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①《論語》中表明學習精神和教學態度的語句是( ) ②《望岳》中最能表達詩人不畏艱險 勇於攀登 俯
1、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會當回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一水答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4、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6、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Ⅱ 望岳的注釋
原文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注釋
1.岳: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即山東地區。
4.青:山色。
5.未了:不盡。
6.造化:天地,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7.陰陽: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8.曾:通「層」。
9.決:裂開。眥:眼角。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10.會當:終當,終要。
11.凌:登上。
12.小:渺小。
13.鍾:聚集
譯文(1)
1.泰山是什麼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南北兩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間層雲升騰令人襟懷激盪,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4.終要泰山的巔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譯文(2)
1.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2.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3.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4.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Ⅲ 石壕吏 的教案
《石壕吏》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通過比較,了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 逾:越過 一何:多麼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戍:防守 已:停止 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 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為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3、石壕吏為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 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為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可從內容、構思、語
言上分析)
① 情節生動
② 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岳》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岳》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什麼?
① 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 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 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了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教學目標】1、了解與本文相關的文學常識和歷史背景;
2、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
3、反復誦讀增強文言積累。
【教學重點】領會詩歌思想內容及誦讀。
【教學難點】領會詩歌思想內。
【教學時數】1課時
上課時間:2004年9月22日下午第一節
地點:06級3班 上課人:劉順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復習導入)
1、盛唐時期,我國有兩個著名的詩人,他們一個被後人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聖」,他們是 、 。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了現實生活,後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發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 整體感知課文
1、 自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把握好節奏。
2、 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 結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 質疑並討論
1、 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麼?主要人物有哪些?
2、 明明是朝庭徵兵,為什麼不說「徵兵」、「招兵」而說「捉人」?這里含有什麼意味。
3、 同對「徵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4、 「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老婦」的致詞可分為幾層?致詞的內容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嗎?
5、 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麼?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四、 表演
根據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後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Ⅳ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過朗讀、心理模擬和短劇表演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設計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敘事詩,反映的是安史之亂時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對朝庭無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導學生體味《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作為重點,通過「朗讀疏通整體感知---揣摩模擬人物心理---短劇表演點評」一層層由淺入深體味詩歌的內容、主題、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多次多元的對話達到對文本的深透理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一組伊拉克的新聞圖片,問:戰爭給伊拉克的老百姓帶來了什麼?
(這是現代戰爭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我們今天要學習一首古詩《石壕吏》,去感受中國古代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學生交流有關的資料:
杜甫,唐朝詩人,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歷經安史之亂,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鄴城後,在他從洛陽到華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瘋狂拉丁,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城鎮成墟,白骨遍野,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疏通字詞,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要求讀准字音和節奏;指名讀,其他同學聽:是否全讀對了;齊讀。
注意:逾 戍 嫗 咽
2、 自讀,注意哪些句子讀懂了,哪些句子讀不懂,四人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點字詞:
逾牆走:越過牆逃跑 一何:多麼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3:寫了一個什麼故事?用詩中的詞簡括老婦人一家各個人的糟遇。
明確: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婦人充數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牆,婦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內容,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讀課文。(悲憤沉鬱)
四、心理模擬:在事發現場,當事的老翁、老嫗、媳婦、差役心裡會怎麼想?
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從不同角度體會當時百姓的痛苦,社會的黑暗腐朽)
五、短劇表演:在走進詩中人物的內心後用短劇的形式來創造表演。
1、 分組准備:4~6人一組。
2、 表演
3、 同學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點評表演。
4、 杜甫目擊了老嫗一家的悲慘遭遇,他心裡怎麼想?
(可從對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對官差如狼似虎的憤恨、對朝庭黑暗無能的批判、對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進行思考。)
再一次聯系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了解其人其詩。
六、欣賞:
以視頻形式(選自《唐之韻》之詩聖」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內容及杜甫對民生疾苦的關注。
結束語(接視頻解說詞的最後一句:因為他們是弱者):但是,作為弱者的杜甫,並沒有逃避現實的痛苦,他用滿腔的熱血傾注了對戰亂中百姓疾苦的關注,用嘶啞的聲音撕開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憂國憂民,嘔心瀝血,用詩歌唱出時代的最強音,這就是杜甫之所以偉大之所在!
七、作業:
1、 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要求通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合理想像,有一定的環境描寫,用多種方法刻畫人物。
2、 課外閱讀《三吏》《三別》《兵車行》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