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課堂教學概念

課堂教學概念

發布時間:2021-01-21 22:00:13

A. 課堂教學如何設計導入教學概念

所謂概念課的導入,是指在正式講授新知識前的開場白。一堂好課,首先要有好的開端,新課的導人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怎樣導入新課,我認為應該是:原則上求「趣」,形式上求「新」,內容上求「巧」,方式上求「活」,語言上求「精」。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的點滴經驗,現加以總結歸納,以求教於同行。 一、生活常識導入法 利用學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課。例如,在「慣性」一節教學中,可以從汽車起動、剎車、拐彎時車中的人為什麼會發生不同的傾倒現象,人跑動起來後為什麼不能馬上停止等人人都體驗過的事。 二、由生活中的錯誤經驗導入生活中的經驗有正確的和錯誤的兩種,有時利用學生生活中的錯誤經驗來導入新課,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靜止的車,人推它才會動;靜止的樹枝,風吹它才動。如果不推、不吹,這些物體是不會動的。當老師提出「維持物體的運動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嗎?」時,學生認為是千真萬確的,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被假象迷惑住了。當老師對學生結論給予否定時,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頓時集中到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這樣,就巧妙地導入新課「慣性定律」。這種導入方法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明白生活中的經驗在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之前是粗淺的、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要正確認識世界,掌握自然規律,還必須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通過學習,學生對原有感性知識做一番完整的分析,以獲得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和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理念十分有益。三、由學生小實驗導入物理教材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的訓練,安排了許多小實驗,教師講課時充分利用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來導入新課,效果也很好。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來導入新課,不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引起興趣,明確探求的目的與方向,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實驗技能。如:「紙人跳舞」的小實驗,使學生在笑聲中引出靜電的產生和預防方法。它有助於引發學生探索物理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但要注意,小實驗要選取得當,演示巧妙,才可以使學生驚奇、產生疑問,從而激起學生的思維。四、由演示實驗導入教師在授課時,一開始就不講解原理,而用演示實驗將學生的注意引入好奇的境地,增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自然性。如:在講熱傳遞、傳導一課時,面向全體學生將一段棉線纏繞在一金屬棍上,然後用酒精燈燒金屬棍有棉線的一端,可看到棉線沒有被燒斷,此時提出:要知道這是為什麼?讓我們帶著問題來學習新課。這樣導入新課的好處不僅僅在於反映在演示實驗本身的生動形象上,它容易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興趣引導到對物理理論的學習上來,這種生動的直觀和抽象思維相結合的教法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生的科學素養都具有非常明顯的作用。五、由提出疑問導入如在講解「空氣的浮力」時,學生已知道由於重力作用,手中的金屬小球在放手後會豎直下落,又知道了同一高度下落的紙片和金屬小球快慢不同。教師可問:「為什麼小球和紙片快慢不同?」學生必然回答:「小球比紙片重。」此時部分同學會說:「因為小球的質量大於紙片的質量」。從學生的回答的情況教師再緊逼一步:「到底是不是這個原因呢?」此時幾乎全體學生都對這個問題感到語塞,不知所措,同時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教師當即因勢利導地指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問題在於小球和紙片都處於空氣這一物質之中。接著開始講課,效果肯定是不錯的。這種由學生感到好奇和疑惑的方法導入,可以活躍學生思想,激發學生興趣,引人深思,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高漲起來。六、由科學史實導入一些科學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來導入新課,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也是進行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七、由小故事激發導入有些課在引入新課時,利用物理學科趣味性強的特點,先講一個小故事,可使學生興致頓生,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求知慾得到激發,例如,「輻射」一課,課堂開頭先講一個「煤炭解危」的故事:1903年,在南極探險的「高斯」號輪船被冰層封住歸路,處境十分危險,船長命令船員去破冰。敲、砍、挖、炸,冰層仍然不動,最後把煤炭撒在冰上,歸路才得以打通,為什麼煤炭使「高斯」號輪船擺脫危險處境呢?通過課堂開頭的小故事設置懸念,形成認知「沖突」,使學生整節課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師多探索、多實踐,肯定會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沒有適當的導入,課堂教學便只是一種拼湊,不再是「有機的整體」,也就減少了課堂教學的魅力。

B. 什麼是課堂導入課堂導入的概念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幼兒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幼兒的思維,以引起幼兒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並使其處於積極狀態,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筆者近年來在課堂導入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嘗試,現就課堂導入這一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二、生動有趣,直觀式導入課堂

心理學實踐證明:識記材料如果能被直接操作或成為活動的對象,識記的效果則更好。目前,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是在一種非常缺乏語言環境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利用課本教材,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創設一種有利於語言學習的環境。在平日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學得主動、生動活潑,筆者努力在課堂導入之開始便注重增設一「人造的語言環境」或直觀的場景。

三、靈活有效,隨機式導入課堂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可能指望課堂上學生們時時刻刻都有很規范的學情。對於那些偶發事件特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需求採用靈活有效的方法組織課堂導入為傳授知識作鋪墊。某日踏進一吵鬧課堂,筆者沒有進行簡單的批評責備,而是面帶微笑地開始了課堂導入:提高教學效果關鍵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配合的合作項目;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教師在課堂導入這第一環節便贏得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便獲得了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

四、 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是一堂好課的首要條件。

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建立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之上。教學中教師能讓學生明白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目的、步驟等,學生便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積極思維,達到教與學富有成效。如何在導入課堂之刻便讓學生明白目的,教學雙方進行有效配合呢?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學情況需要我們教師採用不同的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在學情正常的情況下,筆者常採用輕松、自然的提問、對話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思維,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地導入所學內容。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導入語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教育機智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幼兒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幼兒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為授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幾種課堂導入活動的策略:

一、游戲導入法

作為幼兒園的孩子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熱愛游戲,游戲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基於這樣的教育規律。游戲法導入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就顯得特別有價值,或者說是特別重要。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課堂導入方式:「小朋友,閉上眼睛,請你們猜猜老師帶來了什麼?」或者是「1、2、3,老師要變魔法了,啦啦啦,」這樣的出現方式往往能一下子抓住孩子們的眼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操作注意點:1.這樣的方法使用一定要配合一定的語氣,營造神秘感!

2.教師的教態、肢體語言一定要到位。

3.此種方法更適合於小、中班的孩子。

二、影視劇導入法

隨著信息技術地深入生活,動畫片成了孩子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畫片以一種多感官刺激的方式強烈地吸引著孩子。動畫也成了教師課堂教學中不可多得的一個好幫手。

操作注意點:1.作為導入部分的動畫片應該截取其精華部分,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喧賓奪主。

2.所選內容緊密圍繞教學中心。

3.動畫片觀看後的過渡提問非常重要。怎樣有效地收回孩子的注意力,轉到課堂教學的中心上來,。

三、故事導入法

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感覺,把幼兒中發生的一些小事情,採用故事的形式講演出來,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教師課堂中如能根據幼兒愛聽故事這一特點,以一些故事來導入課堂教學,無疑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操作注意點:(請老師們來談談)

1.如果不是單純的故事教學,所選用的故事一定要短小精悍。

2.教師講述故事的語氣、神態、表情到富有感染力。

四、圖片導入法

這是最常見的導入方法,簡單易行,適合於各項教學活動。

操作注意點:1.圖片一定要有視覺上的沖擊力,給人美的享受。

2.圖片的內容主題要突出,特別是一些計算教學內容,不要讓背景沖淡了幼兒觀察的視線,擾亂了幼兒的思維活動。

3.圖片的大小要適宜。

五、渲染導入法

這是一種運用形象生動,情感激昂的語言開講,創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同時可以放一段音樂,以創設一種情境,激發、感染幼兒的情緒,增強課堂的感染力,能使幼兒快速地進入教學的氛圍之中。引發孩子相應的情感,進而吸引孩子的方法。比如說:劉園長上次所展示的課堂教學《狐狸和烏鴉》,請大家回憶一下。

操作注意點:1.教師要繪聲繪色,神態、語氣、表情都要富有感染力。

2.所選用的音樂要與教學的主題相吻合。

3.還可恰當地在教室周圍布置一些環境。

我想在這一導入方法上,劉園長最有體會,歡迎劉園長來歸納和介紹。

六、設疑導入法

古代學者陳獻章說過:「疑者,覺悟之機也。」 一個問題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他們思考,然後帶著疑問進入新課。這種方法一般是從教學內容的主題上做文章,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三言兩語就直切正題。比如說:熱水怎麼變冷?

操作注意點:1.教師導入問題的設計要緊密圍繞課堂中要解決的中心問題。 2.問題的設計要明確,孩子能聽懂,給予思考和想像的空間。

3.此種方法更適合於幼兒園的科學教學內容。

當然,在課堂導入語的設計上,除上述示例外,還有溫故知新導入法、銜接導入法、布障導入法、目的導入法、介紹背景導入法、概括敘述導入法等等。幼兒課堂教學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幼兒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因此,導入語的設計也不能刻板單一,要強調的是不管採用哪一種導入語的設計,都要為活動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的內容緊密相聯,自然銜接。具體來說,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給孩子以新鮮感,造成一種良好的學習心態。二是不故弄玄虛,嘩眾取寵,給孩子實實在在的收獲。三是開宗明義,單刀直入,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

C. 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是什麼

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

1、課堂教學設計是為課堂教學活動制訂藍圖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規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和大致進展,是師生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據。課堂教學活動的每個步驟、每個環節都將受到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和控制。

2、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是系統的方法:系統的方法是指把對象放在系統當中,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以達到最優化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3、課堂教學設計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創造性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是它的一個最高表現。俗話說,文無定體,教無定法。面對著千差萬別的學生,課堂教學不可能有一套刻板的程式。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也就是教師在創造性思考、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實施方案,為成功進行教學繪制藍圖的過程,這也是教師發揮創造才能的過程。

4、課堂教學設計具有靈活性和具體性的特點:雖然課堂教學設計過程具有一定的模式,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進行,但課堂教學的實際工作往往不一定按照特定模式的線性程序開展。這是因為有時候有些環節沒有必要或無法開展。

(3)課堂教學概念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設計出低耗高效的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者進行客觀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內容和活動,然後清晰地闡明教學目標,科學地制訂教學策略,經濟地選用教學媒體,合理地擬訂教學進度,正確地確定教學速度,准確地測定和分析教學結果,使教學活動在人員、時間、設備使用等方面取得最佳效益。可以肯定地說,沒有課堂教學設計,就不可能有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D. 什麼叫課堂教學

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E. 課堂教學中如何採用多種方式講解概念,促進學生多元智力的發展舉例說明

多元智能理論是一種「內在建構性」的學習觀,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理解知識和建構自己對事物的認識的。它不僅提出每一位學生都同時擁有智力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優勢領域的同時,應將其優勢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領域中去,從而促使其弱勢領域得到盡可能的發展。
1.言語智力,指對聲音、韻律和詞的意義敏感,理解語言的不同功能。如詩人、記者。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討論修辭和象聲詞。
2.邏輯—數學能力,指對識別邏輯或者數學模式敏感,理解語言的不同功能。如科學家、數學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建築物兩對角之間的距離。
3.空間智力,指能夠准確的感知視覺—空間世界,並能夠進行知覺轉換,如航海家、雕刻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藉助透視法來畫圖。
4.音樂智力,指能夠譜寫和欣賞節奏、音調和節拍,鑒賞各種形式的音樂,如作曲家、小提琴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確定一首歌的旋律和節拍。
5.肢體—動覺智力,指控制身體的運動和靈活操作物體的能力,如舞蹈演員、運動員。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跳方形舞。
6.人際智力,指對人的各種情緒、氣質、動機和需要作出正確判斷和反應的能力,如治療師、售貨員。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聽同學之間的辯論。
7.內省智力,指了解自己的情緒,能夠辨別這些情緒,並能夠根據這些情緒指導自己的行為;了解自己的長處、不足、動機和智力,如演員、小說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通過角色扮演來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8.關於自然的智力,指能夠發現並理解自然界的模式,如地理學家、探險家。有助於發展這種智力的學校活動是到森林中觀察動物的生活模式。
二、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
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學校,表現最活躍的舞台是在學科課堂教學上。小學教師活潑好動,棋、琴、書、畫略有精通,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為借鑒多元智能,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摸索有新意的學科教學策略奠定了基礎。
(一)對教學環節的影響
1.多元導入
導入環節歷來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步驟,甚至是關系一節課成敗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們積累了不少巧妙的導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導入的新思路:以不同智能類型和學生理解事物的方式為起點,調動起學生多種智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這樣的課堂里,講故事不再是語文老師的專利,數學老師、自然課教師也常常以這種孩子們喜歡的聽故事的方式導入新課。擅長音樂的老師常以音樂作為所教學科的導入手段。剪紙、折紙不僅出現在手工課上,數學課在講「軸對稱圖形」時,老師會說,孩子們把帶來的紙折疊,剪成你喜歡的圖形。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導入,從學生喜歡的手工製作、音樂導入……老師們用自己擅長的言語智能,將學生的愛好和學習內容聯系起來,將實際生活和課堂聯系起來,試圖從言語智能、身體智能、人際智能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一開始便充滿了樂趣。這樣的課堂導入,增加了教學成功的概率。
在教授《軸對稱圖形》中,教師利用講童話故事進行導入(春天花兒朵朵開放,蜻蜓飛到小湖邊玩耍,這時候蝴蝶也來了。蜻蜓對蝴蝶說:「小蝴蝶,你別在我面前飛來飛去!」
蝴蝶對蜻蜓說:「蜻蜓哥哥,我們是一家人。我是來找你玩的。」蜻蜓奇怪的問:「你是蝴蝶,我是蜻蜓,我們怎麼會是一家人呢?」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不止你和我,花兒,樹葉也和我們是一家人。)利用多媒體播放故事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的言語智能得到了發展。
在教朱自清的《春》時,就用《小燕子》這首兒歌作為導入,先讓學生邊聽歌邊展開想像,然後,讓學生以四人小組展開討論:剛才在聽歌時,想到了什麼情景?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致:有的說,想到了小燕子飛的情景;有的說,想到了柳樹;還有的說,想到了春天的各種花朵……大家爭相發言,個個神采飛揚,他們的思維自然而然地跟將要學習的《春》的內容相聯系起來,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總之,利用音樂導入,常會使學生的情緒迅速活躍起來,使學生很快進入所學習的內容情境中。從而使學生的音樂智能得到了開發。
2.多元化呈現教材
一旦興趣激發起來,接下來的環節便是讓學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從教師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師多維度、多方式呈現教材。從學生的方面講,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學習風格和智能優勢表達對教材的理解。
在小學英語課上,用「猜謎」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老師用英語說出fox/bird/cow等動物的特徵,學生們猜答案;老師用動作表示某個單詞,學生們猜單詞。然後,學生自己出謎面、做動作,其他同學互相猜。用這種形式呈現教學內容,既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又發展他們的言語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在《我是一條小河》課中用多媒體手段。「我」是一條什麼樣的小河?如果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小河來回答,答案可能令人失望,於是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風景在小河中的倒影和小河流經的地方,聽著河水的嘩嘩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媒體技術將人的空間智能、言語智能和邏輯智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系統參與學習,有利於加大課堂的知識密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3.多元化鞏固
布置作業是常規課堂教學的步驟之一,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新知識。作業毫不例外地用言語符號的形式來呈現,比較單一。全班學生都做同樣類型和難度的作業。作業既沒有反映出學生間學習能力的差異,又沒有反映出學生不同的認識事物方式,致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覺得作業水平太低,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望而生畏,不擅長言語智能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論給教師一個啟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多元智能和個性特點布置具有個性化的作業,通過多元化的作業開發學生的多元潛能。
【示例1】(摘自《多元智能在中國》)
中華路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老師在講「頤和園」一文後,其作業(學生可以選擇)是:
(1) 細心欣賞頤和園的圖片(或自己親自去參觀)運用新學的名詞佳句描寫圖片的景色,完成填空(句子)練習(語言能力)。
(2)以導游員的身份,用導游詞的形式把頤和園的各個景點串連起來並給小組或全班學生展示(語言智能、數學一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
(3) 寫一篇描寫景色的短文(語言智能)。
(4)畫一幅畫,表現你對課文的理解(空間智能)。
在這個事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布置了有層次性的作業.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培養言語智能,數學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空間智能等。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自己能夠完成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學生的優勢智能遷移到弱勢智能中去。
(二)對小學教學評價的影響
由於受傳統智力理論的影響,人們一直把學科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主要標准,學校過多地傾向於訓練和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卻忽視了學生其他多方面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我們就應摒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和學生學科成績考核為重點的評價觀,樹立多元評價觀。教師應該從多方面觀察、評價和分析學生的優點和弱點,並把這種由此得來的資料作為服務於學生的出發點,以此為依據選擇和設計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評價確實成為促進每一個學生智力充分發展的有效手段。新課程中強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體現了多元智力理論的影響。
1.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不再是教師的事,同學、家長、學生自己都可以參與評價,這樣的評價能發揮多方面的積極性。學生的自評可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學生的互評可以建立一種相互激勵的機制;學生家長參與教學評價可以建立一種家長與教師共同關心學生成長的機制,以提高課程的組織實施、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主體中,教師起著重要的作用,他是所有評價的發起者、主持者、協調者。因此,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把握好評價的定位:突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評價內容多元化
在課堂教學中不再以學生的回答正確與否作為課堂評價的唯一依據,而是全面評價學生在多項不同智能中的表現,學生在不同智能中可以選擇自己的強項進行表達,那麼評價也應圍繞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智能進行肯定性評價,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因能而評。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理——邏輯能力都是師生無法迴避的一個內容,但還應全面評價學生的語言智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內省智能、人際關系、合作情況、綜合運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和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3.評價方式多元化
這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與內容全面化所決定的,也是「多元化」的課堂所決定的。靈活多樣、一舉多得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除了傳統的書面測試外,實驗者還可以進行現場觀察、提問、描述、答辯、面談、隨訪、專題作業、對話表演、活動報告等等。
三、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小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一)正面作用
傳統的智力理論將智力解釋為一種以語言能力和邏輯一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於是教育的重點則被定位於追求優異的語文和數學表現;而多元智能理論則強調,智力的本質更多地表現為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顯然遠遠超越了傳統教學和評價關注的重點。因此,多元智力理論拓展了教師的「智力觀」,課程功能由此開始發生著根本的轉變,教師不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加強考試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社會實際的聯系,重在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多元智能理論為教師樹立了新的教育觀。教育是賞識教育,教師應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樂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個體化的教育,教師變得更為主動、自覺地為每一位學生設計「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對於什麼是智力,智力如何構成、發展等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僅在本世紀的前幾十年,就有斯皮爾曼的智力二因素說、卡特爾的定型和不定型智力說、瑟斯頓的群因素說、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說、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等,其中以傳統的智力理論影響最大。
自從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編制出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以來,當今的學校教育一直受到傳統智力測驗理論的影響。傳統的智力測驗認為,智力具有單一的性質,通過紙筆測驗就可以測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因此,傳統的智力測驗只重視人類可以測驗出來的能力及其測試方法,如果某種能力無法測出,就認為這種能力是不重要的。
受傳統智力理論影響的教育,首先,教育評價應試化,評價體系是應試指標,而且是靜態評價,方法單一,使受教育者認為學習就是學習知識,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其次,教學方式灌輸化,課堂上強調書本,突出老師,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主動性。最後,理解內容記憶化,教學中強調記憶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影響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智力的多元性,文化性(情景性),差異性,實踐性和開發性,認為要堅持「智能展示」的評估方法,要將學生的優勢智能遷移到其它的智能中去。

F. 課堂教學有哪些重要的環節

導入、新授、鞏固、總結、布置作業

G. 課堂教學模式的模式概念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回指被研究對答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將模式一詞最先引入到教學領域,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當推美國的喬伊斯和韋爾。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太具操作性,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
因此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H. 課堂教學

傳統的觀念已把教師的職責定位於「傳道、授業、解惑」,它內含著一種為知識而知識的傾向,在培養目標上,它指向的是「學」而不是「做」,它缺乏著一種創新意識,在深化教育的今天,這種觀念已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要求相悖了。在實施新型教育中,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行為進行授課活動的教師們將面臨著時代發展的嚴峻挑戰,所以對過去的常規的課程進行深刻的變革的新課程出現了。那麼,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這次教學改革的洗禮,走進新課程呢?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深有感觸,現將體會簡談如下,希望得到同仁們進一步指教。
一、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前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指出:「教育具有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長期以來,我們的許多比較沉悶,缺乏生氣,難於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更不用說激發創意和不斷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傳統理解,課程內容規定了「教什麼」,教學活動則主要解決「怎樣教」,兩者楚河漢界壁壘分明。多年來教師只扮演著「執行者」和「傳聲筒」的角色,嚴格按照課程規定,亦步亦趨,不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學生則扮演著「接受者」的角色,在「課程進度」和應試取勝驅動下,囫圇吞棗,死記硬背,拚命地在適應「課程要求」中掙扎,而學習效果則事倍功半。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人士開始對「教學大綱」所帶來的各種教育現象進行反思,最終要以「課程標准」來代替「教學大綱」,這也就迫使教師必須要更新教學觀念,緊跟時代脈搏。在「統」字模式下,我們中學歷史教師一是應該對眾多的教學材料進行選擇,提出自己的建議以更適合本學校學生學習和資源利用;二是教師不應再去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教師即要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也要對教科書,進行重新認識。三是教法上,教師不能再單一地講授,而是要多種媒體綜合運用。對於教材,教師只能把它作為一種學習的材料。教師根據「課程標准」規定的內容領域,可增刪教科書,也可以增補課外知識,以補充教材內容,同時也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在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改進。總之,此次課改將反映在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的改變上,那就是要變「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變「教師本位」為「學生本位」;變「權威的傳授者」為「平等中的首席者」,充分發揮教師的智慧,把學生置於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二、重構師生關系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落腳點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於教師忘卻了:上課,這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關系來確定的」。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儲存了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走進新課程中,必須重組師生關系。新型教育中的師生關系將不再是單向傳遞的關系,而是雙向交流的關系,教師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認識交往,只有通過心靈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才能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如歷史教學中,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如果簡單的把結論告訴學生,必然會使教材黯然失色,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討論得出結論,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更主要的是完善了學生的能力。不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由此可見,新課程中師生關系的構建,這個過程不是說教師的作用降低了,而是充分激發了教師進取心和創新意識,成為驅動教師的內化動力,其作用相應提高了。它要求教師在和學生進行靈活的課堂交往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把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創生知識,教學才會富有吸引力,才能實現「教與學相長」。
三、知識結構的開放是中學歷史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途徑
鄧小平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變化」。目前,我國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基本上是知識內容不變或基本不變的封閉型結構。教師的主要知識基本上局限於長期不變的教科書中的內容,知識的陳舊和老化已成為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障礙。要構建一個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活的歷史學科知識結構,每位歷史教師隨時都要更新知識,在當今社會,誰不更新自己的知識,誰就會成為當代意義上的文盲。形勢急迫,只有不斷「充電」,加強教學業務進修,才能從傳承走向創新,從主動探知到發現新認識、新信息,在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發展間架起一座橋梁。從新課程來看,雖然形式多樣,但內容以課為單位,使教師容易忽視前後課的內在聯系,不能夠使學生形成對某個階段的整體認識,也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形成;從初中高中的銜接來看,由於初中教師不了解高中的教學要求和能力培養的目標,更不了解歷史學科高考的能力要求,造成初中高中的教學脫節。由此可見,只有通過對新知識的不斷接納和吸收,才能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得到改造和更新。隨著知識社會化和社會知識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知識的一體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走向高度統一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型的中學歷史教師不應是固守於一門學科的狹隘專業人士,而成為具有豐富知識的人才,對每一個歷史教師來說,科技、文學、宗教、藝術、哲學等,都應在他的視野之內,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學中,在講到外國地名、人名或重大事件的名稱時,教師如有意識地加上幾個英文詞彙,比如black people,Instrial Revolution,booty,Monopoly等學生熟悉的詞彙,或增加媒體圖畫形象顯現,這樣在教學中不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歷史和英語學習結合在了一起。雖然教師在備課中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卻激發起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思考的獨立意識。當然,教師在走進新課程時,知識結構的開放仍是有側重點的,它體現了一中有多和多中有一,是一和多的辯證關系。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所謂學習方式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的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而新課程的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徵表現在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更多的是考慮自己怎麼上這堂課,而很少把自己當成學生來想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遇到什麼問題?在上課時,也只是按照事先的「腳本」如同演戲樣地「教學表演」,於是這些教師難以跨越傳統授課的局限性。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多強調的是如何「教」,而在新課標中則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相應於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上課時引導學生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在實現新課程學習方式基本特徵的前提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要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斷得到發展。要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關鍵是能否將「各種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較為適宜的教學方法。教師將會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通過實際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最終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提供成功的體驗。
為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構建和設想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的創新模式,力圖打破過去從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模式。在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原則下,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選擇開放性的考試內容,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揮。開放性考試在某些問題上不強調評價標準的一致性。鼓勵提出獨特、新穎的觀點,具體形式可以是:①寫歷史小論文 ②製作歷史小報 ③製作歷史小畫報 ④歷史小製作等。設想每學期初,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一種考試形式,學生在製作開放式考試作品中,都將融入了他的智慧和創新。新課程強調的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考試模式的確定,它符合了新課程的特點,必然會反饋學習方式的改進。因此,重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這是教師走進新課程的運行機制。
新課程的實施已為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一個新抉擇,或在張揚教學質量中升華學生素質,或在壓抑質量中漠視學生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們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否則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教學觀念的改變,新型師生關系的重塑,開放性知識結構的建立,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的任務是迫在眉睫的。

I. 課堂教學藝術的概念是什麼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一名教師要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課堂教學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從而盡可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握課堂教學藝術,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

一節成功的好課,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掌握、發揮好課堂教學的各種教學藝術,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語言藝術

教師的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點有重要地位。優美、流暢、動聽的語言能夠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整個課堂教學處於一種張馳有致、輕重適度、緩急合理的良性狀態。這種優美的語言藝術應表現為:聲音洪亮、抑揚頓挫、語速適中、生動准確、娓娓動聽。在教學中若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藝術。靈活多變的設置各種不同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必然有助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藝術

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排除一切雜念,全身心的以一種飽滿的、愉快的、積極的教學激情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保持良好的情緒。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氣氛熱烈、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而且還能使學生由於
受到教師教學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教師既能保持清晰流暢,又促使語言生動活潑,還能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飽滿、思維活躍。

而一節好課還與教師良好的教態有著內在的聯系,是不可分開來捍的,教態是教師教學素質和能力的結合體。所以教師必須保持良好的教態。做這一點,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
啞,熱愛自己所教師的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油然而生責任感。自豪感,教會表現出和藹可親、嚴中有愛、微笑始終的良好教態。

教學藝術

興趣作為一種行為的動力,它將推動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親,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由於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使師生間的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使課堂氣氛始終
處於教師預定的效果。

隨機應變

一位合格的教師還應具備課堂教學中各種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的高低也直接體現出教師的自身素質問題。比如: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淘氣,把一隻剛會飛的小鳥或一隻大青蛙帶來不小心發出的鳴叫聲,因而影響到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時,作為教師就要適應這種突發事件,掌握好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迅速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控制好課堂秩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J. 課堂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所謂課堂文化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創建、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

閱讀全文

與課堂教學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