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學常規包括什麼內容呢
教學常規包括制定計劃、備課、上課、作業批改、指導實驗、輔導、課外活動、學業考核與評價、校本教研。
1、教學計劃主要包括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教研組工作計劃、備課組工作計劃、個人教學計劃等。
(1)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應以學校的教學目標為依據,協調、協調,對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學提出明確的要求和相應的檢查措施,並以具體安排主要教學工作為依據。供教研組和教師制定教學工作計劃。
(2)教研組(備課組)工作計劃應根據學校教學工作計劃和學科特點,對本學期的教學研究工作做出具體安排。經全體教師討論同意後,於開學後一周內報教學辦公室審核備案。
(3)個別教學計劃由每位教師制定,在開學後一周內完成。各班教師要充分理解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的總體精神,熟悉課程標准,明確學科和學期的總體教學任務,明確各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在各章中,充分估計完成教學任務可能遇到的情況。
(4)以上計劃是分學期制定的。計劃編制完成後,列印兩份,一份交學校教務處存檔,一份交計劃員保管。學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定期檢查計劃執行情況,確保計劃到位。學期結束時,責任部門和學科教師應及時比較計劃,反思教學實踐,並寫出書面總結。
2、備課是上好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必須堅持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相結合,堅決禁止不備課進課堂的現象出現。
3、教師上課的基本要求:
(1)嚴格按照課表上課。未經教務處同意,不得隨意轉課,更不得隨意曠課。上課不能遲到早退。他們不能中途離開教室。
(2)上課鈴響時,教師應站在教室門口,觀看學生備課。同時,統計學生人數,找出學生缺席的情況。對異常曠課的學生,要及時向學校教務處報告。師生在上課開始和結束時,應當互相問候,互相敬禮。
(3)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應與教學目標緊密聯系。教學活動應面向所有學生。對於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應體現不同層次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
(4)堅持探究式、合作式、討論式教學,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及時給予反饋和補償,努力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活動獲得成功感,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不足。S.
(5)課堂實踐設計應具有典型性和精確性,有利於提高學生對主要知識的運用水平。它不僅要防止海基練習的戰術,更要盲目地練習,而且要防止教師安排海基練習,缺乏學生的獨立實踐和實踐經驗,才能真正做到簡明扼要。
(6)教師在課堂上要講普通話,語言要精煉、准確、生動、鼓舞人心、引人入勝,聲音要響亮;黑板書寫要清晰,布局和結構要合理,能反映講課的重點,字跡要工整、得體用詞規范,排版正確。
教師要文明、友好、自然、大方、衣著得體,不要穿透明的衣服,吊帶裙、臍帶衣、短褲、背心、拖鞋進教室,不要濃妝,不要在教室吸煙。體育教師上課時必須穿運動服和運動鞋。嚴禁酒後上課。上課時必須關閉手機。
(7)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嚴禁體罰、變相體罰和侮辱學生。老師不允許在課堂上把學生趕出教室。同時,要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堂規則。如果課堂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處理,教師應負責後處理。
(8)注意教學衛生,糾正學生的坐、寫姿勢。班主任負責監督學生做好眼保健操。
(9)課堂教學應包括活動課。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符合當地實際,相對穩定,形成特色。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做的原則。
(10)檢查教師課堂狀況是學校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每學期,學校必須有詳細的聽力計劃和課堂教學檢查評估計劃,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相關的檢查形式包括:參加課堂檢查的學校領導;由教學辦公室進行定期普查或抽查;由教學辦公室詳細登記課堂日誌、每周檢查和核實課堂日誌;由教學辦公室有目的地集中授課;學校組織的興研組、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等。
4、布置和檢查作業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教師反饋教學信息、改進教學的重要手段。
5、理科教學中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開拓視野,樹立科學研究觀的重要手段,是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環節。
6、輔導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既要課內輔導,又要課外輔導,既要集體輔導,又要個別輔導。
7、課外活動包括:學科興趣小組活動、競賽培訓、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等。
8、加強考試管理。各年級組應由教導處安排組織統一考試。各學科平時考核,可由備課組長或教研組長負責,隨堂組織小考,杜絕隨意性的考試。
9、校本教研,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託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
⑵ 四種教學模式的內容是什麼
1、信息加工教學模式 ;2、人格(人性)發展教學模式;3、社會交往教學模式;4、行為修正教學模式。
⑶ 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准則是什麼
一、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
選擇某種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理論發展的歷史上就存在爭議。形式教育說認為,選擇某種知識,是因為它可以訓練人的智力,使人變得聰明,即具有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價值;而實質教育說認為,選擇該種知識,是因為它具有實用價值,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各種生活目標。在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又出現該取捨誰的問題。我們認為堅持任何一種都會有失偏頗,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兼顧實用性與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
科學就是以其實用價值進入課程的,科學對社會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被認識後,科學在課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從而課程具有的實用性的社會價值被廣泛接受。可見,選擇具有實用性課程內容體現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
由上述分析可知,實用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社會價值,發展性的課程內容便於課程實現其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價值,在課程內容的選擇過程中,必須堅持兩方面相統一的原則。課程應該通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去實現其社會價值,因而,課程內容應該選擇對人的發展價值較大的、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知識。
誠然,有的知識兼備這兩種功能,毫無疑問是課程內容應該首當其沖選擇的知識;但較多的知識只具備其中一種功能,如果某種知識在某一方面的功能特別突出、有效,也不應該簡單地將其削弱和淡化,忽略了其特有的作用與價值。
二、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最古老、應用最廣泛的課程類型是學科課程,受學科課程的影響,課程內容的選擇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學科結構的需要為依據,我們暫時稱其為課程內容選擇的學科化。
而本次課程改革中,從課程改革綱要到課程標准,均強調課程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中提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我們認為,過於關注學科結構的課程,易遠離學生的生活,而過於生活化的課程,易淹沒學科的基本結構,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堅持學科化與生活化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內容生活化要求選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進入課程。在課程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的個人認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學科知識的出發點和源泉,通過歸納的思維方式,從現實生活特例和具體問題情景中發現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是把學生獲得的抽象的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化,通過演繹的思維方式,運用學科知識去分析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科知識獲得直觀、感性的整體意義。第一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學生與自然、社會時刻聯系著,從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的背景,自我產生的對生活現象的猜想與解釋需要在學校課程學習中加以印證,產生的疑問需要在課程的學習中加以解答,課程中展現的生活知識也就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第二方面的課程內容有利於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提高了知識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同時展示了知識某一方面的價值,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知識學習,有利於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社會責任感。
課程內容生活化必須適應學生的知識水平:目前,我國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的呈現方式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而命題卻因強調區分度而高估了學生的理解力。同樣道理,教材中聯系生活的內容也有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一致的地方,過於復雜的生活實例,有些甚至成年人理解都有困難,這樣的實例進入學科課程。只會使學生對學科的理解更加模糊;過於簡單的實例,用一句話即可喚起學生的記憶,或者學習者據已有的學科知識完全可以感悟到實例中的內容,這樣的聯系生活發揮不了其功能。例如,曾在高一的物理教材編寫過程中,為了講述自由落體,而要苦苦地拍一張秋後樹葉飄落的照片,著實沒有必要。
課程內容生活化還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符合。年齡較小的兒童缺乏理性思維,課程內容的生活化可以幫助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但對理性思維已有相當發展的較大年齡的學生,過多採用生活化的內容既相當煩瑣,又降低了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三、基礎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
課程內容中重視選擇基礎知識是我國的一貫做法。課程改革,試圖改變我國基礎教育中過分強調雙基訓練的現狀,從而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課程理念。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在課程內容的基礎性上,出現了爭議,如有人認為目前存在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我們認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考慮基礎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過去我們把基礎知識看作學科主幹知識以及形成的學科基本結構,有的學者表述為「保證知識得以展開的主要構架」,強調基礎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新的課程內容的基礎性要求是「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即要從終身學習的要求來選擇基礎知識。
四、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統一的原則
從知識形成與建構的角度,我們可以把課程內容的知識分為過程性知識與結果性知識[9],某一知識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構成了過程性知識,而探究的結果構成了結果性知識(概念、原理)。新課程針對我們過去過於強調結果性知識的現實,大力提倡探究,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也就格外關注過程性知識。其理由為過程性知識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過程性知識的特點在於它的過程性、生成性、開放性,因而過程性知識的獲得更多地依賴於體驗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尤其是學生的思維參與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來,因此,課程內容中過程性知識的增加有利於學生從對結果性知識接受學習的單一方式轉變到包括探究、體驗、合作的多樣化學習方式。
過程性知識有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人類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應用過程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過程性知識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展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而學生對過程性知識的學習,也就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相對於結果性知識而言,方法、策略知識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更大的穩定性、更強的遷移性,這也就體現了過程性知識的教育價值。
⑷ 教學內容包括什麼
教學內容包括什麼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課程標准、教材和課程等等。當下正值新課程改革,基於生成性教學思維理念,人們對於教學內容有了新的認識。「教學內容,系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於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學校給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等的總和,也叫課程。
區別和聯系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教材和教學內容 等同起來,認為課程標准要求什麼教師就教什麼,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材僅僅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作為發揮實際作用的教學內容,其特性不同於教材內容。
教材的具體內容由事實、概念、原理及它們的內在聯系構成。
(1)事實。教材中的事實,就是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的事件過程或者是試驗中進行的過程和結果。描述學科和解釋性學科都含有大量的事實資料,如歷史、地理情況,動物的分布於解剖等事實資料,抽象和概括性的學科,數學、物理、化學課同樣有事實的依據材料。教材中的事實都是已知的發生過或發現了的事物,不是捏造和想像的事實。
(2)概念。它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是對教材中大量事實資料的理性加工,是具有抽象性質的理性認識形式。
(3)原理。這些都是已經被驗證了的、公認的、不需要加以論證的命題,是教材科學性的重要性標志。
(4)內在聯系。主要是指教材中事實、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關系。
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師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捨、加工;另一方面,師生可以科學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引導作用、動機作用、方法論指示、價值判斷、規范概念等,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因此,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
⑸ 教育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
2、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
3、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
4、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
5、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
6、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
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
⑹ 教學工作包括那些基本環節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一個完整的教學實施過程應包括5個基本環節:
導入.
教學新課.
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要做版好一名好的教師准權備,必須備學生,備教案,備教具,備學生是要明白你的學生對象是什麼年紀的,這個年紀的學員是怎麼樣的一個特點:是叛逆的,還是溫順乖巧的,是程度比較好的,還是學習成績比較弱的。
注意地方: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因為只要你處在和他們一個思想層面上思考問題的話就很容易抓住小朋友的心,使他們比較聽話,這樣的話課堂紀律就比較好把控。備教案當然是教師重中之重,教的是什麼課程,課程的重難點改怎麼教授給學生
⑺ 教案中教學內容指的是什麼
我們的教案項目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准備,課時安排,教學過程設計
⑻ 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准則是什麼
符合教學計劃的要求、體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教學大綱的制訂應當考慮本門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任務,在培養專門人才的目標上,本門課程的作用以及通過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和要求。教學大綱的編制應當從學科內部處理好科學性與思想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
教學大綱的編制還應當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一致;觀點與材料統一。在重視理論傳授時,不能忽視實踐的訓練,應使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等教學形式在相應的學科教學大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8)教學內容是什麼擴展閱讀:
教學內容選擇的要求:
1、教學大綱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才能保證穩定的教學質量。但教學大綱也要及時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和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保證教學大綱的「先進性」,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
2、教學大綱的編制應當建立在該門學科嚴謹的科學體系基礎上,符合科學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使學生掌握比較系統的學科結構體系。
3、在處理教學內容時,還要照顧到學科結構的整體優化及課程與課程之間相互聯系的優化組合;處理好學科內部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以及教學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統一性和靈活性,以建立優化的學科結構。
⑼ 教學工作包括哪些基本環節主要內容是什麼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包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布置和批改、課外輔導、教學評價 .
(一)備課
教學以上課為中心環節,但是,要上好課,課前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准備,即備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備好課又必須做好一下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
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參考書。教師鑽研教材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般須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那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 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了。
2.深入了解學生
不但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興趣和需要,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會有哪些困難,出現什麼問題等做出預測,以採取積極的對策。
3.合理選擇教法
這就是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它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課的類型,如何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此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課堂學習活動與課外作業等。
(二)上課
1.明確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的。它包括知識教學目標,也包括思想教育目的,還應當有啟智與審美目的。一節課的目的,不僅應在教案中明確提出,而且應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師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師生的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的進行,全力以赴地實現目的而不偏離目的。
2.保證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
科學性就是教師要正確無誤地傳授知識和進行操作,及時而准確地糾正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種種差錯。思想性就是要深入發掘教材蘊含的思想性,以飽滿的熱情講解,激起學生的思想共鳴,使他們深受教育。
3.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應使師生都處於積極活動狀態,尤其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中,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認識活動,只有調動起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而不是任何一方的積極性,才能上好一節課。
4.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計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認真執行備課時制訂的教學計劃。但是課堂情況千變萬化,即使原訂計劃在完善,也難免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教師要善於根據未估計到的情況及時調整和修改教學計劃,想方設法完成主要的教學任務。
5.組織好教學活動
整個課的進行,要有高度的計劃性,嚴密地組織好教學活動。上課開始,要立即穩定情緒,引導他們作好停課的心理准備,隨即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然後,按預定的教學進程,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練等,都要組織的非常妥當、嚴密有序。
6.布置好課外作業
課堂教學結束前一分鍾左右,要布置好預定的家庭作業,講明作業的要求,完成的時限,並對較難的作業作必要的啟示。
(三)課後的教導工作
課後的教導工作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1.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主要包括:培養學生計劃學習的習慣,及時復習當**功課,按時完成作業;經常提醒和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按時交作業;了解學生獨立作業與自學的情況和學習條件;查明學生未完成作業的原因,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與家長聯系,共同商定督促與教育的辦法等。
2.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