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05 18:49:19

教學設計研究發展的各階段的特徵聯系

國外的教學設計研究從20世紀年代起步,至90年代,涌現出加涅的「學習條件理論」、羅米索斯基的「知能結構論」、梅里爾的「成分顯示論」、賴格盧特的「精細加工論」、巴納斯的「宏觀教學設計論」、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學系統設計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教學設計理論。這些研究趨向於從不同角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尤其是用系統方法來探索教學設計問題,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從整體上綜合考慮教學過程的各種因素。雖然這些理論都是各自獨立地發展,但卻得出相類似的結論。因此,梅里爾等人將這些理論稱為「第一代教學設計理論」,簡稱ID1。

我國的教學設計研究起步較遲。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翻譯介紹了一些國外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出版了一些研究專著,其中較有影響的是《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1992)和《教學設計》(烏美娜主編,1994)兩書。可以說,這兩本書已成為指導我國教學設計實踐活動的主要理論依據。90年代中後期,我國的教學設計研究者更多地轉向教學設計的應用和實踐研究。在1994年,教育部啟動了九五國家級課題「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研究」。在何克抗、李克東教授的主持下,該項目的試驗范圍已覆蓋22個省市的近600所學校。素質教育思想、信息技術和建構主義理論是推動項目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其研究成果「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方法的提出是我國教學設計研究的理論性突破。

如何更好地把握國內外教學設計研究的發展脈絡?本文擬從教學設計觀、學習心理學的影響、科學技術的作用等方面作拋磚引玉性的分析與推斷。

一、系統觀和設計觀

教學設計的思維方式主要來自於系統觀念的貢獻。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而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從教學設計角度看,理解和解決教學問題的主要方法,長期以來採用的是系統方法。這一觀點充分反映在對教學設計的定義和設計教學的系統方法模型的認識方面。

美國學者肯普給教學設計下的定義是:「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部分的問題和需求。在連續模式中確立解決它們的方法步驟,然後評價教學成果的系統計劃過程」。教學設計的代表人物加涅對教學設計的定義較為簡潔,「計劃教學系統的系統過程,稱之為教學設計」。我國教學設計專家烏美娜認為,「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這個定義在我國有較大的影響面,但不難看出,它與肯普、加涅的定義是一脈相承的。如果加以分析和概括,可以得到教學設計的兩個重要特徵:系統方法和系統計劃過程(通常用模型描述)。

系統方法作為一種綜合方法,強調整體性和反饋性,對教學設計的啟示是:如何對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結構和功能進行整體研究,從而揭示出教學要素之間必然的、規律性的聯系,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在教學系統中,使教與學之間的信息與反饋正常進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控制。那麼,系統科學的原理應如何在教學設計領域中有效運用呢?由此又引出了系統方法轉化為可操作性的過程和程序的研究,於是出現了系統方法模型研究(又稱作教學設計的過程模式)的百花齊放局面。按模式產生的時間順序看,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過程模式有肯普模型[1]、狄克—柯瑞模型[2]和史密斯—雷根模型[3]。它們的共性是要求從整體觀出發,從環境或需求入手制定教學目標,發展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傳遞、評價,並有效地運用系統反饋進行教學設計修正,從而達到教學系統的整體優化。這些模型所反映的步驟和過程具有很強的線性特徵,又被稱作線性系統方法模型。作為線性系統方法模型,基本體現了硬系統思維的特徵,都有一個較嚴密的設計程序,這為我們掌握基本的教學設計程序和規范提供了良好基礎,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按照希夫曼(SHIRZS.SCIFFMAN)的觀點[4],這些系統方法模型可歸到「標准系統觀」范疇。另外,我們還發現,教學目標、學生特徵、教學策略、教學評價是構成這類模型的基本要素。這也說明了該階段對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研究始終未跳出肯普構建的「目標—策略—評價」這個基本框架。

盡管肯普、狄克—柯瑞、史密斯—雷根等人的線性系統方法模型一直被奉為經典,各領風騷,但是近年來也受到一些質疑和批評。我們從系統科學的發展來分析它們的局限。一般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是系統理論、系統科學的第一批成果,它們幾乎都醞釀於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誕生於1948年左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三論都是運用系統的觀點從不同的側面(系統、信息、控制)研究同一問題的成果,有學者稱此三論為一般系統論。汲取一般系統論(又稱硬系統)營養的肯普、加涅等人的系統方法模型也深深打上了「相對的封閉性、穩定性和線性思維模式」等烙印。1990年梅里爾等人歷數了這些模型在運用中產生的問題,例如,內容分析缺乏整和性;由於系統的封閉性而不能有效地吸納有關教與學的專門知識;機械地使用系統方法,導致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等階段彼此互不相關,換言之,每個階段都使用各自的工具,保持各自的知識表徵形式,但對於前一階段中所發生的變化應如何直接引起下一階段的變化,卻未能提出相應的處方[5]。

70年代先後,出現了耗散結構、協同學和超循環三種系統理論,它們合稱自組織理論。此外,混沌學說、分形理論等,也從不同角度對系統的結構及其運動進行了刻畫。為區別貝塔朗菲最初的一般系統論,這些新的理論群被稱為「廣義系統論」。廣義系統論對教學設計研究是否會有積極意義?我們注意到,Johassen、Dowling、You等學者提出了教學設計過程充滿了混沌性,並對混沌在教學設計中的理論、方法及實踐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6]。他們建議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混沌學的非線性開放系統、非決定論的不可預測性、正反饋圈等基本概念。我國學者也提出了「混沌基本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是教學設計發展的新方向」,以期能引起國內更多教學設計研究者的關注和研究[7]。

美國學者巴納斯(Bala.H.Banazhy)稱線性系統方法模型為微觀教學設計,它們的特點是:機械地使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預先確定行為目標,在確定的有限范圍內運行,呈現出穩定性等等。在研究了微觀設計的特點後,巴納斯提出了宏觀教學設計論。它的出現也是近年來開放系統思維和軟系統方法的產物。巴納斯認為,教育是一個開放的人類活動系統,是一個系統復合體,它與教師、學生、環境、政治、文化背景、國情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是簡單線性的、穩定的,必須對教育本身建立一種動態的、非線性的、綜合的、整體的思維模型。宏觀教學設計與微觀教學設計的根本區別在於:後者立足於對已有系統進行分析、診斷和矯正;前者立足於更大系統的需求與條件,用系統與環境模型、結構與功能模型、過程與行動模型對未來系統作系統表徵(綜合描述)。宏觀教學設計論的系統方法模型強調非線性和動態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水平、四種系統環境和四種關系構成的三維設計框架[8];設計過程是反復的和螺旋式的,並與反饋和前饋相互聯系[9];分化—整和存在於教學設計過程始終[10];對系統中各個層次間的相互作用,強調協調與綜合[11];設計者、教師、教學對象和其他與系統設計有關的人員應共同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12]。

超越、展望和重塑是宏觀教學設計論的三個主要策略。巴納斯認為,不應該再對現有的系統進行改良,相反,我們應該超越現有系統;不僅要預測它,還應該重新認識它;不僅要改造它,還應該重塑它。我們著重介紹巴納斯的研究成果,不僅是要說明宏觀教學設計論是教學設計理論的重要發展,還希望在我國教育改革和信息技術給教育帶來的發展契機的大背景下,該理論能對可能或正在出現的新型教育(學)系統(如網路教育)的探索發揮重要作用,幫助我們確定和組織社會中存在的教育機會和資源,將它們聚集起來,為所有人提供學習機會。

通過分析,我們看到,教學設計的系統方法模型研究,一方面在對線性模型進行完善補充,一方面在向非線性模型轉變,在微觀設計的基礎上,已發展起開放的、動態的、多層次的宏觀設計。這些研究反映了系統科學及其發展對它的影響,因此,可把這些研究歸屬到教學設計的系統觀范疇里。

前面提到,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通常,問題可分為定義完善的與定義不完善的兩種。定義完善的問題有唯一正確的解,問題的初始條件、唯一的解以及解題的有限途徑,通常都是約定的。設計者遵循教學設計的規則與程序,只要一步一步進行操作,就可獲得定義完善問題的「最佳」設計結果。該過程是合乎邏輯的、理性的和系統的。在這時,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是統一、一致的。定義不完善問題則可能有無數個解。因為無論是初始條件,還是獲得令人滿意的解的過程與標准,都不可能十分清楚。在實際中,我們面對的教學問題基本上是定義不完善性的。這時,設計者採用系統方法,遵循一系列步驟,卻可能獲得了解決定義不完善問題的多種發現。如何解釋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的這種差異性呢?教學設計的另一本質問題不可迴避地擺在我們面前:教學設計的設計觀。

教學設計是一種設計活動,設計活動的本質就是為創造某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新事物而進行的探索活動。創造性和直覺是設計活動的主要特徵。設計者作為設計活動的主體,對情景的分析和需要的描述,離不開技術與理性的思考,但是,設計者的創造性和直覺則對提出有關方案的設想極為重要。設計者的經驗、理論素質、風格、情感、洞察力等都會影響對問題的理解。理解的不同,則可能導致不同的方案。設計過程中通常存在著社會性交互作用。例如,巴納斯在宏觀教學設計論中提出的多方參與原則,即設計過程應包括各方面人士的參與協作,各方的利益、價值觀以及看法都統一被加以考慮,以產生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對於某些模糊性的教學情景,設計者沒有必要採用一般的規則和程序,可憑直覺對影響教學設計的因素進行歸並或簡化,這也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

對於教學設計的本質,多數學者傾向於強調它的系統觀,視教學設計過程為一個邏輯的、理性的、技術的、系統的,強調規則與過程的重要性。在實際運用這些規則時,設計更接近工程學,設計者更像一個工程師。也有少數學者把教學設計過程描述為一種創造性的過程。問題解決方案的新穎性及獨特性都來自於設計者的創造性,這時的設計者更像一個「藝術家」。我們認為,系統觀和設計觀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以機械地、片面地對待,教學設計過程是包含技術的與創造性的、邏輯的與直覺思考的過程,這正是教學設計的本質所在。

二、學習理論的重要影響

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為什麼會存在這種關系?對這個似乎已成定論的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准確地把握教學設計理論發展的脈絡。

從文獻檢索看,「學習理論是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已是公認的看法。它的邏輯依據是:教學設計是為了促進學習而設計教學策略,為了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必須廣泛了解學習及人類行為,而學習理論說明了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以及為什麼有的學習有效,有的學習無效,因此必須以學習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

我們可否進一步推斷: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理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理論的新成果會帶來教學設計理論的革新。

賴格盧特認為,「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為了提出達到預期目的的最優途徑,因此,教學設計主要是關於提出最優教學方法的處方的一門學科,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13]。在他看來,教學設計理論也可以被稱為教學理論。我國學者也有類似的認識,「教學設計就是把教學原理轉換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計劃的過程」[14]。

關於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關系,有兩種典型看法:相互作用論和推衍論[15]。相互作用論是指,學習理論的進展會影響教學理論的形成,同樣,教學理論的發展也會影響學習理論的研究。例如,阿特金森(Atkinson,1972)認為,教學理論的發展要闡述學習過程,因為在對學習有較深刻理解之前,是不可能制定真正有效的教學策略。但是,如果以為一種完善的學習理論是形成教學理論的先決條件的話,那他在教學理論方面將不會有任何進展。推衍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理論可以作為派生教學理論的基本來源。例如,布魯納(Bruner,1966)認為,「教學理論必須考慮學習與發展這兩個方面,必須同那些他所贊同的學習理論和發展理論相一致」。在他看來,學習理論是描述性的,而教學理論是處方的和規定性的。言下之意,教學理論是學習理論的進一步推衍。

在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學習理論對它的影響,也可以看到比較有影響的教學設計理論是由某種特定的學習理論直接推導出來的。

烏美娜教授在《教學設計》一書中,專門討論了「學習理論的發展使教學設計從萌芽到誕生,從起步走向發展」,指出「以行為主義聯結學派心理學為基礎的斯金納程序教學運動促使教學設計過程和理論的誕生和早期發展」。斯金納在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中,概括出強化作用、泛化作用與消退作用等學習規律。他在其理論的基礎上創造了「教學機器」,設計出「程序教學」的完整方案。程序教學重視作業分析、學習行為目標的分析、教材邏輯順序研究以及如何設計教學策略。在程序教學運動中,出現了專門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者,他們對目標理論、任務分析、媒體選擇、形成性評價等一系列教學設計問題展開了研究。這些研究為後來發展的教學設計思想提供了基礎。

加涅對教學設計理論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所關注的重點是把學習理論研究的結果運用於教學設計。加涅被公認為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的折中主義者。他一方面承認行為的基本單位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討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心智活動。70年代後,他在對學習理論的探討中,試圖闡明學生的認知結構,並著重用信息加工模式來解釋學習過程。加涅按照學習的類型、學習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推導出他的教學設計原理。

加涅按學習的復雜程度,提出了八種類型的學習[16]。他認為,學習是累積性的。較復雜、較高級的學習是建立在基礎性的學習基礎上,每一類學習都是以前一類學習為前提的。這就是加涅的學習層次理論的核心思想。學習層次說對教學序列的設計有重要意義。因為前一層次的學習為後一層次的學習做好准備,這樣,教師可通過分析前一層次學習的結果,確定學生的內部條件。而且,這些學習層次呈累積的性質,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一級一級建立起來的。因而在設計教學策略時,可以此為基礎,構成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模式(加涅,1979)。

加涅認為,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根據學生在學習後所獲得的各種能力,加涅提出了五種學習結果[17]。加涅認為,設計教學的最佳途徑,是根據所期望的目標來安排教學工作。加涅對學習結果的五種分類,實際上就是一種教育目標的分類。

加涅在論述學習的類型和學習的結果時,都把學習作為一個過程,每一過程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根據學習的過程,加涅推導出與其相應的教學過程,該過程由八個教學事件構成[18]。加涅認為,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要影響學習的內部過程,教學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要與其一一對應起來。

我們只是把加涅的「由學習理論推衍出教學設計理論」作為個案分析。事實上,這並非一種特殊現象,賴格盧特的「精細加工論」和梅里爾的「成分顯示論」,亦未擺脫加涅的研究範式,反映出認知學習理論的研究背景,本文就不再贅述。

也許我們可得出如下結論:一種有效的教學設計理論必須是建立在有關的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近三十年來,心理學發展迅速,碩果累累,已擴展到教學設計研究領域,影響著教學設計理論的形成,使教學設計理論帶有鮮明的心理學特徵。何克抗教授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提出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應以心理學作為斷代原則。並根據該原則,把握住了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方向,同時結合我國教育實際和教育改革要求提出了「主導—主體」教學設計理論框架。我們也必須指出,一種合適的學習理論並不是產生教學設計理論的充足條件。學習理論可以為有效的教學設計理論的產生提供一般的方向,但教學設計理論的形成,還涉及其他變數,如科學技術,下面將著重討論這個問題。

三、科學技術的促進作用

目前已有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產生於多媒體、人工智網路等技術之前,沒有真正考慮那這些以交互性為基礎的技術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影響。在1990年,梅里爾等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行教學設計的模型都將焦點集中於刺激要素的呈示上,由此產生的教學通常是消極的、非交互性的。顯然,探索新技術條件下,能夠充分發揮交互技術的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和模式勢在必行。

西爾斯和里齊(Seels,B.B.andRichey)在《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中文版的「序」中談到教學設計的發展:「建構主義的思路和新的技術支撐兩者結合,創造了新的設計與傳遞教學的途徑。」我們以建構主義學派之一的認知彈性理論與超文本技術的結合為例證。

斯皮諾等於1990年提出了認知彈性理論(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19]。所謂認知彈性理論是指以多種方式同時重建自己的知識,以便對發生根本變化的情境領域作出適宜的反應。其基本原理有二。

1.有在顯示多元事實時,才能以最佳方式對結構不良領域的現象進行思考。這是因為從單一視角提出的每一個單獨的觀點雖不是虛假的或錯誤的,但卻不是充分的。這就要求從多於一個觀點的角度檢查某一概念,這既能增強對該概念自身的理解,同時也能增強將這一理解遷移至其他領域的能力。

2.概念與案例構成多維與非顯性的「十字交叉」形狀(「Criss-crissing」of conceptual and caseland scape),達到對復雜知識盡可能完整的理解,即充分理解概念的豐富內涵並相對完整地覆蓋各種變化的、復雜的相關案例,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具有足夠彈性與靈活性的知識,以適應多變的真實情境。

認知彈性理論表明,以多種方式加以利用的知識,必須以多種方式進行教學。具有非線形特徵的超文本技術正是這樣一種適用於認知彈性理論的理想的學習與教學媒體。它可用於開發多媒體計算機支持的非線形與多維度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使學習與教學可視化、情境化,以幫助學習者,尤其是初學者注意不同情境中的重要特徵和相關信息。斯皮諾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這種教學方式遵循以下原則:

1.學習活動必須為學習者提供知識的多元表徵並鼓勵學習者自身對知識進行多種方式表徵;

2.教學設計應注意構建由概念與案例交織組成的「十字形」,以保證知識的高度概括性與具體性的結合,使知識富有彈性,以靈活適應變化的情境,增強知識的遷移性和覆蓋面;

3.教學材料應避免內容的過於簡單化,在條件許可時,盡可能保持知識的真實性與復雜性;

4.教學應基於情境、基於案例、基於問題解決,強調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

5.作為教學內容的知識源泉應該是高度聯系的知識整體。

目前,有關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正方興未艾。我們深信,隨著現代的技術手段的發展,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將突破傳統教學設計假設的局限,開發出能有效支持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促進知識在新情境中遷移的教學軟體和課堂教學方案,並通過網路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跨越時空地域開展網路上的協作學習。由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突出了學生中心的思想,何克抗教授指出,這種新的教學設計理論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它的全部理論、方法都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的「學」而展開,其核心內容包括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自主學習策略的設計,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習環境的構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⑵ 急求教案包括小中高大學語文任意階段的一節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這是我最近在幫別人寫教案,在網上找到的,與你分享一哈哈~~~
《我與地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 殘疾後 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 篩選信息,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2、 評價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生死和生活的態度。
3、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命運》)同學們,請告訴老師你聽到的樂曲是什麼,它的作者是誰?(學生回答,貝多芬)對,就是那個雙耳失聰、雙目失明卻依然不向命運低頭的貝多芬。他曾經說過:「我要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叫我屈服。」這是多麼堅強的意志力啊!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象他一樣向不幸命運抗爭的人。今天我們就走近作家史鐵生,一起體會他用十五年時間參悟的生命價值《我與地壇》。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作家,中國作協會員。生於北京,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響應號召到陝西務農。21歲時,因積勞成疾導致下肢癱瘓。住進醫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但他身殘志不殘,返回北京後潛心寫作,在與命運的搏鬥中,憑著頑強的毅力,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文字作品。 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插隊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21歲正是狂妄的年紀,忽然殘廢了雙腿,對他的打擊多麼深啊。世界在瞬間崩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史鐵生用了十五年的時間長久地思索,他潛心讀書,致力寫作,終於成長為一個具有哲學家思想的作家,但這中間的過程卻是多麼地痛苦而又復雜。史鐵生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說、散文均貫穿了一點,那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正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三、整體感知
(一)析題
我與地壇,抒情散文,借地壇抒寫自己的痛苦、復雜、深沉的感情。
(二)提問:
1。幾個部分?總體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寫的對象及特點是什麼?
2.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一)地壇 對象 (二)母親
∣ ∣ ∣
荒蕪但並不衰敗 特點 堅忍、毫不張揚
∣ ∣ ∣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啟發
四、精讀分析
1.閱讀課文第一節與第五節第一句話,說一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答:我…… 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 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我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
地壇被人遺棄同病相憐作者被社會遺棄
2.第一部分有幾處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
答:雕欄玉砌不復在 蒼松翠 柏樹幽
四壁朱顏改 野草荒藤樂悠悠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金蟬脫殼
露珠滾動 滿園草木競相榮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荒蕪但並不衰敗
3.它們引發作者怎樣的思考?
答:引發了作者的三個思考即(1)我該不該去死?
(2)我為什麼要出生?
(3)我應該怎樣活?
4、針對第一個問題地壇給了我什麼啟迪?(找出關鍵句)
答:「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著,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到使這里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應順從自然。所以我雖然雙腿殘疾,也要順應自然 不應去死。
5、作者在地壇「想了好幾年」,終於找到了答案,解答了生與死的問題。地壇幫他解決了為什麼生的問題。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麼活下去?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答:(1)、「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盪。」「那時,太陽循著亘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裡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 顯露出 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亘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 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恆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恆。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於自己的身影; 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 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那麼,我應該怎樣活著?
6、分析六個譬如「譬如落日。。。。。。譬如雨燕。。。。。。譬如雪地腳印。。。。。。譬如古柏。。。。。。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譬如秋風」以上六句是說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請聯系作者經歷、遭遇說說文句的含義是什麼?
答:六個「譬如」,從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里落葉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告訴我們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就如作者雖然身體殘疾,但志不能殘,應該堅強地活著
五、結合事例談談你對生命的苦難的看法。

事例1:美國總統林肯21歲時經商失敗,22歲參選洲議員失敗,24歲時經商又失敗,26歲喪妻,他傷心的幾乎崩潰,到49歲時,他先後經歷了10次競選失敗,但他並不氣餒,到52歲時,終於當選了美國總統。(戰勝困難)
事例2;世界著名的走鋼絲人卡爾華倫達曾說:「走鋼絲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以這種態度來走鋼絲,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時,從75英尺的鋼絲上掉了下來死了,令人十分不可思議。後來也是走鋼絲的華倫達太太說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三個月,卡爾華倫達開始懷疑自己「這次可能會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來上,而不是用在走鋼絲上。 躲避苦難
事例3:桑蘭被譽為中國的「跳馬王」。但在1998年7月21日的美國紐約第四次友好運動會的體育賽場中,只是一次賽前訓練,17歲的桑蘭由於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桑蘭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她的傷勢非常嚴重:第5-7頸椎呈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覺。但她從醒來之後,就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從她重新面對公眾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遠浮現著燦爛的微笑。現在她是清華大學附中的學生。她正站起來,新的人生畫卷正在展開。 笑對苦難
事例4:美國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車禍,摔斷了被她視為最大本錢的兩條腿,她並沒有絕望,而是充滿信心地來關心周圍的事情。當她以輪椅代步時,她發現自己使用的輪椅很不方便,就找了兩位從事工程技術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將它變為很好用的輪椅,並推銷給殘疾者使用,不到兩年,她的公司已經成為加州業績最好的公司之一。 利用苦難
事例5: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純沙漠地帶。所謂的純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沒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這無雨無水,乾旱,鹽鹼,人稱「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卻有著一種古老樹種----胡楊樹。無論是站著的胡楊還是身軀彎曲或者撲倒在地的胡楊,在它的腳下,均不見有一棵小草在生長。乾裂得張著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紋,一環套一環,直接蒼天。胡楊樹,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對不幸,面對坎坷,它們竭盡全力抗爭,顯示出生命超乎異常的偉大。 抗爭苦難
-----《准備十八歲》袁麗娟
六、教師小結本課的思想內容:
1.關心殘疾人
2.珍愛生命
3.奇跡多是在惡運中出現的。
七、布置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范,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板書設計:
雕欄玉砌不復在 蒼松翠 柏樹幽
四壁朱顏改 野草荒藤樂悠悠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金蟬脫殼
露珠滾動 滿園草木競相榮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荒蕪但並不衰敗(身殘志堅,堅強地活著)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史鐵生在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後,漸漸看清了生命個體中必然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當他在獲得頓悟之後,就逐漸地將眼光投射到他身邊的人上。此時,他發現其實母親所承受的苦難是自己的雙倍;他發現母親的愛原來一直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他的周圍,供給他呼吸,而他卻毫無知覺。
二、體味母親的「苦」
1、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2、第二段以「知道」構成的排比表現的是什麼?與後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對比,體會其中的意味。
(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後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3、請大家找出並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她知道我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裡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麼。」
「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裡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
「……,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為什麼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裡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於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卧難安;當兒子回家後,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麼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於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准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體會「我」的懂得與後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麼態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 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兒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 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採用了一種遠觀的態度,表現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於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輕聲齊讀劃線部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麼關系?
「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願望(指想讓母親驕傲)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佔了很大比重。」
「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麼,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後,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麼要這么寫?
「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後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 「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 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句 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後 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五、作業
1、閱讀《課外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餘部分,並且抄寫第三部分。
2、讀完《我與地壇》全文後試回答:經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為什麼來地壇?
3、發展性作業:比較地壇與母親的異同點,並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
【板書】 理解兒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親 擔憂卻不敢表現 希望讓母親驕傲(不自覺) 兒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親,已經來不及了

1、 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2、 讀「在我的頭一篇小說……」兩段,思考:兒子終於走出了一條路,母親且走了,作者的內心受到怎樣的觸動?是怎樣一種心情?
(歉意、沉鬱、哀怨,還有對母親痛徹心肺的思念)
3、 讀「曾有過好幾回……」體會作者在平而淡的敘述中,包含的濃而深的情感。體會結尾出的句號的意味。(為什麼不用感嘆號?――痛悔、內疚,但是一切真的來不及了,這種傷感是沒有什麼可以補救的了,徹底的痛苦,徹底的傷感!)
4、 默讀後一段,思考: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存啟示?
(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7、最後一段敘述,似與前面不相承,其實是隨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讀來不僅沒有雜亂之感,反而給人一種盪氣回腸的美。
(四)擴展: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
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
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
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
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
活著有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
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
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
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
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
准備准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
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
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
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
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
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
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
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
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⑶ 《匆匆》的教學設計

兩種,你看看吧,望採納,謝謝!

1.匆匆

(一)教學目標:
(1)引導深入讀書,體會文字之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抓住重點句子,聯系自己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朗讀欣賞文本獨特的文學形象,感受作者的心理,背誦喜歡的部分。
(4)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看作者是怎樣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
(二)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具體描寫「日子匆匆過去」的句子,從中懂得時間的寶貴。
(三)教學難點:由於時空跨越較大,人們的語言習慣不同,要把句子讀通順。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孩子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匆匆》這篇課文,齊讀課題,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誰知道這篇課文是誰寫的?(朱自清)誰能來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把你課前收集的資料跟大家交流一下。讓生說後板書:朱自清
二、那麼文章寫了什麼匆匆呢?請學生拿起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小黑板出示)
1.作者是如何描寫時間這一無形的東西呢?
2.面對流逝的時間,作者有怎樣的感受呢?
3.匆匆流逝的僅僅是時光嗎?是什麼?
三、讀課文,合作學習,集體思考。
1、指名大聲讀第一自然段。
(1)師:請一位同學給大家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能讓我們一下子就喜歡這個開頭,好嗎?(學生朗讀)
(2)你喜歡這樣的開頭嗎?為什麼?喜歡哪些句子?(說說你的理由)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生朗讀、跟著讀)
(3)齊讀:讓我們帶著無奈和留戀之情,一起朗讀第一段?(板書:時間一去不復返)
2、齊讀第二自然段。
(1)齊讀,把你喜歡的句子畫起來,再說說為什麼喜歡?(生說)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八千多日子大概多少年有多長時間?會算嗎?那你來到這個世界有多少日子了?為什麼用「八千多日子」?

(2)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地算著,24年的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真讓我大吃一驚。」
師:如果把這一段改成這樣寫好不好?說說你的看法——
(3)比較:24年——八千多日子(作者以日來計算,讓人感到溜走的日子實在是太多了)
作者沒有用大吃一驚,而是用:頭冒冷汗,眼睛流淚(「頭涔涔」
「淚潸潸」)來具體寫時間流失之快的震驚的表現
師:抒發了朱自清怎樣的感情?(對時間無聲無息溜走的無限感慨):

3、精讀第三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體寫出了時間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的,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一段,誰願意讀這一自然段?願意讀的同學就站起來讀,其餘學生邊聽邊思考:朱自清認為哪些時間是匆匆過去的?請你把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劃出來。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2)問:作者怎樣具體描述日子的去來匆匆?用筆劃出有關詞語,分4人組談感受。
抽生答後板書:溜、跨、飛、閃(匆匆)
(3)想不想再讀?配樂齊讀。體會作者對時光的留戀和光陰消逝的傷感。還想讀嗎?
(4)、引導學生積累語言:你認為這些句子寫得好嗎?願意再讀讀嗎?請你們放聲讀,看能不能把它背下來。
(5)、現在誰能告訴老師,作者認為時間是浪費在做哪些事上?生回答:
(…… 的時候,從 …… 過去 。)

(6)、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朱自清先生告訴我們:時間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說的洗手、吃飯、睡覺的時間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卻認為這些時間是浪費了 , 可見他有多麼珍惜時間。

是呀,作者為時光匆匆而逝感到痛苦,並發出不甘虛度此生的吶喊。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時間白白地浪費了,比如:在 …… 的時候,從 …… 過去 。 能仿照這樣的寫法說幾句嗎?能寫上幾句嗎?讓學生在本子上試寫,然後全班交流。
讓學生仿照(在 …… 的時候,從 …… 過去 。)的結構說出幾句話

4、默讀第四自然段
(1)「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你覺得這句話該怎樣讀?能讀讀嗎?(抽生讀)評價,誰能讀得更好?
你是怎樣理解「如輕煙」、「如薄霧」?又是怎樣理解這個句子的?
(2)「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抽小組讀然後問,這句話什麼意思?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體地寫出了日子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他甘心這樣度過每一天嗎?抽生答。
小結:是呀,時間這么寶貴,我們真不應該讓它白白浪費,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們珍惜時間。板:珍惜
5、師范讀第五段。
(1)學生提問質疑
師:這一段寫得美嗎,美在哪?你覺得那句話深奧不理解?
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是23歲,他留下了這么優美的篇章,11、12年後你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嗎?每個人都應該留下痕跡。再讀這句話,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珍惜時間)沒別的意思嗎?(對生命的感悟,對人生價值的感悟),帶著這種感悟讀這句話:「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作者又一次強調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你覺得文中回答了嗎?你又是怎樣理解的?
生答後小結:
同學們,你們願意白白走這一糟嗎?我們能讓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閑聊中,在嬉鬧中消磨打發掉嗎?學到這里,大家一定對時間有了許多新的感悟,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走進文本,選擇你喜歡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去讀吧!
四、總結課文、拓展,有感情地朗讀。
學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一起來朗讀課文。
五、學生談自己的收獲。
抽生說(2人)(珍惜時間,愛惜時間。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孩子們,古今中外有許多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名言。我想,你現在一定有話想對作者或者對我們在座的老師們說,你想說些什麼呢?用筆寫一寫,一句兩句都行,像格言,像警句更好,誰先寫完就把誰的先展示給大家看。

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容易得到而又最容易失去的就是時間。
-------高爾基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結束語:
《匆匆》這篇課文,我們通過自己朗讀、感悟,走進了作者的心靈,同時也盪滌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覺到了時間的寶貴,我們要好好利用時間,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刻。過好每一天,因為抓住了今天,你將贏得明天!

附板書設計。

16、匆匆
朱自清

時間一去不復返珍惜
過去 (惋惜、感慨…)
匆匆 溜、跨、飛、閃
未來 (追求、嚮往……)

參考資料: 有,找找
70
回答者: 農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時間。
學習重點: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時間。
學習難點:
領悟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卻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學習課時:2課時。
教學准備: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確地朗讀課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創作特色。
4、嘗試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畫出自己喜歡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激趣: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了《長歌行》,誰願意來朗誦一下?學了這首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2、對比導入:是啊,時間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表達他這樣的感嘆的,願意嗎?
3、了解作者:請你說說,朱自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播放課件2)
4、揭題審題:揭題——匆匆。「匆匆」是什麼意思?那麼,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麼呢?
二、自讀自悟:
1、自讀課文,完成自讀要求(播放課件3):
①把課文讀正確。
②學會六個生字。
③思考問題:文中「匆匆」指的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④畫出自己喜歡的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提出問題。
2、小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協作評價:
1、指名朗讀課文,讀不通、讀不順的重點練習,學生互助。
2、齊讀詞語(播放課件4):飯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確乎、涔涔、潸潸、遮挽、罷了、蒸融、何曾。
3、書寫詞語(同上),互查互批。
4、討論問題:文中「匆匆」指的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歡——,因為——。」「我的問題是——。」(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的留待下一課時讀書研究。)
四、指引探究:
課後練習: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說一說,嘗試著用朗讀表達你的理解。
②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搜集有關時間「匆匆」和珍惜時間的詞語、句子和詩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品讀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樣描述日子去來的匆匆的,並聯系實際生活仿寫,展開聯想印證。
3、精讀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對時間流逝的復雜心情,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復: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麼?你還能用什麼詞句表達這個匆匆的意思?
2、導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述日子來去的匆匆的呢?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二、整體感知:
請大家邊聽邊思考,抓住重點句子、詞語劃劃、點點。(播放課件5)
三、品讀二、三自然段:
1、學生交流。你對哪幾句描述最有感觸,你想到了什麼?你想怎麼讀?
2、品讀「八千多日子……也沒有影子。」(播放課件6):
說:「我覺得——」
讀:(讀出日子溜去的悄無聲息,舒緩低平)
算:我也度過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這段時間留下了什麼,做了什麼。
讀:(齊讀,有感情地讀,喜歡的試著背誦。)
3、品讀「早上我起來的時候……但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播放課件7):
說:「我覺得——」
讀。(讀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緊促低平)
寫:聯系自己的生活,再寫幾句日子是怎麼匆匆而過的。
讀。(聽范讀想像,有感情地讀,喜歡的試著背誦)(播放課件8)
四、精讀第四自然段:
1、過渡: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陰無處尋!面對逃去如飛的日子,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讀「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一句。
說:體會到了什麼?
讀。(讀出作者的思考、無奈和彷徨,平緩凝重)
3、讀「……但不能平的……」一句。
說:體會到了什麼?
讀。(讀出作者的追尋、信心,沉穩堅定)
4、教師闡述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5、擴展,讀梁實秋《時間就是生命》,加深領悟。(播放課件8)
6、由此,你懂得了什麼,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詩文來表達自己的感想?
五、欣賞閱讀:
1、介紹:《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風格,他總是對於社會人生和自然景色,善於進行精確、慎密的觀察,然後細膩和深入地描寫。以後,我們還會接觸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
2、欣賞:老師把他的《春》給大家欣賞。
六、作業:
1、出示借班上課的饋贈禮物——《「時間」集錦》。
2、提出要求:借每生閱讀一天,可摘錄自己喜歡的,亦可批註,由課代表回收保存。等老師下次回訪時,告訴老師,過去的日子你是怎麼珍惜的。
附:板書設計
洗手時……
吃飯時…
默默時……只有徘徊
匆匆(無奈、追尋)
遮挽時……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時……

2.《匆匆》教案
談話導課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是誰的照片?還記得這是幾年級的照片嗎?看看照片,再看看現在的你們?你有什麼話要說?
學生:回答
師: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並且一去不復返。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過你們同樣的感慨,並創作了文質兼美的散文《匆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文章《匆匆》,齊讀課題。
分析課文
請大家打開書80頁,自由讀課文,並且思考你從文章讀懂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時間匆匆流去,一去不復返)。
時間如流水一般從我們身邊匆匆流過,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們的日子到底去了哪裡?(板書:去了哪裡?)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將有關的句子用筆劃出來畫出來。
想想畫出的這些話你有什麼感受?請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感受。
3.我們集體來交流一下,我們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你體會到什麼?(找學生回答)
師:「八千多個日子,如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同學們你算過八千多個日子大約是多少年嗎?
可能一時算不出來,老師告訴你是20多年。
為什麼在我們看來20年挺長,作者卻認為是針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時光的流里,它顯得很短暫)
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時光的短暫(渺小,轉瞬即逝,微不足道)
誰來把這短暫的時光給大家讀讀。
師:作者說「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沒有聲音,沒有影子是說明作者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留下什麼痕跡,(無聲無息等)。他認為自己的八千個日子是碌碌無為的。(誰再來讀讀作者的心聲)
師:請帶著想像將這無聲無息、渺小的時間來讀一讀?
你讀的真不錯,讓我們感到了時間的無聲無息。作者為這匆匆而過的日子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頭涔涔而淚潸潸是什麼意思?作者是一種什麼情緒?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傷心、著急再來讀文章。
師: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讀,很好。
你讀的不錯走近了作者的心靈。
(2)我們的日子還去哪了?第三段,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時間過得很快。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從哪些詞體會到了?
學生:跨,飛,溜,日子過的快。
師: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擬人,把日子寫活了。
請同學們讀課文和作者一起感受這飛逝的日子。
師:「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是一個什麼句子?
學生:排比句。
同學們自由讀體會,教師一起和學生復述。
師:在這段里你感受到我們的日子到底去了那裡?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師:同學們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裡了?
請用 (說說自己的日子去哪裡了?)
教師:大家說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時間,你從前是怎麼對待時間的?學完這一段現在怎麼想的?
(教師可用詩句評價: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業精於勤,荒於嬉。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逝水不會有重歸,時間不會有重返。)
教師:你們都體會到了珍惜時間的意義。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哪裡是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學習上。」看來我們只有珍惜時間,才能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天,使自己有所成就。
(3)你還在哪裡找到了我們的日子?「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a.你讀懂了什麼? (悲觀、為什麼?)
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徘徊
徘徊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沒有目的的走來走去。
可以結合時代的背景,你就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
學生介紹資料。
教師小結:1922年我們的國家正被列強瓜分,被軍閥出賣。作為覺醒的青年朱自清滿懷一腔熱血,卻無路報國。所以他才有這樣的徘徊和傷感。你理解他嗎?請你在來讀課文。
b.作者認為自己的日子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老師認為我的過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帶走了。
同學們,你的日子如 ―――――。請你來說一說。
大家說的太恰當了,你已經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請你再來讀這一段。
c.通過大家的朗讀,老師感到我們的日子匆匆的飛逝,但作者這不忍心虛度時光,所以他說:「但不能平的,為什麼要白白走著一遭啊?」
作者是白白走了嗎?不是的。
誰來介紹一下?
作者在短短的五十年裡,給我們留下了近200萬字的著作,使他們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他鼓勵了一代有一代青年的青年,讓我們懂得了珍惜時間。
4.讓我們回過頭來再來體會作者眼中的日子。
(1) 出示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請大家一起來讀。
老師想說:太陽落了……;小草黃了……。
你想說:………………。
教師在重復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時間,一去不復返了!
(2)「燕子去了,又再來的時候,……,……」這還是去年的燕子嗎?是的/不是了。過去的就過去了,永遠都不可以再來。我們必須抓住今天,因為最珍貴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三、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描寫時間一去不復返,讓我們感受到時間不經意間從我們的身邊飛過、從我們的身上跨過,從我們手中溜走,在我們的嘆息聲里閃過,告誡我們應該懂得珍惜時間。理解了課文,就請大家有感情的美讀課文吧!
三、擴展
1.從你的朗讀中,老師明白你一定更深的感悟到課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話想說,我教過的一個孩子他曾經這樣說對我說,他說:「老師,我不知道人生是否有輪回,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和桃花它們一樣有那麼多機會,但我知道,做好今天就足夠了。」
同學們你們想說點什麼呢?
大家都體會到了今天的重要性!老師再送大家幾句,我們一起共勉。
今後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時間,珍惜今天,真正做個時間上的主人,好嗎?

⑷ 教學設計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的 詳細

教學設計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應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匿名提問 2009-04-20 15:06:59 發布 設計 學術 9 個回答 回答 最佳答案 雲霞煙雲 | 2009-04-20 15:19:06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一節課的科學、高效率的設計方案,通常是在現代教學思想指導下,運用系統方法、興趣教學法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設計。它是一個分析教與學的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並在實施中加以評價、修正,使之達到教學優化的微觀的教學過程的設計方案。要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過多的課業負擔,就必須著重抓好微觀教學過程的教學設計方案工作。教案的類型教案是教師在一節課內的教學活動方案,是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 1.教案的類型由課的類型和結構所決定 課的類型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教學的任務來分的,有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另一種是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來分的,有講授課、演示課、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一般課的類型由其教學方法來命名。課的結構是由課的類型來決定的,不同類型的課有不同的結構,那麼其相應的教案類型也不同。通常,我們按課的類型可將教案分為:新授課教案、復習課教案、實驗課教案、檢查課教案。 2.教案的類型由其功能所決定 隨著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教案已由原來的只供教師自己使用, 引伸為: (1)同學科教師相互學習、交流教學經驗的主要材料; (2)進行教學改革的主要突破口; (3)專家、學者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參考資料。 所以,在同一類型的課中,教案常由於其應用功能的不同,又分為:詳細教案(簡稱教案)、表格式教案(簡稱簡案)、課堂實錄教案(簡稱實案)。 各類型教案的主要內容及其功能 1.新授課教案 主要內容是提出新課的教學目標,把握傳授新知識的深度、廣度、重點、難點。其主要任務是完成新知識的傳授。 2.復習課教案 主要內容是提出復習的范圍和要求。主要任務是幫助、引導學生鞏固掌握已有的知識,並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3.實驗課教案 主要內容是提出培養技能技巧的具體內容、要求。主要任務是完成教師的示範性操作、實驗原理的講解,指導學生獨立進行實驗, 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學科實驗操作方法。 4.檢查課教案 主要內容是提出檢查(即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具體目標和要求。主要任務是檢查了解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以利於下階段制定針對性極強且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 5.詳細教案 主要內容是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具(包括學具)、教學過程(包括反饋檢測題等)、板書內容、補充教材、教材前後知識點的銜接、當今科技動態等,側重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其主要任務是:(1)教師完成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把握;(2)通過多年的備課、搜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不斷地補充同一問題的新知識、新進展,同時完成教師的知識更新和完善。 6.表格式教案 這類教案多適用於有經驗的老教師。主要內容有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具(包括學具)、教學程序(所有教具的操作順序、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學法指導的具體操作過程)、板書設計,側重教法、學法的具體操作。主要任務是:(1)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引導學生學會應掌握的知識,並學會學習的方法(即學法);(2)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並且不斷更新、完善。 7.課堂實錄教案 多採用優質課評選、公開課等。它是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產物,是教師課堂具體實施教學過程的安排表或實錄。主要內容有: 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具(及學具)、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側重於教學過程的具體安排。其中導言、知識的過渡、重點的教法、難點的學法指導、教具的選擇和使用等將體現教師的教學特色、教改意識和教改的具體做法。主要任務是:(1)為各級領導、各類教師聽課、評課提供參考資料;(2)為教師互相學習、交流經驗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提供學習的材料。 教案設計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 教案中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書面語表達要科學、嚴密、准確、精練。 2.目標性 每節課的教案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因為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 3.程序性 教案的設計,必須依據學生的認識水平、認識過程和認知規律, 有序地編排教學內容和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又可供教與學的操作。 4.整體優化性 教案的設計中,必須認真把握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將教學過程中的各個因素科學組合、優化設計,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案設計的具體程序以新授課中課堂實錄教案為例:1.教學思路的設計 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完成教學思路的自我設計。主要有:課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具(包括學具)的選擇等。 添加評論(0)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取消 16165 | 2009-04-20 15:07:14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中國自古就講吉利,所以像婚姻這種一等一的大事,全都被喜慶、大吉大利包圍著。參加別人的婚禮,談論別人的婚姻,如果一不留神說了喪氣話,很可能就是兩家人反目成仇,記恨一輩子。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吉祥話,合轍壓韻,朗朗上口,好聽又好記,聽到什麼談到什麼,順嘴來一句,保證出不了問題。比如「兒孫滿堂」「早生貴子」之類之類的。 而如果非得要解釋「女大三抱金磚」不可,應該就是說大女人往往更懂得疼男人,更知道遷就照顧自己的男人吧。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取消 初三時 | 2009-04-20 15:07:14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中國自古就講吉利,所以像婚姻這種一等一的大事,全都被喜慶、大吉大利包圍著。參加別人的婚禮,談論別人的婚姻,如果一不留神說了喪氣話,很可能就是兩家人反目成仇,記恨一輩子。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吉祥話,合轍壓韻,朗朗上口,好聽又好記,聽到什麼談到什麼,順嘴來一句,保證出不了問題。比如「兒孫滿堂」「早生貴子」之類之類的。 而如果非得要解釋「女大三抱金磚」不可,應該就是說大女人往往更懂得疼男人,更知道遷就照顧自己的男人吧。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取消 青粉軒 | 2009-04-20 15:07:17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中國自古就講吉利,所以像婚姻這種一等一的大事,全都被喜慶、大吉大利包圍著。參加別人的婚禮,談論別人的婚姻,如果一不留神說了喪氣話,很可能就是兩家人反目成仇,記恨一輩子。於是,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吉祥話,合轍壓韻,朗朗上口,好聽又好記,聽到什麼談到什麼,順嘴來一句,保證出不了問題。比如「兒孫滿堂」「早生貴子」之類之類的。 而如果非得要解釋「女大三抱金磚」不可,應該就是說大女人往往更懂得疼男人,更知道遷就照顧自己的男人吧。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取消 fr435 | 2009-04-23 11:03:34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方案教學的特點是主題、課程活動內容進行的方向、方式、時間長短,幾乎完全來自於孩子的構想,而不是老師預先准備的。老師必需積極地鼓勵孩子透過口語、肢體、藝術創作等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想法感 受,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反應,並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舊經驗,協助孩子擬定、執行、評估、修正學習計劃,從實際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概念。以進行「獅子」為主題的班級 來說,決定主題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上看過「獅子王」卡通,在學校中經常自發性地談論有關「獅子」的話題或在角落扮演獅子。由於孩子對「獅子是怎麼大便的?」、「獅子的體型究竟有多大?」、「公獅子與母獅子有什麼不同?」等問題極感興趣,老師便鼓勵他們利用各種媒材、方式(例如:繪畫、勞作、黏土)來表達自己心目中所認知的獅子,或經由團體討論讓孩子分享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並討論有那些方式可以證明他們對於獅子的想法是否確;之後師生決定到動物園觀察獅子、尋找與獅子相關的照片、錄像帶或書籍,長期研究獅子的生態,以便對獅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方案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概念,強調知識不再是由專家(老師)灌輸給孩子,而是孩子主動透過與老師、同儕的互動共同建構而來,是一種不斷延伸孩子想法的教學,既不分科也不分割。孩子在對他們有興趣、有意義的主題下學習,自然是事半功倍,快樂更是不可言喻。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可以很深入地學習他所感興趣的主題,培養團隊合作的態度及作計劃、創意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但是對於四歲以下幼兒較不適合,因 為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經驗教不足。另外,老師對於開放教育理念掌握的成熟度,是方案教學成敗的關鍵,目前采方案教學型態的幼兒園(托兒所)非常少,而實施成果值得肯定者就更少了! 「小朋友,打開數學課本第15 頁,看書上這一題,答案應該是多少?」「小朋友,在本子上這一行的每一個格子都寫上B,要一筆一劃寫得很整齊、很漂亮喔!」傳統教學法強調培養孩子讀寫算的基本能力,課程多利用讀本,采分科教學,這一堂上注音、下一堂上數學,各科之間完全沒有相互關系;老師是依照課本的進度上課,要求孩子透過紙上作業、不斷背頌、記憶與重復練習來達到學習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學」。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很容易就養成被動學習的態度、無法享受學習的樂趣或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比較明顯可以看到的具體成果是孩子能 把所學習到的學科內容知識背頌或書寫出來,但即便如此,孩子也未必真正理解概念,更不太可能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情境中。會採用此種教學型態的幼兒園,園長或老師多半是未受過幼兒教育專業訓練,或專業能力不足,或是沒有什麼教育理想,完全跟著某些不知情的家長要求走。事實上此種教學最容易、但最不符合幼兒教育原理,這是某些為了節省人事成本,聘用低學歷、未受專業訓練的人員擔任老師幼兒園最常採用的教學方式。 方案教學的特點是主題、課程活動內容進行的方向、方式、時間長短,幾乎完全來自於孩子的構想,而不是老師預先准備的。老師必需積極地鼓勵孩子透過口語、肢體、藝術創作等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想法感 受,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反應,並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舊經驗,協助孩子擬定、執行、評估、修正學習計劃,從實際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概念。以進行「獅子」為主題的班級 來說,決定主題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上看過「獅子王」卡通,在學校中經常自發性地談論有關「獅子」的話題或在角落扮演獅子。由於孩子對「獅子是怎麼大便的?」、「獅子的體型究竟有多大?」、「公獅子與母獅子有什麼不同?」等問題極感興趣,老師便鼓勵他們利用各種媒材、方式(例如:繪畫、勞作、黏土)來表達自己心目中所認知的獅子,或經由團體討論讓孩子分享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並討論有那些方式可以證明他們對於獅子的想法是否確;之後師生決定到動物園觀察獅子、尋找與獅子相關的照片、錄像帶或書籍,長期研究獅子的生態,以便對獅子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方案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概念,強調知識不再是由專家(老師)灌輸給孩子,而是孩子主動透過與老師、同儕的互動共同建構而來,是一種不斷延伸孩子想法的教學,既不分科也不分割。孩子在對他們有興趣、有意義的主題下學習,自然是事半功倍,快樂更是不可言喻。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可以很深入地學習他所感興趣的主題,培養團隊合作的態度及作計劃、創意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但是對於四歲以下幼兒較不適合,因 為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經驗教不足。另外,老師對於開放教育理念掌握的成熟度,是方案教學成敗的關鍵,目前采方案教學型態的幼兒園(托兒所)非常少,而實施成果值得肯定者就更少了!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 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 取消 60 大壽0 | 2009-12-16 13:00:25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 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重視個體生命,特別是學生在其整體和諧發展基礎之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長,是當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使命。但是傳統的教育只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是作為活生生的個體存 在,對其生命的關注、精神的關懷不夠。這就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忽視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迷失了它本來的方向,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變成了簡單的技術行為、技術操作。這一缺失,直接造成了學生信仰及精神的萎縮、變形,也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本文針對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進行分析和反思,並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切入來探討解決青少年精神危機的途徑。 一、困惑:青少年精神危機的根源 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我們今天社會上的許多醜惡現象及青少年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的出現,原因之一恐怕正是人們少了一種信仰的情懷和精神的依託,或少了對某種外在力量的敬畏。由於現代社會多數人只相信實力,不相信感情,真正的友情。愛情逐漸消失,至於同情,不過成為了實現某種功利目的的手段。於是,許多人做了醜事並不覺得羞恥,做了惡事也並不會懺悔,膽大妄為到不知羞恥的地步。從某種方面來看,這都會引起人們物質慾望的聚增,信仰的缺失和精神需求的遞減。 在這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教育也充當了加劇人類精神危機的角色。現代教育本身被工業化和技術化,成為了一種重智能、輕情感的教育。它強調社會、政治、經濟的功能,忽視對學生精神的培育,造成了精神與物質的分離,從而造成學生精神世界的萎縮。大學生自殺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學生出走、甘於沉淪等現象,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而青少年是充滿夢幻的,他們渴望友誼和真愛,當他們看到現代社會友情、親情和同情這些美好的東西都已經異化、變形,被淹沒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他們的夢幻就會破滅。由此感到孤獨、煩惱、厭倦而發生心理問題和反社會行為,如逆反心理、唯我獨尊、精神空虛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當今,對學生的考核都是選拔性的,考核的內容多集中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很少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評價,這種評價考核制度導致了許多為升學而急功近利的行為,以犧牲學生的精神需求來換取認知上的達標。在高考指揮棒下,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全人的發展,忽視民主化的人性化的發展,輕視學生的主體性。由於對教師的評價是唯「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使得教師對學生重智力開發,輕德育培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當教育事實上成為製造勞動者的機器時,掌握生產技術就成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人會被變成只追求物質利益的人。這樣,人愈是受教育,就愈會被技術和專業所束縛,愈失去作為一個完整人的精神屬性。因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過多關注教育的「物質性功能」,而忽略教育的「精神性功能」,就自然會導致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發展的冷漠和遺忘,就會根本上制約學生的發展。 二、反思:人的精神本質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人的生命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精神即心靈,二是軀體。因而與此相應地,人尋求著兩種價值。人的心靈追求精神價值,如真、善、美等,獲得它們會使人內心感到滿足和幸福:人的軀體則需求物質,因而要有衣、食、住、行等條件,並力求舒適和方便,從而滿足軀體的慾望。物質的價值看得見、 易於計算,精神價值卻是更為深層的,雖不易從表面上顯示,但得不到滿足時會使人產生空虛無聊、失去人生目的和意義的失落感。當人類心靈和軀體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時,才能產生完全的幸福感。青少年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也是如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層面中,關注學生內心體驗的精神需求理應居於優先地位。這一點可以從人的心靈與軀體的關系來解釋。人類的心靈與軀體之間應當建立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間先後有序的關系。只有當處於主體位置的心靈能夠引導處於對象位置的軀體時,一個人才能在必要時犧牲自己眼前的物質慾望,努力滿足他人或群體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反之,如果一個人的軀體處於主導的地位,這個人就會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私利、及時行樂和肆無忌憚的不道德行為,從而在社會和群體的人際關系中造成種種問題,最終也會使自己陷入孤立、痛苦、空虛和失望中。當前教育的根本問題是重智輕德,把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體育放在優先位置上,而把精神關懷放在次要甚至無足輕重的地位,實在可稱為「本末倒置」的不平衡教育。這種教育的結果必然是學生人格素質的降低,進而危及個人、家庭和社會。精神作為人的高級需要,強烈地要求通過教育得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應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從人的需要出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由低級的生物需要向高級的精神需要發展,才能使人的精神需求沿著一條正確的軌道不斷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幫助學生在精神與物質兩方面都得到最大的和全面的發展。傳播科學技術知識和開發學生的智慧才能,是教育幫助學生獲得物質需求層面的功能。受教育者通過知識、技能的訓練,發揮創造才能,以實現自己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並不在於讓學生僅僅掌握枯燥的理論知識,而是表現在啟迪、喚醒、感染、陶冶等教育效應上。學生通過學習應該在品德上有所提高,價值觀有所轉變。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給學生以精神關懷,使其各種人格力量能夠充分均衡地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應著力於滿足人的精神發展層面的需求,即幫助學生體現其精神價值而獲得心靈的充實。 三、建構:解決青少年精神危機的教育途徑 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一般規定,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和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緊密圍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根本任務,將自身固有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以精神關懷為出發點,並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回歸。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1.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研究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以便恰當地採取有效對策與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應關注的首要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作過這樣的精闢論述:「最主要的是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現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能夠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的天賦素質,達到他年齡能達到的卓越成績。」教育成功的藝術在於善於察覺「學生的天賦」,發現學生的個體差 異,以便確定足以使其施展智力和創造力的領域。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發現學生的特殊才能和「閃光點」。如人際交往的藝術、和諧相處的技能等方面的特點,並予以針對性培養和引導。其次,對有不良行為傾向的學生和學習習慣不好、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幫助其分析原因,予以適當的幫助和矯正。第三,幫助不同的學生,找到「表現自己」的領域和方面,發現自己的長處,並且促成其達到某種「完善的高度」,讓他們打開眼界,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個性和才能發展的獨特性和成長點,從而調動和引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興趣。 2. 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 學生的需要包括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當然,物質需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就學生個體而言,自身的生存需要,決定了其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應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這種追求,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來滿足這種需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並不排斥物質關懷,但其內在的尺度主要表現為學生的精神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精神關懷的真實意蘊不是教化學生在空洞的精神王國里生活,而是要告誡學生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不要陷入功利性泥潭不能自拔。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它並非是按照「人的自我需要」來進行的,而是按照「社會對人的需要」來進行的。這是否定人的主體性、無視人的需要的表現。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和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邏輯,使人過分地以社會的需要來塑造自身,因此,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由於這種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為主」的本領,而放棄了引導受教育者對「為何而生」的思考,所以整個世界潮流就是強調技術知識教育,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技術教育上,人文學科被邊緣化。這固然使科學技術得到了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貧乏和人的內心的脆弱。社會能不斷培育出技術精湛的工程師及各行業的專業人才,而他們是否能為 整個社會發揮才能卻未必見得,他們未必能為社會負起必要的責任。電腦天才製造網路病毒,清華學子潑硫酸於黑熊等事件屢屢見諸報端。這些青少年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本質上就是獨尊技術知識教育、缺乏精神關懷教育的惡果。固然,追求金錢和地位等是很重要的目標,更關鍵的問題是該如何運用財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將以工具價值為主體的技術教育與以學生需要為前提的精神關懷相結合,才能培養出新時期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要引導學生實現從功利物慾到精神境界的升華,使學生執著於崇高、真誠和友善的精神追求。 3.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主體意識的覺醒,是青少年學生提升思想品德境界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精神關懷,不只是向學生灌輸一些思想道德修養的知識,或將一些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強加給學生,而是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地激發學生的主體發展慾望,使之自覺地將外在的社會規范、要求內化為自身的成長、發展需要,從而在內心獲得一種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體現在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中,也體現在幫助學生不斷地過濾人格品質 中那些依附性、被動性、狹隘性等消極因素,提高其品德修養和整體素質,啟發學生對學習和生活持 一種積極參與和主動創造的意識。並通過精神關懷,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在與對象世界的關系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人的主體性,乃是塑造獨立人格的關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 學生進行精神關懷,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選擇和創造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精神關懷,能激發學生道德需要的豐富和發展,使他們通過自身德性的提升和完善,體驗精神上的幸福感。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生活的豐富、人類精神的提升,人們對於道德的需要已超越了原有的生存價值和功利價值層面,而上升到了精神價值層面,人們越來越以德性完善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作為一種理想和信仰,把德性作為獲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對象物,從各種道德的追求和道德活動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獲得一種精神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精神關懷就是要不斷地提高學生對於道德的認識,不斷地促進道德對於個體享用和發展功能的充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要使學生從內心體驗到:從道德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的 充分發展與自由,得到唯獨人才擁有的一種最高享受。 4.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顯,甚至出現弱化的局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定位,即泛政治化。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於政治價值方面,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起決定性作用。而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具有效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價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利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通過外在的激勵與引導而引發學生思想動機的變化,增加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自覺地將教育內容轉化為個人目標並為之奮斗,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個體成長、社會和諧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毛澤東明確提出:「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關懷,有利於新時期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而思想道德素質是現代社會優秀人才應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 就像通常所說的,人有心靈和軀體兩個層面。當一個人經常能夠以精神為核心而達到心體合一的平衡狀態時,他就是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道德高尚的人。在良好品德的基礎上,他就能在個人成功欲 和造福他人這個更高目標之間實現平衡。當心靈能夠處於主體的位置上,軀體則處於對象的位置上,彼此以精神為核心而授受合一時,人的精神就能主宰軀體的本能慾望。同樣,只要學生的品德高尚,與家人、同學和老師的關系良好,那麼他們步入社會後,在進行知識、技能開發的時候,他們就擁有了對社會創造巨大利益的潛力。這種人不會縱容自己的個人野心去剝削他人,不會濫用公共資金或從事其他欺騙活動。不管人們是用雙手或頭腦來勞動,還是與人合作或共事,良好的品德都有助於對人類社會做出更為崇高的貢獻。因此,了解學生的精神需求,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實施精神的關懷至關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是把精神關懷放在優先地位或基礎地位。應當更為重視精神的關懷和培育,這樣才能使學生理智地使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 造福社會、家庭和個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並能夠以誠摯的心情對待他人,為他人負責。他們的行為表現出自我控制而能夠

⑸ 食指 相信未來的 寫作背景 詳細點

《相信未來》這首詩是當時批判現實的代表作,寫於1968年,正值「文革」處狂熱的巔峰時期,詩人在經歷了初期的盲動,被政治浪潮沖向農村「廣闊天地」之後,對這場政治運動已有了一些較為清醒的看法。

特別是對「文革」中個人命運的遭遇有了切身的感受,曾經有過的熱烈、單純的理想遭到了狂風暴雨的沖刷。內心充滿了失落、迷茫和悲哀,但他又不甘於輕易地放棄理想和希望,於是。希望與絕望的劇烈沖突,經由他的筆流淌出來。

詩人食指在這樣一個混亂、迷惘的年代,詩人和有相同境遇的人深深感到命運的悲劇性,隨即寫下這首詩來自我鼓勵,恪守自己對明天的承諾。

(5)相信未來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相信未來》是食指作於1968年的一首朦朧詩。該詩以自我鼓勵,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對明天的承諾。該詩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並迅速傳頌於一代青年人的口中,食指因此也擁有了「知青詩魂」的稱號。

詩名:相信未來

詩人:食指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台,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 那托起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地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閱讀全文

與相信未來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