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培養樂思好學的什麼心,加強思想教育
初中生正處於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在課堂上引入「快樂教學」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歷史課的課時較少,教師更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樂學、愛學,以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以圖激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鑒賞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我們現行的歷史課本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設置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板塊,如「動腦筋」、「議一議」、「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究欲。尤其是現行歷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圖,圖文並茂,更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它包含了許多文字所不能表達的信息,成為了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體、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也可以藉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能力。
2.靈活採用歷史資料,突出情景,活躍教學。歷史的思維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養和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引入歷史材料,隨著一節課內容的展開,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當的歷史材料,依託材料給出的情景對問題進行設置。當然,問題的設計不能過於膚淺,也不能太難而讓學生頭痛,要以思維訓練為核心,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講授《經濟大危機》一課時,就展示了這樣的材料:材料一:在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們正在將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車車的大肥豬倒進河中。僅1933年一年,就有640萬頭豬被扔到河裡活活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點火燒光。材料二:在英國、法國、荷蘭、丹麥,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依據所學內容,筆者設置了如下問題:①這兩則材料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什麼情況?②材料中的農場主為什麼要銷毀大量產品,而不是轉送或廉價出售給農民呢?這反映了資本家的什麼本性?依據材料和問題,學生不僅對經濟危機加深了理解,也鍛煉了分析、思維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習熱情。
3.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鞏固、小結。一節課的最後15分鍾,學生已感到有所疲勞,注意力開始下降。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堂的最後時刻是教學的「收獲季節」,一個好的結尾,不只是對一節課的總結,好的結束語如同撞鍾,響亮、警醒而又「餘音繞梁」,它能極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教學再次推向高潮,並延伸到課後,直至課外。比如,學完《難忘九一八》後,我們就可以用「高梁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佔火庫,後佔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這首歌謠來小結。既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又便於理解記憶。當然,我們還要精心研究適合教材、適合學生、促進教學的結課方式,靈活運用實踐,使結束語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潛在功能,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4.採用現代、詼諧的語言重新包裝課堂,使學生喜聽、樂思、好學、樂學。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幽默的語言,既可以吸引學生,調動學習氣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悅性,又要有啟迪性和教育性,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而不單單是調動課堂氣氛。
「快樂學習是登上智慧之峰的雲梯」,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快樂教學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⑵ 初三二次世界大戰復習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世界(復習導學案)
課前准備:基礎回顧:
第一課、俄國十月革命(俄歷)
1、二月革命: 年3月,俄國資產階級推翻了 ,建立了 。
2、革命的爆發與勝利:① 年11月6日,爆發 武裝起義。
②領導人: 。 ③指揮部: 。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 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 。 ②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的誕生。
第二課、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啟示:
①背景: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 。
②新經濟政策: 年,在列寧領導下,蘇俄開始實施 政策。
2、蘇聯的建立: 底, 成立。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 、第 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 。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 國變成了強盛的 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②農業:完成了 。
③斯大林模式: 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 」,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 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 」。
第三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簽訂了《 》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 、 、 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及其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
① 年,參加 九國代表簽署關於 問題的《 》。
②內容: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
的「 」、「 」的原則。
③實質:為 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2)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 、 的統治秩序。
3、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
了「 體系」,構成了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
第四課、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危機的爆發: 年—— 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在 爆發,然後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羅斯福新政:①時間: 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
②目的:在 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對 的調整。制定的法律是
第五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1、德國納粹政權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發的 沉重打擊了德國,激
發了社會階級矛盾。以 為首的法西斯組織 利用德國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趁勢發展壯大。
2、1933年, 上台,成為國家元首。世界大戰 形成。
3、法西斯措施:①納粹黨利用「 」,打擊德國共產黨。 ② 狂潮
5、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 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德國建立了 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第六課:第二次世界大戰德爆發
1、慕尼黑陰謀:①時間: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
的 簽訂協定。
②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 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 陰謀」
③實質
④影響:把 推向了頂峰,
2、二戰的爆發和擴大:① 年9月1日,德國對 發動突然進攻,美法
被迫對德宣戰, 全面爆發。
②1941年6月,德國對 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戰爭規模擴大
③ 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 ,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第七課: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①時間: 年1月1日。
②國家: 、 、 、 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 舉行會議。 ③內容:會議期間,各國簽署了《 》,聯合起來,打敗法西斯國家。標志著 的成立。
2、雅爾塔會議及其影響:
①雅爾塔會議:a、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 、 、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
3、二戰的轉折點: 戰役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4、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a、時間: 年6月6日, 盟軍組織了 登陸,
影響:在歐洲開辟了 , ,是德軍陷入
5、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① 年 月 日,德國投降, 月 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戰爭結束。
② 年 月 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 月 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二戰結束。
第八課、美國經濟的發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①占據了廣闊的 ;
②大力發展 ,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
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2、新經濟的出現:①時間:20世紀 年代,美國經濟進入了 時代。
②主要特徵: 化和 化。
第九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一、歐洲的聯合
①歐盟的成立: 年,西歐國家在 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
②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是 。 ③統一貨幣: 。
二、日本的崛起
①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a、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 政策;
b、20世紀50年代, 出於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
c、日本制定了適當的 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
②日本崛起為世界第 號經濟大國。
③80年代,日本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實行了「 」的政策。
第十課、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1、赫魯曉夫的改革:① 年,斯大林逝世後, 上台。
②影響:他的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但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蘇聯 體制。反而加劇了蘇聯的社會矛盾。
2、蘇聯解體:
①戈爾巴喬夫改革: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首先把 改革作為重點,80
年代後期,他又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 領域。
第十一課、東歐劇變:①時間:從 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雲突變。
②表現: 一分為五, 一分為二, 德國和 德國合並。
課堂反饋:
一、選擇題
1. 關於兩次世界大戰下列表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爆發的根本原因一樣 B.都形成兩大軍事政治集團
C.德國都是發動戰爭的核心國家 D.日本都是戰敗國
2.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的國家是
A. 塞爾維亞 B.德國 C. 奧匈帝國 D.義大利
3. 歷史上稱凡爾登戰役為「凡爾登絞肉機」,主要是用以形容
A.戰爭武器的先進性 B.戰爭進展的快速性
C.作戰范圍的廣泛性 D.戰爭的殘酷性
4.1917年美國參加「一戰」的根本原因是
A 遏制因俄國退出「一戰」給協約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B 利用「中立」地位同各交戰國做生意,大發戰爭橫財。
C 抵制日本鼓勵中國參戰。
D 爭奪世界霸權,搶奪勝利果實。
5.第一次世界大戰首先摧垮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A 沙皇俄國 B 奧匈帝國 C 土耳其 D 德國
6.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上台,宣布實行「新政」。在同一年裡,大洋彼岸的歐洲大陸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A德國希特勒上台 B諾曼底登陸 C德國空襲波蘭D蘇聯衛國戰爭
7.被納粹德國吞並的第一個國家是 A 奧地利 B.捷克斯洛伐克 C波蘭 D.法國
8.戈林於1942年在慶賀希特勒生日的午餐會上曾說:「唯一熟悉國會的人,就是我;是我放火把它點著了!」可見「國會縱火案」是納粹黨蓄意謀劃的,它是為了
A.使納粹黨奪取國家政權 B.驅散國會
C.讓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 D.打擊德國共產黨和進步勢力
9.丘吉爾在回憶錄中說:「從來沒有一次戰爭比這次戰爭更容易加以制止的了。只是由於『不明智、麻痹大意……而聽任惡人重新武裝』,才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你認為和這段話沒有關系的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B.慕尼黑陰謀 C.拿破崙 D.綏靖政策
10.凡爾賽和約簽訂後,協約國聯軍司令福煦脫口而出:「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果然,20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其標志是:
A.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 B.1939年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
C.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D.1941年德國突襲蘇聯
11.依時間先後排列下列歷史事實 ①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基本建立 ②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③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 ④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A.③②①④ 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使德軍陷入蘇軍和英美盟軍夾擊中的軍事行動是
A.斯大林格勒戰役 B.諾曼底登陸C.珍珠港事變 D.百團大戰
13.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影響最大的會議的
A.巴黎和會 B.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1942年華盛頓會議
14.猖狂一時的德意日法西斯國家,在二戰中先後投降,說明了
A.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B.世界格局是多極化發展的
C.法西斯主義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D.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力量太弱
15.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給人類留下的啟迪是
① 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戰勝共同敵人 ② 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始終難以合作 ③ 所有國家都應互不侵犯,和平共處 ④ 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悲劇不能重演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6.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對德作戰,反映的實質是
A、義大利背信棄義 B、協約國一方具有一定的正義性
C、列強之間的關系以自身利益為轉移 D、同盟國內部不穩定
17. 1940年12月,羅斯福發表「爐邊談話」時說:「過去兩年的經驗已無可懷疑地證明,任何國家都不能姑息納粹……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只有以徹底投降為代價才能與納粹和平。」下列哪個國家的史實證明了羅斯福的這一論斷
A.英國 B.法國 C.波蘭 D.蘇聯
18.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國家應積極干預經濟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機發生。下列選項中與上述主張最為貼切的是
A.凡爾賽體系 B.羅斯福新政 C.法西斯體制 D.斯大林模式
二、問答題
19、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們對一個強大鄰邦壓境下的小國不論有多大同情,但總不能僅僅為了它而不顧一切地使整個不列顛帝國捲入一場戰爭。」
——張伯倫在1938年9月的廣播演說
材料二:我們與希特勒或他們的匪幫永不會談,永不斡旋,我們將在陸地上、海洋上、天空中與戰爭,直到把籠罩陰雲於大地的一切敵人消滅為止……
——(丘吉爾)《對德國侵略蘇聯發表的聲明》(1941年6月) 請回答:
⑴材料一中「強大鄰邦」和「小國」分別指哪個國家?
⑵張伯倫和丘吉爾發表演講的背景分別是什麼重大事件的發生?
⑶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⑷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樂學思想
初中生正處於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在課堂上引入「快樂教學」是完全必要的。尤其是歷史課的課時較少,教師更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樂學、愛學,以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1.以圖激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鑒賞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我們現行的歷史課本把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設置了豐富多彩的課堂板塊,如「動腦筋」、「議一議」、「比一比」、「找一找」等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究欲。尤其是現行歷史教材大量使用插圖,圖文並茂,更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它包含了許多文字所不能表達的信息,成為了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它既可以具體、形象、直觀地進行教學,也可以藉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能力。
2.靈活採用歷史資料,突出情景,活躍教學。歷史的思維能力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培養和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引入歷史材料,隨著一節課內容的展開,在必要的地方插入恰當的歷史材料,依託材料給出的情景對問題進行設置。當然,問題的設計不能過於膚淺,也不能太難而讓學生頭痛,要以思維訓練為核心,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講授《經濟大危機》一課時,就展示了這樣的材料:材料一:在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們正在將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車車的大肥豬倒進河中。僅1933年一年,就有640萬頭豬被扔到河裡活活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點火燒光。材料二:在英國、法國、荷蘭、丹麥,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依據所學內容,筆者設置了如下問題:①這兩則材料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什麼情況?②材料中的農場主為什麼要銷毀大量產品,而不是轉送或廉價出售給農民呢?這反映了資本家的什麼本性?依據材料和問題,學生不僅對經濟危機加深了理解,也鍛煉了分析、思維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習熱情。
3.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鞏固、小結。一節課的最後15分鍾,學生已感到有所疲勞,注意力開始下降。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堂的最後時刻是教學的「收獲季節」,一個好的結尾,不只是對一節課的總結,好的結束語如同撞鍾,響亮、警醒而又「餘音繞梁」,它能極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教學再次推向高潮,並延伸到課後,直至課外。比如,學完《難忘九一八》後,我們就可以用「高梁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佔火葯庫,後佔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凶,中國軍隊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這首歌謠來小結。既撼動了學生的心靈,又便於理解記憶。當然,我們還要精心研究適合教材、適合學生、促進教學的結課方式,靈活運用實踐,使結束語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潛在功能,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4.採用現代、詼諧的語言重新包裝課堂,使學生喜聽、樂思、好學、樂學。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幽默的語言,既可以吸引學生,調動學習氣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悅性,又要有啟迪性和教育性,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而不單單是調動課堂氣氛。
「快樂學習是登上智慧之峰的雲梯」,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快樂教學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⑸ 如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教學要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專那麼屬應如何根據歷史與社會學科特點,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合理恰當地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當中,從而使教學成為師生交流思想、文化、情感的活動,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現就本人所上的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想法。
⑹ 1929---1933經濟大危機對世界有什麼影響蘇聯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A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回,即資本主義答各國的社會危機和世界1.各國為擺脫困境,在經濟上打起貿易戰關稅戰,原有的世界市場四分五裂,各國之間矛盾尖銳
2.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困境,加緊殖民掠奪,加劇各列強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矛盾局勢的緊張;
B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資本主義傳統經濟政策的變化,即由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政策轉變為國家全面干預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政策;進而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對企業干涉的先河;
C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導致了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世界性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當時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得以集中充足資金進行工業化建設,在經歷危機的陰影下,蘇聯得以得到較大發展,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了先進的工業國,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後,西方各國紛紛效仿蘇聯實行國家干預經歷。但是蘇聯在此段時期發展是片面的經歷,農業和第三產業長期以來較為落後,導致其發展不平衡,最後斯大林模式的僵硬體制導致了蘇聯解體,是根本原因。
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學業進步0(∩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