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讓課堂教學達到高質高效》
提到課堂「高效」,我們非常熟悉。「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高效」的關鍵詞是「快」和「多」。可是當我們為「高效」歡呼、追求「速度與激情」時,有沒有關注過教學的「質量」?「質量」是指「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關鍵詞是「好」,課堂教學質量是評價學生是否學有所得,是否提升了語文素養。所以,相對於「高效」來說,課堂「高質」更為重要。那麼,如何讓課堂教學「高質」呢?經過實踐探索,我認為可從四個維度努力:內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新」,環節上「求簡」,角度上「求巧」。
一、求真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標准》這樣規定語文課程的性質。從內容上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可在現實教學中,由於存在「求快、好看」的心理,那些咬文嚼字、靜思默想的語文課倒很少見,一旦看見就感覺扎實穩健、厚重綿長,頗有「質量」。
我們看兩個案例的對比:
《黃陵柏》(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賈平凹的一篇散文,它借柏喻人,表達人生感悟。其中理解「各種柏的象徵意義」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兩位老師做了不同的教學處理。
案例一
教師以「山下柏」為例進行講解分析,然後出示練習題目,請同學們將「柏」與對應的「人」進行連線。
山下柏
苟且偷生、卑躬屈膝、受人欺凌的人
坡坎柏
身處安逸環境、不思進取、只求雍容浮華的人
平地柏
身處險惡,卻積極進取、有所成就的人
屈柏
出身卑微、卻力爭向上的人
……
案例二
教師引領學生研讀「山下柏」段落,明白作者寫作時將「樹形」與「人態」結合起來,達到「借物喻人」 的效果。然後請同學們自由閱讀,思考問題:你最喜歡(敬佩、同情、鄙視……)哪種柏?為什麼?它讓你聯想到哪種人?
學生回答時有這樣的環節:
師:關於「柏中柏」大家有什麼看法?
生1:我鄙視小柏,因為它依靠老柏生存,不自食其力,讓我想到社會上的「啃老族」。
生2:我喜歡小柏,因為它長在老柏的空心裡,延續老柏的生命,象徵著家族的希望。
生3:我敬佩老柏,因為它象徵有奉獻精神的人。
師:三種說法,聽上去都有道理。但哪一種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呢?我們通過推敲文字進行參悟。首先看這種柏的名稱是――
生:柏中柏!
師:那作者描述的對象是老柏還是小柏?
生:小柏!
師:在學習「山下柏」時我們知道,對「人態」的描寫最能表現作者所喻。那這一段寫「人態」的句子是什麼?
生:「風里便作媚態」。
師:找出關鍵詞,查查意思。
生(查詞典,紛紛):「媚態」:1.討好別人的姿態。2.嫵媚的姿態。哪一種呢?
師:繼續上溯。看「媚態」是怎麼出來的。
生:「作」。(主動查詞典)啊,這里是「裝」的意思,有詞語「作態」。
生(紛紛):這里是借小柏諷刺依附別人卻還賣弄、炫耀的人。
……
案例一的教學過程流暢、快速,但這是「投機型的假學習」,僅僅是教師「講完」了,學生並沒有「學會」。案例二相對來說比較「慢」,但碰到「疑惑點」,教師指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涵泳品味」,學會了語文學習的方法,這是「高質量的真學習」。返璞歸真,學最該學的內容,是語文教學最高的「質」。
二、求新
「新」主要體現在方法上,方法別具一格,學習情趣就相應而生,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學習主體是開放、接納的狀態,教學質量自然就高。
案例:《永之氓》一課教學設計
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翻譯+講解」是慣用的方法,但長此以往學生容易感覺乏味。針對本課,我在「理解詞意」環節進行了如下設計:
請同學們按要求進行「詞語歸類」,看誰能「火眼金睛,辨析異同」。
1.找出與「渡河」有關的詞。(詞語為:絕、濟、游,學生還會探究「溺」。)
2.找出幾組近義詞。(詞語為:咸/皆,絕/濟,呼/號,愚/蔽,錢/貨。)
3.找出文中的「一詞多義」。(主要是虛詞:之、其、且、以。)
這樣學詞語,由「陌生化」產生「新奇感」,並且還含有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如果能把「讀」設計出新意,學習就會趣味盎然。本文學習過程我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
1.讀出「文言味」。(重點掌握朗讀節奏,文言語氣語調。)
2.讀出「故事味」。(主要抓情節、人物情緒。)
3.讀出「勸誡味」。(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進行。)
三種讀,隨著課文學習的推進逐步展開,呈現出層次性和連貫性。
三、求簡
課堂教學過程由若干個教學環節構成,教學要想「高質」,就不能追求環節的繁復精巧,因為任何高質量的學習活動都需要時間,如果一節課有十幾個環節,學生思維不停地跳來跳去,就會「貪多嚼不爛」,影響學習質量。所以,教學環節要「簡明」, 這樣可以讓學生的訓練活動充實起來,讓教師的課堂指導充分起來,達到「簡中求豐」、「以一當十」的效果。 我執教《春江花月夜》(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時這樣設計:
第一課時,「讀」。 環節為:
1.聽讀。
2.自讀,兩遍。要求分別為讀准字音、初步理解句意。
3.講讀。說說詩句讓你聯想到的畫面、情景。先同桌互說,然後班級交流,教師指導。
4.背誦。
第二課時,「賞」。三個層次的話題:
1.從內容看,什麼讓課文如此美麗?(景,情,理。)
2.從寫法看,如何讓課文如此美麗?(情景交融,以月為線等。)
3.從語言看,哪裡讓課文如此美麗?(畫面,音韻,煉字等)
一課時一個中心任務,分3~4個環節完成,教學層次分明,學生活動充分。
四、求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是觀山的感受,其實閱讀教學也是一樣,切入的角度不同,知識的獲得和理解的難易也就不同,這樣教學的「質量」也就不同。閱讀角度如果「求巧」,不囿於成見,思路多變,教學也會呈現「高質」。
《唐雎不辱使命》(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一篇經典課文,選自《戰國策》,題目是編者後加的,傳統的解讀關注點在唐雎,自然主題就是贊頌唐雎的抗暴愛國和大智大勇的斗爭精神。但縱觀全文,每個段落的開頭都是「秦王……」,秦王是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從秦王的角度來解讀課文會怎麼樣呢?本課我在進行完「正統」的教學之後,又增加了這樣的教學環節:
換個角度學習,從秦王入手解讀課文。
1.以「秦王 」給課文重新擬題目。(這是「整體感知,概括全文」。從「事件」著眼可擬:秦王欲謀安陵不得;從「內容」著眼可擬:秦王與唐雎之辯;從「情感」著眼可擬:秦王折服於唐雎。)
2.秦王與對手的每次交鋒各使出什麼招數?奏效嗎?為什麼?(招數依次為「欺詐――威脅――恫嚇」,最後失敗「色撓」。主要原因是倨傲不恭,輕視對手。先是用「以大易小」行騙,這顯示了他思維上的缺陷,因為土地面積的大小並不一定表明它價值的大小。所以被安陵君用「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婉拒。然後依然自以為是,用同樣的思維模式斥責使臣唐雎,結果遭到斬釘截鐵的回拒。秦王惱羞成怒,以戰爭恐嚇,這次他又錯了,沒有意識到唐雎是位「士」,士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秦王反而被義勇的唐雎以「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相挾,最後屈服。)
3.從秦王這一次失敗的外交,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不管自己多麼強大,對手多麼弱小,尊重對手永遠是明智之舉。)
這樣,靈活利用課文,用一篇上出兩篇的分量,增加了教學的厚度,提升了教學質量。
《中國少女》(冀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是陳丹燕的一篇散文,它表現了新(80年代)舊(十年動亂)兩代中國少女的生活,告訴人們:每個人的經歷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國亂,人民受苦;國安,人民幸福。對主題的理解是這篇課文的難點,如果我們能引領學生關注「班主任」這個只提及兩次的「小人物」,就拿到了一把解讀文本的鑰匙。教學設計如下:
1.找出文中對班主任描寫的文字。
(現在聽學生唱歌)他平靜地坐在那兒,而且還帶著笑容。
(十年動亂中聽到學生唱歌)我們班主任向整個年級的男生和女生說:「我們現在有的女同學小資情調非常嚴重,放學不回家,躲在教室里唱舊歌曲,像野貓叫似的……」
2.同一個人,對待同一件事,為什麼態度截然不同?(明白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
顯然,這種方法「四兩撥千斤」,能為教學「提質」。
「求真、求新、求簡、求巧」只是創造「高質」課堂的若干方面,課堂「高質」的根本,還依賴對先進教育理念的學習運用,依賴對課文的精細研讀,依賴對教法、學法的反復提煉。功夫下到,教學自會 「質高」。
❷ 詩經 衛風氓 教案
http://www.e.ganyu.org/teachresource/show.asp?key=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