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

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1-24 06:45:56

⑴ 技術支持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案例中用到了哪些導入方法

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內明;教學案容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

⑵ 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

導課要新穎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慾望,參與教學的程度及學習的版效果,都與教師的導課有權很大關系。經過課間十分鍾重新回到課堂上的學生還處於一種比較興奮的狀態,教師用一種什麼樣的導課方式抓住學生的心,把他們真正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至關重要。

⑶ 技術支持的探究學習任務設計包括哪些環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前期分析(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和學習環境分析)、確定目標、制訂策略、選擇媒體或資源、試行方案、評價和修改等過程。一般而言,教學設計人員都是由教師直接擔任的,但實際上,教學設計人員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專業的教學設計師。教師主要是思考如何確保他的每個學生能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學到盡可能多的課程知識,而教學設計者則常常考慮如何確保提供給學習者的特定課程盡可能相似,盡管這些課程是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教師提供給不同地點的學習者的,他關注的更多的是教學的標准化問題。 對於教學設計者而言,他需要系統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教學設計的幾個主要環節的任務包括: 學習需要分析:根據國家課程標准、社會等對學習者的要求,分析學習者的現有水平與所應當達到的目標水平之間的差距,從而為確定學習目標等提供依據。一般認為,這一環節是教學設計的首要的基本環節,並將影響後續各環節。 學習內容分析:即分析學生該學習什麼和怎麼學,通常可以根據學習內容中各知識點的關系,分別採用歸類分析、層級分析、圖示分析等分析方法,也可以從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出發,採用信息加工分析方法,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時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所有的心理操作過程揭示出來。學生的心理操作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需要進行的全部思維過程,這種操作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構成學習內容。有效分析學習內容,可以為教學序列的安排提供更多的指導。 學習者分析: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的學習者常常會在認知風格等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會越來越強,並逐漸達到穩定,如果在低年級階段就要求學習者具備較高的決策和問題解決水平,不僅違背了人的正常認知發展規律,同時也容易使學習者對學習產生畏懼。 學習環境分析: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學習環境的差異,保證設計出的方案能夠施行。 確定學習目標: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強調以目標為中心,各環節的安排需要圍繞目標來進行,學習目標也是評價學習效果的基本依據。根據我國新課程標准,目標的編寫需要 考慮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從過去的重視知識到重視能力,從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從重視認知到重視情感。在目標編制過程中,我們應當盡量考慮這三個維度。 設計教學策略:在確定了具體的目標和學習內容後,還需要考慮如何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這些內容,達成學習目標,這就需要運用巧妙地運用教學策略,確定是教師授導為主,還是學習者探究為主。 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媒體與資源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需要充分依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環境條件和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等,應當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媒體資源的使用不應簡單地追求形式,而要關注其對教學效果的優化。 學習效果評價:評價學習效果,不應僅僅看學習活動的最終結果,還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但又要避免滑向只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另一個極端。目前,運用學習檔案袋來支持學習評價的方式已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本教材中的在記錄學習過程時,要求學員將學習作品保存到自己的檔案袋中,也是為了便於評價。

⑷ 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支持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提出了新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讓品德與社會教學變得生動形象,利用信息技術可創設形象、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能模擬變化萬千的社會情況,可以製作交互性強,介面友好的教學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大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性,突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導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營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
一個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情緒,開啟心智,從而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教師在選擇開課環節時,就要精心的提煉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倍添新鮮感,從而使他們感到品生課堂不再枯燥、抽象,從而對品生課產生親切感。如山東人民出版社《品德與生活》五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個主題是《好大一個家》,活動動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我國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感受到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家庭;初步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感受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懂得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獨特文化。這是一個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較為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和感受的主題。而教材提供了的畫面和文字也無法展示大中華、多民族、多文化的背景。又由於五年級的學生的知識面有限,對祖國和民族的認識模糊,課堂上往往會出冷場和老師「一言堂」的現象。課前教師以《愛我中華》歌曲為背景,製作了有中國版圖、中國名山大川、有故宮長城、有現代城市標志建築、有古代四大發明和「神六」飛天、有各民族幸福和諧生活情景的課件。上課伊始,我就播放課件,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通過觀看錄像感受祖國的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團結、生活美好,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情感,為活動的開展鋪墊了認知基礎和感情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再現生動形象的生活場景,延展課堂的空間界限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課程源於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這將有利於他們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品德與生活》的課程內容應來源於與兒童生活關系密切的、兒童耳熟能詳樂於學習的、且有教育意義的兒童生活實際。因此,讓現實生活更多地融入到《品德與生活》中,讓《品德與生活》更深入廣泛地介入現實生活,讓孩子們在《品德與生活》中更清晰地了解生活和社會,形成適應社會、熱愛生活的能力和品德,是每位品德學科教師的職責。現代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模擬和實拍功能,較好地再現了學生生活場景,使《品德與生活》課堂更富有生活情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組織五年級下冊教材《來到黃河岸邊》這一課活動導入新課時,播放家鄉青山綠水的風景片,讓學生欣賞水之美,緊接著演示水源污染的圖片課件,教師話鋒隨即一轉:這些污染的現象你們身邊有嗎?把你們課前調查到的我們身邊的水資源被污染的資料都拿出來。將課堂交給學生,將教學內容牽引到學生生活中去,充分讓學生談自已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想告誡人們什麼。接著教師再將學生的視角由「我們」身邊拉到了更廣闊的空間,通過播放黃河水資源污染情況圖片課件,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水資源污染的嚴重性和殘酷性。提醒同學們思考:我們要保護母親河做些什麼呢?隨後又將學生拉回現實中來,通過觀看一些同學在水龍頭旁洗手、玩水、打水仗、水龍頭也不關的錄像課件,通過討論交流:看了這段畫面,你有什麼話想說嗎?再通過交流展示自己收集周邊人浪費水的現象的材料,學生深深地明白了哪些行為是污染水、浪費水的行為了,在今後的生活中就能夠避免那些行為,學會保護水資源,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維能力 ,發展學生的潛能
信息技術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入情入境就會思維敏捷,適時地留有一定的空間,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如:在講五年級上冊《科技改變生活》一課時,我在教育網站上查找「未來城市」、「超級城市」、「巨型建築」等各種各樣的設想方案展示給學生欣賞,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調查、采訪時了解到的情況、發現的問題,設計自己心中美好的家園,學生潛能獲得了發展,想像的翅膀展開了,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提高,學生按自己的認識和想像畫出家鄉的明天。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的信息化教學改變了以往枯燥單調的教學方式,讓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多媒體技術成為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學發展的重要手段。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時代的需要,當然,信息技術的運用也要因學生和教學的需要而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無可替代的,他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運用科學的教育觀念,先進的教學思想去教書育人,做真正的引導者,這才能真正實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動形象。

⑸ 應用信息技術支持課堂教學有哪些好處

一.呈現方式靈活多樣。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需要展示給學生的內容已不再像過
去那樣只能靠板書、實物、掛圖、幻燈等,而是可以通過文字稿本、圖片文件、影音文件、動畫、超媒體鏈接等方式靈活多變、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通過對多種感官的刺激以達到鞏固記憶、加深理解的目的二.優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教師的教學設計得以充實,更趨合理,給教師
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資源的配置、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安排怎樣的教學結構以及信息反饋等多個教學環節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都有了很大的變革。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方式的變革和教學設計的變
革必然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實現對新知識的自我意義建構和意義重組,加深對舊知識的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學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喜學」、「愛學」、「善學」。學習效果非常好。
五.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六.課堂反饋及時有效。
本節課給我的感覺是教學設計好,學生學習效果好,聽課老師聽著看著課堂總體效果好。

閱讀全文

與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