刑場離別時的心情,是對偶精工,文辭優美的佳聯。
第一副對聯叫作隱字聯,第二副對聯叫作諧音雙關聯。
3、第三副對聯又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呢?
明確:頂真。所以它就叫頂真聯。
4、你們知道第四副對聯是送給誰的嗎?
明確:巴金。他的名字嵌入了對聯中,這就是嵌字聯。
5、你看出第五副對聯的奧妙了嗎?它寫的是桂林名勝斗雞山和龍隱洞。
明確:倒過來讀也一樣。這就叫迴文聯。
6、
第六副對聯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據說它的上聯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清政府和外國人議和時某外國代表想侮辱中國人民就挑釁地出了上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而清政府中地一位書記官義正言辭地對出了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打消了侵略者的狂妄氣焰。
明確:這是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組成的對聯,這就叫同偏旁聯。

(三)
了解對聯的要求。

A
內容相對:(1)上下聯的詞句要使用對偶的修辭手法。
(2)上下聯的內容要相反或相關。

『叄』 高興安老師公開課教案「奇妙的對聯」

有關的參考資料如下:
上聯:紅黃藍白黑,五珍獻瑞
下聯:字史酒醫詩,諸聖流芳
橫批:聯袂賀春

西藏上聯: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新疆下聯:天山南北「烏魯木齊」
橫批:盛景爭春

上聯: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聽鍾樂和鳴,八方共飲復興酒
下聯:縱橫九萬里,錦綉中華創未來,看龍獅勁舞,四海同吟發展歌

北京上聯:三海九門,京華迎奧運
上海下聯:一江兩岸,世博靚申城

重慶上聯:朝天門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聯:塘沽港笑納萬國風

內蒙古上聯:碧草氈房,春風馬背牛羊壯
黑龍江下聯:蒼松雪嶺,沃野龍江豆谷香

廣東上聯:南海風清,講述春天故事
廣西下聯:灕江水碧,飄來三姐新歌

上聯:孔子仁,關公義,人文典範
下聯:泰山日,壺口煙,天地奇觀

上聯:八百里洞庭憑岳陽壯闊
下聯:兩千年赤壁覽黃鶴風流

上聯:萬里長城山海關,龍頭為首
下聯:獨門絕技少林寺,天下無雙

上聯:車輪飛轉東西南北追風去
下聯:鋼水奔騰春夏秋冬入眼來

上聯:飲龍井茶,品江南絲竹
下聯:登虎丘塔,論天下園林

上聯:苗寨黔山黃果樹,茅台赤水
下聯:川餚蜀綉錦官城,花徑草堂

上聯:水澤源流江河湖海
下聯:金銀銅鐵鉻鎳鉛鋅

上聯: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下聯:瓊海獨具大手筆,五指擎天

上聯:黃山為九州增色
下聯:瓷器與中國同名

上聯:荊花吐艷香江瑞
下聯:蓮蕊臨風鏡海清

上聯:品鐵觀音,香飄兩岸
下聯:拜媽祖廟,情系一家

上聯:麗鬼無驚厲鬼驚
下聯:藍天心曲步步高

上聯:冰花點點化為水
下聯:雪片紛紛結成霜

上聯:情歌聲聲變成哥
下聯:蝶舞翩翩幻為妹

上聯:夜郎枉作白日夢
下聯:倩女虛行暗幽魂

上聯:雨荷有蓋我蔭涼
下聯:草原無邊爾朝陽

上聯:古文故人做
下聯:禾火秋風起

上聯:假期有夢難圓
下聯:真隙無聊易長

『肆』 滿井游記教案,急急急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始終無意於仕途,萬曆二十年()就中了進士,但他不願做官,而去訪師求學,游歷山川。他曾辭去吳縣縣令,在蘇杭一帶遊玩,寫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記,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他生性酷愛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險登臨。他曾說「戀軀惜命,何用游山?」「與其死於床,何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岩寺觀瀑記》)在登山臨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張揚,文學創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漲。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於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麼,其具體表現是什麼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遊的所見所感。「欲出不得」的壓抑並沒有打消作者出遊的念頭,反而激發了他出遊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遊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然後,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緻。寫人雖寥寥數語,卻頗為傳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於遊人,彷彿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後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遊的肯定,並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後一段以議論作結,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不能以游墮事」,這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於作者本人,本無意於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遊滿井,因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鄉,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後雖又出仕,終非所願,年僅四十二歲病逝。

二、問題研討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遊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練習說明

一、
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甦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二、
本文在記敘描寫中多處運用比喻,比如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你能從文中再找出幾例嗎?結合上下文體會其表達效果。

本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比喻句的用法,體會其恰切生動的表達效果。

文中這樣的比喻句還有幾處,如「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光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如「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三、
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並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注意課文中助詞「之」的用法,體會它在結構或語氣上的作用,並作一些古今對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內郊田之外(表示限定關系,可譯為「以」。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還常用,如「四海之內」「國門之外」。)

脫籠之鵠曝沙之鳥(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的」。這種用法現在的書面語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語中,如「驚弓之鳥」「一丘之貉」。以上兩種,也都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但主要起結構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這種用法現在已不用。)

教學建議

一、
學習本文,應重點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個性化的寫景抒情風格,並結合完成課後練習,體會本文白描和擬人手法的運用以及比喻句的表達效果。教學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解說或訂正。

二、
袁宏道的山水游記更注重對大自然的客觀描寫,也揭示出人們遊山玩水的愉悅心情,這與唐宋時代的游記重寄託重理念的寫法完全不同。可將本文與本單元前幾篇課文作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特點。袁宏道的游記散文現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選本作擴展閱讀。

三、
組織一次春遊,仿照本文的風格寫一篇游記,要求語言簡練,寫出獨特的感受。

有關資料

一、參考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後,冬天餘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颳起就飛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水光才閃爍發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純凈新鮮,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盪,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遊人雖然還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但走路就汗流浹背。舉凡(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當中都透出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大概說是不能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而此地正好離我近,我將從現在開始出遊,怎能沒有記錄?(這是)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啊。

二、公安派(胡小偉)

明代文學流派。代表人物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貫為湖廣公安(今屬湖北),故世稱「公安派」。其重要成員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所把持。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後書勿讀」的復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明史·李夢陽傳》)。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萬曆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

①反對承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袁宗道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復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擬,而在無識」(《論文》)。他們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袁宏道《敘小修詩》),「世道改變,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勢也」(袁宏道《與江進之》)。不但文學內容,而且形式語言亦會有所變化而趨於通俗,這是因為「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俚,趨於俚又變矣」(袁中道《花雪賦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們進而主張:「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顧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濤閣集序》)沖破一切束縛創作的藩籬。

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於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強,率性所行,是謂真人」(袁宏道《識張幼於箴銘後》),進而強調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則不下筆。因此他們主張「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瀟碧堂集序》),這就包含著對儒家傳統溫柔敦厚詩教的反抗。他們把創作過程解釋為「靈竅於心,寓於境。境有所觸,心能攝之;心欲所吐,腕能運之」,「以心攝境,以腕運心,則性靈無不畢達」(江盈科《敝篋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靈無涯,搜之愈出,相與各呈其奇,而互窮其變,然後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於楮墨之間」(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實現文學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認為當時閭里婦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棗竿》之類,是「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又贊揚《水滸傳》比《史記》更為奇變,相形之下便覺得「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聽朱生說水滸傳》)。這是和他們的文學發展觀與創新論相聯系的,對提高那一時期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社會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體上頗有功績,「一掃王、李雲霧」(《公安縣志·袁中郎傳》),游記、尺牘、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潑詼諧,自成一家。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消極避世,多描寫身邊瑣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會內容,因而創作題材愈來愈狹窄。其仿效者則「沖口而出,不復檢點」,「為俚語,為纖巧,為莽盪」,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後人評論公安派文學主張的理論意義超過他們的創作實踐,是為公允之論。

(選自《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三、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讀袁宏道《滿井游記》(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針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字摹句擬,製造贗鼎偽觚的風氣,他大聲疾呼:創作要充分發揮自己個性,不要從人腳跟,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筆」。(《小修詩序》)他把死學古人的做法斥之為「糞里嚼渣」「順口接屁」「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與張幼宇書》)。他強調文學要「真」,要有真知灼見、真情實感,要從「假人假言」,也就是從「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觀中解放出來。這種尊重個性、要求解放,反對傳統的文學主張,使他的創作充滿著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游記,在他筆下,秀色可餐的吳越山水,堤柳萬株的柳浪湖泊,風清氣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著筆不多而宛然如畫。這些山水游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滿井游記》可算其代表作,我們試對此文作一粗淺分析。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名為「游記」,下筆不寫游,而寫不得游,宕開一筆,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們對出遊的關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筆鋒一轉,進入游記實寫。交代了時間:廿二日,地點:滿井。滿井系北京東北郊的地名,據《帝京景物略》記載:「該地有一古井,……並高於地,泉高於井,四時不落。」

簡捷而准確地點明游記的時間地點後,作者便由遠及近,由面及點,層次分明地記游: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這是滿井鳥瞰。只用十二個字,就凝練、灑脫、富於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來。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籠子中飛出來的天鵝。寥寥數語,完成了面的描繪,即移步換形,以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東鱗西爪地點染滿井的秀麗風光:

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始寫水;繼寫山;後寫田野。三組優美的特寫鏡頭,勾魂攝魄地凸現了早春二月獨有的特點。作者一方面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真切觀察,抓住了最能體現早春生機盎然特點的景物:河面浮冰剛剛溶化;山巒積雪剛剛消融;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藉助於遣詞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這些景物的個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個「始」字,使時間性更加鮮明,柳條將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點,不會是暮春的景物。這些特徵性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猶未盡,更給這些景物一些生動、貼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觸、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境、出匣寶劍;座座青山秀麗得好像晨妝少女。正寫側寫並用,辭采藻飾渲染,「如剝蕉心,愈剝愈出」,明媚秀麗的滿井如在目前。

唐朝張彥遠《論畫體》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於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滿井游記》便符合這種藝術辯證法。他不是把滿井春景纖毫畢露地一一羅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劉勰語)。只用山、水、田野三個點,與「一望空闊」的面結合,便盡形盡致地寫活了初春的滿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脫籠之鵠」。

隨後,作者寫出了移情入景的神來之筆:

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真是珠排字字圓!袁宏道的山水游記善於把人的感情與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則採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無形的情思化為有形的景物,這就是黑格爾講的:「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靈的定性納入自然物里。」(《美學》)清代江《彥沖畫柳燕》詩說的:「柳葉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風本無質不上紙,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詩錄》)以有形狀無形,曲徑通幽。《滿井游記》中「毛羽鱗鬣」的「喜氣」,曲折、巧妙而韻味十足地表達了作者對春景的欣慕喜悅之情。這也是一種誇飾手法。王充《論衡·感虛》說:「瓠藝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極寫音樂的魅力;「曝沙之鳥,呷浪之鱗」的喜氣,更顯出春光的和煦。有「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無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鏡,映出作者,映出時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記恰如他任性而發、狂放不羈的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猻入籠中」,「世人莫道烏紗好,君獨垂頭思豐草。」(《述內》)《滿井游記》是他晚年之作,寫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其時,他在禮部作官,雖然官務清閑,不像當吳中縣令時「苦瘦苦忙」「進退狼狽」,但污濁的官場仍使他嘗盡百暖百寒、乍陰乍陽的人間惡趣。春在溪頭芥菜花,當他偶見嫩柳迎風、魚翔淺底的青山綠水時,他彷彿恍然大悟:人間不是沒有春光,人生不是沒有樂趣!在游記的最後,他便直抒感興: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說中郎的文章「出自靈竅,吐於慧舌,寫於穎,蕭蕭泠泠皆足以盪滌塵情,消除熱惱。」甚至說袁中郎晚年之作「無一篇不警策」。這或許愛屋及烏,有過譽之嫌。但《滿井游記》的確當得起「健若沒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贊語,是一篇令人百讀不厭的山水小品。

『伍』 高考語文默寫(廣東)

不要漫無來目的地背。源
高考前一段時間,默寫篇目會出來。
要背的大約四十一二篇,每一年要默寫的篇目可能會有變化,但變化很少。
高考的時候,只考默寫篇目里有的,所以你不用緊張。
有的時候,默寫考的不一定是人盡皆知的句子。
想要拿滿分,只要默寫篇目上有的,就要背。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

建議你把上一年的需要默寫的默寫篇目找出來,先照著上面的篇目背。等你那一年的默寫篇目出來時,看到有四十多篇要背的,也不會慌了手腳。

高考的時候出四句默寫,任選三句來答。

『陸』 急求高中語文《哦,香雪》的說課稿。。

http://www.isud.com.cn/showdown.asp?soft_id=16987

『高中語文說課』高中語文《哦,香雪》教學實錄及點評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研讀小說文本,體察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性格。 初聽,這個開場白似乎和小說教學渾身不搭界,有點突兀。聯系下文教學,就覺別具匠心:丁教師沒有生硬......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0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高中語文說課稿 《口技》說課教案

·高中語文說課稿 《口技》說課教案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15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高中語文說課稿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說課稿..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說課稿一、說教材 我的課題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16課),這是一篇特殊的課文。 首先,它所處的單元......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61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高中語文說課稿 《守財奴》說課稿

·《守財奴》說課稿一、說教材 1、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近些年來,對文學作品的考查,只注重詩歌和散文的鑒賞,而對小說的閱讀鑒賞考查成了冷門。我們應當看到,近幾年高......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99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高中語文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 《再別康橋》說課稿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73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說課稿

·一、開場白: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二、說教材《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它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描寫的是詩人辭官......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64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崤之戰

·今天我就課文《餚之戰》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五冊第五單元第十六課《餚之戰》。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秦晉之間一場爭奪中原霸權的戰爭。當時......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21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是在學習第二單元的講演稿之後,又接觸的一篇講演稿.它在內容和體裁上都不同於前兩篇,它屬記敘文,偏重於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48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是在學習第二單元的講演稿之後,又接觸的一篇講演稿.它在內容和體裁上都不同於前兩篇,它屬記敘文,偏重於記述講演的過程,突出講演者的形象.而《最後一次......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57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 季氏將伐顓臾

·一, 教材分析 1, 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將伐顓臾》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中一篇課文,被列在先秦諸子散文單元的第一篇.它的位置決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這......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13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三冊說課稿 雨霖鈴

·說課教案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雨霖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第8課《詞七首》裡面的一首詞. 本單元主要是鑒賞唐宋詩詞.唐詩和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837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三冊說課稿 巴爾扎克葬詞

·教材分析這是一篇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寫給同時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的追悼詞,作為一篇演講詞,本文在字詞的理解上也許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困難,但要真正完成單元教學目......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41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一冊說課稿 觸龍說趙太後

·我說課的篇目是《觸龍說趙太後》,它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第一冊第五單元第四篇課文,屬於自讀課文.大綱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 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50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歌詞四首說課教案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歌詞四首》,它是新教材廣東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歌單元擴展閱讀中的一課.我的說課共分為五個部分,它們分別是: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98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說課稿 裝在套了里的人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教材分析《裝在套了里的人》是一篇短篇小說,它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的代表作,這篇小說通過對"套中人"別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沙皇專......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73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說課稿 沁園春 長沙

·《沁園春 長沙》說課稿導語我們中國是一個偉大的詩的國度,文學藝術也起源於詩歌.一個人文學素養,文學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對詩歌的感悟和鑒賞能力如何.綜觀新高考以來的詩歌鑒賞提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439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說課稿 《赤壁賦》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1005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二冊說課稿 病梅館記

·目 的:說明教材的特點和教學中採用的方法,說明教學中對學法的指導和教學實施步驟. 重 點: 說明教材特點及其教學實施方法. 一,關於教材《病梅館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39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三冊說課稿 漫話清高

·《漫話清高》說課稿我說課的題目是《漫話清高》,對這課的教學,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簡單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漫話清高》具體編排在高中語文第三......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794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二冊說課稿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說課稿(詳案) 一,開場白: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 二,說教材《歸去來兮辭》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它是東晉大詩......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690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蘇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聽聽那冷雨

·關於教材《聽聽那冷雨》是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專題第四模塊"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調動了聽,視,嗅等多種感覺方式,將少年生活的回憶,古詩畫的意境和現......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887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三冊說課稿 燈下漫筆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燈下漫筆》是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五單元散文鑒賞教學的起始課,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義的雜文,魯迅通過對中國歷史的深入解剖,表達了對封建專制主義的......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65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師說

·《師說》說課稿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435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二冊說課稿 游褒禪山記

·《游褒禪山記》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課文.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的,教學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314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三冊說課稿 淚珠與珍珠

·《淚珠與珍珠》說課稿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我是57中學的高中語文老師張美靈.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淚珠與珍珠》.我之所......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530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三冊說課稿 陳情表

·高中語文第三冊只安排了一個文言文單元,《陳情表》是其中的一篇講讀課.高中階段大綱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76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四冊說課稿 虎丘記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永嘉縣上塘中學的徐勇敏,今天我說的課題是《虎丘記》.《虎丘記》是高中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言散文.學習古代散文,在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欣......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92 推薦程度:

『高中語文說課稿』高中語文第四冊說課稿 葯

·《葯》說課稿一,教材分析這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小說.本單元是小說單元,著重培養學生欣賞現當代小說的能力,欣賞的重點是小說的主題,結構和人物性格及描寫技巧. 魯......
軟體大小:未知 授權方式:免費下載 下載:206

閱讀全文

與虎丘記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