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書法學習
1、要看你是什麼年齡了,現在社會上的書發班一般都是從楷書,到篆書,到隸書,最後行書,四年下來你的字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現在也有些書法班從隸書開始練,效果也很好。
2、如果練習楷書的話,建議練習顏體,顏真卿的字,因為顏體的特徵明顯,對於初學者來說好掌握,顏體橫細豎粗,字體粗大。
3、當然是顏真卿的字體<多寶塔碑》練一年,再換別的體,隸書就練《曹全碑》行書當然是《蘭亭序》,《聖教序》也行。練好了自然會銜接,因為字體不同,所以不用擔心。
4、每天練習一張就行,28個字,街上有賣專門的練字紙,什麼時間都行,心情越好,效果越加。
5、每周練習7個字,一個字寫四遍,也就是一張紙,每天都寫著幾個字,才會慢慢發現自己的進步,字不再多,而在於你臨帖臨的准不準,一年下來這一本字帖基本上是掌握差不多了。
6、最好不要同時練,因為你字體還沒把握准。
7、貴在堅持,最好去外面報個書法班,這樣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我連書法已經7、8年了,有什麼不懂可以留言再問我。
Ⅱ 初一上冊歷史第24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二)教案。急求!!!
第24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科技與思想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認識目標:
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范縝和《神滅論》。
2.素質培養目標: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許多科技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祖沖之等著名科學家和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2)劉徽、祖沖之等古代著名科學家,注意實踐,刻苦鑽研,是他們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3)宗教是統治階級用來麻醉人民的精神鴉片,起著維護其統治地位的作用。
3.能力形成目標:
(1)歸納魏晉南北朝時期科學技術的成就,以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
(2)通過對佛教和范縝《神滅論》的學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范縝和《神滅論》。
難點:內容多而零散,不易掌握;專門的科學和哲學知識不易理解。
【教學方法】
以講述為主,多媒體演示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出現過哪幾次統一局面?這一時期有什麼突出特點?
說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社會大動盪時期。一方面,統一的封建國家分裂了,這一歷史時期充滿戰爭和災難;另一方面,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大遷徙。北方黃河流域由於少數民族內遷,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與交流。由於北方人民的南遷,又導致了江南的進一步開發,全國經濟重心南移。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這些特點,必然反映到文化上,我國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有些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2.講授新課:
一 祖沖之和圓周率(板書)
1.大數學家劉徽(板書)
概念:圓周率: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圓周率的推算顯示了一個國家數學發展的水平。
中國古人一直用周三徑一表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通過這個表我們知道這顯然是不對的,劉徽是三國時的魏國人。他提出用切割術計算圓周率的方法,並計算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16。劉徽不僅最早提出了正確計算圓周率的方法,而且還是中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用「極限」的人,為後人更精確地計算圓周率打下了基礎。
2.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板書)
介紹:祖沖之,祖籍河北,南朝宋齊人。祖沖之祖孫幾代人都熱心於科學技術,他祖父祖昌是劉宋王朝時負責營建工程的大官,對數學很有研究,他給予祖沖之影響極大。
祖沖之自幼博覽群書,刻苦鑽研古文和數學,尤喜科學技術。他注意學習古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古人,他注重實踐,總是通過實踐來檢驗書本知識,也檢驗自己的某些設想是否正確。由於他的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科學家。
祖沖之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巨大貢獻。例如,他編制的《大明歷》測定一回歸年的時間為365.24281481日,與現代天文科學測定的結果相比只差46秒,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他還仿製過指南車,發明了千里船和水堆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祖沖之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數學方面。
3.祖沖之在數學上的突出成就
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數學研究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現在祖沖之對圓周率的推算上。
指出:祖沖之利用劉徽創造的割圓術再往下割,從圓內接六邊形到內接一萬多邊形,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終於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推算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數字。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超過他的成果。但是,阿爾•卡西比祖沖之晚了一千年左右。歐洲直到16世紀才由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托尼茲算出這一數值,他們比祖沖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西方數學界不知道祖沖之,因而把圓周率命名為「安托尼茲率」。本世紀五十年代,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建議把圓周率改為「祖率」,原蘇聯科學家為紀念祖沖之,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鑲嵌在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專廊上。這說明,祖沖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學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祖沖之的貢獻記錄在他的專著《綴術》之中,該書非但是唐朝的教科書,而且在古代朝鮮、日本也曾是教科書。這部書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後來,「學官不能窮其深奧」遭到遺棄,在宋朝失傳了。
劉徽得到π=3.1416這個近似值,要算了圓內接正3072邊形,祖沖之要求出3.1415926
Ⅲ 蘭亭集序好難背啊- -該怎樣快點背下來啊
確實不怎麼好背。王羲之當時處於虛無充斥的東晉社會中,文章一氣呵成,感情深沉。本人憑借較強的記憶力與對書法至死不渝的愛背了下來。一定要多讀
Ⅳ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的異同
1、形式上
兩文都是記敘游宴盛會、即席賦詩的詩序,語言都講究辭采與對仗。但兩者相比,《蘭亭集序》整散結合,《滕王陶序》則更講究形式上的華美,逢句必對,辭藻華麗,因過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帶來了意思晦澀的毛病。
2、內容上
兩文都從眼前的歡宴之事寫起,然後觸景生情,因事傷懷,抒發感慨,而後又由低沉逐漸轉向高昂,表現得積極向上。最後又都收筆於眼前之事。
兩文相比,《滕王閣序》所寫之景更壯美,更絢麗,更豐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暢。另外兩文抒情的內容也不一樣,《蘭亭集序》抒發的是人生短暫的感慨,《滕王閣序》抒發的則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
3、思想內容上
這兩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駢文。句式整齊,言辭華麗。都是先記敘了聚會的盛況,描寫了美麗的景色,而後抒發了自己的感慨。
(4)蘭亭序教案擴展閱讀
中國書法第一帖: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
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
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
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羲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Ⅳ 求湘版 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案---方寸之間 急
一、教材分析
教材從篆刻的基本樣式、寫刻印的基本步驟、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紹了篆刻這門傳統藝術,目的是使學生對篆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在欣賞學習和動手嘗試中感受中國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特殊魅力。
本課的學習內容與編寫方式和《黑白世界》一課有差異也有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借鑒、拓展。從教材呈現的編寫思路分析,兩課都是從強調對工具使用特性的把握入手,再強調形式美感處理的技巧運用。形式上與第二課《黑白世界》具有頗多內在的聯系,尤其是木刻刀具與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上,即在篆刻藝術中,由於漢字獨特的造型結構而有了字形、筆畫及其間架結構的千變萬化,干方寸之間便可演繹出許多形式與內涵的精彩,表現出藝術家們別具一格的情趣愛好與審美追求。通過比較印面呈現的不同風格,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文字內容與表現形式之間的內在關系,感受藝術家的性情、胸懷與人格修養。
教材從介紹朱文、白文與邊款等篆刻表現形式和名章、閑章、肖形印等印章品類入手,再介紹打磨石料、印石上稿、鐫刻刀法以及治印的步驟。教材版面在呈現印章品類的位置編排秩序上與這個內在的編寫線索可能有一點閱讀習慣上的差異。
在教材引入部分,安排的是欣賞三方印章審美意境的小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優先考慮讓學生動手嘗試肖形印的刻制,在對篆刻工具性能有所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再來欣賞這三方篆刻作品,這樣可以增強對作品藝術處理的感受,同時也為「活動一」動手臨刻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起到鋪墊作用。
「活動一」的設置主要目的是體驗篆刻的工具特性,並掌握篆刻治印與鈐印基本步驟及其技術要領。為了讓學生了解得比較清楚,教材呈現了幾組直接體現每個步驟技術要領的演示圖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仔細觀察,對照模仿,良好的工作習慣。
在對篆刻工具、步驟有所把握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篆刻藝術,教材列舉了四組有代表性的章法知識——平正端倪、虛實相間、剛柔巧拙、穿插離合,可以作為欣賞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篆刻藝術的表現方法,也可以作為學生模仿學習的摹本。
在此基礎上設置的「活動二」,側重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篆刻布局章法的基本原則,同時也進一步鞏固與加深對篆刻工具性能及步驟要領的掌握程度。
教材設置了欣賞分析作品、臨摹、識篆、做印稿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嘗試和知識理解中了解、認識、體驗篆刻藝術。以格言、警句、成語或姓名為內容的治印作業為教學提出了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的較高要求。
根據學生能力發展的需要,提倡重點從對知識的綜合了解與靈活運用的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有機結合的具體表現是本課教學評價的核心,不可偏廢。
「資料庫」介紹了有關篆刻的歷史及材質使用方面的知識,並提供常見篆刻字典的參考書目。
「學習大空間」就印章在繪畫作品中的作用與篆刻章法中虛實、疏密關系以及空白的運用和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的共同之處做出提示,引發學生對傳統藝術共性的思考。
二、教學目標
◆能夠在嘗試治印的動手活動中掌握篆刻工具的基本使用技能。
◆能夠初步理解和運用篆刻章法的變化原則修改或者設計印稿。
◆能夠從篆刻的學習和實踐中嘗試體會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藝術共性。
三、教學思路
教學活動是圍繞嘗試治印的技能學習展開的,安排兩個課時,通過動手實踐加深學生對篆刻藝術的體驗和了解。
第一課時的教學引入首先可從強化學生的動手體驗入手,讓學生在動手篆刻過程中體驗篆刻的魅力,提高學生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
為了降低學習難度,首先從肖形印的刻制入手是一種積極可行的教學選擇。因為肖形印對比文字印而言,不必過於在乎形的整齊與規范,更不必藉助文字工具書去查找那些對中學生來講比較艱深的篆刻文字,而且生肖圖形比起文字而言,更加易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每個學生的生肖年份都有對應的生肖圖像。試想一下,學生如果能夠親手刻出一枚屬於自己生肖的印章,會有一種怎樣的滿足與成就呀!
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刻出一方屬於自己生肖的肖形印章,然後印在自己的書籍上,或者印在自己製作的精美小書簽上。在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展示書籍,把這些自己製作的小書簽作為獎勵學生的小禮物,告訴學生:誰的作業完成得好,老師就把自己的書簽給誰留作紀念。
篆刻是一門講究步驟的藝術,為了避免學生學習治印時感到枯燥無味,教學在刻制肖形印的環節可強化治印基本步驟的知識。
教材在印稿上石這個步驟中有兩種方式可以選擇,教學實踐證明:「直接反寫」的效果較好。肖形印沒有正反的明顯區別,為學生練習直接上稿的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材上鐫刻的方式有兩種選擇,實踐證明:切刀的方式更加易於掌握,也更加具有安全保證。在學生初次嘗試鐫刻肖形印的練習中,提倡首先統一使用切刀法。為了保證刻制的安全與簡便,嘗試刻制活動中使用的篆刻材料可先選擇石膏材料。
本課時的男一個學習內容是欣賞篆刻作品。引導學生在嘗試和體驗的基礎上分析教材提供的篆刻作品,結合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交談感受。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印面文字內容所表達的意境體會筆畫線條產生的視覺效果,形容自己的感受。
在欣賞與體驗環節後,學生根據自己喜好自由選擇名章、閑章威者肖形章進行正式的臨刻。因為有了刻制肖形印的嘗試作為鋪墊,「活動一」的可行性大大增強。在石膏材料的使用基礎上,此時可以考慮選擇石材作為雕刻的材料,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體驗篆刻工具與材料的特性。
第二課時在章法舉例的環節中,應把重點放在感受不同章法的虛實疏密對比所產生的效果上。根據教材歸類,體會章法變化的規律。用講解和提問的方法,藉助優劣作品的直觀對比,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印面的布局原則。篆刻的章法貴在氣、勢、情、韻皆備,而最終落實在「和諧」二字上。
「活動二」的開展有必要注意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學生獨立查找格言、警句、成語或者姓名的篆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工具書籍不易准備不講,查找枯燥艱深不講,許多字在一般的篆刻工具書中還不易查到。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先規定學生根據篆刻章法布局的基本原則,修改教材上篆刻作品的文字布局,這樣就免去了臨時查找篆字的麻煩,甚至可以只提供一兩個篆刻文字統一作為學生課堂練習使用的參考篆字,同樣也能達到「活動二」的設置目的。
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及時給予技術示範和輔導,隨時展示製作過程中的學生作業,及時做出評價,對學生作業的不同步驟的表現進行糾正或鼓勵。
四、教學選擇
利用篆刻教學的影像資料輔助教學或邀請當地篆刻名家來學校表演和講學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能有效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注意:教師對於整個教學活動方向的把握與設計才是最重要的。
「活動二」對教學對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和藝術表現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完成的難度較大。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在理解活動設置目的的基礎上,可以採取降低難度的處理。
篆刻的文字內容以姓名或成語為主,鼓勵學生課外通過多種渠道查找所需的篆字,或推薦有關字典,利用課外時間查找,從中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字演化的過程與變化的魅力。由於篆刻藝術與傳統的書法藝術息息相關,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學生結合篆刻藝術的學習了解書法藝術的魅力。
五、教學建議
在第一課時的學習活動中,可以欣賞活動為主體,穿插識篆、寫印稿的練習,以及進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嘗試體驗。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也可以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不同刀法刻石效果的嘗試體驗,再穿插欣賞活動,進行識篆、寫印稿的練習,再進行篆刻作品臨刻的實踐活動。
治印材料應以方便刻印為原則,盡可能地就地取材。刻制肖形印時,建議先使用比石材更加易於雕刻的材料,比如石膏、粉筆、黏泥或者橡皮等。這樣可以增加安全性,降低技術難度,材料的來源更便利,材料成本也更低。
在學習沖刀與切刀的鐫刻方法時,提倡優先選擇學習切刀的方法。首先因為切刀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鐫刻表現方法,另外,切刀的用力方式比起沖刀而言更加便於控制,不易出現滑刀的現象,具有較大的安全系數。即使學生對切刀的使用有所體會後再學習沖刀技法。教師還要提醒學生注意正確的用力技巧與輔助方式,強調安全問題。
嘗試篆刻工具刻石活動不宜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前,因為沒有教師的技法指導,鋒利的篆刻刀具在小小的硬質石材上刻畫很容易引發安全問題。
《方寸之間》教案
作者:徐哲
教學目標:
1.能夠掌握篆刻的基本方法與步驟、了解篆刻的藝術特點
2.能夠運用一種方法進行篆刻的製作
3.了解篆刻藝術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的內在關系,提高對篆刻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書法作品與篆刻作品對比分析)
問:這兩種藝術形式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
學生:……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
二.新課教授
1.什麼是篆刻:早期的印章大都採用篆書,先寫後刻,故稱篆刻。
2.篆刻藝術的歷史:歷代篆刻作品欣賞。
3.篆刻藝術的特點:在較小的面積內,運用漢字獨特的造型,對筆畫加以虛實輕重的組織、進行豐富的藝術變化。
4.陽刻作品與陰刻作品比較分析,找出不同點:
①.出示一組陽刻作品(朱文)
②.出示一組陰刻作品(白文)
(篆刻藝術在方寸之間,以刀代筆,通過不同的刀法組合來體現漢字的藝術性)
5.多樣的刀法:切刀法、沖刀法、切沖結合
6.基本步驟介紹:
①.直接反寫②.水印翻稿 ③刀刻④印
7.印章的品類欣賞:名章作品、閑章作品、肖形章
8.印面的分布與組織欣賞(藝術性的體現)
9.學生作品賞析
三.小結
課 題∶ 方寸之間 課時: 3課時
授課班級:八年級 授課者:王建朝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大體了解與篆刻相關的相關理論知識。
②能夠通過學習使學生在遵守篆刻章法變化的確基礎上給自己設計名章,並能按照治印的基本步驟刻簡單的印章。
③能夠從篆刻的學習和實踐中體會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增強學生的藝術修養、提高學生的確動手和實踐能力。
教學的重點:
篆刻理論知識和如何治印。
教學難點:
在工具和材料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何開展治印實踐活動。
教學方法:
講授、鑒賞、情景體驗、演示。
學習方法:
欣賞、情景體驗、動手實踐。
教學准備∶
老師;准備相關的示範作品、工具材料;
學生;准備課本、紙張、鉛筆、橡皮、三角板(有條件的學生准備刻刀、印石等篆刻工具)。
組織教學:按常規進行
激情導入:伴隨著逐漸升溫的藝術品收藏市場,加之金銀價格的一路狂飆,各商家推陳出新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促銷狂潮如∶CCTV2的《鑒保》欄目里珍藏藝術品鑒別;電視、刊物等媒體上的金銀版藝術品收藏廣告,如∶黃金版《清明上河圖》;黃金宣紙《圓明園四十景》作品有十層樓房高、價值38800元;銀版《蘭亭序》;金銀紀念幣、品如;《鳥巢》等,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個意外的驚喜[展示討論∶這件藝術品的種類、內容、價值意義],點題∶什麼是篆刻?怎麼刻呢?這將是我們本單元要解決的問題。
進入新課∶ 方寸之間 第一節 篆刻(板書)
一.篆刻(通過篆刻知識的簡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① 什麼是篆刻?
用篆書書寫後再用刻刀在相關材料上刻治故稱篆刻。早期的璽發現於商周,其功用與、器物的製作和銘記有關,後來印章經常用於國畫和書法中直到今天,它既有藝術性(是國畫、書法中章法的一部分);又具有實用價值(是身份、地位、權力的象徵。)
② 印章的分類;(結合課本示範作品講解)
Ⅰ·朱文、白文
Ⅱ·肖形印;名章、閑章、起首章、腰章
二.如何治印
① 選擇
A.工具材料;印石、橡皮、刻刀、印泥、印床、宣紙等(結合實物直觀講解)。
B.刻的內容;自己的名章、肖形印等。
②寫印稿(實例講解)
A.書寫順序
B.書寫方法 a.直接反寫 b.水印翻稿 c.塗黑劃線
C.書寫字體A
③鐫刻(刀法及其它注意事項在下節課實踐中講解)
④修改(注意經營位置,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追求和諧)
⑤印
三.課堂活動給自己設計名章(學生動手,老師引導)
注意 ①安全、紀律、衛生
②名章中的排序、字體、書寫方法
③變化統一、個性風格的展示
四.小結、作業、工具安排
① 本節課我們簡單的了解了一下篆刻的相關理論知識,並知道如何給自己設計名章,下節課我們再進行系統的實踐活動。
② 課外作業:完成課堂未完成的名章的設計。
③ 下節課准備工具:印石、刻刀、印泥等篆刻工具。
謝謝各位,敬請批評指導!
八年級美術下冊第3課教學預案
方 寸 之 間
(第一課時)
執教:桂陽縣敖泉中學 范群山
教材分析
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美術》下冊第3課《方寸之間》從篆刻的基本樣式、寫刻印的基本步驟、基本技法和章法等方面介紹了篆刻這門傳統藝術,目的是使學生對篆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並在欣賞學習和動手嘗試中感受我國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獨特魅力。本課以臨刻一方肖形章和學生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為主進行藝術嘗試。
學情分析
本課分兩個課時完成。學生對篆刻這門傳統藝術了解甚少,對在方寸之間的石質等材料上執刀刻印更是陌生,因而需要從感性到理性、從易到難、從基本知識到基本技能等方面進行逐步引導。不過,學生剛學習了的第二課《黑白世界》與本課內容有頗多內在的聯系,尤其是木刻刀具與篆刻刀具的使用技巧方面。因此,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的。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篆刻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初步掌握篆刻刀具的基本運用技能。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嘗試刻印,體驗民族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正確的藝術態度與良好的藝術素養。
重點難點
篆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運刀技能。
臨制肖形章等篆刻作品。
教具准備
師:篆刻工具材料、圖片資料、課件等。
生:篆刻工具材料。
作業要求
能獨立臨刻一方生肖肖形印或自己喜愛的篆刻作品。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們來欣賞一幅國畫,你能看出作者是誰嗎?你是怎樣知道的?
2、師:對,我們從題款和印章等方面知道中國書畫作品的作者。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方寸之間》就是有關印章的一些知識。
(板書課題) 觀賞國畫作品,通過看題款和印章明確作者姓名。 展示國畫作品(古箏音樂)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鋪墊感情。
二、導讀文本,了解新知 1、師:請看大屏幕,首先讓我們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2、師:篆刻的基礎知識包括篆刻的定義、表現形式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其基本技能包括治印和鈐印等。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快速閱讀課本第10-11頁的內容,找到答案了就請舉手。(出示導讀題「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學生觀摩篆刻刀法示範錄像。 1、看大屏幕,明確學習目標。
2、速讀教材第10-11頁的內容並回答老師的提問。
3、學生從視覺上直觀地感受篆刻刀法。 展示「學習目標」和 「想一想、找一找」文字幻燈片。
點擊進入課件「刀法」版塊。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初步了解篆刻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三、欣賞激趣,嘗試治印 1、師: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十二生肖的說法。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組十二生肖的肖形章。
2、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肖形章與我們剛學過的第二課《黑白世界》的木刻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宋代著名詞人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確實,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請同學們找到自己屬相的或者自己喜歡的那一個肖形章,試試把它刻制下來。(下發學具)
3、師:好了,大部分同學已經完成了肖形章的鐫刻。下面請每個小組推選一幅鈐印好的作品讓大家欣賞欣賞。(展析學生作品) 1、學生觀賞十二生肖的肖形章。
2、學生臨刻肖形章。(教師進行隨堂輔導)
3、學生對照范圖進行評價,指出主要問題:布局、刀法、形態 多媒體或實物投影儀展示十二生肖肖形章。(古箏音樂)
實物投影儀提高學生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培養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意識。
四、深入探討,感悟技法 1、師:剛剛同學們看出來了,大家的作品在布局、刀法、形態和鈐印等方面有些小問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治印方法。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一下。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說說你們的作品有哪些優點和不足,並說出理由和改進的方法。(讓達成共識的小組選代表陳述本組意見)
2、師(小結):我們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治印方法(寫印稿→印稿上石→鐫刻→修改調整)和正確的鈐印方法,才能獲得滿意的篆刻作品。 1、學生交流探討後選代表陳述本組見解。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進一步體悟篆刻的基本技法。
五、練習技法,臨刻印章 1、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臨刻一方你自己喜歡的篆刻作品。刻制好後與同桌進行交流探討,看相互之間有什麼優點或存在什麼問題。
2、展示學生練習成果。
3、教師簡要評析。 1、學生臨刻篆刻作品。(老師進行隨堂輔導和鼓勵)
2、學生評價 古箏音樂 進一步掌握篆刻技法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良好意識。
六、教學總結,提出展望 1、師:我們這節課就學到這兒。誰來簡要小結一下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了哪些知識和技能?(指名學生回答)
2、教師簡要歸納總結,鼓勵學生課外繼續嘗試篆刻實踐,體悟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藝術文化,並提供中國篆刻家網站網址:www.co888.com 學生自我「盤點」,小結本課所學內容。有時間可登陸「中國篆刻家網站」,瀏覽相關內容鞏固所學,升華情感,培養良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板書設計
方 寸 之 間
――篆刻藝術
基礎知識:1、篆刻的定義
2、表現形式
3、工具材料
基本技能:1、治印(寫印稿→印稿上石→鐫刻→修改調整)
2、鈐印
教學理念
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和理論依據:
1、注重美術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實物、圖片資料、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圖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遵循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地設計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
3、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學生以表現的平台和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賞析、探究和實踐,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Ⅵ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與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⒉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⒊鑒賞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⒋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 3.背誦課文。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 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百世,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二、 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里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後將這些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琅邪臨沂人,出身於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和傑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後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敘蘭亭景緻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整體感知
⒈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⒉教師指導朗讀:
正音: 會(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觴(shāng)曲水 齊彭殤(shng) 游目騁(chěng)懷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要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⒊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⒋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於一般書序之處。
⒌請大家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解決。
⒍提問: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變化著的,好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並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2)明確:「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⒈ 學習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重點字詞: 畢、咸:全、都。 修:長、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間。次,旁邊。 惠風:和風。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這里是「用來」的意思。 極:盡。 娛:樂。 信:確實。
(2)請兩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3)教師提問:第二段最後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明確: 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敘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並具。)
⒉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理清背誦思路:第一部分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五、總結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六、布置作業
1.翻譯第一部分文字。
⒉ 結合課文,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描寫蘭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兩部分並背誦。 2.總結全文,鑒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第一節
二、講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⒉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①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化」、「期」的翻譯)
⒊學生齊讀課文
⒋討論分析:
⑴提問:本段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明確: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憂」的原因是什麼?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⑶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敘事是如何聯系的?
明確: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說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學生試背第二部分
三、講析第三部分
( 1)學生齊讀第四段
(2)指名學生口譯第四段
重點字詞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臨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二是「後之視今,亦猶今視昔」。
②從「臨文嗟悼」說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局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閱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閱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說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四、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明確: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裡方面呢?
明確: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後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彙,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如對於我的解答有問題,歡迎繼續追問~
如果滿意,請點擊「採納為滿意答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