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聲音是什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專能發聲。
2.知道聲屬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3.了解聲音是一種波,知道聲波具有能量。
4.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實驗和思維能力,在科學探究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具、學具、實驗器材
教具:音樂卡小喇叭、注射器、收錄機、音叉、橡皮錘、鐵架台、細線栓著的乒乓球、小紙人(底部插有大頭針)、水槽、水、兩個小石塊、塑料彈簧、蠟燭、火柴。
學具、實驗器材:每組橡皮筋兩根、燒杯兩只(裝有適量水)以及學生自製土電話等實驗器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難點:聲波
② 《聲音是什麼》教學設計
聲音是什麼教材簡析聲音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習、生活、生產和科技密切相關的聲學初步知識,在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准要求來看,它對於學生提出問題習慣的養成,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究精神、創新意識的培養,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通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二個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讓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信息、處理信息並得出結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根據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感覺物理就在身邊,培養他們喜愛物理知識、熱愛自然的情感。只有了解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原理,才能從本質上理解對聲音的控制與應用。所以本課題是進一步學習本章後續內容的前提,這個前提的掌握與否是本章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本章教學目標的基礎。學情分析聲音是人們最熟悉的現象之一,學生不僅在生活中已積累了大量與聲音有關的感性認識,而且在小學自然課中也學過了與聲有關的常識。盡管有這些前期的經驗積累,但是對於「為什麼會產生聲音?」「人為什麼能聽到聲音?」大多數學生並不清楚,對於聲音在生產和技術中的應用更是陌生。「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是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准基本理念之一,本節教材是科學探究型課,但鑒於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層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探究過程,而是突出科學探究中「提出問題」這一要素,「探究始於問題」,人們在對生活和自然的觀察中,必定會產生許多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不能圓滿解釋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問題,如何將這些問題清楚地表達出來,是一個人能力的重要體現,中學階段的科學探究意在「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張維善語)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2.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使學生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並根據信息歸納出科學結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的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實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讓學生體驗物理就在身邊,培養他們喜愛物理知識、熱愛自然的情感。重點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解決:提出問題,合作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 教學方法質疑引導法、實驗探究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器材准備音叉、水杯、水、橡皮筋、鼓等。 教學過 程一、導入新課我們生活在聲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聲悠悠……讓人心曠神怡;飛機轟鳴、電鋸「吱吱」……讓人心煩意亂,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下面請同學們聆聽一段幾種聲音。點擊課件播放:下雨聲、打雷聲、鳥鳴聲、鞭炮聲、汽車鳴笛聲、……創設情境,點撥啟發:①大家剛才聽到的聲音有哪些?②對於聽到的各種聲音,你想提出什麼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二、合作探究探究一、聲音的產生學生實驗1: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一把直尺,一根橡皮筋,大家想辦法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學生實驗2:發出「啊——」的聲音,同時用手摸喉頭(學生分組探究,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由學生得結論)教師演示:擊鼓、音叉濺水等,學生分析原因探究二、聲音的傳播講解: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思考:平時我們能聽到上課的鈴聲、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這說明了什麼?(引導學生得出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氣體能夠傳聲)學生實驗:1、兩人一組,一個同學在課桌的一端輕輕敲擊桌子,另一個同學先在空氣中聽,再緊貼桌面另一端聽,說說感受。2、兩學生表演「土電話」(學生分析討論得固體能夠傳聲)思考: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你能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這個問題嗎?(學生猜想、討論實驗方案)教師演示:水槽中手機發聲(學生得液體能夠傳聲)思考:你能在生活中舉一些聲音在液體中傳播的例子嗎?(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的習慣)教師演示:「鍾罩實驗」要求學生思考:打開電鈴能聽到聲音嗎?不斷抽氣,聲音怎麼變化?說明了什麼?(學生得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小結:聲音能夠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這些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而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三、鞏固提高1、許多科幻電影都有在太空中戰斗的場面。你認為在太空中能聽到爆炸的聲音嗎?說說你的理由。2、指出下列情況中聲音主要是靠什麼傳播的:(1)耳朵貼在枕頭上,可以聽到放在枕頭下機械手錶的「滴嗒」聲,是靠 傳播的;(2)潛水員在水下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是靠 傳播的.3、人們交談時能聽到對方的講話聲, 表明 能夠傳聲;魚能被它們喜歡的聲音吸引,表明 也能傳聲。4、有同學在寺廟中遊玩時,發現當大鍾被敲擊後,大鍾就會發出聲,已經停止了敲擊,大鍾仍有餘音,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嗎?5、據說,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晚年失聰,將硬棒的一端抵在鋼琴蓋板頂上,另一端咬在牙齒中間來「聽」演奏。你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四、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困惑?結束語: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傳播。在這節課里,我們像科學家一樣研究問題,得到了一些新的結論,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假如從現在開始,大家能始終保持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牛頓、伽利略、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一定會在我們當中出現!五、作業設計1.敲打桌子時,聽到了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2.聯系生活舉出氣體、固體、液體傳聲以及回聲各一例。3.實踐活動:制土電話。用細繩(棉線、棉繩、金屬絲)、紙杯(塑料杯、易拉罐、飲料桶)等為原料,製作一個土電話並進行體驗(意圖:鞏固本節的重難點知識,強化「物理源於生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六、板書設計聲音是什麼一、聲音產生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二、聲音傳播聲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七、教後反思:探究式教學法又稱「發現法」,是60年代初美國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首先提出的,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規律。在這種形式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經歷了知識的獲得的過程,掌握了學習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布魯納說:「發現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發現法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本節課是科學探究為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上的轉變:①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②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③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總之,本節課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做了有益的嘗試。