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形式有什麼不同
一、兩者的分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分類:按組織結構分,有全班的、小組的和個別的三種形式;按師生交往分,有師生直接交往和師生間接交往兩種形式。
2、教學形式(即教學方式)的分類: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等。
二、兩者的概述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概述:教學組織形式簡稱「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的一定結構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學科性質、教學任務制約,其發展變化反映社會生產方式的要求。
2、教學形式的概述:教學方式是指教學方法的活動細節。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活動狀態,表明教學活動實際呈現的形式。如講授法中的講述、講解、講演;練習法中的示範、摹仿等。
三、兩者的特點不同:
1、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2、教學形式的特點:同一教學方式可以用於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方式也可包含於同一教學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師工作方法形成獨特風格,賦予教學方法以個人特徵,也能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的個人特點。
❷ 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內組合起來進行活容動的結構。
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對培養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教學組織形式也不斷發展和改進。
在教學史上先後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和文納特卡制等。
❸ 集體教學適合哪一類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
時下語文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新的課程標准更加註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基礎。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通過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學生,使他們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在精神、道德、社會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應的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及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談到語文閱讀教學,我們總離不開"閱讀"與"寫作"這兩個話題。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學會閱讀呢,答案最後常常會回到一個共同的結論只有多讀才能寫得好,或者乾脆就是讀是為了寫。顯然這是將閱讀放在了寫作的附庸地位。讀寫要結合,讀也能促進寫,這本沒什麼異議,但是讀就是為了寫嗎?讀了就能寫嗎?閱讀應該有它自己怎樣的獨立意義與重要作用呢?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將讀放在一個怎樣的正確而恰當的位置呢?這似乎應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通過課程學習,我從兩個方面來談一談課程標准在閱讀教學要求方面的變化。(一)閱讀內容的調整1.強調閱讀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於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慣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在課外閱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二)閱讀方法的調整新版課程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但是教師應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以是學生的理解不違背文本和社會的主導價值。新版課程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也是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最經常最廣泛最具體的訓練過程。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另外,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創新是閱讀教學的生命。探討閱讀教學新模式是閱讀教學創新的一種手段。
❹ 集體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有什麼幫助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專的簡單集成,是教屬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❺ 集體教學活動的內容應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盡管目前教師呈現的各類活動方案不再以學科的方式呈現,但真正有效、有價值的活動往往是聚焦某一領域,具體解決某個問題的活動。大拼盆、大雜燴只會讓人感覺到熱鬧有餘,效率卻不高。感覺老師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很多,也創設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情景,卻在幾十分鍾的熱鬧之後什麼也沒有為孩子留下。這往往就與活動缺乏領域重點有關。優質的主題背景下的集體教學活動一般都圍繞主題目標,同時偏重某一領域,既要體現主題要求,又要考慮領域教育內容的有序落實。主題目標的達成其實也是由一個個有領域重點的活動逐步充實、完善、落實。教師心中要有一根主線,設計開展一個個來自於幼兒生活的、來自幼兒實際存在問題的、來自對幼兒年齡特點把握的活動,實實在在幫助幼兒積累某方面的經驗。要努力將兩者有機結合,凸現主題背景下集體教學活動的意義。
三、集體教學活動應該是整合自然有效的。
恰當地實施,確確實實將幼兒的多方經驗有效整合,實現自然整合、有效整合的目標,在以整合的理念實踐新課程時,我們要努力做到:
1、讓主題內容與學科內容有效整合。
(1)注入式:在教師預設的主題活動中,教師根據主題活動的內容與要求,注入相應的學科知識。幼兒在學科教育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態度能夠解決幼兒在開展主題活動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推動主題活動更好地開展。學科教學發展在主題活動之前,作為一名潛心研究的教師,已經有了學科教學扎實的、系統的知識,她應該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學習特點、學科教學本身的「序」清晰的把握,並能根據小中大不同的主題目標,游刃有餘的將原有的學科內容嵌入主題活動之中,使得主題活動與學科教學相互融洽,相得益彰。
(2)融合式:主題活動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兩者相互融合,分不出彼此,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當主題開展過程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已不能滿足活動的需要時,教師可不斷的引入新的學科知識,和預先設定的學科知識共同起作用。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產生新問題的過程中,讓幼兒獲得發展。
2、讓顯性目標與隱性目標有效整合
在實踐中,每個活動所要達成的目標要表述清晰、重點突出,因此呈現的時候往往只有一~二條主流目標,我們稱之為「顯性目標」。但作為一名優秀的執教者,心中應該還有若干條小目標,(包括對全體幼兒發展的目標、對個別幼兒發展的目標,即目標之外的目標)我們稱之為「隱性目標」 。如果是一名關注幼兒全面發展的老師,活動進行中幼兒積極的情感態度、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處事方式等多方面的隱性目標同樣都在教師關注的范圍之中。例如主題活動中的美術活動,不僅讓幼兒掌握繪畫技能,還要關注幼兒語言、思維、藝術表現、欣賞、觀察、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發展。這些比技能的學習更需要老師關注、重視。集體教學活動不是純粹地為了讓幼兒獲得某方面的技能,更是為了讓幼兒在探索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3、讓不同的活動形式有效整合
對幼兒來說,最有價值的經驗不是孤立的、某個領域的經驗,而是要把這些經驗融會貫通、整合的經驗。教師應調整思路,從主題入手,使各個領域的活動在主題活動里構成一個網路互相推動,那麼,活動越多,主題就越生動豐滿,孩子的情感也就越豐富。
四、集體教學活動應該是有序遞進、挑戰有度的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教學」理論,被多數幼兒教師所接受,它所揭示的教學就是一種有規律的教學。要求教師能在生活中、低結構活動中、個別化學習等過程中尋找並發現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並在此基礎上設計、組織開展對幼兒有一定挑戰的活動。這是一種建立在幼兒發展基礎上的教學,尊重多數幼兒的現有水平,又能體現發展的原則。
❻ 如何實現有效性教學 提高集體教學活動質效
如何提高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集體教學活動一般是由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一定原則,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面對全班幼兒實施教學過程的活動。它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理想的集體教學活動可以實現師幼互動,實現幼兒的有效學習以及教育內容內涵的整合。
一、集體教學有效性指什麼?
余文森教授(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了什麼是課堂教學(集體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集體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
通俗地說,課堂教學(集體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和學的怎麼樣」。
二、怎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教材的選擇——巧
教材是活動的載體、是活動的根源,教材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活動開展的有效性。選擇了一個好教材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反之選錯了教材則註定要失敗。那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教材呢?
① 內容的選擇應符合幼兒的興趣以及當前經驗並回歸幼兒生活;
② 內容的選擇應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③ 要來源於低結構活動。
例:《奇特的數字》
教師選擇了24小時營業的商店、葯店、超市和人行道、紅綠燈上的數字作為活動內容。這一內容的3個特點正巧符合上述所說的3個要求。第一個特點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符合第1條要求;第二個特點是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符合第3條要求;第三個特點是都沒被幼兒所關注,符合第2條要求。這一教材引起了幼兒的高度興趣,在活動進行中他們的活動狀態一直持續在興奮點。由於他們具有一些這方面的經驗,因此師幼互動非常積極、合拍。
(二)目標的制定——准
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導航器,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它而進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在制定目標時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有的照抄參考書上的教學目的,脫離自己教學的實際和本班幼兒水平;有的失之片面,目的擬定太多、太少、太深、太淺,甚至於太概括,太具體;還有的看來很順暢,似乎對任何一個活動都適用,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作用,屬於通用式、萬能型的無效目的。
例1:中班數學《小動物搬新家》
目標:1.初步理解序數的概念。
2.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分析:第2個目標不夠具體,沒有操作性,很寬泛。它就是一個通用型目標的典型,若把它放到其他的活動中去,一定也行得通,但卻絲毫無作用。
例2:中班科學《灑水車》
目標:1.了解灑水車的外型特徵及其用途,知道灑水車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
2.培養幼兒大膽、連貫的語言表達能力。
分析:第1條目標是針對幼兒所提出的發展目標,第2條則是針對教師所提出的教育目標。這2個目標對象不統一,提法混亂。
在制定目標時應注意什麼?
1.要符合幼兒的當前認知水平與發展目標。教師應了解幼兒有什麼經驗,他們的已有經驗處於哪一階段(錯誤的/混淆的/或缺的),再來制定適宜這一群體的活動目標。
2.要注重目標的可操作性,即通過目標可以觀察到幼兒的學習結果,可以是知識技能方面的,也可以是情感方面的,也可是能力方面的。
3.目標的制定要簡單明了、語句精煉、避免繁瑣,但一定要切題,避免籠統。
4.目標的指定對象要統一。制定目標要統一指向,必須固定從幼兒(或教師)作為行為發出的主體,最好指向幼兒。
(三)程序的設計——細
教學程序是指教學過程的結構安排,它包括時間流程和空間形態。
◆ 時間流程
時間流程指對教學過程各組成部分的安排序列或結構,即各個環節所佔用的時間。在安排時間流程要注重其合理性:
1.時間總量的安排要尊重幼兒的生理特點。從性別上來講同年齡段的孩子,一般來說女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要比男孩子長;大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要比中班幼兒長,中班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小班幼兒長,以此類推……
2.教學結構組成部分時間的安排要突出目標的達成。特別是重難點一定要給予充分的時間去學習,以達成目標。
例:中班音樂活動《小老鼠打電話》
其重點是理解歌詞,其難點是說老鼠和貓的對話。活動分為四個環節:理解歌曲內容——學說對話——歌曲表演——歌曲仿編。為了更好地完成目標,在時間的安排上各個環節就所側重:「理解歌曲內容」13分鍾,「學說對話」7分鍾,「歌曲表演」5分鍾,「歌曲仿編」4分鍾。有了這20分鍾解決重難點,活動就能順利進行,能更好地達成目標。
◆ 空間形態
空間形態是指教學活動的空間組織形式。在同等條件下,不一樣的空間形態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適宜的科學的空間形態能更加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開展。
反觀我們的教學活動卻存在著這樣一種通病——重視時間流程,忽略空間形態。桌子的擺放形式永遠只有一種:成六組擺放。椅子最常見的擺放形式也是用得最多的就是靠三面牆壁擺放,其他的擺放形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出現的機率非常地低。難道就沒有其他的空間步陣嗎?不僅是椅子,就連桌子也有多種的空間步陣,當然不同的步陣也著不同它們各自的特點與適宜對象。
1.U型
此步陣適用於各種教學目標的布置,師幼之間的視線效流沒有障礙、分發材料容易;幼兒結對方便、活動方便;教師可以隨意進入U的任何一個點。
①U型(1):教師幼兒椅子成U型擺放。此種步陣形式要注意的是教師與兩頭的幼兒不能平行,否則會影響兩頭幼兒與教師的視線交流,小年齡的幼兒更應注意。
②U型(2):桌子成U型擺放,此種步陣要注意的是每張桌子的最下方不適合幼兒入坐。原因是入座在最下方的幼兒
·
會被坐在最上方的幼兒遮擋視線。
2.小組合作型
將桌子圍成半圓型,幼兒坐在桌子的周邊,有利於教師與各小組的互動。幼兒不必轉身就可以看到教師、黑板和屏幕,但是對於人數的要求有所限制。
3.團體平等型:
將桌子圍成長方形,教師與幼兒圍坐在桌子旁邊。這種布陣將教師最小化,將幼兒最大化,有利於形成團體感。
4.環形
沒有桌子、椅子,將幼兒圍成圓形。這是最理想的討論形態,容易產生最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
5.爆炸式
將桌椅安置成不同小組,其中每個組都能參與團隊的討論,又可以盡可能地將各小組隔開,從而互不幹擾。這種布陣對教室的空間面積有較高的要求。
6.肩章式
一種重疊的V字型或肩章式的安排能拉近幼兒之間的距離,產生更好的正面視覺效果。這樣的排
列,幼兒比在「直排式」中有更多的機會與他人交流。
(四)問題的設計——妙
提問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經常性行為。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問與幼兒的答形成了最有效的師生互動。在師幼之間的一問一答之中進行著知識的傳遞、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碰撞。可以這樣說:幼兒有效的學習決定於教師有質量的提問,教師有質量的提問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的達成。一個巧妙的問題能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一個無效的問題則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而且越說越繞、越問越糟,從而導致活動的失敗,一如下面的這個活動。
對象:小班
情景:語言活動《雞媽媽怎麼辦》
畫面:池塘里,一隻小雞在水面上上下沉浮著,雞媽媽在岸上焦急地抖動著雙腳,眼睛裡閃爍著眼淚……
教師的提問:這時候雞媽媽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情景描述:稍等片刻後一個女孩舉起了手,緊接著又一男孩也舉起了手。老師請女孩回答。女孩說:「雞媽媽哭了,兩只腳抖發抖發的。」老師一聽不是自己預設的答案(雞媽媽很著急),於是重復了一遍問題,可這次卻沒有一個人舉手。於是,老師就請剛才舉手的那個男孩來回答。被點名回答問題的男孩一邊抓著褲子一邊慢慢地站了起來(這兩個動作是他焦慮不安的表現),說得和女孩一樣。這時,老師急了,於是她在每一個幼兒的面前走動了一圈,一邊在自己的胸口一圈又一圈地比劃著動作,一邊焦急地重復地問:「這時候雞媽媽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可是卻沒有一個幼兒回答。
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強烈的具體形象性。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所能回答的或者說他們所能思考的,只能是他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對於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他們是不能理解的。在上述活動中,幼兒看到的正是那兩個孩子所說的:「雞媽媽哭了,兩只腳抖發抖發的。」可老師的提問是「雞媽媽的心理活動」,這是他們所看不到、不能理解的。此時教師無論這樣用動作、語氣、表情來提示,他們都是回答不出來的。究其原因,問題不在幼兒身上,而在問題的設計上。若教師能根據小班幼兒所特有的思維特點,換個角度來提問:「從哪裡看出來雞媽媽心裡很著急?」那麼活動的效果則就完全不同了。
怎樣才能提高問題的有效性呢?
1. 順應幼兒學習特點來設計提問。問題的不同水平和類型應與教學目標匹配,也可圍繞問題來制定教學目標。
2.避免單調重復,多角度變換提問方式。在一個大問題之後緊跟幾個輔助性小提問,特別是能激活幼兒思維的追問性提問。
3.提問要清晰、簡短、圍繞中心。盡可能講簡單句,一長串的提問容易混淆幼兒的視聽,使幼兒找不到這句話的重點所在,從而導致幼兒答非所問。
(五)教師的反思——快
「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在對自身教學活動進行回顧和梳理的過程中,教師能科學、理性地審視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成與敗,肯定成功之處,否定、修正和完善不足之處。在不斷的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態度、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從教師的反思記錄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的課後反思普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反思不準——反思過於寬泛,找不準問題的關鍵。
二是反思不深——反思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刻剖析問題的根源。
那怎樣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寫好課後反思呢?
* 記亮點。 每個活動中都有自己的成功之處,即使是小小的一點成功也是寶貴的教學經驗。教師應善於挖掘亮點,將每一次在教學上的「得意」之作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進行歸納、整理、總結和提升,便於今後在其他教學中參考使用。
* 記敗筆。教學是一門活的藝術,是教師「教」與幼兒「學」的雙邊活動。再完善的教學設計也難免會有疏漏失誤之處,教學過程中就難免會出現「拙作。教師應及時地把這些教學過程中的"敗筆"作為「教訓」記錄下來,並進行認真地剖析、思考和修正,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 記偶得。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問題情境的創設,或者一些偶發性事件的產生,教師往往會產生一些突發靈感。例如在《小熊醒來了》教學活動中,在講過兩遍故事之後許多幼兒已出現注意力分散的疲憊情形。我忽然想到「動靜交替原則」,於是臨時設計了一個環節——故事表演,讓幼兒分角色進行表演。在我的暗示和引導下,幼兒馬上投入到表演之中,其興趣出乎意料的高,表演了一遍又一遍,把活動引向了高潮,並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這樣的「智慧的火花」往往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如不及時去捕捉、反思,便會轉瞬即逝,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說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只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並對後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總之,記課後反思,貴在快捷及時。 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
❼ 如何集體教學活動中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活動,是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組織活動應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積極發揮幼兒感官作用,靈活地運用集體或個別活動的形式,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注重活動的過程,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現代教育觀、課程觀使我們認識到,如何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實施主體性教育,發揮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性,已成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我們認為,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發揮幼兒的主體性。
一、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建課程
發揮幼兒的主動性,首先教師要在頭腦中確立幼兒的主體地位,幼兒是一個
發展的能動的主體。任何外在教育環境都必須通過幼兒主體的努力,才能實施教育環境功能的轉化,最終落實到促進幼兒發展上,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把幼兒放到主動發展的位置上,變思考教師如何教會思考幼兒如何學。教師在選擇教材內容時,可適當地讓幼兒參與,組織幼兒討論,了解幼兒的喜好,有的放矢地選擇教材的內容,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更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更好地參與教學過程,更好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有用的植物》這一主題中,孩子們在了解了一些植物特徵後,教師有意地組織幼兒談談心得,並希望老師再教哪些內容?這時,幼兒七嘴八舌地各抒己見,大多幼兒表現出對保健茶有濃厚的興趣,於是老師就特意根據幼兒的意願深入組織了一個關於《保健茶》的主題活動,讓幼兒了解各種保健茶的功效和配製過程。活動之前設計了調查表,讓幼兒了解各種中草葯的特性,和哪種中草葯配製成保健茶最合適,這樣孩子們學得更為主動。只有師生共建的活動,才能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對幼兒的發展有真正的推動價值。
二、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注重操作性和游戲性
幼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主體性得到發揮,不僅要看幼兒是否獲得了一定知識,更重要的是看幼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活動,是不是動腦筋思考了,是否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發展,為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組織地形式上多設計一些操作性的活動,為幼兒准備充足、豐富的操作性材料;在活動的組織方式上具有游戲性和興趣性。
1、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豐富的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材料。
注重幼兒的操作活動,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途徑。例如在科學活動「沉浮實驗」中,教師為幼兒准備木製品、紙製品、塑料製品、橡膠製品、竹製品、玻璃製品、泡沫製品、石子等材料,投放材料數量充足,種類繁多,幼兒動手操作的機會就多,選擇性強、涉及面廣,活動的興致就高,幼兒在操作中主動學習並積極思考。
2、活動形式的游戲性和趣味性
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學形式上要增強教育活動的游戲性,激發幼兒對教育活動的興趣。比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手工製作雖然大部分幼兒都喜歡,但是由於每個幼兒的製作技能水平都不一樣,在製作過程中,有的幼兒只示範一遍就已經學會了,而有的幼兒,教師個別指導很長時間還是掌握不了,這個時候,我們為何不來組織一個「小小加工廠」的游戲呢?把製作過程分成幾道工序,技術水平高的幼兒製作較難的工序,技術水平差的幼兒製作相對容易的部分,這樣既提高了幼兒製作活動的興趣,又培養了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活動中,教師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
合作者、引導者。」
1、積極地旁觀
孩子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的
感受孩子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他們。
2、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
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
神上的鼓舞,使孩子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在《有用的水》主題活動中,水車轉了的小實驗中,怎樣讓水車轉得快?
孩子們提出了使用吹風機、氣球、氣筒等工具,其中一個孩子提出用吸塵器,這時老師並沒有馬上否定孩子的意見,而是找來這些物品,讓孩子們分組試一試。結果吸塵器沒有讓水車轉起來,盡管失敗了,但他們卻從中懂得了一些道理、獲得了經驗,而且是自己得到的答案。
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沒有給孩子現成的只是,總是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引導孩
子探索,不斷地肯定和鼓勵,給孩子以支持。
總之,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在教學活動中,以幼兒為主題,
積極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習只是、提高技能、豐富經驗,從而取得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
❽ 如何指導幼兒進行集體手工教學活動
摘要:「手工」是指用手操作、表現手藝的工作。手工活動關繫到大腦的發育,手的動作和思維活動有直接聯系,手的活動越復雜就越能刺激大腦皮層上相應運動區的活動,從而使思維活動水平越來越高。 關鍵詞:手工教學;撕貼;剪紙;染紙;泥工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智賢教授在他的《兒童心理》專著中指出:「幼兒從4歲開始,精細動作技能已開始發展,主要表現在兒童的手部上,同時這一時期兒童的觀察力、想像力等也都能發展起來。」作為教師,要從幼兒這個年齡段開始,挖掘幼兒巨大的學習潛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讓幼兒掌握多種技能技巧,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撕貼教學可發展小班幼兒小手的靈活性 撕貼是發展幼兒手部肌肉靈活性的有效形式。此方法比較簡單,對剛剛入園不久,沒有經過美術訓練的幼兒來說比較容易掌握,可作為首先選擇的教學內容。如:撕貼蘋果樹。老師畫好蘋果樹圖樣,並准備紅色紙撕成細長條形,讓幼兒練習把長條紙撕成小碎塊,然後粘貼在蘋果樹上。從撕到貼,需要幼兒手的靈活、協調。幼兒對撕貼很感興趣,撕得快,貼的干凈,雖然都將蘋果樹貼滿了蘋果,但出現的效果卻不一樣,有的畫面雜亂無章,而有的畫面卻一目瞭然,清新爽意,每個小蘋果都貼的位置恰當。在幼兒有了撕貼的經驗後,可以加入一些稍難一點的撕貼教學,比如撕貼秋天的大樹、熱帶魚等內容。老師示範後,讓幼兒自己完成撕貼的整個過程,幼兒都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趣,不但小手越來越靈活,而且撕貼的技能也逐步提高。 二、剪紙教學是培養小班幼兒創造力的較好手段 剪紙教學往往被人們認為是中大班幼兒的手工活動內容,小班幼兒根本不會使用剪刀。然而事實證明,小班幼兒不僅能學會正確使用剪刀,而且在教學中還能通過剪刀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這關鍵在於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初上剪紙課教幼兒使用剪刀,可先讓幼兒剪直線,即老師可以在紙張上折出痕跡或畫出直線,讓幼兒沿著折出的痕跡或畫出的直線進行練習,如剪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幼兒會使用剪刀後,可讓幼兒按畫好的輪廓線剪紙。如老師在彩色紙上畫好星星的輪廓,讓幼兒先沿線剪後,再貼在剪好的月亮旁邊,組成了一幅「星星和月亮」的畫面。 為了鞏固幼兒使用剪刀,還可要求幼兒回家後在舊圖書上找喜歡的圖樣,把他們剪下來貼在一起,組成一本「畫書」。新年到了,為了增加節日氣氛,教師可以教幼兒學剪窗花,上課時,重點教幼兒折的方法,因為折是剪得基礎,再教幼兒怎樣剪,在什麼位置上剪,結果出乎教師的預料,在參與剪紙的幼兒之中,只有兩位幼兒不會剪,其他幼兒都剪出了有規則的圖案。經過幾次練習後,大多數幼兒都掌握較好,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還剪出像大人一樣整齊、精細的圖樣。 由此證明,小班幼兒完全有能力使用剪刀。在剪紙過程中,幼兒的手和腦並用,想像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 三、染紙教學可發展小班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力 染紙是一種較復雜的手工活動,通過染紙可以讓幼兒體驗到顏色的奇妙變化,發展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及興趣,激發幼兒學習色彩的積極性。 初進行染紙活動時,可先讓幼兒做「染紙玩色」的游戲,為幼兒准備了白紙,紅、黃、藍顏料,毛筆等材料。教師先示範在白色紙的一邊用毛筆任意蘸上三種顏色,然後將紙對折壓平,打開後,竟然神奇的出現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幼兒被這種有趣的形式吸引,很快投入到自己動手操作中去,教師啟發他們在紙上按不同方向塗不同顏色。 在塗色過程中有一個重點問題要讓幼兒掌握,那就是塗色時動作一定要快,不然,顏色幹了,再對折壓平也無濟於事。幼兒經過練習,染出了許多畫面,有的畫像機器人,有的畫像一件毛衣,一把扇子,一棵古老的樹干……孩子們一會兒說像這,一會兒說像那,連老師看了孩子的畫也要琢磨一會兒。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完全體現在他們的染紙作品中。 四、泥工教學可培養小班幼兒對手工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智力 在人們的思想中總認為3、4歲的幼兒年齡小,動手能力差,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泥工內容,如:搓根小棒,壓個圓餅乾等,其實這樣做不能發掘孩子真正的智力潛能,上簡單的泥工課,幼兒對泥工興趣也不大。 小班的幼兒手指小肌肉尚未發育好,動作不靈活,沒有足夠的力量和能力將泥捏出需要的形象來。因此,我們幼兒園通過反復實踐和尋找,發現泡泡泥不但柔軟容易揉捏,而且易於保存,最終將泡泡泥確定為我們幼兒園手工課活動的使用材料。 剛入園的幼兒,上泥工課時我們應該給幼兒一團泥,他們一定會非常高興地反復捏弄著玩。讓幼兒任意玩弄泥塊的課題,符合幼兒泥工亂捏階段(無秩序階段)的發展規律,正好與繪畫上的塗鴉期並行。這樣,他們在手工的天地里成了生活的小主人,不但認識了材料性能,還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從而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智力通過玩泥迅速提高。 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游戲性的主題課,讓幼兒在游戲中掌握基本技能。如「請娃娃來我家」的課題,以游戲形式讓幼兒任意做一樣點心招待娃娃,就比只做一樣糕點更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如在教幼兒做「梨」時,讓幼兒有節奏地念兒歌來模仿動作: 一二三四團呀團, 二二三四搓呀搓。 三二三四壓呀壓, 四二三四抹抹光。 隨著兒歌的節奏,幼兒很快就做好了「梨」。下課後,還不時地念兒歌做各種動作。就這樣,幼兒在游戲中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能。 教師還可根據節日的特點,從製作節日食品入手,來選擇有趣的泥工教學內容,讓幼兒在玩中掌握團、壓、捏、柔、串等多種泥工技能。如在國慶節後,重陽節前夕,可選擇泥工「糖葫蘆」作為幼兒手工課的內容,紅紅的泡泡泥被孩子們團的圓圓的,用小棒細心的將「山楂」串起來,還真像「糖葫蘆」。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到了,可選擇泥工製作月餅這個內容,讓幼兒把各種各樣的泡泡泥團圓壓平後,用瓶蓋、雪花玩具等材料在上面壓上花紋,孩子們的想像力得到發揮,做出了花樣各異的月餅。通過以上活動,培養了幼兒動手製作的興趣,動手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五、總結總之,在小班開展各種手工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能否使幼兒的小手更靈巧,想像力更豐富,色彩感更強,興趣更高,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去培養。我們應該讓幼兒多參與各種手工活動,讓孩子在手工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勇於實踐,大膽嘗試,從而達到培養幼兒良好習慣,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