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該案例體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哪些基本規律
該案例體現了教學過程中的哪些基本規律?()
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版合
B.掌握知識權和發展能力相統一
C.教學過程中知情意統一
D.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能動性相結合
答案
D【解析】案例中,教師既發揮了自身的主導作用,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❷ 課堂教學偶發事件的處理技巧中的自嘲解圍法是指什麼以及有什麼案例
偶發事件有時來自教師的失態面對這一情況怎麼辦運用自嘲解圍的辦法既可以版避免窘迫又可權以激活課堂氣氛。
案例一位數學教師走上講台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他莫名其妙後來坐在前面的一位女生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這時老師自己一打量發現第四顆扣子扣在第五個眼裡然而這位教師卻煞有介事地說「老師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趕來不過這也沒有什麼好笑的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練習運用算術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應該改過來。一邊說邊把扣子改過來扣好。這位教師頗具匠心之處在於用輕松幽默的自嘲方式為自己解圍既糾正了自己教態的失相避免了窘迫又批評了學生不認真做作業毛病同時還激活了課堂氣氛這樣的教學機智實在讓人嘆服。
❸ 結合自己教學的班級,選取一個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案例,進行簡要分析,談談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有效指導學生學
案例復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制可以是實際的,有很多東西是要靠教師本身的教學機智的,孩子的跟具案例好奇而遠離目的的提問這就要看老師本人處理的能力了,案例是死的,課堂是動態的,因勢利導,隨機應變,就行了!你如果真的要案例但一般都離不開以下幾點能使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1.教師教學幽默2.引導想像聯想3.聯系真情實感4.把握學生的心理…恩,不要死板教材
❹ 請從教育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案例
這樣來的題目很開放,源其實並沒有標准答案——你讓10個最頂級的教育學教授來答恐怕會得到10個答案,但現在的考試.....
可以從教師職業道德角度分析——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反映了對學生的愛;
從教師的教學機智分析,遇到意外的突發事件或者事故,能冷靜對待,巧妙地運用各種靈活機動的方法或手段:——抓住教育過程中的「遭遇」,博爾諾夫的《教育人類學》
可以從懲罰的目的分析,從哲學角度看,懲罰是手段)工具理性,而價值理性是學生發展....
如果是研究生入學考試之類的從多角度分析會有助於你的高分,如果是資格考試...都寫上,然後自求多福吧
❺ 淺談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如何激發教學機智
一、關注學生感興趣的事,激發教學機智
一節科學課上,一隻色彩斑斕的大蝴蝶不期而至。同學們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對我的講解已充耳不聞,無奈之下我只好指揮幾位同學拿課本來驅趕它。可這位不速之客沒那麼好說話,依然在教室里旁若無人,翩翩飛舞。怎麼辦?看到同學們看著蝴蝶那好奇、驚喜的樣子,我靈機一動,問:「你們想觀察蝴蝶嗎?」「想!」全班同學異口同聲。老師說:「好!給你們10分鍾時間觀察,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對蝴蝶的了解互相說一說。」「行!」回答聲整齊又響亮。於是,我讓學生將教室門窗關上了,課堂上立刻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大家都在興致勃勃地邊看邊議論。十幾分鍾過去了,門窗打開了,蝴蝶也飛走了,同學們興致盎然地獲得了有關蝴蝶的好多知識。
一隻花蝴蝶將課堂擾亂了,預定的教學任務沒完成,可培養和愛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助長了學生探索發現的意識。課堂上涌動著好奇,涌動著探究,涌動著快樂,這不正是科學的真諦嗎?
二、關注實驗過程,激發教學機智
有一次我上「溶解」一課,在一隻燒杯中加入了鹽和適量的冷水,問學生怎樣讓鹽溶解得快一些。預設的答案是加熱或是攪拌,誰知,這個問題剛拋出來,竟有一學生沒舉手就興奮地說:「往裡面倒些開水,我喝糖水經常這樣,糖化起來特別快。」還有幾個同學附和著:「就是,就是。」此時我不怒不惱、不慌不忙,真讓這名學生倒熱水,讓其他同學觀察。接著問:這是為什麼?其實倒熱水就是加熱,和在燒杯下面放酒精燈加熱性質是一樣的。
在這一案例中,學生正是基於他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了實驗的結果,在這一經驗之上理解加熱可以加速溶解就容易多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三、關注教材舉例的普適性,激發教學機智
教材中所舉的例子、動植物是針對全國學生的普遍情況而選取的,而對全國各地學生來講,地域風貌的差異、氣候的差異、學生經歷的不同等,都將直接影響對教材中基本知識的感知和對基本原理的理解。
飼養蠶寶寶是三年級的科學教學內容,但我們這里沒有人養蠶,對於蠶大家都感到很陌生,所以飼養蠶寶寶的活動對於我們來說是較難開展的。但總不能不開展啊,我思考著能否尋找到一種當地常見的能替換蠶的小昆蟲,同樣能達到飼養蠶寶寶的教學目的呢?無意中我發現一片樹葉上爬著一條大青蟲,這時我想起了平時到菜地摘菜時,爬在菜葉上的一條條胖乎乎的菜青蟲,它和蠶的外形很相似,同屬節肢動物,而且它們的生長發育過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還很容易養活,用飼養菜青蟲的活動替代飼養蠶寶寶的活動應該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於是我和同學們就一起飼養起菜青蟲來了,我們養的菜青蟲可壯了,同學們可喜歡它們了。
四、關注學生情感、學習狀態,激發教學機智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施教不能一味將信息單向傳輸給學生,也要關注施教中學生的情緒、學習的狀態、達成教學目標的程度等,從學生反饋給自己的問題信息中獲得信號、抓住時機,用教育智慧來化解疑難、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全面提升素質。一次聽了一位老師的科學課《紙的觀察》,課到了後半段,要通過觀察了解發現紙的主要材料是纖維,學生出現了一些消極情感。教師靈機一動說:「我們來玩個游戲,跟著老師做!」教師撕白紙,學生跟著撕,觀察紙的邊緣;老師又讓學生把白紙揉成團,學生跟著揉,觀察紙的表面。學生發現表面不光滑、有皺紋、有毛毛的東西,教師相機引出:這毛毛的東西就是纖維。
這節課中觀察紙的纖維的活動,教師就以自己的教學智慧調節課堂,把本來操作型的撕紙、揉紙在老師帶動下變成了「游戲」,玩中學。
教學機智在當今新課改課堂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教師要自如地駕馭課堂這個復雜多變的動態系統,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掌握教學機智。教學需要設計,精心設計才能使教學精彩,但設計盡管浸透了教師的心血,也只是一種教學預案,實際教學中何時學生的智力因素受阻、何時非智力因素受到干擾是很難預料的,即便教師精心地將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預設於教案之中,也很難保證教學過程不受阻。所以,教師在關注教學生成這一環節上多投入些精力,認真面對意外發生的卻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預案,激發教學機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教師也必將在這一教學實踐中加快專業發展的步伐。
❻ 教學需要怎樣的機智
可以這么說,課堂教學是一首流動的詩,隨時都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帶來新的生成的音符。這個時候,我們離不開教學機智,靈動的教學機智,會奏出精彩的樂章;生硬的教學機智,則可能會彈出「雜音」乃至「噪音」。一、有一種教學機智叫「潤物無聲」[案例一]A老師指名學生B朗讀課文,當讀到「簇擁在一起的小艇一會兒就散開了」這一句時,學生B「卡殼」了,「簇擁的」的「簇」字不會讀。A老師來了個「機智」處理,「哪位同學願意來幫助他的?」學生C舉手,於是A老師「順水推舟」,請學生C「取而代之」,學生B只好草草「下場」。[案例二]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請一位小朋友到講台前讀黑板上的生字,九個生字讀對了八個,只有「摟在懷里」的「摟」字讀成了第一聲——陰平。於老師說:「這個字是個多音字。我們平時說的『摟頭蓋臉』的『摟』,讀第一聲。但在這里不讀第一聲。你再想想。」第二遍,這名小朋友還是讀成第一聲。這個時候,只見於老師把小傢伙摟了一下,小傢伙十分機靈,立刻大聲說:「lǒu!」可以這么說,我們在課堂上都曾碰到過類似的學生「卡殼」「冷場」的情況,我們更多看到的或是運用的「教學機智」也往往是類似A老師的應急處理。然而,依照於永正老師的「教學機智」呢?當學生讀錯了,於老師沒有「和藹」地讓學生回到座位上看書上的拼音再讀,沒有請其他同學「幫助」他,也沒有直接告訴這個學生答案。你看,一個親切的動作,就使學生讀出讀准了「摟」字的讀音,我們可以說,這個「摟」字會永遠刻在學生的心田中,因為這里包含著於老師「潤物無聲」的教學機智和「愛滿天下」的教育情懷。二、有一種教學機智叫「柳暗花明」 [案例三]教學《蜜蜂》這一課,D老師請學生自由質疑,有學生問:蜜蜂是怎樣傳播信息的?有學生問:蜜蜂為什麼飛行時是呈「8」字形的?有學生問:一隻蜜蜂一生會活多長時間,它會產多少蜜?……面對學生的這些「大問號」,D老師顯然准備不足,但他還是「機智」地處理了這一難題——「同學們,這些問題不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到課後解決好嗎?」這個時候,我們看到,學生之前「閃閃發光」的小眼頓時「暗淡」了下來。[案例四]特級教師徐善俊老師教《赤壁之戰》一課,課文學完了,徐老師問學生:「大戰結束了,周瑜在慶功會上會怎樣向將士總結這次取勝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會說什麼?同樣,曹操也會總結這次大戰失敗的教訓,如果你是曹操,會怎樣向部下作總結?」這時,一個小男孩舉手發言:「我看過《三國演義》,曹操是個從來不認錯的人,他怎麼會向部下分析失敗的原因呢?」一句話使課堂的氣氛像凝固了似的,教學陷入了「困境」。只見徐老師先是一笑,繼而表揚這位學生讀書用心,然後說:「你說得對!咱們就不讓曹操開總結會了。但是,你說曹操回去以後,獨自一人會不會反省自己?咱們現在就把他的內心話掏出來,行不行?」這一問,課堂氣氛頓時又活躍起來。學生把曹操的「內省」說得一五一十。這里,我們不得不為徐老師的「起死回生」的教學機智而喝彩!是的,在課堂上,我們隨時會遭遇被學生問倒或有學生「唱反調」的突發情況,這個時候,我們不少老師往往是來個「高掛免戰牌」,來個「迴避肅靜」,這也就算「機智」應變過去了。但徐老師則不然,他沒有輕易向學生「屈服」,而是來個「回馬槍」,這一招,使得課堂「峰迴路轉」「絕處逢生」,真是一個「無法預約的精彩」啊!俗話說:「把戲人人會做,各有巧妙不同。」同樣,課堂上的教學機智,我想每一位老師都曾經歷過處理過。但我們應該追求一種怎樣的教學機智呢?是「雕蟲小技」還是「大雪無痕」?是「故弄玄虛」還是「點石成金」?還是讓我們不斷實踐,不斷感悟,不斷歷練,共同追求教學機智「爐火純青」之境界吧!
❼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機智
所謂課堂教學機智,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理有關教學的偶發事件地 能力,即應變能力,教學機智的實質是一種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教學技巧。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有較好的責任心、教高的業務水平、廣泛的興趣好愛好外,還應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的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幾十名活生生的學生在一起學習,他們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各異,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必然會出現千差萬別,加之外界環境影響,課堂教學中出現偶發事件、意外情況是難免的、必然的。當偶發事件出現時,作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掌舵人,就應當因勢利導,以變應變,調整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偶發事件,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有的教師不是沒有發現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而是發現了但一時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處理。當課堂上出現偶發事件時,教師應如何妥善處理呢? 珍視並挖掘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 將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如果要使課堂上能有鮮活的動態生成,一是學生善於思考,另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能力作為改變教學程序和方法的目的和出發點。只有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學活動中的對話,才有可能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或自發的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人格上真正的相互回應與相互碰撞中。所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根本,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機智產生的基礎。 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現者,把「偶發事件」的價值最大化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他們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語言還是以行為、情緒的方式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教師要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和發現者,善於抓住課堂上每一個這樣的契機,把「偶發事件」的價值最大化。 二、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充分的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鑽研教材,了解學情,是進行預設的重點。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深刻的理解,對相關的知識點博學精通,心中有數,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後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例如,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一時答不上來,怎麼辦?或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或變換角度等。這些都必須熟悉教材才能辦到。 深挖教材內容,既能使自己准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餘。 學情是學習者在某一單位時間內或某一學習活動中的學習狀態。它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思路、學習進程、學習效果等諸多要素。學情具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學情客觀存在;第二,學情復雜多樣;第三,學情可以改變。學情的2幾個特徵給我們的啟示是:一要針對學情備課;二要靈活調整學情。熟悉學生情況。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及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於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從學生的角度關注知識生成的過程。 基於對教材的鑽研和對學情的了解,在進行充分預設是必要的。但預設應該是有彈性、留有空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預留「彈性時空」,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老師一廂情願、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在每個大環節中又要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例如,學生會提出什麼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後該怎樣導歸納等。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增加文化底蘊,積累教學智慧,靈活駕馭實施過程 加強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識作為前提條件的。因此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擴充、積累、反思已有的教學經驗,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應變。 課堂上,教師怎樣才能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並靈活機智的處理呢?這需要教育機智。教學機智並不神秘,它是教師多種教育能力的結合,可以通過培養鍛煉得以形成和提高。一個教師要掌握教育機智能力,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需要在教育理論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積累多種「案例」和「處方」,可以說經驗越豐富,遇到意外事件心中就越有底,就可「處變不驚」,反之經驗貧乏,就可能驚慌失措,束手無策。但教育機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首要的是加強學習,增加文化底蘊。生物知識浩如煙海,教師要不斷豐富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擴展自己的教學思路,適應現代生物教學的需要。另外,掌握常見的教學策略,積累豐富的教學機智也是必不可少的。如: 1、繞道迂迴,調節難度。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當原來設計的問題失去對學生思維的鍛煉效能時,應及時調節難度。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難度過大,要適當變換角度或適當補充鋪墊繞道迂迴,放緩思考的坡度或化難為易;如果原來設計的問題過於淺易,要追加問題,以調節難度,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 2、因勢利導,爭取主動。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實驗時,由於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麼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製造氛圍,創設情境。沉悶的課堂氣氛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但過於喧嘩的課堂又難以使學生冷靜思考,及時把握教學中學生的情緒,及時調控課堂使學生的思維保持興奮活潑狀態。如在課堂教學中,將實驗設計更具有突發性,儀器安裝更具有審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將思考問題的設計帶有連續性、階梯性、跳躍性;教學語言的選擇注重情感性、幽默感以及懸念的巧設和思維路徑的變異等都是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有效途徑。 4、啟發誘導,對症下葯。當學生的發問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可根據場景給予鼓勵並及時引導,避免因猶豫不決而帶來的課堂混亂和學生思想上的彷徨。及時把握學生的思維脈搏,發現症結,採取針對性措施。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以組織者、引導者和規范者的身份具有良好的教學機智,教學機智的形成並非一日之功,它與教師高度的修養、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對教材的高度理解、對學生的充分熟悉、對知識的科學態度和對學生的真摯感情,才能適應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
❽ 如何評價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反饋案例
雖然新一輪課堂改革已開展了七個年頭,
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也在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中努力地探索、學習了七年,
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現象濤聲依舊仍然存在。試問,當我們面對著一個個有著不同的個性;有著不同的心理;有著不同的愛好;有著不同夢想的學生;而他們在課堂中又隨時出現許多末能預料的想法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瞬間,該如何去決策?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做才使得數學課堂教學做到有效評價呢?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因為新課程強調,課程改革絕不僅僅是換一本教材,而是一種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種包含新教育理念的實踐。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打破以往那種陳舊的做法,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讓他們感到自己確實是與眾不同。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的恰當評價和鼓勵,對他們的影響是相當大的。所以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我會讓學生進行開放性提問,在解答問題時,讓學生互相參與,誰來回答他(她)的問題?還有其他的答案嗎?這樣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並讓他們在討論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另外,在提問學困生時,我還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並常使用一些激勵性語言,
如:你再想一想好嗎?你的學習態度好,也很積極,老師很喜歡你,你也很棒!讓我們都來幫幫他(她),等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表現得也不錯。還有讓學生討論問題時,我會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主動走下講台,對他們進行個別引導,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太好而又調皮的學生,這樣做會讓他們感覺到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而且他們還會認為自己是班中的一員,以此激勵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
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接受知識的被動者,即老師怎麼說,學生就怎麼做,而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挖掘出來,因此許多學生也失去了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每一個人都有創造的慾望和享受創造後的無比喜悅之情,因此本人認為在課堂上,教師要想方設法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很重要,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如:我在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考慮到學生對長方形的特徵已有所了解,所以課堂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程序,不是先安排學生按課本上的數據去計算,而是讓學生找出教室內長方形的物體,並且讓學生自由組合,動手測量長方形物體的長與寬及收集數據,然後經小組討論後,再計算出結果。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新知識形成了獨特體驗,真正享受到了創造的樂趣,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一直以來,學生都認為數學知識枯燥無味,大部分老師也認為數學課堂教學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不是太好。那原因在哪呢?本人認為:主要是數學的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的缺乏,俗話說:生活是智慧與知識之源泉,數學課堂教學如果完全脫離了生活,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顯然感到枯燥無味和厭倦。因此,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創設親切、自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讓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而農村學校教學設備不太建全,而在校園中玩玻璃球比賽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了,所以我教三年級《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就把玻璃球當做教具,告訴學生游戲的規則:在口袋中裝有紅、黃兩種相等的玻璃球,要求學生每次摸1個球,摸出以後,再把球放回袋中,一共摸40次,還要把每次摸到的顏色球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在《摸球記錄表》里,然後分別統計摸到紅、黃球的次數,並填入《摸球結果統計表》中。這樣,不管尖子生或學困生,他們都興趣十足並帶著一種輕松自如,頗有興趣的心態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他們兩人一組自己去操作,去思考,這樣也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中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效果也非常不錯。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時把課堂引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玩中)感知數學,這樣不但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具能取得意料不到教學效果。
教學法專家不是說過:評課堂教學方法不能只考慮教師怎麼教,而要時時想著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願望,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主要看教學效果如何。要看教師的教學是否體現了全新的教育思想,是否達到了教學目的,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我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做到有效評價也離不開我以上所述的三個觀點吧?
❾ 課堂教學中出現意外怎麼解決 案例
當課堂出現意外——《創建新集體》教學案例
一、背景介紹
教師上課前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力爭課堂內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偏離教師預設方案的時候,「非預設性教學」成了新課程課堂教學重要特徵。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課堂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當面對無法迴避的課堂意外時,我們應該對它有正確的認識,通過引導、啟發,調控好學生的情緒,從而使課堂上的意外轉化成教學中寶貴的課程資源和財富。
「創建新集體」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框的內容,本課依據的課程標准有兩條,一是積極與同學、朋友交往,養成熱情、開朗的性格; 二是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體會「團結就是力量」,能夠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依據這些課標點,我把如何建設優秀的班集體、形成班級精神作為一個目標,主要是通過活動體會個人離不開集體,體會集體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新集體的歸屬感,共同擔負建設集體的責任。對於這一課時的教學,課前我做過充分的准備,但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出現意外,只完成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任務卻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二、案例描述
導入新課並順利地探討了女排的成功是因為集體中強大的凝聚力,前面教學都很順利。為了更接近學生的實際,也想了解學生對初一(1)班這個新集體的真實看法,我問,「你覺得我們是一個有凝聚力的班級嗎?」學生的回答大出意料之外。全班居然(共60人)有近50個人舉手認為我們班級不是一個有凝聚力的集體,這個結果是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據我觀察,平時學生挺有集體認同感的。原本以為會有個別學生故意調皮,有不認同的聲音,可是想不到會是如此之多啊,該怎麼辦?如果此時我再一味拘泥於預設的教案不放,而忽略學生的這種回答的實際情況,那麼這節課就會顯得很是可笑。我想不如就將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直面和關注這個話題,引導學生自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教師注重調控。我的做法是先讓他們不管認為「有凝聚力」的還是「無凝聚力」的都先亮出自已的觀點,並說出理由,再請學生反駁與認同,在辯論中讓他們明確觀點。現將課堂對話摘錄一二:
生1:體育課中男生被老師罰跑一圈,女生還在一旁偷笑,這說明班級無凝聚力 生2:這只說明部分同學中有幸災樂禍的心理,不能說整個班級無凝聚力
生3:周一晨會中,當聽到學校宣布我們班得到「文明班級」的榮譽時,大家都歡呼,可見我們都愛這個集體。(這個例子好)
生4:大家看看我們的班容,這可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布置的結果哦。(這個也不錯,我趁勢引導,誰參與了這些活動呢,好多學生都爭先恐後的報告著自己的業績)
學生舉例與反駁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半節多課的時間,個個興奮異常,時而點頭,時而搖頭的。
最後我結合下午第三節課後的拔河比賽,讓學生談怎樣才能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共建我們的班集體。(後來我在自己的教學群中聊到這里時,有朋友建議我,由於「怎樣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是一個相對嚴肅的話題,不如直接安排在辯論過程中來,這樣整個過程就形成了:理由──反駁──建議,我感覺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建議。) 三、課後反思
本節課中,由於學生回答出乎意料,讓我的課堂教學沒有按照事先設計的過程進行,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而且也表露出了他們心中真實的想法,讓他們在辯論中體會與糾正,也許對今後班集體的建設也會是件好事。只是我的教學進程要慢下一節了,不過,這又有何妨呢!整堂課讓我感受良多:
其一,教師要有面對意外的正確心態
新課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嘗試發現、民主對話、合作探究」。不知什麼時候起,我發現學生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跳出課前設計的框架,給我一些毫無准備的意外,使我有點手忙腳亂。也正是這種「意外」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面對「意外」,我們是在舉措茫然中維護自身權威,錯失一個個教學良機呢?還是在親和對話中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現」,擁有一分意外的驚喜?那將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意外」。所以,直面課堂意外,尋找意外之處的驚喜,是我所追求的。
其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課堂的生成性內容
當學生的回答和教師的預設產生沖突時,教師該如何調控課堂呢?我覺得教師不能拘泥於預設的教案不放,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善於捕捉這些動態的場景,巧妙地運用於教學活動中。既然學生心裡不認同這個班集體,那麼他們肯定有自己的道理,雖然這個理由也許是有偏差的,但是也要讓他們先擺出。對於這個新出現的意外教師並不能馬上否決,而是要加以引導。這個時候,教師可以拋開教學預設,更多的來關注這個新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學生關心的,也是他們更感興趣的,這樣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三,教師要尊重主體,培養學生自信 葉聖陶先生曾說:「教師要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既然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那就必須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新課程中,課堂是教師服務於學生這個主體,而不是學生圍繞教師的思路被動思考,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場所。傳統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可能在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並不適合了。教師一味的講,對於學生來說已經失去了吸引力,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及時給予學生所希望的肯定。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了教師沒有預設的內容,那麼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個新生成的東西加以引導,這樣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就會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或是建議,那麼整個課堂就真正變成了學生的舞台了。這樣就能給學生帶來快樂,激發學生莫大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自信心大增。
其四:「意外」促使教師不斷地學習成長。
不可否認,新課程下的課堂是活躍的,孩子們會提出形形色色的問題,課堂也會變得難以控制,意外也隨之而來。但由於每個學生表現出不同能力的差異性、生成的資源來源的不確定性、教師教學智慧的不穩定性等多種原因,如何讓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呢?有人說這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控制能力和教學應變能力。是的,可我想說這教學機智、應變能力還是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升知識和人文的素養,做一個學習型、研究型的老師。只有「肚」里有「貨」,我們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課堂教學,才能把「意外」變成「精彩」。
我們的教學應該是真實自然的,不必刻意去求順、求純、求完美。一旦出現意外,我們應該以坦然的心態去對待,積極思考對策,合理解決和利用,只有這樣,課堂才是活的,教學才是美的,教學活動才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