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朗讀教學
一、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上次,我有幸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張學偉老師在銅陵上的一節示範課《螳螂捕蟬》,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老師的朗讀引導和范讀極具魅力。教師把課文濃縮以後,出示其中四小節,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指名讀,讀完,張老師讓學生猜猜,他對這兩名學生讀得滿意嗎?想不想跟老師讀的比一比?學生興趣高漲。緊接著教師引導:蟬在樹上,會有怎樣的心情,你會怎麼讀?(悠閑……)然而課件中前三段都有一個字,表現了蟬、螳螂、黃雀都有危險,請不要說出那個字(卻),請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這時學生們又躍躍欲試。老師又找了一名學生起來讀,表揚他找對了那個字,並獎勵他繼續往下讀。這時張老師又幽默地說:「他讀得很好,但是跟我比,還差一點?」學生這時都要求老師讀,老師就聲情並茂地朗讀了,贏得了學生們熱烈的掌聲。我想教師在教學中,多設置一些懸念,一定會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二、創設情境,讀中體驗
在朗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能拉近學生與作者的情感距離,能引導學生進行作者所描繪的情境,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並用自己情真意切的朗讀去描繪它、表現它。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播放了草原風光,讓學生直接感知到草原的美麗。從草原上碧綠的草,潔白的羊群,迂迴清澈的小河,明朗的天空這些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另外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畫面,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從而激發了學生對草原的那種嚮往,贊美的感情,學生自然能讀出感情。
三、范讀引導,培養語感
教師精彩的范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朗讀訓練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范讀,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一些重點段落、重點詞句。如在教學《可愛的中國》一課中,「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生之歡樂,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這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我就範讀了2遍,學生在老師的范讀中掌握節奏、語氣、停頓等以及獲得情感共鳴。學生能感受到方誌敏烈士對祖國未來的無限憧憬以及他堅定的信念,相信中國一定會有光明的未來。然後讓學生自己反復練讀,從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在這種長期的熏陶和訓練中,培養了語感。
四、讀好語氣,突出重音
低年級有許多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中一般有人物對話及人物心理敘述。然而正是這些對話和敘述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特點,因此,我在教學中抓住這些對話、心理描寫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比如在學習《酸的和甜的》這一課時,我就先讓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狐狸說葡萄酸是因為它吃不著也不想讓別人吃的自私心態。而小兔和小松鼠的輕信讓他們根本就不想嘗試了,小猴子的好動聰明機靈從「迫不及待」等詞語中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來了。這樣再去根據人物的特點去朗讀演繹,對孩子來說就生動容易多了。
五、形式靈活,指導朗讀
在指導朗讀中,我經常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人讀,集體讀,男生讀,女生讀,比賽讀,分角色讀等。要求學生認真讀,讀出感情,品出韻味,讀後及時評價,讓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再讓其模仿讀,從而提高朗讀水平。執教《從現在開始》這一課時,我便採用表演讀的形式,學生分角色來表演獅子大王,可愛的猴子,和貓頭鷹袋鼠等角色,學生還會自己配上合適的動作,一個個興趣盎然,朗讀效果就很容易地達到了我追求的效果。
六、再造形象,想像朗讀
根據他人的言語描述或圖形示意,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稱為再造想像。再造想像的基本特徵是以他人的描述、說明、圖示為想像發生發展的前提,依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再造出新的形象。再造想像是在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的基礎上,依據學生以往經驗,藉助形象思維創造出新形象。它是學生認知圖式發生變化的起步。充滿想像地朗讀《山溝里的孩子》,彷彿會看到在大山深處的山樑上有一群莘莘學子正背著書包艱難的行走在山路上;朗讀《雨在歌唱》,會出現小雨點在小溪里歡快的舞蹈。文思可以沖破時空,想像可以飛翔萬里。只有根據文本開展最大化想像的朗讀,才有可能用聲象再現文本意象,還可通過聽覺反饋不斷調整聲氣,使朗讀聲象和文本意象更加和諧統一。比如,學生在朗讀《雨在歌唱》時,從她們臉上的表情可以發現學生們已感受到了那種愉悅和興奮,而且眼前會呈現出一幅「春雨圖」。這是再造想像完成了朗讀模式的結果,也是超常韻律喚醒了大腦左右半球的語言區、圖像區和主管興奮情緒的神經系統,是左右半球功能整合的結果。
現在的課堂上,多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不同感悟地朗讀,但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而要想把課文讀好,那是不可能的。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們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指導,可見,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支點和重點。每一篇文學作品都記錄著作者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氣質。只有將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能敏銳地捕捉文中細膩的情趣,領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進而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這才是閱讀活動的最高境界
總之,朗讀能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教學必須加強對朗讀的有效指導。
2. 寫話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怎樣改進
在新教材的習作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是教師們感到困惑的或是教學中存在有待改進的,也有些是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下面將教師、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簡單進行概括,並列舉下來。
在教師方面:一是理念問題。表現為對新課標中習作教學的要求、建議,各年段教學要求理解不夠透徹,對教參中的習作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有的教師注意看了,有的教師沒有看。二是教師的習作指導不夠,有的放任讀寫,有的要求過嚴。曾有人對現在的習作教學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一放手它就可以飛。的確,教師不放手,學生的習作飛不起來。然而教師真的放手了,放任讀寫,有的學生的習作就一定能夠飛起來嗎?會飛到哪裡去呢?我認為學生習作想要飛起來,不僅要有強烈的飛的願望,還要有切實能飛的本領。而要求過嚴,會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使習作公式化、格式化,甚至有的教師讓學生背範文,這是絕對不可取的。三是習作指導課形式單一,課前教師准備不充分,不能入情入境地有效地引導學生在習作活動中說、寫。四是習作評價、批改尚需改進。批改也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難題,這是語文教師負擔最重的一項任務,寫的不成樣子的習作最難批改,每一次全班大作文批改,往往要靜下心來,消磨掉二至三天的課余時間,甚至時間更長。而習作後面的評語也最讓老師費心思,全班幾十個學生,要寫出不同層次、不同針對性、充滿鼓勵的評語,真的需要耗費些精力。同時教師的評價理念也需要轉變,即什麼樣的作文才是一篇好作文,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卻有待於教師發現、總結。
在學生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錯別字多。這些錯別字包括三個「的、地、得」字和同音字的混淆等。低年級學生寫作文時,最常用的是「的」「地」兩字,「得」字用得不太多,如果教師在一年級作文時不注重「的」「地」的用法教學,學生一開始寫作文就得有錯字,以後會沿襲到二、三年級,甚至個別學生到了更高年級仍不會用。如果到了高年級再改很難,因為學生的用字習慣已經養成了。錯字多的另一方面就是同音字的混淆。學生寫作文時經常遇到不會寫的字和不常用的字,一時想不起來,也不查字典,所以就想辦法,用學過的簡單的同音字代替,造成錯字多。還有的錯字是書寫上造成的。
學生不會修改自己的作文。表現為作文一寫完,就拿給教師看,自己沒有檢查、修改的習慣,即使檢查了,也不知道哪個詞用錯了,哪個句子讀不通順,或者習作內容是不是符合要求、重點是否突出等等,這往往也是教師批改作文時很生氣的方面。
2、習作興趣低。這一點在農村小學生身上表現明顯,有的習作內容離他們的生活較遠,有的習作內容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進入習作情境,而有的習作學生無從說起等等,都是引起學生習作興趣低的原因,加之學生佔有的寫作材料少,教師急於求成,所以學生習作興趣低這個問題有時顯得比較突出。
學生語言積累少或缺少文采。例如作文內容不充實,該寫的重點的沒有寫出來。語言是衡量寫作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篇好的習作一定要有流暢的語言,重點突出。而一篇合格的習作一定要有通順的語言。我們有很多學生過不了語言這一關,表意不明確、不準確,表達不靈活、不生動,語意不深刻等是常見病。習作中使用空話、「車軲轆」話,其原因一是學生閱讀量小,知識面窄,二是沒有準確記憶抄錄或看過的好的語言片斷,看過則忘,看過則丟,有的學生看書只是看個熱鬧而已,根本不注重好詞佳句的積累和寫作方法的學習,更提不上很好地運用。
學生參加相應的學校、社會、家庭的實踐活動少。比如寫家庭里的趣事,城市孩子可以寫和父母旅遊、下棋、放風箏、家庭故事大賽等,而農村部分小學生,家庭里根本沒有這個氛圍,生活平淡地很。又因為安全等種種原因,學生不能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參加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和各種調查,而農村孩子缺少城市孩子的優越感,因為他們身邊沒有大公園,沒有紀念館,沒有可調查的、參觀的合適的地方。加之學校規模小,舉辦的活動精彩程度不夠,學生的感受、體驗就受到了限制,缺少寫作的源泉。例如:學生寫家鄉的美景,山溝里的孩子視野比較窄、缺乏習作內容,只能寫山坡、溪流等等,所以他們的習作缺乏美感,習作素材相對比較平淡,不善於發現美、表達美。
作文內容虛假、雷同,不會寫生活化習作。作文內容虛假、雷同是長期困擾學生習作教學的習作訓練的一個頑症。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有的學生只圖省事或蠃得表揚,竟全篇抄襲優秀作文上的內容,有的不懂寫作要求,把別人的事往自己身上安,別人怎麼寫我就怎麼寫,應付老師就算了事。還有的學生對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件事熟視無睹,不能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的認識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程度。
學生不善於評價他人習作。這也是一個習慣的養成性問題,如果一個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會認真傾聽他人習作,並找出優點和不足,哪怕是一個詞用錯了,一句話不通順,到了高年級他的評價習慣就會養成,評價水平就會提高。而有的教師卻不願意讓學生在這個問題上下功夫,沒有把這部分互相評價的時間留給學生,或是不能有效地組織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都是造成學生不會評價、不善於評價他人習作的原因。
以上幾方面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相對比較普遍存在的,我只是作了簡單的列舉,教師們也許在習作教學實踐當中還有許多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想這幾方面還是比較重要的。因此,我提出了以下改進辦法,不一定非常有見地,但願在此提出來,和各位同仁探討、交流,懇請你們提出寶貴意見:
新理念是關鍵。這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根本。「不變」指的是教師頭腦中應該樹立的最基本的習作指導理念。「萬變」指的是我們教學中各個學期、各年級的多個習作教學要求。我們目前尚沒有固定的習作教學模式,沒有一成不變的環節設計。但只要我們頭腦中有一個習作指導、訓練的新方向,一個為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的根本宗旨,任何一篇習作都能教好。語文新課標中指出: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寫作教學中,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這些就是方向的問題。其中的關鍵語是:真情實感、培養能力、自由表達、自我修改、相互修改。例如:五年級教參中對習作教學的建議是:進一步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性質是練筆,是習作而不是創作,作文指導從內容入手,作文講評重在激勵,尤其是講評教學的建議說的非常具體。講評的程序、講評的方法等都比較明細。習作中觀察、思維、表達三種能力結合起來培養。哪些先寫、後寫,哪些詳寫、略寫都要想清楚。加強平時練筆的指導。把練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讀寫能力。再比如三年級習作教學建議:中年級不受文體束縛,大膽放手,不要怕不合規矩,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完全可以修改教材里習作的安排。加強習作與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聯系,例如:「說說我自己」是可以先習作,後交際;也可以先交際,後習作。重視習作中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的過程,培養學生再現生活的能力,一定要讓學生如實表達,事實是這樣的,就寫成什麼樣的,不要寫走樣。評價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來面目。
以上這些就是我們習作中所應該認真閱讀、領悟,並用來指導教學實踐的。無論是習作前的准備、指導及講評、批改,我們都應遵循這些原則,突出這些思想。
3. 石家莊42中的高中教學質量怎麼樣,我想讓孩子初中和高中都在那上學。
那裡的初中和高中都還可以~
但是42中的學費畢竟很貴~價錢擺著,質量也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