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眼睛與仿生學教案

眼睛與仿生學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02 03:58:18

1. 哪裡有怎樣學好高中語文顧德希的內容

顧德希,1940年生,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普教系統師德楷模,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教育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1963年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一直在北京四中擔任語文教學工作。近年主要論著有《怎樣學好高中語文》、《歸元返本,面向未來》、《建立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等。語文教學怎樣推進素質教育顧德希
一、正視語文教學的現狀,努力減輕學生負擔語文教學中的不合理負擔,就是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負擔。目前教學中有不少內容,是順應某些學科知識系統化的要求而被納入語文教學中來的,到底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並說不清楚。這方面的不合理負擔,概括起來,表現為四個"不可":閱讀教學非對一篇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譯(對號入座)不可,現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學非講文體、語法等知識不可,作文教學非按寫作知識系統安排不可。並不是說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文體語法知識等等不該講,有時不僅該講,甚至不妨大講,但若變成非此不可,就會造成學生極重的負擔。在不同的情況下,四個"不可"的表現,或者有輕重不同,但總的來說這是一種"主流"傾向。限於篇幅,僅就其中一個"不可"舉幾個例子。例如"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鴻門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借機"或"就",其實問題都不大。但不行,因為按語法知識,講成"趁此"、"借機"是把"因"視為介詞;講成"就"是把"因"當成了副詞。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則問題!例如"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中的"顧",理解成"看"、"回頭看",意思本差不多。但不成,因為前者是引申義後者是本義,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則問題!上述例子實在很難看出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母語應用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但我們卻很難完全撇開不顧。因為按照教材所體現的知識體系,這些全是順理成章的東西。課堂被這類非必要性"知識"充塞的直接後果,便是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下降。最近,我們以高一課文《眼睛與仿生學》中的一段對高三學生進行測試調查(北京六所學校1400多個樣本)。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動物的重要感覺器官。人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不僅比其他感覺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覺器官所不能獲得的。據研究,從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眼睛。這段文字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難度是不高的,但調查結果卻頗不理想。能夠准確理解這段文字意思的,僅佔0 439,即不到700人。其餘均認為這段說的是"在人和動物的各種感覺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也就是說,不能體會該段文字用語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該段並沒有說眼睛對於所有的動物一概"最重要"。其實,關於眼睛並非所有動物最重要的感覺器官的背景知識,高三學生並不陌生。但在對語言的具體理解時,分辨能力卻顯得很差。也許有的同志以為,在言語理解問題上這樣要求學生,是沒有必要的。但我們覺得這恰恰反映了何謂掌握語文工具、何謂語文素質的不同認識。如果高中畢業而在實際閱讀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說具備了較高的語文素質。如果在北京以重點學校為主的調查中竟然是半數以上的學生處在這種水平,那就更當深長思之了。學生負擔太重,影響了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影響了實際應用語文能力的提高,這種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了。而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來看,這種負擔主要來源於語文教學內部,來源於學科教學中的知識體系,來源於相沿成習的某些非母語教學規律的既定模式。所以負擔的減輕,不是選幾篇什麼課文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否定點什麼的問題,而只能是以科學的態度、艱苦的試驗,推動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完成轉型改造的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必須加大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改造的力度文體、語法、修辭、寫作等現成學科知識體系,基本上是對所有語言現象的靜態的理論概括。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誤以為這與學生學習母語的規律是同一個東西,誤以為課堂上講講這類知識,再完成某個"知識點"的"遷移"就完成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而完全忽略了知識"遷移"所必須的條件,忽略了提高母語應用能力的固有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把 母語教學和數理化教學簡單地劃了等號。近幾十年所形成的語文學科知識,不是沒有用處,但對於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來說,絕不是弄清其知識體系、掌握其術語概念就能夠濟事的。這一點,早在3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過:"我不大贊成『語文知識』這個說法。把語法、邏輯、修辭之類稱作『知識』,好象講得出來就行,容易忽略實際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葉聖陶教育文集》第5卷712頁)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語法書不可能擔負提高語文水平的全部任務……語法書講的是全部語法,其中有些話對於我們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有用的地方可以多看兩遍,無用的地方不妨翻翻篇兒就過去。"(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呂叔湘語文論集》158頁)而張志公先生強調必須分清理論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知識,強調語文知識必須精要、好懂、管用,就更為大家所熟知了。目前學生語文學習負擔過重,根本原因在於語文學科的自身建設還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而加大語文學科知識系統改造的力度,便是其中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對大面積上的語文教學將產生舉足輕重作用的一項歷史任務,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掀開新的一頁。語文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離不開語文教學的實踐。課堂教學應當是這種改造更新最好的試驗基地。哪些知識需要學生記憶、積累,哪些知識不需要強調記憶、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識必須反復梳理、系統掌握,哪些知識不需要系統掌握、但需要反復滲透;哪些典範的語言材料需要記誦而且也有可能使學生記誦,哪些只需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閱讀寫作中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學生……這些都需要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不妨首先在上每節課時對於非讓學生記住不可的東西悉心篩選。凡是教師自己不憑借教案就說不大清楚的,萬勿讓學生去記。凡是要求學生准確記住的知識,必須簡明、准確,而且要有相應的檢查手段。這一點說起來容易,每課都篩選得恰如其分就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一篇大學問。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為准繩,對原有知識不斷重新審視,刪除、簡化、改易、補充;只有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語文知識分類處理,積累經驗,才能逐步整理出適用的知識系統。
三、從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科學研究三方面為建立語文能力目標系統創造條件推進語文素質教育,使語文教學進一步科學化,是一個全面的教育實踐的過程。
合理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合理的語文能力目標體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數人開會討論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求得完善。
1.積累、研究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第一手材料。課堂教學不僅應繼承發展廣大教師所創造的成功經驗,不僅應探討語文知識分類的問題,還要研究語文能力的項目層次如何劃分。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是很復雜的問題,但長期以來具體的能力項目並不合理,能力層次很不清楚,因而無法形成循序漸進的語文能力系統。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應從認真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個案"做起,要總結學生在閱讀或寫作中所出現的問題、所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具體過程。這種具體的"活"材料是極有價值的。這類材料多了,覆蓋面廣了,對學生能力的實際狀況就會逐漸胸中有數。有些能力是無法訴諸訓練的,但有些卻是可以訓練的;有些是能夠通過全班的練習講評收到效果的,有些卻只適合個別輔導、小范圍談話來解決。這樣的經驗多了,就會對能力項目、能力層次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現在真正能夠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的語文能力還很有限。比如作文,實際在學生那裡起作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我們反復"抓"的那些"方法"是不是真起作用,就很不容易說清。所以不能一說能力,就全跟訓練聯系起來,我們沒有理由否定某些講授對能力養成的重大作用。也不能一說訓練,就全跟作練習、課堂討論聯系起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記誦、默寫甚至抄寫對語文能力形成的重大作用,只不過我們對這些傳統訓練方式如何"轉型"、如何使之適用於今天的需要還研究得不夠罷了。但我們必須堅信,實事求是地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時分析不清的可以暫不分析,不妨先簡單後復雜。屬於語料存儲性質的訓練,屬於技能性質的訓練,不妨先給予更多關注;暫時只能處於模糊狀態的東西就繼續模糊著,不要強為之說。所謂給以更多關注,就是要認真積累第一手材料,認真進行材料分析,藉助科學的手段,使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上升到必要的理性高度。如果有更多的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能夠致力於此,解決語文能力項目和層次劃分的問題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課堂教學要從單純對教材負責、對考試負責轉變為對學生負責。學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這樣的教學實踐為基礎,語文知識的改造更新才能推進,語文能力的項目和層次問題才可能逐漸探討清楚,而合理的語文課程標准也才可能建立起來。
2.積累有益的練習材料,試編便於學生自學的教材。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關乎語文教學的全局。因此,教材問題就不能不給予高度重視。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是幾十年來語文教材改革的成果,浸透著不止一代人的心血,對語文教學功不可沒。但由於語文能力定位這個歷史性課題尚有待解決,所以現行教材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生學習語文的下限和上限必然是參差不齊的。理想的教材,在語文能力要求上應體現足以與之適應的彈性。下限要明確,上限要合理,要使教師便於掌握。但現行教材在這方面是很難令人滿意的。要使教材變成培養學生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說真正成為葉老所說的"例",還需要教師花費極大的力氣。而如果進一步要求教材要體現母語能力循序漸進的體系,就更不現實了。
人們常常感到教材偏難,這個"難",主要並不表現在所選篇目不夠淺顯,而是師生不便使用。怎樣以之施用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很難駕馭,這是教師感到的"難";怎樣用於自學,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果然能夠循序漸進地得到明顯提高,至今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事例,這是學生感到的"難"。教材必須精選足量的名篇,必須充分重視文本 閱讀在學生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但教材沒有理由拘泥於文本閱讀的單一模式。這些年來各類語文練習冊鋪天蓋地,有關方面屢禁不止,值得深思。究竟怎樣看待"練習冊"的作用,有沒有沙裡淘金的價值,都應認真研究。特別是有些練習可以為學生"自學"提供方便,這種現象尤其不應忽視。不妨在文本閱讀與各種高質量語言能力練習合理配合方面進行試驗,這對全面探討語文能力培養問題恐怕是必不可少的舉措。怎樣認識文學教育在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語文教育包括文學教育。文學教育在擴大眼界、陶冶性情、人格養成等方面的作用,是一般的語言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而其對學生形成較強語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一般的語言基本訓練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學教育(在高中主要是文學作品的鑒賞)在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以文學鑒賞代替語言基本能力的訓練,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學鑒賞能力需要的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而不可能通過循序漸進的"制式"訓練獲得。現行教材中雖不乏優秀文學作品,但卻不容易使其充分體現文學教育的作用。一般的語言訓練與文學鑒賞混淆不清。把不同范疇的能力扭結在一起,企圖實現循序漸進的訓練,這是多種"系統的學科知識"進入語文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克服這種影響,文學教育很難真正得到加強,合理的語文能力訓練系統也很難形成。
所以,怎樣加強文學教育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也是關乎全局的大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能不在教材編寫方面進行大膽的試驗。3.加強對語文能力的科學研究,使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和科學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能力是在人腦的"黑箱"中進行操作的抽象行為。因而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必須建立在進一步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應力求藉助統計測量手段,進行反復的實證研究,以找到可靠的語文能力的測量工具。這盡管十分艱巨,但在目前應當說是有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取得合乎信度要求的各項語文能力的"量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試驗教材的編寫與試用就有可能提到一個新的較高水平。各項語文能力的研究,是十分龐大的工程。限於條件,近年來我們著手進行了語文能力中的一項---閱讀基本能力(或稱"言語理解能力")的初步研究。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管哪種文體的作品,對學生最有啟發的是解決學生讀"懂"的問題。而學生之所以沒能讀"懂",最大量的又是對書面言語的具體理解問題,即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對言語表達意義的具體理解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了"閱讀基本能力"這一閱讀教學理論方面的新概念。閱讀基本能力,亦可稱書面言語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可以表現為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理解。所謂基本,既有基本的意思,也有一以貫之的意思。基礎,就是紮根基、打基礎的意思,比如字要認准,詞語的搭配、詞句的意思不能搞錯,一句話或幾句話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不能理解得似是而非。這些地方出了毛病,進一步的分析、鑒賞、評價就都不大靠得住了,所以這些無疑是閱讀的基礎。所謂一以貫之,有兩層意思:一層指的是普遍適用性,即不管讀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不管讀社會科學讀物還是自然科學讀物,都不能沒有這種准確把握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另一層是說這是一種本質意義的能力,也就是說,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和對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的理解能力,其實存在共同點。
實踐證明,閱讀基本能力這一概念不僅可以適用於語文教學,對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價值,而且由於閱讀基本能力所強調的是基礎的、普適的、本質的能力,所以它既鮮明地體現著語文的工具性和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有助於簡化名目繁多的語文知識,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倘若從現行的文體知識系統出發,那麼"讀"的能力,就要包括議論文閱讀能力、記敘文閱讀能力、說明文閱讀能力、應用文閱讀能力、小說鑒賞能力、散文鑒賞能力、戲劇鑒賞能力、詩歌鑒賞能力等等。這樣從外延上劃分閱讀范疇,對認識事物雖不無意義,但在能力培養上,卻淡化了對"讀"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從外延上劃分出的這諸多范疇,也使我們無從區分能力漸進的等級。我們很難說議論文的閱讀能力就一定低於散文的鑒賞能力,也很難說戲劇鑒賞能力就一定高於說明文閱讀能力。而使用閱讀基本能力的概念,則可以免除這些弊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1997年6月對北京四中、五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作了一次測試調查(97 6題本),題目28個,樣本667個。在對這667個樣本各項數據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總結了對閱讀基本能力認識上的得失,對閱讀基本能力的要素取得進一步認識。1999年1月,我們對北京四中、五中、十中、二附中、九十二中、九十六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再次進行測試調查(99 1題本),樣本總數1453個,題目數量54個。其中11個題是97 6題本中使用過的。在時隔一年半的兩次調查中,這11個題目的難度和區分度緊密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諸要素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54個題目中,有33個題目的區分度比較好,而且難度從0 2到0 9,覆蓋的等級比較全面:這為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
在此基礎上,倘若對99 1題本中部分題目進一步取得復本信度,作出因素分析,且建立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理論模型,完善關於閱讀基本能力要素和等級的理論描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新的、能夠全面體現該理論的題本,進行新一輪的、布點更加合理的調查取樣,屆時倘若新題本的各項參數比較理想,那麼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量表"就有可能形成。如無特殊意外,這個"量表"的研究成果得到恰當應用,那麼高中生閱讀基本能力的目標定位就有可能建立在比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這個測量工具的研究雖然涉及的僅僅是各項語文能力中的一項,但相信它對進一步研究其他各項語文能力將是有益的。

2. 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對教學設計有何啟示

防毒面具可以說是模仿豬嘴的一件傑作。通過鯨魚的流線型發明了潛內水艇。通過青蛙的容眼睛發明了雷達。通過蜻蜓發明了直升機。通過蜻蜓的復眼發明了多相片的照相機。通過鳥發明了飛機。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我國紡織科技人員利用仿生學原理,借鑒陸地動物的皮毛結構,設計出一種KEG保溫面料,並具有防風和導濕的功能。根據響尾蛇的頰窩能感覺到0.001℃的溫度變化的原理,人類發明了跟蹤追擊的響尾蛇導彈。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關於雷達是否是受到青蛙眼睛的影響,我這也是回憶很早以前遇到過的知識,不一定完全准。我認為雷達的電磁波什麼的是受蝙蝠啟發,但我記得是說青蛙眼睛大,能夠左顧右盼,還能馬上鎖定目標,比如鎖定蚊子,所以發明了能全方位追蹤目標的雷達,看來我們所指的是雷達的不同方面)。

3. 四年級下冊十一課篇幅和雷達的教案應該怎麼寫

《蝙蝠和雷達》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避開、敏銳、鈴鐺、蒼蠅、揭開、推進、障礙物、熒光屏、橫七豎八」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系,激發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大致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蝙蝠夜間飛行時不會碰到障礙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達在夜間探路的原理。
課前准備:
1、布置學生查找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2、課文朗讀錄音、寫有生字詞語的小黑板、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以圖為媒,引入新課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請說一說你對它們的了解。蝙蝠是一種動物,雷達是一種探測裝置,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蝙蝠和雷達》。(板書課題)指導寫「蝙蝠」兩字。
二、朗讀課文,學習生字
1、聽課文朗讀,注意生字的讀音,標出自然段。
2、自由朗讀課文,讀准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3、同桌輪流讀課文,互相評價,互相指導。
4、出示寫有生字詞的小黑板,指名開火車從讀生字詞,提示學生注意形聲字和「蝙、熒」等字的讀音。
三、默讀課文,歸納大意
1、課文主要講什麼?請大家默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同桌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
3、指名講,師生共同歸納。你現在知道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了吧?
四、學習前三個自然段
(一)默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出過渡句
(二)出示過渡句,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設問)讀了這個句子,你心中產生了什麼疑問?
過渡:要想揭開其中的奧秘,我們要先來學習第三自然段。
(三)重點學習第三自然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
2、指名講段意
3、對於蝙蝠在夜間飛行,你會用什麼詞語來形容它?為什麼?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
(1)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間飛行而且不會有危險的本領。
(2)模擬體驗:你想試一下在夜裡飛行嗎?讓學生閉上雙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學生要注意安全。
(3)說感受
(4)指導朗讀:蝙蝠的本領真讓人佩服,我們應該帶著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話?(贊嘆、佩服)
五、結束語:我們人類是靠什麼來判斷有沒有障礙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裡飛行,它靠的是不是那雙像貓頭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呢?我們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蝙蝠和雷達》課文閱讀推薦:
清朗的夜空出現兩個亮點,越來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紅一綠的兩盞燈。接著傳來了隆隆聲,這是一架飛機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裡,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蝙蝠是在夜裡飛行的,還能捕捉飛蛾和蚊子;而且無論怎麼飛,從來沒見過它跟什麼東西相撞,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了一次試驗。在一間屋子裡橫七豎八地拉了許多繩子,繩子上系著許多鈴鐺。他們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飛了幾個鍾頭,鈴鐺一個也沒響,那麼多的繩子,它一根也沒碰著。
科學家又做了兩次試驗: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讓它在屋子裡飛。蝙蝠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撞,掛在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裡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於揭開了蝙蝠能在夜裡飛行的秘密。它一邊飛,一邊從嘴裡發出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叫做超聲波,人的耳朵是聽不見的,蝙蝠的耳朵卻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通過天線發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熒光屏上。駕駛員從雷達的熒光屏上,能夠看清楚前方有沒有障礙物,所以飛機在夜裡飛行也十分安全。

4. 《眼睛與仿生學》課後練習的答案

你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網上看那裡有教師用書,還有教案。

5. 羅必良的學生有哪些

顧德希,1940年生,北京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普教系統師德楷模,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市教育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1963年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一直在北京四中擔任語文教學工作。近年主要論著有《怎樣學好高中語文》、《歸元返本,面向未來》、《建立實際應用語言的知識系統》等。語文教學怎樣推進素質教育顧德希 一、正視語文教學的現狀,努力減輕學生負擔語文教學中的不合理負擔,就是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所不必要的負擔。目前教學中有不少內容,是順應某些學科知識系統化的要求而被納入語文教學中來的,到底對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並說不清楚。這方面的不合理負擔,概括起來,表現為四個"不可":閱讀教學非對一篇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分析不可,文言文非逐句翻譯(對號入座)不可,現代文或文言文的教學非講文體、語法等知識不可,作文教學非按寫作知識系統安排不可。並不是說主題思想、寫作特點、文體語法知識等等不該講,有時不僅該講,甚至不妨大講,但若變成非此不可,就會造成學生極重的負擔。在不同的情況下,四個"不可"的表現,或者有輕重不同,但總的來說這是一種"主流"傾向。限於篇幅,僅就其中一個"不可"舉幾個例子。例如"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鴻門宴》)中的"因",理解成"趁此"、"借機"或"就",其實問題都不大。但不行,因為按語法知識,講成"趁此"、"借機"是把"因"視為介詞;講成"就"是把"因"當成了副詞。這可是非分清不可的原則問題!例如"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中的"顧",理解成"看"、"回頭看",意思本差不多。但不成,因為前者是引申義後者是本義,也是不可含糊的原則問題!上述例子實在很難看出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母語應用水平有什麼必要性,但我們卻很難完全撇開不顧。因為按照教材所體現的知識體系,這些全是順理成章的東西。課堂被這類非必要性"知識"充塞的直接後果,便是學生實際語言能力的下降。最近,我們以高一課文《眼睛與仿生學》中的一段對高三學生進行測試調查(北京六所學校1400多個樣本)。這段文字是:眼睛是人和動物的重要感覺器官。人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不僅比其他感覺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是其他感覺器官所不能獲得的。據研究,從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眼睛。這段文字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難度是不高的,但調查結果卻頗不理想。能夠准確理解這段文字意思的,僅佔0 439,即不到700人。其餘均認為這段說的是"在人和動物的各種感覺器官中,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也就是說,不能體會該段文字用語的分寸,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是不同的,看不出該段並沒有說眼睛對於所有的動物一概"最重要"。其實,關於眼睛並非所有動物最重要的感覺器官的背景知識,高三學生並不陌生。但在對語言的具體理解時,分辨能力卻顯得很差。也許有的同志以為,在言語理解問題上這樣要求學生,是沒有必要的。但我們覺得這恰恰反映了何謂掌握語文工具、何謂語文素質的不同認識。如果高中畢業而在實際閱讀中分不清"重要"和"最重要",恐怕不能說具備了較高的語文素質。如果在北京以重點學校為主的調查中竟然是半數以上的學生處在這種水平,那就更當深長思之了。學生負擔太重,影響了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影響了實際應用語文能力的提高,這種局面已到了不能不改變的時候了。而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來看,這種負擔主要來源於語文教學內部,來源於學科教學中的知識體系,來源於相沿成習的某些非母語教學規律的既定模式。所以負擔的減輕,不是選幾篇什麼課文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地否定點什麼的問題,而只能是以科學的態度、艱苦的試驗,推動語文學科知識體系和教學模式完成轉型改造的一個漸進的過程。 二、必須加大語文學科知識體系改造的力度文體、語法、修辭、寫作等現成學科知識體系,基本上是對所有語言現象的靜態的理論概括。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誤以為這與學生學習母語的規律是同一個東西,誤以為課堂上講講這類知識,再完成某個"知識點"的"遷移"就完成了語文能力的培養,而完全忽略了知識"遷移"所必須的條件,忽略了提高母語應用能力的固有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把 母語教學和數理化教學簡單地劃了等號。近幾十年所形成的語文學科知識,不是沒有用處,但對於學生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來說,絕不是弄清其知識體系、掌握其術語概念就能夠濟事的。這一點,早在30多年前,葉聖陶先生就指出過:"我不大贊成『語文知識』這個說法。把語法、邏輯、修辭之類稱作『知識』,好象講得出來就行,容易忽略實際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葉聖陶教育文集》第5卷712頁)呂叔湘先生也說過:"語法書不可能擔負提高語文水平的全部任務……語法書講的是全部語法,其中有些話對於我們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有用的地方可以多看兩遍,無用的地方不妨翻翻篇兒就過去。"(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呂叔湘語文論集》158頁)而張志公先生強調必須分清理論的知識和實際應用的知識,強調語文知識必須精要、好懂、管用,就更為大家所熟知了。目前學生語文學習負擔過重,根本原因在於語文學科的自身建設還存在著有待解決的問題。而加大語文學科知識系統改造的力度,便是其中一項艱巨的任務。這是對大面積上的語文教學將產生舉足輕重作用的一項歷史任務,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語文教學才能真正掀開新的一頁。語文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離不開語文教學的實踐。課堂教學應當是這種改造更新最好的試驗基地。哪些知識需要學生記憶、積累,哪些知識不需要強調記憶、只需要大致了解即可;哪些知識必須反復梳理、系統掌握,哪些知識不需要系統掌握、但需要反復滲透;哪些典範的語言材料需要記誦而且也有可能使學生記誦,哪些只需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在閱讀寫作中最管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學生……這些都需要反復實踐,不斷總結。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不妨首先在上每節課時對於非讓學生記住不可的東西悉心篩選。凡是教師自己不憑借教案就說不大清楚的,萬勿讓學生去記。凡是要求學生准確記住的知識,必須簡明、准確,而且要有相應的檢查手段。這一點說起來容易,每課都篩選得恰如其分就不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一篇大學問。學科知識的改造更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能以學生的學習實踐為准繩,對原有知識不斷重新審視,刪除、簡化、改易、補充;只有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對語文知識分類處理,積累經驗,才能逐步整理出適用的知識系統。 三、從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科學研究三方面為建立語文能力目標系統創造條件推進語文素質教育,使語文教學進一步科學化,是一個全面的教育實踐的過程。 合理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合理的語文能力目標體系的建立,都不是少數人開會討論做文章所能完成的,只能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求得完善。 1.積累、研究學生語文能力發展的第一手材料。課堂教學不僅應繼承發展廣大教師所創造的成功經驗,不僅應探討語文知識分類的問題,還要研究語文能力的項目層次如何劃分。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訓練是很復雜的問題,但長期以來具體的能力項目並不合理,能力層次很不清楚,因而無法形成循序漸進的語文能力系統。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應從認真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個案"做起,要總結學生在閱讀或寫作中所出現的問題、所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具體過程。這種具體的"活"材料是極有價值的。這類材料多了,覆蓋面廣了,對學生能力的實際狀況就會逐漸胸中有數。有些能力是無法訴諸訓練的,但有些卻是可以訓練的;有些是能夠通過全班的練習講評收到效果的,有些卻只適合個別輔導、小范圍談話來解決。這樣的經驗多了,就會對能力項目、能力層次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現在真正能夠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的語文能力還很有限。比如作文,實際在學生那裡起作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我們反復"抓"的那些"方法"是不是真起作用,就很不容易說清。所以不能一說能力,就全跟訓練聯系起來,我們沒有理由否定某些講授對能力養成的重大作用。也不能一說訓練,就全跟作練習、課堂討論聯系起來,我們也沒有理由否定記誦、默寫甚至抄寫對語文能力形成的重大作用,只不過我們對這些傳統訓練方式如何"轉型"、如何使之適用於今天的需要還研究得不夠罷了。但我們必須堅信,實事求是地對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科學的因素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一時分析不清的可以暫不分析,不妨先簡單後復雜。屬於語料存儲性質的訓練,屬於技能性質的訓練,不妨先給予更多關注;暫時只能處於模糊狀態的東西就繼續模糊著,不要強為之說。所謂給以更多關注,就是要認真積累第一手材料,認真進行材料分析,藉助科學的手段,使對有關問題的認識上升到必要的理性高度。如果有更多的第一線的語文教師能夠致力於此,解決語文能力項目和層次劃分的問題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課堂教學要從單純對教材負責、對考試負責轉變為對學生負責。學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以這樣的教學實踐為基礎,語文知識的改造更新才能推進,語文能力的項目和層次問題才可能逐漸探討清楚,而合理的語文課程標准也才可能建立起來。 2.積累有益的練習材料,試編便於學生自學的教材。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關乎語文教學的全局。因此,教材問題就不能不給予高度重視。現行高中語文教材,是幾十年來語文教材改革的成果,浸透著不止一代人的心血,對語文教學功不可沒。但由於語文能力定位這個歷史性課題尚有待解決,所以現行教材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語文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學生學習語文的下限和上限必然是參差不齊的。理想的教材,在語文能力要求上應體現足以與之適應的彈性。下限要明確,上限要合理,要使教師便於掌握。但現行教材在這方面是很難令人滿意的。要使教材變成培養學生能力的材料,也就是說真正成為葉老所說的"例",還需要教師花費極大的力氣。而如果進一步要求教材要體現母語能力循序漸進的體系,就更不現實了。 人們常常感到教材偏難,這個"難",主要並不表現在所選篇目不夠淺顯,而是師生不便使用。怎樣以之施用於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很難駕馭,這是教師感到的"難";怎樣用於自學,使學生的語文能力果然能夠循序漸進地得到明顯提高,至今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事例,這是學生感到的"難"。教材必須精選足量的名篇,必須充分重視文本 閱讀在學生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但教材沒有理由拘泥於文本閱讀的單一模式。這些年來各類語文練習冊鋪天蓋地,有關方面屢禁不止,值得深思。究竟怎樣看待"練習冊"的作用,有沒有沙裡淘金的價值,都應認真研究。特別是有些練習可以為學生"自學"提供方便,這種現象尤其不應忽視。不妨在文本閱讀與各種高質量語言能力練習合理配合方面進行試驗,這對全面探討語文能力培養問題恐怕是必不可少的舉措。怎樣認識文學教育在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語文教育包括文學教育。文學教育在擴大眼界、陶冶性情、人格養成等方面的作用,是一般的語言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而其對學生形成較強語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一般的語言基本訓練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文學教育(在高中主要是文學作品的鑒賞)在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但以文學鑒賞代替語言基本能力的訓練,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文學鑒賞能力需要的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而不可能通過循序漸進的"制式"訓練獲得。現行教材中雖不乏優秀文學作品,但卻不容易使其充分體現文學教育的作用。一般的語言訓練與文學鑒賞混淆不清。把不同范疇的能力扭結在一起,企圖實現循序漸進的訓練,這是多種"系統的學科知識"進入語文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不克服這種影響,文學教育很難真正得到加強,合理的語文能力訓練系統也很難形成。 所以,怎樣加強文學教育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這也是關乎全局的大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能不在教材編寫方面進行大膽的試驗。3.加強對語文能力的科學研究,使課堂教學、教材編寫和科學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語文能力是在人腦的"黑箱"中進行操作的抽象行為。因而語文能力的目標定位,必須建立在進一步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應力求藉助統計測量手段,進行反復的實證研究,以找到可靠的語文能力的測量工具。這盡管十分艱巨,但在目前應當說是有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果我們取得合乎信度要求的各項語文能力的"量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和試驗教材的編寫與試用就有可能提到一個新的較高水平。各項語文能力的研究,是十分龐大的工程。限於條件,近年來我們著手進行了語文能力中的一項---閱讀基本能力(或稱"言語理解能力")的初步研究。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管哪種文體的作品,對學生最有啟發的是解決學生讀"懂"的問題。而學生之所以沒能讀"懂",最大量的又是對書面言語的具體理解問題,即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對言語表達意義的具體理解問題。因此我們提出了"閱讀基本能力"這一閱讀教學理論方面的新概念。閱讀基本能力,亦可稱書面言語的理解能力。這種能力,通常可以表現為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理解。所謂基本,既有基本的意思,也有一以貫之的意思。基礎,就是紮根基、打基礎的意思,比如字要認准,詞語的搭配、詞句的意思不能搞錯,一句話或幾句話的意思不能囫圇吞棗,不能理解得似是而非。這些地方出了毛病,進一步的分析、鑒賞、評價就都不大靠得住了,所以這些無疑是閱讀的基礎。所謂一以貫之,有兩層意思:一層指的是普遍適用性,即不管讀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不管讀社會科學讀物還是自然科學讀物,都不能沒有這種准確把握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另一層是說這是一種本質意義的能力,也就是說,對一句話或幾句話的准確理解能力,和對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的理解能力,其實存在共同點。 實踐證明,閱讀基本能力這一概念不僅可以適用於語文教學,對於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價值,而且由於閱讀基本能力所強調的是基礎的、普適的、本質的能力,所以它既鮮明地體現著語文的工具性和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有助於簡化名目繁多的語文知識,從而減輕學生負擔。倘若從現行的文體知識系統出發,那麼"讀"的能力,就要包括議論文閱讀能力、記敘文閱讀能力、說明文閱讀能力、應用文閱讀能力、小說鑒賞能力、散文鑒賞能力、戲劇鑒賞能力、詩歌鑒賞能力等等。這樣從外延上劃分閱讀范疇,對認識事物雖不無意義,但在能力培養上,卻淡化了對"讀"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從外延上劃分出的這諸多范疇,也使我們無從區分能力漸進的等級。我們很難說議論文的閱讀能力就一定低於散文的鑒賞能力,也很難說戲劇鑒賞能力就一定高於說明文閱讀能力。而使用閱讀基本能力的概念,則可以免除這些弊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1997年6月對北京四中、五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作了一次測試調查(97 6題本),題目28個,樣本667個。在對這667個樣本各項數據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總結了對閱讀基本能力認識上的得失,對閱讀基本能力的要素取得進一步認識。1999年1月,我們對北京四中、五中、十中、二附中、九十二中、九十六中高三學生的閱讀基本能力再次進行測試調查(99 1題本),樣本總數1453個,題目數量54個。其中11個題是97 6題本中使用過的。在時隔一年半的兩次調查中,這11個題目的難度和區分度緊密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諸要素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客觀性;54個題目中,有33個題目的區分度比較好,而且難度從0 2到0 9,覆蓋的等級比較全面:這為我們對閱讀基本能力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比較可靠的依據。 在此基礎上,倘若對99 1題本中部分題目進一步取得復本信度,作出因素分析,且建立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理論模型,完善關於閱讀基本能力要素和等級的理論描述,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新的、能夠全面體現該理論的題本,進行新一輪的、布點更加合理的調查取樣,屆時倘若新題本的各項參數比較理想,那麼關於閱讀基本能力的"量表"就有可能形成。如無特殊意外,這個"量表"的研究成果得到恰當應用,那麼高中生閱讀基本能力的目標定位就有可能建立在比較科學可靠的基礎上。這個測量工具的研究雖然涉及的僅僅是各項語文能力中的一項,但相信它對進一步研究其他各項語文能力將是有益的。

閱讀全文

與眼睛與仿生學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