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師考核如何做到公平,教師怎樣做到公平公正
教師不僅要教風嚴謹,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要學會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以下是個人的理解。
一、關於「公開」
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上的公開性,主要指教學和管理的指導思想、教學文件和教學檔案、具體要求、實施過程和結果都要向學生公開。公開的操作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利於教學過程和效果的監控。
1、教學管理規定要公開
多數任課教師並沒有擔任行政或教學管理工作,也不是班主任或輔導員,但是他仍然有「管理育人」的責任。僅從操作層面上講,任課教師肯定要關注自己的教學效果(至少他會關心學生評教的等級和考試成績),其中還包括關注學生上課出勤和聽課紀律情況,這屬於學生管理;評定學生平時成績、考試成績、畢業設計(論文)成績,以決定他們能否升級直至能否畢業,這屬於學籍管理;考試監考則屬於考試管理。
要做到管理育人,除了學校的管理部門要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和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以保證這些規章制度得以落實外,作為負責講授一門課程的教師,還要結合自己的課程特點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告訴學生自己將如何落實這些規定。與此同時還要講清楚自己對這些規定的理解。
不必擔心因為嚴格管理而降低學生對自己的評教等級。如果教師能公開地講出自己的觀點、公開地執行規定,不僅那些努力學習的學生能接受,就連那些經常因違規而受到批評教育的學生也不能不服氣。例如我退休後先後擔任過兩屆學生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兩次考試都有較大比例的學生不及格,但是沒有一名學生自己或託人來說情,沒有人在校園貼吧上指責我,學生評教的等級也沒有降低。原因很簡單,用學生的話說,「老師能進行正面教育,我們能接受」,「老師該說的都已經說過了」。
2、教學材料要公開
課程教學大綱、教師的教案、講稿、教學參考材料(例如思考題、習題解答等)都應當公開,供學生參考使用。此外,教師的論文、研究成果、教學心得或學習心得對於學生也有參考意義,也完全可以公開。目前教師備課時都列出了教學參考資料,但是這些「教參」不能只供教師自己參考而學生卻見不到;課堂上課件播放速度快,學生來不及記筆記,教師完全可以將它們印成單行材料、或者將材料電子版拷貝給學生、或者放到校園網上的教學資源中,供學生參閱。我曾編寫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離散數學的思考題,以及專科接本科教育入學數學考試、碩士研究生入學數學考試的輔導材料,或者放在校園網上,或者讓學生拷貝,輔助學習效果頗佳。
考試內容當然不能公開,但是考試方式、考試要求可以也應當公開。
3、教師承諾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要公開
按照學校制定的教學工作規范進行教學,還不能算是教師的「承諾」,因為那是教師本來就應當作的事情。我說的承諾,是教師對於自己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向學生做出保證。
教師將自己如何管理學生出勤和聽課紀律;如何指導學生預習、聽課和復習;如何收作業和如何批改、評分;考試的方式;教學態度、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達到哪些(定性)更高的標准等正面告知學生,這就是承諾;既然是承諾,就要說到做到,否則就是失信於學生——盡管這不大可能受到處分。
例如教師准備所教課程實行開卷考試,不能由於擔心學生知道了就不好好念書而到了期末才宣布。這至少說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不夠自信,對自己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也缺乏信心。
4、公開管理效果好
以對學生出勤的管理為例。我關注課堂出勤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不過問出勤說明我不關注自己的教學效果,對於一名負責任的教師來說這是不可想像的;二是如果學生私自離校,一旦出現意外而任課教師完全不知道,盡管沒有直接責任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這些話,學生能理解接受。至於如何考勤也很簡單:學生按學生手冊規定的手續向有準假許可權的人請假,然後由本人或班長告知我,並記入課堂出勤表;上大課人多,由班長考勤,我負責數人數;每周至少親自點名一次。這樣做的結果是:在退休後返聘講課的5年中,多是80餘人的大課,出勤率始終在95%以上;經常不按時出勤的就是幾名迷戀網路聊天或網路游戲的學生,對於他們,我是在通知本人的同時按曠課記出勤,經3次教育無效後,將出勤情況通報所在系,而且公開向全班宣布按照校規校紀、在我的許可權內的處理意見。
總之,管理規定公開了,管理就有了依據;管理過程公開了,便於大家監督。特別是在一些敏感問題例如違紀處理、考試成績等方面,更要公開。
管理不公開,就談不到公平和公正。
二、關於「公正」
我理解「公正」的意思是按規矩、按標准做事,而不是僅憑主觀意志做事。
足球比賽的裁判員出現誤判,不一定是他有意偏袒一方,但是至少這個判罰不公正。
教師對平時作業沒有評定標准、不認真編制試題和參考答案與評分標准、閱卷時不能嚴格執行評分標准,這些都屬於不公正;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評閱教師或答辯教師寫評語時評價過高或過低,給分與評語不對應,也是不公正;只憑考試成績評價學生,是更大的不公正。
對於教師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遵循公正性原則,講一講個人理解。
1、管理規定需要科學、合理,且可操作性強
以考試閱卷為例。平時成績沒有評定標准,考試命題無計劃,參考答案與評分標准不規范,就會造成成績認定的隨意性。主觀性試題的評閱中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考試紀律規定不規范,就容易出現試題泄漏;考場紀律規定不嚴密,缺少可操作性,就容易出現教師執行標准不一致,有的還會因執行時態度過激而激化矛盾。
學校的許多規定是面向所有專業的,具體到一個專業就需要有自己的實施細則。否則很難做到執行公正,就會因為具體情況千差萬別而僅憑個人理解去執行,出現「人治」代替「法治」的現象。
2、規定的執行者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實踐經驗
許多時候,造成不公正的原因並非教師不負責任,而是因為未能深刻理解規定的內涵,或者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一些青年教師閱卷質量、論文評閱質量往往不如有經驗的教師,給分往往偏高;監考時遇到特殊情況不知如何處理,要麼從輕發落,要麼處理過重,主要原因即在於此。
3、不以個人價值取向作為判斷和評價的主要標准
「公正」和「客觀」兩個詞往往一起出現。教師要養成按規矩做事的習慣,有些時候僅憑個人的價值觀判斷和評價人和事,很可能失之偏頗。例如學生沒有向任課教師請假而缺勤,能不能算曠課?一道試題沒有中間過程,只寫出了答數,而且答數正確,該不該給分?學生考試證件未帶全,能不能進入考場?學生因平時成績過低造成總成績不及格,能不能改動平時成績?這些都要按規矩辦。如果教師想自己處理此事,你得清楚自己有沒有這個權力?如果認為原規定不合理,會不會提出修改建議?在修改建議未被批准之前,你是否知道這一次只能按原規定執行?如果必須打破這個規矩,該由誰來打破?
三、關於「公平」
在教學上,我理解「公平」的意思是對人對事用同一標准去評價和對待,不因人而異。
目前任課教師對於所教學生的評價主要局限於學習效果方面,評價的依據主要是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最多加上平時出勤情況。至於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個人學習效果的影響,則由於缺少有效的信息收集渠道、考核手段和評價標准,做得還很不夠。何況即使是上述幾個指標也很難落實到具體的學生,因為我們往往做的是綜合性的評價——例如通過考試及格率、平均分、標准差進行最少是一個班級的試卷分析,而不是一個個學生的分析。正是由於沒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會出現對學生評價方面的不公平現象。此外,試題質量、特別是試題在學習能力層次水平的考核方面的目標把握得不準確,也會影響評價的准確性,其中包括公平性。
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生師比偏低,也造成了個性化指導的不足,於是對學生的評價出現「千篇一律」就不奇怪了。
當然,管理者們還是在為提高評價的公平性而不斷努力著。例如學生處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可以避免單純用學習成績評價學生;考試實行密封閱卷,可以防止因閱卷中的不公平而造成考試的信度降低;實行流水式閱卷,提高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的規范性,畢業論文由多名教師評閱、多名教師組成答辯小組等等,不僅有利於操作的公正性,也有利於實現工作過程中因為教師身體狀況、心情好壞、風格偏好等主觀因素造成的前後執行標准不一致。
但是,要在較大程度上實現評價的公平,還需要較大的努力。即以學校的中層幹部競聘為例,大家在評分時「人情」因素是不是還有較大的影響?那就是不公平。
可以參考~
『貳』 試論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關系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是人類在發展教育事業過程中的兩個最基本的目標追求與專價值選擇,也是教育領域的屬"兩難"問題.教育公平是構成一切社會平等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而教育公平又是建立在教育效率的基礎之上的,離開了教育效率也就無所謂教育公平.因此在教育系統內部進行教育資源再分配時,我們必須兼顧公平與效率,追求二者的最優化.
『叄』 怎樣更好實現教育公平論文
一是提高高層領域領導集團的公平教育意識,把發展公平教育作為國重方略實施。二回是加大教育經答費投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滿足公平教育需要的環境條件。三是加強國人教育意識的提高,重視教育、支持教育,投入教育,讓所有的教育對象能得到公平教育。四是加大高校以下的寄宿教育,切實解決實施寄宿制教育的一切困難。
『肆』 論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分配
嗯,瓜大的形勢與政策考試第五題。我覺得可以從高考的不公平還有本科教育專按高考成績分配屬調劑專業不合理,還有冷門專業和熱門專業這幾個角度寫寫。不過,幹嘛要寫這個題目呢,其他題目也有好寫的啊,比如食品安全,道德,中美關系什麼的。
『伍』 哪個教育家有關於教育公平的論述
瑞典的胡森
『陸』 以你學習的一門課為例,說明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採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或強
再就是在課上的時候,會根據教學目標和制定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靈活有序的控一個打。
『柒』 淺談怎樣在教學中踐行公正的教育原則
第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和受教育的權利。
教育學所常說的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的問題。從倫理學的角度看,教師要公正地對待學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賴學生。在學生犯錯以後不能以該生的平時表現直接判斷,要進行仔細的調查,
有的學生平時表現不好,但不是時時犯錯,事事犯錯。
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教與學的關系既是一種制度性的授受關系,也是一種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人際關系。在我國的傳統中,教師往往習慣於把自己置於「絕對權威」的地位,往往認為自己當然在人格上高於學生,漠視學生獨立存在的主體性。這樣當教師教導學生應當公正處世時,學生極有可能報一種不以為然的態度。因為在他與教師的交往中,體會不到應有的尊重或人際公正。所以,古代社會產生的「師道尊嚴」的觀念是有違師德,尤其是有違現代教育倫理的基本要求的。當然,人格上的平等並不意味著角色上的對等。
第二,要「愛無差等,一視同仁」
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惡做標准處理師生關系,應當給所有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對不同
性別、年齡、出身、智力、個性、相貌以及關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學生能夠作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一個最為常見的現象是,教師往往出於虛榮或其他利害有意無意偏愛一些學業成績好的學生,
而相對歧視或忽視一些成績差的學生。有意的不公正當然屬於明顯的師德缺陷,無意的不公正也是應當注意防範的。實際上正是因為後者的成績差才更需要教師的關懷和幫助。正如俄羅斯的一句諺語所說的「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而愛難看的小孩才是真正的愛」。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給予學生評價。
如何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和長進程度給予恰當評價,歷來是教育工作者關注和討論的問題,因此,評價公正也是體現教育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有的教師為了討好學生家長,再對該生評價時隱瞞缺點誇大優點,對喜歡的學生評價都是好,對不喜歡的學生評價都說缺點。所以教師評價學生是要公正合理,做到真正意義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不是讓這句話只是個口號。
第四,要實事求是,公平合理對學生進行「賞罰」。
要作到「尊重和要求的統一」。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但是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許有特殊學生的存在。賞罰本身往往是次要的,學生在意的主要是賞罰所體現出的教師對他們的評價。現代教育的一大難題是如何認識懲罰的教育性。許多抽象地人反對懲罰,尤其是「體罰」,理由是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懲罰在何種情況下是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的,什麼是體罰和一般懲罰的界限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實際上除了較為嚴重的損害有背於教育活動的性質和范圍之外,一定情況下對學生的懲罰與獎勵一樣,是有利於他們的成長而不是相反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處罰的程度和性質。
『捌』 教育公平問題論文
所謂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城鎮與農村、中心城市與邊遠地區,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遠。即使在一個城市中,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二是群眾接受教育機會不平等。一部分農民工隨遷子女不能進入城市中小學就讀;國家助學體系尚沒有覆蓋普通高中教育;殘疾兒童受教育水平遠落後於普通兒童;部分地區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錄取分數線差距較大等等。
原因一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是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區域間經濟發展存在差距,使教育軟硬體建設的投入存在差距,從而導致區域間教育發展存在差距。
二是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不足。當前的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仍滿足不了教育發展的需求,這就嚴重製約了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展。
三是資源配置不合理。隨著區域、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優質資源進一步集中,加劇了教育資源分布的不均衡。
四是教育政策不盡合理。錄取分數線和錄取率不公平,給一些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學生接受平等教育造成阻力,人為地加大了城鄉、區域差距。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專升本」等,也是製造教育不公平的源頭。
五是人民群眾教育需求日益增長。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們對教育越來越看重。現在的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長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上好學」,這就必然造成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與供給短缺的矛盾凸顯。
在深入分析這五個方面原因基礎上,《七個「怎麼看」》提出了促進教育公平的思路與對策:
一是抓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黨和政府先後印發和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各級政府把義務教育工作重心轉到均衡發展上。
二是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問題。從2001年至今,黨和政府通過採取下發文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工子女就讀難的問題。但有些地方仍存在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農民工子女學校教學質量低等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發揮公辦學校主渠道作用,盡可能多地接受農民工子女就學;扶持社會力量辦學,在經費和師資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促進其辦學質量的提高;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落戶條件,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三是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得起學。「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上不起學」,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黨和政府不斷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通過採取擴大資助范圍、提高自助標准、落實資金保障、動員社會力量等一系列措施,確保每一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玖』 教育要體現公平原則議論文
教育改革關鍵在於實現教育公平
目前,我國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教育投入、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城鄉和地區之間差距大: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上學困難;相當一部分貧困學生難以承受高中和大學的學費;地區之間高等教育的入學機會存在明顯差距。以上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總書記總書記指出:要堅定不移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推進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人力資源強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因此,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以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提高對教育公平的重視,採取有效措施來解決教育公平問題。
實現教育公平首先政府應當首當其沖,擔當起責任。逐步增加公共財政對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資源配置職能,公平的分配教育資源,尤其對貧困落後地區要做適當的政策傾斜,改變其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的現狀,實現教育質量公平。同時,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管理的監督力度,把教育公平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加強政府教育問責制度建設。
其次,要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取消重點校,改革高考的招考制度,統一考試卷、同意分數線、統一分專業,打破高考的戶口、身份和地區界限。使廣大考生擁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實現教育機會公平。
第三,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教育立法,用法律來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進行高校管理制度、收費制度、貸款和還款制度、辦學評估制度改革。針對教育領域存在的問題,用法律給予調整和規范。堅決打擊教育領域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堅決糾正各種教育收費不規范和亂收費行為。用法治精神確保教育公平的實現。
第四,,建立教育社會救濟制度,讓貧困學生上得起學。政府一方面主動建立救濟資金,另一方面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個人對貧困學生進行捐資助學。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和貸學金等各種形式,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減收、免收學費和進行生活補貼,來解決貧困家庭子女和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
第五,建立教育公平督導、監測和報告制度。定期進行教育信息公開披露。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調查和檢測教育公平的現狀、變化和影響因素,協調相關部門督導和評價各級政府部門推進教育公平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督導和評價結果。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關繫到國家的命運,關繫到民族的長治久安,關繫到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到關鍵作用。消除歧視,建立教育公平是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孔子說;「有教無類」。只有實現公平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局面,才能保證國民經濟快速、持久的發展。
『拾』 試論教師在課堂教學行為中如何體現教育公平
摘要: 【摘要】 教育公平是時下熱門的話題,作為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課堂教學中的公平問題,則是與學生聯系緊密、學生受益直接的一部分。本文就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不公平現象進行分析,並從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上尋找出應對不公平問題的對策,從而使教師們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做到教育公平。 【關......專題推薦:臨床快報葯市動態違法廣告醫保動態葯品價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識婦科課堂醫改動態【摘要】 教育公平是時下熱門的話題,作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課堂教學中的公平問題,則是與學生聯系緊密、學生受益直接的部分本文就當課堂教學中的不公平現象進行分析,並從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上尋找出應對不公平問題的對策,從而使教師們在課堂上能夠好地做到教育公平。 【關鍵詞】 課堂教學;教育公平;教師行為;交流 On Teachers' Behavior in Classroom Teaching to Achieve Ecational Fairness JIANG Ya-min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Cheng Medical College,Cheng 610083,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fair ecation is a topical subject in our society.A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whole ecational fairness system,fairne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ould give a lot of benefits for students directly.The paper would make analysis of the unfair phenomen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ind out the solution to the unfair problems by 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controlled by teachers who act as a guiding role in classroom teaching.Consequently,teachers may achieve ecational fairne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fair ecation;teacher behavior;communication 當前,隨著建設和諧社會一觀念深入人心,和諧教育這一話題也更為頻繁地被人們提到,這其中的關鍵——教育公平遂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課題。實現教育公平,必須致力於教育過程各環節的均衡與公平。課堂教學,作為教育過程中一個具體而且相當重要的環節,在教育目標實現與否的衡量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課堂上的公平對教育公平的實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麼,身為一名教師,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對教育公平的實現有什麼影響呢? 1 問題:課堂教學不公平現象 公平教育其實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和延伸,它滲透在教育領域的宏觀、微觀各個方面。在我們談及「教育公平」這個概念時,往往立足於宏觀角度,通常把教育的不公平完全歸因於地域、區域差異或階層差異。但是對於教育領域中的微觀面—日常學校教育,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量不公平現象,我們卻往往沒有好好地重視並解決它們。我們細想想,同樣的學校、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學設備、同樣的教師、同樣的教學方法,同一個課堂上的學生從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學,實質上學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嗎? 教育公平這一概念蘊意豐富,人們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在馬克思主義社會公平觀里,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點、教育機會、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的平等,實質上就是一無差別的平等。美國的詹姆斯·科爾曼(James·Coleman)在1968年發表的《教育均等的概念》中談到教育均等的四條標准:進入教育系統的機會均等,參與教育的機會均等,教育結果均等(個性化的均等而非平均主義的均等),教育對生活前景機會的影響均等[1]。教育過程的平等、參與教育的機會均等必然要求特別是課堂過程的教學公平。 談到公平,必然聯繫到相應的不公平。課堂教學上的不公平問題日益顯著,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1 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心理的不公平 教師的心理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課堂心理中存在的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1 教師期待 學生的成長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響外,還受到教師的期待影響。教師對某位學生充滿了期待,學生得到了由這種期待激生的積極暗示,就會向著老師期待的方向發展;反之則會變得消極遲鈍。課堂教學中,教師出於主觀上對學生的選擇偏好或客觀上希望行課順利、節省課堂時間、實現教學計劃的目的,總是對自己喜愛或成績優秀的學生充滿積極期待,給他們充足的機會展現、練習。而對於成績、表現後進的學生來說,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教師壓根兒就沒想到給他們足夠的機會提升展示自己。即使有機會站起來和教師互動,絕大時候這種互動也是教師單方面強壓的,沒有鼓勵,鮮有耐心,是消極的。這樣的冷遇使這些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學習活動空間越來越狹窄,甚而漸漸走向課堂教學學習的邊緣。 1.1.2 心理偏見 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承認,教師的心理其實是存在偏見的,這種偏見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公平性。這種心理偏見是在各個教學層次的教師中普遍存在的。這種心理偏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師出於個人原因而偏好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是在各個層次的教育過程中屢見不鮮的;另外,教師也對基礎好、以往表現優秀的同學給與特殊優待,用學生的話來形容,就是「老師喜歡好學生,不喜歡成績差的,一碗水端不平」。雖然絕大多數教師們盡量在心底努力糾正這種心理偏見,但因為教學質量、教學進度、教學量高低大小及私心的作用,常會致使這些心理偏見在老師的心裡作祟,有意無意地給學生貼上了固定的高低標簽,嚴重地影響著教師在課堂中的公平對待。 1.2 課堂教學中教師動作行為的不公平 1.2.1 教師儀表中的不公平體現 站姿:教師的站姿中體現著許多教育內涵,而教師的站位則直接體現著教師的公平意識。當教師在上課或課間活動時,長時間的站在某一個或某幾個學生面前,會對其他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認為教師只喜歡那幾個學生而不喜歡自己,這樣不公平就產生了。 衣著打扮:對於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加強期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衣著打扮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學生的評價,學生的心態。同時教師的衣著過於高檔,對於學生中家庭不太寬裕的那部分學生顯得有些不公平,特別在高校中,貧困學生佔有學生總體的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們為學費險些輟學,為生活費殫精竭慮,好不容易坐在高校的課堂上,而教師卻身著近於奢華的服飾。那麼在這些學生眼中,這樣的老師就像穿普拉達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1.2.2 教師眼神中的不公平體現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的教師無論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目光中的教育力量是許多有經驗的教師非常清楚的,也是常用的一種教育手段。 作為教師,我們曾不止一次抱怨:「班上的那幾個差生我連看都不想看到他們。」「上課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干什麼,看著他真是生氣。」還有,當我們教師們環視學生時,你是否容納感每一個學生都接受到了你的目光?有沒有留有死角?作為學生,因為成績和表現的不好,而導致在課堂上老師看都不看他們一眼,這公平嗎? 1.3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交流的不公平 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簡而明之,就是師生個體、師生群體、生生互動的交流過程。沒有這種多主體、多層次的交流,就沒有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 師生個體交流是課堂教學互動的一種最常見、最直接、最廣泛的方式。從選擇交流對象這個角度來看,教師作為主導者在師生交往中具有絕對的選擇權力。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如願以償地循著教者的思路進行下去,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教師在選擇交往對象時,按照上文提到的期待選擇和心理偏見的因素,總是喜歡選擇那些成績優異的學生或是表現突出積極的學生,於是這部分學生就得到了更多的課堂時間,更多的參與機會。這就是教師選擇意向的不公平。 而師生群體交流時,又是教師獨霸,學生盲從。當教師與學生出現意見分歧時,教師總會用教學內容上所謂的「標准」來束縛學生,成了課堂上唯一的擴音喇叭。而學生則毫無創造性、被動地接受著教師傳來的信息,逐漸養成了思維的惰性。這就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凸顯的不公平 生生互動是課堂交往中的又一種交流形式,它包含多種形式。在英語課堂上突出表現為同桌合作、小組合作、集體討論、小組/集體辯論等形式。在這種生生合作的學習中,也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比如在任務分配上就有不公平。小組合作學習歸根結底是教師充當引導者的,如果分配學習任務,那麼優等生分到的任務往往是富有挑戰性、思考性、具有一定思維深度和組織協調能力的;而成績稍差的學生基本分不到任務,更沒有這種交流的權利,基本處在一種只聽只看只服從的狀態。這種有失公平的任務分配不僅違背了合作學習的初衷,還造成了學生在課堂活動上擔任角色的不公平。 2 應對:教師積極的課堂行為 對於上述諸多課堂教學行為中體現的不公平現象,關鍵還是從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上尋找解決問題的原因。 2.1 教師教學心理的改變 2.1.1 改變教師期待的不良影響 課堂教學觀念是教師課堂行為的指導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課堂就必須改變教師原有的課堂教學觀念。過去的課堂教學之所以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其原因也在於教師所持有的課堂教學觀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指導思想中持有的應試教育、精英教育和社會價值本位的教育指導思想。這些指導思想固然是有很高價值的,但盲目追從它們,必然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把培養優秀學生和學習成績優秀與否作為教學的目標及任務以及判定學生優劣的標准。於是就有了在課堂教學行為中重視成績優秀、學習表現突出的學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個「參與教育機會均等公平」課堂的重要任務就是教師改變這種教學心理暗示,轉變對成績突出學生優先的教育期待。改而以個性發展的均等觀看每個學生,給有著不同特長的學生以相關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結果個性化的均等。 2.1.2 擯棄心理偏見的消極影響 社會的不平等因素會間接影響課堂社會結構,學生會因家庭背景的優越抑或個人以往表現是否醒目而受到課堂的特別優待。因此,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教師應該首先從心理上更好地樹立平等觀,塑造一種民主、平等的課堂社會結構:在這種課堂上,教師需要在教學心理和行為上消除學生彼此間隱性的社會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於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中的經歷;消解學校法定化角色的差異,培養學生幹部的服務意識,這就需要教師避免在課堂中對幹部學生的特別關照;整理學業秩序,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自尊、自信,從而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避免優生始終認為「我最棒」,而後進生始終認為「我最差」的思想惡性循環。在這種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個體都是待發展的個體,他們具有同樣的身份,那就是知識缺乏、能力亟待發展、情感亟待陶冶的學習者身份。教師應該讓學生們知道,作為老師本人,他(她)對學生是沒有偏見的,對於學生而言,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人人可以品嘗成功的喜悅。 2.2 教師儀錶行為的轉變 教師應該在站坐行走上給予學生一個為人師表的表率引導作用,更應該在這其中體現起碼的尊重學生、尊重自己的教育公平精神。 當我們的教師走進教室後,端正、挺拔、向上、有朝氣的站姿對全體學生的學習心理有著積極的意義;面對學生時,教師的坐姿是否端正、優雅、穩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狀態,而自然、大方、協調的行走姿勢則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這裡面體現了對學生的重視問題;另外,教師的衣著不能過於暴露、花哨,要整潔得體、大方,打扮不能隨心所欲,以合適、淡雅為宜,這是必須的,這樣的教師,學生在心裡會給予他(她)更多的認同,學生也會在心理上有種受到重視得以平等的意識。 此外教師的眼神在教育教學中經常用到。有時課堂上學生開小差了,教師會用目光注視該生讓其集中注意力;有時找學生個別談心時,隨時注意觀察學生表情的變化等。這其中同樣存在著教育公平的問題。當教師使用注視的眼神時,你是否注意到什麼時間該注視學生的什麼部位才公平的問題?一般來說,當教師正在處於講授階段,教師的眼神應注意學生的臉上眼睛與嘴唇之間的三角區域;當教師是處在於學生親密接觸時,教師的延伸應注意學生的眼睛到胸部第二顆扣子之間的區域;當教師正在處於嚴厲批評教育學生階段,教師的眼神應注意學生的臉上眼睛到額頭之間的三角區域。否則,會出現連我們教師有時都無法預測的結果。如你在批評學生時看著學生的胸口,學生會覺得你心虛,不理直氣壯;又如你在講課時目光始終盤旋在學生的頭頂上,學生會覺得老師不把我們放在眼裡,不尊重我們等等。 2.3 教師引導下平等的課堂互動交流 2.3.1 豐富課程內容,促進課程資源的公平分配 羅森浩茲(S.J·Rosenholtz)和辛普森(C·Simpson)在「多維教室」中通過採用多樣化的材料與方法,鼓勵個體學生自主學習,布置更加個人化的作業、實行多種分組模式,從而縮小了學生個體之間的能力差距[2]354。科恩也認為,創建平等的教室需要在不忽視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擴展課程,發展學生廣泛的技能和能力[2]362。因此,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課程內容,發展學生的優勢智能,是促進課程資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徑。 此外,課程資源的公平分配需要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相同課程內容的機會。傳統的能力分組教學剝奪了所謂的「低能力組」接受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根據學生的特殊性為不同學生提供能夠滿足其需要的學習材料,又要給予學生學習具有同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的機會。 2.3.2 協調師生地位,建立良好師生教學學習關系 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尊重學生表達學習思想的機會,拒絕自己成為「擴音喇叭」,還需要從其他方面培養學生平等與教師交流的權利和能力。當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課堂上,促進空間資源和學生資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要實現上述目標所需要的。這有很多應對措施,其中合理設計學生座位就是一種有效的辦法。課堂上的教育管理者可以使不同類型學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勻分布狀態,以保證每一個學生周圍環境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要是為了緩解空間距離所帶來的座位的優劣之別。當教師與所有學生尤其是與距離教師較遠和處在教師視域邊緣的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時,師生之間就會降低空間距離所帶來的疏遠感,從而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師生的交流心理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必將得到發展。 2.3.3 以學生為本,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實施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使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我們突破課堂要求的一致性與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分層教學和合作學習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組織形式。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古德和布羅菲(Thomas L·Good & Jere E·Brophy)在分析課堂教學的本質及其伴隨的學習條件時,提出了課堂的三類「任務結構」,即個人性的、合作性的和競爭性的[3]。個人性質的課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經常是整班教學和個別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合作性課堂要求學生通過學習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完成;競爭性的課堂要求學生個人之間或學習小組之間競爭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分層教學注重學生的差異性,結合互動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就保證了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減少了課堂中的「看客」,壓縮了課堂中的「死角」。 在課堂教學中,教育公平是相對的。作為教師,我們唯有克服自我意識心理和行為表現上所體現的偏見和公平,時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並隨時對自己不公平的教學行為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在教學過程和結果上無限接近公平。【參考文獻】 [1]James S,Coleman.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cational Opportunity[J].Harvard Ecational Review,1968,(2):1-2.
[2][美]莫琳·T·哈里南.教育社會學手冊[M].傅松濤,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5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