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似材料模擬實驗應遵循的相似原則有哪些
【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用查閱資料與模擬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晝夜交替的成因。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尊重不同的意見的存在,並能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與選擇。科學知識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知道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形成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用查閱資料與模擬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晝夜交替的成因。教學難點:體驗地球的不同轉法,會初步解釋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教學准備】1.學生用:地球儀(從支架上取下來,貼小人兒)、手電筒(或蠟燭)、實驗記錄表。2.教師用:模擬傅科擺器材一套。【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一、導入課題太陽東升,白天到來;太陽西落,黑夜降臨。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晝夜是怎樣形成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這個問題。二、新授:(一)晝夜形成的猜想與驗證1.前人說法與自己的猜想。⑴.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請同學們閱讀P24的資料,了解一下前人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有條件的可以先播放相關資料)⑵.關於晝夜的形成,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說一說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測哦!⑶.學生思考後回答。【同學們經過了認真的思考,作出了你們的回答,老師梳理一下以後,主要有這幾類猜測,我們一起來看。(1)地球自轉。(2)地球自轉,又繞著太陽轉。(3)地球繞著太陽轉。(4)太陽繞著地球轉。】2.模擬晝夜的形成⑴.對於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交替,同學們做出了自己的猜測,這些猜測會不會出現晝夜交替?我們有什麼辦法進一步證明呢?⑵.共同討論,引入模擬實驗,體會實驗材料與模擬對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體)太陽——手電筒(或蠟燭 光源)把乒乓球當作地球,手電筒當作太陽,被「太陽」照亮的一面相當於一天中的什麼時間?(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呢?(黑夜)⑶.分組實驗,模擬驗證:在「地球」上貼(或畫)一個小紙人,怎樣才能讓小人在同一地點(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用實驗的方法檢驗每一種假設。把你的判斷記在科學文件夾中。3. 匯報交流作標記的地方晝夜會不會變化?能不能解釋晝夜交替?(二)地球自傳的實證 —— 傅科擺1.導入:通過模擬實驗,幾種猜測都是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呢?我們來閱讀一則科學資料。2.學生獨立閱讀後集體交流。3.老師利用實驗器材模擬演示講解,加深理解。演示: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講解:「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4.形成共識:晝夜交替是由於地球的自傳形成的。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樣自傳的?自傳一周需要多長時間?查閱收集有關資料。
2. 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三冊unit6電子教案誰有隻有課後題的答案也行
教學內容:
第六單元第1課。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在合作中設計驗證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方案。
2.能積極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敢於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認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背景資料: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周期為一日,因參考點不同而有恆星日(以恆星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太陰日(以月球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
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更替,並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為與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
好奇點:
模擬晝夜的形成可能是學生的好奇點。
課時安排:
2課時,兩個活動各用1課時。
活動1 開個學術討論會
活動目標:
1.能承認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敢於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能說出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4.意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活動建議:
1.建議本活動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共同進行。
2.活動可直接從教材的引入開始。布置學生在小組內用5~6分鍾的時間為討論會做准備。如果學生對地球圍繞太陽轉沒有任何疑問,可請一部分小組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點尋找證據;另一部分小組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觀點尋找證據。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晝夜成因的解釋。
3.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包括「科學在線」的資料後,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科學認識的艱巨過程。並體會哥白尼日心說的巨大貢獻。
4.「科學在線」之後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討論和分析活動中做適當引導。
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白天與黑夜
教學內容:
3. 小學科學教案:《晝夜是怎樣形成的》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能用查閱資料與模擬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晝夜交替的成因。
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尊重不同的意見的存在,並能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與選擇。
科學知識
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知道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查閱資料與模擬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晝夜交替的成因。
教學難點:體驗地球的不同轉法,會初步解釋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
【教學准備】
1.學生用:地球儀(從支架上取下來,貼小人兒)、手電筒(或蠟燭)、實驗記錄表。
2.教師用:模擬傅科擺器木才一套。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
一、導入課題
太陽東升,白天到來;太陽西落,黑夜降臨。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晝夜是怎樣形成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授:
(一)晝夜形成的猜想與驗證
1.前人說法與自己的猜想。
⑴.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請同學們閱讀P24的資料,了解一下前人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有條件的可以先播放相關視頻資料)
⑵.關於晝夜的形成,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說一說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測哦!
⑶.學生思考後回答。【同學們經過了認真的思考,作出了你們的回答,老師梳理一下以後,主要有這幾類猜測,我們一起來看。(1)地球自轉。(2)地球自轉,又繞著太陽轉。(3)地球繞著太陽轉。(4)太陽繞著地球轉。】
2.模擬晝夜的形成
⑴.對於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交替,同學們做出了自己的猜測,這些猜測會不會出現晝夜交替?我們有什麼辦法進一步證明呢?
⑵.共同討論,引入模擬實驗,體會實驗材料與模擬對象的相似性。
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體)
太陽————手電筒(或蠟燭 光源)
把乒乓球當作地球,手電筒當作太陽,被「太陽」照亮的一面相當於一天中的什麼時間?(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呢?(黑夜)
⑶.分組實驗,模擬驗證:
在「地球」上貼(或畫)一個小紙人,怎樣才能讓小人在同一地點(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用實驗的方法檢驗每一種假設。
把你的判斷記在科學文件夾中。
3. 匯報交流
作標記的地方晝夜會不會變化?能不能解釋晝夜交替?
(二)地球自傳的實證 ———— 傅科擺
1.導入:
通過模擬實驗,幾種猜測都是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呢?我們來閱讀一則科學資料。
2.學生獨立閱讀後集體交流。
3.老師利用實驗器木才模擬演示講解,加深理解。
演示: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講解:「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4.形成共識:晝夜交替是由於地球的自傳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樣自傳的?自傳一周需要多長時間?查閱收集有關資料。
第二課時
(地球繞地軸自轉,地軸始終傾斜)
【教學准備】
地球儀(或大的中國地圖);寫有「北京」、「烏魯木齊」的小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了晝夜交替是由於地球的自傳形成的。今天我們繼續討論關於地球自轉的話題。
二、新授:
(一)地球怎樣自傳
1.地球是怎樣自傳的?自傳一周需要多長時間?同學們收集到哪些有關資料?
2.同組交流後集體交流(注意傾聽,避免重復發言)
3.教師引導加深理解
⑴根據學生生活經歷,簡單牽引,理解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以上這些事實可幫助學生初步體會相對運動的概念————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在運動的物體上觀察其他靜止的物體時,靜止的物體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太陽東升西落————地球運動的方向:自西向東或逆時針方向。
⑵引導理解:地球繞地軸自轉。
①引導閱讀指南車信箱資料————極晝和極夜
②補充資料:「不動」的北極星
③學生猜想解釋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教師演示:「不動」的北極星說明地球的自轉是圍繞地軸自西向東運動的。什麼情形才會出現極晝和極夜呢?(地軸始終是向一個方向傾斜的。為後面理解四季形成作點鋪墊)
⑶地球自傳一周約需要24小時。
(二)探究誰先看到日出
1.同一天里,是北京的小朋友和烏魯木齊的小朋友誰先看到日出?請同學們先在地球儀上找出這兩個地區,確定它們的地理位置關系,再進行預測。
2.設計好實驗方案,填寫在P27面,分小組探究。
3.匯報:哪個地方的人先見到日出?為什麼?
根據學生匯報情況,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個演示游戲,加深印象:請幾個同學背向手拉手圍成一個圓圈(代表地球),其中兩人分別代表北京和烏魯木齊,另請一名同學代表太陽。所有同學一起逆時針轉動,「北京」和「烏魯木齊」見到太陽就叫一聲「亮」。
4.讓學生自己在地球儀上找出更多的地點,判斷不同地點看到日出前後情況的比較。
七、課外延伸
地球是不是只有自轉這種運動方式呢?請同學們課外查閱資料了解。
4. 設計模擬實驗,證明晝夜是怎樣形成的
【教學目標】科學探究能用查閱資料與模擬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晝夜交替的成因。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尊重不同的意見的存在,並能進行去偽存真的分析與選擇。科學知識了解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轉,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知道晝夜交替是因為地球的自轉形成的。【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用查閱資料與模擬實驗的方法來探究晝夜交替的成因。教學難點:體驗地球的不同轉法,會初步解釋地球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教學准備】1.學生用:地球儀(從支架上取下來,貼小人兒)、手電筒(或蠟燭)、實驗記錄表。2.教師用:模擬傅科擺器材一套。【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地球自轉形成晝夜交替)一、導入課題太陽東升,白天到來;太陽西落,黑夜降臨。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地交替?晝夜是怎樣形成的?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這個問題。二、新授:(一)晝夜形成的猜想與驗證1.前人說法與自己的猜想。⑴.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請同學們閱讀P24的資料,了解一下前人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有條件的可以先播放相關視頻資料)⑵.關於晝夜的形成,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說一說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猜測哦!⑶.學生思考後回答。【同學們經過了認真的思考,作出了你們的回答,老師梳理一下以後,主要有這幾類猜測,我們一起來看。(1)地球自轉。(2)地球自轉,又繞著太陽轉。(3)地球繞著太陽轉。(4)太陽繞著地球轉。】2.模擬晝夜的形成⑴.對於為什麼地球上晝夜會不斷交替,同學們做出了自己的猜測,這些猜測會不會出現晝夜交替?我們有什麼辦法進一步證明呢?⑵.共同討論,引入模擬實驗,體會實驗材料與模擬對象的相似性。地球——乒乓球(不透明球體)太陽——手電筒(或蠟燭 光源)把乒乓球當作地球,手電筒當作太陽,被「太陽」照亮的一面相當於一天中的什麼時間?(白晝),背著太陽的一面呢?(黑夜)⑶.分組實驗,模擬驗證:在「地球」上貼(或畫)一個小紙人,怎樣才能讓小人在同一地點(例如貼小紙人的地方)出現晝夜交替現象?用實驗的方法檢驗每一種假設。把你的判斷記在科學文件夾中。3. 匯報交流作標記的地方晝夜會不會變化?能不能解釋晝夜交替?(二)地球自傳的實證 —— 傅科擺1.導入:通過模擬實驗,幾種猜測都是能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那麼究竟哪一種是符合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呢?我們來閱讀一則科學資料。2.學生獨立閱讀後集體交流。3.老師利用實驗器材模擬演示講解,加深理解。演示: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講解:「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4.形成共識:晝夜交替是由於地球的自傳形成的。三、拓展延伸: 地球是怎樣自傳的?自傳一周需要多長時間?查閱收集有關資料。
5.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科學課堂參與度
參與度;課堂教學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相當重視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參與程度,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也必須要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眾所周知,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與程度,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但當前的科學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不足、如何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仍是困擾很多教師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採取一些相應的對策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注重情感建立,保持學生主體性是參與的前提
新課程標准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而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所以,教學過程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更加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良好師生感情的建立有利於知識傳授過程的發生,也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保持。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令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注重情感建立,保持學生主體性,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和保障。
1、營造民主氛圍,活躍課堂氣氛
俗語說:「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和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先決條件。只有在喜愛任教老師的情況下,在沒有感受到壓力的情況下,學生才會樂於去學習。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走進學生中間,蹲下身子,與他們溝通,跟他們交朋友,不僅在學習上關心學生,還要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從而使他們愛老師,愛科學。同時,教師還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要面向全體學生施教,給每位學生同樣的學習機會,不偏愛、不漠視,這樣每一位學生才能樂於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只有充分實現民主,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課堂氣氛才能保持活躍,學生學習效率才能更高。
2、樹立榜樣力量,科學激勵學生
榜樣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把人的優秀品質充分地展示出來,所以它不僅能影響人的外在行為,還影響人的情感認識。小學生做事情很容易受感情影響,樹立一個榜樣,可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模仿願望,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科學課家庭作業的布置與落實一直是個讓我感覺頭疼的問題,每次布置學生課下搜集資料或准備材料,結果卻發現能夠認真完成的人少之又少,這也使得課堂參與程度受到影響。後來,我決定實行榜樣教育,上課前,我在班內檢查作業完成情況,搜集榜樣。我將定為榜樣的學生的作業展示給全班學生看,指出他哪裡做的好,哪裡做的很認真,同時請他來說一說作業是如何完成的。這樣堅持幾次以後,我發現能夠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越來越多了,上課時學生也更加的積極主動了。課堂參與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也好了。
3、正確評價學生,適時引導學生
師生之間良好感情的建立,要求教師能夠正確評價學生,及時恰當的評價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態度和心境。在科學課堂上,有許多學生都積極思考,爭取發言,他們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反饋,特別是對其答案的肯定。當他們被肯定時,從他們的神情中就可以看到極強的滿足感,接下來的學習也會更加積極認真。但如果答對了教師不及時肯定,或者答錯了受到了冷落,都會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會影響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善於用放大鏡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不隨便說「錯」字,對成績較差的學生,注意發現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給予鼓勵。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經常遭遇失敗,他們往往會表現出煩躁不安,並失去探究的信心。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教育學生要正確看待挫折,帶領他們分析失敗原因,鼓勵他們持之以恆,直至成功。如,在《物體的沉浮》一課中,學生在嘗試改變橡皮泥在水裡的沉浮這一活動中遇到了問題,這時候老師啟發學生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形狀的物體比較容易浮在水面上呢?學生受到老師引導的啟發後,改變方法進行嘗試,終於獲得了成功。
4、師生齊心協力,合作準備材料
實驗材料的豐富與否直接影響著科學課上的科學探究活動的效果,也影響著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程度。因此,實驗材料是科學探究有效性的一個基本保證。但在實際教學中,科學材料的准備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資源,發揮才智,才能讓科學探究之路走得更好。在准備材料的過程中,師生可以齊心協力,合作準備,這樣不僅增進師生之間合作信任關系,還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由於是自己准備的材料,學生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
在《校園里的小動物》一課中,有一項探究活動是觀察螞蟻,課前我和學生做了約定,他們負責捉螞蟻帶到教室,老師負責幫他們准備放大鏡以供他們觀察使用。上課時,我剛進教室,學生就圍起我,爭先恐後的給我展示他們帶來的螞蟻,還有學生著急的問我:「老師,你准備好放大鏡了么?」出乎意料的,幾乎每個同學都帶來了螞蟻。我給每個小組分發放大鏡,布置好觀察任務,他們就熱火朝天地開始了。由於是學生自己動手捉來的螞蟻,除觀察任務之外,還有了一些意外的收獲,他們積極匯報著捉螞蟻過程中的發現:「我發現螞蟻喜歡成群結對地住在一起,一般在地下建窩。」「我知道螞蟻喜歡吃甜味食物,我把白糖放到它的附近,它聞到了甜味,就慢慢爬過來,先是用腿試探一下食物,看到沒反應,它就想要把食物拖走。」……由於學生帶來的螞蟻是在不同的地方捉來的,下面觀察不是「一家」的螞蟻相處情況的探究活動就更容易進行了。這節課,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課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恰當運用教學方法,保持科學趣味性是參與的保障
以往把科學課定義為「知識性」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知識,而現在低年級科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學生認識周圍自然界常見事物的顯著特徵,為他們創設探究的情景,趣味性更濃了。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科學對他們來說充滿神秘和誘惑。因此,只有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保持科學趣味性,才能達到教學效果,才能提高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參與度。
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教材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以確保調動起學生興趣,使他們盡可能參與到學習中。如:
1、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課堂一開始就新穎有趣,引人入勝,那麼直接就能夠迅速激發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在《神奇的水》一課中,我直接給學生出示了事先准備好的一朵花,它的一半是紅色,另一半是藍色。這與學生的原認知經驗產生了沖突,激起學生想去弄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都想去揭開這個謎,所以,他們每個人都積極地投入到了下面的探究活動中。
對小孩子來說,愛玩是天性。我們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將單調乏味的知識教學通過游戲活動變得有趣引人。在課前通過游戲來導入,無疑給課堂教學「注射」了「興奮劑」,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如《光的折射》一課的導入:課前,我給學生設置了一個陽光打靶游戲,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光的反射來進行這個游戲。學生在玩游戲中,復習了舊知,探究新知的慾望也被激起了。
2、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是發展學生願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如果學生能在親自動手實踐中克服困難而獲得成功,那他們以後的學習就會更加積極,參與熱情也就更加濃厚。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創造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為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提升其主動探究的熱情。如:在《做一名小科學家》一課中,我首先向學生出示了一隻剪好的紙鸚鵡,問學生誰能讓紙鸚鵡立在手指上,學生一聽,興致就來了,同時信心滿滿地紛紛說能。我請了幾位學生上來動手嘗試,都失敗了。看著他們氣餒的樣子,我便說:「其實,老師也不能,但藉助一樣東西可以做到。」我出示回形針,讓學生思考回形針放在什麼位置能夠成功。然後在小組間開展競賽,看哪個小組能最快找到成功的方法。他們每個人都積極想辦法,積極動手嘗試,當有個小組使得紙鸚鵡站起來時,整個小組都歡呼了起來。我讓這個小組的代表展示成功的方法給大家看,其他小組便迫不及待的去動手試一試了。接下來,我拋給學生更大的挑戰,想辦法讓更多的物品站在指尖上。我准備了三角形紙片和紙龍蝦等。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馬上動起手來。他們個個開動腦筋,小組成員個個動手試一試,還積極地請教老師,認真思考發現其中奧秘。終於,有個小組成功了,又一個小組成功了……當全部小組都成功的時候,他們激動的歡呼著鼓起掌來,這掌聲為別人,也為自己。在這節課中,學生充分地動手,充分地參與,充分地享受著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將使他們對以後的科學課充滿著熱情和期待。
3、生動直觀的輔助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剛剛開始發展。因此,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藉助一些生動直觀的教學手段能夠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能夠主動去觀察、體驗。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加有興趣去觀察研究,更能認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以往主要靠粉筆和黑板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無動於衷」,使得課堂參與程度很低。然而,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應用卻能夠使抽象變為直觀,化虛為實,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等的限制,將客觀事實或過程再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如教學「晝夜的形成」時,知識內容較好掌握,但很多學生難以想像是怎麼一回事。多媒體教學通過錄像、製作等,將整個日地運行以視頻和動畫的形式完整演示出來,學生親眼目睹後,就容易理解多了。
總之,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採取一些相應的對策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