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潘石屹是什麼經歷啊,據說以前是個放牛娃啊,怎麼發家做房地產的
十年生死 潘石屹的發跡史
本人是房地產從業者,可以說地產圈內的大事小事,風雲變幻,都離不開大腕與媒體,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對於老潘的成功,可以成為圈內的一個典型,可以說這樣一句話:沒有潘石屹,就沒有今天的CBD,以下內容是本人轉載,請賞閱:
在中國,談論房地產風雲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占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創辦SOHO中國10周年的日子,他向記者來了一次「憶苦思甜」,談起「走紅」之前的那段艱辛淘金路。
在清水:小潘拉糧等人幫忙
1963年,潘石屹生於甘肅天水農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卧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須將家裡所有的糧食拉到縣城糧站交公,換成甘肅省糧票,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糧食,一輛平板車,20多里土路,成年之後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幾,對當年14歲的「小潘」來說,這趟送糧路的艱辛不言而喻,「兩個坡道怎麼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邊等人幫忙。」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後,潘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鬨堂大笑
由於通訊落後,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麼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鬨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後,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於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後,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麼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後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於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並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麼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咨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遊,什麼能掙錢就干什麼!」
由於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後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膽量
「初到海南,感覺就是熱鬧。街道上談戀愛的、作詩的、彈吉他的,什麼都有,每個人都有夢想,就是沒錢。」回憶這段歷史,潘石屹眼睛發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個磚廠,潘石屹出任廠長。這個廠高峰的時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時候也有100多號人,地處山區,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小偷經常光顧,夜裡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三次,」潘石屹像講電影故事一樣:「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更麻煩的是民工情緒問題,有一天,潘廠長正在自己的卧室———一個廢棄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塊磚頭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談工資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著頭皮下去跟他們談!」
半年後磚廠停產,潘石屹重回海口。隨著經濟低潮的來臨,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決定留下來碰碰運氣。「理個發兩塊錢還要砍價砍成一塊。晚上睡在沙灘上,還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別人房間看春節聯歡晚會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趕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夥注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隨著海南經濟第二波熱潮的到來,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雖然後來又賠掉了,但讓自己找到了膽量。」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匯報工作時汗珠如豆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的潘石屹,無意中聽旁桌的人講,北京市給了懷柔幾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這個機會。很快,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設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歡喜的時候,卻接到了有關部門的一個電話:「你們捅婁子了,幾個部委領導要聯合聽你們匯報工作!」
潘石屹來到國家體改委。「一進門,幾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講,一邊念一邊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領導提醒潘石屹:「小夥子別太緊張,我們只是來聽聽新政策的實踐情況的。」最後,一位司長拿著潘帶過來的「股權證」樣本稱贊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規范,一張股權證都這么正規,外地企業有的就拿收據代替,這算是對北京萬通的一點正面表揚。這一次,北京萬通挖到數億元的利潤,潘石屹開始嶄露頭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認識了在華爾街高盛銀行工作的張欣,同年10月兩人結婚。1995年9月,潘石屹離開萬通與妻子創辦紅石實業,隨後開創出SOHO中國的大局面。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849b315010001lk
㈡ 拳皇2002風雲再起金家潘無限連
樓主,你所說的技巧屬於簡化指令。拳皇這個游戲裡面的連招很回多都要用到簡化答指令。
金家潘鍵盤的簡化指令是先2626D,把對方打上天,等差不多落地然後再接268D26D,用搖桿就是先前半圓D,再接下前D。
如果按照理論的連招指令是,2626D+28D+2626D,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按2626D會慢一幀,導致連不到,所以要改為2626D+268D26D。
在按268D時,268D其實是兩個指令,包括26+28D。因為提前按了26,接下來只需要再按一次26D就可以了,這樣很好地避免了慢一幀導致連不到招的情況出現,一幀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秒。學好簡化指令,有助於後面更加復雜的連招,希望能幫到你。
㈢ 天天向上 潘老師是誰
潘志濤 男,來1944年4月生,上海人。畢業自於北京舞蹈學校,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民間舞考級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教材編委會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共黨員。任廣東舞蹈學校校長,廣東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曾任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系主任,中國舞蹈家協會教學委員。 1985年創辦「桃李杯」舞蹈比賽,其後3年舉行一屆,成為舞蹈界最體現人才培養、創作動向的賽事。1987年在北京舞蹈學院創建中國民間舞系,並擔任首屆系主任。至1996年的11年中,參加創意並組織了《鄉舞鄉情》、《獻給俺爹娘》、參加亞運會閉幕式文藝表演、第七屆全運會開幕式《愛我中華》等大型舞蹈演出的創作及監制工作。 1995年擔任廣東舞蹈學校校長,僅用幾年時間便使該校成為省文明校園、省部級重點中專。在1997年7月承辦了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第五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廣東舞校的成績優秀。北京2008奧運會開幕式,潘志濤教授成為策劃組成員之一,擔任開幕式前表演工作室主任。曾先後出訪美國、韓國、朝鮮,進行學術演出活動,與香港、台灣等海外舞蹈界有廣泛交往。潘教授傳略入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
㈣ 又到一年教師節,聊聊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
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師是我高中時的語文老師。
那個時候我們剛升高二,而她是來我們學校實習的實習老師。那段時間的語文課是我們在學校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她完全顛覆了我對於上課和老師的看法。
在我的認知中上課總是規規矩矩的,老師都是不苟言笑和嚴格的,而她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體驗。那個時候我們剛升入高二,沒有了高一時候的新鮮感再加上學習壓力的加大。很多同學都一副很疲憊的樣子,整個教室都是死氣沉沉的,一到課間趴到一片,有時候課間安靜的簡直讓人害怕。
不僅如此,我們語文還每周拿出一節語文課讓我們進行課外活動。要知道,高中的老師恨不得把一節課當兩節課用。而我們語文老師每周還用一節課來和我們玩游戲,聊天。因為她是實習老師所以年紀比我們大不了幾歲,所以我們和她相處的非常融洽,我第一次體會到了亦師亦友的感覺。
她和我們一起吃食堂、一起上課、一起排練話劇、一起聊天做游戲。雖然她交給我們的文化知識並不太多,但是她帶給我們的精神對我影響很大。她帶給了我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告訴我們課還可以這樣上,他告訴我們即使生活艱難我們依然可以苦中作樂。
小王老師,節日快樂。
㈤ 誰知道潘鄭學習法到底怎麼樣
我學過,還不錯,對我的英語和數學幫助都很大
到底好不好,得親自學一下才知道
而且,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啊,哪都有學得好學得不好的
㈥ 長沙民政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學師資
全部教師具有年以上養老服務機構工作經驗; 有2名為湖南省和國家重點專業帶頭人; 有1名在國內頗具影響力的教學名師; 全部青年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碩士以上學位。
羅志書記
羅志,男,漢族,1963年生,祖籍湖南沅江,博士,教授,現任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康復醫學系總指導。兼任中國老齡產業協會理事,國家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專家,擔任財政部、教育部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工作協作會副會長、全國高校產學合作教育協會副會長、全國高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從2005年以來參與教育部「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系列重大項目研究工作,作為國家民政部基礎幹部培訓中心的客座教授,已連續6年為全國民政廳(局)領導教授《領導力與執行力》課程,深受歡迎。多年來關心社會公益,一直關注涉及民生的扶貧、愛老、助殘等問題,利用民政行業的教育優勢,為中國孤殘學生打造了享受高等教育的平台,建立了「中國孤兒職業教育發展基金」。積極搭建高等教育與全國養老機構產業合作平台,關心中國老年服務社會化問題,十年前主張學院開設「老年服務與管理」,現該專業為國家重點建設專業。目前還為中國老齡化問題積極籌劃「中國老人節」、「中國老人救助基金」等事宜。
陳卓頤主任
陳卓頤、男、中共黨員、主任醫師、教授、碩導,全國優秀教師、一等功獲得者、教學名師、湖南省和國家重點專業帶頭人、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湖南省和國家精品課程負責人,同時在國家、行業和省內16個學術機構任要職,在3所院校任客座教授,在6個行業機構擔任技術顧問,現任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康復醫學系主任。
曾在國家某研究院從事科研和臨床工作,承擔省部級課題20餘項,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2篇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項,歷任研究中心主任、附屬醫院院長等職。
2002年創辦康復醫學系,並將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技術、護理和戒毒康復專業辦出了特色、辦出了水平、辦出了影響力,受到國家有關部委充分肯定。並使老年服務與管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成為國家示範性專業。近年來,他先後主持15 項課題,獲省部級獎勵21項,公開發表論文34篇,出版5部教材,其中,《實用養老機構管理》為國內首部專著性教材,民政部領導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指定為全國民政社會福利機構幹部培訓教材。
黃岩松教授
康復醫學系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學院教學督導。兼任保健按摩師國家職業鑒定試題庫審核專家,湖南省養老護理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保健按摩師高級考評員,廣州市人事局特殊護理專業考試命題專家委員會委員,以及海南普親老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親和源老年公寓高級顧問等職。教學方面,為國家精品課程《老年健康照護》和《實用養老機構管理》主講教師,近三年還主講《中醫康復保健》、《營養與飲食保健》、《中醫養生》等課程。曾從事醫學臨床工作十六年,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長期從事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緊密聯系實際;在教學手段方面,注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擅長多媒體輔助教學,主持開發《中醫康復保健》、《針灸學》多媒體教學軟體兩套,其中《經絡的奧秘》、《中醫舌診》分獲第三屆和第五屆湖南省高等院校多媒體教學軟體大賽二等獎。 在課程建設方面經驗豐富,2005年負責建設院級精品課程《針灸學》,2010年《傳統老年康復保健》獲評教指委精品課程。 教研與科研方面,發表專業相關論文十餘篇,其中3篇屬國家級;獲得省級以上獎勵8項;主持並完成院級教學科研課題4項,其中2個為學院重點資助課題。主、參編出版了《中醫康復保健》、《老年健康照護》等教材。
羅清平
羅清平,女,1976年8月出生;湖南中醫葯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碩士研究生,講師職稱,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骨幹教師。2005、2007-2009年學院優秀教師、優秀青年教師;主要擔任《中醫學基礎》、《保健按摩學》、《中醫康復技術》、《傳統老年康復保健》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參編了《中醫康復保健》教材(副主編)和《實用中醫養生》(校本教材,副主編);主持和參與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探索、PBL教學法在《中醫康復保健》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養老服務行業崗位核心能力研究、湖南省「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照料對策研究――以長沙市雨花區為例、養老機構信息化綜合管理系統升級與推廣應用研究、長沙市雨花區居家養老需求調查、湖南省城市居家養老問題與對策研究等多項教學科研課題;主要參與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湖南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建設、學院品牌專業建設和國家重點專業建設;參與了《老年健康照護》和《實用養老機構管理》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是公共事業類教指委精品課程《傳統老年康復保健》的主講教師;發表了淺析十四經穴中的「風穴」、PBL教學法在針灸治療教學中的應用、病例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初探、《中醫康復保健》實訓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PBL教學法在《中醫康復保健》實訓教學中的應用、CDIO理念下《中醫康復保健》課程整體設計與實施、腦梗死中醫治療方法綜述、腦脈通膠囊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等多篇論。
陳偉然
陳偉然,女,1978年5月出生;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講師職稱,2005年進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專職教師。2006年學院優秀青年教師;主要擔任《老年學概論》、《老年政策法規》、《社會調查》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參編了《實用養老機構管理》教材並公開出版;參與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探索、養老服務行業崗位核心能力研究、湖南省「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與照料對策研究――以長沙市雨花區為例、養老機構信息化綜合管理系統升級與推廣應用研究、湖南省城市居家養老問題與對策研究等多項省級及國家級科研課題;公開發表論文數篇,其中《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長沙市空巢老人社會支持研究》等4篇學術論文發表於國家核心期刊。
潘國慶
潘國慶,男,1979年10月出生;中醫內科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湖南中醫葯大學。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專業教師,講師。2009年學院優秀青年教師;參與製作的《傳統老年康復保健》多媒體課件獲湖南省多媒體課件競賽三等獎。主要擔任《中醫學基礎》、《解剖學》、《葯理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參編了《中醫康復保健》教材和《實用中醫養生》(校本教材,副主編);主持和參與了國家示範性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重點專業、長沙市雨花區居家養老需求調查、《原發性肝癌多基因檢測臨床意義的研究》、《Notch1、P21WAF1/Cip1及活化caspase3在肝細胞癌中表達的相關性研究》等多項教學科研課題;發表了腦梗死中醫治療方法綜述、腦脈通膠囊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研究、病例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初探、針對醫學不通專業《針灸學》教學的體會、PBL教學法在《中醫康復保健》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等多篇論文。
關濤
關濤,男,1980年9月出生;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講師職稱,2006年進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專職教師。主要擔任《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空中醫學常識》,《醫學基礎綜合實驗》,《人際關系和公共禮儀》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參與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探索、養老服務行業崗位核心能力研究、精品課程建設;公開發表《關於建立動物模型的探討》、《有氧運動對大鼠糖代謝酶的影響》,《有氧運動對高校退休職工血象指標的影響》,《多媒體教學對大學生學習主題性的影響和強化》等學術論文。
張沙駱
張沙駱,女,1984年10月出生。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運動與生理功能評價。
接受過的培訓:2007年12月,湖南省普通高校輔導員培訓基地舉行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班;2008.3-2008.5,武漢博創職業培訓學校,心理咨詢師三級;2009.2-2009.5,湖南芙蓉心理咨詢培訓中心,心理咨詢師二級。
參加學術會議:2008.08,奧林匹克科學大會,THE EFFECT OF HYPOXIC TRAINING IN HIPPOCAMUS APOPTOSIS OF RATS。
㈦ 潘維廉教授
潘威廉(William N·Brown),是福建省第一位持綠卡的外國人,管理學博士,曾任美國第一證券公司副總裁。1988年起任廈門大學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外國專家、教授。感動中國候選人。
老潘年輕時,是美國空軍,退役後,25歲那年,認識了在台灣出生並長大的美國女孩蘇珊(中國名叫李淑琴),他們的紅娘可以說是「中國」,因為都熱愛中國從而一見鍾情。婚後育有二子,名字是「中美合資」的,叫神農和馬太。1989年1月,接受廈門大學MBA中心的聘請,舉家來到中國.
曾兩次榮獲「福建省優秀外國專家」稱號,1993年9月獲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頒發的「友誼獎」,1999年9月榮獲「廈門市榮譽市民」稱號。
潘教授一家到廈門時,神農三歲,馬太才六個月,他太太李淑琴便成為專職母親。每年假期,幾乎他們都要回美國探望親人,老潘說,親情教育,在美國一樣很重視。不過,兩個兒子從出生後,都讓他們擁有獨立的床。在廈門大學80多平方米的套房裡,專門辟有一間兒童房,那張雙層床,就是兩個兒子的「窩」,那是一個美麗繽紛的童話世界。
那張雙層木床,是老潘親手做的,他還會綉花,所出版的書里的漫畫,也是他自己搞的。這位「能工巧匠」自然對兩個兒子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開發是不會忽視的,在他家裡,掛著擺著許多小孩的小製作,老潘很驕傲地稱,這是兒子們的「傑作」。在老潘家樓下,有一小型兒童樂園,有假山、人工瀑布、童話人物,在一棵相思樹上架三把竹梯,再弄一些木板,便築成了一個空中小木屋,小木屋出口處,用鍍鋅板做了個滑梯。另有用舊輪胎做的鞦韆,還有雙杠、吊環等。而關鍵是這一切,都是他們全家合力完成的,主意大家出,活兒集體干。在老潘帶動下,孩子們從小就養成愛動手習慣,傘壞了自己修,利用礦泉水瓶蓋子,做了一串串風鈴掛在陽台上……
在老潘言傳身教之下,兩個小洋鬼子都把中國當是「中國人」。這位曾兩次寫入黨申請書的美國教授,在廈大,男女老少,無人不知其大名,人們都尊稱他「洋雷鋒」、「洋勞模」。剛到廈大時,他主動提出只要400元月薪,其餘的用以捐助閩西失學兒童,14年過去了,他的愛心不改。希望工程實施後,他還向西藏寄去2400元……比爾說,不管什麼事,大家一起參與,什麼事都是「希望」工程了。這便是公益心與社會責任感,平常他對兩個兒孩子不簡單說教,而是用行動告訴他們,如何做個好人。假日里,他常帶一家人去海邊撿「白色垃圾」。在過年幾年裡,一家人驅車走了五萬多公里,南起海南,北到內蒙,西到西藏,環游中華大地,為的是讓孩子們更了解中國,希望孩子們看到中國的博大與美麗,也看到一些地方的貧窮與落後,培養他們一種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最瘋狂的一次旅行,是80天他們全家驅車走了3500公里,為此,他還改裝了那輛15座的豐田麵包車,讓兩個兒子有記錄旅途見聞的「寫字台」,漫長快樂而又艱辛的路途中,這一家子不停地宣傳環保,在藏民區,還帶領兒子為當地人民「掃地」……
目前,兩個兒子已出落得玉樹臨風,長得比老潘還高,是小帥哥,老大喜歡蓄長發,老二剪小平頭,各有性格,前者乖,後者皮。每天,老大神農6點起床,老二馬太7點半起床,他們的「功課」是,一天里,花四到五個鍾頭學習美國普通教材,通過網路遠程教學,與美國教師一對一進行學習,不過,學費很高,比老潘工資還要高,還有固定兩個小時,學鋼琴,馬太有時會偷懶,比如會把一個鍾頭弄成「59分鍾」,當然也允許他們交朋友,打籃球、上網吧、玩游戲。
對於中國近年來出現的「小留學生」熱潮,潘教授認為,最好還是先好好學習中文的和本國文化。他說中國與美國並不遠,有人曾為他兩個兒子在中國長大感到可惜,但他不以為然,反而感到慶幸,「美國種子」在中國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他對此很滿意,並引以為豪。
這位老外還很重視兩個兒子的「美國精神」的鍛造,其中一條就是冒險精神。2002年5月,神農馬太與廈門一位50多歲美國商人,用三合板釘子、錘子等敲敲打打好幾天,終於製造出一艘四米多長的帆船。一天下午他們興高采烈把船運到海邊,於5點半左右他們穿上救生衣下水自駕帆船,在離岸邊700米處,由於風力較大,駕駛不當,船翻了……還好有漁船經過,神農馬太先被救上去……
如果換個中國父親,可能會急得六神無主,破口大罵,慌成一團,但他個潘老兄竟那麼從容,風趣地與自己兒子「貧嘴」,令我大開眼界。他說,安全教育很重要,比如教他們穿救生衣,但鼓勵小孩敢於去冒險也一樣不可或缺。
至於性教育方面,老潘更是得心應手。這位自稱是「妻管嚴」的洋鬼子在回答「如果發現兒子早戀怎麼辦」時,他脫口而出:「給他們買本書。」其實,幾年前,他就買了有關性教育的錄像及書陪兩個兒子一起看,很輕松自然,「就像看打高爾夫球比賽一樣」,不要讓小孩覺得這有什麼神秘之處或不可告人之處。他說,愛情是成長中的一陣美麗的陽光雨,誰都難免,最重要心態要健康,那麼終會見彩虹。
㈧ 潘石屹是怎麼發家的啊
十年生死 潘石屹的發跡史
本人是房地產從業者,可以說地產圈內的大事小事,風雲變幻,都離不開大腕與媒體,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對於老潘的成功,可以成為圈內的一個典型,可以說這樣一句話:沒有潘石屹,就沒有今天的CBD,以下內容是本人轉載,請賞閱:
在中國,談論房地產風雲幾乎不可能不談到SOHO中國公司的潘石屹,他開發的樓盤占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戶外廣告上。9月1日,是潘石屹創辦SOHO中國10周年的日子,他向記者來了一次「憶苦思甜」,談起「走紅」之前的那段艱辛淘金路。
在清水:小潘拉糧等人幫忙
1963年,潘石屹生於甘肅天水農村,小時候父親是「右派」,母親常年卧病在床。命運的第一次轉變出現在1977年,這年秋天,父親平反了,一家人從農村戶口變成城鎮戶口,搬往清水縣城。
回城之前,潘家必須將家裡所有的糧食拉到縣城糧站交公,換成甘肅省糧票,這個任務落到了長子潘石屹的肩上。200多斤糧食,一輛平板車,20多里土路,成年之後的「老潘」身高也只有一米六幾,對當年14歲的「小潘」來說,這趟送糧路的艱辛不言而喻,「兩個坡道怎麼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邊等人幫忙。」
不久,潘石屹轉學到縣城高中,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從農村到縣城,感覺到生活很有希望!」潘石屹認為,這是他人生的開始。一年後,潘接到來自省城蘭州一所中專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在蘭州:自我介紹引來鬨堂大笑
由於通訊落後,潘石屹很晚才拿到錄取通知書,當他一個人踉踉蹌蹌來到蘭州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站在教學樓前,一身行囊的潘石屹不知道應該找誰報到。
「趕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太累了,坐在樓梯口一會兒就睡著了,」潘石屹回憶說,中午時分,迷迷糊糊的他才被人推醒過來。「你是我們班的,跟我來吧!」叫醒潘的是他的班主任金老師。
金老師將這個遲到的學生帶到了教室,介紹給同學們認識。「我忘記當時自己說了一句什麼話,印象很深的是我剛一開口,全班便鬨堂大笑。」潘石屹猜測,那可能和自己的口音有關,直到今天,他的西北鄉音依然無改。
「那時候,整天都是低頭走路的,從來不看天,到畢業了也不知道學校教學樓究竟有多高,不像現在,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先看看他的高樓。」潘說,那是一段埋頭讀書的日子。
兩年後,在全年級600個學生中,潘石屹以第二名的成績考進位於河北的石油管道學院,三年大專畢業之後,分配到了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在深圳:花50塊搞「偷渡」
1987年年底,潘石屹第一次南下廣州、深圳。「從冰天雪地的北方來到鳥語花香的廣州,突然覺得這真是天堂,尤其是深圳,每個人都過得那麼開心。」
春節一過,潘石屹便變賣家當,辭職南下深圳,到達南頭關時,身上剩下80多塊錢,這便是多年後外界描述的潘石屹的「創業資本」。由於沒有邊境通行證,這筆「創業資本」首先是花了50元請人帶路,從鐵絲網下面的一個洞偷爬進了深圳特區。
現實中的深圳並不像走馬觀花時看到的那麼美好溫馨。潘石屹為三餐而奔波,不久進了一家咨詢公司,「其實就是皮包公司,電腦培訓、給香港人當跑腿的、接待內地廠長經理旅遊,什麼能掙錢就干什麼!」
由於語言不通,飲食不適應,深圳的生活始終讓潘石屹感到非常壓抑。兩年後的1989年,公司正好要到剛剛建省的海南設立分號,認為「不能錯過歷史機會」的潘主動請纓南下海南,迎來了他自認為最多姿多彩的人生階段。
在海南:炒房炒出了膽量
「初到海南,感覺就是熱鬧。街道上談戀愛的、作詩的、彈吉他的,什麼都有,每個人都有夢想,就是沒錢。」回憶這段歷史,潘石屹眼睛發亮。
不久,公司在海南中部接收了一個磚廠,潘石屹出任廠長。這個廠高峰的時候有400多工人,少的時候也有100多號人,地處山區,管理起來並不容易。
「小偷經常光顧,夜裡提供照明的小發電機一個月內被偷過三次,」潘石屹像講電影故事一樣:「人剛剛躺下,電燈突然滅了,那肯定是發電機被偷了,於是便狂追,直到小偷抬不動了、棄機而逃。」更麻煩的是民工情緒問題,有一天,潘廠長正在自己的卧室———一個廢棄的水塔里休息,突然一塊磚頭破窗而入,水塔下面,聚集了上百位談工資的民工。「想跑都跑不了,只能硬著頭皮下去跟他們談!」
半年後磚廠停產,潘石屹重回海口。隨著經濟低潮的來臨,大部分淘金者都撤了,潘石屹決定留下來碰碰運氣。「理個發兩塊錢還要砍價砍成一塊。晚上睡在沙灘上,還要把衣服埋在沙堆里,生怕被人偷了。在別人房間看春節聯歡晚會看了一半,便被人家趕走了。」
1991年8月,潘石屹與人合夥注冊成立萬通公司,高息借貸1000多萬元炒房,隨著海南經濟第二波熱潮的到來,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萬通積累下了超過千萬元的資金。「雖然後來又賠掉了,但讓自己找到了膽量。」1992年8月,預感到海南房產泡沫不能持久的潘石屹撤離海南,北上京城。
在北京:匯報工作時汗珠如豆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懷柔縣政府食堂吃飯的潘石屹,無意中聽旁桌的人講,北京市給了懷柔幾個定向募集資金的股份制公司指標,但沒人願意做。
潘石屹抓住了這個機會。很快,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設立程序。正在潘石屹暗自歡喜的時候,卻接到了有關部門的一個電話:「你們捅婁子了,幾個部委領導要聯合聽你們匯報工作!」
潘石屹來到國家體改委。「一進門,幾十位『大人物』排成一排,我在前面講,一邊念一邊豆大的汗水不停地滴在材料上。」
一位領導提醒潘石屹:「小夥子別太緊張,我們只是來聽聽新政策的實踐情況的。」最後,一位司長拿著潘帶過來的「股權證」樣本稱贊道,北京人做事就是規范,一張股權證都這么正規,外地企業有的就拿收據代替,這算是對北京萬通的一點正面表揚。這一次,北京萬通挖到數億元的利潤,潘石屹開始嶄露頭角。
1994年4月,潘石屹認識了在華爾街高盛銀行工作的張欣,同年10月兩人結婚。1995年9月,潘石屹離開萬通與妻子創辦紅石實業,隨後開創出SOHO中國的大局面。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u/4849b315010001lk
㈨ 中國畫教育為什麼要去吳取潘
學習中國畫要堅持正確的文化立場
吳冠中的藝術觀點是西方的,我們要走潘天壽所說的「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道路。
中國畫的根基是哲學,其根系又深深扎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
幾千年來,中國的哲理、文思,建構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體系,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中國書畫及其通神明、化萬物的寫意精神,創造了中國書畫的輝煌,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我們正將迎來一次中國的「文藝復興」!在「文化多元」的當下,選擇正確的文化立場成為首要,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和樹立中國畫的發展觀和學術主張,才不至於走歪路邪路。
清晚期的腐朽落後,鴉片戰爭的失敗,火燒圓明園,帝國主義的炮船,殖民文化的野蠻及強權,國人用學西洋救中國,以西方科學救國,將自然科學與文化藝術等同,民族虛無主義泛起,喪失了文化自信,嚴重影響著後人文化觀念的確立和文化立場的選擇。
文化立場一旦出了問題,思想方法肯定會出問題。在近代以來思想混亂的大背景下,在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思潮影響下,有人主張,「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中國畫的造型訓練應該以素描為基礎;有的人主張,取消「中國畫」之名;有人甚至主張,取消中國畫;有人認為,「中國畫的筆墨等於零」,「革毛筆的命」。凡此種種,都表明文化立場出了問題。
中國畫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走過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提出「以西畫改造中國畫」,正是因為近現代中國美術教育把實用主義提高到中國畫的首要地位,直到「五四」和「文革」,致使傳統文化斷裂,「85新潮」湧起,藝術家們竟相以新為尚、以奇為榮、以怪為好,於是有人提出以「彩墨畫」或「水墨畫」代替「中國畫」之名,以為這樣才科學,才能與國際接軌。
實質上,如何給中國畫命名不是一個小問題,它關乎中國畫的文化立場,決定中國畫以後的發展策略和方向。中國繪畫在世界上別立一格,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中國畫精神,「水墨」、「彩墨」二詞不但難以涵蓋,還容易引起誤導。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術學院尚未單獨設立中國畫專業,很多人包括一些專業的領導也認為國畫不能很好地反映社會現實,很多學生不願意學習中國畫,是因為中國畫不科學等等,到了1998年國家教育部竟然下達了紅頭文件,將中國畫專業從中國高等教育本科專業目錄中取消了,後來由於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執掌學術的領導和很多老先生的極力堅持,中國畫專業才得以繼續勉強存在,但由於文化境遇和體制的局限,中國畫的教學還是受到很大的影響,一度陷入困境。
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畫的「筆墨等於零」,這種言論只有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才會出現,但卻極不科學。既然他將中國畫的筆墨放在了自然數列的「零」上,那麼中國畫的筆墨是有好壞,我們說,好的筆墨自然等於正數,而不好的筆墨也就等於負數,而等於「零」的筆墨應是什麼樣子呢?豈不是「不是中國畫的所謂筆墨了嗎?!」
我認為,吳冠中的藝術觀點是西方的,因此他的認識就不是站在中國文化立場上。不管怎麼自我申辯,也不管他是因為看到中國畫存在多少問題才說「筆墨等於零」等等,畢竟「筆墨等於零」的話是作為觀點和口號提出來的。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一觀點裡麵包含著他的文化立場問題。
時至今日,我們應該充分清理這些錯誤的認識和觀念,重新確立正確的文化立場,對中國畫作出正確的發展策略和主張。近幾年中國思想界開始思考諸如中國文化如何面對世界發展格局、中國文化在未來世界發展格局中應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問題。這些問題關繫到中國文化的再發展,關繫到中華民族復興之夢能不能實現。
而中國畫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中國畫的發展應該充分重視文化的自覺,要認識到中國畫背後的文化體系存亡發展的重要性。千百年來中國畫發展形成如此龐大而嚴整的體系,在中國文化藝術體系之內尋找創新和突破的生長點,我們不需要用西畫來改造中國畫,相反,我們要走潘天壽所說的「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各自發展增高增闊的同時互用互補。
在日益全球化、國際化的今天,我們只有站定中國文化的立場,同時以西方文化為參照,「兩端深入」。可以允許多種多樣藝術探索,但要堅定立場,沒有立場的理論將是混亂的,思想無立場,藝術創作自然無根基。
學習中國畫首先要把與中國畫有關的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畫本體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用心揣摩,自然進入中國畫的大道。對自身文化不了解,又盲目學習西方,結果只能走入歪門邪道。
中國畫是什麼?——深入認識並理解中國畫的本質和自律性
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核心精神,中國畫不管是工筆還是沒骨、小寫意、大寫意等畫法,其本質都是「寫意」的。
中國畫是以中國文化和哲學為基礎,西畫是自然科學為基礎,由於基礎不同,兩者在藝術精神、造型觀念、風格特徵、觀察方法、表現手法、繪畫語言等方面產生很大差異性。要想學好中國畫,就必須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畫的本質和它自身內在的規律性。我從以下幾方面試做分析:
(一)中國畫的「中國精神」和「寫意精神」
中國畫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著很崇高的地位,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哲理內涵,不可能是純技術的表現,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中國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是「儒、釋、道」文化。這樣的民族文化精神決定了中國畫必然既不拘於客觀物象,也不限於個體世界,而是在「技進乎道」「技道統一」中,以大道至簡的表現形式完成主體精神的高揚和自由。
因此,中國畫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寫意精神,寫意精神不僅是中國畫的精神,也是中國文化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跟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形從意」、「法從意」藝術法則、尊重個體生命的哲學精神相統一。
寫意精神是中國畫的核心精神,中國畫不管是工筆還是沒骨、小寫意、大寫意等畫法,其本質都是「寫意」的,寫的是具體物象的象內、象外之意和畫家主體的心中之意。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之所以得到具體體現,主要來源之一是「書畫同源」的藝術觀念,是具有書寫性的線條為中國畫寫意精神的體現提供了表現手段。
近一百多年來,在西畫改造中國畫觀念的影響下,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受到很大的消蝕和破壞,當前的中國畫表現出嚴重的製作化、工藝化、寫實化傾向,長此以往,中國畫的文化基因和藝術精神必然會變異,真正的中國畫也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當然相信不會消失),所以我們要深入理解和領會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守住中國畫的文化精神底線。
(二)中國畫的「意象造型觀」
在造型藝術中,全世界的繪畫分兩大類,一是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兩類各異,潘天壽先生說:「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之基礎,在科學,根本處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極則。」因此,中西繪畫的極則主要表現在造型觀的絕然不同。
科學思想決定了西畫的寫實造型觀念,決定了它在斷裂式變革中卻始終不離其根——寫實性,便決定了它對客體寫實素描的造型手段,而且是在其藝術體系中佔主導地位並具有獨立訓練的意義。
中國畫傳統中從不使用「造型」和「素描」這兩個詞,因「造型」不能從意象的意匠中獨立出來,它只能作為一個要素包涵在中國畫體系「技」「道」合一的法則之中。
因此,關於中國繪畫「意象造型」的理論體系和畫理、畫技均在中國畫學的道統之中。從《周易》的「象」、老子的「氣」「道」「象」、孔子的「繪事後素」、淮南子「神貴於形」、謝赫的「六法論」、顧愷之「以形寫神」的傳神論、蘇東坡「形神兼備」和「形」「理」論等等,絕妙地闡述了中國畫「意象造型」觀的深邃之理。中國繪畫秉持這種「觀念」和規律,實踐了幾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藝術的審美最高峰。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畫教育「以西畫改造中國畫」之風盛行,以寫實造型觀代替中國畫意象觀,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國畫「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訓練;在寫實狀物能力上雖有裨益,但卻丟失了獨有的筆墨語言的審美含量和表現力,已有偏離中國意象藝術軌道的傾向。加上文化語境逐漸變遷等因素,造成了中國畫傳承的空前危機。
其問題的要害在於:在幾十年的教學中,造型觀念、造型方法被西畫代替的同時,將素描造型訓練與中國畫的筆墨表現之道嚴重分離,導致了不少人拿毛筆、水墨畫素描的後果。
中國畫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決定著它可持續自律發展的無限性和融納百川的可能性。至於中西繪畫之爭,亦可休矣!如能遵照潘天壽先生的「拉開距離」論,明確文化立場,「兩端深入」(潘公凱);不論是西畫的民族化,還是中西融合、「以西潤中」(薛永年)或傳統出新,只要堅持本體藝術之道,並深明「技」必從「道」之理,做好互用因素的藝術語言轉化。在這個前提下,不管是「中西融合」、「以西潤中」、「以中國畫改造西畫」抑或是傳統出新,都是可行的,合理的,也只這樣才能出現中華藝術多元繁榮的新局面。
(三)中國畫的「筆墨結構」
中國畫筆墨結構的基礎元素是中國書畫的「一筆」功夫。中國書畫最基本的「一筆」中包涵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是典型的「中國功夫」。
中國書畫的「一筆」,講究要有筆法,有了筆法,意自法生,自然就有了「筆意」,中國畫「千狀萬態,筆簡而意足」(歐陽修)。中國畫的一點一線、一筆一墨除了有其獨立的審美價值外,還有很高的狀物功能。筆法、筆意已為中國畫的意象狀物能力奠定了基礎,足以神明地將法、意、形統一於「技」「道」合一的法則之中,成為獨特的意象造型體系的構成因素。
由於筆法、筆意通神、通道、通造化,物形、物態、物神必在其中。筆法的嚴正來自哲思、物理,用筆有神、妙、奇、巧之功技,意境深邃,氣韻在胸,為意象立,「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隱跡立形,備儀不俗」。這也是中國畫「不似致似」(黃賓虹)的法理。
中國畫在一筆一墨中、一點一線的筆法筆意的基礎上,要寫出具體物象的本質結構、神情氣度和形、質、動的必要因素,這就是中國畫的藝術觀及「造型」觀。一筆一墨形態中的文化內涵,即為中國畫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國畫從境界到藝術語言的一筆一墨皆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特質和中國畫的意象精神,一筆一墨皆是學問修養,此為中國畫之獨到,其他畫種未涉足之領域。
另外,從一筆一墨中可以看到畫家的個性、胸襟。說起個性,人人都有,但將個性融入自己的藝術之中,在一筆一墨中表現出來是極難的事情,個性既要鮮明、本真,格調高雅,不要故作姿態,並能將它寓於民族性、現代性和本體藝術的特徵之中,方可成功;獲得個性與藝匠的融通,達到出神入化之境。
什麼是「筆墨結構」?有了最高質量和最大含量的「一筆」,以形態豐富各異的一筆一墨為因子,通過它在特定環境和畫面的題材、主題、造境、章法、布局等中的銜接、對比、轉換與滲透及筆墨的復加、沖、破與黑白的合成有機的排列組合,形成一定的韻律和節奏,構成完美的 「意象造型」,包括空間在內的虛實境界,加上題跋鈐印,從而表現出具有一定審美意義的生命運動與畫家藝匠、氣質鮮明個性及藝術品格的完整畫「體」——即畫面從局部到整體,從形象到空間的整體筆墨結構。
所謂「筆墨結構」,其內在結構的理法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表現物象結構,依據物理的形、質、動概括出來的點、線形態在自然生長規律的制約下進行的組合;二是筆法、筆意在運動間與表現畫體意象統一中的銜接、對比、轉換、滲透和行氣的節奏韻律,並與主題精神結合形成的筆墨組合形式。以上兩個方面的結構特徵在形與神、理與法、技與道的高度結合完美統一下,形成了中國畫極為豐富、極高表現力的藝術程式。
說起「程式」,中國藝術多具程式。中國畫、戲曲、詩詞包括許多民間技藝,中國人玩什麼都玩得很精,均有高度程式。我認為凡藝術發展到一定高度才形成程式,程式是法之根,代表著藝術體系、規律的成熟與完善,代表著高級性和經典性。我們從事中國畫創作就必須通過程式尋找藝術規律,既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進「技」,「技」「道」統一。
㈩ 潘性的來歷
潘姓;
一、尋根溯祖
1、 出自姚姓,先祖為生於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慶縣東北),後遷陝西興平北。商時,舜之後裔在潘地建潘國(今河北懷來、北京一帶)。周文王滅潘國,亡國後的潘國人用國名作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於潘,附庸於畢國。其地在今陝西省北部,後遷河南固始,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時,姬姓潘國被楚國吞並,亡國後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3、 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後代。見於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於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後漢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間,台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二、遷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展到河北、陝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後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後又遷居廣東、雲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台灣。由於《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跡,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三、郡望、堂號
1、 堂號: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2、 郡望: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後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後。
四、歷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於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並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雲、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後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5、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 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6、潘大臨 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8、潘 翼 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9、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並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11、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聖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13、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14、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15、潘 韜 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台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16、潘仕成 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畲。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於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採納。
17、潘齡皋 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並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檻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後,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後,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製各種類型飛機。以自製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製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勛復辟時,駕機討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後以腦傷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於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歷經40餘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於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21、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後,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後,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後,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隱蔽斗爭和統戰工作,功勛卓著。上海解放後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餘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於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確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5、潘天壽(1897--1971) 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於"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於指頭畫。於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潘氏名人不勝枚舉,有興趣者可去中華一家人看看。
南北兩支潘氏 黃帝軒轅後代
關於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後畢公之子季孫,食采於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陝西省長安和咸陽以北的一帶。後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於潘,而後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陝西的北部。
大約四五百年以後的春秋時代,南方的楚國又有人以潘為姓,這是根據《姓氏尋源》的記載。《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楚公族羋姓之後,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後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
分別發源於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漢代以後,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絕於史書,堪稱濟濟多士,譬如,三國時代東吳的名將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