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互動教學理論

互動教學理論

發布時間:2021-02-03 18:51:48

⑴ 互動學習是什麼

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彼此之間沒有隔閡,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知識,我也好嚮往這種互動學習呀

⑵ 什麼是互動式教學在科學教學中的意義是什麼

老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式的教學,寓教於樂。這個也能很好的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老師會利用提問,講故事,或者跟學生親自的交流來完成一個教學目標。

⑶ 教學互動的常用形式有哪些

有效互動不是任由教師控制、單向影響的活動。從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來看,有效的教學互動有以下三種形式:     

1.雙向型      

在這種互動方式中,師生之間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饋。在課堂上主要表現為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等的師生對話形式。     

2.多向型      

這種互動形式與雙向型互動不同的是,互動過程中除了師生之間有相互作用之外,學生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雙向流通。它強調信息的多向傳遞反饋。在課堂上的常見形式是:同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競賽等。     

3.網狀型      

在這種互動中,學生和教師構成一張緊密聯結的網,每位學生、每個老師都是這張網的一個結點。能夠牽一點而動全網,互動的輻射范圍非常廣。這種互動強調師生平等參與學習活動,信息全面開放,教師不再是唯一的學習源。這種互動的載體往往是大型的數學游戲或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網上互動活動。

(3)互動教學理論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這個問題就是預期目標,有了預期目標,師生互動就不會只流於形式,它能使互動過程有序化。在此基礎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產生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師生能超越預期目標,產生新的問題,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全面,更能體現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總之,有效的師生互動能使師生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尊重,共同發展。教師美好的師德是這種關系建立的基礎。

因為學生的心扉總是向那些他們認為值得敬重,品德高尚的教師敞開。所以,我們既為人師,就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居高臨下俯視學生,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師生互動這座橋梁,進入素質教育的新境界。

第一、師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師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探討、豐富課程的過程。在互動中,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和創造能力。

第二、師生間的交流信息面十分廣泛,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交流,通過這些交流,師生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學過程也就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能夠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效率,達成教學的最優化。

⑷ 課堂教學理論是哪些

「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流程圖三、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1.多向互動性.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從一開始的感知地理學習材料階段,到後來的探求問題階段,形成理論階段,多層次應用理論階段,一直貫穿著教師、學生、材料、環境之間的多向交流互動.通過學生間、師生間信息交流,交往活動,師生同學習材料、環境之間的多向交流活動,將「知識、能力、人格」真正內化給學生. 2.主動性.運用該地理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是地理知識的積極探求者,自我建構者,教學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子.該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的地位. 3.開放性.運用該地理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過程中,內容上不局限於課本上的地理知識,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形式上可以與調查、參觀、訪問、辯論、辦報紙、開團會等活動相結合,師生間、生生間不斷處於交流、互動狀態,他們的思維是活躍的、開放的. 4.價值性.該地理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共同發展,特別是創造能力發展為教學目標.其結構簡練,教學過程明了,接近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經過反復教學實踐,效果好,對廣大教師、學生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四、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1.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原則.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共同發展為教學目標.在使用該教學模式時,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理理論知識,而且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確實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對地理知識的探求過程中來.只有經過一次次學習過程中的感知、思考、討論、發言過程,才能確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能力.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高中地理課講授人類自身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一定要使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聯系他們熟悉的身邊事物,通過實例理解理論知識,在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用它來解釋自然、社會現象,使他們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生活的態度. 3.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建構者,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這並不妨礙教師主導性的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評價者、引導者,又是討論過程參與者.沒有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就沒有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 4.點面結合原則.該地理教學模式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有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兼顧「兩頭」.對於發展比較好的學生,要使他們成為學習探究過程中的領頭人,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要有意安排他們作為討論小組組長、發言的帶頭人,以提高討論的質量,活躍學習氣氛.對於發展稍滯後的學生,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要給予個別指導,以增加其學習的信心,而不至於越落越遠. 5.恰當性原則.該教學模式適用於地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該教學模式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教師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策劃富有暗示性而又有相當探索餘地的地理學習材料,要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學習心理、學習差異有深入的了解,要有較強的組織實施教學的能力,所以,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其他地理教學模式合理搭配,恰當使用.需要說明的是,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繼續深入探討研究,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給予指導. [1] 徐寶芳.地理教學論課講練結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 [2] 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陳琦.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張為民.談「討論式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1,(2).[5] 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⑸ 互動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互動論: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瑞士皮亞傑克服了直線式思維的缺陷。
互動論和外鑠論、內發論、主體實踐論都是研究人的身心發展動因的基本觀點。

⑹ 互動式教學方式是什麼教育心理理論

交互原本是一個計算機術語。指系統接收來自終端的輸入,進行處理,並把結果返回到終端的過程,亦即人機對話。從傳播學看,交互是傳者與受者雙方的信息交流,因而在各種形態的教學活動中都存在著交互,交互其實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只是在不同的教學形態中,交互所呈現的方式和特徵有較大的差別而已。互動式教學最早由 Palincsar於1982年提出,之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它是在支架式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的本質在於:以最近發展區作為教師介入的空間,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支持,促使兒童主動而有效地學習。
互動式教學的特點是著眼於培養學生特定的、具體的用以促進理解的策略。實際上,互動式教學重視學習者之間的相互支持和促進,教師應幫助學生就課文的理解來展開討論,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復,靈活地利用學生的理解,把它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對話應有主題、有方向;讓學生和老師都明白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所做的評價應該能引導學生更積極地作出建構性的反應。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互動式教學是在宏觀教學情景下,在多點自由切入的教學平台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圍繞某一個問題或課題進行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

⑺ 如何在教學互動中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綱要》提出的要求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具體的試行過程中,不少人產生了困惑:《綱要》要求師生互動,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可學生不「動」,他們仍習慣老師講、自己記、課後背,不習慣現在新的教法,怎麼辦?經過老師的反復宣傳(我校還開了家長會,向家長做了宣傳),大家明白了這樣做的目的意義,逐漸就有人「動」了起來,可「動」的人是少數,而多數人未「動」。老師又擔心這樣下去,勢必造成優差懸殊,怎麼辦?後來基本上都能「動」起來。可新的擔心又產生了:都「動」起來了,課堂紀律又難以控制,或教學任務又難以完成;甚至擔心課堂熱鬧了,考試分數又下降了,怎麼向家長、社會交待,畢竟現在的家長仍看分數。總之,怕「動」不了、「動」不好。

但是通過我校近一月的「獻課」活動,通過本人的實踐發現,學生不僅「動」得了,而且「動」得好。

所謂「動」得了,指的是學生能積極開動腦筋舉手發言,不像過去那樣只會聽課,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所謂「動」得好,是指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話願說,有話能說,而且說得透徹,有獨特的見解,有創新。這就要看我們老師怎樣去引導和點撥了。

我校張義蓉老師的一節歷史公開課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那節歷史課她講的是「秦帝國的興亡」。她以讓學生「翻書看內容,關書講內容,上黑板寫內容,根據問題猜內容」的形式學習課文要點、重點,串以老師講的故事,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於興奮狀態,課堂氣氛一直都很活躍。特別是其中一個環節是本課最閃光的地方:「假如你將來有機會走上仕途,你將怎樣為官?你會吸取秦朝統治者哪些教訓?」同學們本來就很興奮,這時更是興奮不已,紛紛舉手回答。有說要關心百姓的,有說要廉潔奉公的,有說要剛正不阿的……表面看來老師把課內知識延伸到了課外,事實上這是老師設題的巧妙所在。同學們回答的內容,其實許多就是秦朝興亡的原因。這樣做,既免去了過去的死記硬背,又培養了學生關注現實、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國家的發展和為理想而拼搏的意識。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巧妙地處理了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像這樣的課學生就「動」了,而且「動」得好。

我們也不難發現這樣的課,老師「千呼萬喚」,學生遠遠不「動」;老師又哄又獎,只有少數學生「動」;要不就是課堂鬧哄哄,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或者發言的在發言,而聽發言的急於起來發言,根本就沒有聽別人的發言,而起來發言的又說到另一邊去了。像這種「動」,就沒有「動」好。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而且能「動」好呢?通過聽別人的課,通過自己的實踐,也通過對一些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老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明確師生互動的好處,明確課改的目的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主動投入到課改中去,主動想辦法解決課改中出現的問題。否則,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就容易回到以前的老教法上去。人們常說「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而在思想觀念上,大多數人容易「喜舊厭新」。為了學生的未來,我們必須放棄以前陳舊落後的思想和方法,必須盡快適應新的形勢。

●課堂氣氛一定要融洽,師生感情一定要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這種狀態回答問題的准確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語言最易有光彩,見解最易獨到。如果老師上課一臉嚴肅,甚至一臉「兇相」,課堂氣氛一定沉悶,甚至緊張。學生生怕惹著你,哪還有心思聽課,更不敢起來發言!就像魯迅所說「掌櫃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師生關系並非掌櫃、主顧與店小二的關系,所以不要搞得森嚴壁壘。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他怎會不活躍起來?

●問題的設置應有梯度,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請學生回答問題也要因人而異,易、淺、簡的問題請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回答,難、深、繁的問題由成績好的同學回答。請人回答問題的面要廣,不能今天請張三,明天後天還是請張三,結果李四認為反正你只請張三不請他,他就懶得「動」。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不願「動」了。老師對學生的情況要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什麼樣的問題由誰回答,做到心中有數,避免讓部分學生受到嬌寵,部分學生又受到冷落,更要避免這種情況:如果他答不上,會認為你在故意為難他。

●問題應有啟發性,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不是問題的問題就不要問。有的老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上課,剛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就開始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上第幾課?它的標題是什麼?」學生回答後,他又問:「你們怎麼知道的呢?」學生說:「黑板上寫著呢。」像這類問題就是明知故問,毫無價值,不僅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易讓學生反感。而前邊張義蓉老師關於秦帝國興亡的原因那個問題就提得好。她不是讓學生從書上勾出秦帝國興亡的原因,也不是老師直接告訴他們,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來問,把書本內外、歷史與現實、古人與自己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明白以史為鑒的道理。

●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出來又解決不了,再由老師幫助。不要小看學生,如果師生互動的氣氛已形成,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令你滿意的。比如我在講《山中訪友》時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由大家共同來解決問題。結果學生發現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教參和課後練習中並未出現過的。如:為什麼作者說古橋「德高望重」?為什麼作者捧起一顆石頭,輕輕敲擊,卻聽到火山爆發時的隆隆聲?「輕輕」和「隆隆聲」是否矛盾?為什麼稱懸崖為「爺爺」而不稱為「弟弟」之類?「逝川!」是什麼意思?為啥把歲月比作逝川……學生的回答也令人刮目相看。雖然有人答不到點子上,但有的人卻答得非常准確,語言還不乏精彩之處。他們自己說出的正確答案比老師說出的答案令他們記憶深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甚至是爭論出來的。

⑻ 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 「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的語文教學影響極大,毋容置疑,它們對推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而出現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都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絕對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教學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否則,教學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涵蓋語文教學的所有,即使最先進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學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學模式用於語文教學的全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學無益。語文教學是發展的,特別是隨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語文教學更呈現出新的發展,而發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涌現與新的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受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修正、充實、改造。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不斷地呈現新的模式,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並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訂、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學習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時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模式的繼承基礎上,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模式穩中有變,常教常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思考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識目標,更要有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要求,本人認為當前只有改革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關系,才是發展與建構語文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教學形式而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教學形式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學模式了,教學形式又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如果在教學中能實現以下四個轉變,我想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會到來。
1、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為夥伴型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只是絕對的順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缺失。一種積極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發展的教學形式。人的存在,人的發展,是現代教學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民主、平等、互動、合作更應成為師生關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建構與發展的基礎。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權威變為學生的夥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展。
2、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參與
教學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是教學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於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的地位是受老師的操縱的,帶有強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麼學,學生就得怎麼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若不改變,學生就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發展個性,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學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從屬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作用的轉變:由演示工具轉變為認識工具
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實物、圖片等)還是現代的教學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手段。事實證明,課堂上恰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地獲得知識技能,以求學得快,記得牢的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學習策略。如果在學生觀察了媒體的演示或藉助媒體而創設的情景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分析、說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蘊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結論,這樣就使媒體的作用發生了質變,由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由傳授型轉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因而對教學原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定,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方的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服從,而是如何調動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學原則的研究趨向於與學習策略的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學過程教師應從講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體現在講授上,也不再體現在對知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體現在進行周密、科學的教學設計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間接形式上,或是體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知識整理為有序的知識上,體現在幫助學生將錯誤的知識修正為正確的知識。這種轉變是教師的教學責任,也是模式構建發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模式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思考。我想,研究語文教學模式,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目的在於改革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由於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學經驗的個人性,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模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或創造適宜的教學模式

⑼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哪些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即著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一、教學以及教學觀的含義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
教學觀就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具體地說,就是教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等基本問題的認識。教師從這一認識出發,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程,並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對象所採取的態度。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就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不同的教學行為必然導致不同的教學效果。
二、現代教學觀基本主張
1、學科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教學的基本價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務都決定了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全面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以誘發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滲透「教育性」,著眼「創造性」,貫穿「實踐性」。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中受到教育,發展能力等教學的根本目的。

2、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
(1)在教育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應正確認識:1.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2.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3.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充滿活力的人。
(2)創建全新的教學方法。
從四方面轉變:1.從注重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外變化。2.從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強調學習的過程。3.從單純的教師教轉向師生共同活動。4從封閉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的教學組織形式。
3、從「教學生學」轉向「教學生自己學」。
現代教師觀
教師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特點、責任,教師的角色以及科學履行教師職責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等方面的認識。
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一、關於教師
教師定義廣義:凡是增進他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稱作老師。
狹義:指學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師。
1、教師的作用
(1)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傳遞和傳播人類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起著橋梁作用。2.培養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因為:第一,教師是代表社會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相輔相成。教育的過程的客觀規律是: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的、完全的實現。其結果必然是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2、教師在社會中的地位
教師既然在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應該是崇高的。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尊師的優良傳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教師必將成為讓人羨慕和受人尊敬的職業。
二、現代教師觀念的基本內容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
1、現代教師的使命
(1)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2)擔起「重塑中國人」的重擔,實施素質教育,切實提高民族素質。
(3)勇於創新,並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學風格。
2、現代教師的勞動特點:
復雜性、示範性、創造性、長期性、前瞻性
3、現代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1)正確的教育觀念
(2)良好的職業形象
(3)多元的知識結構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結構
(6)健康的心理素質
4、現代教師應具有的專業精神
(1)敬業樂業精神
(2)勤學進取精神
(3)開拓創新精神
(4)無私奉獻精神
(5)負責、參考精神
現在學生觀
學生觀即人們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是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學生是發展的人
1、學生是具有生命意義的人
2、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
(1)學生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
(2)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
(4)學生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互動教學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