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讀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麼》有感
這是值得你慢慢讀的書
取材於上海師范大學承擔的教育部「國培計劃」示範性集中培訓項目的系列培訓課程,是在語文骨幹教師培訓實踐中逐漸積累的優質課程資源。
這是需要你用筆來讀的書
將培訓現場的情境性元素,在紙質的書上加以體現,「參與式」的編排方式,引導你始終「在場」,就像是培訓中的一員。
聚焦「新課程實施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這一主題,針對「教學內容的合宜性」和「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這兩個核心問題。內容由三個互補的「工作坊」組成。
主題學習工作坊
「專家報告」、「專家視角」、「互動交流」,體現專業的引領。
共同備課工作坊
「沉浸式體驗」,合作專家和研修學員共同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課例研究工作坊
專家教師和實踐探索者的「教學示例」,一線教師的多重對話。
《文言文教學教什麼》是根據國培標准設計的參與式語文培訓教材,在教材結構上有所創新,包括理論、課例、共同備課這3個工作坊,以及光碟資源,設計了讀者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教材的立體化,體現了培訓的案例式、情境式和參與式,堪稱「紙質版的在線教育」。
B. 對王榮生的《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有哪些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
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C. 王榮生主編的《文言文教學教什麼》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內容是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我們語文老師常以國學功底自豪,這功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在閱讀文言文時對難解的字詞句有合乎文法、語境的解釋,並且在合理的解讀之後會有一種像解出數學難題一樣的樂趣,那麼,我們就不應該為文言文教什麼再為難了,我們只應該著力思考怎麼教。
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內容,僅是我們教會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載體,事實上它們的目標是相同的。
所以文言文的課堂教學設計要突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個重點,要為實現這個重點融進更多趣味,而不是為追求趣味融進部分知識,對於高中生來說,則更應該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獨立梳理的能力,
我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喚醒學生學習文言時的懵懂,才能讓學生學得心知肚明,才能讓學生興味盎然,才能讓課堂清爽高效!
長期以來我們的寫作教學忽略「為交流的寫作」而偏重「為抒發的寫作」。
寫作是實踐活動。我們在分析各種各樣的開的頭,展示各種各樣結尾,唯獨沒有做「寫開頭」、「寫結尾」的實踐活動。教學不能單純地介紹寫作知識,而應該開展大量的「活動」,這些活動又必須是基於「寫作」的關於「寫」的活動。
20世紀80-90年代大家聚焦「語文怎麼教」,現在聚焦「教什麼」
D. 散文教學教什麼 王榮生 pdf
1.「怎麼寫」和「寫什麼」是統一的、不可分的,文本解讀文本解讀是通過把握「怎麼寫」來理解作品「寫什麼」。
2.體式:體式指的是文本的個性特徵,是由「內容」(內蘊之質)和「形式」(外顯)相統一所構成的特定的言語體系。
「體系」不等於「形式」,更不等於「寫作手法」或「表達技巧」。
3.散文的閱讀:需要依據體式,即通過把握文本個體的「外顯之形」,去理解其內里所蘊蓄的豐富的「內蘊之道」。
散文的閱讀教學:教師指導學生去實踐和實現這一閱讀過程。
合宜的散文閱讀教學內容:閱讀過程中教師所教和學生所學的散文閱讀知識。
4.品味語言:廣義的,包括文法、章法、句法、詞法等,對閱讀教學而言,重點是句法和詞法,對篇章的理解必須通過具體的字詞句的解讀來落實。
5.散文教學的核心標志:把對特別句子的誦讀轉化成對作者個性化情思的感受。
讀散文的關鍵是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體認作者的個性化情思。
散文的語言就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不能把語言和思想內容剝離開。
6.散文教學要把「這一篇」的獨特之處教出來。
7.品味語言既是手段,也會目的。當我們把它當作手段時,它就是教學方法;當我們把它當作目的時,它就是教學內容。
8.散文閱讀,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經驗。
分享要區分人我,不能用讀者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分享不是「佔有」、「具有」,學生的感受,與作者所傳達的感受不可能完全吻合,這種不同,不僅表現在閱讀的起點,也表現在閱讀的終點。
我們不能佔有作者的人生經驗,但我們要通過作品中作者的語言,體認那種獨特的情懷。
9.體認:體會並認識到,而不是感同深受。
10.散文閱讀教學的原則:(1)散文教學設計理念,要依據散文的體式進行教學設計,即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徵,還必須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質來。(2)散文教學設計的核心問題,是依據散文的體式特徵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3)散文教學的目標,是通過體味散文精準的言語表達,體認與分享作者豐富、細膩、獨特的人生感受。(4)散文教學的方法,是學生通過教師指導下的文本細讀,增長自己的語文經驗。
E. 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麼》讀後感
激思創新。教學中,不僅要善於把握思維機制,還要設法引出這種機制,這是在訓版練過程中發揮教師主權導作用所必須注意的。所謂思維機制,不外是學習過程中萌動的求知心理。「求知」是核心內容,「萌動廳需要機遇、條件。這就要求教者審時度勢,從教材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激發學生在好奇、疑惑、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多思、深思,使大腦皮層處於健康的興奮狀態,使對事物的認識從表面進入實質,從而提高欣賞能力,領略課文意境美。
F. 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麼》讀書心得
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G. 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麼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面臨的問題
一開始教師就粗略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但學生這時候連文章的背景知識都不了解.回答起來勢必會有難度,而教師此時急不可待地進入正文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時只顧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卻對語文課文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極為忽視.使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氣氛不是很好。
1.教學形式過於被動。
很多老師總以為自己是課堂的"主角,他們更喜歡滔滔不絕,生怕不能利用一節課時間把內容全部講完,而忽略學生的感受,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此產生厭學情緒同時,師生交流就會減少,影響師生關系,而且不便於教師很好地了解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只能生硬地接受知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
2.人文性與工具性不能很好地統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兩大特點,傳統教育很難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通常老師只注重工具性學習,如造句訓練!詞語的積累等,而忽視人文性教育這樣下去,肯定會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影響只有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措施
1.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要實現高效的閱讀課堂教學,就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自身情況,為學生營造一個適應閱讀的環境。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關注一味的傳輸式教學,沒有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思維發展。而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性的去閱讀,感知材料中的內涵與意義,積極鼓勵學生提出想法。而自學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很多問題,這時不急於解釋問題,可以順延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此外,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課外活動,或者動手製作等形式的活動,打造一個真實有趣的教學環境。同時,通過這種自學、探討、思考、實踐的過程,不僅充分的展示了自己,更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更是達到了創新思維的目的。比如,在閱讀教材資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植物媽媽有辦法》,在進行相應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蒲公英會利用風等形式,將種子播撒到很遠的地方以傳宗接代。當學生提出質疑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一下,利用風到底怎樣傳宗接代這個問題?見過蒲公英的孩子都知道,蒲公英的種子非常輕,而且成熟後還會有一把「保護傘」,而傳播就是利用風將這把「很輕的傘」吹起來,最後帶到各個地方落地生根的。最後,有條件的還可以開展課外的野炊活動,帶領孩子們觀察書本上所說的知識與真實的生活狀態的不同與相同。
2.精讀品讀,理解感悟。
這個階段要求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段的研磨品味,對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體會。要達到這一要求,學生必須精讀課文。所謂精讀,就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段落精細閱讀,這屬於理解、感悟性閱讀階段。這一教學階段要注意三點。一要引導學生找准課文的重點語句和重點段落。重點句段蘊含深刻含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引導學生按照「段——句——字詞」的順序理解和體會。二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會學生在反復閱讀和思考中學會發現問題。三要善於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而認識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及情感深度與課文的要求之間的差距或矛盾,從而提出「精讀課文」環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進行全班討論。
3.感情參與,引發共鳴。
有感情的朗讀是讀者對作品理解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化再創造,是讀者表達個性化閱讀感受,讀者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交流,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達藝術。教師應有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技巧:一是感情朗讀需要建立在學生已經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了較為深刻的、相對正確的理解、感悟的基礎上。二是感情朗讀應充分尊重、甚至欣賞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三是感情朗讀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實踐活動。教師不需要傳授過多的朗讀技巧,應以引導學生反復實踐,反復體驗為主。四是感情朗讀應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情境的創設主要通過教師范讀、語言的渲染以及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五是感情朗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不斷提高。
4.巧妙運用空白方法,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般都喜歡受到外界的賞識和表揚,所以,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藉助一些方法,為學生預留一些空白,而不是把一切都講透講完。通預留的這些空白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從而讓他們感受到自豪感和滿足感。比如,教一些常見字詞的讀音時,教師可以把這個教的任務交給旁邊的同學,這不僅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也能讓學生在相互批評和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縮小同學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利於營造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
當前,教師要注意到傳統語文閱讀教育方式的缺陷改變現狀,創新教育理念,是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做到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多總結經驗,以此開創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H. 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麼》讀書心得
激思創新。教學中,不僅要善於把握思維機制,還要設法引出這種機制,這是在訓練過程專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所屬必須注意的。所謂思維機制,不外是學習過程中萌動的求知心理。「求知」是核心內容,「萌動廳需要機遇、條件。這就要求教者審時度勢,從教材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切入點」,激發學生在好奇、疑惑、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多思、深思,使大腦皮層處於健康的興奮狀態,使對事物的認識從表面進入實質,從而提高欣賞能力,領略課文意境美。
I. 王榮生教授什麼內容才是語文教學內容
1、課程標准主要是對學生在經過某一學段之後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如教學大綱或教科書)。
2、課程標準是國家(有些國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課程標准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課程)的開發者,即教師是用教科書而不是教教科書。
4、我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今後走向,展示為三大前景:(1)語文課程形態的多元選擇將逐漸成為現實;(2)語文教材將可能呈現多樣化的格局;(3)語文教師的專業化將率先邁進。
5、語文能力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半自然性,要達到《標准》所規劃的目標,無論依據邏輯還是事實,從動態的形成過程看,都有多種多樣的途徑。
6、語文科的課程內容,大致可以歸納為兩組:第一組是為形成一定的文學文化素養而必須研習的作家作品以學術界對他們的權威闡釋,我們用「定篇」來統稱。第二組是達到《標准》所規劃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目標而必須教與學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我們用「語文知識」來統稱。
7、課程內容研製,課程論一般稱為「課程內容選擇」。與中小學其他科目相比較,語文科的「學校語文知識」具有流動狀和生產性的特點。
8、流動狀,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語文課程目標的變動較為頻繁,比如又聽說訓練改為口語交際,勢必要引發學校語文知識的除舊納新。二是與語文課程相關的眾多學科的學術研究發展迅猛而且這種呈擴展態勢(與自然科學的高精態勢發展狀不同)的發展要直接地介入語文課程,比如話語分析、語篇特徵分析、語篇內在連貫性的研究與語篇比較研究等。
9、生產性,在這里指這樣一種情形:比如對某一定篇,語文教材編撰者、語文教師乃至學生,都可能也可以生發自己的闡釋;權威的闡釋也會因時代因人而有所不同。而關於聽說讀寫的「語文知識」多數是不易明確界定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對「語文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都可能生產出某種「語文知識」,對既定的「語文知識」也可以依據自己的個人體驗加以情景化的述說和闡釋。
10、對語文教學大綱的厚非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學大綱」的籠統。也就是說,達到教學目的和要求的課程內容,大綱僅有個大致框架而無具體的著落,比如寫作做到「中心明確內容具體」,究竟要教什麼,大綱並無交待,因而從課程內容確定的角度來看,等於什麼也沒有說。二是執行語文教科書——《教參》所承載就那麼三五個人敲定、頒布的語文課程的具體內容,學生普遍不能達到「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唯一正宗姿態盛行的這一語文課程形態,有許多不到位、不適當甚至不正確的課程內容。
11、語文教材的多樣化,大致是兩類:一是基於不同課程形態的多樣化。二是同一種課程形態,使用不同的課程資源,採用不同的教材編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樣化。
12、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將成為語文教師專業工作的三大准則。語文教師的專業化將率先邁步。
13、學生指望有幸遇到一個好教師才能學好語文的時代將逐漸成為過去;以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三大專業准則的語文教師,將整體成長為勝任語文教學的「好教師」。
14、按照《標准》的導向,語文教學改革的主要努力,是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倡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在歷來是語文教學主項目的閱讀教學方面,主張「感受性閱讀」;寫作教學「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將2000年大綱提出的「口語交際」進一步強化為「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從教學法而言,在注重「誦讀」的同時,傾向於對「討論法」的倚重。
15、由於「考試」這一塊與《標准》的「教學評價」關系尚不明朗,應試教育的陰影使考試與課程目標背離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6、解決語文教育的嚴重問題,人們習慣於「觀念」層面的運作,似乎並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觀念」是由「知識」支撐的,改變「觀念」的呼喚,意味著要求以另一種的「學校知識」來替代著一種「語文知識」。語文課程的改革,實質是「學校知識」的除舊納新。在新「觀念」形諸文字的同時不填充進相應的新知識,或者試圖在不觸動原有的「學校知識」的情態下覆蓋一層新的觀念,那麼實際上就不會有新的觀念,至少不會有體現新觀念的課程實踐。
17、我們認為,當前最迫切的工作,可能應將突破口由對資源材料和教學法的依賴,轉到對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研製的注重上。
18、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從總體上看,屬於「能力目標」或者叫「素養目標」,這與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等課程的「內容目標」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內容目標」往往較為具體、較為直接地涵蓋著乃至規范著課程與教學內容。而「能力目標」或 「素養目標」,往往並不直接、具體地規限課程與教學內容,對期望學生達到結果的描述(即目標「是什麼」)與未達成目標而選擇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即「教什麼」)之間,存在著種種較為復雜的關系。
19、混淆目標與內容,模糊能力目標與內容目標,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任由學生出於樸素狀態做自發的嘗試。「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道理固然有正確的一面,離開了游泳的實踐當然與學會游泳無緣;但是恐怕也不能這樣理解,把學生扔到水裡任他們撲騰,就是我們語文課程的形態,甚至是唯一的形態。
20、(相對於「定篇」)另外一些選文,在教學中主要把他們當作聽說讀寫的知識技能方法策略態度學習的例文或樣本;還有一些選文,實際上不是讓學生去學文,而是利用文中所涉及的事物來引導學生從事與之相關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用件)。那主要發揮後三種功能的例文(例文、樣本、用件),並不是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而只是教學的一種憑借,我們稱之為「教材內容」。比如,選文是《雨中登泰山》,腳的是游記的寫法「按游蹤的線索組織」(文章知識),或者是閱讀的策略「閱讀游記要抓住游蹤」(閱讀知識),那麼在這個例子中,《雨中登泰山》只是「教材內容」,是既定的課程與教學內容——文章知識或閱讀策略——的一個例子。
21、對於語文課來講,作為一種叫什麼的選擇產物,經典作品是作為課程與教學內容的方式存在的,當然需要「感」的沉浸,當然非得親歷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但誰也不會說,除了學生的感,我們就沒有一點想教該教的東西。我們讓學生注意到作品的這些而忽略那些,我們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體悟而遮蔽另外的角度。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與教學內容與其說是選文(定篇),不如說是對選文的闡釋,包括闡釋的方式和態度。
22、講選文朦朧地頂替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實際上將課程與教學內容留為「空白」。這從好的一面看,是為優秀語文教師創造性地研製適宜的教學內容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但是在通常的情況下,卻往往導致教師們在「教」的內容選擇上隨意而雜亂,錯誤乃至荒唐。任何聽過語文課的人,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語文教學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師面對一篇篇選文而苦思冥想出來的教學內容。任何聽過數位或數十位語文教師講同一篇語文課文的人,都為震驚:這些課實際上是個體的教師任憑個人的語文知識(亞里士多德成為「臆斷」)在從事教學,學生所學的,完全是有不同語文教師隨意擇取或任意製造的不同東西,這些東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名目。
23、語文課程目標是語文課程標准層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對「是什麼」的問題。——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和學生個體的發展,國家期望學生具備的語文素養「是什」。語文課程目標大致包括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這兩個方面。
語文課程內容是語文課程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對「教什麼」的問題——為了有效地達成語文課程標准所設定的語文素養目標,語文課程研製者建議「一般應該教什麼」。語文課程內容,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兩點:一是構成人文素養確切所指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定篇)以及對它們的闡釋;而是包括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在內的語文知識。
語文教材內容是語文教材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對用什麼去教的問題。——為了使廣大學生較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語文教材編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麼去教」的建議。理想的情況,語文教材內容應該做到「課程內容教材化」和「教材內容教學華」:一方面,課程內容要通過種種資源的運用使之具體地顯現;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走進經典的世界,從而構建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景中的一個班乃至一個組、一個學生,為了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是問題是,為了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叫」。語文教學內容既包括教師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
24、「定篇」是語文課程規定的內容要素之一,指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准中規定的篇目。
25、自現代以來,語文教材建設的實踐多按慣例或當時的教育政策,將某些「選文」事實上視作「定篇」。但是,我們對「定篇」一直缺乏理論的研究,對「定篇」的性質「定篇」在教材中的地位「定篇」的功能和功能發揮方式,語文教育界一直語焉不詳。
26、但是,「基本篇目」的制定與提出,當時主要是從適合於教學這個角度考慮的,在主觀願望以及在教材的處置意圖上,並沒有把他們真正當成「定篇」。另一方面,基於大綱的規定和教材編撰的實際情形,在「教教材」觀念的支配下,語文教學實踐卻把這些數量相對龐大質量相對參差的「基本篇目」當成「定篇」來使用,從而把「教語文」演變為「教課文」——盡管受那些教材的編撰意圖制約,語文教學的實踐又很少真正落實為「教課文」。
27、朱自清:一個受教育的中國人,至少必得經過古典的訓練,才能成其為受教育的中國人。
28、在這里。「定篇」不承擔任何附加的任務,諸如教學、寫作訓練等。同樣「定篇」也不服就任何的學生,不管他們生活處境如何、閱讀情趣如何。如果定篇真是定篇的話,那麼每個學生都應該按同樣的要求去學習掌握它。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贊同施蟄存先生的意見(同時我們認為施先生的意見只適用於語文教材中作為定篇的那一部分):「語文課程要有一個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組織全國最有權威的學者來編,選的篇目必須是適宜中學生讀的、眾所公認的名篇,然後固定下來,十年八年不變,這樣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念書,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讀過,使全國的青少年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語文水平。」
29、在各個學段零散地誦讀一些李白杜甫的短章小詩,與真切地感受唐詩的魅力真切地理解李白杜甫的藝術成就與偉大精神,恐怕也是有所區別的兩回事。
30、文學作品,即使是一首短詩,也有近乎無窮的含蘊。顯然,無必要也不可能將所有關照角度的所有內涵都開發為語文課程內容。能成為現實內容的,只能是其中某些角度的關照。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內容還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詩文本身,而最終應落實為理想的讀者對該詩文權威的闡釋——在我國的語文教材中,表現為注釋、助讀(導讀獲提示、旁批或點評)文字,尤其是課後練習題的指令。
31、(定篇)對學生來說,學習的內容都是被別人事先確定好了的。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浸入這些詩文,並按權威者的指示,對那些被闡釋過的詩文加以內化(了解和欣賞)。這就是A.C.珀維斯所界定的「模仿結構」——按照歷史和文化已建立的優秀標准掌握優秀的文化、文學作品的深層結構。
32、作為定篇的選文,課程的內容既不是學生對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師對這一定篇的理解,更不是教材編撰者(語文教材專家)「個人對這些作品的把握」,而是文化文學等專門研究者對該作品的權威解說。對具體課文,尤其是文學作品課文的分析,教材或教學參考書所提供的「只是編寫者個人的看法」——我國所通行的語文教材編撰的這種做法,對「定篇」來說,是有較大問題的。
33、另一方面,作為定篇,分析和評價應該是有「標准答案」的;盡管往往不存在唯一的答案。這答案的「標准」,便是施蟄存先生所說的「全國最有權威的學者」的學術見解。
換句話說,選哪些定篇,如何對他們做分析和評價(包括按什麼方法、用那種方式去分析和評價),這些都應該交由學術界去研究、定奪。而對一部教材「定篇」部分的編撰水平的評價,「全國最有權威的學者」的意見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依據——語文教材的編撰,本來就應該是一項多方面合作的大事業。
34、(語文知識)寬式。語文知識是:應該或已經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它有語感和語識兩種狀態。
窄式。語文知識是:應該或已經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在課程的層面只包括與語語感對應的語識,盡管從學習的結果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既可以是語識的狀態,也可以是語感的狀態。
35、語識是對語感進行認識和言說的結果,但這種認識如果不是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的支配下進行,就必定是零亂的、膚淺的、常識的。所以系統的語識不可能自發地在母語使用者身上產生:要麼是接受現成的別人分析的結果,要麼是在藉助了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的情形下自己進行分析而得出。
36、語識對語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有重要的意義,但對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運用幾乎不起作用。
37、語感遠比語識豐富。語言運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通過運用能形成有理性的、可以藉助於語言解析出來的成分,但往往還會形成種種復雜微妙只能整體體驗的成分,惟有語感才能把握住它,語識對此是無能為力的。這就出現了所謂「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心理狀態,但通常不會出現「只可言傳而不?梢飠?rdquo;的境界。
38、因而在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過程中,從語感到能力必定是一部完成的。語識與能力卻是相對獨立的,從知識到能力還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否則語識對於學生來說只是一大堆無用的知識。
39、即使是在一般性的語言活動中,語識雖然能幫助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語言進行分析、評價和調整,但語言活動本身能流暢地進行多依靠的還是語感。語識只有在與語感融為一體,或者更明確地說是轉化為語感後,才能在熟練的而不是生疏的卓越的而不是拙劣的語言活動中起作用。並非所有的語感都能從語識轉化而來,因為有的語感永遠無法言傳出來。
40、語文實踐活動也應該是語文課程重要的課程內容。但是,在語文課程中的語文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的實踐活動,它有別於日常的語文活動。大家知道,母語的語言學習可以在兩種狀態中進行,一種是自然狀態,一種是課堂狀態。所謂自然狀態下的學習,指的是學習者在來自解決實際問題的壓力下從事語言活動,並因此無疑是地學得了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過程。在這樣的狀態中,學習者扮演的其實是行為者而不是學習者的角色。語文課程與教學應該盡可能地利用自然狀態下的學習來發展學生的語感,但是他的主體部分畢竟是在課堂中,因而不能簡單地用自然狀態下的學習來代替課堂教學。
41、或者這樣表述:課程與教學的目的可以指向學生的語感,但是課程與教學的內容教學過程不能也是始終處在混混沌沌不可言傳的感覺狀態中。
42、劉大為很正確地指出:「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確實不需要像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一樣掌握大量而系統的知識,語言能力的發展主要是以語感的方式實現的。,然而學生可以處在語感的狀態中。教師必須處在知識的狀態中,這是因為:進入課堂教學的語感方法不是語言實踐活動中的放任自流,它必須在一定的教學目標的控制下,具有一定可預測性。這就要求教師對使用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論認識,能用一定的知識表述形式加以控制。
43、上述表述「人物描述游戲」「觸摸游戲」「感知」等活動的文字,均是我們所說的「教材內容」。顯然,游戲和活動,在這里本身並不是語文的「課程內容」。之所以編入這些教材內容,是希望通過此類游戲和活動使學生感受描寫這一學習要素(課程內容)。或者這樣說,學生可能會(教材也引導)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動有趣的游戲和活動中,由於沒有直接提出「學習描寫」的要求,甚至沒有正面提出「描寫」的概念,學生可能會(教材也引導)把游戲僅僅當做游戲來玩,但是,教材編撰者以及使用該教材的教師心裡明白,這些活動所反映、體現得是「描寫」這一知識和技能。
44、語文課程內容的主體是語識。
45、王培光提出了「語法教學連續體」的設計:語言規律學習可以通過兒童對母語的掌握那樣的「潛藏式語法教學」進行;而語法學習則通過「明示式語法教學」進行,包括先講述語法條文再舉例證的演繹法,先陳列大量例子然後由學生或教師點破其中語言規律的歸納式。
46、對稍微復雜困難一些的語言任務,我們就需要將表達的每一重要環節都置於意識的明確控制之下,從而能在話語展開的同時隨時對這些環節進行構思、監控、分析和評價,以之為反饋信息,從而對下一步的話語措施作出設計、調整和決策。表現在聆聽或閱讀的過程中,同樣有反思能力的分析比較、選擇排誤等一系列認知環節伴隨發生。這樣的反思能力處在更高要求的心理水平上,因為它必須與語感能力同步發揮作用,隨之而來的就是伴隨反思能力的發揮而對語言知識的需求。
47、在我國,語文課程具體形態研製一直是個空檔,語文教材一直事實地頂替著語文課程,語文教輔讀物所輔助的也僅僅是教材,其目的往往是應試。因此,有語文教材所傳達的語文知識,實際上就構成語文課程內容,在「教教材」的體制下,語文課程內容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了語文教學內容。
48、研究文學的人批評說,語文教育界關於文學的「觀念」(引者註:實際上是知識)「至少落後二十年到五十年」,而所謂閱讀教學,實際上是將作品當作屍體在肢解。
從事心理學研究的人批評說,語文課程的作文教學「背後是以文體為中心,以主題、材料、結構、表達、語言、題材、文風、起草與修改等所謂「八大塊」知識為主要分析內容的傳統寫作理論,而這一理論忽視了對寫作主體這個決定性因素的關注,忽視了對寫作過程的研究,有其明顯的缺陷。
49、語文課程與教學沒有從當代學術中獲取於時俱進的「語文知識」,「學校語文知識」封閉而僵化,這是一個方面。事情的另一個方面,使相關學科的研究不盡如人意。
在中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中,小說,除了被擰乾的人物情節環境這三個概念,事實上已沒有多少知識可教了;詩歌,在感知背誦之外,只有體裁(如絕句四句、律詩八句、幾種詞牌名稱)、押韻等屈指可數而且極為表面的知識;散文,也只有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識又似套話的幾種說法,以不變應萬變。戲劇,除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套路簡介,再不見有像樣的知識。造成這種狀況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與文學理論界不能有效地提供足已達成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的文學知識不能不說有極大的干係。
50、只要遇到繼續穩、小說,就一定要分清哪是肖像哪是神態哪是動作哪是心理---盡管肖像描寫和神態描寫有時區分起來很難,也沒多大必要,但也得要求學生去分。具體到一篇課文,更是把這里是什麼描寫,哪裡是什麼描寫的問題一路問下去,似乎這些分辨清楚了,思想內容就明白了,而且這樣做似乎就把思想內容和語文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了。
51、劉大為教授提出,語文教學所需要的語言知識,應該建立三個系統:
(1)學生系統。這個系統由學生語言能力發展所必需的最低量的知識組成。這些指示應該成為學生的語言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為此應該著力研究,究竟是那些知識的掌握能夠更有效率地促進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發展,他們應該以什麼樣面貌出現在教學中,應以什麼方式發揮作用,從而使這些知識的系統性建立在建明星可操作性的基礎上,並且尋求這些知識適應於中學生思維特徵和語言水平的表達方式,此類表述方式應該不同於現有科學預言等純粹語言學的表述方式。由於這些知識的掌握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因而還應該研究這些知識的掌握與學生預感發展、能力提高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與之相關的教學策略。
(2)教師系統。這個系統值得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掌握和運用的語言學知識。強調預感使學生語言能的主要存在和運作方式,但並不是等於教師可以與學生處在同樣的語感狀態中。教師應該對發展學生的哪些語感、通過哪些手段去發展有清醒的理性認識,這就要求形成一套與學生應掌握的最低量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師掌握的語言知識系統,以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教師也掌握哪些知識的局面。
(3)教學工具系統。為了在師生的對話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概括自己的感悟和認識,教師能夠更深刻地引導學生的思想,課堂上需要一套引發師生互動的作為教學工具的知識系統。學生系統中的只是一般都應該具有教學工具的資格,但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會產生對知識的特殊要求,他們更應該反映在教學工具系統中。對學生而言,他們應該理解系統中的知識,但是只要求能夠在課堂上將它們作為工具使用,不要求將它們滲透在自己的語言能力中;對教師而言,教學工具系統的知識就應該是他基本素養的一部分,不能熟練而有效地運用它們,該教師的資格就值得懷疑了。
52、2004年,王榮生主編了《21世紀專題教程語文系列》和《新課程教例與教案研究語文系列》兩套叢書,為新世紀的學校語文知識重構添磚加瓦。前一套叢書包括《初中語言知識新視點》《初中寫作新視點》《初中現代文閱讀新視點》《初中古詩文閱讀新視點》《高中文學知識新視點》《高中口語交際新視點》《高中寫作新視點》《高中現代文閱讀新視點》《高中古詩文閱讀新視點》等十種。
53、從閱讀能力具體性的角度考察,我們過去關於閱讀能力的研究,至少存在著一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抽象能力觀。這點性地表現在「閱讀能力」的邏輯構造上。比如將閱讀能力看成是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四個層級。「閱讀能力」的邏輯構造,可能有其獨立的學術價值,各家的不同構造法也可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如果願意,當然可以也應該繼續研究。但是,從閱讀教學的角度,這樣的研究(採用邏輯的方法而不是試驗的方法),意義就很有限。因為離開了特定的樣式,就不存在閱讀的活動,因而也就無所謂什麼閱讀能力。
王雲峰在《近二十年閱讀能力研究與閱讀教學模式的發展》一文中,系統地梳理了近二十年關於閱讀能力結構的理論研究,指出:「以上這些研究雖然促進了人們對閱讀能力的認識,但並未完整、清晰地揭示閱讀能力構成,加之其結論主要是藉助思辨獲得,缺乏可操作性,對教學實踐的發展沒有多少直接的幫助。
第二,未經反思的預設。
這反映在理論上,尤其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一直在中小學培養學生的所謂的閱讀能力,實際上是兩種:一種是「鑒賞者取向式」閱讀,一種是「語文教師備課樣式」的閱讀。
鑒賞者取向式是一種以鑒賞乃至崇敬心理來對待文本的閱讀方式。
54、所謂「語文教師備課樣式」的閱讀,也就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普遍採用的閱讀模式,即圍繞著「思考和練習」的分析課文能力。
「所謂閱讀」,實際上特製自己備課時的那種樣式和讀法,所謂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實際上是希望學生達到像自己備課那樣的水準。
J. 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和「如何教」
教什麼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依據課程標准、學情分析、文本特點確定明晰、具體、可操作與可檢測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具體、集中,具有提升學生言語運用能力與滲透人文熏陶的價值。
如何教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1體現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培養;
2.突出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關注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特體驗、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
學域
如何學
【學習狀態、
參與程度】
1.注意狀態:集中、持續;
2.參與狀態:投入、全員;
3.思維狀態:積極、主動;
4.情感狀態:自然、自控。
「四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
學習效果
【目標達成、
素養提升】
1.有效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2.學生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閱讀策略與方法、審美、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技能訓練、過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語文素養提升。
下面僅就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什麼」和「如何教」,結合本次教學展示會上的課例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
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聽課教師,我們審視、評價一節閱讀課,首要的關注點應該是教師「教什麼」(教學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合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過於關注教師「怎麼教」,也就是過於關注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對於教師「教什麼」,也就是更加關鍵的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建設,卻一直處於茫然、模糊的狀態,從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 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一個班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課文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將自己讀懂的內容等同於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很多閱讀教學還處在閱讀理解(即學生讀懂課文寫了什麼內容)的層次,很少對於每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
我認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一)寫了什麼
這里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內容、主旨方面完成五個任務:1.理解課文的內容;2.習得課文介紹的相關知識;3.感悟課文表達的主旨;4.體悟課文蘊含的感情;5.受到審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麼寫的
如果說「寫了什麼」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怎麼寫的」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張志公先生所說的「走一個來回」。當前很多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寫了什麼」,這可以說是僅僅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小部分任務,因為閱讀教學的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准確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逐步習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最終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怎麼寫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重點詞句的品析、體悟,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語;
2.句式:課文中出現的具有遷移作用的或不同尋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3.寫法:修辭手法的使用,構段的方式,課文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
4.標點:准確使用的標點,意味深長的標點,異乎尋常使用的標點。
(三)學會閱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近年來,語文界對於國際學生評價(PISA)、國際閱讀能力發展研究(PIRLS)及台灣閱讀策略等的了解不斷深入,對於在閱讀教學中應進行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教學已經形成共識。人們普遍認同的比較適合小學語文閱讀的主要閱讀策略包括:提問、聯系、預測(猜想)、聯想、推論、比較、概括、圖像化、綜合(統整)等。
那麼,語文教師確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的依據是什麼呢?簡言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依據學情實際:包括你所教這個班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語言積累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學生是否接觸過與本篇課文相同題材、題材的課文,學生是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這類課文,還是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據文本特點:這裡面又包括兩點,一是文體特點,比如教學寫事的記敘文,就要關注事情發展的敘述過程;教學小說,就要引導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點;教學寓言,就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和認識寓意等。二是語言特點,比如作者准確的用詞、多變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寫法、一反常規的標點等。
3.依據課標要求: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內容的具體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仔細研讀課標,尤其是不同學段對於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還是對於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很有幫助的。例如對於詞語的教學要求,課程標准在不同學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三學段: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就應依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確定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
二、閱讀教學「如何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首先明確「教什麼」,再考慮「如何教」,而且根據很多優秀語文教師的經驗,往往幾乎在明確了「教什麼」的同時,「如何教」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較順暢、有效的教學思路和設計。這也就是說,教師在著手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前,應該首先做的功課一定是文本細讀,而且是全身心地「潛心會本文」,然後要從文本中跳出來,將自己的身份和視角從一名成熟的閱讀者轉換為一名處在閱讀學習階段的不成熟的閱讀者——學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想: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能讀懂什麼?可能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閱讀中會出現的閱讀障礙是由於背景知識的欠缺,還是閱讀策略的缺失?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在語文運用方面應該習得、駐留哪些知識、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應該得到哪些體悟和感染?等等。
關於閱讀教學「如何教」,現在廣大教師從認識和理念上都比較一致地認同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次「精英杯」教學展示會的16節課為我們研究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行為層面,應該如何落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生動的課例。下面,我想僅就與閱讀教學「如何教」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結合正反兩方面的課例略陳己見。
(一)要正確認識與恰當處理閱讀教學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題中應有之義,理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不應絕對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應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課文學生理解不夠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有的課文,含義比較深刻,時代背景遠離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就應適當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爺爺的壓歲錢》一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攢」等重點詞語,通過男生、女生分別復沓朗讀「我」7歲、10歲、12歲時爺爺說的話,不斷加深感悟爺爺的良苦用心。
當前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是過於注重課文內容的理解,導致月底教學的效益不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高。例如《「美極了」與「糟透了」》,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這樣的課文就沒有必要在內容理解上過多糾纏,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多用在體會、練讀不同人物的心理、語氣。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簡明、簡單
閱讀教學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而且許多參加公開課、展示課的教師往往力求把課設計得有新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很多,教師設計得很費力,課堂上師生都很忙亂,每個環節看似都走了一遍,但總覺得哪個環節都不扎實。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師根據課文四個季節的構段方式相似的特點,先帶領學生學習春天這部分內容,並引導學生總結出作者描寫春天小興安嶺的思路:季節——樹木——其他景物。接著,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個季節,相機進行朗讀、背誦的語文訓練,教學層次清晰,教學重點突出。
(三)閱讀教學要體現文體意識
之所以很多閱讀教學出現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現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顧不同文體的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從文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力求依據文體的特點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執教《楊子榮打虎》時,根據課文的小說(節選)的文體特點,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引導學生品讀重語段中的場面描寫,體會人物心理、表情、動作描寫對於刻畫楊子榮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從而認識楊子榮具有的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英雄品質。教師執教元曲《塞鴻秋·湖上即事》時,則突出了意境的創設與體會,重點進行誦讀訓練,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閱讀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目前一些教師的閱讀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的現象,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教師的提問設計僅僅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設計服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學習實際。而在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教學《故鄉的蘆葦》一課,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是: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動筆畫一畫,再寫上自己的體會。教學《莫高窟》時,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麼等,教師順勢展開教學。這就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從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出發(而非從教師的設計出發),也使教師的問題設計具有了整體性和較高的思維價值,同時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了空間。
(五)語言形式的學習與運用要真正成為閱讀教學重要內容
1.注重正音等語文基本訓練。
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普遍重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而且採用了靈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學《哈爾威船長》時,教師出示了「奔」的兩個讀音:bēn bèn 。同時出示了詞典中對這兩個讀音的解釋。接著,出示了課文中含有這兩個讀音的句子,引導學生正確地予以區分。
2.詞句學習的方法要靈活。
無論是初讀課文後集中認讀詞語,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點詞語詞語的品味,都體現了對於詞語教學的重視。因為詞語不僅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小學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
除了藉助詞典、聯系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外,在教學《莫高窟》學習「惟妙惟肖」和《故鄉的蘆葦》學習「紡織娘」等詞語的時候,教師使用圖片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詞語,效果較好。學習《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同時出示三個句子:①先頭部隊的戰士殺向敵人。②先頭部隊的戰士勇猛地殺向敵人。③先頭部隊的戰士如猛虎下山,殺向敵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僅僅使用抽象的形容詞,表達效果更形象,更生動。
3.朗讀訓練的目標要具體,訓練要扎實。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深切地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及學情實際,確定每課時具體集中的朗讀訓練目標,切忌每篇課文都在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籠統地寫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這樣一句:「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一位教師根據課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學生朗讀時將其中「淙淙」要讀得輕一些。還有教學《月光曲》,教師也提示學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中的「霎」讀得輕一些、虛一些,以表達出當時的意境。這樣的朗讀訓練目標就是准確而具體的。
每節課的朗讀訓練目標也不宜過多,教師要重視訓練的扎實。尤其是當學生反復朗讀也讀不出效果時,教師要通過范讀、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真正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朗讀訓練,朗讀水平均有所提高。
4.要重視進行綜合性的語用訓練。
閱讀教學中應力求進行綜合性、整體性的語用訓練,對於具有較高語用訓練價值的語言文字要從多個角度、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訓練。例如針對《莫高窟》描寫飛天的這部分文字,有兩位教師是這樣設計語用訓練的:
(1)品讀語言,發現特點(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兩個四字詞語,句式整齊,描寫形象);
(2)朗讀訓練,讀出畫面;
(3)練習背誦,積累語言;
(4)搭設支架,嘗試仿寫。
一位教師出示:有的手握短笛,( );有的圍坐一起,( );有的( ),( )。
一位教師展示了另外三幅飛天的圖片,出示:壁畫上的飛天,有的( ),有的( )。
5.閱讀教學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
當前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倡導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我理解就是強調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言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修辭、構段謀篇等)的學習。除了上述提到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寫之外,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爺爺的壓歲錢》臨近結尾時,讓學生以「感謝你」為題,寫一寫對親人感謝的話。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教學中的從讀學寫、讀寫結合要盡量貼近課文內容,即使是安排的想像、拓展表達練習,也應與課文的內容或表達有某種相關;同時要避免為寫而寫的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學生制宜,注重實效。
6.要積極探索閱讀策略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
在本次教學展示會上,一位教師教學《楊子榮打虎》時,運用折線圖的形式,讓學生嘗試使用「圖像化」閱讀策略學習小說一波三折的寫法,並進行復述訓練。一位教師執教《拐彎兒處的回頭》圍繞「父愛」這一主題在一節課中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①用《不一樣的爸爸》這一繪本的朗讀導入;②教給學生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③學會運用朗讀評價的閱讀方法;④延伸閱讀,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
這兩節課對於目前閱讀教學研究的熱點——閱讀教學策略和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帶給與會的教師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