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解決哪些教學問題
教師抄的觀念轉變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筆和黑板是絕對不行的。而中學數學,由於學科自身的特點,的確沒有某些學科形象、生動、具體,學生學起來容易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並能在教學中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是在公開課、研究課中使用多媒體,更要在家常課中普遍使用,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教師就自加壓力,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學習課件製作技術,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
㈡ 在教學中用信息技術解決了哪些問題
隨著當今社會知識信息激增和「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展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 人的認識不僅僅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更多的是在外界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活動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整合,能改善傳授式、接受式學習方式,加強學習過程中的指導性、探究性,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懷參與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教師的觀念轉變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筆和黑板是絕對不行的。而中學數學,由於學科自身的特點,的確沒有某些學科形象、生動、具體,學生學起來容易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並能在教學中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不僅是在公開課、研究課中使用多媒體,更要在家常課中普遍使用,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教師就自加壓力,努力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學習課件製作技術,提高自己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課堂教學,有助於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而龐大的書庫也只有有限的資源,況且教師還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頁一頁地翻,這個過程耗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網路信息為教師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教學資源,為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開辟了一條捷徑。每個教師只要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下載,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大大節省了教師備課的時間. 隨著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遠程教育網路的建立,給教育工作者創建了一個龐大的交流空間, 大量的練習型軟體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體的出現,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所學的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了個別輔導式的教學。在此過程中,計算機軟體實現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題、評定等,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因此,數學教學需要越來越多地體現出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原本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逐步顯現出了它在數學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良好的興趣就有良好的學習動機,但不是每個學生都具有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但「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知道而沒有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想辦法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傳統的教學和現在的許多教學都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把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和單調的課堂內,使其和豐富的資源、現實完全隔離,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日益衰減。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於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激發動機和興趣。這充分說明了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 四、教學要善於運用信息技術 中學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及邏輯性強的特點,而信息技術對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強大互動式特點使多媒體課能充分創造一個圖文並茂的、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中出現的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多媒婆體輔助教學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極大地激起學生探討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初一教學全等三角形這一章時,學生對通過平移、旋轉、翻折能重合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這一概念沒有感性認識,雖然在一些簡單的題目中能按部就班,但在面對一些圖形復雜的題目時,就找不到對應點、對應角、對應邊了。這時,如能使用多媒體,使三角形動起來,這樣學生就能很形象的看出哪兩個三角形全等,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起來就輕鬆了。多媒體手段的使用在函數的教學中也必不可少。如在初三講在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章時,通過多媒體,學生在看到通過列表、描點用光滑的曲線畫出圖像,得到拋物線是二次函數的圖像時,學生很興奮,都想要自己畫一下。再將拋物線沿X軸Y軸左右和上下平移時,拋物線的變化情況,學生能很直觀地得出函數的平移法則,而且記得很牢,對對稱軸左右兩側是上升、下降學生也能自己得出結論。對於像講函數圖像與性質時採用多媒體的教學,便於學生切實理解。動畫模擬不但能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憑空想像、似有非有、難以理解之等,同時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產生特有教學效果。
㈢ 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解決教學中的哪些問題
學習了來信息技術之源後,我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可以解決教學中的這些問題:
一、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有些內容光憑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的情況,這時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的道理簡單化,化難為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獲取網路信息、擴大課堂信息量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和老師能在網路上進行有目的的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並把這些資源融合課堂教學,還可以利用數學化平台和信息資源,生生、師生之間展開討論,並通過資源收集再利用、再發現知識。
三、信息技術幫助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回歸課堂。 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㈣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解決教學中的哪些問題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規模在中國的不斷高速擴大,信息技術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已從理論走向實踐,走向發展,對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僅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成為對學校、老師的評價標准,到今天也成為許多有條件學校的教學常態。
在這種形勢下,許多教育工作者改變了觀念,積極投入到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掌握、運用中來。廣大教師也掀起了自製教學課件的熱潮,在網路中能查詢到的有關教學的各種影音素材、備課資料、教學課件已數不勝數。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常規。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是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獲取知識,單靠聽覺只能記憶約1/6,單靠視覺,只能記憶約1/4,而同時使用視聽兩種感覺,則能記憶大約是2/3。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運用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1。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高投」與「低效」的問題,引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整合,即應用於課堂教學時,他們就體現出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進而解決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低投」與「高效」的問題。低「投」不僅包括硬體設施、設備的低資產投入,而且還包括師生精力和時間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學過程的快速度和教學水平的高質量。下面,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來分析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1.1 實踐中驗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多媒體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視頻展示台、計算機、數字投影儀、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話筒、無線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於一體,實現圖文並茂、聲畫並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勢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於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相關文章論述很多,不同學科,其多媒體教學優勢發揮的程度也不一樣。大致歸納如下幾點: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②圖文聲像並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元認知,多感官接收)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動態呈現)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便於交互)
⑤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虛擬再現)
⑥無限重復,加強記憶,克服遺忘。(符合人類重復記憶原理)
⑦針對性強,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
⑧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1.2 應用中發現多媒體教學使用的問題
誤區一: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崇拜」現象。目前,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建設多媒體教室,老師更是積極採用多媒體教學實驗。學校和老師的這種積極態度我們應該肯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並不排除「趕時髦」和「盲目崇拜」的傾向。據分析,發現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專業幾乎所有的課程、每一節課都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一天下來少者要聽六節課的多媒體教學,多者要聽十節課的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每天眼睛盯著屏幕的時間就是270分鍾到450分鍾。多媒體教室窗戶要遮光,不易透風,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很強烈,特別是長時間看著銀幕,悶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頭腦發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賴多媒體教學及全盤化的多媒體教學,不但發揮不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誤區二:多媒體教學中的「霸權」現象。現代教學中,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更多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幾乎都「退居二線」,成了被動的教和學。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更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誤區三: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包辦」現象。現代教學中,傳統媒體有粉筆、黑板、標本、模型、掛圖等;電子媒體有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等。但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但代替了粉筆黑板,還替代了其它媒體的地位,「包辦」了所有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替代了一切,成了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權代表。這種全盤「包辦」必然帶來問題,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脫離開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的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激發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產生許多遺憾,如果藉助黑板這種「靈感」就會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採取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因為有的教學內容根本就不適合多媒體表現,多媒體不是萬能媒體),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包括傳統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誤區四: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實驗」現象。實驗教學最大的特點在其實踐性。利用多媒體模擬不能實踐的實驗和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將所有的試驗都企圖用多媒體來代替,即有條件完成的實驗也採用多媒體模擬,而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用多媒體來代勞實際的實驗對老師來說確實輕鬆了不少,但對學生的試驗學習就會打折扣。
誤區五: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花樣」現象。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使用多媒體為教學注入了許多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過於抽象、死板單調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教師在感到驚喜之餘,往往對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效果,比如動畫、聲音、特效等愛不釋手,將它們統統都用到教學中去,使自己的電子教案或多媒體課件每次點擊滑鼠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看的眼花繚亂,聽得心裡厭煩,這樣不但沒有起到呈現知識點的作用,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
2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實踐證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眾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存在的多個誤區,通過總結,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2.1 輔助性願則
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管計算機發展到什麼水平,它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用機器取代教師,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的教學,這種設計思想,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違背了國情。對信息技術教學,不能過分誇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
以製作多媒體課件為例,有的教師設計製作課件,其目的就是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課件,覺得課件設計的長度越長越好,其實,課件的設計是不能代替教師上課的,課件只起輔導教學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所作的點撥、引導、方法指導、分析講解等都是課件無法預先設計的。
例如這次非典時期,北京市的中小學停課,清華附中充分運用網路進行教學,使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的教學錄像在網路中播放,並運用校園網平台實時答疑解惑,發收作業,組織活動,有的班還在網上開了班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但返校時,同學們都反映了學習效果不如在校學習好,因為這樣的教學,學生缺少了最真實的交流和溝通,缺少了很多在課堂之中我們常見的相互啟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實的情感,少了讀讀、背背、想想的環節。而這些才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2 適宜原則
適宜就是合適和相宜。所謂合適,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所謂相宜,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切入點。
有的教師完全依賴於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整堂課都在擺弄設備,好像是很熱鬧,卻忽視了學生的練習和參與;有的教師全不以為然,一整堂課都不用,手捧傳統不放。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片面的。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用呢?這都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加以考慮。例如需要提高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尤其是對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再以直觀形象代替形象思維就是不適宜的;在想辦法彌補教師自身素質缺陷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教師的朗誦,因普通話不過關,比不上專業人員時,我們可以用錄音;教師的板書因書法不夠美觀,我們可以用幻燈片;當形象思維發生偏差時,我們可以用影像來糾正;當教師和學生因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能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當學生因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想像課文中所述的實景、實物時,我們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加以彌補。總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維課程目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落腳點
三維課程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學科性質和思想,用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具體的方法來落實學科的知識技能目標;而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明白「知識技能」教學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對其教學目標也要瞭然於胸,並盡量明確的告知學生。「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他是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相同的知識技能採取不同的「過程與方法」時,學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應用類型,有效地發揮各類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
2.2.2 「雙基」教學是信息技術應用的切入點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R.Anderson)從廣義知識的角度把知識分為兩大類:陳述性知識(符號、事實性知識和語義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智力技能和認知策略)。信息技術應用的設計,應根據不同知識教學對信息資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學習者認識活動的心理規律,設計信息技術應用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⑴符號、事實性知識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可為學生提供促進「多重信息刺激編碼」的教學環境,或創設真實情境的教學環境。如,新課程注重對學生英語語感的培養,要獲得「語感」能力,學生需要具有理解情境意義的生活經驗圖式,需要在語感水平上掌握基本的詞彙和表達法。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同化新知識的語言圖式是不完備的,這就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提供可控制的語言情感的教學環境,這種環境能給學生提供參與反應的機會和進行反應的充分時間,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情境交際教學法」以其獨特的優勢受到廣大教師的歡迎。
⑵語義知識教學的信息技術應用
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情境性材料、呈現先行組織者等,有效促進選擇性編碼、選擇性組合和選擇性比較等精加工能力的發展。如,語文學習就是要「據言會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在閱讀理解的認識活動中,學生需要選擇文章中的某些關鍵信息進行聯想,提取相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經驗,對這些文字元號賦予意義並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豐富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和性格情趣是閱讀理解的必要條件。倘若文章所涉及的事物是學生未曾感知過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來提供「先行組織者」,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新知識的同化點;倘若學生雖有所感知卻未仔細思考,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情境材料,促使學生深層次思考。
⑶范型識別技能教學的信息技術應用
從語義知識轉化為應用技能的條件是,知識正例中的無關特徵要有變化,這些變式性的正例同時呈現有助於概括;在正例之後緊接著呈現反例有助於分化。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正例的多種變式,突出反例的非本質特性,呈現專家解題時的思維操作過程,以如果/然後的外顯方式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完成范型識別技能的形成,可以提高練習的效果和效率。課堂教學的難點不在於「程序操作」的自動化水平,而在於「模式識別」。課堂教學無需題海戰術,而重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分析概括,學會識別模式。以初三數學為例,《代數》部分第十三章函數及其圖像的有關內容、《幾何》部分關於圓的有關知識等,都是比較重點且難懂的概念性、原理性章節,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把抽象性、概括性高的概念、原理轉化為產生式表徵的程序性知識。
㈤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多媒體教學技術融入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它把聲音、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電腦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起來,以形象具體的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搭橋鋪路.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俗話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成功的開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還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並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對此,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例如在教學數學第十一冊,《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教師用課件動畫演示一個戴著不對稱眼鏡的先生走進教室,全班學生大笑.教師故作不「大家為什麼笑?」生甲:「這個同學的眼鏡怎麼一邊大一邊小啊?」教師問:「那麼這位先生應該戴一副什麼樣的眼鏡?」生乙說:「應該戴一副兩邊鏡片一樣大的.」教師說:「你說的真對,生活中的許多物體,一般來說,對稱的比較美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軸對稱圖形」.這樣以日常生活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場景引入新課,尋找生活當中的數學設計,不但通過多媒體進行講解還能滿足學生視覺直觀需要,激發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藉助動畫技術引導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難點.
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電腦多媒體可以利用自身的豐富的色彩和動態的變化功能, 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分析問題的已知條件,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同時,能夠有效地進行一題多變,多題一解,一題多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引導探究,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這樣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提供了方便.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輔助自己的教學,把多媒體技術融入到小數學科教學中,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例如,在教學和、差、倍、分的問題上,我運用flash製作課件進行教學:小猴有50個蘋果,比小熊的2倍還多10個,問小熊多少個?我用閃爍的線段圖表示,同學們很容易讀懂其中的數量關系.在小學階段這是比較難理解的倍數問題,但用課件教學大多數同學都能迎刃而解.再如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時,為了在課堂使學生產生新奇感,探究合作,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重、難點,我就剪切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情景,先放映鳥巢,和水立方場景.同學們的興趣激昂,注意力集中,接著播放奧運會開幕式的時間,少兒節目播放的時間,新聞聯播播放的時間…… 通過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形成認知,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使他們跟隨教師一起研究新課內容,探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品嘗到自己發現和學習的樂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三、藉助多媒體課件分層練習,鞏固新知,提高效果.
在練習鞏固中,藉助多媒體課件分層練習,省去了板書和擦拭的時間,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提供大量的習題,練習容量大大增加.這時可以預先擬好練習題,運用電腦設置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的突破重難點.當學生出錯後,計算機將事先錄音播放出來,耐心地鼓勵學生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來一次,這符合小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再一次復習鞏固知識.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如我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時,當學生感覺枯燥時,我就運用電腦課件出示了一道「阿凡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一天,地主給阿凡提一條16米的籬笆,要把佔地面積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籬笆圍成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結果都不夠.同學們一看,興趣來了.這樣就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集中地解決了該題.並通過填空、選擇、判斷等多種練習來鞏固新知,不僅吸引導學生注意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運用電腦技術的多樣化,擴開視野,拓寬思路.
2 1世紀教育是一個「人腦+電腦+網路」的教育.而應用網路環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可以提供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具有傳統教學中不可比擬的優勢.課堂學習的內容是有限的,課堂板書和練習題出示往往會佔去大量的時間;教學中如引進信息技術則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引入課堂,綜合運用圖片、聲音、畫等原先課堂上沒有的形式,生動形象的展示要向學生講述的知識,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加大課堂的容量.而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後,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把每一教學環節設置成不同的層次,從課前復習,例題講解,到鞏固練習等,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性地進入相應層次,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內容,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有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這樣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課余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如教學《生活中的數》時,課前安排學生自己通過網路搜集有關數據,學生匯報了: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台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這樣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教學實踐表明:多媒體在小學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給我們的教學工作輸入了新鮮的血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也為創新教育開辟了道路.恰當地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於數學課堂教學的中,適時適量的運用信息技術,就會起到「動一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其最大功效;還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過重負擔,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型人才.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多動腦筋發掘計算機更多的用處,為我們的現代數學教學服務.
㈥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一、依託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的一切認識、求知源於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小學生對外部世界充滿了好奇,每堂新課對學生來說更是充滿著無比的好奇,課堂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授課,會帶給學生變化多端的畫面及特殊的音響效果,刺激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興趣盎然、觸景生情。多媒體展示中,學生通過眼看、耳聽、心想、口說等多種感官訓練,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更進一步探究的慾望,學習的興趣也在不自覺中增加了,教師可在輕松愉快中完成教學任務。
二、依託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素質。
運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拓寬課程資源,看到大山外面的精彩世界;農村遠程教育中的素材就是有效的資源,把絢麗多彩的世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時間利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他們所喜歡的動畫片、故事片、安全常識片等。通過觀看綜合資源片不僅教育了學生崇尚科學,珍愛生命,而且還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拓了學生對人生的思考,提升了學生的素質。
三、依託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有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的教學課件,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可更好地解決知識重難點。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對於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教師是通過板書分析、提問探討的辦法來解決。用多媒體手段後,可以把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成問題場景,在直觀形象的演示中,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解決了老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問題。教學內容從抽象轉為具體,從復雜轉化為簡單,從不可見轉化為可見,從平淡轉化為生動,這樣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有利於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四、依託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新時代的教學理論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多媒體運用圖、文、聲並茂,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的情境,刺激著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製作課件,構建一個個問題情境,課堂上進行適當操作、控制,就能通過各種問題情境的變換,去觀察問題、發現問題、驗證結論、體驗本質、歸納和發現新結論。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從觀察、判斷、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新型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設計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課,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課堂上教師創造條件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去探究,主動地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
五、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手段,作升華的小結,布置多樣的作業。
完整的課堂教學過程,小結與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對一堂成功的課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傳統的小結給學生的印象不深。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後,聲畫與共,表現力強;用演示文稿展示一道材料分析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得出答案就是這節課的核心內容;還可播放本堂課的重點片斷,作為本節課核心內容的升華;根據目標要求,將教材中的重難點編成有分量、有代表性的幾道題,學生通過所展現當場鞏固練習或課後作業,學生可以直接從信息化環境和教學資源中獲取知識;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獲取課程內容,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六、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促進教師的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信息技術幫助教師備好課,促進學生學好知識,而是應當科學地把信息技術通過課堂展現給學生。學校要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校級信息技術培訓,促使老師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組織教師經常練習課件製作,定時評比出優秀的課件,然後展現給教師進行互相學習。教師講課應以多媒體為主,這樣可鍛煉老師們的電化教學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在教學進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力和積極的個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學會大量的獲取信息方法,學會快速的處理信息。課堂教學所用的教材畢竟不同於網路信息,網路信息無限的豐富,能無限的充實學科教材的內容。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擴充教材內容,優化學科教學,加大學生信息量的獲取,開闊學生課堂學習的視野。
總之,面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熱」,廣大一線教師應靜下心來,認真研究和領會課程整合的實質與精髓,避免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真正的整合應是該用時就用,不該用時就不用,要用得恰到好處。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及教學方式,必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信息技術和學科的整合,對於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以多媒體化、網路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把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問題變成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點燃了學生創造火花的火種。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充分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課堂教學預期的目標。提高認識,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為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優秀人才做好准備。
㈦ 信息技術應用可以解決教學哪些問題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隨著信息內技術的高速發容展,網路規模在中國的不斷高速擴大,信息技術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已從理論走向實踐,
㈧ 如何解決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已成為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們在運用它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誤區。如:過度依賴、主次不分、內容繁多等。
關鍵詞:信息技術;主次不分;內容繁多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已悄悄步入了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它憑借自己獨特的優勢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活力,發揮出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過度依賴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並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過信息化達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但是,在實施課程教學過程中好多人在這一點上出現了誤區:他們認為,新課改每一節課如果沒有用到多媒體網路,或者只用了幾分鍾的計算機,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課,甚至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好課」的局面。這些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備課時把主要精力放到課件的製作上,忽視了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設計。這樣的課往往是華而不實的。
二、主次不分
教師,我們教學的目的是: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操。但是,一些教師在製作課件時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針對性,造成嘩眾取寵的負面影響。在一些公開課中,常會發現一些課件,插入過多的動畫、聲效,花哨得好像一些娛樂課件。當然,設計者的本意是增加課件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事與願違,一些幼稚的畫面和聲音常引起學生的鬨笑,反而擾亂了課堂秩序。這樣做雖強調了藝術性,但忽略了學科的科學性,影響了教學效果。其實我們在選課件時不必特別美觀,也不必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別豐富,涵蓋的知識點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夠成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或情感激勵工具,教學中發揮到實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不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中心,而是以多媒體為中心,文字、圖片接連不斷,教師全身心投入到多媒體的放映上,無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自主思考時間也被剝奪,更別提合作學習了。試問:如此的多媒體課還是好課嗎?
三、內容繁多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課件的製作無原則地增加密度,學生應接不暇。雖然多媒體在教學中可以將聲音、圖像、動畫等整合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以提高課堂效率。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堂課如果含量過多,內容過快,學生會很難集中注意力,呈現的信息切換過於頻繁,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及時轉移。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盲目加大教學密度,即使圖文聲情並茂,學生也經常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總之,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將信息技術應用到課堂的終極目標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我們應合理有效地將這種手段和工具運用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去,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㈨ 談談怎樣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語文教學問題
課程標准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信息技術手段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生動、直觀、易於為學生所接受,因而贏得了眾多語文教師的青睞,並被廣泛應用於課堂教學中。但在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造成使用效果低甚至起到反作用的結果。我認為,這是教師在選擇內容與時機的把握上出現了問題。要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心選擇內容。
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深思熟慮,力求准確高效。
1、所選內容要貼近文本。
信息技術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因此它的內容必須貼近文本,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選內容與文本出現偏差甚至背道而馳,就會將學生的思維引上歧路,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2、所選內容要貼近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選擇內容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多考慮,要從他們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出發,選取合適的內容。例如,本次評選我上交的口語交際課例《說名字》中選用了兩首歌曲,但課後反思卻發現它們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距。在學生說完自己名字的含義後,我播放了歌曲《母親》,讓學生邊聽歌曲邊回憶和父母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感受父母對他們深深的愛。這首歌曲是近幾年流行的,學生耳熟能詳,當聽到「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看到那熟悉感人的畫面時,學生自然融入到歌曲所創設的情境中,他們一個個表情嚴肅,多個學生熱淚盈眶,學生情感的閘門被打開,為後面向父母訴說感激之情的環節安排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運用。而為了升華學生對父母感恩之情,我選擇了我感受最深的一首歌曲《燭光里的媽媽》,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首歌曲播放後取得的效果卻遠遠不及《母親》。冷靜下來思考,我發現了症結所在。這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學生沒有聽過,歌曲所表達的內涵對於尚未經歷目睹母親因操勞而衰老的學生來說還理解不到,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恰當把握時機
信息技術手段必須要用在合適的地方、恰當的時段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它的效力,因此必須注意把握時機。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確實,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激趣引入這個環節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出好的課堂開頭,達到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起學生求知慾望的火花,使他們能情緒飽滿地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
2、要用在重點解讀之處。
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應緊扣課堂教學目標進行,為解決教學重點而服務。教學中的內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數是學生所未知的東西,而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須跨越時空,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和文本零距離接觸。信息技術手段在這一點上具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教師在教學時可合理加以運用。
3、要用在難點突破之際。
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教師無論怎樣啟發誘導學生都無法感悟,面對這樣的難點,信息技術手段有時卻能輕易將之突破。我在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為讓學生深刻領悟圓明園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損失,啟發學生想像卻收效不大。當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圓明園昔日美輪美奐的畫面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奇珍異寶時,學生發出了一聲聲的驚嘆,再經與圓明園毀滅後的斷壁殘垣對比,學生在唏噓中有了深刻感受,這一難點不攻自破。
4、要用在情感升華之時。
情境是打開學生情感大門的金鑰匙,學生的情感變化要經歷一個過程,在情感醞釀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特定的情境激發才能得到升華,而信息技術手段無疑是一種有效地選擇。我聽過一節感受很深的課《狼牙山五壯士》,教師的講授很一般,但在最後學完五壯士跳崖的片段後,教師播放了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壯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畫面,那氣壯山河的聲音一瞬間占據了學生的心田,那畫面久久揮之不去,學生對五壯士的敬佩之情瞬間得到升華,這短短的畫面勝過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三、已被證明的有效使用方式。
在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學環節中已得到證實。
1、寫字教學。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師的板書缺乏示範性,而運用課件展示生字的寫法直觀、形象、規范,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已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寫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配樂朗讀。
再好的歌手清唱歌曲也達不到音樂伴奏時的效果,這也側面見證了配樂的作用。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而藉助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因此配樂配圖朗讀的效果已被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所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