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吳式太極拳的太極推手
太極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勢練拳架式之外,還有兩個人的對練和應用技術,這就是太極推手。用綳、履、擠、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來完成動作和達到目的。因此也稱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實際是推手的四組動作。
太極拳的盤架(練習拳式)是練「體」(練習自己的重心平衡穩固),而推手則是練「用」(練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穩固情況下去牽動對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練體、練用是太極拳運動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於偏。尤其是練推手不應當像「頂牛」「撥河」、摔跤、拳擊那樣用力去推、拉或打擊對方。而是用太極拳的「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的方法來應付對方的來力,借力使力,用對方的力打擊對方的重心。使彼讓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過經常的練習推手可以達到體膚感覺靈敏、動作變化順隨的「懂勁」階段,同時也能學會「部勁」、「化勁「和」「放勁」。由懂勁之後再努力學習、互相砌磋、共同進步。達到默契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的高級功夫。這樣,不但能健身、長壽,還能防身、御敵。而更重要的是能夠闡發出太極拳奧妙高深的功夫和優越寶貴的科學道理。 (一)單人推手法
也稱個人打單輪。為了敘述方便,也為適合單人練習(熟習動作,掌握重心,體會手法、身法),現將「上手」(甲)的動作解說如下:從太極起式(預備勢)開始,先做左抱七星。
1.擠
1)右掌向前推出,左腳落平。沿左腳的里側而進。同時,左掌隨之下落,微回收,左臂與肩平,成半圓形。右掌繼續帶動重心前移,弓左膝,由坐式變為弓式,右掌推至左脈門處,右食指尖對鼻尖,眼從食指尖上方向前看,意在右掌心。
2)左臂松腕,垂肘,左指尖由下沿半圓弧形向左前舒伸至臂直與肩平,掌心翻朝外,在左腳小趾外的前上方。同時,右掌隨左前臂之後,由指尖向前舒伸,手指貼於左腕。視線隨右指移動,帶動身體微朝左前轉動,意念由右掌心移到右指尖。如有對方打輪時,左掌至左前之後可接對方的右肘。
2.履
1)松屈右膝,重心後移由弓式漸變為坐式。同時,雙手向上立指尖,松肘,掌心漸轉朝前。右掌前領向右上方移動,左掌後隨,距離一前臂之長,兩肘皆屈,前臂上立。意念在右掌心。
2)右掌繼續向右後轉,上臂要平,前臂要立。左肘往左掩,從胸前而過,左掌向右外移。兩掌心朝右,視線先隨右指尖,過身體扣線後改隨左指尖,同時,隨重心後移,身體向右轉至胯與肩(胸向)朝右前方。意念也隨視線由右掌移至左掌心。
3.按
1)右腿和腰部放鬆,尾間向右腳跟微落,同時,左掌心轉向左一,右掌隨之,距離不變。松雙肩,兩上臂下垂,兩前臂平。身體亦隨重心微下而轉朝正面,意念在左掌心。如有對方打累時,兩手之高低可隨其臂。
2)兩肘舒松,左掌繼續向左後下移,右掌向左下舒伸。視線先隨左手,過中線後改隨右指尖,帶動身休向左轉至胸向朝左前方,意念也由左掌移至右掌心。
4.綳
1)向前上揚左掌。右掌小指向上相隨,掌心轉朝外,在左掌至中線時,右掌即上至左腳尖前的上方,意念在右掌心,左腳落平。胸向朝正前。
2)左掌繼續向前伸展,掌心轉向後,弓左膝,重心前移變成弓式,身體隨左掌微偏右轉。同時,右掌上至中線後,拇指貼於左肘彎處,其餘四指貼於左前臂。祖母先隨右手,右手過中線後改隨左指尖動。意念也由右掌心改移左掌心。
第二輪的「擠」;在「綳」的動作完成後,雖是左腿在前的弓式,但右掌還是向左腳尖的上方推進,右食指尖對鼻尖。左臂松垂與肩平,成平圓形,脈門處貼於右掌心前。同時,左膝微前下松,膝尖對左腳尖,尾間對正腳後跟。以下動作都相同,循環進行(如果從左抱七星開始,則左右肢體互換)。
個人打單輪的要領:
1.步法要正,尺寸適度,不管上身做什麼樣的動作,雙腳不能挪動。
2.身法要穩重,進退時都能達到單腿承重。前進時承重腿的膝尖不能超過腳尖,後退時尾閭不能超出承重腿的腳跟。
3.手法要輕靈,肩、臂、肘、腕、手都要放鬆,不能僵硬。由手帶動的周身活動要在到最大的幅度。例如:雙手斜後上履時,腰胯扭轉到低頭時可以看見後腳跟。斜後一按時,也是如此。
(二)雙人推手法
亦稱打輪。兩人相對而立,上手(甲)朝南,下手(乙)朝北。距離三腳。兩人前腳落平時腳心在一條線上。甲(左側)乙(右側)
5.預備勢
甲:左正步坐式,出右腳,右手在前;左手貼在乙的右臂彎處。
乙:同甲。兩人左腕以下交叉相貼;左手都貼在對方右臂彎處。
6.擠對按
甲:左掌心向乙的胸前,隔著右前臂打擠。順著乙的腹前,右腕、前臂下垂後,再伸至乙的腰胯左後側,貼乙的左肘,左掌隨乙的左腕動;同時,隨右手之動,右腳輕落平,變弓步。
乙:左掌心扶甲的左腕向在後下行。右掌心翻向下,按甲的左肘向左下采;同時,松腰,尾閭下落,對著左腳跟,身體向左轉,胸向轉朝西北。
7.履對綳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重心後退的同時,左腕貼乙的左腕往左方後履。右掌心扶乙的左肘向左履。胸向轉朝東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配合重心前進的同時,兩人左腕相貼之處往外上行。右掌長甲的左肘,向甲的右耳上綳過中線後,左肘對著甲的胸前。右掌心扶於臂彎處。
8.按對擠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當乙的右掌向前打擠時,甲要松腰、涵胸。同時右掌心向下翻轉,按乙的左腕,左掌心亦下按乙的右肘。右掌向右後下移動,左掌心向右移動。胸轉向西南。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左臂不隨甲後履,用右掌心向甲的胸前打擠,左前臂下垂,從甲的腹前向左前下方舒伸,貼甲右肘;右掌隨甲右腕動,右前臂貼近甲的右側腰胯部位。同時,右腳落平成弓步。
9、綳對履
甲:動作同打單輪,只是在乙後退時,右腕貼著乙的右腕向前上起,左掌心扶乙的右肘,隨即向乙的左耳處綳出。手過中線後,右肘對著乙的胸。左掌在右臂彎處與乙扶自己肘的左腕相交。
乙:動作同自己打單輪。只是在隨甲向上綳進之時,重心後退;同時,右腕貼甲的右腕往右上後綳。左掌心扶甲的右肘向右外轉。胸向朝東北。
下一次的擠、綳、按,綳則是循環連續進行。
10.改換手與腳的方法:上述說的方法是甲的右腳、右手在前的順步。乙是右腳、左手在前的拗步。如要改換手可用第一種方法,改換腳用第二方法。
1)換手方法
甲:做完按的動作後,不上綳。左掌心扶乙的左肘,右腕貼乙的右腕,向乙的腹前推去再移至乙的右胯之外。同時,弓右膝成右弓式。隨後即再做右後上履的動作。
乙:做完擠的動作後,不回履,而是右腕貼甲右腕,左掌心扶甲的左肘,隨甲的雙手推進,重心後奶;同時,雙手向右後下履。再做左前上綳的動作。
2)換腳方法
甲:在做綳的動作,趁重心前進,虛左腳,抬腿向前邁一步,成右正步坐式,左腳落平,腳跟在乙的左腳尖平齊處。隨即弓左膝做左手打擠動作。同時,成左正步弓式。
乙:在做履的動作,趁重心後退時,回收右腳,向後退一步,成左正步弓式,隨即再後移重心變為右正步坐式,隨甲的打擠而做按的動作。 1.擠、履、按、綳循環不止,實際變成兩組綳對履、擠對按動作。甲擠乙按,甲履乙綳,反之乙做甲的動作時,甲則做乙的動作。兩人除一人順步,一人拗步外,手法、身法的動作完全相同。因此可互相參照,換手、換腳方法亦是如此。
2.太極拳是講「彼不動,乙不動」。但在練習打輪時,則應該有一個人先動,從形式上看擠、綳是向前的進攻形,履按是向後的退守形。所以做擠綳者應先動。或者兩人商議好這次你先動,下次我先動。
雙人打輪要領:
除應遵循個人打單輪的要領外,還要做到周身放鬆,動作輕靈,千萬不許用力使勁或肢體僵硬,要用意念引志肢體很輕松地完成動作。仔細用心留意,體會互相接觸處的體膚感覺,「聽」出對方來力的方向、速度。及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完成相應的動作。兩人都按照要求做好規定的動作,循序漸進,日久天長,自然而然地能使「功夫」加深。
經常說的「水到渠成」,不付出做堤的勞動,則迅猛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練武修文亦是如此。練太極拳要有耐心、細心、恆心,堅持下去,多盤拳走架,先練「知己」的功夫。多打輪推手再練「知彼」的功夫。盤拳既是基礎也是應用,推手既是應用也是基礎,這是太極拳兩個相輔相成的兩種訓練方法。不能顧此失彼。即便是為了健身養生,照此進行也能情趣倍增,互相切磋共同進步。太極拳能夠被動病延年,但也不是僅僅學會了一套拳,就可以照貓畫虎地比劃,或者知道了怎樣動作,就能得到「養生之犬」。只有開長日久地經常練習和不停地運動,才能獲得「功夫」。所謂「功夫」就是認真練習(力),持之以恆(距),力×距=功,世上沒不有勞而獲的。按照規矩認真地堅持下去,仔細鑽研,不但能達到目的,還能進而懂得太極拳既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又是一種未被開拓,而又應當是特別努力探索的科學。
㈡ 吳阿敏二十四式太極拳分解教學全部下載的。
可參照此抄視頻:吳阿敏二十四式太極拳分解教學
㈢ 四正四禹 什麼意思
四正是指東,南,西,北四個正的方向.四正推手是兩人在推手是,用朋,捋,擠,按四法,向四個正方向周而復始的
的做互相推揉的運動.四隅指四個斜的方向.四隅推手是兩個人用采,列,肘,靠四法,向四個斜方向周而復始做互
相推揉的運動,又叫大捋.
四正
掤捋擠按須認真,
是說練習在正確,細膩,不可馬虎。在經過量變後,使全身整體協調一致。
采挒肘靠用中奇,
是指在四正推手的量化基礎上,的出奇制勝的技法。
比如,
采,必須有捋和按的交錯結合
挒,必須有捋和採的結合
肘,必須有捋采挒而後貼身用肘
靠,必須也是以其他技法為基礎,再用驅干擊敵。
總之,「四正」是以正治軍,「四隅」是以奇用兵。
太極十三勢中「四正」棚、捋、擠、按是太極拳練習中最基本的方法,這四種手法無論身體的位置變化與否,其要求是正對前方,被稱為「四正」。
「四隅」采、挒、肘、靠四種方法的運用。是以身體的斜角為方向(一般指東南、西北、東北、西南方向)被稱為「四隅」。
「五行」:進、腿、顧、盼、定則是指身體移動所處的方位和步法變換。
十三勢與中國傳統哲學五行八卦結合上,「四正」是棚、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隅」是采、挒、肘、靠即乾、坤、翼、艮。五行: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
㈣ 關於「中華瑰寶」太極拳,你知道多少呢
知道太極拳既是哲學拳,也是折壽拳。網路顯示最有名的宗師們都短壽
㈤ 我現在正在學陳式太極拳推手,有半年之久了,可還是那麼的僵硬。請問各位太極拳高手,怎麼練才能去僵
第一,抄要去掉急功近利的想法。太極拳要在架子中松,才能在推手中松。自己打拳都松不下來,對抗的時候就更松不下來。
第二,要去掉對抗的想法。對方攻擊進來,要想辦法化解而不是對抗。心裡有對抗的想法,人家來了堵住,人家要走你抓著不放,就犯了太極拳頂匾丟抗的毛病。
第三,要去掉勝負心。怕輸,就把吃奶的勁都用上了。生怕對方推動自己,化不掉就用蠻力硬撥、硬擋,能松就怪了。
總之,時間短,怎樣也不會松;存在對抗的想法,就做不到歡迎、歡送;好勝心強,就做不到舍己從人。
㈥ 吳阿敏的資料
搜索詞條
吳阿敏
更多圖片(1張)
吳阿敏生於1967年出生。她自幼習武,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曾訓練於安徽省體工隊、武術隊,主修太極拳、械、推手等太極項目,從師於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李秉慈老師,系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是中央電視台"聞雞起舞"節目的特邀教練。
中文名:吳阿敏
國籍:中國
出生日期:1967年
畢業院校:北京體育大學
個人榮譽
1997年,在第五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中,吳阿敏獲吳式太極拳第一名,42式太極劍第一名;
1998年,吳阿敏獲全國武術錦標賽女子太極拳、劍、推手全能第一名,女子太極推手(56Kg級)第一名;
1999年,吳阿敏獲第六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女子陳式太極拳第一名,42式太極劍第一名;
2000年,全國武術錦標賽中,吳阿敏獲得女子吳式太極拳第一名,女子太極拳、劍、推手全能第一名。
人物評價
一個清水芙蓉般充滿靈性和智慧的美女,從兩歲蹣跚走步起,就隨每天練武的父親學招式,民間的,少林的,只要是打拳舞劍她就跟著比劃,久而久之,她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二歲就進了省武校。
之後又考進北京體育大學,大學以前她參加了全國省市的多次武術比賽,得過幾十塊金銀牌。體育大學的學習是她質的飛躍,在此期間她在各位高師教授指導下系統的學習了中華武學及相關理論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武術及養生學有了全面的理解,並且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練十八般武藝,學費都是假期打工賺來的,每天都要比別的同學睡的晚,起的早,她說別人一分努力,她就要付出十倍的汗水。在少女如花似玉的年齡,吳阿敏卻深深迷上了太極,傾情傾心,如果你看到了她的鞭桿,就是在冬日空空冷冷的地下室研編出來的,如果你知道了她的養生拂塵就是夏日每天挑燈到子夜的理論鑽研,如果你曉得了她每天六點就起床,晚十二點還忙碌未眠,如果你得知了她走出國門又去把更高的山峰登攀,你會怎樣想?工夫不負有心人,當她取得碩士學位的時候,也在北京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她先後獲得了世界武術大賽太極拳劍推手全能冠軍,和各種金銀獎牌30多塊並參與了中國最具權威的武書辭典劍的編著和中國太極拳運動再版標准示範圖示,國家級武術裁判,中央電視台青春之光武術教練,出版教學光碟100盤,教學書7部,創編阿敏九式拳劍扇刀杖拂塵鞭桿等30多套。
㈦ 求吳阿敏楊式42式太極拳視頻下載
關於太極: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是技擊法,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既是養生術,又是殺人術,只不過有其獨特的應敵之技法而已。太極拳技法的主要特徵之一,是自古以來兵家常說的「因敵變化示神奇」。
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林。」太極拳,就是追求這個「神勁。」
《投筆膚談》的作者雲:「虛實之機,其變生於敵,淵微之妙,鬼神莫知,然後能狃敵而成功。」狃者,因襲、依襲也。故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庭曰:「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個「依」字就用得非常妙,它也體現了「因敵變化而取勝」之意。上述,均說明了太極拳所遵循的應敵之法的特徵。
其實,傳統的陳式大極拳,不論拳架、推手、散手,都體現了它固有的武術本質。拳架、式式招招都充滿了技擊含義,它是太極拳全部功夫的基礎,它是太極拳功夫的入手點,又是太極拳綜合功能的落腳點。它主要鍛煉知己功夫;而推手,則是一種鍛煉知彼功夫的方法,它是鍛煉聽勁、懂勁、化勁的基本功,也是檢驗拳架各種勁力的試金石:散手(徒手搏擊),則是太極拳功夫的最高表現形式。散手功夫的提高又必須建立在拳架和推手鍛煉的基礎之上。要提高散手技能,就必須苦練拳架、單式(拆拳)、推手,以及進行內功和力量、速度等方面的訓練。拳架、推手、散手是三位一體的太極系列功夫。
當然,太極拳用於散打,有它自己的技擊特徵。太極拳創編者的戰略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強調練太極拳的人總是處於應擊者的地位。從來不主張主動去進犯他人。即所謂「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彼不動,己不動」。一旦有人與我為敵,向我進犯,無奈我只好依其變,順其勢,借其力,化其力,以陰陽互濟的、螺旋式的、松活彈抖的、化打合一的太極拳功夫對付對方的挑戰,爭取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即「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妙技。
因此,練太極拳的人,除了健身目的之外,如果要想全面繼承太極拳的固有功能,還必須下功夫鑽研和鍛煉太極推手和散打等防身應敵之技擊本領。我們既要練拳架,又要練推手,既要練推手,又要練散打,從而練出一種完整應敵的高級本領。但不一定把它推向擂台賽。
太極推手技巧:
(一)彼此接觸點上,都有我的「耳朵」
既是因敵變化而變化,那麼首先要了解敵人的意圖,一句話要了解敵情,正如孫子兵法講的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則特別強調這一點。和對方一接觸,就要做到「知彼」。所以學習太極拳推手,首要任務是練習「聽勁」。我一隻手上有9個力點(五指、大小魚際、掌心、掌背),雙手18個力點:對方雙手一旦接觸到我身上,也有18個接觸點,這些接觸點,加上我的眼睛觀察、加上上下肢的接觸,這所有的接觸點上(當然同一個時間不一定點點都接觸),都有我的「耳朵」,都有我的「偵察兵」。鍛煉推手時,在全身放鬆的前提下,時時刻刻想到這些接觸點,以高度的敏感性,充分發揮這些「偵察兵」的作用,仔細聽真看清對方力量的動向和變化,以便迅速運用相應的戰術以應敵。陳照奎老師常講:「十個手指頭都得幹活,象彈鋼琴一樣,非常靈敏地幹活。」所以說,「聽勁」是太極交手的第一項基本功。
(二)搭手即棚,八法相主
棚勁,是太極拳各種勁的共性特徵。太極拳用於交手時,它不主張硬沖、硬拼、硬抗、硬頂,也不許丟,不許逃跑,而是先用一種彈性的、能伸又能屈的、柔韌性的、螺旋式的外撐勁,即棚勁,來接應對方的來力。所以,人們把棚勁作為太極功夫的接手法。這種棚勁,不只是表現在手上,而周身處處都有這種棚勁。即陳鑫公說的「無處不彈簧」。周身如同充足了氣的球體和輪胎,處處皆有彈性外棚勁。因此,捋、擠、按、采、例、時、靠七種勁,都是棚勁的延伸,或是使用的角度不同,或使用的部位不同而已。這八種勁,相生相剋,都是因敵變化而變化無窮。例如雙人推手時,對方進攻來力偏高,我即上棚之。如果從接觸點上感到對方力弱,我即將來力向外棚之或隨勢拿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如果來力較猛,而偏右,我即順勢向右捋之;偏左即向左捋之。如來力偏下,我即用下采法;如當我捋或采時,敵人變肘、變擠,我則按之;敵近身,我則走大捋;我捋敵,敵靠我,我則轉腰走按勁。同樣,敵人若采或捋我時,我也可以走肘、走靠諸法,八種方法相生相剋,反復鍛煉,以丹田內轉的離心力帶動全身,練得自己感到腳下有根,丹田氣壯,內氣鼓盪,周身皮毛向外膨脹,感到處處可以引化、處處可以爆發出松活彈抖之太極勁,才算初步「勁上身」了。所以棚勁是太極勁的基本特徵。
(三)從鍛煉能容、能吞、能引、能化人手
一般人練推手時,往往是想把對方拒之門外,尤其力氣比較大的人,更是恃力而不願讓對方來力近己圈內,或急於將對方發出。這樣就很難練出太極拳之引化本領。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樹立敢於讓對方進來的大無畏精神,敢於近身,氣魄要大,胸襟要寬,容量要闊。陳老師經常說:「來多少要多少,要多少給多少;來之歡迎,去之歡送。」「能吞、能吐,肚量大,胸懷要寬」。意思就是能把對方的來力放進來,當對方前傾了,失重了,要往回「撤兵」了,我則順勢發化(其中之要,在於機勢)。即陳老師講的:「來,則順勢捋;去,則順勢發。」都是一個「順」字。做起來,確很難。要做到身前容量大,平時就必須下功夫練引化。這就要求你能含胸塌腰,能松胯、屈膝後坐(而不是前跪),勢子能高能低,把胸前的容量盡力加大,不論對方是按、是擠、是棚、是肘、是靠,我都敢放進來。對方兩臂無非是那麼長,不要怕,即使吃幾次虧,輸幾次,也無所謂。練習能吞能容之後,再練能吐、能放、能發就容易了。他來多少,我要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要多少,即給他多少,一點也不多給。盡量多練習大捋、大開大合,把身肢放長、放展,練習順勢而引,順勢而發的功能。
(四)誰先合,誰能贏
陳照奎老師講合,實際上是講拿。「拿」者「合手」也。不一定是靠一隻手去拿住對方,而是從總體上控制對方、包住對方、籠住對方。或用一手、或用雙手、或用雙臂、或用雙肘、或用一手一肘、或用肘彎里側夾住對方、或上下配合別住對方……總之,凡是使對方處於背勢者,都屬於拿,都屬於合。他還強調一個「先」字,誰能先合,誰能贏。即要主動,首先要從精神上控制他、包圍他、藐視他,使他處於我的包圍圈之內。合住他的目的,是使我雙手、或手肘、或手加腿,把力量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即搶奪「大本營」),或是合在他力量的走向上(力點動向)。然後,隨他的動向而合力發之,以破壞他的平衡。他一旦失去平衡再如何收拾就好辦了。所以,既要順著他,又要控制他。正如《孫子兵法》中所雲:「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說他應敵時,千方百計讓他落入我的包圍圈之內,用引誘之法也好,用聲東擊西之法也好,或在同他旋磨打轉過程中也好,趁他尚未知所措之時,盡快控制住他,使他不得勁,然後再順勢借他之力將他消化之。陳老師推手時,主張盡量控制對方肩部和大臂(肘關節以上),這樣便於將合力加到對方的重心線(又稱軸心線)上,便於破壞其平衡。郝月如先生也講過,推手一搭手即要「以手指敵人中心,手不能用,肩時指之,肩時不能用,意指之。」總之,意氣力,都要想法合到對方重心線上,當然,如果無預定的死規則,允許用腿,上下合力則更易奏效。如所謂「小鬼推磨」之法。當然,敵人往往也是千方百計合住你,你就要靠自己的「聽勁」本事,當他欲合未合住之時,迅速用螺旋式的棚勁破之。決不能讓他合住我。為此,平時練拳必須注意聚精會神的合力之法,做到能開又能合。
(五)化打合一,引進合一,點線合一
太極拳往往講求引化為先,先引化而後發放,其實這是初級功夫。高級功夫應該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化就是打,打就是化,使引化與進擊同步化,統一行動,方為妙術:第一種功法(或第一種手法)是先引後發。即待對方來勁被我引化落空之後,我再將內勁外力合而為一(意氣力三結合),合力發之,即所謂「引勁落空合即出」者也。例如運行一個圈中,有時半個圈引化,半個圈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一到動三);第二種手法,是邊引邊進、或上引下進、左引右進等等。如懶扎衣動作三,既是右(手)引左(手)進(擊),又是上(右手)引下(右腿)進(擊、蹬、套、插);第三種是化打合一、引進合一。即一個引化動作之中也有進,也有打。打中有化,化中有打,故曰「化打合一」。例如金剛搗碓之捋法,其中單勢進步捋、退步捋,都是捋化之中有發放之勁。體現了在我主現控制下敵我力量合二為一,致他於敗勢(背勢)。又如抱頭推山動作一,左時引化對方右手的按勁,同時,借對方之按勁,發我左拳擊敵胸部(頭部)之勁。肘引手發,手引手發,點線變化,化打皆在一隻臂上,這不正是極妙的上層功夫嗎。有時在一隻手臂的一個螺旋勁(順逆變化)之中可以發出幾個勁。如披身捶(庇身捶)中之背折靠前的右臂上棚、里合肘、里勾拳三個勁的迅速變化,又如白猿獻果一勢的反拿、上棚、下引、擊襠、切肘、沖拳等六個勁的變化都是螺旋式的非常巧妙的點線結合用法。抽出這些單勢進行鍛煉則是提高推手技巧和技擊功力的上乘方法。
(六)依靠丹田內轉的離心力,發揮人體立體螺旋之威力
人們常常把太極勁比做漩渦、旋風、鑽頭、龍卷風,所謂發勁,即依靠這種人體立體螺旋力量,把敵人棚出去,這是對的。練太極拳就是要練成周身處處都是球,使來力感到觸處有圓;處處球切球;處處被滑掉,被棚出。同時,我的四肢,乃至我的軀體又象蛇一樣,將來力纏住,處處可以發勁。平時練拳時,即應注意以丹田(包括腰椎)為樞紐,依靠它的離心旋轉力,帶動周身,帶動四肢,所有運行非圓即弧,所有部位都似球、似蛇、似鑽頭、似導彈。大至周身,小至掌、拳、掌根、手指、手腕,以及大腿、小腿,都走螺旋勁,處處都是順逆滾動的、點線變換的螺旋體,從而在滾動中化掉來力,在纏繞中吃掉來力。使對方感到加到我身上的勁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甩出去。彷彿發出的弧旋球一樣,使對方莫知所措。為此,平時練拳時,即注意大大小小的纏繞勁,一點也不要馬虎,絲絲入扣,纏到筋骨之內。平時練習推手,不論進退、化發,都要鍛煉走螺旋勁,腰如門軸,雙手如「轉子門」,充分發揮腰部的離心力,使對方感到處處背勢,非輸不可。但「兵貴神速」,只靠平時打拳時的慢動作是不行的。所以,要練單式發勁、練快速螺旋勁,快到「迅雷不及掩耳」。當然,為了腰活,還必須鍛煉松胯。
(七)下塌外碾,力催其根
「下塌外碾」是陳老師常說的一句要領,也是他常用的一種手法,在陳老師之前的拳論中還未見到這句話。這句要領,既形象,又實用。他常用的三個字是「合、塌、碾」。即搭手之後,先合好勁,然後塌掌根,力求塌至對方腳跟(依靠意念力)。同時,要沉肩、墜肘、塌腰、松胯、五趾抓地,借地之力,用於我掌根的下塌外碾勁,把對方之力碾出去。其實人們一想到那碾米的碌轤,壓馬路的壓路機,就可以形象地了解到掌根的既沉又向前滾動的一種力量。太極拳,就是靠這種下塌的力量,破壞對方的根基。所謂「貼身近戰,力摧其根」者,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太極拳的戰略戰術,不在乎一手一足的重創,而著眼於破壞其整體的平衡。因此,在推手中,一方面努力鍛煉自己下盤的穩固,力求接地之力,借地之力,鞏固自己的根節;另一方面,與敵人一搭手,即著眼於他的腳,不論是從上盤、中盤、下盤人手,都要走下塌外碾之勁,力達其根,力摧其根。這是應敵時破壞其平衡的著眼點、著手點,也是落腳點。
(八)從反面入手,造努借力
太極拳以順勢借力為其主要技法。但在敵人來力不明時,可以採取「造勢借力」之術。即給對方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道者,反之動」(老子)《孫子兵法》謂之「聲東擊西」。我們叫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如第二金剛搗碓動作一、二);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如雙震腳、金雞獨立);欲前先後,欲後先前(如左沖、右沖、退步跨虎);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如初收、披身捶);欲縱先橫,欲橫先縱(如閃通背動作三、四);欲順先逆,欲逆先順等等。從反面入手,造勢借力之中,還有一種驚詐之術。「兵不厭詐」,即在交手之中,以神懾人。如驚上取下,驚下取上,驚左取右諸法。有時則採取一斷一送之法。交手中,突然我勁一斷,使對方一怔,或突然失控,當他神怔勁空之時,我迅速接勁擊其虛點。各種武術中都有這種技法,太極拳也不例外,所不同者太極拳強調走螺旋勁。如陳鑫公所雲「虛籠詐誘,只為一轉。」雖然平時練講究「連綿不斷」,「無斷續」等,但在實戰中必須適機應變,沾粘連隨是基本手段,但還要能粘、能斷,勁斷意不斷,勁斷神不斷,斷是為新的粘,一斷一接,斷和接都是為了制敵取勝。太極拳的上乘功失,就在於運用自如。
總之,給敵人以假象而從反面取之。也是一種重要手法。所謂打空、打直、打回、打怔,都是我先造一個勢,迷惑他,使他不知所惜而失勢、或他勁落空、或回撤、或發直、發愣時,我即以神速之螺旋進擊,使對方失勢。正是體現「因敵變化」而示我之「神奇」也。
(九)三節相應,節節打人
太極拳所以能以柔取勝,以柔克剛,其關鍵在於全身筋骨節節放鬆,勁力節節貫串。因敵變化節節交替運用,節節可化,節節可打,全身所有關節都非常鬆柔、靈活而有力。小至手指各個關節,大至上中下三盤,以及手、腕、肘、肩、胸、背、胯、腿、膝、腳,各個部位都可以打人,所謂「挨到何處何處擊」者也。主要之處在於應敵時能不能隨機應變,三節互用,三節、及至九節,能靈活交替運用。即《孫子兵法》中所雲:「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這就必須在平時練拳時,注意鍛煉各個部位的勁力變化,節節靈活可以隨機而用,全身如龍似蛇,變化自如。打拳時,推手時,要時時意識到雙手、雙臂、雙腿、雙足,以及手足之間的合勁,相吸相系,上三節,下三節交替變化、順逆變化地節節貫串勁。例如:中盤式動作一,我左手被按,收回來(引過來)同時右手擊出;又如單鞭動作二,右手被拿,屈時以采肘解脫,並可以肘反擊;抱頭推山動作一,左肘被按,肘收回,而以左手(拳)出擊,左手被棚,右拳再出擊。如掩手肽捶動作五,雙手被封住,走肩臂。再如二路拳中的退步護心拳(獸頭勢),雙拳、雙時交替邊引化邊出擊,下邊腳可以勾絆、可以進擊,左右配合、上下配合、節節配合,交替引化與進擊。充分體現太極拳之整體勁及其在陰陽變化中之妙用。
(十)充雲強調和發揮意念力
太極拳,是強調用意的武術。用意,是太極拳內功的上乘功夫。講「用意不用力」不對,「用力不用意」也不對。還是意氣力(精氣神)三結合為宜。
總之,上述種種戰術技巧,必須基於平時刻苦操練和用心體悟。除了堅持練拳架之外,還要練單式,兩人對練,以及功力訓練,內功訓練,不斷增強體能、智能、氣能,以及膽量和勇氣,還是中國傳統武術中講的四個字:即一膽、二力、三智(謀)、四法(技巧)。太極拳也不例外。
武當太極108勢:
內氣循行,點穴卸骨諸術,都以練氣養身為本。在名師傳授下,收斂先天氣,習練行、走、坐、卧諸功,施抱無守一之方法,循大周天、小周天、小小周天之氣,達到練性修真之目的。從妄為、有為而至於無為。
人身十二經絡、奇經八脈,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陰經通於臟、陽經通於腑。武術名家、太極大師,治病療疾,點穴截氣,破臟腑之調節,都因明經知絡所為。中國武當太極開始練習時,吸氣、舌頂上齶;呼氣、舌守下齶。待氣血循行,通暢、順當後,練習時舌頂上齶不變。
起勢:混元一氣
1.無極開太極
2.一氣化三清
3.托天引氣
4.鼉龍戲水
5.陰陽兩儀
6.四象翻掌
7.三環套月
8.雙龍出洞
9.龍虎相交
10.手揮琵琶
11.錦雞抖翎
12.左轉抱球
13.踢腿撩陰
14.右攬雀尾
15.掤捋擠按
16.雙、單雲手
17.右轉抱球
18.踢腿撩陰
19.左攬雀尾
20.掤捋擠按
21.雙、單雲手
22.單鞭
23.雙挒抖掌
24.提手上勢
25.小擒拿
26.右掛左抖
27.懷中抱月
28.白鶴亮翅
29.左、右摟膝拗步
30.龍虎相交
31.手揮琵琶
32.右單展翅
33.左斜踹腳
34.右摟膝拗步
35.雙、單展翅
36.右斜踹腳
37.右摟膝推掌
38.雙、單展翅
39.龍虎相交
40.手揮琵琶
41.摟膝斜插捶
42.懶漢扎衣
43.轉身撇身捶
44.上步掤捶
45.搬攔捶
46.如封似閉
47.一氣化三清
48.托天引氣
49.鼉龍戲水
50.陰陽兩儀
51.左抱虎推山
52.右抱虎推山
53.雙、單雲手
54.左轉抱球
55.踢腿撩陰
56.右攬雀尾
57.掤捋擠按
58.雙、單雲手
59.右轉抱球
60.踢腿撩陰
61.左攬雀尾
62.掤捋擠按
63.雙、單雲手
64.雙開弓
65.巴打掌
66.摟膝指襠捶
67.左倒攆猴
68.右倒攆猴
69.左倒攆猴
70.右倒攆猴
71.撩陰掌
72.一柱擎天
73.踢腿撩陰
74.蓋步海底針
75.閃通背
76.懶漢扎衣
77.轉身撇身捶
78.上步掤捶
79.搬攔捶
80.巴打掌
81.雙、單雲手
82.單鞭
83.雙挒抖掌
84.左右雙雲手(5個)
85.錦雞獨立
86.雀地龍
87.上步高探馬
88.左轉跨虎
89.右轉跨虎
90.雙、單展翅
91.右轉撩腿
92.右摟膝推掌
93.雙、單展翅
94.左轉撩腿
95.左摟膝推掌
96.二踢飛腳
97.犀牛穿山
98.左、右打足
99.震腳仆地錦
100.雀地龍
101.右起雀地龍
102.巴打掌
103.騰空擺蓮
104.擺腿跌叉
105.玉龍舉鼎
106.如封似閉
107.十字手
108.合太極
收勢:混元一氣
回答指數:95
該回答在由回答者修改過
㈧ 推手裡的幾個動作名稱,技法特點,動作特點
推手八法
趙堡太極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順人背的效果,十分講究運用十三法和各種勁。
趙堡太極拳十三法的名稱與各家太極拳的名稱一致,就是:綳、 擠 、按、采、 列、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法的動作貫串趙堡太極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過程中,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這十三法,才能不斷地提高練拳和推手技擊水平。現對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 綳法(勁):是以我的雙臂承載對方的雙手。趙堡太極拳的綳法多用於接手。雙臂粘著別人雙臂,以靜待動,起到探測對方虛實了,即順勢應著。趙堡太極拳傳的秘訣中對綳的說法是:「吾一雙胳膊綳起他人雙手也。如人雙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須用如封似閉之勢,將人的剛勁引空,乘彼之勢,宜按則按之,宜履則之,宜卸(我將身退下為之卸)則卸,使彼自己落空,方為上策。」這說明了綳法接手後的應付辦法,當然這只是跟著的應付辦法,拖綳法下要氣沉丹田,上要頂勁,配合腰腿。趙堡太極拳在推手過程中意識上要有綳的意識,周身不失綳勁。
(二) 履法(勁):我用雙手粘住對方腕與肘以上臂順其來勢向一側引,使對方來勁落空。履要不頂不抗,以四兩撥千斤。趙堡流傳的秘訣對履得這樣說的:「敵人用兩手按我右臂之時,彼用勁太大,手足齊進,我用如封似閉勢將彼勁引空後,我乘勢將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兩手齊往右引之,使勁落空,彼勢不便前進。必須身下卸。」這是在推手實踐的著法。履必須做到松腰,轉胯,不丟不頂,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 擠法(勁):趙堡流傳的秘訣中說:「接上式、敵半身下卸之時,我以前臂擊之是也。」這話的意思是,我履對方不宜前進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勁,我乘對方下卸身之時以前臂擠去,這是趙堡太極拳的擠法,這種擠法與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一樣,擠勁要求松肩、垂肘、氣沉丹田。
(四) 按法(勁):以我的雙手粘住對方一臂的腕和肘順勢向前用力。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點。趙堡流傳的秘訣是這樣說的:「我以前臂擊敵之時,彼將我臂引空,不能前進,勢須半身下卸,值此之際,彼亦能乘勢按我,吾亦能於機按彼。」趙堡太極拳的按法是處於一種特別的狀態下出現的,發按勁要保持身體中正,頂勁,撥背,腰要弓,但要不貪不欠,不前俯。
(五) 采法(勁):有兩種意義,一是用手指抓住對方肘或腕突然向下發勁,發勁要速、脆。同時配合腰腿,不能單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雙手固定別人的關節為采,不能用手抓緊。只能用掌壓迫對方的關節,讓對方喪失抵抗力。
(六) 列法(勁)旋轉對方關節為列。列有單手和雙手兩種,雙手發列勁又有兩種,雙手採住對方兩個關節部位轉同一個方向的為一種;雙手各自轉一個方向的為一種。發列勁要求身體中正,力由脊發,周身要配合雙手。
(七) 肘法(勁):在推手中屈肘擊人為肘法。肘法在近身時使用,是擊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還可以纏繞、擴肋等。發肘勁要用丹田的爆發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 靠法(勁):以肩擊人為靠。靠法是雙方身體貼近時使用。靠勁凶,易傷人、慎用。發靠勁要含胸撥背,肩找自己的腳尖。
趙堡太極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種手法和勁別伺機順勢發放以外,還有諸多勁別,其中包括:粘勁、截勁、寸勁、驚彈勁、崩炸勁、分勁、合勁、沉勁、借勁、走勁、化勁、鑽勁、滾勁、橫勁等等。適當地掌握和運用這些勁於推手中能提高技擊的效果。
推手的用勁和聽勁:
手時切忌拙力,務於掤、捋、擠、按四字探求奧秘,此四字即包含無窮之變化,學者務必深刻體會。
如: 掤有直掤、橫掤上下之別。掤時要粘住對方的手,隨即變換方向,劃一圓形,使對方之勁不能發出,或發出亦被化去。
捋有向上、向下及平捋之分。捋時須一手按住對方的腕,另一手按對方的肘,使對方沒有活動餘地而順勢捋出,同時也可防止對方趁我捋時,進步橫肘,將計就計以取我中。又捋中亦有捋勁,易傷人,不可輕用。
擠有正擠、偏擠、加肘擠諸法。如用臂以曲線擠,則隨時隨勢變換力點,處處均可發勁。
按包括輕靈或重實,左實右虛或右實左虛,兩手或開或合,總之依勢而變。
四正推手以及四隅等諸用法之用勁皆是勁自足起,由腰帶動自脊而發。手法雖有變化,然而其勁皆自腰胯變化而來。此點尤須注意。
二人對練推手時,除注意體會用勁之方法外,務必要做到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要用拙力,靜心聽勁。久之,則能引進落空,牽動四兩撥千斤。
關於「聽勁」,萬不可誤為雙方用力對頂。常見推手時,二人互相用力抵住,一方問有勁了沒有,一方答有或無,此大錯也「聽勁」是感知對方用力之大小、方向、變化趨勢等隨機變化,萬不可頂住。初練時,先練兩臂,久練全身皆可感知。能聽勁,則當對方發力,方能化去,使之落空。不能聽勁則不必與人相較,學者務必注意。 孫式太極拳推手的特點是:
一曰「中」。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范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
二曰敷。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三曰整。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松肩、松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
四曰活。孫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級階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來例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五曰空。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松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
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
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
㈨ 太極拳中的四正四語是什麼意思
四隅四正是太極八法,只要是太極拳就會用到
沒有拳種分別得
四正 是 掤、捋、擠、按、
四隅 是 采、挒、肘、靠
太極拳學派把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最基本的手法,稱之為「太極八法」。它是太極拳所有拳式的基礎,這八法的勁別是各不相同的。太極拳以八法為基礎是有其實際意義的,因為前人的技擊實踐證明,拳不在多,而在於習練純熟。在實際競技中,能常用的基本手法並不太多,若能純熟,則八法也已用之不窮了。
太極八法以掤、捋、擠、按四法為正法,合稱為「四正法」或「四正手」,簡稱為「四正」;以采、挒、肘、靠四法為奇法,習慣上合稱為「四隅法」或「四隅手」,簡稱為「四隅」。八法以掤為首,以四正為主,以四隅為輔。楊式太極拳把「攬雀尾」列為起勢後的第一式,目的就在於把四正當做全套太極拳的基礎功夫來進行練習,先打下四正基礎後,再學其他各種法式。太極拳推手的主要內容就足由四正、四隅這八法組成的,而練習推手的目的就在於熟練這八種勁別及其力『法的具體運用。早年拙作拳訣中,有一首《八法決》概述八法之精要,現摘錄於後,僅供參考:
「八法須認真,四正為根本。
一臂莫單行,上下緊相跟。
掤撐圓而沉,捋抱順且韌。
擠排化在先,按推勁要整。
采拿宜拔根,挒驚務相稱。
肘屈勿輕使,靠崩必貼身。
稱羨雖經年,功夫終難深。
不若朝暮練,日久知屈伸。」
上述歌訣中「一臂莫單行,上下緊相跟」句,實即「兩膊相系,上卜相隨」的另一種說法,兩者義無不同。戚繼光《拳經·捷要篇》說:「上下周全,無有不勝。」這也足以證明,古今拳術對這一基本要求歷來是分外重視的。四隅推手是否只包括采、挒、肘、靠四法四隅推手又名「大捋」,其演練內容足以采、挒、肘、靠四法為主,同時也包括了掤、捋、擠、按、閃和切截、沉化等法。從外形觀察,由於傳統大捋是以重復做四遍為一圈,而其中以捋、靠兩法各四個動作最為分明,因而又有「四捋四靠」之別名。大捋中捌、肘兩法,如採取實捌、實頂,就極易誤傷,故只能把實用動作留在意念之中,而並不出手。閃法實即摑面法,俗稱「打巴掌」,是為反向轉圈而編列的;切截況化源於反關節擒拿,凡對方用靠,我一手采執彼腕,用我另一手的前臂像用刀切物一樣截住對方上臂的近肘部位,並向下沉化,以破解對方的用靠,這就是切
截、沉化;在此基礎上,只須把采腕的一手擰轉一下,便可變為撅臂法,它是為御靠和轉按而設的。
由於閃、撅兩法也難在練習中實閃、實撅,所以也只能是象徵性地做到適可而止。擠法則與靠法相連,應敵變化時近身可擠、貼身可靠。但作為推手套路,卻又沒法子既擠又靠。倘若把上述意念性與象徵性的各法計算在外,則表現較明晰的為擁、捋、按、采、靠五法。因而在外觀上四隅推手的動作是極為朴實簡捷的,似並不比動步四正推手復雜;但若從內含的技擊意義上分析,它所包容的著法竟有十法之多,這就遠比四正推手要難學得多了。而且一旦習練純熟,還可在大捋套路的基礎上隨意變著,那就接近散手了。
由此觀之,說明大捋實際上是一種「八法推手」,即已統括收編了太極八法,而不止是采、挒、肘、靠四法。
基於這一事實,要學習大捋是必須先打好四正推手基礎的。一些求學大捋之人,往往急於求成,並反之,如丟了掤勁,那就成了沒有骨力的「軟手」,雖能不犯「頂、抗」之病,但「癟、丟」之病不斷,依然難成好手。初學推手者以「硬手」最為多見,所以教學上分外強調「以鬆柔人手」;但如一旦練不出柔中之剛而丟了掤勁,盡管外形柔順有餘,而缺乏內在力量,形成柔中乏剛,那又怎能談得上「剛柔相濟」呢?拳諺說:「人無剛骨,安身不牢;拳無剛柔,出於無效。」有的人認為太極拳只要柔,不要剛,這是一種誤解。儀儀是太極拳在處理剛柔問題的方法上,與其他拳術有所不同而已。太極拳諺說: 「運化要柔,落點要剛。」這是相對地指化勁和發勁來說的。然而不論化勁和發勁,都不可丟掉最基本的掤勁,這是指普遍意義的柔中寓剛和棉里藏針。總之,無論攻守化發,都不可丟掉這枚「鋼針」。
因此在太極拳術語中才有「掤勁不丟」的說法。從這里也不難看出,把「掤」列為八法之首不是偶然的,而有其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