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雷雨場景設計
作者對文本的鑽研比較透徹,所以能夠深挖文本的內涵,深刻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入之深,才見之奇。作者在文章的深度挖掘上有很深的功力。正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種深挖一點的做法值得借鑒。
也可以抓住矛盾沖突的高潮----魯大海與周朴園相見這個特定的場景,集中展示每一個人物內心的掙扎,痛苦......展示人性的悲哀----周朴園被父母迫害,而最終也成了一個迫害自己孩子的人,這是一種帶有宿命色彩的結局。這是哲學高度的解析。以一顆露珠來展示太陽光輝,以一個激烈的矛盾沖突這一個點來牽出每個人這一條條線,來形成以周朴園為圓心這個封建社會的立體的大家庭,大社會。一石激起千層浪,順著層層浪花的水流追溯到它們的源頭,追溯那形成雷雨人性悲劇的根源----充滿壓迫的階級社會。
關於周朴園不願與魯侍萍相認的原因,傳統的看法是,因為他怕有損自己作為一個資本家,一個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的臉面.其實,我們不妨從他從一個父親的角度去理解他.如果他的大兒子周萍知道了他的事情,知道了他那被父親說已經死去的母親還屈辱的活著,他的父親在他的心中的美好形象將盪然無存.周朴園根本無法面對自己的大兒子周萍.這不僅是作為一個資本家,作為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更是作為一個父親,他都無法去面對真相大白後的一切.所以,周朴園選擇了不與魯侍萍相認.我們應該真正從人性的角度去解讀人物。
曹禺(1910-1997),卓越的中國現代戲劇家。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參加戲劇活動,曾擔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劇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鑽研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前夕,曹禺創作了四幕話劇《雷雨》,於次年公開發表,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它不僅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別出版了他的重要劇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戰期間的重要劇作是《北京人》。新中國成立後,曹禺創作的劇本主要有《膽劍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時間(從上午到半夜)、兩個場景(周家和魯家)里,集中展開了周、魯兩家前後30年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顯示了作品嚴謹而精湛的戲劇結構技巧。該劇反復寫蟬鳴、蛙噪,寫雷雨到來前後的悶熱,其用意不僅是渲染苦夏的"郁熱"氛圍,而且還在於暗示人物的情緒、心理、性格。
更值得稱道的是劇作的語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個性化的語言進行寫作--從它的台詞里,觀眾(讀者)能聽(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齡、性別、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語言帶有濃烈的抒情味--它的語言發自人物的肺腑,帶有強列的情緒色彩,某些場合的台詞(如第三幕周沖對四鳳暢談未來理想的台詞)本身就是沒有分行的抒情詩。《雷雨》以自己富有動感而精美的語言,充分展示了話劇這門「說話的藝術」的魅力。
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開展抗日宣傳,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他對學生們的抗日行動贊不絕口,說:日本人霸佔咱東三省,就像在咱國家身上割了一塊肉。娘疼兒心酸,誰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大哥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漸漸在他心裡清晰起來。
曹禺率清華大學抗日宣傳隊在保定育德中學進行抗日宣傳,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話劇。這部描寫東北松花江群眾掩護抗日武裝隊員過江的話劇,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育德中學附近有個鐵廠,曹禺與工廠的工人們座談,工人們純朴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曹禺在車上遇到的那位姓趙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魯大海。多少個日日夜夜,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西文閱覽室,在清華園的小河邊,曹禺為創作《雷雨》簡直到了神魂顛倒的地步。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這時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將從清華大學畢業,並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學任教。
在育德中學期間,他將此劇本進行了最後的完善。育德中學是同盟會員陳幼雲1907年11月在原直隸訥公祠公立高等小學堂基礎上創建的一所完全中學,1917年增設留法勤工儉學等工藝預備班,1931年又增設高級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計有20個班左右,學生1000多人。學校要求理科教師要用英語授課,讓學生畢業時達到大學預科程度,這樣,英文課就頗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學聘為英文教員,為學生講授林語堂開明英語讀本,英文經典,英文論說文范等課程。他在到育德中學任教之前,將《雷雨》的劇本送到了《文學季刊》。一部《雷雨》讓他苦苦構思了近5年,苦心寫作半年,五易其稿。寫成後將劇本交給了他在南開中學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與巴金共同負責《文學季刊》的組稿工作,《文學季刊》的主編是鄭振鐸。靳以人很正直,他覺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沒好意思將《雷雨》劇本向主編推薦,稿子一直放在他辦公桌的抽屜里。這期間,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學盡心教學,但他始終放不下心愛的戲劇創作,於是,半年後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繼續深造。直到他離開育德中學,他的《雷雨》還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與巴金一起談論《文學季刊》的組稿工作,巴金說:我們要注意文壇的新人,組稿面要寬一些。靳以便將曹禺的《雷雨》交給巴金。巴金當晚就讀完,被深深打動,把劇本推薦給主編鄭振鐸,在當年《文學季刊》的第三期發表。之後很快由中華同學新劇公演會在日本東京上演,東京神田一橋教育館發行了《雷雨》的日譯本,成為暢銷書。魯迅看了日譯《雷雨》劇本頗為興奮,對到訪的美國記者斯諾說,中國最好的戲劇家有郭沫若、田漢、洪深和一個新出的左翼戲劇家曹禺。正在東京的郭沫若觀看了《雷雨》的演出後親自為《雷雨》的日譯本作序說,《雷雨》確是一篇難得的優秀力作。曹禺由此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一躍成為中國劇壇的巨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