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房宮賦教案
阿房宮賦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杜枚賦體散文的比喻、鋪排手法借古諷今的風格
2、理解「華、兀、構、縵、霽、杳、邐迤、錙銖、負、族」等詞語
3、背誦全文,歸納多義詞「而、夫」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題解:賦體特點,作者簡介及本文目的
2、 熟讀課文,理解「兀、構、縵、霽、杳、邐迤」等詞語
重點:理解詞語 難點:內容理解
內容及步驟:
一、 解題:
1、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鋪采 文,體物寫志」。內容上,要通過「體物」以「寫志」;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由於注重鋪敘和形容,在語言上就不免要使用華美的詞藻,著上絢麗的色彩。
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本文屬於文賦。
2、 阿房宮及作者:見課本注釋
從阿房宮被項羽一把火燒毀後,阿房宮的興亡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牡牧也加入到其中來。
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王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二、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
1、 正音:
兀 驪 縵 霽 冥 嬪 媵嬙 熒 椒 剽 邐迤 礫 嘔啞 鐺 錙銖 椽 檻 妍
2、 問題:①課後思考與練習一
②本文各段寫了什麼內容?
A、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B、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
C、用排比名式,盡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及奢靡結果 D、總結歷史教訓,發出警告
三、 指導、結合注釋理解一二段。補充注釋:
蜀山兀:形容詞用如動詞,指樹木被砍光了。
驪山北構而西折:名詞活用作狀語,從驪山。
四海一:數詞用如動詞,統一。
盤盤焉:助詞,形容詞尾,的樣子。
氣候不齊:一樣。 雷霆乍驚:突然。
梳曉鬟也:古代婦女梳的環形發髻。
燕趙之收藏:動詞用作名詞,收藏的金玉珠寶。
四、 作業:1、背誦一二段
2、《基礎訓練》課內閱讀7——12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理解背誦課文
2、 納文言虛詞「焉、而、夫」的義項
3、 了解借古諷今的風格
重點:理解背誦課文 難點:文言虛詞義項總結
內容及步驟:
一、 概述上節所講內容
二、 檢查:1、背誦默寫一二段或摘句連接,如:長橋卧波, ? 不知西東。
,春光融融; ,風雨凄凄。
明星熒熒, ,焚椒蘭也。
鼎鐺玉石, ,亦不甚甚惜。
2、解詞(加點的)
四海一 直走咸陽 不霽何虹 盤盤焉廊腰縵回 雷霆乍驚 杳不知其所之也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三、 練習《基礎訓練》課外閱讀:有關秦始皇建阿房宮的理由及過程
四、指導閱讀背誦三四段
1、(補充)秦愛紛奢(豪華) 直欄橫檻(欄桿)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名詞意動,以之為鑒) 可憐(可惜)
2、學生口譯,及時加以糾正
3、 簡析內容:
第三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顯示出作者這篇賦的本意。先以「嗟乎」發出感嘆,對比人心事理。進而質問,接著用六組「使………多於」的比喻句排比,盡情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作者連續感嘆,情不自禁。「嗚呼」之後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國和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後,用「後人」的婉稱謂,提醒唐朝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意味深長。
4、 借古諷今風格
借評歷史來向皇帝進行諷喻,希望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過秦論》希望漢文帝能以仁義治天下,本文希望唐敬宗不要為自己享樂而勞民傷財。因為他們是對皇帝的忠告,所以說得很婉轉。
五、 熟讀成誦,做課後練習二、三、四題
六、 布置作業
1、 繼續背課文
2、《基礎訓練》1——6題
B. 有沒有好一點的關於優質課或者公開示範課的課堂實錄的視頻網站
11年的問題,到現在,答案就是,最好的優質課觀摩網站 「我們都愛優質課」
C. 《阿房宮賦》教學方案及翻譯
阿房宮賦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 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誇張特點。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二.作者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後,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
杜」(李白和杜甫稱「老李杜」)。同學們知道杜牧的多
作品呢?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點拔(選其中的幾首)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贈別·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知。
《贈別·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三.背景介紹與解題: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餘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於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於漢代,盛行於六朝。多用鋪陳誇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趨向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六、講解第一段。
(一)補充解釋
1 六王畢,四海一 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 驪山北構而西折 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3 各抱地勢 抱:適合,隨著。
4 盤盤焉 焉:……的樣子。
5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落:量詞,座,所。
6 復道行空 行空:橫跨半空。
7 不知西東 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8 歌台暖響 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9 而氣候不齊 而:然而。氣候:天氣(風雨晴雪),指情況。齊:相同。
(二)分析內容。
1 前四個3字句:寫出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
2 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3 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4 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5 第六句:用誇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來陪襯它的宏大寬廣。
(三)板書總結:
七、作業:課後自譯並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檢查翻譯、背誦及活用詞掌握理解情況。
二、分析第二段。
(一)補充解釋:
1 辭樓下殿 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2 輦來於秦 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3 朝歌夜弦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詞作動詞,彈弦,奏樂。
4 為秦宮人 為:成為。
5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 綠雲:黑發。
6 雷霆乍驚 乍:突然。
7 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動詞,往,到。
8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9 齊楚之精英 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10 金塊珠礫 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二)分析內容:
1 第一句:照應「六王畢,四海一」。
2 第三句:寫宮人梳妝打扮,著力表現其明艷動人。
3 第四五句:寫宮人的凄慘生活,揭示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
4 第六七句: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被踐踏。
5 小結: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靡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做准備。
三、分析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願。
2 秦愛紛奢 紛:多,繁華。
3 人亦念其家 念:顧念。
4 奈何取之盡錙銖 奈何:怎麼,為什麼。
5 多於南畝之農夫 於:比。南畝:田間。
6 多於周身之帛縷 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7 戍卒叫,函谷舉 舉:被攻佔。
(二)分析課文:
1 前四句:對比人心事理,質問秦統治者的貪婪與殘暴。
2 第五句:比喻、排比,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3 第六七句:寫「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4 小結:由描寫轉入本段的議論抒情,逐漸顯示文章旨意。
四、分析第四段。
(一)補充注釋:
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2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如果。愛:愛護。
3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遞:傳遞。為:做。
4 誰得而族滅也 得:能夠。
5 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嘆。
6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二)分析內容:
1 第二句: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2 第四句: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息息相關。
3 第五句:用「後人」委婉地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意味深長。
4 小結: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五、總結全文
1 . 揭示主題:不愛人民的統治者必將導致滅亡。
2 .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
有為而發,規勸當政者要引以為鑒。各篇的獨創性是:
(1)、賈誼論秦亡,在歷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
(2)、蘇洵論六國之亡,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
的角度來立論,對這些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
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
獨到見解。
(3)、《阿房宮賦》,可以說是用賦的形式來寫議論文,這
寫法本身就具有獨創性;其次,作者選擇了一個具體、形象
的事物作為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為秦始皇驕奢淫逸的象
征,作為秦始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為秦王朝覆滅的標志,
這種立論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三)名家評析。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幾,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於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才錘煉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麼雄偉,意義多麼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齊躍然而出。這裡面隱含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卷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模這么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於羅列現象。《阿房宮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里表現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於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模、氣魄通過具體描寫表現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像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後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里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接下去,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像,優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接,一連寫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著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里,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後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台暖響……而氣侯不齊」這樣的一些句予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涌來,令人心胸開闊,榆神爽快,忍不住耍為它拍手叫好。
——臧克家《詩人之賦——讀杜牧的〈阿房宮賦〉》
附譯文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於是造起了阿房宮。(它)佔地三百餘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兩條河流,滔滔地流入宮牆。五步一座高樓,+步一座亭閣;走廊曲折如寬頻回環,屋檐翹起似高鳥啄食;(這些樓閣)各隨地勢而建,座座通連、檐角交錯。盤扭迴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渦,矗立著,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橫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龍一般,可是,)沒有雲彩,怎(會有)蚊龍(騰空)?復道橫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虹霓(凌空)?(樓閣)高低錯落,令人迷濛,不辨南北西東。台上歌聲溫潤,洋溢著春天般的歡樂;殿中舞袖飄拂,充滿著風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紛繁不斷,歡樂悲戚叢生)一天之內,同一座宮殿之中,(讓人感到)寒暖不均,氣候不同。
六國的妃嬪宮女,諸侯們的公主、孫女,辭別了(自己國家的)摟閣宮殿,被輦車送到西秦。(她們)日夜彈唱,成了秦皇的後宮之人。(光如)明星閃亮,原來是(宮人們)打開了梳妝鏡;(色似)烏雲紛擾,原來是(宮人們)一早梳理發鬢;渭水漲起了一層油膩,原來是(宮人們)潑掉的漂滿粉脂的洗臉水;煙霧彌漫,原來是(宮人們)點燃椒蘭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響,原來是(皇上的)宮車馳過;輾輾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聲,不知它駛向什麼地方。(宮人們)任何一處肌膚,任何一種姿態,都極盡嬌艷美麗,(她們)久久地佇立等待,盼望著(皇上)幸臨,得到(皇上)的寵愛;(可是,)有的宮人三十六年從未見到過(皇上)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珠玉,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的瑰寶奇珍,多少代,多少年,從(本國)百姓那裡劫掠而來,堆積如山;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再佔有,統統運進了阿房宮中,於是,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隨地丟棄,秦人看著這些寶物並不怎麼愛惜。
唉!一個人的心思,也是千萬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統治者嗜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為什麼搜刮(百姓的財物)一點都不放過,揮霍起來卻像泥沙一樣隨便呢?(甚至)讓支承屋樑的柱子,比農田裡的農夫還多;讓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讓(建築物上)顆顆突出的釘頭,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讓參差不齊的瓦縫,比全身絲綢衣服的紗線還多;直的橫的欄桿,比全國城郭的圍牆還多;嘈雜的笛聲琴聲,比鬧市裡的人聲還多。(終於)致使天下人心裡憋滿了憤怒,卻不敢說話。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驕橫頑固。(待到)戍邊的士兵們一聲吶喊,函谷關的天險就被攻破,(入關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成了一片焦土!
瞅!使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宗族的是秦統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諸侯各自愛護自己的百姓,那麼就有足夠的力量抵抗強秦;如果秦(在統一全國後)同樣能愛護六國的百姓,那麼就可以從二世、三世以至傳到萬世一直作君王,誰還能滅掉(它)呢?奏王朝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而只有讓後代人去哀嘆它的滅亡;後代人哀嘆秦的滅亡卻不能引以為鑒,也會使他的後代人再哀嘆他(重蹈秦的覆轍)。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四川山林中的樹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宮殿得以建成。(它)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幾乎遮蔽了天日。從驪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陽。渭水和樊川,浩浩盪盪地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長廊如帶,迂迴曲折,屋檐高挑,象鳥喙一樣在半空飛啄。這些亭台樓閣啊,各自憑借不同的地勢,參差環抱,迴廊環繞象鉤心,飛檐高聳象斗角。彎彎轉轉,曲折回環,象蜂房那樣密集,如水渦那樣套連,巍巍峨峨,不知道它們有幾千萬座。那長橋卧在水面上(象蛟龍),(可是)沒有一點雲彩,怎麼會有蛟龍飛騰?那樓閣之間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並非雨過天晴,怎麼會有虹霓產生?高高低低的樓閣,幽冥迷離,使人辨不清南北西東。高台上傳來歌聲,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溫暖;大殿里舞袖飄拂,使人感到寒氣,彷彿風雨交加那樣凄冷。就在同一天內,同一座宮里,而氣候冷暖卻截然不同。
(六國的)宮女妃嬪、諸侯王族的女兒孫女,辭別了故國的宮殿閣樓,乘坐輦車來到秦國。(她們)早上唱歌,晚上彈琴,成為秦皇的宮人。(清晨)只見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又見烏雲紛紛擾擾,(原來是她們)一早在梳理發鬢;渭水泛起一層油膩,(是她們)潑下的脂粉水呀;輕煙繚繞,香霧彌漫,是她們焚燒的椒蘭異香。忽然雷霆般的響聲震天,(原來是)宮車從這里馳過;轆轆的車輪聲漸聽漸遠,不知它駛向何方。(宮女們)極力顯示自己的嫵媚嬌妍,每一處肌膚,每一種姿態,都極為動人。(她們)久久地佇立著,眺望著,希望皇帝能寵幸光臨;(可憐)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終未曾見過皇帝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奇珍,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保存的瑰寶,都是多少年、多少代,從人民手中掠奪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家破亡,不能再佔有,都運送到阿房宮中。(從此)寶鼎(看作)鐵鍋,寶玉(看作)石頭,黃金(當成)土塊,珍珠(當作)砂礫,亂丟亂扔,秦人看著,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所想的,也是千萬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歡繁華奢侈,老百姓也眷念著自己的家。為什麼搜刮財寶時連一分一厘也不放過,揮霍起來卻把它當作泥沙一樣呢?甚至使得(阿房宮)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裡的農夫還要多;架在屋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織女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穿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廊還要多;琴聲笛聲,嘈雜一片,比鬧市裡的人聲還要喧鬧。(這)使天下人們口裡雖不敢說,但心裡卻充滿了憤怒。秦始皇這暴君的心卻日益驕橫頑固。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華的宮殿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能各自愛撫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傳位到三世以至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滅亡他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嘆,卻使後代人為它哀嘆;如果後代人哀嘆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嘆他們了。
D. 急需蘇軾的《前赤壁賦》大學的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3、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學習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調在 主客問答之間的跌宕起伏。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生「最難耐的是寂寞,最難拋的是榮華,從來學問欺富貴,真文章在孤燈下」。這段話是今年已入選為國家優秀經典劇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詞。我認為它同樣可以用來概括蘇軾在黃州期間那段苦難而又不平凡的經歷。蘇軾因「烏台詩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後,他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份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臟水,被人押著來到滿目荒涼的黃州,一代名人與魚蝦麋鹿為友,與樵夫漁民為伍,蘇軾感受到了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孤寂和悲苦。於是他多次來到人們傳說中的古戰場赤壁,去寄情山水、憑弔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恆。他用《念怒嬌.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為他苦難多變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詮釋。那麼今天就讓我來欣賞其中的《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這位大文豪的心路歷程吧!
(註:①關於烏台詩案 ②此處「赤壁」)
關於烏台詩案
烏台,漢書《朱博傳》記御史台中有柏樹,野烏數千棲居其上,因稱御史台為「烏台」。
元豐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了蘇軾,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從六月以來,權監察御史里行(權,代理;里行,見習)何正臣、舒亶 ( d ǎ n ),國子博士(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的官員)李宜,權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後 4 次上述彈劾蘇軾。他們摘出蘇軾的一些詩文認為是「譏諷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輿」(皇帝的代稱)。「無尊君之意,虧大忠之節」。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審理。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烏台詩案。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 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牆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所以這里所說的赤壁,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魚縣東北。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而已。
(二)、作者介紹:
蘇軾(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眉山(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成員。他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中了進士後,登上仕途,早年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後又因寫詩諷刺而被以「誹謗新法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司馬光執政時,盡廢新法,蘇軾也激烈反對。王安石、司馬光死後,他又因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而被一貶再貶,最後貶到了海南島,直到63歲遇赦北歸,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學藝術領域里,蘇軾詩詞、散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號稱宋代四大書法家。他論畫主張神似,擅長畫竹。
在思想上,蘇軾博通經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賈誼、諸葛亮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曾多次上書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長期擔任地方官期間,在「仁政愛民」的思想指導下,做了許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愛陶淵明,喜讀《莊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後經歷了兩次沉重的打擊,對莊子的思想容易產生共鳴,表現在:一是曠達超脫,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極出世。這也是形成蘇軾世界觀復雜化、經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觀必然會影響到他的創作實踐,從而形成自身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就明顯地留下了莊子影響的痕跡。莊子散文洋恣肆,富於浪漫主義色彩,而蘇軾散文也具有縱橫捭闔、揮灑自如的氣勢,他的《前赤壁賦》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蘇軾散文還在《孟子》、《戰國策》以及賈誼、陸贄等人作品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論政、論史的散文,大多筆力雄健,有行雲流水之勢,因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歐陽修領導的復興古文運動的主將。
二,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詞和斷句並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感知。
A、(因為這是一篇散文賦)「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前赤壁賦》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既有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如通篇換了12 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採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可以說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新和突破。
B、字詞注音:
1、壬戌( rén xū) 10、釃酒( shī)
2、桂棹( zhào) 11、橫槊( shuò3、餘音裊裊( niǎo) 12、漁樵( qiáo)4、幽壑( hè) 13、扁舟( piān )5、嫠婦( lí) 14、匏樽( páo) 6、愀然( qiǎo) 15、蜉蝣( fúyó)7、山川相繆( liáo) 16、無盡藏( zàng)8、舳艫千里( zhú lú) 17、狼籍 ( jí)9、旌旗( jīng) 18、枕藉 ( jiè)C解釋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1、分別請學生起來朗讀並單獨翻譯各節。
2、師提示、糾正、補充、答疑、解釋重點字詞,疏理文意。
內容詳解
前 赤 壁 賦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盪著船兒,在赤壁下遊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頌《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白蒙蒙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浮動在那茫茫無邊的江面上。江在曠遠啊,船兒象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象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升仙果的神仙。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裡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象含怨,象懷戀,象抽泣,象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象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里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突然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象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缺,但它終於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容不那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雖說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作業:熟讀課文,以書面形式把課文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一,齊讀文章,進入鑒賞。
A、把握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人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B、研讀討論:
問題一: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問題二:
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樂: 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朧迷離、羽化登仙
問題三: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問題四: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關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於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句,並深入理解。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3、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無窮 不變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 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4、請學生從已學過的課文中,尋找事例來證明"變與不變"之理。
5、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網路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作業:試著背誦課文,並感知蘇軾的情懷。
第三課時:
大家一起來背誦《赤壁賦》
一,重點字詞
1、一詞多義
(1)歌
A、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B、歌曰。(名詞,歌詞。)
C、倚歌而和之。(名詞,歌聲。)
(2)望
A、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B、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3)下
A、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B、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4)如
A、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動。)
B、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5)之
A、哀吾生之須臾。(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B、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C、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D、月出於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6)乎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動詞,形容詞詞尾。)
B、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語氣助詞,用於句末,相當於"嗎"。)
C、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7)於
A、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介詞,在。)
B、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C、月出於東山之上。(介詞,從。)
(8)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來)
B 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 (險固)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動,使……穩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頑固)
(9)適
A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享有)
B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到)
C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女子出嫁)
D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山丘 (適合)
E 適得君府書,明日來臨汝 (剛剛,才)
F 適大病,不能行 (適逢)
(10)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嘗為也 (流逝)
B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通"誓",發誓)
C 淑爾遠逝,往來翕忽 (去,消失)
D 時不利兮騅不逝 (跑)
(11)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B 曾不知老之將近 (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
(12)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順私情 (假如)
(13)雖
A 雖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雖然)
2.通假字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盤繞。)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舉匏樽以相屬 (通"囑",勸酒; "尊"同"樽",酒杯)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擊空明兮溯流光 --"溯"同"溯",逆水而上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可譯為"向西,向東")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也 (名作動,可譯為"向東進軍")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破:形容詞做動詞,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動詞,攻下.)
正襟危坐(使動用法)
二,句式和修辭
①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句式:介賓後置)
②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修辭:對偶)
③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句式:介賓後置)
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句式:定語後置)(修辭:對偶)
⑤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修辭:對偶)
⑥客有吹洞蕭者(句式:定語後置)
⑦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⑧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修辭:對偶)
記敘夜遊赤壁所見之美、所感之快、所聞之妙,引出下文主客問答 ①"何為其然也?"(句式:賓語前置)
②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句式:被動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賓語前置)
④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後置)
⑤侶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⑥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修辭:對偶)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修辭:對偶)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修辭:對偶)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暫,英雄難覓;長江無窮,自然永恆(悲觀消沉的人生觀)
①而又何羨乎?(句式:賓語前置、反問)
②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修辭:對偶)
③相與枕藉乎舟中(句式:介賓後置)
④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句間關系:假設)
概括段意:
主客問答:(之二)物與我皆無盡也,何羨之有;
清風明月用之不竭為我共食,其樂融融
(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三,[小結]
《前赤壁賦》是蘇軾的一篇名作,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它寫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過物描寫和主客對答,表現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後的惆悵苦悶和抑鬱心情,同時也顯示出作者自我解脫的曠達胸襟。
延伸: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恆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等
文化遺產:
書畫成就 :"宋四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
《前赤壁賦》被董其昌譽為"《蘭亭》之一變也")
食文化(東坡肉等) 酒文化(自釀養生酒)
茶文化(自製紫砂壺) 服飾文化(東坡帽、東坡巾等)
為官政績:
疏浚西湖、修建蘇堤、 興辦醫院、學校等為民辦的實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澤被後世。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背誦全文
3、課外閱讀作家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分析「東坡境界」。
E. 《阿房宮賦》教案
http://www.5156e.com
F. 阿房宮賦教案作者
【教學目標】
1、 深情誦讀,疏通和落實本文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知識點。
2、 品味語言,理解和學習本文中的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及寫作特色。
3、 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重點】
1、 疏通和落實本文的重點文言字詞及知識點。
【教學難點】
1、理解和學習本文中的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及寫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教學方法】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新建阿房壁未乾,沛公兵已入長安。帝王若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這是唐代詩人胡曾的一首詠史詩。詩人借阿房宮的興廢告誡君王要愛惜百姓,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而與胡曾處於同一時代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牧則也選擇了阿房宮作為他諷時刺世的一把利刃,那麼在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一文中,杜牧又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杜牧,學習《阿房宮賦》。
二、 初讀文本,解決字音。
要求:
1、學生自由朗讀,通過工具書解決都不準的字音。
2、 讓個別學生朗讀,教師做指導,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讀准重音、讀出感情。
3、 教師范讀、播放錄音,個別學生再讀。最後全體學生齊讀。
驪(lí)山 廊腰縵(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
不霽(jì)何虹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 輦(niǎn)來於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熒熒(yíng) 梳曉鬟(huán)也 轆轆(lù)遠聽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鐺玉石(chēng) 錙銖(zīzhū) 棄擲邐(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縫參差(cēn cī) 直欄橫檻(jiàn)管弦嘔啞(ōu yā) 戍(shù)卒叫
三、 再讀文本,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根據課文下方的注釋,利用工具書逐段疏通文意。六人分工合作,找出並解釋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點。最後整合翻譯整段文意,同時提出疑難點,尋求教師幫助。
1、 第一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六王畢,四海一 畢:完了,結束。
② 驪山北構而西折 構:動詞,架木做屋,引申為建築。
③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抱:適合,隨著。
④ 盤盤焉 焉:……的樣子。
(2)古今異義
① 直走咸陽 古義:跑,奔,此處解釋為趨向;
今義: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古義:座,所;今義:下降,衰敗。
③ 各抱地勢, 鉤心斗角 古義:指宮室建築結構錯綜復雜精密。
今義:常用來比喻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④ 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古義:指天氣(雨雪陰睛)的意思;
今義: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3)詞類活用
① 六王畢,四海一 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詞作動詞,指山上的樹木被砍伐光了。
③ 驪山北構而西折 驪山:名詞作狀語,從驪山;
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
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腰、縵:名詞作狀語,像人腰一樣,像綢子一樣。
⑤ 蜂房水窩 蜂房、水窩:名詞作狀語,像蜂房、水窩一樣。
⑥ 長橋卧波,未雲何龍 雲:名詞作動詞,出現了雲;
龍:名詞作動詞,出現了龍。
⑦ 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虹:名詞作動詞,出現了彩虹。
⑧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 響:動詞作名詞,歌聲。
(4)小結
第一段介紹了阿房宮興建的時代背景、總體規模和布局精巧、構造奇美的建築風格,以及宮中的歌舞之盛。進而鋪敘阿房宮的雄偉壯麗。
2、 第二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熒熒:明亮的樣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無影無聲,形容聲音的遙遠。
③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態:指姿態的美好;妍:美麗。
④ 棄擲邐迤 邐迤:連續不斷。這里有「到處都是」的意思。
(2)古今異義
①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古義:指金玉珠寶等物;
今義:籌劃、計劃或組織。
(3)詞類活用
①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輦:名詞作狀語,坐輦車。
②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歌、弦:名詞作動詞,吟唱、彈奏。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
③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精英:動詞作名詞,皆譯為金玉珠寶等物。
④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名詞作狀語,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鐺、石、塊、礫:名詞作動詞,看作鐵鍋,看作石頭,看作土塊,看作沙礫。
(4)通假字
①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縵: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判斷句
②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判斷句
③ 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定語後置句
(6)小結
第二段寫了宮人的來源,寫宮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宮人的悲慘命運來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設伏。
3、 第三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願。
②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紛:多,繁華;念:顧念。
③ 奈何取之盡錙銖 奈何:怎麼,為什麼。
④ 多於南畝之農夫 於:比;南畝:田間。
⑤ 多於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倉。
⑥ 戍卒叫,函谷舉 舉:被攻佔。
(2)古今異義
① 可憐焦土 古義:可惜;今義:憐憫。
(3)詞類活用
①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 極:副詞作動詞,極盡。
②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日:名詞作狀語,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焦土:名詞作動詞,變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判斷句
② 戍卒叫,函谷舉 被動句
③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狀語後置句
(5)小結
第三段鋪寫了秦王的驕奢淫靡,濫用民力,以致眾叛親離,導致了農民起義,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4、 第四自然段
(1)重點實詞
①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使:如果。愛:愛護。
②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遞:傳遞。為:做。
③ 誰得而族滅也 得:能夠;哀:哀嘆。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來不及。
(2)詞類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②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 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賓語前置句
(4)小結
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四、全文內容小結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
2、歸納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