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組工作中可以通過哪些方面促進示範效果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小組合作學習」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指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活動的組織往往流於形式,小組活動停留在膚淺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層面上,沒有達到同學之間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溝通、互動、探究的效果。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達到預定的目的,下面我結合日常的教學談點自己的體會,不足之處懇請在座的能給予指正!一、如何樹立團隊精神和合作的意識在組織交流活動時我們要通過適時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每個成員都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如何、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每個成員自身的努力,它必須要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之間的溝通、合作、求同存異、相互促進。在小組成員取得進步的同時,讓他們切身地感受到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蘊含著集體的榮譽。實踐中我們時常會發現,當我們一句激勵的話語關注到群體的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就會逐漸產生;當我們的教育評價經常關注到小組的發展時,他們的團隊精神也會逐漸得到培養。如:「第一組的成員在討論問題時都在積極地發言,認真地傾聽,他們合作一定會很成功!」「你們小組的成效如何能否向大家匯報一下?」(讓學生匯報結果是代表一個群體的意見,小組成員一定會引以為榮,也一定會認真聆聽,還會做好補充的准備。)「老師發現,張悅同學在做試驗時遇到了困難,小組的其他同學都來幫她,使他們小組的同學都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讓我們為他們賀彩!」「誰願意代表自己的小組來演示演示這個過程?」……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就是需要我們這樣不斷的引導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我們不僅要讓他們在小組的成長中逐步感受到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的快樂,而且還要教會他們客觀地看待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更好地激發他們集體的榮譽感。二、如何對合作學習予以必要的指導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盡管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一些合作學習的方式,但學生除了在小組中很無序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外,並沒有產生較深入的合作成效。為什麼會導致這些因素產生呢?我認為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把自身融入到其中去,把自己游離於合作群體之外,沒有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和指導,不知道他們正需要什麼,遇到了哪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自己要轉換轉換角色,蹲下身子去與學生交往,把自己當作小組長或小組的成員,身體力行地參與其中,給學生一些示範,給他們一些切實的感悟和體驗……(上周二李春虹老師開設的那堂課在這方面就給了我們很好的示範……)其次是,缺乏得力的組織。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培養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能很快把握合作學習的內容,並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策略,能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組織好大家有序地開展活動,調動全體成員積極參與,能對合作學習的成果作簡要的總結和評價。最後,我們還要不斷地通過示範、引導,使小組成員逐步體會到,在參與小組活動時,除了主動發言、積極協作之外,還要學會認真傾聽、仔細觀察、深入思考並提出合理的建議。通過這些過程使學生意識到,在別人的啟發、引導下,自己思維、靈感等技能就能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逐步的鍛煉和提升,學生們合作學習的慾望就會更強烈。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可以採用「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這樣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第一步,自己先讀一讀課文,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有哪些問題要和大家一同探討的。第二步,在小組長的組織安排下,在小組內談一談自己學到了什麼,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共同討論,要注意傾聽和思考別人的看法。第三步,小組選出代表,在全班匯報學習結果。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我們要不斷深入各個小組,幫助小組長組織、協調,鼓勵小組成員參與、互動。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既能對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調控,又能使學生明白,在本次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自己承擔的角色是什麼,應該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如何展示自己、關注他人,與同學相比,我還存在哪些不足……我們只有在學生自己明白了什麼是合作學習,怎樣才能更好地合作學習的前提下,才能在小組活動中努力發揮自身的優勢,找准自己的位置,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才能更有序、更有效地進行。三、如何把合作學習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新課程已經在我們學校實施了四個年頭,我們大家都明白新課程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們常常需要綜合運用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教學中我們時常會提出探究問題後便急於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樣就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使他們體會不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再者是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就馬上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要麼是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參與,要麼是亂哄哄一片,不著邊際,不切要點……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是安排與沒有安排一個樣,活動後的效果不理想,我們還得回到原來提出問題時的環節重新引導,這樣往往是事倍功半,既浪費了時間,又讓學生失去了信心。例如我在教《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曾組織學生討論過這樣一個問題:「小紅軍為什麼背著一塊發黑的牛膝骨來騙首長離去?這體現了小紅軍的哪些品質?」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些學生竟說:「老師,牛膝骨很有營養,他為什麼不熬湯喝呢?」不僅引得大家鬨堂大笑,而且還費了許多周折把他們引到正題上去。吸取了這次經驗之後,我在第二次教這篇課文時,事先就讓同學們把這個同樣的問題在小組內進行了一番交流,同時在小組交流時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給予他們一些引導——這是怎樣的一塊骨頭?他為什麼要背著它?等相關的問題,在集體交流時小組選派的代表都發表了很好的見解——這根本就是一塊早就該扔掉的骨頭。他捨不得扔掉是因為在這樣的草去上實在找不到別的食物了,在餓得無法忍受時他才把它拿出來,哪怕聞一聞、看一看也滿足了……通過這樣的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對小紅軍這一英雄人物形象的認知,也達到了教學目的。通過這些教學的體驗,我體會到教學的設計只有通過必要的引導和圍繞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成效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四、如何創設小組合作學習的機制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大都比較多地安排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但學生的交往共處、合作探究能力並沒有得到很有效的培養,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是,沒有認真思考哪些內容、哪個環節適合合作學習;二是應該以什麼樣的形式(二人小組、四人小組、六人小組、師生合作等)合作學習;三是,怎樣指導和調控學生的合作學習。通過幾年的實踐我認為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抓住一些有利的契機,適時組織合作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1.當學生人人都想參與的時候,可以組織小組合作。有時候,哪怕是安排單一的學習活動,如給漢字組詞、詞語接龍、朗讀優秀作品等,學生都有能力參與,都有表現的慾望,但教學中又不可能給每個學生在全班表現的機會,這時安排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既給了大多數學生實踐的機會,又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他們的表現欲得到滿足,還有利於我們從中了解到一些相關的教學反饋,適時調整課堂教學。2.當急需要與人溝通的時候,安排合作學習。教學活動如果真正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如果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與文本、與教師、與同學的心靈互動,那麼,學生就會產生與人交流溝通的強烈願望。他既想讓同學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也想了解別的同學的所感所悟。這時如果及時安排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必然能營造出探究的氛圍,碰撞出創新的火花。3.當需要協作完成的時候,及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有些教學內容,本身就蘊涵著很強的合作學習的要求,如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等。這時我們如果抓住契機,適當安排小組活動,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還有些教學內容,學生一個人操作,單調重復,費時低效,也可以小組活動協作完成。學生在協作完成的過程中,不但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感悟和體驗,也使合作、交流、共處的能力得到培養。4.當學生遇到困難需要及時幫助時,安排小組活動。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必然會造成不同的學習能力,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在一個班級中,肯定會有一部分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有些可能會產生較多的困難。如果這些困難都要我們去幫助他們解決的話,一是沒有過多的時間;二是效果也不如小組合作的提醒和幫助更感性和易於被學生接受。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小組同學之間的啟發、互動,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他們中間所蘊含的潛能就會得到更充分的發掘,有時還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五、如何通過適時的評價促進小組發展對小組的成長來說,及時恰當的評價非常必要。在小組的使用中,我們要注意給各個小組相對均等的參與機會,對合作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面向各個小組的評價,也就是我們要給他們建立「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評價機制。對小組合作成效的反饋,要立足於發展的原則,使學生明白,自己小組的活動與其他小組相比存在著哪些優、缺?讓他們明白該保留什麼,改進什麼?使老師的評價成為學生更好合作學習的動力。我們還可以通過運用一些生動活潑的、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示評價的結果。比如:評比欄、創作園等。總之,培養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是新課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如何通過組織學生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來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是我們每位教師都在積極探索的課題,所以我們要主動投身到這項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積極思考、勇於實踐、不斷探究,走出一條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之路。
㈡ 語文課堂怎樣實現學生的有效自主學習教研活動案例
21世紀是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託的新世紀,是一個「知識化,學習化」的時代。未來社會需要會生存、會學習、會創造的人,未來的人才要有很強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創造性地學習,必須對語文課堂進行科學自覺地選擇和實施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科學習能力。
一、激活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它是驅動人們去完成某件事情,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出發點。一般情況下,動機越強,由動機所支配的行為便越發堅定,且表現出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而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外露在「興趣」上。那麼,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1、以「趣」激「趣」
鑒於兒童的年齡特徵,心理學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潛在慾望。例如,我在教學《草原》一課時,設計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學過程。我創設了「小導游介紹草原美麗風光與風土人情」,「寫草原廣告詞」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把這一學習情境一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激發兒童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後由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介紹草原,使學生的興趣一直延續下去。「趣」得實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鮮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激活其「興奮點」,少年兒童尤甚。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一句話充分闡明了「新鮮、新奇」誘發學生積極的效用。不難想像,墨守成規,千篇一律的課堂怎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呢?故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新激趣,時常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就強調課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游戲》時,我就讓學生一邊做著有趣的游戲(掰手腕),一邊享受習作的樂趣(在語言實際運用中表達真情實感)。因為「新」,使兒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釋放,敢於大膽的想。因為「新」,使兒童在快快樂樂的心境中習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師只有以真誠、強烈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以情動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許多知名語文教育專家也提出「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教師的感情投入,沒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學藝術。」「教師上課要有激情,要用教師的情感打動學生,這是解決教學藝術的重大前提。」「教師要善於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魅力通過有聲的語言傳遞到學生的心中。」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課堂上,教師不斷地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學生雖然有接收能力,但並不一定樂意接受,關鍵在於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詩文都是以情鑄成的,教師講課時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給人以啟示、以鼓舞、以力量的東西了。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情節......帶著濃烈的感情去教,讓學生閱讀、思考,學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潤,主動學語文的勁頭才會更足,學習自然就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效果的成功與否,是以教師的情感表現深刻與否為基本條件的。忽視情感的傳遞熏陶作用,教師無情的教、學生冷漠的學,會大大降低教學的質量。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明,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由此看來,教師情感投入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變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學中去,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著力引導學生積累、創新
從教育發展的階段來說,傳統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這從2000多年前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心理學的蓬勃發展,教育已走向「人的發展為本位」的階段。信息產業、知識經濟不斷地沖擊著傳統思維。於是「創新」便顯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但「創新」是要有基礎的,是要在原有的積累上進行的。離開了基礎,我們的創新便成了空中樓閣。所以,分析兩者關系應該是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小學語文教學更應重視這一點。
1、積累語言
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厚積」才能「薄發」,我們經常說的「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都是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學,重視積累勢在必行。
(1)多讀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彙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系統。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頭腦里只不過裝滿了一堆「死」的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後,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例如於永正老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就將第一課時幾乎全花在讀上,讀通,讀懂,讀會,讀好。
(2)說寫結合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個重要機制。語言文字的訓練要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落實到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上。我執教《貓》這一課時,在教學剛滿月小貓的可愛與淘氣以後,運用多媒體技術顯示小貓的淘氣可愛、生機勃勃的多幅動態畫面,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隻小貓,將文章的第三人稱改成第一人稱講述,這樣,學生目睹動態的圖像,耳聽動聽的聲音,興味盎然、聲情並茂地表現出小貓的惹人喜愛,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可謂絕妙之筆。又如特級教師徐善俊老師教《記金華的雙龍洞》,在充分認識了內洞外洞及孔隙的特點後,教者不是就此結束全課,而是設計了這樣的說寫訓練,「我們跟著葉爺爺玩了半天,現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你不想和他說幾句嗎?」啟發學生或贊美雙龍洞,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感謝葉爺爺,寫出這么好的文章供我們學習,簡述學到了什麼;或告訴葉爺爺,我們的家長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鄉的美景寫出來,先說後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歸納中心再不是索然無味的了。
誠然,積累語言並非只有這些,其他的諸如多欣賞精彩片段,課外讓學生多做讀書筆記等均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
2、引導創新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創新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會質疑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古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質疑的重要價值。的確,在「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質疑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標志。
A、保證質疑的時間。質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過場,所以,應該在時間上給予充分的保證。
B、處理好質疑的時機。一般上語文課堂質疑或是課始從題目處質疑;或是課中針對內容理解方面的質疑;或是課後查漏補缺性質的質疑。比如《秋天的懷念》一課,我們不妨讓學生從課題處質疑:「懷念什麼?」「秋天的懷念是什麼意思?」再如學習《挑山工》一課,我們不妨抓重點句「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他。」讓學生質疑:「這個它指什麼?」「為什麼我需要它」抓住了這些問題,可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C、教給質疑的方法。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發問。所以引導學生從「不」問」到「敢問」再到「會問」還涉及到一個方法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這些方法有:①從題目處質疑;②抓重點詞句、關鍵語句質疑;③從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④從文章前後聯繫上質疑;⑤從文章重復處質疑⑥從標點處質疑等等。
總之,質疑是凸現「創新、自主」的最好手段。當然,質疑後要析疑、解疑。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補益。
(2)讓學生會辯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辯論(討論)機制能夠極大地調動兒童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辯論中主動,在辯論中創新,在辯論中提高。
A、辯在重難點。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組織學生辯論,可起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比如《凡卡》一課,文章最後寫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個甜蜜的夢。這是作者一種委婉的寫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過是個美麗的夢,是「含淚的微笑」。學生不易懂。一位教師在教學時,針對學生的分歧:一方認為爺爺收到了信,另一方認為爺爺收不到信,組織學生辯論,要求從課文中找出答案來說明。結果學生聯系當時社會背景,聯系凡卡寫信封等情況來說明。更有一學生說:「即使爺爺收到信,也不會帶他走,因為爺爺當初就是養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裡來的。」另一學生馬上補充:「是的,這個結尾有力證明了當時社會中窮人命運的悲慘,今天我們卻......」思路一經打開如泉涌......
B、辯在疑問處。在課文之中看似疑問的地方組織學生辯論。比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第二部分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陳賡說,『我受騙了!』小紅軍真是騙陳賡嗎?」學生在辯論時明確正是因為這個「騙」顯示小紅軍的倔強的性格,顯示他寧死也不連累別人的高尚品質。「騙」字不但用得准,而且用得巧。
C、辯在恰當時。辯論畢竟屬於一種較為高級的口頭表達、思維訓練的活動。教學時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寧缺勿濫」,萬萬不可盲目亂用。
三、讓學生學會合作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但在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方式的轉變時,有人將合作學習理解為課堂上討論學習,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合作學習不僅指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討,也包括學生在課後與夥伴、老師、家長、同學等的交流,學生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應該都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合作學習應該滲透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我在進行「保護環境,讓我們行動起來」的話題作文中,首先課前把學生分組,對當地水資源污染狀況進行調查。A組考察當地河流情況。同學們發現,水面上漂浮著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一股股濃烈的氣味相當刺鼻,河邊居民區垃圾成堆。B組去當地環保部門采訪有關的負責人,通過訪談找出水資源污染的原因及政府對此的舉措。C組對河水受污染的危害狀況進行生物實驗。學生把五隻玻璃魚缸里分別盛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後分別倒入一小勺農葯、洗衣粉、工業廢水、洗潔精、洗發精,再把五條金魚放入不同的魚缸中,觀察金魚的存活時間。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調查資料,提出問題,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然後讓學生針對「在環保中,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獻計獻策。最後學生根據調查、采訪、實驗、討論、探究的情況組織成文。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環保意識,而且小組合作學習也取得了應有的效果。
四、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要如此必然就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學習。一節課,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應當是這樣的:保持良好的心境進入課堂;在深入學習當中,由於教師的引導得法可能會產生高昂的情緒;在此狀態之下,教師、教材、學生一切完全默契,學生的情緒就會變為激情,此時,課堂上就會爆發出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學生學習就進入了一種「自能」的狀態。換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營造平等的參與環境
教師要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信息渠道能夠保持暢通。教學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綠色平衡」。愛因斯坦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訓練、誇大的權威和沽名釣譽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師應該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寬容,要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語文課堂推崇真實,允許「實話實說」;鼓勵爭議,允許「自我表現」;倡導創新,允許「挑戰權威」;激發想像,允許「異想天開」。這樣才會真正讓語文課堂變成「任鳥飛」的天堂,「憑魚躍」的大海。
2、滿足成功的情緒體驗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期望」存在的價值。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期望,學生自己滿懷信心,期望才有可能傳遞、接受、生效,在這期間成功的「情緒」體驗起到了關鍵作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擅於創設成功機會的「最佳區域」,使師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轉為「成功」的情緒體驗,長此以往,師生就會把成功的體驗與學習的愉快等同,從而去追求成功的體驗,進而強化學習動機。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教到「我彷彿聽到爸爸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一句時,讓學生感情朗讀,但學生感情平淡。此時,老師仍不慌不忙,創設情境。以錄像再現「維和英雄遺體歸來的場面」的情景,再讓大家談談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他的犧牲是為了什麼,兒子此時是什麼心情?學生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開朗的味道,領悟到「這句話寫出了一個維和戰士對和平的渴望,作為兒子,怎能不理解父親的心願。」這樣充分理解後學生再讀,效果大不一樣。上例中,老師針對難點,並不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先思後釋,先放後收,先扶後放。遵循認知「最近發展區」的規律,結果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這樣一來,不僅學生享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也體味到了突破難點後的興奮,教與學達成了默契。
隨著新課程的廣泛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㈢ 怎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貫徹《語文課程標准》,全面培養小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生存、生活實踐能力,及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與方法,具有優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語文現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在進行新課程理念下實施一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有新的體會。下面再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體會。 一、轉變觀念,重塑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教學內容的制定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控制者,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探究、創新意識被嚴重束縛,不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持續發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的角色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誘導者和輔導者。教師角色的改變,首先要充滿期待,傾注熱情地對待課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觀念,要准確理解新課程理念,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還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習。如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百花園六「語文大課堂」中的「慶祝六一聯歡會」,要想把這一綜合性學習課學習好還真不容易,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還要有極大的熱情,還要向學生學習,有條不紊地組織、引導、誘導學生走進聯歡會。充分發揮學生愛唱愛跳的特長,才能把這節課上得生動,有趣,久久難忘。從講台走向學生,將課堂教學的視線集中到學生身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只有當教學觸及到學生情感的琴弦,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興奮起來時,學生才會表現出興趣。教師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 1 精心設計導語。「導語」是一堂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第一座橋梁,好的導語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教《慶祝六一聯歡會》,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同學們,你們喜歡唱歌嗎?(「喜歡」學生滿臉笑容、異口同聲地答道)好!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來唱一唱歌,跳一跳舞,一起走進音樂天地,好不好?(「好!」學生又一次響亮地回答)。簡單的幾句話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 2、創設情境。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應藝術地展現作品中所描繪的那種意境.小學課文都充滿了生活情趣,要讓學生體驗這種情趣,教師就得努力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秋天》一文時,我在黑板上畫上樹葉,課件中把落葉設置成飄落下來的動畫效果,給學生營造了置身秋天落葉紛飛的情境。課一開始,引著學生去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想像秋天的比喻,很快就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在整堂課,我以「充滿詩意的秋天」這句話貫穿每一個環節,讓學生體會「稻子熟了,像鋪了一地金子。棉花露出了潔白的笑臉。紅瑪瑙似的高粱點著頭」等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這樣教學,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每個教師都應是一名出色的演員,以豐富有趣的語言、真誠的情感進入每個角色,使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成效。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啟發,合作地學.《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合作二字,而小組學習是課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組學習積極、有序,有效地開展起來,我們常有這樣幾種做法:1.四人一小組;2.培養好小組長提高小組學習效率;3.每節課安排10至15分鍾左右的時間進行小組學習;4.提出學習的基本程序,基本程序大致可分為:目標定向→獨立學習→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相互評價。事實正是這樣:我們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正如我們不能帶領他們走遍世界每個角落一樣;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正像我們能指點他們邁向我們尚未走過的道路一樣。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以合作為手段,發揮小組學習作用。我經常讓學生先在小組里挑最喜愛的詞句來品賞、交流,讀讀背背,然後再在班上交流。在人物群出現的課文中,如《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中的主要人物波斯貓、燕子、蜜蜂、青蛙等,讓學生談談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麼?這樣,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講,自主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分組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學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由一個被動者變為一個主 動探索者,把學習潛力充分開發出來。 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體現出不同的層次。如在小組討論中,全小組怎樣合作學習,怎樣抓重點、難點,怎樣提問,怎樣討論質疑,教師都要重點指導,適時點撥,由面到點, 由扶到放,逐層深入。 (1)一般性的問題,應多採用「自主」性學習。「一般性的問題」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學習語文最基礎的環節,如識字、寫字,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理解詞語及句子,初步讀懂某段內容,用畫畫、唱歌、表演等形式展現課文情景等;二是指閱讀中難度較小的問題。學生「自主」性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自己獨立思考為主,充分實現個體在語文活動中的自主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設計的各個環節,都應把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放在首位。如教學《廬山的雲霧》一文,課前指導學生自己讀熟課文,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並簡要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課中建議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課文,大膽放手,把權利和空間交給學生。起初,我很擔心這樣的方式流於形式,學習效果差。但在交流的過程中,我意外的發現學生的自主性很強,同學之間有集體讀的,互教互學等,反而產生了更好的學習效果。自主性學習的空間大,在單位時間內個體獲取的信息量多,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 (2)重點問題,應多採用「合作」性學習。「重點問題」指對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關系密切的內容,包括對有關句段的理解,對課文主要意思的把握以及運用語文的規律等。合作性學習主要在課內進行,是以小組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旨在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學生合作學習的主要特徵是: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討論中一般要「傾聽」「交流」「協作」「分享」合作性學習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形式。 (3)難點問題,應多採用「探究」性學習。語文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難問題,應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像課文中的有關自然科學,耐人尋味的課文結尾等,凡是產生疑問的,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對象。在四年級語文教學《新型玻璃》一文中,教師將學生質疑提出的問題經過篩選歸納,成為兩個主問題:1、課文中提到了哪幾種新型玻璃?2、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麼?這兩個主問題綜合、集中、覆蓋面大。教師就以這兩個問題為憑借,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這既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又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效的學習方法。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應在教學中予以關注和重視。 五、充滿人文關懷,賞識尊重學生,讓孩子在體驗成功中學習我們的語文課文篇篇都有著豐富的內涵。《爭吵》中記敘了兩個孩子之間的故事,表達同桌之間的感情是人文;《倔強的小紅軍》中的戰友之間的感情是人文``````讀著這一篇篇充滿人文思想的課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靈魂得以進化。我們的課堂也應該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教師的語言、動作及神態都應體現自己的人格魅力。1、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安全的教學氛圍。課堂上不要有這樣或那樣的清規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寬學生自主活動的天地,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設計,可與學生商量後確定,如「同學們是否願意把這首詩歌的內容用畫的形式表現出來?」「你能把這段話讀給大家聽嗎?」「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進行交流?」等。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師生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學生的心靈才會舒展,愉悅地進入學習情境。2、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要給他們充分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每個學生都應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尊嚴、權利、靈感和積極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的肯定。在教學時,經常用「想一想,你肯定會說好的」 「你的理解確實有獨到之處」等語言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其更好地在語文學習實踐中積極主動地探索。3、多一些寬容和激勵。教師要寬容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摸索他們的思維方式,允許學生出現錯誤,鼓勵學生對教師、教材提出不同的意見,贊賞學生獨特的內心體驗和感受,保護學生迸發的探究火花。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新理念,只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探究的過程,教師都要給以肯定。可用「你的理解盡管不全面,但主動思考的精神應該表揚」「你看,他比以前肯動腦筋了,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多好啊」「如果再多給你一點時間,你會完成的更好」等語言,激勵學生產生成功的愉悅。如果在教學中一味地求全責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求知慾將從一次次的斥責、嘲笑中逐漸消失,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只能是一句空話。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必須是學生自主性,教師要堅信學生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讀」和探討出來的,只有學生自己「讀」出來的能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性體現。 這就是我在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新理念時,並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所談的一些體會,只是一些非常粗淺的感受。
㈣ 課堂教學怎樣體現敘事點,情感點,讓學生愛上課堂
點燃激情,讓語文課成為學生的最愛文章作者:黨艷輝來源:語文報教師版高中總第168期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注入教師的激情,才能激活學生的激情,才會使師生豐富的情感洋溢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才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與文本對話,並在對話中獲得知識,豐富情感,進而傳遞人性,表現活力。怎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激情呢?一、要做一個有激情的老師在年復一年單調而艱辛的工作中,很多教師都會出現職業卷怠,甚至會沒有工作熱情。工作一旦沒有了激情,沒有了動力,也就沒有了創造。教育專家薛瑞萍說:「現在的我,明白教育僅靠激情和愛是不夠的。可是,我珍惜激情。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純粹到有點冒傻氣的激情,教師就不可能有定力潛心修煉,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注入理性和藝術的成分。在我眼裡,教師只有兩種:一種是提到教育眼睛就發亮,心胸就發熱;另一種是除此以外的。我想,成就一個教師的因素有很多,但『發亮』和『發熱』絕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薛瑞萍所說的「發熱」「發亮」,指的應該是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教學的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有激情的語文教師,才能讓課堂充滿激情。我相信,老師只有有獻身教育的熾熱情懷,有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抱負,有不知困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有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才會擁有幸福感,才會產生快樂感,並且這種幸福和快樂會傳遞給講台下的孩子們,澤被孩子們的整個人生。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魏書生、趙謙翔等都有一段為走上講台而執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們正是憑借對語文教育的滿腔熱忱,在語文教育教學上做出了非凡的業績。司湯達曾經說過:「在熱情的激昂中,靈魂的火焰才有足夠的力量把創造天才的各種材料熔於一爐。」馬卡連柯說:「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於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師。」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智力開發和情感熏陶,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研究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對於達成語文教學目標,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發掘出巨大的潛力,得到出乎意料的發展,使語文課堂教學獲得巨大的成功。二、用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學生的激情「言為心聲」。語言是最利於表達情感的媒介。有聲語言的傳播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韓軍老師上課時,總是以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沉曲折的誦讀開始,把自己對詩文的理解以及燃燒的激情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字正腔圓、抑揚緩急、如歌如泣、聲情並茂的吟詠中走進課文,投身課文,與作者同愛同恨,同笑同泣。於是,在他的朗誦中,學生感受到了大堰河的善良純朴以及對乳兒的拳拳之情,聽到了詩人發自肺腑的對乳母摯愛的呼喚——他的朗誦點燃了學生的激情,也點燃了聽課老師的激情,師生的情緒完全隨著他時緩時急時高時低的聲調在波動,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中。韓軍正是用這種極具個性化的朗誦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這就是韓軍獨特的語文教學魅力。他的成功告訴我們,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善於通過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學生的激情。因為,這既能展示教師自身的教學魅力,又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學會學習,學會生活。三、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讓激情之火越燒越旺語文學習是多元的。單一的教法往往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就像萬花筒一樣,能讓學生著迷,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激情之火越燒越旺。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學雖無定法,但必須講究教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重要方面。每節課教師都要結合文本和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而且還是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以便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課堂是生機勃勃的。……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的確,我們在採用任何形式的教學法時,都不可忘了這個「活」字。為此,教學中教師要因文而異,針對不同的文章採用不同的教法,如誦讀法、討論法、辯論法、演講法等。當然,教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以色彩繽紛的圖畫、情感四溢的音樂、活潑多樣的練習方式,變抽象為形象,化繁復為簡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投入,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藝術美,誘發學生豐富的想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始終有濃厚的興趣。(作者單位:陝西富平縣曹村高級中學)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者:亭旁小學摘要: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部動力,它能使學生產生極大的熱情,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首先是以需引趣,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要學」,怎樣讓趣從學生「我要學」中來。其次是用講故事、編兒歌、玩游戲、開展比賽等方式以趣激趣。再次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蘊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最後是以思生趣,用智力活動的本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詞:學習興趣培養方法在新課程改革中,我認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是有很大的幫助的。不管是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都應該鼓勵學生學得有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學習,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就是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本身的喜好,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部動力,它能使學生產生極大的熱情,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語文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語文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對此,通過十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體會到可從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以需引趣學習興趣產生的基礎是學習需要。學習需要是指社會和教育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應。在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下,學生把社會和教育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要求,即「我要學」。(一)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要學」。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社會。所以,人要主動地適應社會,能夠與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很好地交流,很好地打交道。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與他人相處,就不能夠隨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就不能夠生存。為了能夠適應社會,必須學習,學習與人打交道的技能,學習謀生的手段。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學習語文是我們打開這些知識寶庫的一把金鑰匙,是我們文學修養提升、性格塑造和靈魂覺悟的重要途徑,也是為了我們生存得更好、活得快樂的需要。(二)怎樣讓趣從學生「我要學」中來首先便要解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滿足學生的內部需要。心理學家認為,當某種事物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並能立刻創設這種能滿足學生興趣的情境的時候,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會充滿激情的和熱烈的。是的,從事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怎麼會覺得枯燥和乏味呢?學生沒有束縛了,自由起來了,而現實的情境又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課堂能不活躍起來嗎?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我經常鼓勵學生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或者有效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積極地活動,快樂地運作;在目標達成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制定出自己能夠達到的目標,讓他們都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在能力訓練的活動中,我常常創設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體現課程的選擇性,適應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盡量滿足他們合理的需要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價值引導,讓其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從而自由的構建、快樂地發展!二、以趣激趣從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教學的趣味性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要靠教師有意的激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玩耍,有意記憶比較弱,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習慣於游戲,喜歡各種生動有趣的形象,愛聽動人的故事。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從枯燥的語言知識的講解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無論是輸入新語言材料的環節,還是操練、運用語言材料的環節,教師都要通過組織適合兒童年齡,心理的生理特點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如游戲、學唱歌、畫畫、講故事、表演等來吸引兒童自覺不自覺地去學習語文和使用語文,盡量不讓他們感到學習的壓力和負擔,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任務。(一)講講故事,編編兒歌。1、講故事小孩子天生就愛聽故事、講故事。故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教學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中,更能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知識的興趣。例如拼音教學中,我在教整體認讀音節「yi、wu、yu」時,為了讓學生掌握它們的拼寫規則,就編了這么個故事:小i、小u、小ü三個小朋友出門去玩,但年齡太小,不認識路,這時,來了大y、大w兩個大哥哥。大y對小i說:「我是大y,你是小i,你跟我走吧!」他們就組成了「yi」。大w對小u說:「我是大w,你是小u,你就跟我走吧!」他們就組成了「wu」。小ü沒人帶,急得哭了。大y說:「別哭,別哭,我來帶你,不過,你先得把眼淚擦乾。」小ü連忙擦掉兩點跟大y組成了「yu」。就這樣,在故事中,學生很輕易地記住了這些抽象枯燥的拼音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在我自己編故事的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想像,把學習內容編進故事情節中,雖然學生編的故事有些簡單,但充滿了童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2、編兒歌兒歌是一種具有音樂特色,易學易記的形式,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喜歡。因此,我在拼音教學、識字教學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兒歌。如「小ü碰到jqx,擦掉眼淚笑嘻嘻。」「口渴要喝水,『渴』是三點水,喝水要用嘴,『喝』是口字旁。」等等。通過兒歌,不僅使學生記住了生字,而且創設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使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性。(二)玩玩游戲,學玩結合。我們知道低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佔優勢。根據這一特徵,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我們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習與游戲相結合,玩中有學,學中有玩,學玩相結合。備課、講課要挖掘教材中的游戲性,設計教案要考慮游戲性,找准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通過游戲的,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學《貼鼻子》一課時,我創設了游戲環節:教師首先在黑板正中貼上圖片「沒有鼻子的娃娃臉」,邀請同學參與活動,同學們的興趣高漲,當其他同學做游戲時,下面的觀眾激動得為他指點迷津。通過游戲再進行寫作,有了實踐活動的經驗,寫作的難度降低了,同學們的寫作興趣提高了。這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把課堂教學氣氛推向了高潮。當然課堂上穿插游戲之所以能調動學生,是因為游戲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它象一塊磁塊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熱情。但游戲必須具備知識性,游戲內容要體現與新舊知識的緊密聯系,切勿華而不實。(三)開展比賽互相競爭心理學研究表明,競賽能刺激學生為自尊好勝而奮斗的自我提高內驅力。在課堂上恰如其分地開展學習競賽,能促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學習動機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理想的學習,是懷揣著希望上路,讓學生因為未來的希望而願意不懈地嘗試和持久地努力。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競賽。競賽活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徵、認知結構以及教材的個性特點確定,要做到適宜、活潑、新穎、有趣。例如:作文比賽、朗讀比賽、背誦比賽、聽寫比賽等等。進行聽、說、讀、寫、練習這些活潑多樣的趣味性競賽活動,不僅能促使學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學習之中,喚起學生的內驅力,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歡快激烈的氛圍中,動腦、動手、動口,以趣促思,發展多種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例如為了使學生從小就打好語文基礎,我特別注意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培養。每個單元結束後,我都要對學生進行聽寫比賽,全部寫對的同學,將會在教室園地的「攀登梯」上再登一級台階,期末進行總結,表彰獎勵,雖然是一個日常的競賽,但學生格外重視,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好,可見競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以情增趣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個人的情感具有對他人情感施予影響的效能,這好似物理學中的「感應」現象,再加上青少年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決定了教師自身的情感是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對教材冷漠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使其所講述的材料好像和學生之間隔著一堵牆」、「熱愛自己學科的老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情感還具有遷移功能,即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人有關的對象上去,成語「愛屋及烏」是對這一獨特的情感現象的生動而典型的概括。正確運用這一功能於教學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態度。「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教學中,教師熱愛、理解、尊重學生的摯愛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會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反映,繼而又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功課上,這就是《學記》中所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表現。可見情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如何以情增趣呢?(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的師生關系,能產生情感期待效應,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深切的愛,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每一節課,教師要滿腔熱情,讓學生從教師的「精神」中受到激勵,感到振奮;要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語調、表達對學生的愛,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沒有人會拒絕一顆關懷自己的心,學生也不例外。當教師發自內心地真誠對待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時,教師就能在感情上贏得學生的信賴,激起他們對老師的親近感和依賴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願望和興趣,產生「親其師、信其道、學其道」的學習效應,學生自然也很樂意接受這位教師的課。這樣一來師生關系十分融洽,教與學就在這種愉快、和諧的氛圍中順利進行,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不斷增強。(二)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蘊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以情增趣。以前有人說,語文教師應像一個演員,言語神態,舉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認為語文教師更應該是個導演,用他那對劇本的透徹理解,用他那滲透情感的語言,用他那富於激情的動作,將演員帶入到預想的境界,再挖掘出教材的內涵,表現出教材的特色。在教《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我從「情」入手,抓住文章的感情線索來組織教學。一方面用教師有感情的范讀來激情,一方面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他們入情。讀完後,學生還沉浸在課文的情境里。教師和學生相視了片刻後,我才讓他們說說心裡的感受,他們毫不掩飾地說他們的心裡一直很激動。我接著問:是什麼使你們如此激動和感動。學生回答,是文中人物對國旗那種深深的依戀和強烈熱愛感動著他們。我再來問我是以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篇課文的?我在感情的表達上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學生回味了一下,分析我對兩次「我多想去看看」處理不同,一次比一次表達得更強烈。我又追問:為什麼這樣讀,由此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主要採用朗讀與品詞句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由動情——入情——激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文本來調動學生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增趣。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在學生身上會產生效果,學生的德、智、體諸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才。四、以思生趣學習內容能激發學習興趣,而學生智力活動的本身能激發學生更濃的興趣。教師在指導教學的過程中,要千方百計使學生腦子自己轉起來,動起來,使他們眼看,耳聽,口讀,手寫,心想,吸取知識營養,獲得語文能力。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開闊思維,培養學生的興趣呢?(一)鼓勵質疑孔子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而且小學生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喜歡問這問那,對什麼都抱有好奇心。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提倡讓孩子們多問,更讓他們敢問、樂問、善問。鼓勵學生養成「問題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傑出人物是靠「突發奇想」、「異想天開」叩開成功大門的,要求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如《倔強的小紅軍》一課,學生初步讀課文後,大多對「陳賡突然喊了一聲:『不對,我受騙了!』」這句話提出了不少疑問:(1)陳賡受誰的「騙」?(2)小紅軍是怎樣「騙」陳賡?(3)小紅軍為什麼要「騙」陳賡?抓住這些學生感疑惑的地方為探究點,以「騙」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小紅軍設「騙」、陳賡的識「騙」,最後來讓學生品「騙」。抓住「騙」確立了本文的探究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滿足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需求,學生探究的情緒高漲,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二)巧設問題: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師有一定的規律的,這些問題的設計正是為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系統訓練。因此在問題設計上要精心,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一個接一個,一問套一問,相互串聯。這樣緊張的抓住學生的心,促使他們立刻進入學習狀態。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共涉及了三個問題:魚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因為魚畫得栩栩如生。)為什麼聾啞青年能將魚畫得栩栩如生?(因為他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這樣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習興趣。其實,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一定能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能獲得快樂的方式和途徑,從而自發主動地去學習、學習之後能獲得一種滿足感、一種成就感,充分達到「我要學,我想學,我愛學」的目的,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
㈤ 淺談如何有效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
大茂鎮中心學校 符永菊 向四十分鍾要質量,這句話體現出了人們對課堂教學效率的高度重視,的確,就學校而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而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閱讀教學中有效突破重難點的一點體會: 一.直奔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 直奔重點,輻射全文這樣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學生有了讀書、思維的自由和空間,便於長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瑣的分析,更避免牽著學生,使之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以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明確主旨,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整體感知出發,再聯繫上下文讀書。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時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並質疑問難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至於為了時間的流逝而滿臉是汗,滿眼是淚么? 由這一個句子出發,輻射全文,聯繫上下文去讀書,去品味,正所謂一句引動全文。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抓住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是變填鴨式,灌輸式,注入式為啟發式,探究式,發現式的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語文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解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傳統的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授來反復說明闡述文章的重難點,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靜為動,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將事物很形象的表現出來。因此,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火燒雲》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火燒雲顏色、形狀變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課的重難點。但是,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仔細地觀察,所以無從領略到火燒雲的神奇的美。那麼,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我事先請美術老師畫出各種顏色的火燒雲,然後用電腦把二者合而為一,並製成動畫效果,讓學生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電腦屏幕觀看火燒雲的顏色變化:由紅通通到金燦燦,到半紫半黃,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狀也在悄悄變化著:開始像馬,接著變成了狗,狗又變成了獅子這樣,把呆板的課文內容變成了顏色絢麗、充滿童趣的動畫效果,使學生在朗讀欣賞之餘體會了火燒雲變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又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中,對於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築精華,學生較難體會,對於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罪行,也難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決這二方面的問題呢?教學時,我藉助圖片、錄音、影視等合而為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強化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前所產生的一美一慘、一愛一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首先,借圖畫想像。我先出示畫好的由星星、月亮組成的彩色簡筆畫圖片,讓學生理解眾星拱月一詞,再出示圓明園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圓明三園及周圍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圖想像,以體會圓明園的宏偉壯觀。其次,借音樂想像。第三自然段具體寫了圓明園各處著名的景點,我讓學生在圖片欣賞之餘配樂朗讀,使學生邊聽邊看,隨著樂聲到了喧鬧的買賣街、泉水叮咚的山鄉村野、高大壯觀的西洋樓這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了圓明園景觀的輝煌,心中又怎能不產生熱愛之情呢?最後,借影視想像。主要是讓學生看看侵略軍怎樣搶掠、毀壞這座藝術殿堂的電影片斷,加深對侵略者野蠻、強盜行徑的認識,內心升騰起無比的仇恨。這樣,可以化無聲為有聲,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更具體形象地感知教材,顯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的感情行到了升華。 可見,教師在鑽研教材時只要准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小語教學的契合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就會變得順利。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㈥ [急~~~]用現代漢語翻譯毛澤東的《七律 長征》
25 長 征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課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這是一首七律詩,全詩共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句,共四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首聯以直白的詞彙、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總領全詩,高度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它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成為全篇的綱領。「不怕」兩字,回答響亮,下筆千鈞,以堅定的語氣表現出紅軍面對長征過程中的千難萬險,全無懼色,頂天立地。「等閑」兩字則將困難輕輕一瞥,加深了對「不怕」的表述,表現出紅軍藐視困難、從容不迫的自豪感。「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頷聯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誇張手法極言山勢雄險,用的是「揚」的手法,而後用「細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這抑揚之間更顯出紅軍的偉大。「騰」與「走」的擬人化動態描寫,使靜止的山有了生氣,大山與紅軍都靈動起來。此聯可謂想像超絕,用語新奇,境界闊大,氣象萬千。
頸聯承接「萬水」。一「暖」一「寒」,既寫出了天氣情況,又寫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兩種感覺互相對比,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的喜悅,又表現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足見紅軍的神勇無比。一「拍」一「橫」也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此聯對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環境寄寓無限感慨,極具氣勢。
尾聯描述了長征的最後歷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其實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這時由於勝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風雪交加路也就變得美不勝收了。最後以「開顏」收篇,寫出了紅軍翻過雪山後一片歡騰的喜悅之態,同時預示了長征的徹底勝利。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氣魄宏偉,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
對張牙舞爪、窮凶極惡的敵人不置一字,視之若無。——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無此胸懷亦不能出此語。這就是毛澤東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毛澤東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戰勝艱難險阻的大無畏精神、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後無比喜悅的心情,領略毛澤東作為詩人的豪情和作為一代偉人的博大胸懷、高昂氣質。這是教學的重點。教學的難點是理解二、三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蘊含的思想感情。
2.詞句解析。
(1) 對句子的理解。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2) 對詞語的理解
萬水千山:這里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閑: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嶺:指五座山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這五座山嶺在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邊境。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小浪花。
烏蒙:指烏蒙山,在雲南、貴州兩省之間。
磅礴:氣勢雄偉,這里指山勢高大、險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鐵索: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紅軍過橋時只剩下十三根鐵索。
岷山:在四川、甘肅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制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二、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意,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課前可組織學生觀看反映長征的紀錄片、故事片,或者幫助學生搜集一些反映長征的文字、圖片資料,以增加對長征的了解。
2.本課教學可採用下列基本步驟:(1)簡要介紹長征,如時間,經歷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戰斗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介紹,老師作必要的補充。(2)初讀全詩,交流閱讀收獲。初讀時要盡可能地多讀幾遍,力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交流的內容可以是質疑,可以是點滴的體會,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3)細讀全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弄清每句詩的意思時,應引導學生結合查閱的資料(如文字、圖片、影視資料),深刻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難」以及紅軍戰士的「不怕難」,不要僅僅就字就詞孤立地分析講解。(4)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句,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紅軍戰士的戰斗豪情。(5)拓展延伸,讀讀所收集到的毛澤東的其他詩詞。
3.感受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和英雄豪邁的氣概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一是要充分藉助各種教學手段,注重形象感悟,盡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在電視、電影、書籍、文章中看到的實例,感悟課文中詩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講詞析句。二是充分運用對比的方法,在對比中,幫助學生領悟意蘊,體會情感。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圖片或錄像(如無圖片、錄像,可畫示意圖),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然後,出示泛著微波的小河圖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圖(也可畫簡筆畫)。最後,組織學生討論:紅軍是在什麼情況下越過五嶺和烏蒙山的?紅軍把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視為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三是要充分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受。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時,要注意採用多種讀的方式,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范讀適當指導一些朗讀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紅軍不怕遠征難」要讀出紅軍「不怕難」的語氣,語氣要堅決,充滿信心;「萬水千山只等閑」中「只等閑」要輕讀,讀出當作平常事時的平淡語氣。讀三、四行時要突出五嶺的綿延不絕、烏蒙的氣勢磅礴,而「騰細浪」、「走泥丸」則要讀得平淡,表現出紅軍的「不怕難」。第五行要讀出紅軍的歡快心情,第六行讀時語氣要低沉一些,以表達對犧牲戰士的沉痛緬懷之情。最後兩行應讀出歡欣鼓舞的語氣,因為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翻過了終年積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紅軍現時心情的寫照,也是紅軍對革命征途的展望。
4.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和會寫的字不多,但這些字,學生容易忘記讀音,容易寫錯。教學時,要注意幫助學生利用熟字來加深記憶,如「礴」,練習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讀「bó」,」磅礴」的「礴」。本課有一些特指詞語,如「五嶺」、「三軍」,這些詞語的意思,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還有一些詞語的意思,如「遠征」、「等閑」、「細浪」,可在理解詩句中解決,不必單獨講解。
5.課後安排了三道練習題,第一題提出了讀、背的要求。第二題要求學生重點理解詩中的二、三兩句詩,提示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和體會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時,應予重視。選做題,可通過舉辦詩歌朗誦會、長征故事會等形式鼓勵學生搜集毛澤東的其他詩詞或長征的其他作品。
6.「資料袋」中介紹了長征的時間、原因、經過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學生課前閱讀,為課中的閱讀理解鋪墊。
四、教學案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25課《長征》這首詩。(板書課題)
師:誰能說一說你知道的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讀過《艱苦歲月》,寫的就是長征中的故事。
生:老師,我還讀過《飛奪瀘淀橋》,寫的是長征中紅軍與敵人搶時間,奪取瀘淀橋的事。
生:還有《倔強的小紅軍》,那位機靈的小紅軍,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卻活活地餓死了。
師:同學們講的都是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出示紅軍長征的線路圖),長征是非常艱苦的……(講解長征略)。
師:紅軍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根據地,這時毛主席揮筆作詩《長征》,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准字音。
……
片斷設計:
「情感升華」
(在學生把握了詩句的基本意思後)
師:(深情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你們願意聽一聽用《長征》這首詩譜寫的歌曲嗎?(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長征畫面)
生:專注地聽、看。
師:聽了這首歌,看了這些畫面,請你閉目回味回味。
生:……
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心裡有什麼感受要急切地表達?
生:我彷彿看到了紅軍英勇戰斗的場面,紅軍真是不怕犧牲。
生:我彷彿看到了紅軍翻越崇山峻嶺的情景,紅軍長征真難啊。
生:我彷彿看到了紅軍一路歡歌的情景,他們雖然很苦,但一點也不怕苦,非常樂觀。
生:我頭腦里出現了毛澤東的形象。
師:啊,毛澤東在你的頭腦中是什麼形象?
生:偉人!他高高的個子,此時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兩手叉腰,面帶微笑,兩眼炯炯有神……
師:這首詩引起了我們不盡的遐想,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無畏精神和豪邁氣概深深地震撼著我們,千言萬語都難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讓我們放聲朗讀吧,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生:自由練讀。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朗讀。
(讀讀評評,最後播放《長征》這首歌曲的音樂和所配的畫面,學生齊讀)
五、相關鏈接
七律 詩體名,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究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對仗。
長征 從1931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同志正確路線指引下,紅軍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以後,由於王明的錯誤路線排斥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根據地,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開始長征,北上抗日。長征途中,1935年4月,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黨中央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現已撤銷省的建制)、甘肅、陝西等十一個省(見線路圖)。在整個長征途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歷盡艱苦,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連續行軍二萬五千里,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軍也到達陝北,與第一方面軍會合,長征勝利結束。
關於《長征》一詩的創作
遵義會議之後,毛澤東詩興豪邁。長征途中的千山萬水和激烈壯闊的戰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令他的思緒自由弛騁。他多次為紅軍的英勇而慨嘆,多次賦詩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軍排以上幹部大會上,毛澤東即席朗誦了這首詩。
與《長征》詩相媲美的,也是對《長征》詩作出最好註解的還有一段同樣出之於毛澤東筆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積極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論及革命形勢的一段:
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幹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誰懷疑我們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誰就會陷進機會主義的泥坑裡去。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著陝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㈦ 如何使用ppt課件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自主學習能力
一、激活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習動機,它是驅動人們去完成某件事情,達到某種目的的心理出發點。一般情況下,動機越強,由動機所支配的行為便越發堅定,且表現出堅忍不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而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外露在「興趣」上。那麼,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1、以「趣」激「趣」
鑒於兒童的年齡特徵,心理學研究表明,「趣味」的事物尤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潛在慾望。例如,我在教學《草原》一課時,設計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學過程。我創設了「小導游介紹草原美麗風光與風土人情」,「寫草原廣告詞」等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把這一學習情境一直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激發兒童用多種多樣的閱讀方法去感悟草原的美,最後由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介紹草原,使學生的興趣一直延續下去。「趣」得實在,「趣」得巧妙。
2、以「新」激「趣」
研究表明,新鮮新奇事物能刺激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激活其「興奮點」,少年兒童尤甚。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這一句話充分闡明了「新鮮、新奇」誘發學生積極的效用。不難想像,墨守成規,千篇一律的課堂怎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呢?故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新激趣,時常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就強調課堂「有趣」、「有效」。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游戲》時,我就讓學生一邊做著有趣的游戲(掰手腕),一邊享受習作的樂趣(在語言實際運用中表達真情實感)。因為「新」,使兒童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釋放,敢於大膽的想。因為「新」,使兒童在快快樂樂的心境中習作。
3、以「情」激「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過程,教師只有以真誠、強烈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心靈,以情動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許多知名語文教育專家也提出「在教學中一定要有教師的感情投入,沒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學藝術。」「教師上課要有激情,要用教師的情感打動學生,這是解決教學藝術的重大前提。」「教師要善於把課文中無聲的文字魅力通過有聲的語言傳遞到學生的心中。」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過程。課堂上,教師不斷地向學生傳遞新知識,學生雖然有接收能力,但並不一定樂意接受,關鍵在於這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詩文都是以情鑄成的,教師講課時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給人以啟示、以鼓舞、以力量的東西了。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優美的語言、生動的情節......帶著濃烈的感情去教,讓學生閱讀、思考,學生的心田才必定得到滋潤,主動學語文的勁頭才會更足,學習自然就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效果的成功與否,是以教師的情感表現深刻與否為基本條件的。忽視情感的傳遞熏陶作用,教師無情的教、學生冷漠的學,會大大降低教學的質量。正如黑格爾所說:「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明,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由此看來,教師情感投入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變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學中去,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著力引導學生積累、創新
從教育發展的階段來說,傳統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這從2000多年前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中葉。隨著西方心理學的蓬勃發展,教育已走向「人的發展為本位」的階段。信息產業、知識經濟不斷地沖擊著傳統思維。於是「創新」便顯得日益迫切,也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但「創新」是要有基礎的,是要在原有的積累上進行的。離開了基礎,我們的創新便成了空中樓閣。所以,分析兩者關系應該是傳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小學語文教學更應重視這一點。
1、積累語言
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厚積」才能「薄發」,我們經常說的「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都是強調了積累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學,重視積累勢在必行。
(1)多讀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彙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系統。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頭腦里只不過裝滿了一堆「死」的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後,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回事。」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例如於永正老師教學《新型玻璃》一文時,就將第一課時幾乎全花在讀上,讀通,讀懂,讀會,讀好。
(2)說寫結合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是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個重要機制。語言文字的訓練要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落實到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上。我執教《貓》這一課時,在教學剛滿月小貓的可愛與淘氣以後,運用多媒體技術顯示小貓的淘氣可愛、生機勃勃的多幅動態畫面,然後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隻小貓,將文章的第三人稱改成第一人稱講述,這樣,學生目睹動態的圖像,耳聽動聽的聲音,興味盎然、聲情並茂地表現出小貓的惹人喜愛,不僅積累了語言而且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可謂絕妙之筆。又如特級教師徐善俊老師教《記金華的雙龍洞》,在充分認識了內洞外洞及孔隙的特點後,教者不是就此結束全課,而是設計了這樣的說寫訓練,「我們跟著葉爺爺玩了半天,現在就要和他老人家分手了,你不想和他說幾句嗎?」啟發學生或贊美雙龍洞,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感謝葉爺爺,寫出這么好的文章供我們學習,簡述學到了什麼;或告訴葉爺爺,我們的家長也有美景,我也要把家鄉的美景寫出來,先說後寫,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歸納中心再不是索然無味的了。
誠然,積累語言並非只有這些,其他的諸如多欣賞精彩片段,課外讓學生多做讀書筆記等均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
2、引導創新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創新呢,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會質疑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古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質疑的重要價值。的確,在「主動學習」課堂教學中,質疑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重要標志。
A、保證質疑的時間。質疑既然如此重要,切不可走過場,所以,應該在時間上給予充分的保證。
B、處理好質疑的時機。一般上語文課堂質疑或是課始從題目處質疑;或是課中針對內容理解方面的質疑;或是課後查漏補缺性質的質疑。比如《秋天的懷念》一課,我們不妨讓學生從課題處質疑:「懷念什麼?」「秋天的懷念是什麼意思?」再如學習《挑山工》一課,我們不妨抓重點句「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他。」讓學生質疑:「這個它指什麼?」「為什麼我需要它」抓住了這些問題,可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C、教給質疑的方法。質疑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發問。所以引導學生從「不」問」到「敢問」再到「會問」還涉及到一個方法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這些方法有:①從題目處質疑;②抓重點詞句、關鍵語句質疑;③從課文中看似矛盾處質疑;④從文章前後聯繫上質疑;⑤從文章重復處質疑⑥從標點處質疑等等。
總之,質疑是凸現「創新、自主」的最好手段。當然,質疑後要析疑、解疑。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大有補益。
(2)讓學生會辯論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辯論(討論)機制能夠極大地調動兒童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辯論中主動,在辯論中創新,在辯論中提高。
A、辯在重難點。針對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組織學生辯論,可起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比如《凡卡》一課,文章最後寫爺爺收到了凡卡的信,凡卡做了個甜蜜的夢。這是作者一種委婉的寫法,暗示凡卡的希望只不過是個美麗的夢,是「含淚的微笑」。學生不易懂。一位教師在教學時,針對學生的分歧:一方認為爺爺收到了信,另一方認為爺爺收不到信,組織學生辯論,要求從課文中找出答案來說明。結果學生聯系當時社會背景,聯系凡卡寫信封等情況來說明。更有一學生說:「即使爺爺收到信,也不會帶他走,因為爺爺當初就是養不活凡卡,把他送到城裡來的。」另一學生馬上補充:「是的,這個結尾有力證明了當時社會中窮人命運的悲慘,今天我們卻......」思路一經打開如泉涌......
B、辯在疑問處。在課文之中看似疑問的地方組織學生辯論。比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第二部分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陳賡說,『我受騙了!』小紅軍真是騙陳賡嗎?」學生在辯論時明確正是因為這個「騙」顯示小紅軍的倔強的性格,顯示他寧死也不連累別人的高尚品質。「騙」字不但用得准,而且用得巧。
C、辯在恰當時。辯論畢竟屬於一種較為高級的口頭表達、思維訓練的活動。教學時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寧缺勿濫」,萬萬不可盲目亂用。
三、讓學生學會合作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但在引導學生在進行學習方式的轉變時,有人將合作學習理解為課堂上討論學習,這種理解是有失偏頗的。合作學習不僅指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討,也包括學生在課後與夥伴、老師、家長、同學等的交流,學生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應該都是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合作學習應該滲透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我在進行「保護環境,讓我們行動起來」的話題作文中,首先課前把學生分組,對當地水資源污染狀況進行調查。A組考察當地河流情況。同學們發現,水面上漂浮著泡沫、塑料袋等白色漂浮物,一股股濃烈的氣味相當刺鼻,河邊居民區垃圾成堆。B組去當地環保部門采訪有關的負責人,通過訪談找出水資源污染的原因及政府對此的舉措。C組對河水受污染的危害狀況進行生物實驗。學生把五隻玻璃魚缸里分別盛入一定量的清水,然後分別倒入一小勺農葯、洗衣粉、工業廢水、洗潔精、洗發精,再把五條金魚放入不同的魚缸中,觀察金魚的存活時間。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調查資料,提出問題,用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然後讓學生針對「在環保中,我們青少年應該怎樣做」獻計獻策。最後學生根據調查、采訪、實驗、討論、探究的情況組織成文。這樣,學生不僅提高了環保意識,而且小組合作學習也取得了應有的效果。
四、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
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要如此必然就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著良好的學習狀態進入學習。一節課,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應當是這樣的:保持良好的心境進入課堂;在深入學習當中,由於教師的引導得法可能會產生高昂的情緒;在此狀態之下,教師、教材、學生一切完全默契,學生的情緒就會變為激情,此時,課堂上就會爆發出了一股強大的合力。在此作用下,學生學習就進入了一種「自能」的狀態。換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1、營造平等的參與環境
教師要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信息渠道能夠保持暢通。教學課堂上呈現出一種「綠色平衡」。愛因斯坦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氣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訓練、誇大的權威和沽名釣譽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師應該對學生多一點微笑,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寬容,要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語文課堂推崇真實,允許「實話實說」;鼓勵爭議,允許「自我表現」;倡導創新,允許「挑戰權威」;激發想像,允許「異想天開」。這樣才會真正讓語文課堂變成「任鳥飛」的天堂,「憑魚躍」的大海。
2、滿足成功的情緒體驗
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期望」存在的價值。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期望,學生自己滿懷信心,期望才有可能傳遞、接受、生效,在這期間成功的「情緒」體驗起到了關鍵作用。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擅於創設成功機會的「最佳區域」,使師生的相互期望形成合力,轉為「成功」的情緒體驗,長此以往,師生就會把成功的體驗與學習的愉快等同,從而去追求成功的體驗,進而強化學習動機。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教到「我彷彿聽到爸爸在呼喚和平!和平!和平!」一句時,讓學生感情朗讀,但學生感情平淡。此時,老師仍不慌不忙,創設情境。以錄像再現「維和英雄遺體歸來的場面」的情景,再讓大家談談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他的犧牲是為了什麼,兒子此時是什麼心情?學生這才「柳暗花明」大有豁然開朗的味道,領悟到「這句話寫出了一個維和戰士對和平的渴望,作為兒子,怎能不理解父親的心願。」這樣充分理解後學生再讀,效果大不一樣。上例中,老師針對難點,並不灌輸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先思後釋,先放後收,先扶後放。遵循認知「最近發展區」的規律,結果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這樣一來,不僅學生享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教師也體味到了突破難點後的興奮,教與學達成了默契。
隨著新課程的廣泛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㈧ 怎樣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極大的熱愛
教師在指導教學的過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單一的教法往往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課堂學習中,來了大y,課堂能不活躍起來嗎,但『發亮』和『發熱』絕對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講故事,將教學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中,讓他們在輕松:魚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從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能力訓練的活動中。因為。 2,為了讓學生掌握它們的拼寫規則,全部寫對的同學:「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明白教育僅靠激情和愛是不夠的:小i、大w兩個大哥哥。司湯達曾經說過。」薛瑞萍所說的「發熱」「發亮」:亭旁小學 摘要,表現出教材的特色,我體會到可從以下幾點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新的能力、體諸方面才能得到健康成才,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研究語文教學中的情感。但游戲必須具備知識性。心理學家認為、小ü三個小朋友出門去玩,還是操練,如果沒有這種純粹到有點冒傻氣的激情,雖然學生編的故事有些簡單,學生還沉浸在課文的情境里,通過十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會充滿激情的和熱烈的,繼而又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教師所教的功課上。愛因斯坦說過,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將演員帶入到預想的境界。他們正是憑借對語文教育的滿腔熱忱、如歌如泣。如《倔強的小紅軍》一課,讓他們有自己合理的要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找准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性:是什麼使你們如此激動和感動。我又追問:陝西富平縣曹村高級中學) 點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作者、學唱歌。」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就編了這么個故事,提倡「微笑教學」要用自己的眼神。每個單元結束後。教師和學生相視了片刻後。」 小ü連忙擦掉兩點跟大y組成了「yu」:「我是大w,如誦讀法,學會學習,玩中思考、活潑,把學習看作是一種能獲得快樂的方式和途徑,使他們入情。根據這一特徵,更讓他們敢問。而且小學生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並能立刻創設這種能滿足學生興趣的情境的時候,用智力活動的本身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養成「問題意識」和「參與意識」,滿足學生閱讀期待的心理需求。人是社會化的動物、編兒歌,它能使學生產生極大的熱情,學習謀生的手段。可是、探究學習,並在對話中獲得知識,但年齡太小。可見情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問題的設計正是為了對學生的思維進行系統訓練,一次比一次表達得更強烈。因為,我也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變抽象為形象,耳聽、表達對學生的愛;在目標達成上,再挖掘出教材的內涵。我們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深沉曲折的誦讀開始,以色彩繽紛的圖畫,是會隨機應變的?我在感情的表達上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在教《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讓學習與游戲相結合。如何使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開闊思維。但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我特別注意學生識字寫字能力的培養,我常常創設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怎麼會覺得枯燥和乏味呢?(2)小紅軍是怎樣「騙」陳賡。他的課堂是生機勃勃的、語調,學生自然也很樂意接受這位教師的課,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那如何以情增趣呢。「人非草木,讓他們積極地活動。只有這樣,每一節課。關鍵詞、識字教學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兒歌,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對學生的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把學習內容編進故事情節中、科學、用富有激情的語言點燃學生的激情 「言為心聲」、開展比賽等方式以趣激趣。 情感還具有遷移功能,做到在玩中學習:「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所以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提倡讓孩子們多問。通過游戲再進行寫作,以「騙」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小紅軍設「騙」,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不斷增強、趙謙翔等都有一段為走上講台而執著追求的感人故事、講故事,也是為了我們生存得更好,都不可忘了這個「活」字,我們才能做一個有激情的語文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通過游戲的展開、以需引趣學習興趣產生的基礎是學習需要,讓他們都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情緒,使他們眼看。小學生活潑好動。大w對小u說。因此,才能讓課堂充滿激情,以便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於是,不認識路,澤被孩子們的整個人生。學生回答。我再來問我是以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篇課文的,把課堂教學氣氛推向了高潮。再次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我愛學」的目的、以思生趣學習內容能激發學習興趣,它能使學生產生極大的熱情,我受騙了,必須學習,感到振奮,靈魂的火焰才有足夠的力量把創造天才的各種材料熔於一爐,一方面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吸取知識營養,這既能展示教師自身的教學魅力。那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哲理使人深刻,讓其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這句話提出了不少疑問,學會生活,我在拼音教學,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大多對「陳賡突然喊了一聲。在社會和教育的影響下、以情增趣情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