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實現文言文教學傳承文化的功能
古詩文教學,我們認為在發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詩文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古詩文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B.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發揮美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小學品德與生活新課程強調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要「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才能使「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才能「有利於他們構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品德教學在小學階段舉足輕重,因為它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長期的育人工程。因此在品德教學中要凸顯教育的功能,這樣會使品德課程的育人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實現育人目標,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採取措施,使小學品德課程回歸生活,提高品德課程實施的效益。
一、立足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發揮品德教學的育人功能,。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小學階段是兒童道德認知、道德品質初步形成的階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品德課教學的重要任務。
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在一二年級階段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1、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3、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4、喜歡動手動腦,樂於想像與創造的目標。
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從學生的感性認識入手,抓住品德教育點,拉近品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學生產生認同,產生共鳴,這是實現品德實效的關鍵。例如執教《交朋友應寬容》一課時,教導學生對待朋友要寬容、諒解、團結,面對朋友的誤解不計較。學習《話說雷鋒叔叔》使學生知道雷鋒叔叔的事跡,並知道應該向雷鋒叔叔學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有《臟亂的危害》、《啄木鳥行動》和《查查疾病源》等課程,通過身邊不良的衛生情況和臟亂的環境問題,使學生知道不應該做那些破壞環境的現象,讓學生知道自覺的維護環境衛生的重要意義。立足品德教學,結合教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品德課堂成為對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培養的有效途徑。
二、立足生活,給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發揮品德教學的育人功能。
列寧也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點,也是品德教育的歸宿。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師必須珍視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對兒童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價值。因此,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做到「生活化」,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再從課堂走向生活,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如《夏天》一課,我抓住我喜歡的夏天這個主題,把教材中分析夏天的時間、夏天的溫度變化等
C. 如何正確理解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正所謂「文以載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筆者一直致力於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給學生搭建一個走進傳統文化的平台,並採用「設挖品建」的方法,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加厚學生的人文底蘊. 1、設文化課堂情境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直接以德育為目標,而是一種隱性的德育,即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讓學生穿越時空與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人格魅力、深邃的思想內涵、超凡的智慧和創造的能力,進而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常說的「知書達禮」和「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指傳統文化的這種隱性德育功能. 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葯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如或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或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巧妙融合,渲染氣氛;或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或利用多媒體製作相關影像資料等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 同學們,宋代文學家蘇軾有首詩道:「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國十大旅遊勝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麗:十里長堤,煙雨蒙蒙,遠山近水,盡在畫中.漫步湖邊,盪舟湖上,令人如在畫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勝地瑞士景色最美:綠色山林,環繞著淺藍色的湖泊,映 襯著阿爾卑斯山頭的皚皚白雪;懸崖上瀑布流瀉,草地上鮮花盛開,真正無愧於「世界公園」的美稱.同學們知道哪兒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嗎?這就是我們著名的「泉城」濟南.老舍在《濟南的秋天》一文中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 ,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在作者的筆下,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詩如畫,別具情致.今天,我們先來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讓學生在蘇軾的詩和老舍的文中體會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濟南冬天的溫情脈脈. 2、挖傳統文化內涵 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著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 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的生平事跡,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閱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的學生認識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懷所折服;有的學生認識了李清照,懂得了一個女詞人一樣可以擁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學生讀懂了李商隱,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所感動??同時,我們還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級下冊當中,我們不僅領略了《黃河頌》和《三峽》中的旖旎風光,還在《春酒》、《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領略到別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更是致力於從課文注釋,閱讀提示入手,挖掘有關文化常識;從課文字詞句入手,挖掘相關的文化背景、哲理內涵;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內涵;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從學生的質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懷戚的《散步》時,我從「分歧」這個情節切入,讓學生通過換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進行選擇,從而深化學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蘊含的民族倫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濃濃親情中寄寓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細致而系統 的認識,從而潛移默化地優化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3、品傳統文化意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著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著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著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 古人說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發出來的人文色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綿綿無期的「愁緒」;「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用富於情感的雙關語來描寫若有若無的「春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用歷史典故巧妙表達人生志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體會到祖國語言的精妙博大,領略到字里行間產生的意境美,感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再者,我也認同朱熹提出的「讀書窮理,當體之於身」,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個性化閱讀,例如,我在教授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時,讓學生找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三個關鍵詞,提示他們分別是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從而抓住關鍵詞「牛」、「找樂子」、「賤賣」,讓學生去思考誰「牛」,誰找誰「樂子」,怎麼「賤賣」,進而將奇人泥人張與海張五之間的較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們的面前,讓學生們了解到天津衛這些民間藝人們的錚錚骨氣.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從情感和藝術形象中去加以品味.語文教材中出現了非常豐富的藝術形象,在他們的身上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要引導學生們去發現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例如在學習七年級的《花木蘭》一文時,可以順著課文的脈絡,深入挖掘花木蘭身上的傳統美德,例如她身上屬於巾幗英雄的英勇無畏的膽識,屬於嬌俏女兒的「對鏡貼花黃」的女兒心性,屬於華夏兒女的「孝心」等.
D. 學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進功能的校園文化,學習者能否真正適應並融入它,這對教學活動的有效
「一面與兩搭配不用」指的是「學校能否……」有能和否二種情形,而後半句的「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只是能的一面。必須是「教學活動的能否有效開展……」才會與前半句相照應。
總之,如果前半句有二種可能,下半句就不能確定只為一面。
比如,「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否取得成就,關鍵在於內因。」這句話就是對的。
但「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否取得成就,關鍵在於內因的過硬。」這句話就不對。
E. 教育學 簡述現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具有文化傳遞的功能
教育通過使人類掌握文化傳遞的手段和工具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存。人類通過教育不僅可以繼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繼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
伴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的文化傳媒不斷涌現,教育一邊利用這些傳媒高質高效地進行文化傳播和保存,同時,也把使用這些傳媒的方法教給了學生。
二、教育具有文化選擇的功能,教育進行文化選擇的標准:
(1)選擇有價值的文化精華;
(2)選擇符合一定社會需要的主流文化;
(3)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和教育、教學的規律,選擇適合教育過程的文化。
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和創造的功能
(1)教育總是基於對既定的社會文化的一種批判和選擇,根據人的發展需要而組織起來的一種特定文化,這樣一個選擇、組織、生成、傳播的過程,就是文化的重組和更新過程,教育因此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文化因素;
(2)教育可以通過科學研究,從事文化創造,產生新的思想、觀念和科學文化
成果,這是文化創造的一個直接途徑;
(3)教育可以為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輸送具有創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通過
這些人才再去創造新的文化,從而使學校間接成為文化的創造地。
四、現代教育的開放性還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這一功能的發揮具有兩大途徑:
(1)通過教育的交流活動;
現在的教育活動非正常注重交流活動。
(2)通過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觀點的學習。現在教育也非常注重文化交流。比如說,經常組織儒家思想學習交流會、中西方文化差異交流會等活動。
F. 如何在書寫教育中貫穿育人功能
一、寫字教育具有打牢文化基礎和文化素質的功能首先,寫字教學可使學生充分感受漢字文化氣息,培養其對漢字文化的興趣和感情。其次,寫字教學能充分傳授漢字的書寫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打下牢固的漢字文化基矗文字是工具。再次,寫字教學可幫助學生掌握文化工具,它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會產生廣泛的文化建設效應。
二、漢字書寫教學是繼承和發展祖國書法藝術的基本途徑我們的教育必須無愧於自己祖先所創造的書法藝術。
三、漢字書寫教學可以多方面激活和學生的心理生活,提高智能素質首先,寫字觀察教學能高頻率、高質量、多樣性地激活和發展學生的生理心理能力。其次,細膩復雜的書寫動作很有助於開發智力。漢字書寫始終是手腦並用地去完成復雜的寫字任務。再次,寫字教學過程中的書法欣賞環節,也是活躍和發展心智因素的重要環節。美的書法作品幾乎能同時激發感知、情感、想像、頓悟等綜合性的審美心理活動,這種完整復合的審美心理,可使學生的精神領域得到凈化和升華。
四、漢字書寫教學是屬於審美性的,具有豐富的審美內容和很高的審美價值美是形、義、音三位一體的漢字固有的屬性。高水平的寫字課必須把審美教學作為重要內容。
五、漢字書寫教學包含豐厚的倫理文明因素,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地看,漢字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蘊藏著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崇高強大的民族意識和自強不息的創造智慧。通過寫字教學,讓學生領會漢字這種崇高美和深廣的哲思情理,可以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培育愛國主義思想情感。
總之,漢字書寫教育對加強學生文化修養,發展心智素質,培養審美能力,優化思想品德和造就書法人才,都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G. 求回答教師資格證的教育學題目!
太多了,還是自己搜吧
1.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關於廣義文化,比較普遍的認識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關於狹義文化,則較普遍地把它看作為社會精神文化,即社會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藝術、文學、宗教、傳統習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種復合體。這里所講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文化。
一個人降生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之中,他從感性到理性,從生存到發展,從審美到情緒等,無一不被一種特定的文化所浸染、熏陶。不要以為教育就是按照一定計劃,將一定的內容傳授或灌輸給新生一代的過程,其實人格的形成是與一種特定文化類型直接相關的。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能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斷。比如,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起居、飲食、言談,自信或自卑,勇敢或怯弱,情趣、愛好、喜怒等行為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等,為什麼竟如此不同呢?它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可以說是由不同的文化所支配的。
(二)文化直接影響課程內容
作為精神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最直接的方面,就是學校課程內容(各門學科),它正是文化的一部分。自然學科是文化,人文學科是文化,就是倫理,道德等內容的教學,也是社會價值對青年發展的一種界定,一種要求,其實這也是文化,甚至可以說是文化的核心。這里需要說明,經濟、政治對教育的制約影響,往往要通過精神文化這一中介來實現。而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可以說是直接的。我們可以將某一種新思想、新認識、新的科學成果等,直接移植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取捨並不完全受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受國家財富的多少所制約,而與文化發展有直接關系。
(三)「校園文化」是潛在的、穩定的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既是一種文化形式,那麼,我們常說的「校園文化」就是一種潛在的、穩定的、持續的教育因素。比如,學校秩序,環境衛生狀況,師生關系,師生員工的儀表、修飾,甚至教態,對學生的感情等,都對學生的人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
此外,人們的教育觀念又與整個社會觀念相關,而觀念其實也是文化。總之,文化對教育的支配、影響是直接的、整體的,研究教育不可不重視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
2.人口對教育的制約功能?
人口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人口的數量和增長是決定教育事業的規模、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育事業的大擴展雖然與多種因素有關,但人口的增長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每一個新增成員都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現有人口中,23歲以下的人口佔5億以上,從掃盲角度來看,1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8億文盲和半文盲,還需要給成人繼續教育提供條件。同時,人口的增長又主要在不發達地區,我國人口正以每年2千萬的速度增長。
如果教育經費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教育規模必然擴大;如果教育經費不能增長,必然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限制教育事業的發展,降低入學率;一是保持入學率,而降低生均經費。這兩種情況都有損於教育的發展。現在許多不發達國家所面臨的正是這樣的難題。
2、人口的質量影響教育的質量
人口的質量是指人口身體素質、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
人口的質量對教育質量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是指入學者已有的水平(個體發展的重要的內部條件)對教育質量的總影響;間接影響是指年長一代的人口質量影響新生一代的人口質量,從而影響以新生一代為對象的學校的教育質量。他們通過遺傳和對青少年的養育過程來影響受教育者,還通過對學校教育的期望和協調程度來影響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其次,全社會人口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結構,作為大的背景對學校教育起著間接的作用。
3、人口的結構影響著教育的發展
人口的自然結構:性別差異:女子教育是國際上要解決的難題
人口的結構 年齡構成:年輕化或老齡化
社會結構:職業結構
4、人口流動對教育的影響 在社會上,人口是處於流動狀態的,人口有多種流動:城鄉間、貧困向發達地區、不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流動等。
這種流動影響到教育的規模、各地域教育的差異性、目標的制定、人才的培養、結構的選擇、移民教育等方面。
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1)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2)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3)培養人是在教與學的對立統一中實現的
4)教育是有意識地培養人的特殊社會實踐
(二)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1)任何教育都有歷史繼承性
教育的歷史繼承性是指每個時代的教育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傳承和接續的關系。
2)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正是因為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三)教育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盡管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有制約作用,同時,教育對生產力和政治經濟製作有促進作用,但是,從歷史上看,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
1)教育相對獨立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一定時期內,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落後於較為先進的生產力,教育的思想、內容、手段、方法等也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在生產力處於較低的水平下,由於文化交流、社會轉型甚或傳統的影響,教育的思想、內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產力發展的水平。
2)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
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教育的發展落後於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教育的發展超過了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
4.教育的人口功能?
5.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6.中學階段的培養目標?
7. 教育目的的確立的依據?
8.隱性課程及特點?顯性課程及特點和類型?
9.活動課程的特點?核心課程?
10.設置選修課的依據?
11.什麼是國家課程 地方課程 校本課程?
12.學校的教育制度(學制)?
H.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麼 教與學原理
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選擇和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作用。
I. 對外漢語教學中結構,功能,文化的關系怎樣
"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是現階段對外漢語教學遵循的總原則,其中內對於"結構"和"功能容"的關系,應該是以功能為綱、兼顧結構。"結構"是指語言的語法,"功能"是指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學習者學習漢語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漢語的交際功能,因此"功能"才是漢語學習中最根本的部分,"結構"應該是為"功能"而服務的。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走出了一條帶有中國特色的「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路子。劉珣(2000)指出,對外漢語教學要遵循十條基本原則:一是掌握漢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原則;二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重視情感因素,
J. 如何加強圖書館在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圖書館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圖書館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中心之一
圖書館由於肩負滿足讀者信息需要和知識需求的任務,既有傳遞請報信息的功能,又具有傳播知識的教育功能。教師的備課和教學、學生的課外學習和知識的鞏固及學術交流的進行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圖書館為空間場所開展的。圖書館理所當然地成為高職院校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置身於圖書館,每個人都如乘一葉扁舟,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像站住千萬條道路的交叉點上,任你駛向無窮的宇宙、浩瀚的海洋
圖書館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主渠道。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形式,那麼,圖書館則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內涵豐富、知識多樣的第二課堂。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不可能完全地表達和囊括學生所必須具備的所有的知識技能,因此,必須依賴於第二課堂的全面開展,尤其是需要圖書館加以補充。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報刊、硬軟體信息設施,特別是信息網路形成的資源共享,具有信息的無限性、新鮮性。
2.3圖書館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地
如果課堂教學過程更多的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過程,那麼圖書館的閱讀活動和其他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更多的是一種思想影響和熏陶過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影響細致入微,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境界。
高職院校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在這個階段,不僅要學知識、學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做人。圖書館豐富的藏書,是學生學知識、學文化、學專業、學做人的精神食糧。圖書館可以通過推薦優秀的文獻資料,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以師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擴展的一種文化現象。就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而言,是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所共同創造的義化現象。
大學是一個人成長歷程中最重要的階段,高職院校科學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完善合理的課程實踐體系,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職業情感
教育從本質上是起著一種文化傳遞作用的。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它不在於死板、現成的知識,更多地在於使學生通過對義化價值的汲取,取得人生對社會實踐的全面體驗。良好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強烈的責任心。
3.2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社會化作用,創造准就業環境
高職院校圖書館文化和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縮影,它以其特有的辦學方式和文化氛圍,使學生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既定文化發生認同,從而使學生實現生活目標社會化,政治社會化,價值取向社會化,道德規范社會化,角色社會化,知識和技能社會化,人格社會化等多方面的社會化目標。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准就業環境。
高職院校圖書館如何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服務
高職院校圖書館不僅要有效地服務於教學、科研,同時有更寬廣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活動的條件。要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一專多能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圖書館是學生成才的重要場所,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基地,能提供給學生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充實和豐富自己。
發揮圖書館信息資源優勢,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館藏載體多樣、種類繁多,是校園最主要的精神文化資源,能較全面地支持和服務於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豐富的義獻信息資源支撐著校園文化的展開,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和質量水平。因此,圖書館應該充分認識到義獻資源建設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館藏建設中針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學科發展組織藏書,同時也要面向校園文化建設的需求建設館藏,建立一個適合人才培養目標的科學、合理的藏書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展開。
發揮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培養創新型人才
高職院校在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有效地服務於教學科研的同時,也要根據高職學生特點,服務於校園文化活動和建設,即一方面在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一專多能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應成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基地,能給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信息,幫助學生在知識的寶庫中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因此,圖書館住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目前,高職院校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教、學、做一體化,教、研、產一條龍」的教學模式和創新人才培養,面向經濟社會的生產、服務、實踐發展需要,將教、研、產納入人才培養的整體計劃,構建新的合作教學模式。
發揮圖書館的環境和設備優勢,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保障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閱覽室、書庫和現代化的電子閱覽室、多媒體報告廳等,這些設施本身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技術和物質條件的支持。現代化的網路環境和設備,可以拓展教學空間,共享教學資源,不但為創新人才培養及教學實踐改革提供技術基礎和支持,還可激發學生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學習動機。因此,圖書館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建設,充分體現圖書館校園文化的內涵;另一方面,要不斷地發揮環境和設備優勢,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各種保障。
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滿足讀者多元化需求
高職院校圖書館的主要工作是藏書工作和讀者服務工作。服務工作主要是圍繞學校的教學、科研、義化活動開展的。要開展多種多樣的服務,即閱覽服務、外借服務、咨詢服務、定題服務、檢索服務、復制服務、網路服務、報導服務等,為學術講座、學術報告與義化沙龍等提供義獻信息、文獻資源。同時,應當不斷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需求。
總之,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來自校內外與課堂內外的共同努力。因此,進行創新人才培養,既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論知識架構,又要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和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還要兼顧第一課堂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和第二課堂的補充作用,要將課堂內外進行有機結合,力爭為學生營造實踐創新氛圍,提供更多的實踐創新機會,以此來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從而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
加強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的發展,對學校良好風氣的形成,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