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高中杜甫詩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詩三首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03 09:36:45

1. 杜甫詩三首中《望岳》的教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雲:「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嘆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像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嘆什麼,又贊美什麼?為什麼這么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系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准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當堂檢測。

2. 杜甫詩三首教案必修3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

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那一脈蒼莽的青色橫亘在齊魯無盡無了。
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盪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故國淪亡,空對著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叢深。
感傷時局,見花開常常灑淚,悵恨別離,聞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這漫天烽火,早又陽春三月,珍重那遠方家信,漫道片紙萬金。
獨立蒼茫,無言搔首,白發稀疏,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牆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麼兇狠,老婦人啼哭多麼痛苦!
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死亡。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家裡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徵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准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謝謝採納,如果能幫助你,請給個好評,星星,謝謝。

3. 杜甫詩三首的重要方法和技巧

《詠懷古跡(其三)》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二篇 《杜甫詩三首》的第一首,是大歷元年杜甫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 在此之前已介紹過唐詩的有關知識,杜甫其人,以及古詩鑒賞的基本方法,本課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積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識、把握知識、運用知識,歸納總結「詠史詩」的鑒賞方法。
二、學情分析:
此次教學對象為高一的學生。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對詩歌的鑒賞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過朗讀也能基本把握詩歌的大致內容,已具備了一定的鑒賞古代詩詞的能力,但多數學生的知識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統的,他們渴望逐步形成系統的詩歌鑒賞過程。因此,我在教授詩歌鑒賞部分時,就樹立了教學上的專題意識,故本次教學旨在通過指導學生鑒賞《詠懷古跡(其三)》的基礎上歸納出鑒賞「懷古詩」的一般方法和常見藝術手法。
三、目標設置:
教學目標:
1.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感受詩歌主旨思想。
4.了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5.歸納出 「詠史懷古詩」的一般鑒賞方法和常見手法。
教學重點:
了解歷史人物命運,體會作者深沉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鑒賞「詠史懷古詩」的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詩讀三遍,其義自現。」 一讀,讀准字音;二讀,讀懂大意;三讀,吟詠詩韻;四讀,體會情感,品出主旨。
2.探究法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意境,體悟景物描寫的作用;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其不幸命運;通過對詩歌寫作背景的了解,分析作者寫作意旨;通過對「詠史詩」鑒賞步驟的歸納,掌握鑒賞技巧。
3.討論法
每個人對詩歌理解的角度會有所不同,通過討論,碰撞出靈感,激發思想的火花,對詩歌就會有多方位,多層面的解讀,豐富了學生的認識,培養了學生思考的習慣。
五、學法指導:
1.課前預習法: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誦讀感知法: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3.合作探究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六、教學過程設置:
(一)導入:
導入部分主要是對杜甫的詩歌風格、作品內容、詩歌主題進行回顧,然後由美麗堅毅、令人動容的奇偉女子引出課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了解教學目標
(三) 整體感知
1. 回顧詩歌鑒賞的步驟,明確學習方法。
2. 從題目出發,了解「詠史詩」的特點。
3. 通過單個學生朗讀,正字音;教師領讀,讀出感情。
4. 疏通詩句大意,檢查預習效果。
5. 了解主要事件,抓住詩眼。
(四) 精讀賞析
1.從詩眼「怨恨」出發,探究怨恨原因,品析二三聯。了解史實,明確原因,煉字煉句,掌握表現手法。
2.分析第一聯,通過意象、意境的分析,探究第一聯在詩歌結構上的作用。
(五)主題探究
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對比王昭君與杜甫命運的相似之處,歸納詩歌主旨,明確創作目的。
(六)知識拓展
1.通過小結,歸納鑒賞方法
2.學以致用,進行課堂練習,鑒賞李商隱的《賈生》,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七)布置作業
鑒賞李白的《越中覽古》,鞏固所學知識。
七、教學反思:
(一)優秀之處:
1.打破了按照順序逐聯解讀的常規,從宏觀上著眼,大膽整合詩歌內容,線索明確。
2.注重使用問題激疑的方法,引發學生深入的思考,循序漸進,讓學生深入詩歌內容。
3.注重方法的指導、技巧的歸納,讓學生通過學習一首詩,而掌握一類詩的鑒賞方法,學會舉一反三。
(二)不足之處:
1.上課時,語言表述上不夠嚴謹,口誤較多。
2.拓展練習時,學生討論的不夠充分,爭鳴氣氛不夠濃,學習小組的作用體現不足。
3.細節的銜接上語言過度不夠自然,不夠細致,在課堂的流暢性上還應加強。
4.學生比較被動,發言不夠積極,需要老師點名。

4. 杜甫詩三首教案

25.杜甫詩三首
一、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痍,詩中聖哲。滿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作者簡介:
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這些詩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李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史詩」,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 712~ 770),唐代詩人。字子美。 祖籍襄陽 (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 4個時期。
漫遊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 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 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 杜甫此期詩作現存 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三、教學過程:
《望岳》
1. 介紹寫作背景: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整體感知。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盪胸」兩句是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4.逐句分析。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盪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雲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於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5.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 近望
仰望
《春望》賞析
1. 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 介紹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3.整體感知: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關於表現手法:
A.觸景傷懷,移情於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
B.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板書設計:
春望
憂國---------------思親
《石壕吏》
1. 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2.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並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說明是夜裡突然襲捕,令人驚駭)捉人。老頭越過牆走,老婦出門看(突出老婦機警,掩護老頭逃走)。(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麼兇狠,老婦人啼哭多麼痛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讓家庭快些脫離危險,說明河陽戰事緊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獨與老頭告別,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於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後,「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態度蠻橫,凶暴無比。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並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 戰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5. 高中杜甫詩三首原文

1、《秋興八首(其一)》

唐代: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裡面波浪滔天,空的烏雲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

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制冬天禦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

2、《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3、《詠懷古跡(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4、《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譯文:諸葛亮的大名永遠留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清高讓人肅然起敬。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籌劃策略,萬代好像鸞鳳高翔,獨步青雲。伊尹、呂尚難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揮軍隊作戰鎮定從容,讓蕭何曹參都為之失色。

漢朝帝位轉移是因為運氣,諸葛亮也難以復興,但他意志堅決,因軍務繁忙而鞠躬盡瘁。

5、《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唐代:杜甫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譯文:落葉飄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風流儒雅堪當我的老師。悵望千秋往事灑下同情淚水,身世同樣凄涼可惜生不同時。江山依舊故宅猶在空留文藻,雲雨荒台難道真是荒唐夢思。最可嘆楚王宮殿早盪然無存,駕船人還指點遺跡讓人生疑。

6. 尋找《杜甫詩三首》的教案一份

《杜甫詩三首》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提高對詩歌藝術的審美能力。2、過程與方法: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感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理解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感受作者人格的偉大。教材簡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詩人,他的詩作在總體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這三首詩寫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望岳》寫於所謂「開元盛世」,其時詩人才二十四五歲,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前期,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同情。學習時要用心把握詩作風格的變化。課前准備:1、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不懂的文言字詞,查閱相關的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知識。2、教師:查閱資料,准備錄音機、磁帶或製作課件。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學習內容:杜甫的《望岳》、《春望》教學步驟 :一、導入 :杜甫:號稱「詩聖」,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現在我們來集中學習他在不同時期創作的三首詩歌,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二、學習《望岳》:1、播放錄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3、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4、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明確: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鍾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眾山小)。(2)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盪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3)作者當時為什麼有這樣的理解呢?明確:1、唐朝盛世。2、詩人年輕,意氣風發。3、漫遊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5、合作探究: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6、朗讀背誦,並以「我想對杜甫說,詩人啊,你………」的句式,講講你學了《望岳》的感受與收獲。三、閱讀賞析《春望》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出節奏、讀准重音、讀出感情。2、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岳》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四、創新學習,能力升級1、學生合作討論,完成課後練習三。並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示例:《望岳》敘寫少年志,《春望》抒盡家國愁)。2、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明確:國在山河破)3、把這兩首詩譯成現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五、朗讀背誦這兩首詩。第二課時學習內容:《石壕吏》教學過程一、導入 :從年青時期朝氣蓬勃到中年目睹戰亂的杜甫,詩歌中吟詠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讀一讀杜甫的《石壕吏》。二、介紹有關《石壕吏》的寫作背景758 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慶緒所佔的鄴郡(現河南省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河南省孟縣西),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徑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三吏三別》,《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三、誦讀品悟:1、多媒體范讀,學生聽讀。正音正字,掌握節奏,領會情感。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讀准節奏,讀出情感。3、學生譯讀全詩,藉助注釋和參考資料,疏通詩文大意,並在小組內交流。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語不驚人死不休」。你認為在這首詩中有哪些驚人之語?試作賞析。四、創新實踐、能力升級:完成課後練習二。五、課堂小結:這三首詩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中所作的,總體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作者在詩風和詩情上也有了一定的變化。大家一定要細細品味,認真體會。六、朗讀背誦《杜甫詩三首》。

7.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 《杜甫詩三首》課後習題答案

一前人評《秋興》(其一)前兩聯「因秋托興」,後兩聯「觸景傷情」。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嗎?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情懷的?
這兩句是清人仇兆鰲的評語(見《杜詩詳注》),應該說對這首詩的結構和意境的把握是對的,只是言之過於簡略。詩的前兩聯不能理解成僅僅是為了「托興」服務的,寫景本身也很重要;後兩聯也不能理解為空泛的抒情,詩人還是選取了典型事物,如「叢菊」「孤舟」等作為陪襯。
二《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對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悵惘。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這里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不能歸卻魂魄歸來。通過這些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三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意思來?試做具體分析。
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曾就這兩句詩分析出八層意思,原文是:「蓋『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凄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

8. 請問高中杜甫詩三首的不同點是什麼

第一首是杜甫年輕時年輕氣傲,望到泰山便引發心中的志向,全文基調高昂回,雄心壯志淋漓盡致,是杜答甫詩中少有的這樣基調的詩,是抒情詩
第二首是詩人在安史之亂後看到的長安的春天,心中為國擔憂,又思念家人,全文基調悲涼傷感,也是抒情詩
第三首是作者在石壕村看到的吏捉人的景象,揭露封建統治者,反映戰爭帶來的災難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敘事詩

閱讀全文

與高中杜甫詩三首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