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優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學科,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需要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優化。
優化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適用於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尤其適用於學習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為我們提出了由表及裡、逐層深入、逐步求精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好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
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應首先向學生明確本階段、本單元或本課時的學習任務,並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要求學生帶著要完成的任務,或者帶著要解決的問題認真讀書,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任務」應該由教師精心設計,針對所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任務」,應體現層次性、開放性、整體性、可操作性的原則,內容應有適當梯度,教學過程中在緊扣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適當拓展部分教學內容,提高難度,傾向實用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並超越教材解讀,靈活變通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後於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關注時代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要求學生敢於動手,勤於實踐。計算機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與熟練只能靠實踐。應提倡學生自己上機實踐獲取知識和經驗,這樣做不僅知識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
要向學生講清楚掌握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以頑強的意志去鑽研教材和上機實踐,同時應該向他們指出,學習不是直線式的前進過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和技能需要反復。
因此,在接觸一個新領域或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可以先知其然,而暫時不深究其所以然,但應該注意在學習後面相關的知識後及時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前後聯系,加深認識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金線」。
比喻教學法。教師在講課時適當地運用形象比喻,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網路時,關於域名和IP地址可以這樣講:「世界上的人很多,我們怎麼來區分彼此呢?我們可以通過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證號碼兩種途徑。身份證號碼可以唯一地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證號碼太難記了,日常生活中我們用名字來指定某人。網路中的計算機也一樣,為了區分彼此,它們也有『名字』---我們稱之為域名,同樣它們也有自己的『身份證號碼』---IP地址,IP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計算機,但是記住它不太容易,平時我們只用域名來指定網路中的計算機。」這樣,學生們很輕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神秘面紗。
示範教學法。示範教學法就是教師操作,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性操作中學習操作的步驟和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操作滑鼠的指法;另一方面是計算機軟體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範。如講Windows操作基礎時,對於文件夾的創建,其操作步驟為:進入到指定位置;文件-新建文件夾;轉換輸入法;把滑鼠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輸入文件夾的名字;確定。教師可以藉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路教學系統一步一步進行演示。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地讓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㈡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錄像播放師游「廣州東方樂園」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5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6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㈢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但我認為在教學實踐活動這個舞台上學生是主角是演員,而老師則是配角是主持人,應該以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中心,以此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二、深入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設計的前提。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有意識的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保證。
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的體系結構,知識分布。不僅是對於當前所學的這一冊的教學內容應該把握,還應該對整個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於這套教材採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為什麼會在這一冊這一課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是有著全盤考慮的。教師把握好所教內容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和前後聯系,有助於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好地形成教學設計,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點的情況下針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雖然信息技術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強,但不是說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再加工,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
1、我了解自己的學生嗎?
教學設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對學生的分析是確定教學起點的主要依據。
每一課的學習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教材默認是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已經掌握,但學生的實際情況怎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他們是否有能力應對即將學習的新課知識?如果不足,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考慮採取什麼方法補足。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新課中的一部分知識,教學設計中應採取什麼方法加以提高和鞏固。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預先設想種種教材教學內容以外可能出現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取捨、補充、簡化、組合)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已有的認知識結構很好地銜接起來,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2、我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嗎?
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倡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教學設計中的任務設計是信息技術課中的重中之重,任務設計的成敗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設計好的任務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不光學知識,還可學方法。任務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進行。教材中已經體現出任務驅動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務,但任務的細化和具體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完成。設計的任務應做到教學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學習而設計就是要把學生怎樣學、學什麼,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學放在首位。
五、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需建立與教材教學內容適應的教學環境。
與其它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課前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做較多的課前准備工作,由於學校軟硬體條件的和師資的差別,各校的信息教學環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實時高速地在網路上進行教學,條件差的學校可能至今沒上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思考:我的教學環境能適應課程需要嗎?如果不能,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彌補。
六、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學習慣:
1、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學素材的習慣。
硬體素材:計算機的壞舊硬體。特別是不容易見到的[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處理器,內存、硬碟、軟盤]
軟體素材:教師的優秀作品和學生的優秀作品
2、使用好每節課的閱讀材料、活動、和課後的探索活動
閱讀材料: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每節課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
活動設計:教材設計的活動都是 針對本節課重難點設計的,每個學生必須完成。
探索活動:課後的探索活動是針對本節課內容的外延,是要讓學生課後進行一些探索和社會實踐活動。
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國際信息技術發展動態。
我們老師應該站在信息技術的前沿,老師不僅要關注國際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也要讓學生關注。要了解其它國家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不斷進行比較,吸取別人的長處,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需考慮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優化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㈣ 信息技術能在哪些方面優化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能在哪些方面優化課堂教學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版緒,它是教師自權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
㈤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
在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環節,增強教學效果。就此,談談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主題畫面,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教學環節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 (2)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解決重點、難點。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中去,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節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㈥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進行教學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㈦ 信息技術在優化課堂教學中有哪些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中學課堂教學
【摘要】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和Internet等,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就要從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角度考慮,確定教學過程中的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使用信息技術較好,使用什麼形式的信息技術較好,推進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 優化 課堂教學
二OO四年九月,廣東省教育學會中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在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中學,舉辦了廣東省中學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說課比賽。我縣數學教學骨幹由教研室殷切文主任帶隊,陪同育英學校雷成德教師參加比賽,並觀摩了這次說課比賽。精彩紛呈的說課比賽使我耳目一新,見識了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其中使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教師在課堂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信息技術領域應該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網路教室和Internet等。
經過領悟和幾年的嘗試,以及我校電教室,網路教室的進一步完善,我體會到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總結優秀課說課比賽的教師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恰到好處;而有的卻過於泛濫,過於依賴多媒體,從而取長補短。我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就要從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角度考慮,確定教學過程中的哪些環節,哪些教學內容使用信息技術較好,使用什麼形式的信息技術較好,推進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目的。
下面就根據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年來的嘗試,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為例,談談我在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做法。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電腦動畫顯示:在一次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測量如圖所示的池塘兩端A、B間的距離。
方案一:在AB的垂線BF上取兩點C、D,使CD=BC,再過D點作出BF的垂線DG,並在DG上找一點E,使A、C、E在一條直線上,測量出DE的長。
方案二:先在地上取一個可以直接到達A點和B點的點C,連結AC,並延長到D,使CD=AC;連結BC並延長到E,使CE=CB,連結DE並測量出它的長度。
問:兩種方案中,測量出DE的長,能否說明它就是A、B間的距離? 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例為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藉助計算機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搬到屏幕中,減少實地考察的時間,同時把生活中的實物轉化為幾何圖形,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
學生根據前面已探索過的「角角邊」肯定方案一中的DE=AB,但AB與BF是否垂直在實際中難於確定,因為實地中並沒有線段AB。而方案二中提到的線段在現實中可實實在在的畫出來,但具備了「兩邊一角對應相等」這一條件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准備工作:截取兩根木棒,使它們分別為5cm、7cm,剪一些角的紙片(28°、37°、60°、110°),以及一些作圖工具。
活動1: 給定兩邊夾角,畫三角形。
1、學生動手用所做的角的紙片去卡給定的兩條線段,然後畫三角形。
2、要求學生把同類三角形相互比較,看是否完全重合。
學生通過擺弄角、線段,畫圖,體會到符合條件的三角形可以畫出來,同一學習小組的幾個成員所畫出來的同類三角形加以比較,發現完全重合。從而得出結論: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活動2:當給定兩邊及其一邊的對角時,分組探索: 1、以5cm、7cm為邊,5cm所對的角為28°畫三角形。
- 3 -
2、以5cm、7cm為邊,5cm所對的角為60°畫三角形。
3、以5cm、7cm為邊,7cm所對的角為60°畫三角形。
4、以5cm、7cm為邊,7cm所對的角為110°畫三角形。
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各小組成員分別擺弄著手頭上的木棒和角的紙片,畫出符合條件的三角形,在同一小組中,有的同學畫出了一個三角形,有的同學畫出了兩個三角形;也有的小組畫出的三角形是同一個的。教師觀察他們畫圖,遇到後一種情況的小組,讓他們和其他小組交流、討論。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互相幫助、討論,在優美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獲取知識。
在以上的兩個活動中,學生通過拼三角形、畫圖、比較、分析歸納獲取知識,得出結論。
當然,探索「兩邊一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是否全等」的過程也可以設計電腦動畫演示,教師操作媒體,學生觀看投影。但這和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傳統教學方式沒有多大的區別,是陳舊教學模式的進化。
電腦動畫演示雖然新穎、精彩,但精彩的事物不等於能讓學生體會深刻,正如我們看電視劇,一場非常精彩的電視劇,情節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但看完結局不久,有可能連那是什麼片名,主角叫什麼都忘記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時,要從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角度考慮,哪個環節宜用計算機媒體,哪個環節宜用剪紙、拼圖等,不要過於依賴計算機媒體。動畫、演示終究屬於虛擬的,而數學學科本身是抽象性的學科,藉助於虛擬事物探索抽象的事物,未必能起到好的效果,所以從實物實驗中獲取信息也不能忽視。
【參考文獻】《中學小學信息技術》2005年第5期
㈧ 如何讓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新的世紀已展現在我們面前,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信息時代,面對這一時代的來臨,我們的教育事業也正面臨著新的挑戰機遇,誰掌握信息越及時、越全面、越廣泛,誰就有可能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當前,信息技術課越來越被重視,逐漸處於重要地位,那如何對學生進行良好的信息技術教育,培養一個符合社會需要的,能在社會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的現代人呢?我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幾年來,體會到信息技術教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不可能一切從零開始,重新去探索、研究本學科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內容。教育本身是相通的,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我們可藉助於其他學科先進的、科學的經驗和方法策略,有機地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當中,其實是整合,而整合就是一個系統或事物內部諸因素之間及與其他系統事物之間,根據他們之間的聯系進行整體協調,通過相互的結合、滲透,使各個要素都發揮最大、最優的效益,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可利用廣播、輔導、轉播、監視等形式,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
一、利用教學廣播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
教學廣播,就是學生機隨教師機桌面或某個窗口變化而變化,並保持同步。即相當於室內上課的黑板。廣播時,教師可以在自己的屏幕上為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學生觀察時只看自己的屏幕就可看到教師如何演示。
如在講《文字圖形化》一課時,我利用廣播的形式將自己作好的「民族小學」圖樣廣播出去,使學生一看,就感到新鮮、新奇,就想知道這樣好的效果是如何做出的,也可展開學生的想像,還可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力、注意力,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然後我邊講解邊演示製作過程,學生看後知道操作的步驟及操作要領,使學生意識到看似很復雜其實很簡單,這樣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當然,教學廣播不只限於課堂教學的開始,但教學廣播要適時適度,不能隨便進行教學廣播,廣播前要提醒學生,廣播的內容應該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掌握不好教學廣播的尺度,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擾亂了課堂教學秩序,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二、利用多屏監視提高課堂教學的管理
教師可在自己的屏幕上監視多個或某一個學生的屏幕,系統將學生機的屏幕按單屏或多屏的監視方式,傳送到教師機的屏幕上,教師以通過該功能,隨時查看學生正在進行的操作,而對學生沒有任何影響,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也不會感覺到教師對其的監視。
如在開始學習畫規則圖形時,學生畫得很吃力。我通過多屏監視,看到某個同學是盲目的操作還是誤操作,就及時對其進行指導,學生還以為我多長了幾隻眼睛或有什麼特異的功能。這樣可保證學生注意力集中和上課認真聽講。
三、利用教學輔導幫助學生提高操作質量
教師可以對教室內的某個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學生在操作的同時,學生機的屏幕內容可出現在教師機的界面上,教師使用鍵盤和滑鼠對學生機進行操作,也就是我和學生可以同時操作學生的桌面,對該學生進行輔導時,對教室內的其他學生的操作沒有任何影響。
如學生開始畫圖時,布局很難掌握,顯得很零亂,在教師機上,我對其進行輔導,利用畫圖工具及滑鼠,幫助其進行挪位布局,完成後使其看到在我的幫助下,自己屏幕現在的布局比以前的適當得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間能力和審美的觀點。
四、利用教學轉播鞏固並評價學生的操作
教學轉播就是教師可以選擇一個操作較為典型的學生,將其屏幕轉播給其他學生,為其他學生做示範,在示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插入對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或指導。
如在學生利用菜單功能《設置畫紙的大小》一課時,學生都學完了,操作完了,然後,利用轉播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說,一邊操作,其他學生在聽,在看他是如何操作的,說的完整不完整。由其他的同學做補充,也可讓學生根據其操作過程對其進行評價,有時教師也可以做適當的指點。
有時轉播也可以轉播操作效果不好的作品,讓其他學生指出他操作的不足之處,這樣有利於他今後的學習應該注意的是什麼,使其上課認真聽講,認真操作,爭取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
當然,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當中,以上的幾點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可以把幾項融合起來優化課堂教學。
如多屏監視時,可用游標放在某一個學生機的畫面上點擊右鍵,選擇全屏,則立刻轉為監視一台機的學生機,再點擊右鍵,選擇輔導,則轉為對該學生進行輔導,再點擊右鍵,選擇轉播,則該學生機的屏幕轉播給所有的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採取分組討論的功能,即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組,組內學生之間可以自由討論,學生在學習中還可利用電腦中的幫助或課件形式向電腦學習並獲得幫助,這樣整個課堂教學中,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到動,人機互動的學習方式,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
當然,把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科教學當中,還是一個新的內容,許許多多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去探索解決,這也就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一個新的契機。我相信,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將會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大有作為,並會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