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司晉督,這是什麼樣的職業
「警司」晉升為「警督」的簡稱,例如「司晉督」培訓,「司晉督」考試等等。並非一種職業。
B. 北京的春節 教案
北京的春節目錄
文章原文
六年級課文
作者簡介
相關鏈接課文簡說
詞句解析
文章分段
文章中心
教學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案例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北京春節童謠文章原文
六年級課文
作者簡介
相關鏈接 課文簡說
詞句解析
文章分段
文章中心
教學目標
教學建議
教學案例 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北京春節童謠
展開 編輯本段文章原文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地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 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春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春節,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轎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
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臘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地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地過年。
編輯本段六年級課文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zhōu)。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放進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准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餞(jiàn)摻(chān)和成的。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必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nián),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xiāo),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fàn)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lǘ),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xián)熟技能。 多數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hǔ)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選自《聶紺弩雜文集》,三聯書店,1981年。老舍(1899—1966),滿族,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老舍中國著名作家,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老舍父親是清末皇城的護軍,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中陣亡。 老舍先生七歲念私塾,以後在西直門私立第二小學堂、南草廠第十三小學、北京市第三中學讀書。1918年由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夏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業余刻苦自學,並開始寫小說。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1929年夏離英,途經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滯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創作長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1930年夏在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寫作,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短篇小說集《趕集》、雜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1931年與胡潔青女士結婚。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島山東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並繼續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櫻海集》、《蛤藻集》與個人創作經驗集《老牛破車》。1936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文博士》等。「七七」事變爆發,11月濟南失陷前夕,隻身離濟赴武漢。1938年8月武漢失陷前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遷重慶。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戰勝利,一直是該協會的主要領導人。這期間他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對愛國抗日做出了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積極進行文學創作,寫出了《殘霧》、《國家至上》(與宋之的合著)、《張自忠》、《面子問題》等九部話劇;《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火車集》、《貧血集》以及鼓詞、京劇等。1946年3月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先生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留在美國繼續從事文學創作。寫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國養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來總理請他回國的信後,立即回國,於當年12月回到北京。在英期間開始文學創作。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國後,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授。這個時期創作了《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等長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等中篇小說,《微神》等短篇小說。1944年開始,創作近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擔任全國文聯和全國作協副主席兼北京文聯主席,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躪辱投湖自盡。詳見詞條老舍教材解讀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編輯本段相關鏈接
課文簡說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引發了解民風民俗的慾望,激起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二是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指臘八粥里的米、豆、乾果的品種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北京春節熬臘八粥這一民俗特點。 ②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熱鬧」。透過「萬不得已」「必定」等詞語,可以體會到人們多麼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濃濃親情,浸潤著傳統美德。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守歲」。「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品讀這些句子,不僅了解北京的春節習俗,還要深入領悟傳統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③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此處元宵如同南方的「湯圓」。「除夕真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一個高潮;初一拜年、逛廟會,雖「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樣熱鬧,這是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集市上賣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這是春節的第三個高潮。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結構文章、統籌內容上的匠心獨運。 ④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後一天。從正月初一人們就開始逛廟會,正月初五又到處張燈結綵鬧花燈,到了正月十九,花燈逐漸少了、熄了,廟會也到了最後一天,隆重、熱鬧的春節結束了。十九天「美好快樂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過去了,作者戀戀不舍的心緒躍然句中。這個句子還與課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2)詞語解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穀物和棗、栗、蓮子等乾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製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後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後的一天。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其他地區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分段
1-6為第一段,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准備。 7為第二段,詳細描繪了除夕夜北京的熱鬧場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 8-10為第三段,寫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以前這段時間,人們過年的一些活動。 11、12為第四段,寫北京過春節的三次高潮:元宵節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13為第五段,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人們又投入新的工作、新的生活當中。
文章中心
本文通過描寫北京春節的特點,寫出了北京地區過春節時的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使我們又一次得到了傳統民俗文化的體驗。 1、北京韻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從事創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以北京為背景,例如,《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正紅旗下》。這些作品的語言,都富有濃郁的北京特色,猶如魯迅的作品語言富有紹興特色,沈從文的作品語言富有湘西特色,趙樹理的作品語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樣。任何人讀老舍的作品,都會感到語言富有北京韻味。 老舍作品語言的北京韻味,有賴於老舍的作品取材於北京下層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為老舍運用北京語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老舍一向注重從市民群眾的語言中汲取有益的營養。當然,老舍創作時並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語言,而是經過選擇提煉和加工改造,然後再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老舍在語言運用上有著自己的一貫追求,他多次表述這種觀點:「我不論寫什麼,我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致力於「俗白」,所謂「俗白」就是語言通俗淺易,朴實無華。自然,老舍的「俗白」並不是粗俗淺露,而是精練含蓄、耐人尋味。 比如,《北京的春節》一文,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明白如話,沒有難懂的字,沒有拗口的句子,沒有文雅的辭藻,也沒有歐化句式。讀起來,我們猶如在聽一位長者拉家常、講故事一樣親切有味。曹禺說得好:「他作品中的語言更有特色,沒有一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感動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談的。」 3、幽默詼諧幽默詼諧是老舍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語言藝術區別於其他作家的語言藝術的一個突出標記。老舍說:「文字要生動有趣,必須利用幽默。乾燥,晦澀,無趣,是文藝的致命傷。」老舍對生活中的幽默極為敏感,並善於以機智與諷刺的形式來表現。作為語言鮮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還要藉助於其他修辭手法和語言要素的綜合運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老舍小說經常運用誇張、比擬、諷喻、反語、諧音、曲解等修辭手法來構成幽默的情境。可以這樣說,老舍是一個幽默的語言藝術家,他的幽默才華閃現在作品的字里行間,把「想得深」的思想內容,用「說得俏」的語言表達出來,含蓄雋永,充滿濃郁的幽默色彩。
編輯本段教學目標
1.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翡翠、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綵、有聲有光、各形各色」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1.課前可要求學生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學生學習本單元時,春節剛過不久,也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談一談自己是怎麼過春節的。 2.整體把握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本文時間跨度大、內容多,從臘月初寫到正月十九,列舉了一系列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所以,理清寫作思路是學好本課的關鍵。文章按時間順序安排內容,可分5個時間段來把握:①1—6自然段(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開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節);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結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時間的詞開頭,構成各段的總起句、中心句,緊接著圍繞中心句列舉事例。在教學過程中,初讀課文後,可先讓學生談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的整體印象,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結構安排自然流暢、脈絡清晰的特點。 3.體會詳略得當的表達效果。課文先寫北京春節的開始,比較簡略地介紹了人們做了哪些過春節的准備。有的民俗習慣只一句話帶過。如,「必須大掃除一次」「店鋪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緊接著詳細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個春節高潮。最後簡略交代春節結束。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老師適時點撥,達成這一教學目標。 4.品讀語句,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老舍先生曾說,「我不論寫什麼,總希望能夠信賴大白話;即使是說明比較高深一點的道理,我也不接二連三地用術語與名詞,我還保持著我的『俗』與『白』」。老舍先生的語言風格樸素自然,流暢通達,清淺俗白,雅俗共賞,耐人尋味。這種語言風格在文中處處可見,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綵排』」。教學過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導學生抓住自己對課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潛心品讀,把培養語感落到實處。 本文有較多的場景描述,有較強的畫面感,要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想像畫面,領悟表達方法。讓學生多聯系生活實際,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節不一樣的民風民俗,並引領學生理解本課所展示的民俗的內涵——春節代表的親情、鄉情、祝願、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比如,「這些比賽並不為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這一畫面可以反映淳樸善良、崇尚勞動、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徵和文化傳統。 關於表達方法的領悟,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的表達方法,並著重指導學生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特點。比如,「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引用俗語說明北京的春節從一年裡最冷的時候開始;再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誇贊臘八蒜;又如,「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農業展覽會」,說明粥的材料豐富,表達對豐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點指導易錯的字。例如,「醋」的左邊不要少一橫,「轎」左下是提不是橫。「栗」下面是「木」而不是「米」。 6.課後第一題除練習快速默讀外,意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全面了解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並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或細節談感受。在交流時,可引導學生聯系本地過春節的習俗,對比談感受。本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完成。 課後第二題旨在落實本年段的重點目標——「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本題宜在把握全文內容後進行,找出詳細描寫部分,有感情地朗讀,讀議結合,相互促進,切實體會詳略得當的好處。 課後第三題的練習意圖是聯系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節日蘊涵著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從而激發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 7.課後「閱讀鏈接」可在課內完成,也可在課外完成。目的一是擴展節日習俗信息;二是訓練瀏覽,提高瀏覽速度,培養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與課文相關部分比較,學習不同的寫法。比如《過年》,「我小時候並不特別喜歡過年」,「天天打掃剩菜」,守歲「困得低枝倒掛,哪有胃口去吃」,寫出了與課文不同的另一種感受。再如《除夕》,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俗,可以讓學生和課
C. 18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人。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2.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和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2.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和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人。
(二)理清課文脈絡,練習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初讀課文,了解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人。
(二)理清課文脈胳,練習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寫的。課題點明了作者與魯迅的關系,這篇課文就是通過回憶,記敘了伯父魯迅先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請同學們聽教師范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概了解。
(二)檢查預習,掃除文字障礙。
1.填寫生字表格。
2.出示比較難讀難記的字,請同學直呼音節。
「聚」讀作「j)」;「羞」讀作「xi&」;「翰」讀作「h4n」;「灘」讀作「t1n」;「璃」讀作「l0」;「棗」讀作「z3o」;「嗽」讀作「s^u」;「悼」讀作「d4o」;「滸」讀作「h(」;「冠」讀作「gu1n」,「傳」,《水滸傳》的「傳」讀作「zhu4n」;「正」,正月的「正」應讀作「zh5ng」。
3.組織同學討論容易寫錯的字,以便正確書寫。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寫點;「奧」字是上下結構,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橫。
「棗」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寫成束;
「嗽」字中間是「束」,不要寫成「束」;
「餐」字的筆畫比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數第二筆是「點」,不能寫成「捺」;「吟」字的右邊是「今」,不要多加一點,寫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義,組成詞語。
語(語言)
殯(出殯)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覺悟)
繽(繽紛)
綳(綳帶)
刻(深刻)
嗽(咳嗽)
鑷(鑷子)
佣(傭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攝(攝影)
擁(擁護)
掉(丟掉)
愉(愉快)
奧(奧秘)
囫(囫圇)
灘(沙灘)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財物)
難(難度)
5.提示課文中的詞語,請同學解釋,教師給予正確指導。
碰壁:比喻遇到嚴重阻礙或受到拒絕,事情行不通,本課指做事不順當。
殯儀館:供停放靈柩辦理喪事的機構。
追悼:對死者表示悲痛的儀式。
愛戴:尊敬、熱愛並且擁護。
輓聯:為哀悼死者而寫的對聯。
弔唁:祭奠死者並對其家庭表示慰問。
羞愧:難為情,害羞,並感到慚愧。
驚異:驚奇、詫異。
個性:一個比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恨自己不該這樣。
愛撫:疼愛、撫慰。
深奧:含義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鱗片狀的白色晶體。醫葯上用來做消毒防腐的葯水。
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個棗子吞下去。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樣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張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認錯了對象,顛倒了事實。
飽經風霜:飽,充分。風霜,比喻艱苦的生活。形容經歷過長期艱難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樣:各種各樣。本課指各種職業,各個方面的人都有。
怒號:大聲地吼叫,多指野獸的叫聲或風聲。
麻木:身體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覺,也指對外界事物不關心,反應遲鈍。
黃包車:一種由人拉,有兩個輪子的車子,是舊時載人的交通工具。
女傭:佣,被僱傭的人。女傭,女僕。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課文以引起回憶——回憶幾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為標志,把課文分為五段。
指導同學朗讀課文,通過討論,確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講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講魯迅先生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
第三段:主要講魯迅先生在談笑中抨擊舊社會。
第四段:主要寫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夫。
第五段:主要寫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
(四)討論、了解魯迅先生,為理解課文內容做准備。
組織同學討論、了解魯迅先生,使學生懂得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人。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質。
(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質。
(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學過程
(一)找五名同學一人讀一般,其他同學認真聽、認真看,體會「伯父」是一位怎樣的人?並畫出有關句子。
(「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二)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1.默讀第四段,了解魯迅先生是怎樣救護、資助車夫的?
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魯迅救助車夫的動詞,想想這表現了魯迅先生什麼品質?
(扶、洗、敷、扎、掏、叫、給等表達了魯迅關心、愛護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的感情。)
魯迅先生在救助車夫以後,為什麼臉上變得那麼嚴肅?他在想什麼?
(魯迅先生想到這位車夫冒嚴寒出來拉車,是多麼可憐,家庭生活是多麼困苦,伯父由這位車夫又想到了千千萬萬的窮苦人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這都是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統治階級的壓迫、剝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無法解除窮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氣,臉色變得嚴肅——同情窮人。)
畫出描寫當時環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天黑了,路燈發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門口看著他們,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腳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這么冷的天,那個拉車的怎麼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這段描寫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車夫」生活悲慘。)
從這里我們已經感覺到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懷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讀第五段,體會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邊讀邊想,主要體會魯迅先生不僅沒有架子,而且體貼關心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
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的?從女傭的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什麼品質?
(「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乾重活兒」。從生活的小事關心女傭。
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熱愛勞動人民」。)
3.小結四、五段
伯父這樣關心窮苦人,同情窮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們的愛戴。
板書:同情人民
(三)找同學讀第二段,了解魯迅先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對下一代的深切關心。
聯繫上下文,說說「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是什麼意思?這說明「我」讀書怎樣?
(「囫圇吞棗」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張冠李戴」就是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認錯了對象,顛倒了事實。
從這里可以看出「我」讀書不認真,不求甚解。)
「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伯父批評的方法極其巧妙「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樣說既不傷害人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讀什麼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
「我」聽了伯父的話後,「羞愧」「悔恨」什麼?為什麼比挨罵還難受?
(「我」張冠李戴地亂說一氣,全說錯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當時沒有認真讀書。所以「比挨罵還難受」。)
「伯父」通過談論《水滸傳》了解了「我」讀書囫圇吞棗,指出了「我」的不足,並送給「我」兩本書。這些事情反映了魯迅先生什麼品質?
(反映了魯迅先生關心、愛護青少年。)
板書:關心學習
(四)分角色朗讀第三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指導同學由詞理解句子,學習魯迅先生為人民群眾的解放進行不懈斗爭的這種精神。
「碰壁」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順當、行不通。文中指與反動派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為當時社會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沒有言論自由,而魯迅為了喚起民眾覺悟,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寫了一篇篇猶如匕首的雜文,因而反動派對魯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怎麼理解?
這句話可以從三方面指導學生理解。①從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見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牆壁或其他障礙物;②從句子的含義來分析,在那反動分子橫行、白色恐怖的舊社會,進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③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舊社會黑暗、罪惡。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們能夠比較容易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四周圍黑洞洞的」指的是舊社會的黑暗。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暗無天日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人民革命斗爭處處遭到鎮壓。)
「恍然大悟」是什麼意思?「我」明白了什麼?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樣子,「悟」是明白的意思。這個詞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對嗎?「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為什麼?
(孩子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理解錯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談起,雖然這場談話談笑風生,可是當時人們心情並不輕松,因為他們言談中無不流露著對敵人的憎恨。
指導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各角色的語氣。
板書:憎恨敵人
(五)朗讀第一段
魯迅先生在世時,他為別人想得多,那麼他去世後,人們是怎樣悼念、愛戴他的呢。請同學們認真讀第一段,什麼事使「我」驚異?
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思考,作者驚異什麼?
(伯父逝世,為什麼能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
為什麼呢?請同學們討論這個問題,從三方面來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許多人來追悼他」,說明參加追悼會的人多。②「數不清的輓聯掛滿了牆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說明追悼會上送來的花圈和輓聯多。③「送輓聯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學生,各色各樣的人都有。」說明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這一切都說明了什麼?
(人民深切懷念,無比愛戴魯迅先生。)
指導朗讀這一段,體會作者因「年紀還小」而產生的「驚異」。
板書:深切懷念。
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魯迅生前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愛戴他。
板書:為別人想得多
為自己想得少
(六)齊讀全文,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總結全文,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二)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與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義,概括本課中心思想。
(四)完成課後練習。
二、教學重點
(一)總結全文,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二)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與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義,概括本課中心思想。
三、教學難點
(一)練習給課文各段加上小標題,弄清第一部分與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義,概括本課中心思想。
四、教學過程
(一)總結全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使我們了解了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請同學們想一想課文中的幾件事,談談你的看法,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
啟發學生大膽發言,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愛憎分明。
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
關心青少年成長。
憎恨敵人。)
學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和表揚。
(二)組織學生討論每一段的內容,練習給每一段加上小標題。
小標題是對一段內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詞語或短句標明,這些詞語或短句在字數或形式上要相對一致。
指導學生逐段讀書逐段分析,在大家討論的基礎上認定一個比較簡練明確的詞語或短句做為小標題。
一段:深受愛戴
二段:談論《水滸》
三段:笑談「碰壁」
四段:救助車夫
五段:關心女傭
板書:深受愛戴 談論《水滸》
笑談「碰壁」救助車夫
關心女傭
(三)指導朗讀全文,體會第一部分與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學生齊讀二、三、四、五部分,教師最後朗讀第一部分,或者教師朗讀第一部分,學生朗讀後面幾部分,然後請同學們說一說第一部分與後面幾部分的關系。
在同學們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課文第一部分是總述,也是結果,人民無比愛戴魯迅先生。後面幾部分用具體事例分述,也是出現第一部分那種結果的原因: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義,概括本課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義。
任何作者寫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情感,說明一個道理,或批評、贊揚什麼。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達的、說明的、論述的這個目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們學過的課文《小站》,作者描寫了小站的小和精,還有美。他為什麼要寫這些呀?通過作者的描寫你有什麼體會嗎?
(通過作者的具體描寫,我認識到小站的工作人員工作認真,對旅客服務周到。)
對,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達的,他就是要通過這篇文章贊揚小站的工作人員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熱忱為旅客服務的精神。這也就是《小站》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
2.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按現行小學語文課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達形式一般應該這樣寫:課文贊揚了……或表達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課文說明了……或揭露……或反對……等。總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寫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語句要精練,有高度。
請同學們認真思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在同學們認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出示幻燈片:課後練習題3,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這篇課文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說明魯迅先生是個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作者崇敬、懷念伯父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朗讀這段話,並談談體會。然後教師可明確地告訴學生,這就是本課的中心思想。
板書:崇敬懷念。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完成課後練習
D. <<馮諼客孟嘗君>>的標准教案
《馮諼客孟嘗君》教案
--------------------------------------------------------------------------------
發表日期:2005年8月12日 已經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文史哲合一的傳統
中國學術歷來有文史哲不分的傳統,先秦諸子散文其實是哲學著作,所以我們會討論精神超越的問題。又是歷史文獻,所以我們會談論「軸心時代」。又是文學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處處折射出形象思維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毛澤東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詞作),「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更不用說莊子散文中的盤旋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們成為中華文學的重要源頭。
《戰國策》
《戰國策》,出自戰國中晚期各國史官之手,記載當時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實。成書於秦,經西漢著名學者劉向整理編訂。
《戰國策》屬國別體,全書分十二國策,本篇選自《齊策》。
《戰國策》不但是一部史書,還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它記載和描述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的活動,文筆恣肆,語言流暢,寫人敘事形象傳神,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比如這篇《馮諼客孟嘗君》就寫得人物形象生動有趣,故事情節一折三波。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講解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xuan1,齊國游說之士。客,做門客。◎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齊閔王時為相。其父田嬰在齊宣王時為相,並受封於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之說。田嬰死後,田文襲封地,封號為孟嘗君。孟嘗君好養士,據說有門客三千,成為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屬,通囑。◎好,hao4,愛好,擅長。◎諾,答應聲。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以,因為,因為孟嘗君的態度而輕視馮諼。◎食si4,通飼,給人吃。◎草具,粗劣的飯菜。具,供置,也能作酒餚。◎有頃,不久。◎鋏jia2,劍。◎比,比照。◎揭,舉。◎過,拜訪。◎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
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給ji3,供給。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
◎出記,出了一個文告。記,古代一種公文文種。◎計會kuai4,會計。◎責,同債。債的本字。◎署,署名,簽名。(可見"記"不能作帳冊,而當作告示。)◎負,辜負,對不住。
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謝,道歉。◎憒kui4,心思煩亂。◎懧,同懦。◎不羞,不以為羞。◎約,纏束,約車即套車。◎券契,債契。債務關系人雙方各持一半為憑。古時契約寫在竹簡或木簡上,分兩半,驗證時,合起來查對,故後有合券之說。◎市,買。◎反,同返。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合券,驗合債券。可知前面不應解為「債務契約」。◎矯,假託。◎按:此節描述《史記》更合情理。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
◎下陳,堂下,後室。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區區,少,小,此亦隱指放債之利。◎拊,撫育,撫慰。◎子其民,視民如子。◎賈,做買賣。賈利之,做買賣獲利。(不必視為名詞作商人解。)◎說,通悅。◎休矣,算了吧。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期ji1,一年。◎齊王,齊閔王。◎就,歸。◎國,指孟嘗君的封地薛。◎顧,回顧,旁顧。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乘sheng4,古代四馬一車為一乘,亦可泛指車。◎梁,大梁,魏的國都。◎放,放逐。◎虛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來。◎先驅,驅車在前。◎反,返。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太傅,官名,為輔弼國君之官。掌制定頒行禮法。◎齎ji1,辭海有三義,1、以物送人;2、旅人攜帶之物;3、帶著,抱著。此顯然以3為適。◎文車,文飾華美的車輛。◎駟,四馬駕的車,比較:乘不一定是四馬,駟一定是四馬。◎服劍,佩劍。◎封書,寫信,古代書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書。◎謝,賠禮道歉。◎不祥,教材說糊塗,或不吉祥。其實祥還通詳,審慎,不詳即失察。◎被,遭受。◎祟,災禍。被於宗廟之祟,即遭受祖宗責罰。◎沉,沉溺。◎諂諛chan3yu2之臣,阿諛奉承的奸臣。◎不足為,不足道。◎顧,顧念。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纖介,介同芥,纖絲與草籽,比喻級微小。
參考資料:
說"書契"
林澐
關於中國古代文字的產生,古書有不同的說法。先秦時代的《易·系辭傳下》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系辭傳下》中又說,"作結繩"和"作八卦"都是庖犧氏的事。雖然"後世聖人"究竟是誰沒有說,總之是庖犧氏以後的事了。後來假託孔安國作的《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結繩說成是伏犧氏以前的事。但仍然認為:書契的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
"書契"一詞,今天的《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都列出兩種解釋,以《辭源》為例,一是"猶言文字";二是"契約之類的文書憑證"。而且,從這些辭書所舉的書證來看,都認為《易·系辭傳下》和《尚書序》中的"書契"是指文字而言,而《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是指契約之類的憑證而言。
其實,這些辭書中列出的兩種解釋,都不是"書契"一詞的本義。
在紙發明以前,用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時代,"書契"本來是人們生活中習見的一種事物。它一般是一式兩份,一方面在兩件簡牘上都寫上字,另一方面把兩者並在一起,同時在一側刻上一定數量的齒,然後由當事雙方各執其一,作為便於驗對的憑證。用文字記錄有關事項,刻齒就起到今天蓋騎縫章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發現的漢代簡牘中,可以見到很多這種又寫了字又刻有齒的"書契"。有的是涉及糧、錢、物出入往來的憑據,有的是出入關卡的通行證,有的是執行邊防任務的證件,不一而足。據日本學者米刃山明的研究,刻齒不但起驗對的作用,不同齒形和齒數還起著記錄有關數值的作用。〔1〕
《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正是指的這種東西。例如《周禮·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賣儥(買)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掌稽市之書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凡治質劑者,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期內聽,期外不聽。"東漢學者鄭玄注釋這段文字時說:"質劑者,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牛馬之屬用長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書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書兩札,刻其側。"可見鄭玄還了解這種在市場上做買賣時曾經廣泛使用的券契,它既是交易的憑證,又是發生糾紛打官司的依據。"書兩札(札也就是簡),刻其側"扼要而准確地表現了券契的特徵。《周禮·小宰》中也提到"書契","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劑......"
鄭玄注文中引鄭眾的說法:"書券,符書也"也是對的。關於漢代的符券可以舉一個例子。在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一件木質的符券,長14.5厘米,寬1.2厘米,正面寫著"平望青堆燧警候符左券齒百",下端有一穿孔,穿著一條黃絹繩,以便佩帶。這件警候符的上端右側有一個刻齒,齒的缺口中有一個左半的"百"字。〔2〕看來,在驗證持符者的身份時,不但要把這件"左券"和右券的刻齒對上,還要使缺口中的百字的兩半密合。這比單靠刻齒對合更加鄭重其事。
因為竹木易朽,漢代以前的書契現在還沒有發現過。但戰國文獻中常提到"左契"、"右契"。如《老子》中有"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禮記·曲禮》中有"獻粟者執右契",《戰國策·韓策》中有"操左契,而為公責德於秦、魏之主",等等。還有的文獻中提到券契的齒,例如《管子·輕重甲》"與之定其券契之齒,釜區之數。"《列子·說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說符》的記載明顯反映了刻齒兼有記數值的作用。由此可見,現在一般認為是戰國成書的《易·系辭傳》中使用的"書契"一詞,理應是指這種既寫字又刻齒的券契。
漢代以後。簡牘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唐代的陸德明對這種刻齒的券契已經不甚了了,他在《經典釋文》中解釋《尚書序》"書契"一詞時說:"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一雲:以書契約其事也。鄭玄雲:以書書木邊言其事,刻其木,謂之書契也。"他不知道書契上的文字本來是寫在簡牘的正面的,而契才是刻在簡牘的側面的,把鄭玄說的"書兩札,刻其側"誤解為寫字也是寫在簡牘的側邊。還把他的這種理解強加在鄭玄頭上。當然,像上文提到的警侯符,在側邊是寫一個百字用以合符的,所以陸德明說的"書其側",不能說全不對。但應該強調的是,真正能起到"言其事"作用的文字,本是寫在簡牘正面的。陸德明所提到的另一種解釋"以書契約其事也",已經不再把"契"理解為刻齒,就使"書契"一詞變成"起契約作用的文書"之意。這種傾向,早在東漢已經出現了。鄭玄在注《周禮·小宰》"六曰聽取予,以書契"時,不採取鄭眾"符書"的說法,而主張"書契,謂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最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春秋傳》曰:'王叔氏不能舉其契'。"就把契虛化為"總帳"、"案卷"的抽象意義了。唐人賈公彥作疏時曲意附和鄭玄的說法,批評鄭眾說:"雲'書契,符書'也者,謂官券符璽之書。此據官予民物,何得為符璽之書解之?"這是因為賈公彥根本不知道漢代的"符書"是什麼樣子,把它誤解為有官印的文書。其實,在居延和敦煌簡牘中,不少官方的錢物出入憑證正是和符書一樣有刻齒的。所以《周禮·冢宰》的"書契",和《周禮·質人》的"書契"一樣,也是"書兩札,刻其側"的券,並不需要另作解釋。就是《左傳》中的"晉侯使士
E. 公安司晉督是什麼級別
公安司警督職務級別如下:
1、一級警督至三級警督:處(局)級副職;
2、一級警督至一級警司:科(局)級正職;
3、二級警督至二級警司:科(局)級副職;
4、三級警督至三級警司:科員(警長)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第八條擔任行政職務的人民警察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一)部級正職:總警監;
(二)部級副職:副總警監;
(三)廳(局)級正職: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監;
(四)廳(局)級副職:二級警監至三級警監;
(五)處(局)級正職:三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六)處(局)級副職:一級警督至三級警督;
(七)科(局)級正職:一級警督至一級警司;
(八)科(局)級副職:二級警督至二級警司;
(九)科員(警長)職:三級警督至三級警司;
(十)辦事員(警員)職:一級警司至二級警員。
(5)司晉司教案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
第二條 人民警察實行警銜制度。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警銜,依照《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執行。
第三條警銜是區分人民警察等級、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稱號、標志和國家給予人民警察的榮譽。
第四條人民警察實行警察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第五條警銜高的人民警察對警銜低的人民警察,警銜高的為上級。當警銜高的人民警察在職務上隸屬於警銜低的人民警察時,職務高的為上級。
第七條人民警察警銜設下列五等十三級:
(一)總警監、副總警監;
(二)警監:一級、二級、三級;
(三)警督:一級、二級、三級;
(四)警司:一級、二級、三級;
(五)警員:一級、二級。
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的警銜,在警銜前冠以「專業技術」。
第九條擔任專業技術職務的人民警察實行下列職務等級編制警銜:
(一)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一級警監至二級警督;
(二)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一級警督至二級警司;
(三)初級專業技術職務:三級警督至一級警員。
第十三條首次授予人民警察警銜,按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予以批准:
(一)總警監、副總警監、一級警監、二級警監由國務院總理批准授予;
(二)三級警監、警督由公安部部長批准授予;
(三)警司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廳(局)長批准授予;
(四)警員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公安部機關及其直屬機構的警司、警員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F. 司晉司是什麼意思
司晉司是 一種警銜
G. 陳情表教案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
A、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凶終鮮(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 責臣逋(bǔ)慢 猶蒙衿(jīn)育 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聖朝 過蒙拔擢(zhuó) 門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聖朝。
聽課文讀音,注意字詞讀音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表是一種奏章,用於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於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3.理解題目「陳情表」:誰在「陳情」、 向誰「陳情」、 為什麼要「陳」、 如何「陳」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於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後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採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於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於准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於「閔凶」?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凶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於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凶」,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麼?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於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紅色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凶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於 成立
終鮮兄弟 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麼?明確:
二層:敘朝廷徵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徵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麼?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後、尋
表徵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後朝廷,可見徵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聖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麼?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賓士」,「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並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紅色詞語和句子
逮奉聖朝 ,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無主 除臣洗馬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具體研讀):
1、同上: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麼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於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於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願乞終養」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麼特點?
「願乞」「願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麼?
事之實: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願乞、願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麼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 願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後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於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後練習
九、字詞整理
2 .古今異義:
至於:到 成立:長大成人 辛苦: 辛酸苦楚
告訴:申訴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現象: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丁: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蓐 :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後土
5.判斷句: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說話訓練:
學生設置情境,稍微思考後由學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辭技巧。(例如:一學生家長因家庭經濟拮據, 讓成績較好的兒子退學,親人勸說無效。假設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勸說,怎樣說服家長?)
十一、討論:
談談對傳統孝道的看法。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往正確的立場、觀點深入探討。
附: 談談孝道
作者:任繼愈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中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中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持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程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得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則是「孝」。相傳古代聖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領袖。國家組織被看作氏族組織的擴大。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思想體系。這種高度抽象概括意義的孝,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幾千年來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當然也不是天經地義,永恆不變的。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農,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古代職業世襲,有「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古人生活於家庭之內,子女對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與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義務,所以「天下無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慮子女雙方的感情因素,只憑父母之命即可組成婚配。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雙方的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把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地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治亂,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H. 小學語文第12冊《各具特色的民居》教案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1.課文簡說。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語言簡練准確、平實質朴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准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
(2)對詞語的理解。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根據課後資料袋的提示,准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陝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慶的吊腳樓。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准高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讀對讀通,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採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2)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3)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3.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搜集的有關民居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種類的民居圖片、音像資料,或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為中國民居博物館寫一段關於重慶吊腳樓(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築)的解說詞;以某一種民居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練習時,老師要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4.在學習客家民居最後一段和傣家竹樓最後一段時,要注意引領學生以民俗特點為依託,體會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學習這篇課文,可以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讀一讀: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又有利於對表達方法的更多領悟。
四、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
一、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具有什麼特色?請同學們把課文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麼?
生: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師:(板書:客家民居傣家竹樓)是的,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客家和傣族兩個民族的民居。
生:我覺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特點都非常鮮明,確實像題目寫的一樣——各具特色。
師:這是我們讀了課文的初步感受。接下來我們分成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讀完後再討論討論:這種民居有什麼特點?然後做好匯報的准備。
(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准備分工匯報。)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同學們都准備好了嗎?哪一組先來給大家匯報?
生1:我們小組重點閱讀的是《客家民居》這個部分。我先來給大家談談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然後,我們深入閱讀了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出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最後,我們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勾畫的語句。
(1)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營壘式住宅。
(3)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4)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5)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
我匯報完了,請我們小組的其他同學接著匯報。
生2:我們小組通過對上面這些語句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客家民居有這些特點:第一點,他們的房屋是「營壘式」的。我們剛才查了詞典,「營壘」就是軍營和它四周的圍牆。第二點,他們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別,我們平常見到的房子,是一排排並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狀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樣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這個形狀書上的插圖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點,他們土樓圍成的圓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們剛才看了關於「八卦」的注釋,但是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麼樣子的?老師能給我們講講嗎?
師:(拿出一張八卦布局圖)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張八卦布局圖,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謝謝老師,我接著匯報。最後,我們發現客家民居的第四個特點,他們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與貴賤,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這就是我們在合作學習中,總結出來的客家民居的特點。
生3:我接著說。我們小組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開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講到,「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這就是居住的環境對客家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有第三自然段寫到「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第四自然段寫到勤勞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體現了他們團結、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點。我們覺得,正是生活的環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獨特的建築風格。
師: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得非常認真和深入,對客家民居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匯報也非常清晰。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聽了你們小組的介紹,我們感受到,走進客家民居,就真是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師:那麼傣家竹樓有什麼特點呢?哪一個小組來匯報?
生4:我們小組經過讀書和討論,發現了傣家竹樓的三個特點。我先匯報第一個特點。請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樓有「藏在竹林」的特點。
生5:我匯報第二個特點。第2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傍水而居」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生6:我匯報第三個特點。第3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樹滿寨,花滿園」的特點。我們小組匯報完了。
師:你們小組在匯報時把三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謝謝你們。但是你們匯報的主要是傣家竹樓在環境方面的特點。竹樓本身有什麼特點呢?誰來補充?
生1:我來說說竹樓的整體結構吧。請大家看第3自然段後半部分,「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這里主要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傣家竹樓結構簡單。還有「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從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樓也有別致美觀的特點。
師:你著重介紹了傣家竹樓「結構簡單,別致美觀」的特點。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來補充。竹樓本身的特點在第4自然段也寫到了,「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可見它還有「寬敞和通風很好」的特點。
生:我還要補充。課文最後一段給我們介紹了傣家建造竹樓的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團結友好,也算是傣族蓋房的一大特點。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四、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師:通過兩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有了整體的了解。那麼這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看看,仔細想想。
(生默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把民居的特點介紹得鮮明生動,我似乎親眼看到了客家民居,親自走進了傣家竹樓,就像課文題目一樣,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師:我們透過作者的描寫,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具特色」!
生:我發現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師:是的,每一種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的形成原因。
生:兩篇文章的開頭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開始就說它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們想一口氣讀完,看看這是一朵怎樣的「奇葩」。而傣家竹樓的開頭「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讓我們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傣家竹樓旁邊,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點。
師:是啊,文章的開頭方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很多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打比方。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也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五、相關鏈接
1.關於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 500萬人。其中國內4 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 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大多用石塊壘築,牆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牆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牆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4.陝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一頭連著炕,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I. 張籍的《秋思》的教案
1.在想念家鄉的情況下。、
2.洛陽城裡吹起了秋風,
想寫一封家書,但要表達的意思卻很多。
怕捎信人走時還寫不完,
送信的人剛要出發時,又打開了封信,看有沒有忘寫的內容。
3.意萬重: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行人:這里指捎信人、
開封:把封好的信拆開
J. 馬說的教案
馬說》教案
【教學目的】
1. 了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分辨其中的議論和記敘;
2. 掌握文中的字詞解釋,通假字的用法;
3. 體會作者寄託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過程】
一.回憶「唐宋八大家」,由此引入介紹韓愈。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又一引題:賈島的推敲故事聯繫到韓愈,文名顯著。
2.為什麼韓愈會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教師介紹:韓愈歷來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第一個沖在最前線的戰士會受到最高的贊美。在歷經了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內容脫離了實用的立場,而只是趨於聲律和辭藻的華美。文學的真正改革不得不有待於唐代了,以韓愈、柳宗元為首的攻擊六朝的文風在建設著實用的散文運動。而韓愈和柳宗元正是以文學創作作為自己改革的有利武器。
※「韓愈在當日對於根深蒂固的駢文陣線的宣戰,新散文的建立,確有一種百折不回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學發展史》)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摘自《辭海》「韓愈」條)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後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貞元八年(792)中進士後,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察御史,因上書言關中災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參軍,國子監博士,後隨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亂,遷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諫憲宗迎佛骨被貶潮州刺史,穆宗時,任國子監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
在中唐,韓愈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學家。一方面他有大量傑出的詩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為文壇詩壇的領袖,廣交文友,提攜獎掖,不遺餘力,在他周圍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風格相近的文人。他不僅大力稱贊比他年長的孟郊,還獎拔比他年輕的賈島,又鼓勵李賀這位天才詩人,並為他因避父諱而不得參加科舉而大聲疾呼;此外,他還與皇甫湜、盧仝、樊宗師、劉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這樣,他與他周圍的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個文學集團,並以他本人為主將,掀起了一個很有影響的新詩潮。」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
3.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韓愈的文章是如何體現他的「文道結合」的理論主張的。
4.出示課題。
二.解釋全文的字詞含義,掌握生字生詞的拼音。
三.從字詞過渡到內容含義:
四.介紹韓愈寫作的背景: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棗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郁,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五.點出全文的寓意,明白文章的「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1.如何「托物寓意」?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司馬者比喻「不認識人才或埋沒人才的人」。
2.作者在文中反映了千里馬被埋沒的悲劇,為了要提出一個怎樣的現實問題?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
3.這是一篇「說」,你讀完後,認為它屬於哪一種文體?(議論文)
4.為了達到議論論點的目的,作者用了一種什麼論證方法?(比喻)
用了比喻論證的好處有:
【關於韓愈的資料】
□《新唐書·列傳一百一》:
韓愈,字退之,鄧州南陽人。七世祖茂,有功於後魏,封安定王。父仲卿,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終秘書郎。愈生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知讀書,日記數千百言,比長,盡能通《六經》、百家學。擢進士第。會董晉為宣武節度使,表署觀察推官。晉卒,愈從喪出,不四日,汴軍亂,乃去。依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調四門博士,遷監察御史。上疏極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愛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初,權知國子博士,分司東都,三歲為真。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御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復為博士。既才高數黜,官又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曰:……
執政覽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 初,憲宗將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諸軍按視。及還,且言賊可滅,與宰相議不合。愈亦奏言:…… 執政不喜。會有人詆愈在江陵時為裴均所厚,均子鍔素無狀,愈為文章,字命鍔謗語囂暴,由是改太子右庶子。及度以宰相節度彰義軍,宣慰淮西,奏愈行軍司馬。愈請乘遽先入汴,說韓弘使葉力。元濟平,遷刑部侍郎。
憲宗遣使者往鳳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唄,至為夷法,灼體膚,委珍貝,騰沓系路。愈聞惡之,乃上表曰:……
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將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爭。」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至謂東漢奉佛以後,天子感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爾,固不可赦!」於是中外駭懼,雖戚里諸貴,亦為愈言,乃貶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謝曰:……
帝得表,頗感悔,欲復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論是大愛朕,然不當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鎛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終狂疏,可且內移。」乃改袁州刺史。初,愈至潮州,問民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民以是窮。」數日,愈自往視之,令其屬秦濟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 祝之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袁人以男女為隸,過期不贖,則沒入之。愈至,悉計庸得贖所沒,歸之父母七百餘人。因與約,禁其為隸。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
鎮州亂,殺田弘正而立王廷湊,詔愈宣撫。既行,眾皆危之。元稹言:「韓愈可惜。」穆宗亦悔,詔愈度事從宜,無必入。愈至,廷湊嚴兵迓之,甲士陳廷。既坐,廷湊曰:「所以紛紛者,乃此士卒也。」愈大聲曰;「天子以公為有將帥材,故賜以節,豈意同賊反邪?」語未終,士前奮曰:「先太師為國擊朱滔,血衣猶在,此軍何負,乃以為賊乎?」愈曰:「以為爾不記先太師也,若猶記之,固善。天寶以來,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孫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眾曰:「無。」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歸朝廷,官中書令,父子受旗節;劉悟、李佑皆大鎮。此爾軍所其聞也。」眾曰:「弘正刻,故此軍不安。」愈曰:「然爾曹亦害田公,又殘其家矣,復何道?」眾訁雚曰:「善。」廷湊慮眾變,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湊何所為?」愈曰:「神策六軍將如牛元翼者為不乏,但朝廷顧大體,不可棄之。公久圍之,何也?」廷湊曰:「即出之。」愈曰:「若爾,則無事矣。」會元翼亦潰圍出,延湊不追。愈歸奏其語,帝大悅。轉吏部侍郎。
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中丞。紳果劾奏愈,愈以詔自解。其後文刺紛然,宰相以台、府不協,遂罷愈為兵部侍郎,而出紳江西觀察使。紳見帝,得留,愈亦復為吏部侍郎。長慶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文。
愈性明銳,不詭隨。與人交,始終不少變。成就後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愈官顯,稍謝遣。凡內外親若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鄭喪,為服期以報。
每言文章自漢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後,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原性》、《師說》等數十篇,皆奧衍閎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裡而佐佑《六經》雲?至它文,造端置辭,要為不襲蹈前人者。然惟愈為之,沛然若有餘,至其徒李翱、李漢、皇甫湜從而效之,遽不及遠甚。從愈游者,若孟郊、張籍,亦皆自名於時。
□《中國文學史》(章培恆、駱玉明)
所謂「古文」的復興,有賴於韓愈的出現。而說到韓愈,則必須看到他的多面性。一方面,韓愈具有積極維護封建專制和儒家「道統」的熱情,而另一方面,韓愈又是一個個性很強、自我表現欲很強的人。在他的怪怪奇奇、汪洋縱肆的詩歌中,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他的不甘凡庸、喜好張揚外露的氣質,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芍葯歌》)這一類自我描述,更不是拘謹斂束的形象。甚至,他以上追孟子、繼承道統自命,也可以說是上述兩方面因素的共同表現。所以,當韓愈投入古文復興運動時,他的態度與前人實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復興儒學為核心宗旨的基本立場上,他確是繼承了前人;但他的整個散文理論,特別在變革文風、推進創作方面,卻增添了許多新的和更為合理的內容。而古文運動獲成功,不僅由於他的理論,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寫出了許多富於個性、才力和創造性的佳作,從實踐上重新奠定了散體文的文學地位。同時,他大力提倡與呼籲文體改革,團結了一批撰寫散體文的作家,使散體文創作形成了一股較大的文學潮流。
《舊唐書·韓愈傳》說:「大歷、貞元之間,文字多尚古學,效揚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獨孤及、梁肅最稱淵奧,儒林推重。愈從其徒游,銳意鑽仰,欲自振於一代。」其中,獨孤及對韓愈的影響應該是間接的,因為大歷十二年獨孤及去世時,韓愈才十歲。但梁肅對韓愈卻有直接影響。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中曾說到過梁肅對自己及朋友的提攜,《唐摭言》還記載韓愈、李觀、李絳、崔群在梁肅處游學,三年未得見面,而一見之下,梁肅大為稱賞,於是十分推獎他們的文章。這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故事,但韓愈接受了梁肅的散文理論,則無可懷疑。不過,韓愈的古文理論絕不是簡單地抄襲或因循前人的見解,它的實際內容要豐富得多。
第一,韓愈主張寫散文「宜師古聖賢人」(《答劉正夫》),但學習古文,並不因為「其句讀不類於今」,而是「學古道則欲兼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歐陽生哀辭後》),也就是說,學古文根本上是為了學習「道」。表面看來,這與蕭穎士、獨孤及、梁肅等人的思想並沒有區別,但是,蕭穎士等人所說的「道」只是指倫常教化、道德規范,即儒家學說中的外在倫理規范,而韓愈所說的「道」則兼指(有時偏重)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和人格精神。他在《三器論》中曾說過,「不務修其誠於內,而務其盛飾於外,匹夫之不可」,在《答尉遲生書》中又說過,「夫所謂文者,必有諸其中,故君子慎其實」,並反復強調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的論點(《答侯生問論語書》),顯然他是吸取了孟子學說的精神,把內在精神看得很重的。所以,他很重視「氣」的作用,認為文章的好與壞,就決定於這種精神性的「氣」充實與否。
他曾借孟子的話說明,如果人格高尚、志趣充實,文章也會充實,而「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同上)。《答李翊書》中又說: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與言猶是也。
這當然不是韓愈的發明,但是,韓愈再次提出這些見解卻有兩重意義:一是他把「文本於道」從外在禮法規范、道德信條對文學的制約轉化為人的內在人格修養對文學內容的決定。盡管韓愈所要求的人格修養與內在精神總體上並不與儒家禮法相沖突,但它畢竟使文學趨向自覺的表現而不是被動的詮釋。二是韓愈肯定了內在精神與人格修養中情感的地位。
所謂「氣」,也包括了「不平則鳴」(《送孟東野序》)、「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送高閑上人序》)、「愁思之聲」、「窮苦之言」(《荊潭唱和詩序》)等等「不平有動於心」的個人情感活動及其在各種藝術中的表現。這說明韓愈講「文以明道」仍是有較大包容性的,它並不排斥、甚至贊許強烈的喜怒哀樂之情的存在。
第二,學習古人的散文體格,主要應該學習古人「詞必己出」(《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而不是簡單地模擬古文。駢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好用典故,而缺乏創造力的作者便把一些爛熟的套話翻來復去地鑲嵌在文中,既無真情實感,又無新鮮的語言。針對這種缺陷而提倡散文的韓愈,便把「惟陳言之務去」(《答李翊書》)看得很重。雖然他也很重視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語言,如《進學解》中曾歷數「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但他並不是停留在這些古文的技巧和語言上。在《答李翊書》中,他說自己學文,開始是「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但這時並不能「唯陳言之務去」。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漸漸有了心得,於是「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最後,對古人之言「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養氣守醇,才到了化境,可以自如地寫自己的話、自己的心了。可見,韓愈要求的,乃是「師其意不師其辭」的學習古文方法和「自樹立,不因循」(《答劉正夫書》)的文章語言風格。而實際上他對前代文章的借鑒吸收,范圍是很廣泛的,其中也包括駢文的成分。
在主張「文以明道」的同時也承認作者個人的內在情感在散文中表現的合理性,在主張「師古人」的同時又強調語言的創新和風格的個性化,這是韓愈散文理論的精華所在。但是,個人內在情感與個性的表現與「道」的要求,並不是很容易統一的,而常常會出現矛盾。面對這種矛盾,韓愈在理論上還是把「道」放在首位。他一方面承認人的內在情感是文學創作成敗的基礎,但另一方面又試圖把這些感情盡可能納入合乎封建倫常的規范中。他說他自己的「道」,乃是「夫子、孟軻、揚雄所傳之道」(《重答張籍書》),自己的「文」是「歌頌堯舜之道」的文,內容「皆約六經之旨」,雖然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以求知於天下」,但也決「不悖於教化,妖淫諛佞譸張之說無所出於其中」(《上宰相書》)。總之,「道」對個性對情感的寬容,還是有限度的。
至於韓愈本人的創作,又比他的理論更能反映出他作為文學家的氣質。其中雖然有大量論「道」言「性」的作品,如《原道》、《讀荀子》等,但也有許多既出於真情,又刻意追求藝術性的文學作品。所以,當時人裴度說他「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以為戲」(《寄李翱書》),後來人說他「徒語人以其辭」(王安石《上人書》)、「第文人耳」(宋釋契嵩《非韓》)、「以為文人則有餘,以為知道則不足」(張耒《韓愈論》),尤其是南宋大儒朱熹,更指責他「裂道與文以為兩物」(《讀唐志》),都看到了他在追求「道」與追求「文」之間的脫節現象,看到了他對文學性的興趣往往超過了對政治倫理的興趣這一事實。但是,這恰恰是韓愈在文學創作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在創作實踐中,他既投入了豐富的情感,又運用了很高的語言技巧,因而寫出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
韓愈的《原道》、《原毀》、《師說》、《爭臣論》等說理文結構嚴謹,重視行文的氣勢和邏輯,過去很受一般古文家的稱賞,但文學價值並不高。倒是一些議論性的短文,帶著充沛的感情,寫得真摯動人。如《送孟東野序》為孟郊鳴不平,激動地發泄著對時代與社會埋沒人才現象的一腔怨氣;《送董邵南序》則借安慰因「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而只好去燕趙謀事的董邵南,抒發對才士沉淪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慨;
而《送李願歸盤谷序》則借贊美退隱者的清高,斥責那些「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的小人的卑劣行徑,蘊含了下層文人在社會壓抑下一種急於宣洩的「不平之氣」。此外,還有一些近乎寓言的雜感,則銳利尖刻、生動形象,往往一針見血,而又不動聲色。
如《雜說一·說龍》、《雜說四·說馬》、《獲麟解》等,都是借龍、馬、麟等動物的遭遇來寫人的,在這些雜感中往往包含了韓愈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或窮愁寂寞的嘆息。如著名的《說馬》: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在韓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韓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哀弔之文前人多用駢體或四言韻文寫作,在整齊的格式中求得一種庄肅之感。而此文全無格式、套語,而且不像韓愈其他文章那樣講究結構。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之辛酸悲慟;中間一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動人。文章語意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體文相對於駢體文的優長。
韓愈的記敘文中,如《張中丞傳後敘》、《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等,敘事中或加渲染,或雜諧謔,也寫得很生動傳神。像《張中丞傳後序》寫南霽雲向賀蘭進明求援,而賀蘭進明出於妒忌,按兵不動,反而設宴以籠絡南霽雲,這時,韓愈以濃筆重彩寫道:
霽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之泣下。
下面,接著又加上一節:
(南霽雲)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這兩段,在刻畫南霽雲忠勇堅貞品格的同時,把南霽雲剛烈的個性也凸現出來了。在《石鼎聯句詩序》中,韓愈充分運用欲擒故縱、借外現內的方法,描寫才智過人的道士軒轅彌明與劉師服、侯喜二人聯詩的戲劇性過程和人物的心理變化。
他先寫道士的貌不驚人,「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因而反襯出侯喜等人「視之若無人」的高傲似乎合情合理。但當應彌明之請而聯詩後,這種心理上的高傲就開始發生變化:一開始聽到寫詩,劉師服便「大喜,即援筆題其首兩句」,侯喜也當仁不讓,「踴躍,即綴其下」,道士卻一面「袖手竦肩,倚北牆坐」,一面高吟兩句「龍頭縮菌蠢,豕腹漲彭亨」,機帶雙敲,詭譎中暗含譏刺,兩人便驚住了;但他們心中仍然不服,還想倚多取勝,「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則「應之如響,皆穎脫含譏諷」。
直到三更,兩人心理上已徹底被擊潰,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這時兩人「大懼,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卻已「倚牆睡,鼻息如雷鳴」。這篇文字如同小說,把兩個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樣、前倨後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節、放盪機智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
縱觀韓愈的散文創作,其藝術技巧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韓愈很注意語匯的創新。駢文的一個重要缺陷就是語言陳舊、套路濫熟、好用典故,而他從前人的語匯中推陳出新,從當時的口語中提煉新詞,創造出不少新穎的語匯,使文章常常閃現出妙語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氣。像《送窮文》中的「面目可憎」、「垂頭喪氣」,《進學解》中的「動輒得咎」、「佶屈聱牙」、「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東野序》中的「不平則鳴」,《應科目時與人書》中的「俯首帖耳」、「搖尾乞憐」等,都是沿用至今、鮮明生動的詞語。此外,韓愈還一反駢文好用華麗詞藻的習慣,採摭一些不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強的詞彙,如《送窮文》寫鬼「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石鼎聯句詩序》寫人「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進學解》寫治學「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送廖道士序》寫山氣「蜿蟮扶輿,磅礴而郁積」,看起來未必美,但極其生動傳神。當然有時韓愈也不免矯枉過正,用一些冷僻生澀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難通。
其次,韓愈很注重句式的設計。駢文的句式,固然整齊合拍、音節響亮,但缺少變化,氣勢較弱,韓愈的散文,則極善於交錯運用各種重復句、排比句、對仗句,來增加文章的變化與氣勢,發揮散文句子可長可短的優勢,彌補散文缺乏音樂美和節奏感的缺陷。如《進學解》第二段論先生的學業、儒道、文章、為人,四層敘述結尾分別是「先生之業,可謂勤矣」、「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先生之於文,可謂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使四層意思的節奏顯得很整齊分明,語氣在流暢中重重疊疊,層層加碼,為後面突然的大轉折作了有力的鋪墊。又如《畫記》中述畫中之人,不避重復地列舉了「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行且下牽者十人,騎而負者二人……」等三十二種姿態的一百二十三人;
記畫中的馬,則一一寫了二十七種馬的姿態,看起來很羅嗦,但讀來卻娓娓動聽,畫上各種人、馬姿態畢現,各種長短錯落、節奏不一的句式以極其繁復的方式組織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這是一幅龐大細密、錯落參差的宏大圖畫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東野序》連用三十八個「鳴」,由於句式變化,並不令人感到單調,反而有一種噴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寫初聞噩耗時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語助詞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語氣錯落相雜,或感嘆或疑問,句子忽長忽短,很真實地表現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變化。
再次,韓愈極為注意文章的結構布局。他有時以重筆陡然而起、突兀而現,抓住讀者目光,然後再轉入本題,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以「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起首;
有時則從遠處迂迴而來,如《送區冊序》先說陽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後,然後借莊子關於逃世之人聞空谷足音而喜的話轉接,寫出其時其境中與區冊交識的愉快。至於《送孟東野序》則是上述兩種類型的結合,文章從「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的警句振起後,卻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從物聲說到人聲,從人聲說到文辭,文辭又是從上古說到有唐,一路惝恍迷離,不著邊際。最後寥寥數語歸結到孟郊,反觀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發,又成為本文正題的鋪墊。另外,像《原道》那種抽絲剝筍般的層層推進,《原毀》的正反互映、通篇對比,雖是單純說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況下,韓愈還有意避免搖曳生姿的文章結構。如《柳宗元墓誌銘》寫得十分平實,表現出他對這位朋友愛其人格、才華而惜其行事(韓不贊同柳參與永貞革新)、憐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為文。但這其實也是對於文章結構的一種精心考慮,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平實就是最好的結構。
韓文具有各種體式,風格也有所不同,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氣勢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穎、句式參差交錯、結構開闔變化,前人說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蘇洵《上歐陽內翰書》)。當然,韓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跡也是難免的。
當時,韓愈是文壇上的領袖,他不僅自己提出理論,參與實踐,而且極力推獎提攜文學上的同道,如作《薦士詩》推薦孟郊,寫狀推薦張籍、樊宗師(《薦張籍狀》《薦樊宗師狀》),寫文為李賀打抱不平(《諱辯》)等。他自己也說交遊很廣,「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藝取」(《與崔群書》),李翱則說他「頗亦好賢」,像「秦漢間尚俠行義之一豪雋」(《答韓侍郎書》),因此,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作家集團,他們在詩文兩方面都進行了具有創新意義的努力。在詩歌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不少,散文方面則除了韓愈外,其他人的成就都不大。如李翱以議論文為主,雖結構整飭,卻缺乏文采和氣勢;皇甫湜的散文則比較重視外在語言形式上的奇崛,但情感力度較弱,氣勢也不夠雄大;樊宗師的散文更把韓愈的語言奇崛險怪推向了極端,雖然「詞必己出」,但他忽略了語言交流的通則,走向了晦澀艱深。 給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