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
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培養學生的意識、創新意識,又能鞏固有關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這節課我依據教學目標,比較靈活地運用教材,為學生創設全員參與教學活動的空間,讓學生經歷「倍」概念的初步形成的全過程,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並運用這個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乘法,掌握了乘法意義的基礎上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它為以後解決比較復雜問題奠定基礎。整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新知識的現實背景,激活與新知識有關的學生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活動氛圍。教師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是以「小動物們為小白兔過生日」為背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親切感和熟悉感,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平等的氛圍里去感悟數學。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採用了啟發談話、實驗操作等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圓。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在教學的關鍵處,教師進行適時的啟發、點撥,開闊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建立起「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從而明確應該用乘法計算的道理。
3、在學生的操作活動中展示知識發生的過程。因為兒童的思維形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有動作思維的成分。因此在教學中孫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創設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伴隨著觀察、思考等活動,展示知識的過程。
4、練習中還出現和解決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這對於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增進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
Ⅱ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首先我用擺一擺的形式讓學生鞏固「倍」的知識。
在出示課題後,我引出課本主題圖,這樣就充分利用了本課的主題圖,做到了尊重教材。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教材在「倍數的認識」之後進行的一個內容,我講完本節課後,感受頗多,現在反思如下:
成功方面:
學生學習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
1、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有教師給主體圖,讓學生自己主動獲取信息,並提出他們可以想到的問題。
2、在練習的設計上層次分明,從簡到難的層次感。
3、重於應用,讓學生實踐數學。
教學源於數學有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本課的教學中,師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幫助米奇請客的問題等。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這些是我認為本節課中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1、在學生同桌合作提問題後,師只是讓一個學生說出了問題,並沒有再問其他的學生,其實在師巡視時就有幾個學生說出了好多問題,那時候我完全可以列完算式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更深的拓展一下,可是我怕後面時間不夠用,所以沒給學生展示的機會。
2、在倍數關繫上強調的少了些,反而隱藏在內的「幾個幾」的運用強調地多了些。
3、板書設計上只注重了問題的出示,條件的出示卻忽略了,給人的重點弱了很多。
Ⅲ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需要多少錢"的教學反思
《需要多少錢》教學反思
《需要多少錢》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課上,我結合教材創設了「買泳圈氣球」的情境,鼓勵學生看圖提出問題,再嘗試列示解決問題,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歷多種演算法交流的過程,使學生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課堂上教學效果良好,可是作業情況卻不容樂觀。學生對於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還是有困難。大部分學生理解了算理。例如3×12,學生懂得想:把12分成10和2,3×2=6,10×3=30,6+30=36。但是在實際練習中,學生卻很馬虎,犯了諸如3×2=4等問題。值得深思的是在練習冊上出現了一道「28×5」的題目,有好幾個同學算出結果為50,這剛開始令我覺得很莫名其妙,仔細思考後,發現這其實反映出學生對數位理解不夠清楚,這里的「2」是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個十,而不僅僅是2,非常有必要讓學生加深對數位的理解。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認真思考,仔細做題的習慣。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做到:課堂上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盡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Ⅳ 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三年級
一、教材分析
學生在以前就已經接觸過估算,初步了解了估算的必要性。並且能進行簡單的估算,把一個數估算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這節內容是引導學生理解「大約」的意思,學會用除法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更深入理解估算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帶領學生分析題目,理解題目意思。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題目,找關鍵字,列出正確的算式。
2、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估算在實際問題中的意義,並能根據關鍵字進行估算,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用除法估算的方法簡便快速的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准確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需要解決的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規范學生的書寫,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除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准確的進行估算。
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故事引入:最近天氣真熱呀!小紅和爸爸媽媽決定出去旅遊。(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
旅遊結束賓館的服務員告訴他們住了3天一共消費了267元,小紅想知道他們每天的住宿費大約多少錢?你能幫幫她嗎?
3、解決問題
(1)閱讀理解題目
知道了一共住了3天,也就是住的天數。還知道3天花了267元,也就是總的住宿費。要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
找到關鍵字「大約」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求出准確值。
(2)解決問題
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費大約是多少錢?就是把總的住宿費平均分成3份。不用算出准確的錢數。也就是要進行估算。(估算要寫約等號)
列除法算式:每天的住宿費=總錢數÷住的天數。
267÷3≈
(3)學生嘗試計算
(4)判斷分析
兩種結果都合理嗎?
因為不需要算出准確的錢數,兩種方法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結果,而且演算法很簡單;雖然他們的結果不一樣,但與准確值差距都不大。所以都合理。
第二種往大估成270更接近267,算得約等於90更接近准確值,更合理一些。
(二)小結
一般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而個別的是需要結合乘法口訣進行估算的。
(三)鞏固練習
請學生說一說每天的住宿費比90元多還是比90元少?為什麼?
比90元少,因為每天90元3天要270元,而實際的住宿費是267元比270少,所以比90元少。
每天的住宿費比80元多還是比80元少?為什麼?
比80元多,因為每天80元3天要240元,而實際住宿費是267元比240元多,所以比80元多。
五、板書設計
每天的住宿費=總錢數÷住的天數
列式為:267÷3≈
第一種:把267看成300,267÷3 ≈ 100元 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100元。
第二種:把267看成270,267÷3 ≈ 90元 每天的住宿費大約是90元。
六、作業設計
1、麵包房烤了236個麵包。
(1)如果每3個麵包裝一袋,大約可以裝多少袋?
(2)如果每4個麵包裝一袋,大約可以裝多少袋?
2、隨堂小測
七、教學反思
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估算不能只出現在估算課上,要把它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Ⅳ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教學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直觀的層面上學習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解決生活里類似的實際問題,更重要的還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由於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課的引進,對教材做了一定的變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中,我找准學生的「新知生長點」,利用舊知——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是多少,抓住新舊知識聯系,喚起已有知識結構,更好地服務於新知的學習。
2、能把握教學重點,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幾分之幾。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探索並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考慮到三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想想做做1」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說求某些物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意思,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3、充分利用比較法,通過共同點,抓住分化點,達到目的。
學生解決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後,我出示了一張表格,讓學生比較求12個蘑菇的1/4是多少與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的異同,使他們理解求12個蘑菇的1/4是多少,就是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算出每份是3個;而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就是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先算出每份是3個,再算出3份就是9個。這樣,從比較中發現,共同點中也有不同,不同點中也有相同點,進一步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4、整個訓練設計有梯度、有層次,能活用教材。
考慮到解決這類問題對於三年級學生的難度,整個練習注重讓操作和直觀作為學生思考的依託,並將操作與分數意義連接起來,有利於學生對這類問題的理解。練習設計由封閉到開放,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5、課的結尾,讓學生用一句話來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從某度程度上說,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事實上,學生回答的的確不錯。
反思這節課,也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及時給予「反應」。
復習分數的過程中,一位學生回答——把一些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可以用2/4來表示。此時,我並沒有揪出說的不好的地方。應該指出,不要說「取」這個字,我們可以說「有這樣的2份」,因為學到假分數時,這樣的幾份是「取」不到的。
學生獨立列式解決「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一位學生的方法是:12÷4=3(個)3×3=9(個),另一位學生的方法是:12÷4=3(個)12-3=9(個)。當時,我只是肯定兩位學生的方法,並詳細詢問了第一種方法的意義。其實,還應該仔細問第二種學生的方法,他也是按照分數意義來解決問題的,先將每份算出來,再用總的12個蘑菇減去1份3個蘑菇,剩下的就是3份的蘑菇個數。教師應給予鼓勵,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的資源。
2、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將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起來。
解決「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個」時,學生只是用分小棒的方法知道了答案。在此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將「做」與「說」同步結合起來,使他們在分小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根據分數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交流怎樣分蘑菇時,我讓學生說一說——把( )個蘑菇平均分成( )份,每份(
)個,給小灰兔們( )份,也就是(
)個,再出示這一段話,讓他們填一填。這樣就顯得課件演示與教師語言不協調,不同步了。反思,可以先出示這一段話,再讓學生根據分的過程,填一填。課件也同時演示分小棒,並閃爍「4份小棒」,「每份3個」,如此一來,學生理解的效果也就不同了。這樣,學習時學生參與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半球的協同功能,思維活動的效率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