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課堂有效性教學
一、什麼是有效教學?
關於有效教學概念,許多專家都有不同定義。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鍾啟泉:「有效教學」研究最終的衡量標准就是「學生成長」,而這種成長將不單單用成績高低來作為衡量標准。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教師在相對短的時間,讓學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識和能力,獲得了更加豐富、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若從教與學兩維角度來看,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以合理的時間、精力、教學設施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這里主要是指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效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在教授知識時,還要關注學生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有效教學包含三重含義:
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相當吻合。
有效率:是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即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二、如何做好課堂有效教學?
1、教學目標定位科學合理
首先教學目標要以學情為基礎。同樣的年級,同樣的知識點,但學生基礎不同,那麼對目標的要求就會不同,最好是能針對學生進行個性定製。
其次教學目標要全面反應教學三維目標。可以用「魚、漁、欲」三個字來概括。
「魚」:即要讓學生掌握應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應根據學生個性的不同進行定製。比如,對某知識點,可以進行層次分解,全部學生了解,部分學生理解,少部分學生應用等。
「漁」: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建構的過程和掌握和優化學習方法。
「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感悟科學真理,激發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教學手段和方法要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同一個班,由於學生差異,導致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要採取適合個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景採取適應的策略,課堂自然生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可以是單一教學法,也可以是多種教學法的綜合,可以說沒有最好的教學法,只有合適的教法。無論採用什麼教法,一切以教學效果為前提,切忌教學過程的形式化:「有情境卻沒有問題,有活動卻沒有體驗,有溫度卻沒有深度,有問答卻沒有對話,有小組卻沒有合作。」說的就是教學多樣性的道理。
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一節課開頭很重要,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基礎。因此導入課堂是營造課堂教學環境的起始點。課堂導入有趣味游戲導入法,小故事導入法,設問導入法,情境導入法,承上啟下導入法等方法,在導入課堂時,要把握根據學生心理特點以及知識要求,採用生動有趣的形式,這樣既能融入知識點,也能激發學生興趣點。
3、「以學定教」,在教學中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能動性
從教學過程看,教學過程是師生情知互動的動態運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實施教法,學生體驗學法。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交融過程,研究教學過程就必須在研究教法的同時下大力研究學法。知識的學習僅僅是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才是教學的較高目標。因此在課堂中要注重學法指導。學習方法有很多,比如獨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研討,師生互動交流等。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去延伸。最終培養學生自主的、能動的、創新的學習精神。
4、做好課堂教學評價,在評價中激發學生情感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最後環節,做好教學評價是搞好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1.營造氛圍,有利評價。和諧、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是實施即時評價的前提和基礎。
2.多元感悟,全方位評價。多元理論的觀點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出色的,只不過他們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我們提倡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重視學生們的個體差異和學習潛能。要使得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內容的多元,評價標准多元,評價方式多元。
3.把握時機,適時評價。准確把握課堂即時評價的時機是成功實施評價的關鍵所在。只有信息技術教師評價適時到位,適時鼓勵學生,捕捉學生的閃光點,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激勵和導向的作用。
4.賞識有度,適當評價。成功的課堂即時評價,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活他(她)們的思維。但不意味著要對學生進行誇大的表揚獎勵。其實,表揚也應有個「度」,不然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安於現狀或過分自大。要營造真正充滿生命氣息的、有活力的課堂,必須讓即時評價具有指導性、啟迪性。要對學生做出真誠地鼓勵性評價,同時也要對學生適當地運用否定性評價。
5、課後反思是提升有效教學的催化劑
教學能力提高是一個不斷磨練成長的過程。反思既是上一個階段的終點,更是下一個階段的點。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經驗也需要繼承和發展。只有進行了反思和總結,才會形成經驗,得到理念上的提升和發展。
反思可以採取課後回顧總結或互相評課等方式。反思要注意及時,不能拖,一旦時間久了,對問題的感悟就會越來越淡,反思的收獲就會越來越少。
② 有效教學的意義有哪些
有效教學的意義
有效教學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教學有沒有效內益,並非取容決於教師教的內容多,學生做的作業多,教學占的時間多,也不能簡化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或「教得認真,教得細致」;而是看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過程的綜合表現,看學生學到了什麼,學到什麼程度,學得好不好,會不會學,是否有效促進了全體學生的全面、多元、有差異發展。
實施有效教學,我們的老師:
一要確立學生主體觀。
學生是學習是主人、主角,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這一中心來組織;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評判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也是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因此,老師要以無微不至的教學態度,熱愛、尊重、關心學生,以情育情,在師生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具有強烈的探求知識的慾望,高漲的學習熱情,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③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充分了解學生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應當對學生做出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析,為教師本人備課及實施所用。好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研討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點等都基於對學生的了解。好的構思和創意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需要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對學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教學的重點與進程,就能適時進行質疑、把問題引向深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每位數學教師都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有著巨大發展潛能和個別差異的個體,他們都有取得發展,贏得尊重的權利,教師必須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關愛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麼,每個智力正常的學生就都能得到健康發展並獲得成功。2.
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材
數學教材不再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目標以理解或掌握教材上呈現的內容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最重要任務;數學教材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出發點讓學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數學活動平台上展開數學學習。採用由淺入深、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滲透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給學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探索式學習方式:即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
另外,教師還要意識到: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憑借,往往呈現一些生活、學習現象和事實,不利於學生探索與創新,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數學活動,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3.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餚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教學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
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定向和動力的作用,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求知慾的重要因素。中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在對數學特點、內容發生興趣時而引發的。課的引入是學生能否產生學習興趣,渴求新知,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挖掘教材活動性和創新性因素,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大致有兩種:第一種是現實生活情境;第二種是問題矛盾情境。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設置認知沖突,以情激趣,以趣導思。讓學生的注意指向新知,並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數學課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還要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意識。要選准新知識生長點,提供誘因,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主動探索的興趣。4.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但教無定法,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學生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只有靈活機動地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好、最優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1)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代數知識、幾何知識、統計知識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幾何知識時我採取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逐漸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採用讓每個孩子經歷統計過程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2)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立足於學生是「教學之本」。教師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學習基礎、個性差異都是教師要考慮的因素。初中階段學生已能進行抽象邏輯思維,但對於一些空間觀念很強的題目仍要用實物展現或者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加深他們的理解。再如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由於學習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樣:自學能力強的班級可以採用自學法、嘗試法;基礎相對較低的班級則可以採用實際操作、設疑法等。並且同一個班級中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要運用不同方法。如好動、愛說的學生適宜用討論法;不善於表達,喜靜的學生就適宜用發現法、自學法。只有關注學生,「備」學生,才能找到有
④ 如何理解「課堂教學有效性」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二是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和「學到什麼程度」。三是採用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
(一)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用最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包括三重含義:效果、效率、效益。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既然「有效」是針對「無效」、「低效」而言。那麼「有效」就是通過老師的教學過程,學生學得開心,老師教得輕松。既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也把老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老師有精力與時間進行知識的更新與補充或進行更高層次的教學研究,讓學生有精力與興趣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消化、吸收。
(二)有效教學強調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課堂教學教師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再次要求教師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一)課前的有效准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准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課教師講多少內容,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優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
(二)課堂的有效組織 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
語言組織准確、簡練。縱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擠佔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准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佔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節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
(三)課後的有效練習 課後練習不在多,貴在精。現在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搞題海戰,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復的抄寫上,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情,因課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 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於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
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 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麼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可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 從事當代教育研究的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成長。
(二)注重提升教師的三種教學能力 1、課堂調控能力 上課是個動態的過程,課堂上許多生成性東西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並保持在教學活動上。
2、信息反饋能力 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站在講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這種思想與智慧,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於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新的學習。
總之,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只有認真研究和解決教師有效教學觀念淡薄、教學時間有效性差、課堂管理有效性缺失以及教學與課程實施的縱向、橫向和內向結構失衡等問題,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之年,讓我們積極投身於課堂教學改革,探究有效教學方法,用智慧打造高效課堂,大面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品牌名校而努力斗。
⑤ 淺談如何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課程作為其主要載體成為素質教育改革的專首要內容。目前,隨著教屬育教學的發展,改革在初中地理課程中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改革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必須以素質教育的嚴格標准要求自己,對初中地理教學教材深入研究,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揮其積極引導作用,努力發掘學生潛能,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致力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主要圍繞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種方法策略展開論述,以期望初中地理教學在素質教育的浪潮中永不落伍。
⑥ 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的區別與聯系
隨著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斷更新,初中數學教學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面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正在改變——由原來教師的單一灌輸,逐步向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自主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獲取新知識轉變教學過程,也成為了師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討的互動過程。課堂教學正走向有效,每一節課都將爭取成為常態下的高效課堂。
一、關於有效教學的論述:
如何有效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直是數學教學所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關注逐漸被一個新的名詞所代替,那就是「有效教學」。
什麼是有效教學?美國鮑里奇等教授的研究指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體現五個特徵:(1)清晰的教學思路;(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3)任務導向明確;(4)學生的投入;(5)成功率高。我國的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了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他認為: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余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
國內的教學專家對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特徵要求:(1)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2)是充滿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3)是富有個性化的、多種學習需求的過程。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二、有效課堂必須追求高效課堂
1.課堂是什麼?
第一,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台。
第二,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
第三,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第四,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2.關於高效課堂的論述
從建構主義理論出發,認為評價一堂高效課堂的標准應主要考察:
(1)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2)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
(3)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得到充分保障。
(4)學生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5)學生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養。
(6)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從課堂實施的角度說,好課要滿足以下標准:
(1)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
(2)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
(3)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
(4)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
(5)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
最終的外顯形式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
3.好課的基本特徵:
對一節好課,其教學應努力體現教學內容中所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不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更為重要地是關注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學生能夠獲得的基本活動經驗,把「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的目標與「知識技能」目標有機地融合成一個整體。
好課之好,好在教學目標有機融合。
好課之好,好在情境創設指向合理。
好課之好,好在教師引導作用明顯。
好課之好,好在學生得到充分發展。
好課之好,好在雙基訓練扎實有效。
好課之好,好在情感交流渠道暢通。
三、研究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仍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缺乏有效教學。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關繫到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當今的課堂教學缺少什麼
(1)缺少正確「引導」 。
(2)缺少教師精心設計和系統反思。
(3)缺少智慧的生成。
(4)缺少對生命的關照。
1.精心創設數學情境
數學情境是一種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境,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
情境性問題是指教師按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以教材內容為載體,有目的,有意識地添加能給認識帶來一定情緒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現形式編結而成的問題。這種情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心的感受。它能使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經過自己獨立自主的思維活動,經歷發現數學知識的全過程而獲取知識,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學會學習。有人說,開始3分鍾就基本看到一節課的效果,說明問題情境在實現有效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個人認為,有效的問題情境應當符合以下要求:(1)符合學生的經驗(生活的、數學學習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2)能反映數學本質的;(3)能引發學生思考,並能迅速引入主題。
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應結合具體的數學內容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其中問題情境放在首位,從認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視為一種信息載體,或者說,視為人的認知活動的信息來源,作為教師,要創設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情境,用真實的故事呈現問題,營造問題探究的情境,以引領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幫助學生基於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發現新知識創造一個最佳的心理環境和認識知識的理想階梯。這樣的情境同時也是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在這樣的情境下,不僅能激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也能為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的依據和依據。
⑦ 課堂有效教學的有效實施
班有效即指教師能有效地同時對整個班集體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課有效即指教師有能效地運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來展開教學活動,讓課與課彼此連續並完整;時有效即指教師將這些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控制在每一課所規定的統一的單位時間內進行。
當然,當代課堂教學觀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因此課堂有效教學的最終檢驗當以學生來完成,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主體學生是否能准確理解老師所傳授的內容,是否能較為靈活的運用老師所傳授的技能等。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朱雷鳴先生的論文中指出:教學的有效性,即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標。課堂教學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講究效益的活動。教學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是否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得不好,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很認真,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斯拉文(Slavin)提出:要使教學有效,教學的質量、教學的適宜性、誘因、時間,這四個因素必須適宜,系統的效能與最弱的因素呈高度正相關。
這樣看來,研究課堂有效教學勢在必行,對它進行研究,也就是能有效地改變課堂教學的弊,而發揚課堂教學的利。而我國而言,課堂教學又是教學形式的主體,無論是大班教學也好,還是小班教學也罷,無論是課內教學也好,還是課外實踐也好,多是以課堂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只有將些教學形式做一番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讓學生學得「有效」,更好的進步;這也讓國家的教育能得以更好的普及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